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琦-學習技術研究的框架與進展-長春會議.ppt_第1頁
董玉琦-學習技術研究的框架與進展-長春會議.ppt_第2頁
董玉琦-學習技術研究的框架與進展-長春會議.ppt_第3頁
董玉琦-學習技術研究的框架與進展-長春會議.ppt_第4頁
董玉琦-學習技術研究的框架與進展-長春會議.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技術研究的框架與進展 The Framework and Progress of I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董 玉 琦 (E-mail: ),教育技術系 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所,2015/08/17-18 ICOME 東北師范大學,2,內容提要:Outline,緣由:兩個問題與三點思考Background:2questions and 3 reflections,框架:構建過程與基本闡釋Framework: construction and explanation,進展:一個案例與后續(xù)研究Progress: a case study and expectation,兩個問題(2 questions),問題之一Question1,7/10/2019,Question1,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 resistance and planes aero engine when a plane is flying in the air? A. planes aero engine air resistance and B. planes aero engine air resistance and C. planes aero engine air resistance and,問題之二Question2,兩位數的退位減法,兒童的學習錯誤是有“規(guī)律”的; 必須清除這些錯誤的“規(guī)律”,才能學會正確的規(guī)律; 是否掌握兒童學習的錯誤的“規(guī)律”成為優(yōu)秀教師的分水嶺。,兩個問題(2 questions),There are rules of making mistakes when learning; Knowing about those rules can help students learn more effectively. Knowing about those rules is a watershed between an excellent and ordinary teacher.,兩個問題(2 questions),2012年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于揚先生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2015年3月5日,就是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 +(教育) +”=?(2015.04.23 杭州命題) Internet+ Education=?,8,2011 年底,南國農先生在“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成立 20 周年慶祝會暨全國教育信息化展望論壇”的座談會上提出:“當前我們國家的教育信息化可以說是紅紅火火。教育技術作為一個事業(yè)來說,它是紅紅火火,如日中天,但是作為一門學科來說,它正在逐漸地衰弱,獨立生存發(fā)展的空間越來越小”。這個問題被稱為中國教育技術學的“南國農之問”。 引自:“從南國農之問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理路” 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教育信息化2014年12期卷首語 余劍波,三點思考:Refelctions 第一,要不要理論指導實踐? First, theory guiding practice or not? 第二,要不要理論創(chuàng)新? Second, theory Innovation or not? 第三,如何創(chuàng)新? Third, how?,構建過程:從學科學習心理學到學習技術 Building process:From subject learning psychology to Instruction technology 本人曾經的研究(My study 1995-1998),研究方法,研究設計design,GSR全稱為Galvanic Skin Reflex,通常被譯為“皮膚電反應”。通常情況下人體皮膚電阻抗在數十千歐至數百千歐之間;而某種情況下,這一阻抗會出現急劇的短暫的減小現象,在被測對象(26名學生和1名教師)左手的食指和無名指上安置檢測電極、測出GSR,由無限發(fā)射機發(fā)射信號,由FM40頻道的無線接收及接收GSR信號,由40個頻道的放電破壞式記錄儀把包括教師在內的全體師生的GSR反映記錄在滾筒記錄紙上,用4臺點式記錄儀記錄研究對象個人的GSR反映,在教室的前后位置各放置一臺DV,以用來記錄被測對象的表情,同時還可用來記錄課堂影響和聲音。通常教室后側的DV是可以移動的,而前面的是固定的,記錄頻率:每隔5秒鐘記錄一次,本人曾經的研究(1995-1998 Sendai),研究結論 情緒分類與開關效應,課堂教學中,小學生的 個人情緒變化(Students emotion changes)共分為 平靜期、活躍期和厭倦期 3個階段 (quiet, active and burnout stages),平靜期 GSR只在瞬間出現極小的反映, 在這一時期相鄰的前后階段, GSR的反映很活躍,學生表現出 認真的表情, 幾乎沒有 其他表情變化,研究結論,Queit Stage Smoothing curve,Serious expression,研究結論,活躍期 情緒變化表現出高頻度、 高強度; 具體表現為GSR反映頻繁,學生表現出 出現緊張、不安 和興奮等表情,研究結論,Active stage Oscillation curve,Nervous and exciting expression,研究結論,厭倦期 根本沒有GSR反映,學生表現出漠然、 無聊、與己無關 等表情,研究結論,Burnout Stage Smoothing curve,Boring and tiring expression,研究結論,課堂中教師的說明、提問、警告 及指示等行為都會引起學生GSR 和表情的變化,由此可以推斷出 教師的這些行為 可以引起學生情緒的變化,研究結論,Teachers demonstration, question, warning cause students emotion change,研究結論,CTCL:教育技術學研究新范式,近年來國內外教育技術研究領域逐漸興起了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我們稱之為“學習技術”研究范式(簡稱CTCL)。 即研究者在文化(Culture, C)視野下,將技術(Technology, T)、學習內容(Content, C)、學習者(Learner, L)相統(tǒng)合。,學科學習心理: 學習內容(C)+學習者(L),1.媒體應用:信息技術(T)+學習者(L) 2.課程整合:信息技術(T)+學習內容(C) 3.學習技術: CTCL 文化視域(C)+技術(T)+學習內容(C) +學習者(L),教育技術研究范式:,23,如何理解文化? 文化,人們的行為習慣?社會生活、生產方式? 信息文化: 信息社會學習與生活方式,個性、開放、創(chuàng)新? 學習文化 學科文化(C) 個人文化(L) (個體、群體),CTCL研究范式的基本命題,CTCL研究范式的基本命題,(1)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核心是有效促進學習者的發(fā)展; (2)技術的運用應與學習者狀況以及學習內容相適應以期有效改善學習; (3)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指向是實現學習文化統(tǒng)領下的由技術、學習內容、學習者等要素構成的學習系統(tǒng)的最優(yōu)化; (4)在開發(fā)、應用數字化學習平臺與資源時,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狀況以及學習內容與學習者之間的適切性,The basic principles on CTCL paradigm,(1)The cor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o improve learners development; (2)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should match learners state and learning content, which can improve learning effectively; (3)Th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is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learning system includes technology, content and learner that involves into learning culture. (4)It needs to fully considerate the relevancy with learners and contents when developing and using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and resources.,CTCL研究范式的基本命題,(5)在設計學習過程時,應充分考慮與技術創(chuàng)設的學習環(huán)境有機結合,使其最大限度滿足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和創(chuàng)造激情; (6)學習方式的選擇應與學習文化、技術、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實際相適應; (7)技術的應用應該有利于學習者問題解決能力的養(yǎng)成; (8)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最高目標是提升學習品質。,The basic principles on CTCL paradigm,(5)It needs to take the combination with learning environment into full account when designing a learning process so that it will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and innovative passion. (6)The choice of learning style should fit in with learning cultures, technology, content and learners; (7)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should be helpful to develop learners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8)The highest go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o improve learning quality.,發(fā)表的CTCL研究范式的部分論文 1 董玉琦等. CTCL: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新范式(1)基本構想與初步研究 遠程教育雜志,2012,(2):3-14. 2 董玉琦等. CTCL: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新范式(2) 從“媒體應用”、“課程整合”到“學習技術” 遠程教育雜志,2013,02:3-12. 3 董玉琦等. CTCL: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新范式(3) 基礎、命題與應用 遠程教育雜志,2014,(3):23-32.,對初中8年級“光的傳播”學習單元進行學習資源設計,以其中“靜止光源發(fā)出的光是否能夠運動”內容為例進行說明。,團隊研究的一個例子: A case study,Designing learning resources about the unit “propagation of light” in junior 2,take “The light from static light source can move or not” as an example,微視頻學習資源的設計 short video desgin,科學認知與學習者的視覺感知相沖突 眼見還能為實嗎?,看不懂%_%,“眼”見為實!,MIT,微視頻學習資源的設計,教學實驗結果experiment results,認同“靜止光源發(fā)出的光能夠運動”的學習者比例 Experiment result,EG,CG,后續(xù)研究 (Further research): CT*C*L 第一,學習文化? Learning culture? 第二,學業(yè)水平? Academic achievement? 第三,綜合素質? Comprehensive quality?,謝謝您的聆聽!,7/10/2019,The Framework and Progress of I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Abstract The presentation proposed a new paradig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that is called “CTCL”. “CTCL” has integrated T(technology), C(content), L(learner) within the view of C(culture). The paradigm is going to be introduced from some r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