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律思想史筆記.doc_第1頁
中國法律思想史筆記.doc_第2頁
中國法律思想史筆記.doc_第3頁
中國法律思想史筆記.doc_第4頁
中國法律思想史筆記.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夏代的神權法思想形成于夏代 “天命”、“天罰”思想夏朝統(tǒng)治者把國家的建立看成是遵“天命”,政治生活中敬重鬼神,征戰(zhàn)討伐也說成是代天行罰。其次,夏朝特別是夏初繼承了原始社會的審判傳統(tǒng)神權法思想在商代的發(fā)展, “天命”、“天罰”的神權法思想進一步加強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占卜 神權法思想在西周的變化動搖于西周 產(chǎn)生了“以德配天”說:僅有神權是不足以維系其統(tǒng)治的,還必須“有德”,即統(tǒng)治者要重視人民的力量,重視人心向背,只有這樣才會“祈天永命”,長久地統(tǒng)治下去,西周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和文化的的變革時代,“舊制度廢,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北憩F(xiàn)在政治上由奴隸制神權政治轉(zhuǎn)折到奴隸制宗法政治,認識上由重神鬼轉(zhuǎn)折到重人事,司法審判上由重審判轉(zhuǎn)折到重人判。以德配天說的意義這是西周時期的法律思想。是說周公的權力是“天”授予的,這是“天命”。但它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會失去天命。它的提出,意味著神權思想的動搖,由固定的受命于天變成了以德配天,統(tǒng)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人民反抗力量的強大,但靠神權思想已不足以維持其同志,重視民心向背,才能使天命不再轉(zhuǎn)移。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不僅意味著神權思想的動搖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強大和對歷史的推動作用。西周的禮治, 禮:盛放祭祀貢品的器具 宗教祭典上的儀式 調(diào)整政治、經(jīng)濟、軍事、教育、婚姻家庭、倫理道德方面的行為規(guī)則的總和。 禮治的基本原則 “親親,尊尊” 親親:必須親愛自己的親屬,特別是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必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宗法原則,旨在維護家長制 尊尊:要求奴隸和平民要服從奴隸主貴族,不得違抗;下級上級貴族,所有貴族服從周天子,不許犯上不得僭越。等級制原則,旨在維護君主制 西周禮治的基本特征,“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禮不下庶人”:禮主要是用來調(diào)整奴隸主階級內(nèi)部關系的;各級貴族按禮規(guī)定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奴隸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刑不上大夫”:刑罰的鋒芒是指向勞動人民的,而不是指向奴隸主貴族的。 周公的明德慎罰論,、“明德”:指統(tǒng)治者要加強自我克制,實行德治。 (1)統(tǒng)治者應勤政修德,力戒荒淫。 (2)要重視人民的力量,適當滿足他們的要求,寬以待民,使民富裕。 2、“慎罰”:指謹慎用刑,反對濫殺無辜。 (1)對犯罪進行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 (2)反對族誅連坐,主張罪止一身 (3)反對亂罰無罪,殺無辜。 (4)刑罰適中,主張用“中刑” 意義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理論對維護西周天下的穩(wěn)定起過積極作用。對后世立法和司法產(chǎn)生了良好的影響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源頭周公的刑法思想“慎罰”:指謹慎用刑,反對濫殺無辜。 (1)對犯罪進行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 (2)反對族誅連坐,主張罪止一身 (3)反對亂罰無罪,殺無辜。 (4)刑罰適中,主張用“中刑” 春秋時管仲法律思想 重商,“修舊法,擇其善而業(yè)用之對舊法進行改造,選擇其好的方面加以運用,國之四惟,作內(nèi)政而寄軍令治國總方針改革內(nèi)政,把行政制度與軍事制度統(tǒng)一起來,寓兵于農(nóng),四民分居定業(yè),三國五鄙令順民心,與民分貨立法主張勸之以慶賞,糾之以刑罰 用獎賞來勸勉,用刑罰來威懾,先道德教化,后用法令來約束,是法家思想的淵源。管仲的改良舊法思想1、“修舊法,擇其善而業(yè)用之” 對舊法進行改造,選擇其好的方面加以運用。 (1)重視“舊法”,繼承周禮 舊法:西周的禮制和刑罰制度,側重指宗法等級原則 “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飾四維”、“張四維” (2)改造周禮 一是打著尊王及維護周天子的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尊王攘夷”和維護周禮為名,建立齊國的君主集權制和霸主地位。 二是突破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強調(diào)“萬物待禮而后定”,用禮來教育和引導民眾。同時用剝奪封邑的方法打擊分封制貴族,加強諸侯的權勢。 三是打破了“親親”的宗法原則,任用賢能。制定了官吏的考核晉升制度。 四是批判“刑不可知”和輕視法度的舊傳統(tǒng),主張以法令作為人們言行的準則。以公開的法律作為標準賞功罰罪。這一觀點是后來法家思想的最早表述。 總之,管仲對周代禮治思想的態(tài)度是既有繼承又有改良。春秋時期子產(chǎn)法律思想對“周禮”的繼承和改造,寬猛并用的法律思想,寬猛結合以夢為主,罪刑相當,以情斷獄改革內(nèi)政,創(chuàng)立新制,子產(chǎn)鑄刑書于鼎意義: 首先,子產(chǎn)鑄刑書沖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縛,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法的“合禮合法”,它標志著罪行擅斷思想的動搖和法治思想的出現(xiàn)。 其次,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肯定了法律對貴族特權的限制作用,這是成文法的一項重要作用。 子產(chǎn)立法救世思想,產(chǎn)鑄刑書于鼎,即把成文法 的條文鑄在鐵鼎上,叔向子產(chǎn) 鑄刑書是為了救世,為了鞏固行政、土地、賦稅方面的改革成果,是為了鄭國的生存和富強。 新刑法的公布并沒有違背禮的原則,而是對傳統(tǒng)禮治的改良。意義: 首先,子產(chǎn)鑄刑書沖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縛,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法的“合禮合法”,它標志著罪行擅斷思想的動搖和法治思想的出現(xiàn)。 其次,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肯定了法律對貴族特權的限制作用,這是成文法的一項重要作用。 鄧析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的主張鄧析是春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不法先王,不是禮義”是鄧析主張改革,反對周禮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主旨。意思是 “先王”的所做所為,并不可能為萬世所效法;禮義也不見得正確,沒有必要非遵循不可。鄧析的“不法先王,不是禮義”提出先王的禮義法令是可以批評,可以否定,可以廢棄的,從而論證了否定周禮,實行法治革新的合理性。儒家學派及其法律思想概述,先秦儒家,是一個宗師孔子,信奉孔子學說的學派,春秋末期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孟子和荀子是繼孔子時候先秦儒家中的兩個著名代表人物。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正式奴隸制分崩離析,封建制逐漸興起的時期,當時,禮壞樂崩,但孔子仍然主張維持禮治,因而不可避免地表現(xiàn)出一些保守思想,然而,他又覺察到時代潮流的不可抗拒,要求改革禮,以緩和統(tǒng)治者與人民的矛盾。孟子所在的戰(zhàn)國中期,新興的封建制度已在各主要諸侯過建立,他在一定程度上能適應時代變化,提出了仁政學說,但他所代表的是由奴隸主轉(zhuǎn)化而來的封建貴族的利益,所以其思想體系中存在在新舊矛盾荀子生活的戰(zhàn)國后期,正是由諸侯稱雄的封建國家走想專制主義的封建國家的前夜,諸子百家的政治法律主張,經(jīng)過檢驗證明,儒家那套德治,仁政主張已顯得迂腐,而法家的以法治國的學說在,在各國變法運動中卻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和功效,現(xiàn)在給荀子以強烈的影響,他拋棄了儒家學說中一些不合時宜的思想,批判地吸收各家的精華,特別是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納入儒家思想體系,從而形成一套即隆禮又重法的治國理論,他是以儒為主,使儒法融合,禮法統(tǒng)一的先行者。仁學和仁政說孔子建立了以仁為核心,以復禮為目的的思想體系,作為整個儒家的理論基礎,他主張仁者愛人,抨擊暴政,反對人殉,孟子和荀子適應時代的變化,將孔子的仁學發(fā)展為更為完整的王道仁政說,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生來就具有所謂的不忍之心,諸侯國君也不例外,如果擴而廣之,推而廣之,用在政治上就是王道或仁政,他主張用仁政統(tǒng)一天下,其具體辦法是:省刑罰,薄稅斂,為民制產(chǎn),申之以孝悌等等,荀子繼承了儒家王道仁政5主張,又吸收了法家行之有效的霸道思想,提出,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的主張,即采用以仁義為主,以兵威為輔的方法統(tǒng)一天下。為國以禮的禮治論孔子主張 為國以禮,實行禮治,使君子和小人各自遵守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為維護宗法等級,在法律上孔子主張為親者隱,為尊者緯,并反對子產(chǎn)的,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主張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各守其禮,他的理想社會,仍然是天子,諸侯,大夫,士,蔗人寶塔式的等級森嚴的社會,強調(diào)維護封建貴族的特權。荀子對對儒家的禮做了新的解釋,賦予她以封建等級制的內(nèi)容,他認為禮是強國之本,人們都必須嚴格按照禮所規(guī)定的等級名分分享權利和物質(zhì)利益。德主刑輔論儒家主張為政以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提倡教化,強調(diào)道德感化的作用輕視法律及其強制作用,反對不教而誅,但他們并不反對刑罰,主張采用寬以濟猛,猛以濟寬的兩手統(tǒng)治方法,一般說來,儒家總認為刑罰是道德教化的手段后人總結為德主刑輔論法與刑孔子要求,君子懷刑,統(tǒng)治者應該關心法度,主張赦小過反對濫刑濫罰,孟子要求統(tǒng)治者省刑罰,主張罪人不孥,即只懲罰罪犯本人而不株連家人,認為殺一無罪,非仁也,對待死刑尤其慎重,主張仁義道德和法度相配合。 荀子是先秦儒家中最重視法律的人,認為,治之經(jīng),禮與刑,要求統(tǒng)治者做到進退有律,在他看來,法律有禁止暴惡和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他認為,人之性惡,好利惡害,故應 賞必當功,罰比當罪,他主張慎刑慎殺,為民制產(chǎn) 論孔子反對追求財利,但并非不關心人民生計,主張富民足食,他要求統(tǒng)治者,減輕一些剝削,使勞動者安心生產(chǎn)。孟子和荀子都主張從民之欲,為民制產(chǎn),即給農(nóng)民以私有土地,以保證農(nóng)民有起碼的生存條件,也主張減輕賦稅。為政在人的人治論儒家主張 為政在人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認為政治的好壞取決于統(tǒng)治者的好壞,所以,惟仁者宜在高位,荀子更提出了,有治人,無治法的主張,認為法對治理國家雖然重要,但法畢竟是人制定的,并靠人去掌握和執(zhí)行。仍然取決于人??鬃?仁為核心的法律思想, 一 仁者,愛人的法律觀,“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發(fā)點,要求“克己復禮為仁” 即克制自己的欲望,約束自己的視聽言行,使之符合禮的要求。 納“仁”入禮,“仁”與“禮”相結合。以“仁”為核心,“仁”與禮相結合的法律觀。 復禮是目的,仁是復禮的手段,從道德和政治法律兩方面來約束人們的行動。真正的目的還在于維護西周以來的宗法等級秩序。 二 為國以禮”禮治論,他主張為國以禮,實行禮治,包括1剝削階級享受特權是天下之通義,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3禮樂興,刑罰中,4 禮之用,和為貴,強調(diào)不爭,不爭即和,三 孔子的德治論和重義輕利的價值觀, 他繼承了周公敬德,明德,修德的思想,主張,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即主要依靠禮義道德的力量來教化人們,包括1為政以德,德主刑輔,反對不教而殺,2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反對的利是個人私利,但也部排斥利,四 孔子寬刑慎殺的法律思想,他雖以 “為國以禮“,但同樣講論法和刑,主張君子懷刑,就是他關心法度的表現(xiàn),包括1寬刑慎殺,2赦小過3反對冤獄4,無訟思想五 孔子為政在人的人治論 他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特別是最高統(tǒng)治者必須有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其實質(zhì)是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個人的作用,就是主張人治,他的孔子法律思想,經(jīng)過戰(zhàn)國時代孟子和荀子的闡揚,有很大的發(fā)展,特別是經(jīng)過西漢董仲舒的該總后,成為封建時代的官方統(tǒng)治思想,其對法制的影響也至深刻。孔子的禮治論,德治論,人治論為國以禮”禮治思想 禮是立法、司法的指導原則。 1 剝削階級享受特權是“天下之通義”,是天經(jīng)地義的。2以法律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關系”的等級 3 禮樂興則刑罰中,主張“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主張“父為子隱,子為父隱”4。 禮之用,和為貴,強調(diào)不爭,不爭即和,和即和諧,和諧是有禮來節(jié)制的德治論與重義輕利的價值觀 為政以德,德主刑輔 (1)先教后刑,強調(diào)道德感化的作用。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導之以德” 一是統(tǒng)治者必須推行德治表現(xiàn)為寬惠使民,輕徭薄賦,省法輕刑二是為人民樹立道德榜樣,啟發(fā)民眾的心理自覺。 “齊之以禮”: 一是統(tǒng)治者要模范的遵守禮的規(guī)定從而感化和影響群眾 二是所有的人都應該用禮來規(guī)范自己,用禮來約束道德。 (2)寬猛相濟,以刑罰輔助德教。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3)以德去刑,德教具有消滅犯罪的功能。 o 人性論“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反對不教而殺,主張以德去刑 為政在人的人治論人治思想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政事的興廢,取決于當權者個人是否賢明。賢者當政,國家興盛,奸邪當?shù)溃瑖覝缤觥?人治思想在立法、司法中的表現(xiàn): (1)“人存政舉”,由圣賢治國立法。 圣君“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賢臣輔佐國君 舉賢才,修正“親親”原則 “近不失親” “遠不失舉” (2)“身正令行”,執(zhí)政者應帶頭遵守禮法。 “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的法律思想仁政薄稅斂、省刑罰,罪人不孥,為民制產(chǎn)性善論理論基礎;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義、禮、智人治論“惟仁者宜在高位”尊賢使能,民貴君輕,暴君放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的法律思想1:禮、法起源明于天人之分;明分使群 性惡論:人之性惡,其善偽也,化性起偽2:引法入禮,禮法結合(1)以“明分使群”的立法起源論論證封建官僚等級制的必要和合理。禮是政治的指導原則 ( 2)荀子強調(diào)禮的實質(zhì)和作用在分、別,即嚴格劃分政治等級(3)突出禮的客觀性、強制性和制度性。 (4)主張以禮舉賢能,確立官僚等級制。 “無德不貴,無能不官”荀子是第一個提出系統(tǒng)的禮治理論的思想家,使“禮治”成為國家的制度和政策,成為完整而系統(tǒng)的學說隆禮重法,教化與刑罰并用,法以禮為本,論法的作用,先禮后法,罰當其罪,有治人,無治法荀子在法理學上的貢獻:法義:即法學基本原理、精神實質(zhì)。 法數(shù):即法律條文的具體規(guī)定。 )類:案例類推 三者關系: “法義”是“法數(shù)”的指導, “法數(shù)”是“法義”的體現(xiàn), “類”作為法數(shù)的補充;墨家為 兼愛 為核心的法律思想 墨家提出了以“天志”為表現(xiàn)形式,以“兼愛”為中心內(nèi)容的理想法觀念。他們賦予“天”以賞善罰惡的意志,認為這種至高無上的“天志”規(guī)范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最好的法令只能是“天志”的體現(xiàn)。由于“天志”的集中要求表現(xiàn)為“愛人利人”,所以必須將“兼相愛、交相利”及其具體原則作為衡量一切是非、曲直、善惡、功過的客觀標準。 具體內(nèi)容包括: (1)“天志”是法律的來源。墨翟的“法”或“法度”,泛指一切標準、規(guī)范或者制度,是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墨翟論法,提出“天志”。法與天志是源與流的關系,體與用的關系。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強調(diào)法律的公正和平等。要用“天志”作為測定是非善惡的客觀依據(jù),作為衡量人們言行的最高標準?!疤熘尽辈粌H是墨家建構自己思想體系的基礎,而且是法律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2)“天志”具有“賞善罰惡”的功能。因為“天志”愛人,“天”是為了庶民百姓的利益而造就世界萬物的?!疤臁本哂兄髟兹碎g賞罰的最高權威,君主也必須按照“天志”辦事?!疤臁奔嬗腥f物,一視同仁,“天志”的公正無私是普遍和永恒的。“天”是人類的良知和正確認識的總根源。 (3)“天志”是墨家的理想法。在現(xiàn)實的禮法之上有一個有意志、有權威的“天”。一切國家制度都應依“天志”而成;任何人都要接受天的監(jiān)督,服從其制裁;“天志”是衡量天下萬物乃至人們言行的唯一標準? (4)“兼愛”是“天志”法律觀的核心?!凹鎼邸辈粌H是“天志”的核心,也是墨家其他主張的基礎。把“兼愛”運用到選任官吏上是“尚賢”,運用到政體和行政上是“尚同”運用到國家之間是“非攻”,運用到人民生活方面是“節(jié)用”和“非樂”。 墨家的兼愛”主張集中地反映了小生產(chǎn)者保有私有財產(chǎn)和互助互利的要求具有反對宗法世襲特權和等級剝削壓迫的積極意義。 在墨家看來,圣人以治理天下為事應當知道天下大亂的根源,才能治理。,根源于 自愛,所以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 ”去代替它,是墨家法律觀的核心,墨家強調(diào)人的平等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但在當時的社會這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但它提出的人的平等性問題,在理論上一大貢獻,在當時,對沖破宗法等級制起了促進作用。墨家的刑賞論,墨家十分重視刑賞的的作用,強調(diào)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設置刑賞的目的則在于賞賢懲暴,原則是1對賞罰處理要及時準確,2賞罰應與輿論道德相一致,3賞罰要公正無私,不偏親人。,他的刑賞論也體現(xiàn)了天志,在當時是一種進步的理論,在客觀上對濫賞罰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墨家維護勞動者權益的主張,法律應維護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為勞動人民爭權利的要求。 (1)首先是生存權利 (2)其次是財產(chǎn)私有的權利 (3)再次是“農(nóng)與工肆之人”參與政治的權利 墨家要求維護勞動者權益的思想主張,是對統(tǒng)治階級殘酷壓榨勞動人民的強烈抗議,是對剝削階級的勇敢挑戰(zhàn),具有進步意義。墨家的尚賢論墨家把尚賢作為解決國家不安的良策。遵循的原則是“不當父兄,不偏阿貴,認為必須用提高物質(zhì)待遇和社會地位來找納天下的賢士,從而做到”官無長貴,而民無終賤“總體來說是進步的,反映了小產(chǎn)者的要求和愿望。道家學派及其法律思想概述,一 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說道家認為,道是萬物之宗,是支配一切的主宰,是一種絕對精神,認為統(tǒng)治者應當順應自然,以自然為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們認為,在人定法之外還有一種來源于自然的自然法,這種自然法比人優(yōu)越的多,他體現(xiàn)了自然無為的要求,廣大無邊,誰也逃脫不了它的約束。二 無為而治論道家認為,道是自然無為的,統(tǒng)治者應該一切聽任自然的支配,讓天下萬物自然生長發(fā)展。天下之所謂混論,就是由于統(tǒng)治者喜歡有為,因此,道家抨擊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反對苛政暴斂,反對戰(zhàn)爭,否定尚賢。三 廢棄仁義圣智說道家認為,仁義圣智,孝慈,忠信等等,都是不合人的自然本性的,主張,絕仁棄義、絕巧去利,這樣人才能保持純樸天性四 否定人定法, 道家認為統(tǒng)治者認為地制定出法律是徒勞無功的,因此道家主張廢棄一切法度和規(guī)章制度五 君人南面之術所謂南面之術,就是最高統(tǒng)治者駕馭臣子統(tǒng)治人民的一套方法和權術。從廣義說,上述無為而治,廢棄仁義禮法等都是君人南面之術,狹義說,君人南面之術則包括以柔克鋼,欲奪先予,愚民政策等。 老子 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老子主張祟尚自然,以道為法。“自然”是“道”的本質(zhì),“道”是“自然”的表現(xiàn)。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主宰著天地萬物。道充滿于天地、普遍而且無私?!暗廓毩⒍桓?,周行而不殆”,有自己的內(nèi)在體系和規(guī)律,其運行變化,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改變。道與仁義禮法等規(guī)范相比,是最高的原則。道能以不變應萬變、以寡制眾,具有無往而不勝的力量。老子這種以道統(tǒng)法的觀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它以自然之天代替了人格神之天,是對西周以來傳統(tǒng)神權觀念的否定。莊子的自然法思想,莊子和老子一樣,把道看成天地萬物的本源和主宰,但他把老子的客觀唯心主義的道從主觀上加以擴大,生稱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把世界萬物和人的主觀精神和而唯一,這樣就發(fā)展成主觀唯心主義,是莊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他和老子一樣也崇尚自然法,認為天道是自然無為的,人們應當效法天道,莊子指出,無為是根本,自然是最完善的一切順乎自然,如果認為加以改變,必然釀成惡果。治理天下,無為是最好的方法。莊子的毀法論莊子的法律虛無主義思想十分突出,崇尚自然法反對人定法,主張悔毀棄一切法度,對封建法進行了嚴厲的抨擊和批判,1,繁法嚴刑給人們帶來務求的災難,2毀棄一切法度,進一步發(fā)揮了老師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的思想,并走的更遠,主張毀棄一切規(guī)章制度,等文明成果,讓人類回到蒙昧無知的至德之世去,他對封建法律的揭露和批判是較深刻的,是熱門認識到地主階級即使在它的上升時間也是充滿罪惡的,但他主張毀棄一切法度,一切規(guī)章制度等文明成果,則是消極倒退和違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在客觀上也阻礙了中國古代法制和法律思想的發(fā)展法家學派極其法律思想概述,一法的起源與變法論商鞅把人類社會發(fā)展分中下三個階段,認為在以強勝弱,以眾暴寡的下世,人們爭奪激烈,為了定分,(主要指確定事物的所有權)止爭,需要立禁,立官,立君,即產(chǎn)生了國家和法律,商鞅關于發(fā)的產(chǎn)生的論述成為法家共同的法的起源論。變法論,商鞅認為人類社會在發(fā)展是不斷地,統(tǒng)治者應“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實行變法是歷史的必然,其他法家特別是韓非子也系統(tǒng)論述了變法思想,提出治民無常,唯法而治,法與時轉(zhuǎn)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法家關于法的起源論和變法論是他們主張社會改革和變法的理論根據(jù)。二,以法治國論法家對法下了比較明確的定義,認為法是有官府指定頒布并具有強制力,可以使得賞罰的原則深入人心,謹慎守法的人給予獎賞而刑法則加于違法犯罪的人。他們強調(diào),法是治國的惟一工具和判斷是非功過的惟一標準,齊法家和韓非則明確了提出以法治國的口號。但他們不可能對法的本質(zhì)即法的階級性有真正認識,但他們對于法的性質(zhì)和特征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1法的規(guī)范性:,法家指出,法者,國之權衡也,認為法是人們行為的規(guī)則和規(guī)范,一種標準,全部臣民必須嚴格遵守。2法的公正性,法是公正無私的表現(xiàn),要反對包括君主在內(nèi)的枉法任私3法的平等性,法代表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就應當有普遍適用的平等性,應當做到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4 發(fā)的公開性,法家指出,統(tǒng)治者制定法令必須明白易懂,然后廣為宣傳,力求做到家喻戶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結識了法的一些共性,在法家看來,法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他具有定分止爭,興功禁暴的作用,首先可以確定所有權,實質(zhì)就是要把封建私有制的等級制用法令的形式確立下來,然后就可以富國強兵,以重農(nóng)發(fā)展國家經(jīng)濟,以重戰(zhàn)發(fā)展國家軍事力量,最后可以禁暴,也就是可以制止被壓迫者的反抗。三,法的綱要,賞刑并用與實質(zhì)重刑法家認為賞與刑是法的綱要,治國必須賞刑并用,力求作到信賞必罰,重刑少賞,其實質(zhì)在于重刑,四勢治論法家認為要推行法治,必須以君主的權勢為前提,以國家政權為后盾,慎到雖然強調(diào)人君要牢牢掌握權勢,但不能脫離臣民,必須以下為基礎,商鞅也貴勢,主張建立中央集權制,韓非進一步發(fā)展前期法家的勢治思想,主張法勢結合。君主必須抱法處勢,即堅持法治又掌握權勢。這樣才能建立中央集權國家。五,術治論法家的術,是指君主掌握政權和駕馭臣子的方法和手段,韓非進一步發(fā)展了申不害的術治思想,特別強調(diào)要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六文化專制論法家極力反對儒書儒術,商鞅把儒家作為打擊的重點,主張燔詩 書 而明法令,也反對事商賈為技藝。韓非甚至主張毀棄一切文化典籍,顯然,有商鞅而來經(jīng)韓非大加發(fā)展的文化專制思想是對春秋戰(zhàn)國以為學術思想空前活躍的百家爭鳴局面的對立,并成為秦始皇焚書抗儒的先導。商鞅的法治理論,他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文學,法學家,是法學理論的主要奠基人,兩次變法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一:法的起源與變法論,1法的起源論,法的起源,以進化的歷史觀為理論根據(jù),認為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經(jīng)過上中下三世,下,出現(xiàn)圣人,制定各種制度以定分止亂,首先是定分,確認對土地和其他私有財產(chǎn)的所有權,其次是立禁,指定侵犯私有財產(chǎn)的行為的法律禁令,最后是立官,立君,就是國家和法律產(chǎn)生的具體過程,顯然,他對歷史階段的劃分是不科學的,把國家和法律看成是圣人為救亂世而創(chuàng)造的也是無根據(jù)的,但他擺脫了天命神權觀念認為法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并力圖從財產(chǎn)關系上來探討法的起因。2變法論 為說明變法的必要和正確,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變法理論。3 好惡者,賞罰之本也二任法而治的法治論1, 任法而治2, 法的作用:定分止爭 興功禁暴,3, 法的特征,規(guī)范性,公正性,平等性,公開性4, 君主專制論,權制斷于君,三賞刑并用,重刑止奸1賞刑并用 2 重刑少賞 3 禁奸止過,莫若重刑 四燔詩 書 而明法令1 一教論,2 燔 詩 書 而明法令商鞅的法的起源與變法論,法的起源,以進化的歷史觀為理論根據(jù),認為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經(jīng)過上中下三世,下,出現(xiàn)圣人,制定各種制度以定分止亂,首先是定分,確認對土地和其他私有財產(chǎn)的所有權,其次是立禁,指定侵犯私有財產(chǎn)的行為的法律禁令,最后是立官,立君,就是國家和法律產(chǎn)生的具體過程,顯然,他對歷史階段的劃分是不科學的,把國家和法律看成是圣人為救亂世而創(chuàng)造的也是無根據(jù)的,但他擺脫了天命神權觀念認為法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并力圖從財產(chǎn)關系上來探討法的起因。商鞅在秦國變法時,遭到舊貴族的強烈反對,為說明變法的必要和正確,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變法理論。 (1)商鞅駁斥了“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認為法令制度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口號。 (2)商鞅指出只有變法變禮,才能強國利民。 (3)必須根據(jù)時代的要求、社會現(xiàn)實和民情風俗來更禮變法??傊?,商鞅用來說明變法必要性的理論體現(xiàn)了歷史進化的觀點韓非的文化專制論韓非,繼承了商鞅的燔詩書而明法令并大加發(fā)展,他甚至主張毀棄一切文化典籍,取締一切學術派別,頂法家說于一尊,韓非的文化專制思想,比商鞅更徹底周密。他要求遠仁義,認為在戰(zhàn)國時代仁義已不足以治國,屏德治,韓非認為人是自私自利的,要用法律來逼視人民就范。實行愚民政策。韓非主張對人民嚴加管理,禁錮其思想,任憑地主階級奴役和驅(qū)使。秦朝的事皆決于法法治 思想,秦統(tǒng)一中國后,建立了以法家思想為指導的專制統(tǒng)治,推行“事皆決于法”的法治思想,用嚴刑峻法來統(tǒng)治人民。其法治思想包括以下幾方面:“事統(tǒng)上法”的指導思想,加加強法律的統(tǒng)一?!笆陆詻Q于法”的法制思想;嚴刑峻法,“深督輕罪”的施刑方針;“以法為教”的文化專制思想。秦王朝“事皆決于法”的“法治”思想對秦統(tǒng)治者實現(xiàn)統(tǒng)一,建立和鞏固中央集權封建國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其采用單純的嚴刑峻法進行統(tǒng)治,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秦王朝的速亡淮南子的法律思想以無為法的根本原理,是要求積極參加政治,法與時變,禮與俗化兼采儒法,注重法治賈誼禮法結合的法律思想以秦為鑒,以民為本,(過秦論)建立封建等級制,刑不上大夫,不適用肉刑,禮儀在先禮法結合,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提出削藩,維護集權秦漢之際法律思想的演變,秦以法家思想為國家的根本思想,把法家的重刑推向極端,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被陳勝吳廣的農(nóng)民起義覆滅后,四漢王朝十分重視總結教訓,在政治法律方面來了大轉(zhuǎn)變采取黃老的無為學說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獲得了暫時的成功,到西漢中期不能適應封建大一統(tǒng)和加強皇權的需要,被董仲舒的新儒學誕生。后期又走向讖緯神學化。黃老學派的法律思想 黃老學派是先秦道家的一個支派。 老子 黃帝四經(jīng) 淮南子 法律思想 A、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治國指導思想 B、文武并用,“德刑相濟” C、“罰不患薄”,約法省刑,漢文帝廢除肉刑 “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D、“輕徭薄賦”,“以粟為賞罰” 兼具有道、儒、法三學派特點。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西漢中期儒家公羊?qū)W派大師。春秋繁露、舉賢良對策。 法律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吸收法家的君主集權思想和重法思想,同時又結合陰陽五行加以及殷周的天命神權等各種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因素,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儒學。 1、維護皇權的春秋法統(tǒng)說 (1)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 主張一切權力要集中到漢武帝手中,即漢朝的大統(tǒng)一。 (2)“更化”論 指改變統(tǒng)治階級的指導思想、治國策略。漢承秦制,黃老思想(3)“罷黜百家”,統(tǒng)一思想獨尊儒術” 2、“君權神授”,法自君出 (1)“天人感應” A、“天者,群物之祖也” B、天人合一: “人生有喜、怒、哀、樂之容,春、秋、冬、夏之類也” “人之性情,有由天者” C、“天罰論”祥瑞”與”災異” (2)君權神授,法自君出 3、維護封建等級制的“三綱五常”論 (1)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2)五常:仁、義、禮、智、信 (3)用陰陽學說對三綱加以附會解釋 4、“陽德陰刑”,德主刑輔 (1)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其事異域,其用一也。” 德主刑輔 (2)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天親陽而疏陰,任德不任刑“ 陽德陰刑 (3)“天有四時,慶為春,賞為夏,罰以秋,刑為冬。慶賞罰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備也” 秋冬行刑 (4)性三品說 A、把陰陽五行說和他的人性論捏合 5、春秋決獄,“原心定罪” (1)春秋決獄: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為審判的法律依據(jù),從而把儒家經(jīng)典法律化。 (2)原心定罪:在審理案件時,根據(jù)犯罪事實,考察行為者的動機。只要有犯罪動機,就應當加以懲罰;如沒有犯罪動機,就應當從輕發(fā)落 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封建法律逐步儒家化的歷史(一)春秋戰(zhàn)國 儒學形成: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 孟子進一步發(fā)展 荀子隆禮重法,禮法結合(二)秦漢 舊儒學向新儒學過渡時期: 秦亡法家學說的政治實踐破產(chǎn) 漢初黃老學說(三)西漢中期 儒家思想開始向封建法制滲透,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開始形成。 董仲舒(四)三國兩晉南北朝 封建法大量吸收儒家思想,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進一步發(fā)展 :律學思潮 ,玄學的法哲學思潮 北魏孝文帝在政治改革中學習和制定漢法的法律思潮(五)隋唐時期 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完備,唐高宗永徽律+“律疏”=唐律疏議(六)宋代新的發(fā)展階段 理學的興起。 (七)明清開始衰落 反對封建專制的激進思想 八)鴉片戰(zhàn)爭之后衰落 資產(chǎn)階級法律思想 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有(1) 皇權至上,法自君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皇權大攬,言出法立,即“命為制,令為詔”,全體臣民必須嚴格遵守。這種思想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繼承,一直成為各封建王朝立法的基本原則。董仲舒為了神化皇權,進一步對法自君出作了神學的論證。指出君主的言論和命令體現(xiàn)了天的意志,全體臣民必須服從,否則就違反“天意”。為了維護皇權,確保君主的權力及其人身的絕對安全,歷代封建王朝都從立法方面作了嚴格的規(guī)定。漢代規(guī)定了謀反、謀大逆、大不敬等罪名。到隋代,將謀反、謀大逆確定為“十惡”中的第一、第二大罪。唐朝則對此等犯罪作了詳細的說明? (2) 應經(jīng)合義,禮法融合。禮法融合經(jīng)過了一個過程。西周禮治在法律上的表現(xiàn)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主張禮治,法家主張法治。戰(zhàn)國末期,荀子開始把禮法融合起來。另一個力主禮法融合的重要人物是賈誼,他試圖 把儒家禮治理論具體化、制度化、法律化,并付諸于實踐。董仲舒的新儒學具有以儒為主,儒法合流的特點,他的春秋決獄集中體現(xiàn)了禮法融合的趨勢。董仲舒以經(jīng)義決獄,以經(jīng)代律師儒家思想在法律領域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從而奠定了禮法融合的基礎。 (3) “三綱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則。 在我國歷史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定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則??鬃訌娬{(diào)要嚴格遵守周禮所規(guī)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名分。孟子、荀子、韓非都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董仲舒根據(jù)先秦儒家的君臣、父子的倫理綱常,提出了一套帶有神權色彩的“三綱”學說,以維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一般說,儒家的“三綱”論在漢代已基本形成,后來稍有發(fā)展。 (4) 德主刑輔,先教后刑。儒家的德主刑輔主張,和周公的“明德慎罰”思想有明顯的繼承關系。孔子把德和禮的統(tǒng)治方法放在第一位,把政和刑的統(tǒng)治方法放在第二位。孟子突出強調(diào)實施“仁政”。隆禮重法的荀子主張先禮后法,先教后刑。董仲舒繼承和發(fā)展了自孔子以來德主刑輔的思想,突出強調(diào)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重要工具。他從“天”那里為德主刑輔找到了理論根據(jù),“天”有陽有陰,“大德而小刑”人間也要有德教有刑罰,以德教為主。儒家德主刑輔思想的發(fā)展到董仲舒時已基本完成? 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一經(jīng)形成,對中國社會就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它逐漸地對封建立法和司法活動起著指導作用一直延續(xù)了兩千年。 東漢時期反讖緯 神學的法律思想王充,對天刑論的批判,提出了文武張設,禮法兼用的思想。1批判天有賞善罰惡的能力的天造譴告說2批判“用刑非時則寒,施賞違節(jié)則溫的時令說3批判行善這福至,為惡者禍來的禍福說仲長統(tǒng),變法改制的法律思想1強調(diào)人道為本,天道為末,深刻揭露了神學法律觀,提出了變法改制的主張,他反對傳統(tǒng)的天命說和君權神授論,否定天有意志,強調(diào)重視人的主觀努力,統(tǒng)治者應該立足于顯示社會,注重人事的作用,去努力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然后國家才能治理。變法,1,廢 分 封,行郡縣,恢復井田制,5恢復肉刑,(在漢文帝已經(jīng)廢除)律學思潮 研究的是以成文法典為代表的法律的編纂、法律的解釋及其相關的法律理論。 1、戰(zhàn)國時期先導 2、漢代形成 “引經(jīng)決獄”、“以經(jīng)注律”3、魏晉南北朝重大發(fā)展 (1)律典編纂技術逐步成熟和完善 名例 (2)以經(jīng)注律取得空前的成就 :泰始律(張杜律)杜預(律本): 納禮入律,禮法合一“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法律的文字要簡明通俗,條例應明白準確,直截了當;法律的形式要單純,概念要明確;條文要簡約,不要煩密。區(qū)分律、令的界限 “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張斐(律表) 以禮率律 理直刑正”法律要明確體現(xiàn)綱常名教;適用法律要做到準確,嚴寬適中,罪行相符。 劉頌的法律思想,晉王朝長期主持中央的司法工作,主要是法制實踐家,一 挽救末世的振領總綱,以儒家為本,結合道法農(nóng)家學說。他認為,只有采取,法正威斷,日遷就肅的重法措施才呢功能除弊,提出了綱舉網(wǎng)疏的的立法原則,主要作用是希望晉朝抑制大建大額,對下層士族要寬容,他是漢魏以為恢復肉刑論最為激烈的主張者,他強調(diào)法律的解釋權在中央掌管司法的大臣,提出了人君所與天下共者,法也,的觀點,要求遵守同一法典,還提出,看人設教,隨時之宜,的立法原則,特別指出立法要考慮時勢和對象,這貼近了近代罪行法定主義,是對我國古代司法理論的重大貢獻。魏晉玄學的法哲學思想,玄學因魏晉時期研究“三玄”(老子、莊子、周易三書)而得名的。玄學家們用老莊道家學說解釋儒家經(jīng)典周易,極力揉和儒道兩家學說,由此而形成的一種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其中心是講天人關系,即天道與人事的關系,或“自然”與“名教”的關系。 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fā)展而興起的。 3、派別 何晏、王弼“名教出于自然” ,表現(xiàn)了一定的法律虛無主義傾向 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 ,主張反撲歸真,一切順應自然,嵇康要求沖破名教禮法的素服, 郭象“名教”即“自然”,基本上是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御用學說。將現(xiàn)實制度論證為合情合理。鮑敬言的無君論,鮑敬吉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無君、無政府主張的思想家,其法律的內(nèi)容特點是否定“君權神授”論,提出暴力征服說,認為國家、君主的產(chǎn)生是暴力和征服的結果。否定君主設刑是“興利除害”,批判君主“屠割天下”的罪惡。指出社會犯罪,人民起義的根源在于君主制度。要求建立“無君無臣”的理想社會,廢棄任何國家和法制。 鮑敬言的“無君論”脫胎于老子“小國寡民”的社會圖景,有復古、頌古傾向,同時其中包含著無政府主義和法律虛無主義的觀點,有不科學的一面,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社會,能直接批評和否定神權政治,揭露批判君主專制的罪惡,又具有合理和積極的一面。在法律思想史上有重要意義拓拔 宏的漢化改革主張一 齊之以法,示之以禮,他家儒家提倡的倫理規(guī)范作為法律規(guī)范,以禮的原則修訂法律,他主張加重對不孝罪的處罰,并創(chuàng)制了存留養(yǎng)親 的制度,廢除了裸刑處斬的方式二慎刑恤刑 他重視法制建設,親自主持修法律三,教隨時設,政因事改的立法主張他頒布了班祿制度,考績法,防止官吏貪污他的改革對于促進和完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緩解當時的社會危機起了一定作用。隋文帝的立法和司法主張,一 抑制兼并,輕徭薄賦,推行北魏以為的均田制,使農(nóng)業(yè)發(fā)展從而加強中央政權的經(jīng)濟力量二 更定新律,以輕代重,修訂了 開皇律,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代刑罰的野蠻性三 喜怒無常,用法益峻,到中葉后他自己常不依法律,把法家的輕罪重刑發(fā)揮到及至,到晚年,用法益峻,殺了許多無辜臣民唐太宗及其統(tǒng)治集團的法律思想1, 以安人寧國為立法的指導思想,以李世民為首的同志接團認為,隋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統(tǒng)治者過于貪婪,人民負擔過重,他們“動靜必思隋,以以殷戒,在制定政策時候以安人寧國為知道施行無為政治,在這個方針下,唐初法律思想具有禮法融合,德主刑輔,立法寬簡,執(zhí)法嚴明等特點2, 立法公平務求寬簡,他們認為,要安邦治國,必須重視立法,而立法應唯禮為指導,以寬簡為核心,這主要表現(xiàn)在3, 既制禮,又立刑,他們認為治國須禮法兼用,李強調(diào)禮法同意,主張出禮則入刑,不忠,不孝皆為犯罪4, 立法必須公平,他們認為,法是國家的權衡,人君立法應,以天下為公,無私于物,他們說的公是指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為能保護地主階級的整體長遠利益,他們主張立法要從公而棄私,不能以個人好惡代替法律5, 立法須穩(wěn)定,不可樹變,他們認為,法律固然應隨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但不可多變,不然官吏不能盡記,民不知所避6, 國家法律,惟須簡約,在強調(diào)立法公平,法律穩(wěn)定的同時,他們格外強調(diào)律文的簡約,認為只有簡約,才能使律文前后一致,公平合理。7, 慎獄恤刑,務求其實,第一慎獄恤刑,第二創(chuàng)立九卿議刑制度,第三完善死刑的審批手續(xù),唐太宗將死刑3復奏變?yōu)?復奏,第四,反對嚴訊,務求其實,第五,勸諫和執(zhí)法相結合。韓愈的法律思想(唐) (1)道統(tǒng)論 (2)性三品說:性,情 為后來提出“氣質(zhì)之性”“天理人欲”開辟了道路。 復仇問題,他主張禮法統(tǒng)一,具體對待 1、“道統(tǒng)論” 2、“圣人制刑”與“天刑說” 3、“德禮為先,輔以政刑” 柳宗元的法律思想 1、“天人不相預”和“賞罰及時說” 2、法律起源于“勢” 3、刑、禮“其本則合,其用則異”白居易,崇禮重法論,刑,禮,道,迭相為用法令貴一,自上行之,正確執(zhí)法,慎選官吏,犯罪根源在貧窮,肉刑不可復,理大罪,赦小罪理學及其對封建法律思想的影響理學的發(fā)展造成了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哲理化、直接影響到封建社會后期法律實踐:刑罰被說成“存天理、滅人欲”的正義手段。因此統(tǒng)治階級不再像以前那樣忌諱嚴刑。對破壞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違法犯罪施行嚴厲制裁;封建倫理道德觀點獲得理學的理論外衣之防。增加廣迷惑性和欺騙性,加上統(tǒng)治階級的極力提倡,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嚴重桎梏著勞動人民的精神活動,嚴重壓抑了人民的權利觀念,遏制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種作用越到封建社會末期便越突出。周敦頤(北宋) (1)太極圖 (2)“誠”是性命之源,圣人之本宋理學的開山鼻祖 程顥、程頤(理學奠基者) (1)“理”、“天理” (2)“天性”開始形成比較完備的系統(tǒng) 朱熹 四書集注,朱子語類、朱子全書存天理,滅人欲” 其法律思想的哲學基礎變法和改革主張,“德禮政刑”,“相為始終” ;德、禮、政、刑德禮為本,政刑為末 德:一種心理上的道德品質(zhì)或善心。 禮:維護道德倫理而制定的一種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德是禮的依據(jù),禮是德的保障。政:法律政令。刑:刑罰 政是刑的依據(jù)和標準,刑是政的后盾。3、“以嚴為本,而以寬濟之”的執(zhí)法觀,主張恢復肉刑,法律思想的影響:各觀唯心注意理學體系,被封建社會后期作為官方御用哲學,進而成為封建社會各個領域的指導思想,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具體方法丘浚 對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總結德,禮,政刑是,王道之治具,是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天下的工具,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以公理而滅私情說應經(jīng)合義,順情便民(省刑罰,薄稅li,維護土地私有制,保護工商業(yè)反對與民爭利,是商品經(jīng)濟的萌芽,慎刑恤獄的司法原則,控制復仇,有限制的,范仲淹的法律思想,一 改革官制,革故鼎新,措施是:嚴明賞罰,有功則進無功則黜,2培養(yǎng)人才二 限制君權,君臣共理天下,辦法是,1克服獨斷,偏聽,2重宰相等職,4,舍一心之私,他的不僅是針對當時皇權太重的現(xiàn)實而且為推行改革服務。三 審刑名,的司法原則,即謹慎適用罪名,行糾察,加強司法監(jiān)督。習法律,提高業(yè)務素質(zhì)。王安石的 三不足變法理論,三不足:北宋思想家王安石為推行其變法提出的一種理論。其含義主要是指“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它是對中國古代變法改革思想的總結和升華,顯得相當徹底和完整,是王安石法律思想的閃光之處。王安石的”三不足“的變法理論是對中國古代變法改革思想的總結和升華。王安石的 大明法度 眾建賢才 的主張王安石認為,要實現(xiàn)天下大治,主要靠兩個辦法:一是“大明法度”;二是“重建賢才”。在這個基礎上,他提出了法治、人治統(tǒng)一說。他認為國家是否富強、天下是否安寧,關鍵在于有沒有法度和法度是否合理。同時他也十分重視人的作用,認為立法和執(zhí)法都離不開賢人。王安石將法度和賢才的作用統(tǒng)一起來,認為法治和人治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重要因素,這就形成了法治人治統(tǒng)一論。在實踐中具體表現(xiàn)就運用法制手段選拔和任使人才,主要表現(xiàn)在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績之法。設“明法科”,培養(yǎng)執(zhí)法官吏。張居正 以法繩天下的改革主張張的信賞罰,一號令的法律思想一主張高度集權,以為法律政令規(guī)范天下 二 立法惟其時之所宜與民之所安,即必須宜時便民,是孟子民貴君輕的發(fā)揮。三 法在必行,奸無所赦, 四整商吏治,慎用刑罰。遼、金、元各統(tǒng)治集團的的法律思想遼(契丹族) 遼圣宗耶律隆緒 金(女真族) 金世宗完顏雍 ,慎行議親議賢,確定君主最高權威,賞罰不濫,整吏元(蒙古族) 政治家耶律楚材 用封建法。便宜十八事,陳時務十策,秉公執(zhí)法不威權貴黃宗羲的啟蒙法律思想,(1)對封建君主及其“一家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