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寡人之于國也1.ppt_第1頁
高一語文寡人之于國也1.ppt_第2頁
高一語文寡人之于國也1.ppt_第3頁
高一語文寡人之于國也1.ppt_第4頁
高一語文寡人之于國也1.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孟子,(約前372 前289),孟母教子,教學要求,體會孟子議論的思辯色彩。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積累文中文言實詞和句式。,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家。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 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孔子孫)的學生。 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認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規(guī)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yǎng), 士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與他的思想,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孟子與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與論語相比,它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孟子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孟子,字詞,好ho戰(zhàn):喜好征戰(zhàn)。 數罟cg:密網。 棄甲曳y兵:丟棄鎧甲,倒拖兵器逃跑。 洿w池:池塘。 衣y帛:穿上絲帛衣服。 雞豚tn狗彘zh:豚,小豬;彘,豬。 畜x:畜養(yǎng)。 孝悌t:尊敬父母禮敬兄長。 庠xing序:學校,殷時叫序,周時叫庠。 頒bn白:(頭發(fā))斑白。 餓莩pio:餓死的人。,字詞(一詞多義),兇:年成不好/兇狠、殘暴 接:交鋒/接觸 喻:打比方以說明/比喻 直:只是/筆直 時:季節(jié)、或時機/時間 違:耽誤/違背 樹:種植/樹木 奪:喪失/奪取 謹:認真從事/謹慎 檢:約束/檢點 涂:路途/涂抹 發(fā):開倉賑濟/開發(fā),思考與歸納,找出二人問辯的核心話題; 從孟子的辯看“仁政”思想; 談談學習本文的實詞積累。,討論1,核心話題,民不加多,戰(zhàn)國中期,諸侯爭城奪地,征戰(zhàn)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壞。所謂“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韓非子五蠹)魏國曾是強國,但在梁惠王統(tǒng)治期間,連遭強秦重創(chuàng),內憂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遷至大梁。加上橫征暴斂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減少,兵員和勞動力匱乏。為達到富國強兵、問鼎天下的目的,各國諸侯的當務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當然會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憂心忡忡。,點撥,討論2 王之問與子之辯,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何也,孟子 辯,請以戰(zhàn)喻,五十步笑百步,無望民之多,答以養(yǎng)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王無罪歲,天下之民至,梁惠王自認為治國比鄰國國君盡心,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應該主動投奔歸順他,但他的目的并沒有達到。這是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員,強化戰(zhàn)備,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背后的好大喜功和窮兵黷武。孟子投其所好,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以梁惠王“好戰(zhàn)”為喻,啟迪對方思考。“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其實與鄰國之政相差無幾,本質上都是虐民暴政。,評點,孟子認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稱雄諸侯,必須施仁政,行王道。才能得民心,進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關注民生,休養(yǎng)生息,因地制宜地發(fā)展生產,不征調百姓服役于農時,不濫捕撈,不忽視時令以伐木,不誤牲畜繁殖,不誤糧食播收和種桑養(yǎng)蠶織布,“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解除后顧之憂,百姓衣食安則心安,從而穩(wěn)定人心,鞏固政權。然后再興辦教育,使人人知廉恥,人人講禮義,引人向善,傾心歸附。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長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國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終圍繞仁民、富民、養(yǎng)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出民為國本的思想。,比較,孔子的“德政” 孟子的“仁政”,同:孔孟二人都反對武力征伐,提出富國安民的治國思想,并且都以“仁”為本。 異: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為“使遠人來”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養(yǎng)生”,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進步之處在于更了解民眾困苦,承認民眾力量。,孟子風格,孟子的犀利、莊子的恣肆、荀子的渾厚和韓非子的峻峭,被稱為先秦散文的“四大臺柱”。孟子風格:其一長于思辨。誘導啟發(fā),爭取主動,論辯跌宕生姿。其二善為設譬。東漢趙岐孟子題辭中說:“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孟子全書261章,其中93章總共使用比喻159種。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曉暢,喻意深刻。其三結構嚴謹。本文3個部分末尾分別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各部分內容畫龍點睛,又強化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文章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凸顯出孟子論辯的雄渾、縝密、深沉的特質。,附:譯文,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fā)生災荒,就把那里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fā)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纯脆弴木髦鬓k政事,沒有想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見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 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zhàn)鼓咚咚敲響,交戰(zhàn)激烈了,戰(zhàn)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魚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yǎng)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滿足。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jié)地繁殖飼養(yǎng),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xiāng)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是決不會有的。”,“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 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