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國古代軍事思想.doc_第1頁
教案:中國古代軍事思想.doc_第2頁
教案:中國古代軍事思想.doc_第3頁
教案:中國古代軍事思想.doc_第4頁
教案:中國古代軍事思想.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可編輯修改,可打印別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資料全冊教案,試卷,教學課件,教學設計等一站式服務全力滿足教學需求,真實規(guī)劃教學環(huán)節(jié)最新全面教學資源,打造完美教學模式 課程教案首頁課程名稱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適應班次地方高等院校學生大綱要求一、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概念二、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發(fā)展三、孫子兵法介紹課程重點孫子兵法課時總熟2理論時數2實作時數上課時間至考試類別任課教員教研室領導簽名教學內容一、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一)定義(二)特點(三)影響二、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發(fā)展三、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杰出代表孫子兵法及其它(一)孫子兵法(二)武經七書(三)三十六計備注教學目的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發(fā)展歷史;了解孫子兵法的主要精神。教學重點孫子兵法教學難點孫子兵法教學方法及 手 段理論講解戰(zhàn)例分析作 業(yè) 及習題安排1、 什么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2、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fā)展分為幾個階段?3、 孫子兵法的基本內容有哪些?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講義綱 要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一) 定義與內容(二) 特點(三) 影響二、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發(fā)展三、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杰出代表孫子兵法及其它 (一)孫子兵法(二)武經七書(三)三十六計導課:正式授課前想給大家看一組數據: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統(tǒng)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美國對外用兵次數超過240次。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有三次。三場戰(zhàn)爭,前兩場都與遏制中國有關。朝鮮戰(zhàn)爭持續(xù)3年,用兵44萬,美國官方統(tǒng)計死亡、失蹤54246人;越南戰(zhàn)爭持續(xù)14年,用兵55萬,死亡失蹤58209人。海灣戰(zhàn)爭用兵44萬,43天解決戰(zhàn)斗,陣亡146人。由這些數據我聯想到國防大學一位教授張紹忠提到這樣一件事:近年來他幾次訪美進修、講學,發(fā)現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美國軍人對中國軍人十分尊重。美國人自視甚高,能放在眼里的人不多,為什么對中國軍人情有獨鐘?后來發(fā)現他們一個特點:尊重與他們交過手的對手,尤其是那些讓他們吃了虧的對手。其實在朝鮮及越南戰(zhàn)場上,中國軍隊的實力除了更多地表現在排山倒海、堅韌頑強、奮勇沖殺和不懼犧牲的精神之外,我軍戰(zhàn)略的遠見,戰(zhàn)術的靈活以及高明的謀略,才是我們取得勝利的關鍵(比如朝鮮戰(zhàn)爭中我們運用近戰(zhàn)、夜戰(zhàn)、大膽穿插分割包圍等戰(zhàn)術以及大量的謀略從而取得勝利,越南戰(zhàn)爭我們指導越南在熱帶叢林進行游擊戰(zhàn)術也取得了勝利)。(這兩場戰(zhàn)爭的勝利都是和靈活的戰(zhàn)術運用以及高超的謀略分不開的,所以曾有人把世界列強的軍事指導藝術分為美英為代表的技術型、蘇聯為代表的力量型,那么中國為代表的就是最高層次謀略型。)而我們的軍隊為什么能夠這么靈活嫻熟的運用這些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謀略呢?因為我們受悠久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熏陶,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淵博豐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軍事遺產。這些遺產我們軍人有份,你們每個人也都有份,那這些遺產是什么???不說大家也都知道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和大家要學習的內容: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及其代表孫子兵法。介紹授課內容,提級授課要求。正 文一、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一)定義與內容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指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軍事論著者對于戰(zhàn)爭和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公元前21世紀至1840年之間的歷史,稱為中國古代史。論及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與軍事科學、軍事理論在概念上并無嚴格的區(qū)分,許多場合把古代軍事思想、軍事科學、軍事理論三者等同看待。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基本內容包括:戰(zhàn)爭的起源、性質和作用,戰(zhàn)爭與政治,戰(zhàn)爭經濟,戰(zhàn)爭與主觀指導,將帥修養(yǎng),治軍,戰(zhàn)略戰(zhàn)術,戰(zhàn)爭保障等方面。二、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發(fā)展(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簡述1、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初步形成階段(萌芽階段)(奴隸社會)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中國古代處于奴隸社會的發(fā)展階段,經歷了夏王朝、商王朝、西周王朝三個歷史時期。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萌芽主要表現有二點:一是從這一時期產生的甲骨文和金文(鑄或刻于青銅器上的銘文)中發(fā)現了一些關于商周兩朝的軍事記載。二是隨著戰(zhàn)爭和軍事活動的增多,人們對其認識逐漸加深,于是在記錄軍事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總結經驗,闡發(fā)想法,提煉觀點,在西周晚期終于了形成能夠傳布四方、留存后世的兵書著述年代最早的兵書軍志和軍政。這兩部兵書由于年代久遠、難以保存而散佚,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則是最常見的早期兵書。史家和兵家對軍志和軍政多有引用。2、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成熟階段(春秋戰(zhàn)國)大約從公元前770到公元前221年,中國古代處于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史學家稱之為東周,又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成熟集中表現為:武經七書中有六部是在這一時期問世的,即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此外還有著名的孫臏兵法也是在這一時期成書。這些兵法經典標志著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繁榮與發(fā)展已經早早達到了為后人難以超越的頂峰。從實踐的角度看,千百年來征戰(zhàn)沙場的杰出將帥是人才輩出、各領風騷;從理論的角度看,千百年來能與孫武、吳起、孫臏等軍事思想家相提并論的人、能與他們的著作相提并論的兵書則是絕無僅有。3、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延續(xù)(封建社會)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中國古代處于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階段,歷經秦、漢、三國、晉、南北朝(南宋齊梁陳北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等朝代。在這二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大體上沒有創(chuàng)新和突破,基本上局限在注釋講解、繼承傳授兵圣孫武和一代頂尖的大師們留下的、高不可攀的不朽巨著。所以說,描述整個封建社會跨越二千年的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fā)展軌跡,只有兩個字最合適延續(xù)。當然,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在二千年的延續(xù)中,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不斷適應新的情況、不斷與實際相結合、不斷從抽象還原到具體、不斷衍生出新的根須和新的枝葉的動態(tài)過程??偟膩砜?,雖然高度無長進,但范圍有擴展。綜合性的兵書再無名著問世,但專業(yè)性的兵書不乏傳世之作。例如:軍隊編制方面有南宋陳傅良的歷代兵制,軍事訓練方面有明朝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紀實,海防思想方面有明朝鄭若曾的籌海圖編、海防圖論、江南經略和清朝魏源的海國圖志,軍事裝備方面有的明朝趙士楨的神器譜和焦勖(xu)的火攻挈(qie)要。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在封建社會得以延續(xù),既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軍事思想強大生命力的顯示,又是歷代兵家努力實踐努力開拓的結果。四、特點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在世界古代軍事思想中占有獨特的地位,與外國古代軍事思想相比較,具有鮮明的特點。(一)遺產豐富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文字記載稱之為中國古代兵書,它是一種極為豐富的歷史遺產。有資料介紹,我國古代兵書多達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古代兵書2308部,18567卷;其中比較有價值的100多部,被選入百科全書的有39部。古代西亞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如埃及、波斯、希臘、羅馬等,在古代軍事思想領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傳下的文字記載很少,許多已不可考證。(二)源遠流長中國軍事思想起源較早,自軍志、軍政算起,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孫子兵法問世也有2500多年。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前425年)所著希臘波斯戰(zhàn)爭史是歐洲最早的一部軍事歷史著作,古希臘的修昔底德(約公元前460前395年)所著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色諾芬(約公元前430前354年)所著長征記,古羅馬愷撒所著高盧戰(zhàn)記和內戰(zhàn)記,成書年代都晚于孫子兵法。(三)體系完備古希臘和古羅馬涉及軍事思想的著作大多以時間先后和地區(qū)國別為經緯,以敘述歷史事實和神怪傳說為主,夾雜著對戰(zhàn)爭與軍隊建設問題的認識,基本屬于軍事歷史范疇。中國軍事思想著作所作的論述,是高度濃縮的理論結晶,在理論上具有較為嚴密的邏輯結構,覆蓋戰(zhàn)略、戰(zhàn)役法、戰(zhàn)術多層次,包容作戰(zhàn)、后勤、訓練、指揮、編制、心理、情報等多側面。(四)飽含哲理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里充滿了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首先是關于準備和進行戰(zhàn)爭的唯物論思想,即國家擁有的物力、財力以及人力等各種資源是戰(zhàn)爭賴以進行的客觀物質基礎;政治、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是戰(zhàn)爭能否取勝的客觀條件。其次是關于進行戰(zhàn)爭的唯物論認識論思想,即要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還必須對雙方進行戰(zhàn)爭的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進行綜合分析和對比,以全面掌握敵我雙方優(yōu)劣之所。在其三是關于進行戰(zhàn)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即注重對戰(zhàn)爭中各種矛盾和對立事物的分析(如敵與我、彼與己、主與客、治與亂、離與合、動與靜、進與退、攻與守、速與久、勝與敗、虛與實、奇與正、勇與怯、利與害、優(yōu)與劣、專與分、賞與罰、剛與柔、安與危、眾與寡、強與弱等等),從中尋找克敵制勝的規(guī)律。六、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杰出代表孫子兵法及其它1991年1月,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從前線發(fā)回這樣一條消息:盡管中國在這里沒有派駐一兵一卒,但有一個神秘的中國人卻親臨前線,操縱作戰(zhàn)行動,他就是2500年前的孫子。因為每一個美國海軍陸戰(zhàn)軍官的背囊里,都裝有孫子兵法的英譯本和一盤解釋性的錄音帶。其實早在海灣戰(zhàn)爭之前,孫子兵法就已風靡世界。孫子兵法最早流傳國外是在公元735年,一位名叫吉備真?zhèn)涞娜毡咀l唐使留學生回國時,帶有孫子兵法,后來孫子兵法在日本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稱孫子兵法為“兵學經典”“世界第一兵書”,把孫武推崇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十八世紀后,孫子兵法傳到歐洲。1772年在巴黎出版了孫子兵法法譯本。據說,拿破侖對這本書推崇備至,常在作戰(zhàn)間隙研讀。俄國在1860年由漢學家斯列茲涅夫斯基根據法文版的孫子兵法譯成俄文,并說:“在軍事理論方面,人們奉為泰斗的通常是希臘的軍事理論家,但實際上排在最前列的應當是古代中國,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家中最杰出的是孫子?!薄?905年,英國人翻譯孫子兵法,名為孫子十三篇。1910年英國漢學家昂涅爾賈爾斯重譯,英語國家中,此書流傳很廣。英國著名戰(zhàn)略家利德爾哈特作說:“孫子兵法是研究戰(zhàn)爭的最佳入門捷徑,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戰(zhàn)爭問題時經常要參考的寶貴資料”。1961年,英國蒙哥馬利元帥在會見毛主席時建議將孫子兵法作為世界所有高等軍事學府的教材。在克勞塞維茨思想一統(tǒng)天下的德國,1910年在柏林翻譯出版孫子兵法。據說發(fā)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流亡倫敦時讀到孫子兵法。當他讀到火攻篇的名言:“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至戰(zhàn)”時,不僅感慨萬千,喟然長嘆道:“我如果早20年讀孫子兵法,就不至于飽嘗亡國的慘痛了?!贝送膺€有朝鮮、越南、捷克等文本和眾多的外國研究孫子兵法的學者。美國加強對孫子兵法的研究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但在80年代已相當普遍與深入。有資料講,全美著名大學中,凡教授戰(zhàn)略學、軍事學課程,無不把孫子兵法作為必修課,美軍的最高學府-國防大學將其列為將軍們主修戰(zhàn)略學的第一課。孫子兵法在國內更是家喻戶曉,推崇備至。歷史上曾有二百多位注釋家擬文著書,注解孫子兵法?!扒皩O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遺孫子。”可以說孫子兵法對中國的軍事思想產生了深遠而又重大的影響。孫子兵法不但在軍事上備受推崇,而且在社會其它方面也有著廣泛的影響,近年來對孫子兵法的研究與應用幾乎遍及各個領域,文學家評之為“不朽不滅的大藝術品”,哲學家頌之為“人生的哲學”(夫妻吵架用?),政治家視之為“政治秘訣、外交教科書”,醫(yī)學家贊之為“治病之法盡之矣”,(可以看???)商人和管理學家則把孫子兵法定為企業(yè)管理和市場競爭的必讀教材,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喬治在管理思想史中甚至說“您想成為管理人才嗎,必須去讀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對日本企業(yè)經營管理所產生的影響更是十分深遠。松下電器創(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坦露,之所以能白手起家,重要原因之一是受益于孫子兵法。他明確要求公司員工:“中國古代先哲孫子,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公司員工必須頂禮膜拜,對其兵法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興旺發(fā)達?!本啪拍?,在上海舉辦的99財富論壇上,中國記者問索尼公司總裁有何經營之道,他回答“如果在商場我還有些機智的話,中國的兵書是我的直接老師”。日本不少企業(yè)都把孫子兵法列為高級經營管理人員必讀書。近年來,類似孫子兵法與現代商戰(zhàn)、孫子兵法與企業(yè)管理、孫子兵法與企業(yè)公共關系策劃、散打與孫子兵法、孫子與人生等講兵法講謀略的書紛紛出版,成為讀者竟相購買的搶手貨。(茅元儀 明朝著名文學家、目錄學家武備志“前孫子者,孫子不能遺; 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美國知名的亞洲問題專家詹姆斯克拉維爾在其1983年出版的孫子兵法英譯本前言中這樣寫道:“我真誠地希望你們喜歡讀這部書。當然,我希望能把這部書列為自由世界中所有官兵、一切從事政治活動的人以及政府和大學里所有的人的必讀之作。如果我是最高統(tǒng)帥,或被選為總統(tǒng)或當上總理,我還要更進一步。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所有的軍官,特別是所有的將官,每年都要參加兩次孫子兵法13篇的考試,一次口試,一次筆試,及格分數是95分??荚嚥患案竦膶⒐倭⒓醋詣恿T免,并不準上訴,其他軍銜的軍官則自動降級。”三十年前,美國國會防務問題高級專家、國防大學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約翰柯林斯在他的著作大戰(zhàn)略一書中寫道: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zhàn)略思想的偉大人物。他于公元前400320年間寫成了最早的名著兵法。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沒有一個人對戰(zhàn)略的相互關系、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他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的當前環(huán)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重大的意義。所以說孫子兵法的影響是跨時代的、跨國界的、跨領域的杰出之作。孫子兵法儼然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百科寶庫。1996年6月,湖南某縣,兩個犯罪團伙因爭奪“地盤”發(fā)生沖突。當地公安機關獲得信息后,迅速派公安民警趕往現場,將手持獵槍、土制炸彈、匕首、棍棒正欲火拼的歹徒包圍起來。接著命令他們放下武器,到公安機關接受處罰。團伙頭目清楚自己的罪行,自動地聯合起來,向公安民警發(fā)起猛烈的攻擊。結果導致了犧牲三名公安民警的慘重代價。教訓之一,它違背了孫子的“圍師必闕”的規(guī)律,人為地促成歹徒們的“吳越同舟”的客觀效果所造成的。人們這樣崇拜他、重視它、研究他。那么孫武到底是何許人也?,孫子兵法到底講了什么內容?接下來我們介紹一下孫子的生平及其著作孫子兵法。(一)孫子兵法1、孫子生平孫子又稱孫武,為春秋末期齊國人,其生卒年月不可考,約與孔子同時期,活動與公元前六實際末至前五世紀初。他從齊國出奔到南方的吳國,經吳王闔閭的重臣伍子胥的推薦,獲吳王闔閭召見,將事先寫好的兵法13篇獻給吳王,受到賞識,被任命為將軍。孫武為將之后,幫助吳王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公元前506年率吳軍在西線打敗強大的楚國,攻入楚國國都郢(ying);公元前484年率吳軍與北方的齊國開展艾陵之戰(zhàn),重創(chuàng)齊軍;公元前482年吳王約晉國等諸侯國在黃池會盟,吳國取代晉國成為盟主,吳王從此名顯諸侯。這就是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所記述的孫子助吳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的事跡。后來,吳王夫差當政,國事紊亂,孫武隱退山林,終老其身,史書中再也見不到他的事跡的記載。2、孫子兵法的內容與軍事思想孫子兵法共13篇,6000余字。計篇本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在全書中具有提綱摯領的意義。它主要論述了戰(zhàn)略預測和運籌的原則和方法,并提出了以“詭道”制勝的作戰(zhàn)指導原則。常見的軍事名言有: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系到生死存亡,是不可不認真考察和研究的。)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所謂“將”,是指將帥的智謀才能,賞罰有信,愛撫士卒,勇敢果斷,軍紀嚴明。)兵者,詭道也。(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為。)例:“肉餡計劃”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有在敵人無準備的狀態(tài)下實施攻擊,有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例:仁川登陸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在開展之前,有周密的作戰(zhàn)計劃是能戰(zhàn)勝過敵人的,是因為計算周密,勝利條件多;開展之前,如沒有周密的計劃,就不能勝過敵人,是因為計算不周密,勝利條件少。計算周密,勝利條件多,可能勝敵,計算不周,勝利條件少,不能勝敵,而何況根本不計算、沒有勝利條件呢?。├撼啾谥畱?zhàn)諸葛亮部署的趙云、張飛、關羽。作戰(zhàn)篇本篇主要闡述如何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戰(zhàn)爭準備的事宜,主張樹立“兵貴勝,不貴久”的速戰(zhàn)速決指導方針。常見的軍事名言有:故兵聞拙速,未睹工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用兵打仗只聽說擰拙而求速勝的,沒見過求巧而久拖的。戰(zhàn)爭長期拖延會有利于國家,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害處的人,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的好處。)故兵貴勝,不貴久,(用兵作戰(zhàn)最貴速勝,不宜久拖。)謀攻篇本篇主要論述如何運用謀略以奪取勝利的“全勝”戰(zhàn)略問題,反映了孫子對“上兵伐謀”、“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等用兵理想境界的孜孜追求。常見的軍事名言有: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通過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戰(zhàn)勝敵人,最下策是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敵軍屈服而不用進行交戰(zhàn),奪取敵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滅亡敵人的國家而不需久戰(zhàn),務求以全勝的謀略爭勝于天下。這樣,軍隊就不至于疲憊受挫,而勝利可以完滿地獲得,這就是謀攻的法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用兵的方法,有十倍于敵的絕對優(yōu)勢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圍,迫敵屈服;有五倍與敵的優(yōu)勢兵力,就要進攻敵人;有一倍于敵人的兵力,就要設法分散敵人;同敵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設法戰(zhàn)勝敵人;比敵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擺脫敵人;各方面條件均不如敵人,就要設法避免于敵交戰(zhàn)。)知彼知己者,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zhàn)都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而了解自己,勝敗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戰(zhàn)必敗。)形篇本篇集中論述了如何依據敵我雙方的物質條件、軍事勢力強弱,靈活采取攻守不同形式,以達到在戰(zhàn)爭中“自保而全勝”的目的。常見的軍事名言有: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zhàn)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可勝。(從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總是首先創(chuàng)造條件,使自己不被敵人戰(zhàn)勝,然后等待和尋求敵人可能被我戰(zhàn)勝的時機。使自己不可被敵人戰(zhàn)勝,主動權在于自己;敵人是否發(fā)生錯誤,是否有可剩之隙,卻在于敵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自己不被戰(zhàn)勝,而不能使敵人必定為我所勝。)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善于防守的人,象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樣,使敵人無形可窺;善于進攻的人,象行動在高不可測的天上一樣,使敵人無從防備。因此,能夠既保全自己,而又取得完全的勝利。)故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善于打仗的人,總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同時又不放過任何足以戰(zhàn)勝敵人的機會。)故勝兵若以鎰稱住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利的軍隊對失敗的軍隊來說,就好比處于以鎰稱住銖的絕對優(yōu)勢的地位;失敗的軍隊對勝利的軍隊來說,就好比處于以銖稱鎰的絕對劣勢的地位。)勢篇本篇與前篇形篇為姊妹篇,主要論述在強大軍事勢力基礎上,發(fā)揮將帥的杰出指揮才能,積極創(chuàng)造和利用有利的作戰(zhàn)態(tài)勢,出奇制勝。常見的軍事名言有:凡 戰(zhàn) 者, 以 正 合, 以 奇 勝。 故 善 出 奇 者, 無 窮 如 天 地*, 不 竭 如 江 河。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善于出奇制勝的將帥,其戰(zhàn)法如田地那樣變化無窮,象江河那樣奔流不竭。)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作戰(zhàn)態(tài)勢不過奇正兩種,然而奇正的變化卻是不可窮盡的。)虛實篇本篇強調要通過對“虛”“實”關系的認識和把握,來奪取戰(zhàn)爭的主動權,即“致人而不致于人”,靈活用兵,因敵制勝。常見的軍事名言有:故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善于進攻的人,能使敵人不知怎樣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使敵人不知怎樣進攻。)夫兵形象水,水形避高而走下,兵勝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用兵的規(guī)律就象流水,水流動的規(guī)律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用兵的規(guī)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因地勢的高低而制約其流向,用兵則要依據敵情而決定其取勝途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用兵作戰(zhàn)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象水流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樣;能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軍爭篇本篇主要論述在一般情況下奪取勝利的基本規(guī)律,其中心思想就是怎樣趨利避害,力爭掌握戰(zhàn)場主動權。常見的軍事名言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迎,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厥,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用兵的方法是:敵人占領高地,不要去仰攻;敵人背靠高地,不要從正面攻擊;敵人假裝敗退,不要去跟蹤追擊;敵軍銳氣正盛的時候,不要去進攻;敵人設圈套引誘我,不要去理睬;正在撤退回國的敵人,不要去攔阻;包圍敵人,要留有缺口;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去逼迫它。這些,都是用兵作戰(zhàn)應當掌握的原則。)九變篇本篇主要論述在作戰(zhàn)過程中如何根據特殊的情況,靈活變換戰(zhàn)術以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集中體現了孫子隨機應變、靈活機動的作戰(zhàn)指揮思想。常見的軍事名言有: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攻也。(用兵的法則,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會來,而要依靠自己嚴陣以待,充分準備;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會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敵人無法攻破的充足力量。)行軍篇本篇主要論述軍隊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下如何行軍作戰(zhàn)、駐扎安營以及怎樣根據不同情況觀察判斷敵情等問題,并提出了“兵非益多”的精兵思想和“令文齊武”的治軍原則。常見的軍事名言有: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輕敵冒進,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敵情,也就足以戰(zhàn)勝敵人了。那種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妄動的人,勢必成為敵人的俘虜。)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要用政治道義教育士卒,用軍紀軍法來統(tǒng)一步調,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就必定勝利。)地形篇本篇集中論述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以及軍隊在各種地形條件下進行作戰(zhàn)的基本指導原則,強調了將帥應具備的道德準則:“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常見的軍事名言有:故戰(zhàn)道必勝,主曰無戰(zhàn),必戰(zhàn)可也;戰(zhàn)道不勝,主曰必戰(zhàn),無戰(zhàn)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如果根據戰(zhàn)場實情確有必勝把握,即使國君命令不要打,也可以堅決地打;如果根據戰(zhàn)場實情不能取勝,即使國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為一個將帥,應該進不貪求戰(zhàn)勝的功名,退不回避違抗君命的罪責,只求使民眾和士卒得以保全,符合于國君的根本利益,這樣的將帥才算得上是國家最寶貴的人才。)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所以說,了解敵方,了解我方,就能必勝不敗;了解天時,了解地利,勝利就不可窮盡了。)九地篇本篇從戰(zhàn)略地理學的角度,論述了軍隊在多種不同的兵要地理環(huán)境下作戰(zhàn)的指導原則,闡發(fā)了戰(zhàn)略突襲的理論和方法以及掌握運用軍心士氣的有效手段。常見的軍事名言有:兵之情主速,乘人之所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用兵的情理貴在神速,要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不加戒備的地方。)踐墨隨敵,以決戰(zhàn)事。(實施作戰(zhàn)計劃要隨著敵情的變化而不斷加以改變,才可以對作戰(zhàn)行動做出正確的決策。)火攻篇本篇是有關先秦火攻作戰(zhàn)經驗的總結性文字,主要論述火攻的種類、條件、實施方法以及火發(fā)后的應變措施等問題,同時還包含有孫子的“慎戰(zhàn)”思想。常見的軍事名言有: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不是對國家有利,就不要采取軍事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要隨便用兵;不到危機緊迫關頭,就不要輕易開戰(zhàn)。)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明智的國君對戰(zhàn)爭問題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將帥對戰(zhàn)爭問題一定要警惕,這些都是關系到國家和軍隊安全的根本道理。)用間篇本篇主要論述在戰(zhàn)爭中使用間諜的重要性,以及間諜的種類、特點、使用方式。常見的軍事名言有: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要事先了解敵情,不可用迷信的方法求助于鬼神,不可用過去相似的事情作類比,也不可用觀察日月星辰運行位置去占卜,一定要從了解敵情的人那里去獲得。) 用間:“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釋義:凡是我軍想要攻擊的敵人,要想奪取的城邑,要想殺掉敵方的人員,必先了解守城的將帥,及其左右親信、掌管傳達通報的官員、守門官吏、左右親近官員等的姓名,務別令我方間諜探聽清楚。)例我軍抗日戰(zhàn)爭期間劉伯成指揮的通過以上內容介紹,可以概括地說,孫子兵法蘊涵的軍事思想主要包括:重戰(zhàn)思想、慎戰(zhàn)思想、備戰(zhàn)思想,“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的戰(zhàn)爭指導思想,以謀略制勝為核心的用兵思想,“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軍思想,樸素唯物論和原始辯證法思想等方面。孫子兵法的謀略制勝思想既具有完整系統(tǒng)性,又不乏深刻精辟性,它是孫武軍事思想的主題內容,是孫子兵法一書的精華所在。謀略制勝思想突出體現為“廟算”制勝、詭道制勝、“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和若干作戰(zhàn)用兵原則,如:先勝而后求戰(zhàn)的原則,示形動敵的原則,避實擊虛的原則,我專敵分的原則,因敵制勝的原則。孫子兵法的謀略制勝思想既具有完整系統(tǒng)性,又不乏深刻精辟性,它是孫武軍事思想的主題內容,是孫子兵法一書的精華所在。3、孫子兵法的成就軍事成就。孫子兵法一書在深刻揭示作戰(zhàn)規(guī)律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在全面分析把握軍事與政治、經濟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嚴密的治軍方略;在總結國家之間政治斗爭、經濟斗爭和軍事斗爭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積極而慎重的戰(zhàn)爭觀。哲學成就。孫子兵法一書的軍事成就依賴于作者尊重客觀規(guī)律、認識客觀事物、研究客觀條件的樸素唯物論思想,依賴于作者對樸素辯證法思想的感悟與運用;所以說,盡管孫子兵法并沒有完整的哲學體系,但它蘊涵的軍事哲學思想卻有著豐富的內容、卓越的命題,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著名學者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一書中評價孫子兵法“是古代一部優(yōu)秀的兵書,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學著作”。文學成就。孫子兵法一書是一部邏輯嚴密、說理透徹、詞約義豐、結構嚴謹,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語言風格的軍事理論著作。它十分注重語言的運用,調用豐富多才的修辭方法,例如:引用、比喻、夸張、設問、對照、層遞、頂針、排比等,從而提高語言的表現效果,使其內容得到更鮮明、更充分、更完美的表現。4、孫子兵法的聲譽孫子兵法的問世,標志著獨立的軍事理論著作從此誕生,因而在世界軍事史上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孫子兵法是一部“舍事而言理”,采用“抽象法”論述軍事領域內部聯系和規(guī)律的杰出著作。它又是從戰(zhàn)略高度來論述軍事問題的,具有高屋建瓴的氣勢,詳備富瞻的內容。書中充滿著對睿智聰穎的贊揚,包含著對昏聵愚蠢的鞭撻,顯露出對窮兵黷武的警告,貫穿著對軍事哲理的探索。許多名篇警句,有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內容。這些,充分表現出孫武過人的創(chuàng)作天賦和慧眼卓識。兵學家們學習它,得以登堂入室,從而步入軍事學的寶庫;軍事家們學習它,得以領悟制勝之術,從而點燃起智慧的圣光。孫子兵法是中國歷史各個朝代指導戰(zhàn)爭實踐、哺育將帥成長、促進軍隊建設的武學必修經典。孫子兵法不僅享譽中國,而且名揚四海;不僅流傳二千多年經久不衰,而且在現代仍然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古今中外有許多軍事家、政治家由衷地贊揚、高度地評價孫子兵法,一些重要的軍事法規(guī)在引經據典時摘抄孫子兵法已經習以為常、司空見慣。 “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zhàn)略思想的偉大人物。他于公元前400320年間寫成了最早的名著兵法。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沒有一個人對戰(zhàn)略的相互關系、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他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的當前環(huán)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重大的意義?!彼哪昵?,也就是1998年10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頒發(fā)了美軍聯合信息戰(zhàn)條令。這份用以指導最先進的作戰(zhàn)方式的文件,多處引用最古老的孫子語錄:第一章導言引用了“凡戰(zhàn),以正合,以奇勝?!钡诙逻M攻性信息戰(zhàn)引用了“兵不厭詐?!钡谖逭滦畔?zhàn)的策劃引用了“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保ǘ┪浣浧邥?0781085年,北宋神宗皇帝趙頊(xu)元豐年間,朝廷為培養(yǎng)軍事將領而設立“武學”,正式頒布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為武學必讀之書,號稱武經七書,后一直沿襲到明朝、清朝。武經七書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精華,除前述孫子兵法之外,其余六部兵法,也有其側重和特點,它們與孫子兵法相輔相成,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比較系統(tǒng)的軍事思想著作集。吳子兵法作者吳起,戰(zhàn)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吳子兵法分為六篇,分別是:圖國第一篇提出了“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強國之策,料敵第二篇論述了料敵用兵、因敵而戰(zhàn)的謀略,治兵第三篇和論將第四篇論述嚴明治軍之道,應變第五篇提出了擊強、擊眾、谷戰(zhàn)、水戰(zhàn)、圍城等具體戰(zhàn)法,勵士第六論述振奮人心、鼓舞士氣之道。六韜作者名義上為商周之際的軍事家、政治家姜子牙,又稱姜太公,全書以太公與周文王、武王對話的形式而編著,但成書年代大致在戰(zhàn)國末期,真實作者無從考證。六韜近2萬字,共分六篇六十章,分別是:第一篇文韜,主要講在作戰(zhàn)之前,怎樣充實國家的實力和作好戰(zhàn)爭的準備;第二篇武韜,主要講對敵斗爭的策略;第三篇龍韜,主要講軍事上的指揮和部署;第四篇虎韜,主要講在寬闊地作戰(zhàn)中,應當注意的問題;第五篇豹韜,主要講和敵人在狹隘地作戰(zhàn)時,應當注意的問題;第六篇犬韜,主要講各兵種如何配合作戰(zhàn),以發(fā)揮軍隊效能的問題。司馬法作者為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家司馬穰(rang)苴(ju)。司馬法在歷史上有過多種版本,今本只存一卷五篇: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仁本篇提出了“以仁為本”的戰(zhàn)爭觀,認為“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zhàn)止戰(zhàn),雖戰(zhàn)可也?!辈⒏娼洹皣y雖大,好戰(zhàn)必忘。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 天子之義篇論述一國之君治國治軍的基本方略。定爵篇論述國家戰(zhàn)爭準備和戰(zhàn)爭動員時獎懲約法、喚起民眾、集思廣益的策略。嚴位篇論述軍隊建設的規(guī)律。用眾篇論述集中優(yōu)勢兵力克敵制勝的作戰(zhàn)方法。黃石公三略傳說秦朝末年有為叫黃石公的老翁,傳授給張良一本名為三略的兵書,黃石公對張良說:“你讀這本書就可做帝王之師了。”后來張良果然成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軍師,后人認為三略的作者就是黃石公,所以三略又名黃石公三略。經考證,黃石公三略并非黃石公所著,可能是秦漢之際熟悉張良事跡的隱士所作。黃石公三略分上、中、下三卷,約3800余字,著重才政治與軍事的關系上論述戰(zhàn)勝攻取之策略。尉繚子作者為戰(zhàn)國末期的謀士尉繚,全書是魏國國君梁惠王與尉繚的談話記錄,共五卷二十四篇,第一卷有天官、兵談、制談、戰(zhàn)威等4篇,第二卷有攻權、守權、十二陵、武議、將理等5篇,第三卷有原官、治本、戰(zhàn)權、重形令、伍制令、分塞令等6篇,第四卷有束伍令、經卒令、勒卒令、將卒令、踵軍令等5篇,第五卷有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等4篇。按內容結構可劃分為兩個部分,前12篇(從天官到戰(zhàn)權)主要是論述作者的政治觀和戰(zhàn)爭觀;后12篇(從重形令到兵令下)主要是論述軍令和軍制。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世傳作者為唐朝人士李靖(曾受封為衛(wèi)國公),后經學者考證作者為宋朝人士阮逸。全書采取唐太宗與唐朝名將李靖問答對話的形式,原文有98問答約10300字,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從征討高麗的策略開始,進而引用歷代著名戰(zhàn)例,論述奇正運用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中卷論述如何領悟和實踐孫子兵法;下卷評說歷代著名帝王將相治軍作戰(zhàn)的經驗教訓。(三)三十六計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遺產寶庫中,三十六計是一部別具一格的名作。它的計名有的是成語、有的是典故、有的是古代詩句、有的是兵法術語,因而以簡明通俗的風格見長,得以廣泛流傳,尤其在民間能為大眾所接受,這是一般的古代兵書難以做到的。“三十六計”最早見于南齊書王敬則傳。真正積累成冊,大概已在明、清之際,至今無準確年代和作者可考。書中全計分六套,即勝戰(zhàn)計、敵戰(zhàn)計、攻戰(zhàn)計、混戰(zhàn)計、并戰(zhàn)計、敗戰(zhàn)計,每套計又各包含六條計,總共三十六計。每條計謀所含內容,多書古代兵家詭譎(jue)之謀,可以說它是 采集兵家之“詭道”,專講軍事謀略的一本兵書。勝戰(zhàn)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敵戰(zhàn)計: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攻戰(zhàn)計: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混戰(zhàn)計: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戰(zhàn)計: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敗戰(zhàn)計: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huán)計,走為上。關于三十六計的詳細介紹請看中央電視臺系列專題片三十六計古今談,該片分三十六集,每集對應一計、大約五分種左右,分三段:介紹講解、精彩戰(zhàn)例、小結評述。(四)海防思想論著中國古代海防思想的代表作是明代學者、我國海防研究創(chuàng)始人鄭若曾的三部專著:籌海圖編、海防圖論、江南經略?;I海圖編是我國第一部海防專著,于1561年成書,全書13卷,約26萬字,首次提出了比較全面的抗倭剿倭戰(zhàn)略,反映了作者和一部分朝臣的海防思想,書中還論述了海防力量建設、海洋軍事地理、海戰(zhàn)武器裝備了方面的內容。海防圖論是籌海圖編的姊妹篇,它以地形和倭情為依據,論述沿海各地的戰(zhàn)略形勢及其戰(zhàn)略地位,提出了御敵于遠洋、殲敵于近海,各省聯防會剿,內外夾擊,水陸兼?zhèn)涞暮7缿?zhàn)略。江南經略則是前兩部著作的補充,該書雖為江防而作,但其實質與海防緊密聯系在一起,“御寇之法,海戰(zhàn)為上,故先之以海防圖,海防失守,而后滋蔓及江,故江防圖次之”。中國近代海防思想的代表作是清代后期進步思想家、師夷制夷的倡導者魏源編著的海國圖志。海國圖志初版刊印于1842年,共50卷,57萬字。該書的主旨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其內容主要是學習借鑒西方海軍先進技術和裝備,并結合我國國情,提出海防建設的對策。結束語:以兵圣孫武的孫子兵法為杰出代表的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博大精深、燦爛輝煌、世界一流,今天仍然值得我們驕傲、發(fā)掘、鉆研。柏舉之戰(zhàn):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這里所說的“西破強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發(fā)的著名的吳楚柏舉之戰(zhàn)。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在吳楚爭霸戰(zhàn)爭中,吳王磕閭率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擊敗楚軍主力,繼而占領楚都的一次遠程進攻作戰(zhàn)。 吳、楚雞父之戰(zhàn)后(參見雞父之戰(zhàn)),吳為了與楚爭奪江淮霸權,多次襲楚,盡占其淮水流域之戰(zhàn)略要地,又分兵輪番擾楚,致使楚軍疲于奔命,士氣低落。十四年,楚昭王派令尹囊瓦率軍圍攻蔡都新蔡。蔡昭侯向吳求救。吳乘機與楚北方的蔡、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兩國結盟,聯合攻楚。鑒于楚地廣兵多,吳王闔閭決定避開楚軍正面防御,以主力向其守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迂回奔襲,直搗其腹地。同年冬,闔閭與孫伍、伍員、伯嚭等諸將,率軍乘船溯淮水而上至蔡,棄舟登陸,取道豫章西進,以蔡、唐軍隊作引導,迅速越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呃(均在今河南信陽南)等邊關要塞,直抵漢水東岸。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即子常)及左司馬沈尹戌率軍至漢水西岸布防,與吳軍夾漢水對峙。根據沈尹戌建議,楚擬由囊瓦率主力依托漢水阻擊吳軍;而由沈尹戌北上集結方城(楚長城,今河南方城東)一帶楚軍,迂回至吳軍側后,焚毀淮河吳船,再還軍阻塞三關,斷吳歸路,爾后與囊瓦南北夾擊吳軍。沈尹戌北上后,囊瓦欲獨得戰(zhàn)功,竟改變既定作戰(zhàn)計劃,擅自率主力渡漢水向吳軍進攻。吳軍為免遭前后夾擊,即移師后撤。囊瓦企圖速勝,緊追不舍,在小別(今湖北漢陽附近)至大別(今大別山)之間連續(xù)三戰(zhàn)均未獲勝,土氣嚴重受挫。十一月十八日,吳、楚兩軍列陣于柏舉。吳王弟夫概率所部5000人突襲囊瓦軍。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吳軍隨即以主力;投入戰(zhàn)斗,擴大戰(zhàn)果。囊瓦驚惶失措,棄軍逃亡鄭國。楚軍主力遭重創(chuàng)后西逃。吳軍乘勝追擊至清發(fā)水(今漢水支流涢水)。吳王用夫概計,待楚軍半渡時擊之,再敗楚軍。吳軍進至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與由息(今河南息縣西南)回援的沈尹戌軍遭遇,發(fā)生激戰(zhàn)。沈尹戌重傷身亡,楚軍慘敗潰逃。十一月二十八日,吳軍攻占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昭王逃往隨國。后,楚大,夫申包胥乞援于秦。秦國派遣子蒲、子虎率兵車500乘援救楚,楚國才免于滅亡。 點評:柏舉之戰(zhàn)是春秋末期吳、楚之間一次最大的戰(zhàn)役,在中國戰(zhàn)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孫武以3萬兵力擊敗楚軍20萬,千里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