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校代碼:幽 分類號:墮 研究生學號:! Q 2 Q Q 星Q Q Z 圣Q 圣墨魚 密級:玉 東北J I f 予葒大季 碩士學位論文 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 T h e C o n c e p t o fP u b l i ci nA d m i n i s t r a c t i v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指導教師: 學科專業(yè): 研究方向: 學位類型: 作者:郝欲達 胡海波教授 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 學歷碩士 東北師范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 2 0 10 年5 月 0 0 2 S 7 4 獨創(chuàng)性聲明 本人鄭重聲明:所提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據(jù)我所知,除了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對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貢 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本聲明的法律結果由本人 承擔。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j 彈白照灶同期:2 叫 二乒 學位論文使用授權書 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東北師范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 定,即:東北師范大學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學位論文的 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東北師范大學可以將 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 印或其它復制手段保存、匯編本學位論文。 ( 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盞融主要 指導教師簽名: 學位論文作者畢業(yè)后去向: 工作單位: 通訊地址: 電話: 郵編: 藍 一瑚型 攀 摘要 行政交往是人類交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生存、發(fā)展以及在此基 礎上的人性發(fā)展與完善進程和狀況,都會產(chǎn)生深刻而具體的影響。因此,行政交 往具有特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趯ι鲜鰡栴}的思考,本文以現(xiàn)實的人類生存 狀況為時代背景,研究行政交往的特點、形式、歷史發(fā)展及其價值取向,由此提 出行政交往理念及其實踐方式的變革。從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行政交往的角色化、 功利化、程序化、面具化和抽象化的現(xiàn)象分析入手,對行政交往的理念進行前提 性批判,產(chǎn)生了對當代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缺失及其表現(xiàn)形式的深刻反思,引 起對行政交往理念的人性根源的追問。交往是人的交往,所有關于人的自我意識 和生存方式、生存根基與生存狀況的認識、理解都應以人的生命本性、生命活動 為根本立場。行政交往作為人的現(xiàn)實的政治活動的主要方式,同樣具有深刻的人 性根據(jù)。這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點”所蘊含的公共性思想作為理論基礎, 吸收現(xiàn)代西方交往思想的合理內(nèi)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交往的思想的歷 史淵源所得出的結論。以此為基礎,在社會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維度剖析了公共性理 念的歷史演進,即“神化觀點”、“物化觀點”和體現(xiàn)了對二者的超越和統(tǒng)一的“人 化觀點”。形成了體現(xiàn)公共性之價值旨趣的行政交往理念,即以人為本的理念、 和諧平衡的理念和完善市場經(jīng)濟的理念。從而把公共性理念的抽象理解化為具體 思想觀點,以實現(xiàn)公共性理念之于行政交往的價值承諾,用以指導人的生活和實 踐。 關鍵詞:交往;行政交往;公共性;公共性理念 A b s t r a c t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o n t a c t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h u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p a r to f h u m a n s u r v i v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 t h i sb a s i s ,t h eh u m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p r o c e s s e sa n dc o n d i t i o n sw i l lh a v eap r o f o u n da n ds p e c i f i ce f f e c t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o n t a c t sw i t hs p e c i f i c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v a l u e B a s e do n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i n k i n g m yp a p e rw i t ht h er e a l i t yo fh u m a n 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i n - d e p t hs t u d y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e x e c u t i v e c o n t a c t s ,f o r m s ,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t s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 t h eq u e s t i o nw i l l e x c h a n g ei d e a sa n dp r a c t i c e sf o r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h a n g e F r o mt h er e a ll i f et h a te x i s ti n t h er o l eo ft h ee x e c u t i v ec o n t a c t s ,u t i l i t a r i a n o r i e n t e d ,p r o c e d u r e o r i e n t e d ,m a s k s ,a n d a b s t r a c tp h e n o m e n o no f a n a l y z i n g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o n t a c t ,i tW a st h e p r e m i s eo fc r i t i c i s mp r o d u c e do nt h ep u b l i cn a t u r eo f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o n c e p to ft h e e x e c u t i v ec o n t a c t st h ea b s e n c eo fa n di t s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o f p r o f o u n dr e f l e c t i o n ,g i v i n g r i s et ot h ec o n c e p to fe x e c u t i v ec o n t a c t sq u e s t i o n i n gt h er o o tc a u s e so fh u m a nn a t u r e I n t e r a c t i o ni sh u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 ,a l lo nt h ep e r s o n Ss e l f - a w a r e n e s sa n dm e a n st o s u r v i v a l ,s u r v i v a la n ds u r v i v a ls t a t u so f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k n o w l e d g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h o u l db eb a s e do nt h en a t u r eo fh u m a nl i f e ,l i f ea c t i v i t i e sa s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p o s i t i o n A d m i n i s 仃a t i v ec o n t a c tp e r s o n Sr e a l i t ya St h em a i nf o r mo fp o l i t i c a la c t i v i t y ,e q u a l l y u n d e rp r o f o u n dh u m a n i t y T h i si s M a r x i s m P h i l o s o p h y ”p r a c t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 i n h e r e n ti nt h ep u b l i cn a t u r eo ft h i n k i n ga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 , a b s o r b i n gt h e r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o fm o d e mW e s t e r nc o n t a c t sc o n n o t a t i o n so fs o c i a l i s mw i t l l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oe x p l o r et h et h i n k i n go fe x e c u t i v ec o n t a c t s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so f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O nb a s i so ft h i s w i t l lt h eh a r m o r yo fs o c i e t ya n dh i s t o r ya n a l y s i s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o fp u b l i ct h e o r y , t h a ti s p e o p l e - - c e n t e r e dc o n c e p t ,h a r m o n i o u sa n d e n h a n c i n gt h eb l a n c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r k e te c o n o m yc o n c e p t sa n di d e a s I tr e f l e c t s t h ev a l u eo ft h ep u b l i cn a t u r eo ft h ec o n c e p to f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o n t a c t s T h ep u b l i c n a t u r e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c o n c e p t sw i t hc o n c r e t ei d e a sa n dv i e w p o i n t st ou n d e r s t a n d a n dr e a l i z et h ep u b l i cn a t u r eo f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v a l u eo fc o m m i t m e n tt ot h e e x e c u t i v ec o n t a c t s ,i tw i l lg u i d ep e o p l e Sl i v e sa n dp r a c t i c e K e yw o r d s :C o n t a c t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c o n t a c t ;P u b l i c i t y ;T h ep u b l i cn a t u r eo f p h i l o s o p h y I I 目錄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錄I I I 引言1 一、行政交往理念的前提批判3 ( 一) 當代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之缺失3 ( 二) 行政交往理念的人性根基5 二、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人本意蘊8 ( 一) 行政交往視閾內(nèi)的“公共性“ 之意8 ( 二) “人的觀點”的行政交往理念9 ( 三) 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價值訴求1 1 三、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理論基礎1 4 ( 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點”的公共性思想1 4 ( 二) 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主體問性”交往思想的啟示1 6 ( 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交往思想1 8 四、體現(xiàn)公共性之價值承諾的行政交往理念2 0 ( 一) 以人為本的理念2 0 ( 二) 和諧平衡的理念2 1 ( 三) 完善市場經(jīng)濟的理念2 3 結論2 6 參考文獻2 7 后記2 9 1 1 1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己I 吉 JI 目 隨著傳統(tǒng)的工業(yè)化社會進入現(xiàn)代信息社會,人類進入了快速發(fā)展與進步的生命生發(fā) 階段。在如此的生命發(fā)展背景中,行政交往作為人類生命特點之政治性的外在實踐模式, 亦需要進入一個更高理念與境界表征的現(xiàn)代生命特點。應當說,在人類的社會性交往中 誕生的行政交往,曾經(jīng)造就了過去若干時代人類生命的政治文明,見證了人類政治性生 命特點的榮耀與輝煌,亦映現(xiàn)了人類政治性生命特點的悲壯與失落。在現(xiàn)代社會中,政 治與經(jīng)濟、文化、社會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分支。凸顯在經(jīng)濟、文化與社會中的種 種發(fā)展困境,亦成為政治文明發(fā)展的共性問題。馬克思曾經(jīng)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 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 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雖然馬克思 在此著重強調(diào)了哲學的發(fā)展使命,但他的語言背后所表征的卻是我們這個時代人類生存 與發(fā)展面對的核心困境,即人所具有的“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問題。所謂“非神圣 形象的自我異化”,意指從近代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而來的現(xiàn)代人所陷入的被人所創(chuàng) 造的“物“ ( 非神圣形象) 統(tǒng)治的困境的現(xiàn)實。目前的人類不僅無力從這種困境中解脫 而出,甚至這種困境直接影響到人的生命的現(xiàn)實存在與發(fā)展。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經(jīng)濟 危機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與蔓延對人類現(xiàn)實生產(chǎn)力的巨大損害,文化中的大國殖民主義對亞、 非、拉等大洲落后國家的隱蔽式入侵所導致的價值觀混亂,社會發(fā)展中的各種氣候危機、 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生態(tài)危機對人類持續(xù)性生存的威脅,都深刻地反現(xiàn)在人類的政治 性交往中。如何在政治性交往的視閾內(nèi)探究人類生存的種種困境,并力圖通過政治性這 一特殊的權力集中的實踐模式的轉(zhuǎn)變而為人類最終擺脫現(xiàn)代生存困境做出重要探索,就 成為一個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在政治性活動中,行政交往具有特定的價值。行政交往的主體是有特殊性的,它包 括國家行為、政府行為、公共機構以及國家公職人員等,是代表國家履行各種管理職能, 落實各項方針政策的主體,對整個國家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行政行為其實 質(zhì)就是行政的交往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執(zhí)政的過程即是行政交往的過程。作為行政交 往除了與整個人類交往具有共同的特征之外,它總是一個時期的交往時代性的集中展 現(xiàn),又因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對整個社會的交往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包括價值標準、道德水 平和社會風氣。如當下行政交往中的功利性傾向,對于黨的執(zhí)政能力的提高、執(zhí)政為民 的客觀效果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的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在學界以往的研究中,人們雖 然注意到行政交往變革的應當性及其合理性,但學者們要么是在較為微觀的研究視閾中 進行具體的實證性研究,要么是仍以傳統(tǒng)行政理念為指導進行細致末節(jié)的微調(diào)研究。這 些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是值得肯定的,但忽視行政交往理念性變革的研究,拘泥于傳 統(tǒng)的語境發(fā)現(xiàn)行政交往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無疑不能從根本上推動人類政治文明的進步與 東j L I J i l i 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發(fā)展。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追問與反思,我們認為,以真實的人類生存狀況為時代背景,深 入研究行政交往的特點、形式、歷史發(fā)展及其價值取向,由此提出行政交往理念及其實 踐方式的變革,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問題。立足于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提 出并著力剖析以“公共性理念為核心變革行政交往的觀念及其實踐模式,力圖通過樹 立符合當今時代精神的“公共性”價值尺度來更好地發(fā)揮行政交往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對 人自身的發(fā)展的積極性作用,并實現(xiàn)交往異化的克服。在我們看來,行政交往的“公共 性”理念,其討論界域是行政交往,是人類交往的一個很重要也很特殊的領域。主要指 行政領域的或具有行政性質(zhì)的社會交往活動。這里的“公共性”具有開放、共同、通達 的性質(zhì),是那種超越了私人性個體存在的交往關系。行政交往的“公共性”是指在行政 交往中那種公開透明、開放包容、通達和諧、生成不息的理想狀態(tài)。它具體意味著:凡 是進入公共視野與領域的應該是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凡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物都應該進 入公共視野。以國家、政府、行政機構為代表的行政主體恰恰是最大的公共事務執(zhí)行者, 因此其組織及行為理應進入公共視野接受審視和監(jiān)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公共性”的 認識和體現(xiàn)都是不夠的,并由此產(chǎn)生很多問題,因此本論題的目的是通過揭示的“公共 性”內(nèi)涵、“公共性”與人的生命本性的本源性關系,力圖樹立行政交往的一種價值觀, 即“公共性“ 的價值理念。 2 行政交往是人類交往的一種特殊形式,意指行政領域或帶有行政性質(zhì)的交往,包括 行政人員之間、行政部門之間以及行政部門和人員與全體市民所發(fā)生的的全方位的交往 活動。這種交往活動在政治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它能夠直接影響到一個民族、 一個國家在對內(nèi)與對外的政治交往中的實際效果,并進而關涉到特定國家、特定民族中 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在行政交往的諸多文化扇面中,行政交往之理念頗為關鍵,它內(nèi)在容 含了特定民族、特定國家行政交往的思維方式、交往立場、交往尺度、交往訴求等,并 因著行政交往的特殊“權力性”,甚至會“差序格局”式地波及到整個國家,觸及個人 的交往模式的確立或變革。而若想對行政交往的理念進行深入的研究,則必須對現(xiàn)代社 會行政交往的前提進行批判性反思,從而為分析與理解行政交往之“公共性”理念奠定 堅實的思想基礎。 ( 一) 當代行政交往的“公共性“ 理念之缺失 行政交往作為政治活動的核心內(nèi)容,表征了人類自身的生命特性。人是一種特殊的 生命存在,任何一個人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之中,社會是人的存在方式。動物也有 自己生命存在賴以維系的種群,但動物的種群只是自然界天然進化的產(chǎn)物,并不如社會 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換言之,社會之為人的存在方式,其中蘊含著人與動物根本的生命 差異。社會作為人的存在方式,極為重要的一個特點即是表征了人之“公共性”的生命 特點。自古及今的一代代人不斷為人類文明積淀精華的社會行為,恰恰表征了人類生命 的公共性特質(zhì)。但在當代的行政交往中,失卻人類的公共性生命自我意識,社會陷入極 端的利己主義,從而使行政交往亦自我異化,這一問題在當代中國存在的尤為突出。 中國社會凸顯行政交往之公共性理念缺失是歷史的原因造成的。如所周知,近代中 國是在帝國主義的外來入侵和封建主義的內(nèi)在剝削雙重壓制下存在著,一些仁人志士以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運動力圖使中國走向自強,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但實際的發(fā)展狀況不能給予近代中國一個強大的空間。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的指引下,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建立了新中國,這一實際的發(fā)展過程就是以革命的 方式主觀跨越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這種跨越并不能實現(xiàn)中國實 際的發(fā)展。由此,現(xiàn)代中國需要以社會主義方式完成資本主義文明的發(fā)展過程。在此期 間,中國社會的民主政治勢必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變革過程,其中出現(xiàn)行政交往的非公共 化亦不足為奇。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當代中國行政交往之公共性理念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五 個方面。 其一,行政交往的角色化。在行政交往中,交往的主體即人無疑對于交往發(fā)生著重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要的作用。在實際的行政交往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地位與作用,按照嚴格的組織 程序完成各自的工作,這就是行政交往主體的角色化。其實,在社會中生存的每一個人 具有特定的角色,都在按照特定角色實現(xiàn)生存與發(fā)展。但角色化作為一個價值性過程, 尤其需要真實的理念加以引導。但在當代社會,由于傳統(tǒng)社會權力觀的影響,行政交往 的主體往往曲解自己承擔角色的價值,視自己等同于特定職位與特定權力,儼然成為職 位與權力的化身。如此一來,行政交往變成職位之間、職級之間的交往,其實質(zhì)是權力 的交往,下級的服從態(tài)度和權力的執(zhí)行變成了主要標志,而權力究竟是為了誰卻被遺忘 了,執(zhí)行之后的結果變成了次要的東西。行政交往的主體人,真實的人淪為手 段而不是目標。職位和權力也變成了評價人的標準與尺度。職務決定了個人的社會地位, 職務決定了個人的權威性,職務也自然成為眾多個體追求的人生目標,形成單純追逐地 位與權力的惡性循環(huán)。 其二,行政交往的功利化。按照馬克思的理解,當代社會是人類所處的一個自我異 化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的核心特點在于人被自身所創(chuàng)造的物非神圣形象所統(tǒng) 治。這種自我異化現(xiàn)象轉(zhuǎn)演到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表現(xiàn)就是人的價值追求物質(zhì)化、功利 化。其實,正如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角色,人的生活適度的功利化是人得以生存的重要 基礎。馬克思也曾指出經(jīng)濟活動對于人的生命生發(fā)的重要性與基礎性。但過度的功利化, 將人的全部生命價值物質(zhì)化,則喪失了人的真正生命意義?,F(xiàn)、當代的人類正是出于過 度功利化的價值選擇與價值判斷之中。受此影響,行政交往成為達成個人、團體、區(qū)域 等“私”利益的手段。有權力可謀、利益可求,即主動交往,否則就失去交往的動力, 形成車水馬龍與“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強烈對比。同時,由于利益大小不同的驅(qū)動,不 同地區(qū)、不同部門、不同人群之間的交往表現(xiàn)出嚴重的不平衡、不平等與區(qū)域差異,導 致政治生活被“物化“ ,繼而又導致更為嚴重的地域之間、人群之間的不平衡、不平等 現(xiàn)象,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不和諧因素。 其三,行政交往的程序化。行政交往主體的角色化,價值訴求的功利化所帶來的整 個政治生活的“物化”,不僅存在于行為人的主觀意圖上,同時也存在于行政交往的實 踐模式中。行政交往總要通過一定的具體實踐活動才能表達出交往主體的自覺意識之特 質(zhì)。在政治生活“物化”的大勢中,行政交往的實踐模式亦表現(xiàn)出一個重要的特點,即 程序化。行政交往的程序化是政治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但忽視程序化的內(nèi)在理念,也 會使程序無法實現(xiàn)其真實的價值。在現(xiàn)實的行政交往中,交往淹沒在法令、規(guī)定、辦事 程序等僵死、冷酷的條文之下,見物不見人。人成了規(guī)定的奴隸。人民群眾的利益得不 到保障,人民賦予的權利變成了束縛人民群眾的桎酷。醫(yī)院因無家屬簽字可以置病人生 死于不顧,見義勇為者受傷致殘卻因為沒有相關規(guī)定陷入貧病交加,某些行政審批人員 “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等等。雖然行政交往是歷史性范疇,必然具有發(fā) 展的不完善性、市場經(jīng)濟下“物化“ 的負面影響以及外在約束性的缺失等原因。但如果 沒有自覺的反思意識,不能突破“物化”的程序化,走向“人化”的程序化,那么現(xiàn)今 各級政府定位偏失、行政交往的功利性凸顯、公共利益受損、社會矛盾突出等后果將越 演愈烈,行政交往的真實價值將被湮沒。 4 東:I L I J 幣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其四,行政交往的面具化。在我們看來,行政交往缺失公共性理念的核心關節(jié)點就 是人。正是因為人的觀念及其實踐方式出現(xiàn)了問題,才導致行政交往產(chǎn)生了諸多問題。 如前所述,人之不合理但不得不“物化”現(xiàn)實生存困境,直接引發(fā)了行政交往角色定位、 價值訴求與實踐模式的自我異化,但這尚且可以理解為一種歷史的困境并由此而加以解 釋。但行政交往的面具化,卻嚴重于這些問題。所謂行政交往面具化,意在行政交往主 體已經(jīng)失卻了人之為人的基本特質(zhì),為了實現(xiàn)某種交往目的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 同的環(huán)境下可以選擇不同的標準對待自己、他人與具體事務,缺乏價值標準的一致性。 人格底線可以打破,行為方式可以進行功利性選擇,甚至可以犧牲任何代價換取即定的 交往目的。只有一個目標不變:利益??膳碌牟皇敲婢撸膳碌氖敲婢呋?,可怕的是面 具化的行政交往被合理化,成為一個行政人成熟的標志,從政的標準,直接導致行政交 往價值取向的扭曲和異化。當行政交往達及于此時,人之異化己赤裸裸的擺在了人的面 1 厶 刖。 其五,行政交往的抽象化。行政交往之抽象化,可以說是前四種行政交往公共性理 念缺失的總特征。當我們反思當代社會行政交往的諸多困境時,不能忽視或遺忘的是當 代社會是一個“物化”的社會,行政交往的一切問題如角色定位錯誤、價值訴求偏失、 實踐模式單一、行為主體道德失落均源于社會的“物化”。“物化”對行政交往的重要影 響就是行政交往被抽象化,因之“物化”的出現(xiàn)就是人沒有具體的、真切的發(fā)現(xiàn)與自覺 物對于人的真實意義,將物的價值簡單定位為滿足人的經(jīng)濟性生存需要,并進而抽象為 一種生命存在的自覺意識。物統(tǒng)治了人。作為個體可以為爭權奪利而以“物”換取地位 和權勢,再以地位和權勢謀取“物”的最大化。區(qū)域發(fā)展的決策者,可以為政治目的將 經(jīng)濟指標的完成凌駕于人的生存與發(fā)展之上,急功近利上污染項目,無序開發(fā)和利用土 地和礦產(chǎn)資源。更將此種行政交往方式片面地理解為衡量區(qū)域發(fā)展實力和領導者個人能 力與水平的合理化標準,理直氣壯地峰持下去。形成如此的生命意識,行政交往怎能不 被極端功利化,行為結果怎能不矛盾突出。 ( 二) 行政交往理念的人性根基 關于行政交往問題的反思與研究,不僅需要明確意識與覺解當代中國人在實際的行 政交往中怎樣失卻了公共性理念,分析在角色定位、價值訴求、實踐模式與行為主體道 德境界中產(chǎn)生了何種“物化”問題,還需要對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的缺失進行思想批 判,發(fā)現(xiàn)造成此種政治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而不能只是在派生性語境中理解行政交往的理 念問題。如果追問行政交往理念問題出現(xiàn)的非派生性原因,我們認為,人的生命本性及 其實現(xiàn)方式乃是其“本源性”( 在此,“本源性不是指時間上的起始,也非邏輯上的在 先,而是指存在論層面的基礎性) 晗1 的問題緣起。 在原初的意義上,行政交往是從人的基本的生產(chǎn)物質(zhì)生產(chǎn)資料的勞動中分離出去的 一種人的生命活動方式,此種生命活動方式的深層理念在當代社會中出現(xiàn)問題,本應屬 于并引領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缺失,造成行政交往的諸多困境,與人的生命本性的特 5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質(zhì)及其現(xiàn)實的生發(fā)歷史有著深刻的關聯(lián)。其實,人是非常特殊的一種生命存在。如果就 人的本能來說,人應當是整個自然界中最為渺小的存在,如法國思想家帕斯卡所說人只 不過是會思考的葦草,人不論在力量、技能、速度以及耐力等方面都遜色于各種具有相 應特長的動物,尤其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的脆弱的本能反而呈現(xiàn)出某種退化的趨勢。 但正是這樣一種生命存在卻創(chuàng)造了整個自然界的生命奇跡。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科技的高 度發(fā)達,人類的生活世界從原始森林到現(xiàn)代化城市社區(qū),人類的交往行為從野蠻戰(zhàn)爭到 和平發(fā)展,無不浸透與表征了人類生命的特殊性本質(zhì)。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人之所以能 夠成為人,關鍵在于人的生命具有雙重特性。就人與動物相似的特性來說,人與動物都 需要維系生命的現(xiàn)實存在,都需要依賴物質(zhì)世界獲得生存的能量并繁衍后代。在這個意 義上,不管人具有何等高明與精致的方式實現(xiàn)自身的生存,他都與動物沒有實質(zhì)的差別。 由此,人的生命具有自然特性,亦即表征人的本能生命存在的特性。如果人只具有此種 生命特性,人是不可能從萬事萬物中超拔出來而被稱之為人,人的生命存在也不會對整 個自然界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然而,事實是人不僅對自然界產(chǎn)生了影響,甚至在某種意義 上力圖控制自然界。這主要在于人的生命不僅具有自然本能的特性,還具有超越自然的 文化特性。正是雙重生命特性的使然,人才在萬事萬物中顯得生命偉大。這就是人的雙 重生命本性的觀點。在此,需要明確的是,不能將人的雙重生命特性物種化,亦即不能 認為這是兩種生命特性而認為地割裂二者之間的同一性關系。實質(zhì)上,人的雙重生命是 內(nèi)在統(tǒng)一的,忽視或遺忘任何一重生命都會導致對人的生命的曲解。 人之所以能夠具有不同于動物的雙重生命,關鍵在于人有著不同于動物的生命活 動,亦即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提及意識,我們不能不想到理念問題,其實理念不過是人 的生命意識的一種外在表達,它的生成與變化根源于人的生命本性的生成與豐富。按照 前面的觀點,人的生命具有雙重性,此種生命本性促使人總是不斷希圖通過超越性生命 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使人愈來愈像“人”。但問題也恰出在此。人通過有意識的生命活 動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與豐富自身特性,提升人的生命境界,這是一個歷史進程。在這個進程 中,人不可能很快實現(xiàn)人自身的價值目的,往往需要經(jīng)歷兩種并行相悖的價值結果。如 果人控制好發(fā)展理念與方式,發(fā)展的結果可能為善,否則可能為惡。甚至,就人自身的 生命特性來說,人類必然要經(jīng)歷善惡的矛盾沖突才有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善。因此,不能將 人的生命本性的生發(fā)看成一個前定的歷史扇面展開,而應看成一個具有相當未知特點的 歷史扇面展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人的生命特性的異化,造成人的現(xiàn)實的生命理念的 “物化”,都可以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得到合理解釋。 在以往關于行政交往理念的研究中,不能說沒有人關注從人的本源性的生命特性及 其活動方式上加以分析,但如果在對人的生命特性的理解上存在某種偏差,那么問題的 研究可能被帶入復雜而不真實的視閾之中。在我們看來,能夠真正明確地自覺到人的雙 重生命特性,也就為理解行政交往的理念問題找到了人性根基,奠定問題分析的存在論 基礎。實際上,人所具有的自然本能生命特性與超越自然的文化生命特性雖具有同一性, 但它們也具有深刻的對立性。J 下是人的超越自然的文化生命特性不滿足于本能生命特性 的生存狀況,人才要實現(xiàn)生命的創(chuàng)造與超越。這是人類生命世界一切矛盾的根源。在現(xiàn) 6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代的行政交往中,我們提出缺失了公共性理念,其原因可以從此種觀點中得到一種解釋。 行政交往本質(zhì)上是一種公共性的交往活動,它的良好運行需要建立在公共性及其矛盾對 立面即私人性的具體與時代的對立統(tǒng)一。只有兩者之間實現(xiàn)了某種對立統(tǒng)一,才有可能 促進人自身的生命本性的豐富,實現(xiàn)行政交往的價值目的。但在人類實際的活動中,由 于人的生命本性的生發(fā)需要經(jīng)歷若干不同的歷史階段,而每一階段人的實際生命矛盾的 具體映像又各不相同,因此,公共性與私人性作為行政交往特定的內(nèi)在矛盾特性,在不 同的歷史時期就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在當代,由于人陷入了被物質(zhì)統(tǒng)治的困境之中,獲取 物質(zhì)利益成為人們獲得生命本性發(fā)展的惟一方式,致使行政交往中的公共性理念被私人 性理念所統(tǒng)治,實際的行政交往成為個人謀取私利的途徑,從而將行政交往帶入一種發(fā) 展的悖論之中。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二、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人本意蘊 行政交往作為人的現(xiàn)實的政治活動的主要方式,具有深刻的人性根基。只有在人性 根基的理解中,才能真正自覺理解當代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缺失的種種問題。當我們把 問題的觸角深入到人性的根基時,行政交往理念變革的必要性與迫切性亦擺在我們面 前。就本質(zhì)而言,行政交往本就具有公共性之意,是一種以公共性為引導的政治行為, 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公共性的含義是不同的,適應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公共性理念,應當 內(nèi)含對人的真實覺解之意,并由此形成一種符合當今時代精神的行政交往理念。 ( 一) 行政交往視閾內(nèi)的“公共性”之意 行政交往的價值目的是實現(xiàn)人類特有的政治活動的現(xiàn)實價值,彰顯政治活動對于人 的生命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在人類的文明體系中,政治活動與經(jīng)濟活動、文化活動、社會 建設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共同構成人在世的生命特性的圖景。應當說,在人類主要的四種 生命活動中,公共性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特質(zhì)。因為,人作為一種特殊的生命存在, 其本質(zhì)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人不論以經(jīng)濟、政治、文化、 社會哪種方式實現(xiàn)著自我的生命發(fā)展,都不能忽視人是一種關系性存在,而不是一種孤 立性存在。生活在關系中的人若想真正實現(xiàn)生命的發(fā)展,必當以公共性方式處理關系問 題。失卻了公共性的理念,人不可能把社會關系處理妥當。但是否公共性理念一定代表 了某種既定的含義呢? 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的社會關系在不同時代、不 同國家、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特點,與之相適應的公共性理念也必定具有不同的具體 性內(nèi)涵。自古及今,人們提出了很多關于公共性內(nèi)涵的理解。這些都是我們分析公共性 內(nèi)涵的重要思想基礎。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很早便有關于公共性的理解。韓非子五蠹中有“公”的解 釋:“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私,背私( 八厶) 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說文 云:“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即說可以從私的背面來理解公。古文中的“私”或 作“厶”或作“1 :3 ”皆有自環(huán)之意,即封閉、閉塞、隔絕不通的狀態(tài),與其相反的“公” 就意味著開放、交會、會通之意。與中國傳統(tǒng)的“道”的含義接近,所以常說“公道”, 沒有“私道”的說法。更有“天下”“天命”“公道”“公明”等充滿“公共性旨趣的 觀念,并衍生出以“天下為公”為核心的政治理想。西漢戴圣禮記禮運篇:“大道 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這些內(nèi)容廣泛見于中國古典 文集之中。如左傳論語禮記等等。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在當時政教合一的背景 下多數(shù)為直接從政或間接從政,他們的思想也多在“天命”“仁”“義”的語境下闡述充 東北9 幣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滿“公共性”的為政之道。 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出公共性理解相近的時代,古希臘的思想家們也提出了西方人關 于公共性的理解。在古希臘的思想中,公共性被理解為公開、敞開的“共有之域”的含 義。在古希臘,行政交往是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雖然那時沒有行政交往的提 法,但沿襲西方獨有的城邦制的政治傳統(tǒng)卻使古希臘思想家很早提出了與城邦內(nèi)涵相關 的公共性的含義。希臘“城邦”政治生活“天地神人”共在,謀求“公共事物”,采取 的是公共場所“廣場”的議事。在古希臘思想家看來,公共性意指公開、敞開的“共有 之域”,即p o l i s ( 城邦:“公民之家“ ) 。正如薩拜因所指:“對全體希臘人來說,城邦就 是一種共同生活?!眀 3 傳承自古希臘的公共性之理解,到了近現(xiàn)代便演化為康德的“世 界公民”,雅斯貝爾斯的“交往是人類大同之路”,漢娜阿倫特在“公共領域”定位交 往的含義,哈貝馬斯重返“公共領域”弘揚交往理性等思想觀點。 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其討論界域是行政交往,是人類交往的一個很重要也很特 殊的領域。這罩的“公共性”具有開放、共同、通達的性質(zhì)。行政交往的“公共性是 指在行政交往中那種公開透明、開放包容、通達和諧、生成不息的理想狀態(tài)。它具體意 味著:凡是進入公共視野與領域的應該是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凡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物 都應該進入公共視野。以國家、政府、行政機構為代表的行政主體恰恰是最大的公共事 務執(zhí)行者,因此其組織及行為理應進入公共視野接受審視和監(jiān)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公 共性”的認識和體現(xiàn)都是不夠的,并由此產(chǎn)生很多問題。只有通過揭示“公共性”內(nèi)涵、 “公共性”與人的生命本性的本源性關系,才有可能樹立行政交往的一種價值觀,即“公 共性”的價值理念?;趯沤裰型馑枷爰谊P于公共性內(nèi)涵的理解,我們認為,作為符 合當代社會時代精神的公共性行政交往理念中的公共性的內(nèi)涵應在于敞開、共同、通達 之寓意。具體而言:所謂“公共性“ 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指通過進入公共場合、公共 空間而獲得的可見性、敞開性、透明性;二是與公共利益的價值關聯(lián)。從理想的角度看 “公共性的上述兩種含義應該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進入公共場合、被公眾了解、談論 的,應該是與公眾利益相關的事件或問題。而具有公共意義的事件理應進入公共場合并 獲得可見性和透明性。所有的國家行為、政府行為、公共機構行為( 行政交往主體) 都 是具有公共性的,都是與公眾利益相關的,因此應該進入公共視野、接受公共審視和監(jiān) 督,“公共性”應該成為一種衡量標準和價值追求。 ( 二) “人的觀點”的行政交往理念 上文已經(jīng)提及,行政交往作為人類交往的一個很重要也很特殊的領域。它所包含的 特定的活動領域在人類現(xiàn)實的生命存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視行政交往的公 共性理念的變革,人類便沒有實現(xiàn)行政交往“物化”困境的解放,亦無法追求人類行政 交往的更高生命境界。在此,我們一再強調(diào)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當代中國行政交往理念 的變革需要符合這個時代的公共性理念,而不是任何一種公共性理念都可以作為思想根 基。也就是說,公共性理念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感的生命自覺意識,它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 9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演變,而本文的核心目的就在于樹立當代中國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我們認為,符合 時代精神的公共性理念應當是一種“人的觀點”的行政交往理念。 我們之所以認為,在當代中國符合時代精神的公共性理念應當是一種“人的觀點” 的行政交往理念,主要是依據(jù)馬克思對人類生命發(fā)展史的理解而提出的。在著名的 1 8 5 7 1 8 5 8 年經(jīng)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的依賴關系( 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 , 是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人的生產(chǎn)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nèi)和孤立的地點上 發(fā)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才形成普 遍的社會物質(zhì)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 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生產(chǎn)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 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盚 3 以此為根基,我們發(fā)現(xiàn),在人類三個不同 的歷史階段中,即人的依賴關系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以及人的 自由個性階段,公共性分別具有不同的內(nèi)容與特點。在人的依賴關系階段,行政交往的 公共性理念的核心為人在神圣性的形象中自我異化的“神的觀點”;在以物的依賴性為 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行政交往的公共性理念的核心為人在非神圣性的形象中自我異 化的“物的觀點”;人的自由個性階段則是人所實現(xiàn)的“神的觀點”與“物的觀點”的 統(tǒng)一與提升的“人的觀點”。神的觀點、物的觀點、人的觀點共同構成了行政交往公共 性理念發(fā)展的三個遞進形態(tài),而在這三種文化形態(tài)遞進生成之中,隱含的是人類生命本 性演進的特定邏輯。人在不同階段的生命本性生成的特點決定了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不 同的核心觀點。三種公共性理念的核心觀點之間沒有對錯之別,亦無有好壞之分,都是 人類不同的生命發(fā)展階段形成的不同的適合那個時代的公共性理念。進言之,沒有神的 觀點的公共性理念的前提基礎不會生成物的觀點的公共性理念,沒有對神的觀點與物的 觀點之公共性理念的真實反思,我們亦不會提出符合當代精神的人的觀點的公共性理 念。這三種公共性理念核心觀點的邏輯生成,恰恰表征了人類生命本性生發(fā)的歷史邏輯。 總的看來,神的觀點與物的觀點之公共性理念具有一個共同的特質(zhì),亦即都屬于一 種單一化、片面化、抽象化的行為理念。當然,兩者之間也包含著巨大的差異。神的觀 點屬于將公共性理念加以“神化”的片面觀點,而物的觀點屬于將公共性理念加以“物 化”的片面觀點。兩種單一片面觀點是人類不同生命本性發(fā)展階段的產(chǎn)物。在前資本主 義社會,人主要是以滿足自然性的生存需要為主的生存方式與自然界之間生成文化關 系,主要表現(xiàn)為人的勞動是一種直接性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這種勞動使人與人之間以土地 為媒介和紐帶形成了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由于此種依賴關系具有很大的動蕩性,從而 導致人對自身的本質(zhì)生成的原因也陷入一種神化狀態(tài)。在每一個人看來,我能夠存在的 理由在于神圣的君主的存在,與我進行政治交往的是充滿神圣色彩的君主,人沒有注意 到自己存在的真實特點,只能實現(xiàn)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神化特質(zhì)。當人類社會發(fā)展到 資本主義階段,人的生命活動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形成了工業(yè)社會勞動的新變化。伴 隨生命活動的此種變化,人與人之間由原來的依賴關系變成了相對獨立性的關系。在資 本主義社會,人們生活的目標轉(zhuǎn)變?yōu)楂@取更多的經(jīng)濟利潤。作為實現(xiàn)人類生存的基本方 式,經(jīng)濟活動的迅速進步引發(fā)了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經(jīng)濟化,而這種經(jīng)濟化突出的表 1 0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就是人被物所統(tǒng)治,行政交往的角色定位錯誤、價值訴求偏失、實踐模式單一、行為 體道德失落均源于被“物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切關系都撕掉了偽裝的面紗,完 全變成功利性的關系。 鑒于神的觀點與物的觀點之公共性理念所具有的單化、片面化、抽象化的特質(zhì), 我們認為,人類不能重復以往的發(fā)展歷史。特別是物的觀點的公共性理念在當代社會仍 然產(chǎn)生著巨大的影響力。人的觀點作為統(tǒng)一與提升神的觀點與物的觀點公共性理念的生 命境界,實現(xiàn)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真正時代價值,無疑是當代中國行政交往走出困境 的一個重要觀點。人的觀點的公共性理念是在新的歷史時代,基于人的感性實踐活動轉(zhuǎn) 變?yōu)橐匀祟愋詾榛A的生命境界,人與自然之間生成了和諧統(tǒng)一的生命關系而生成的公 共性理念。正如馬克思所強調(diào)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 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州剮這種公共性理念避免了傳統(tǒng)公共性 理念要么偏向神,要么偏向物的單一化、片面化、抽象化的思想弊端,以一種“從兩極 到中介”哺1 的方式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公共性理念在思維方式、核心觀點的變革,成為引領行政 交往走向未來發(fā)展的更高境界的生命自我意識。 ( 三) 行政交往公共性理念的價值訴求 以行政交往的方式實現(xiàn)人類在政治方面的發(fā)展與進步,從而促成人之生命本性的豐 富與完善,需要變革傳統(tǒng)的公共性理念,塑造符合當今時代精神的人的觀點的公共性理 念,這是人類在政治生活中面對的一個核心問題。當我們對行政交往之公共性理念的歷 史發(fā)展及其未來變化做出一種邏輯分析之后,還需要對新的行政交往之公共性理念的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