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頻考點三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doc_第1頁
第一章 高頻考點三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doc_第2頁
第一章 高頻考點三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doc_第3頁
第一章 高頻考點三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doc_第4頁
第一章 高頻考點三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世紀金榜 圓您夢想 高頻考點三語境加推斷,落實得分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1 (2012新課標全國)(原文見本章高頻考點一“5年高考”部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今賢否雜糅,風俗澆浮,兵未強,財未裕,宜臥薪嘗膽以圖內(nèi)治。譯文:_(2)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于舊治坐視?”譯文:_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無德才的人混雜一道,風俗澆薄虛浮,兵力不強大,財力不充裕,應(yīng)當臥薪嘗膽以求國內(nèi)安定太平。(2)蕭燧說:“東部、西部不屬同路,按說不該給糧食,但我哪能忍心對原管轄地區(qū)不管不問呢?”解析本題涉及一詞多義、重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及省略句。(1)句中“賢”“否”均為詞類活用,形容詞用作名詞,譯為“有德才的人”“無德才的人”;“澆浮”同義連用,意為“輕薄、輕浮”;“以”是表順承關(guān)系的連詞,相當于“來”;“治”,指治理得好,可以譯為“安定,太平”。(2)句中“東”“西”指東部、西部;“路”古今異義,這里是古代的行政單位;“與”,給,后面省略賓語“之”,指糧食;“安”疑問代詞,哪里;“治”,治理,管理,這里活用為名詞,所管轄地區(qū)。2 (2011新課標全國)(原文見本章高頻考點一“5年高考”部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整弓復(fù)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譯文:_(2)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譯文:_答案(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2)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解析(1)整弓,整理弓箭。第一個“之”代指靶心,第二個“之”指何灌。(2)“見”指拜見。這是一個省略句:乞入見(帝),(帝)不許,而令(之)控守西隅??厥?,把守。3 (2010課標全國)(原文見本章高頻考點一“5年高考”部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賊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漲,緣舟尾攀堞而上。譯文:_答案陳軍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來趁漲潮乘大船攻城,從船尾爬上城墻的垛口,攻入城中。(2)遇僨軍奪舟棄江中,浮斷木入葦洲,采蓮實哺兒,七日不死。譯文:_答案途中遇到潰敗的軍隊,船被搶走,人被扔到江中,他們把斷木當做船,逃到了長滿蘆葦?shù)男u上,靠采摘蓮實喂養(yǎng)孩子,歷時七天活了下來。解析翻譯時應(yīng)注意聯(lián)系前后文,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第(1)句注意“以”“緣”等詞的落實,第(2)句注意“遇”“浮”等詞的落實。1考試說明對“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如何具體要求的?答案(1)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放在文言實詞里講解了)(2)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結(jié)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譯進行考查。2考試說明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是如何具體要求的?如何理解“直譯”這一要求?答案(1)古文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并保持語意通暢。要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2)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3文言翻譯需要特別注意之處是什么?答案要注意把握整句的意思,聯(lián)系上下文,做到句不離篇,這樣才能表達正確。還要注意實詞、虛詞的翻譯,語氣的表達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4高考文言翻譯在命題上有什么樣的特點?答案(1)這一考點是課標卷文言文閱讀的重中之重,賦分10分,占總分的一半還多。(2)選句為兩句,句子不長,大都為敘事性的。(3)考點全面而突出。全面: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重要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均有所涉及。突出:突出對實詞,尤其是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的考查。(4)賦分點多。幾乎一字之譯關(guān)乎一分,絕對不可馬虎大意。一、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一)判斷句1 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組是 ()A.B.C.D.答案D解析D項中為一般句式,為判斷句。2 翻譯下面的句子。(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譯文:因此無論地位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2)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譯文: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難道誰還能譏笑這嗎?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獲。解析(1)“道所存也”為判斷句。(2)“此得也”為判斷句。整合點撥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常見的形式有三種,一是以“者也”“也”“者也”“者,”作標志的判斷句;二是以“為”“乃”“即”“則”“皆”“是”等作標志的判斷句;三是無標志的判斷句。判斷句在翻譯時一般譯成“是”“就是”。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是”一般不作今天的判斷動詞“是”,而是作指示代詞“這”等。判斷句一直是高考翻譯題中的重點,每年都有多套試卷考查到。如2010年湖南卷第10題“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爾”。這是一個沒有標志的判斷句,翻譯時要考慮到這種句式特點。(二)被動句1 下列各組句子中,不屬于被動句的一組是 ()A.B.C.D.答案D解析D項中為狀語后置句,為一般句式。2 翻譯下面的句子。(1)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譯文: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自己為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2)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譯文:(墓中的)五個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時為正義所激奮而死在這件事上的人。解析(1)“為所”,表被動。(2)全句為判斷句,“者,也”;有兩個被動句,“被”“于”兩字為標志。整合點撥被動句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個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即意念被動句。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它在文言文中有時表示被動,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但多數(shù)情況下為動詞,如“雖萬被戮,豈有悔哉”。被動句也是高考翻譯題??嫉木湫椭?。如2010年山東卷第13題“甫數(shù)以其術(shù)干諸公卿,常不見聽信”中“常不見聽信”就是一個用“見”表示被動的句子。(三)賓語前置句1 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組是()A.B.C.D.答案D解析D項中為賓語前置句,為定語后置句。2 翻譯下面的句子。(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譯文:雖然這樣卻還不能稱王的,這是從未有過的事。(2)其李將軍之謂也?譯文: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解析(1)賓語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2)“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整合點撥賓語前置句在文言倒裝句中最為復(fù)雜,有三種類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提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提前,如“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如“夫晉,何厭之有”“無乃爾是過與”等。賓語前置句雖是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考查句式,但在高考翻譯題中并不常見,只是視選材而定。如2010年浙江卷第21題“吾為德請,財何為也?”“何為”就是一個疑問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的例子??勺g為:我為德行而請命,拿錢財干什么?(四)介賓短語后置句1 下列句子中,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介賓短語不能提前的一項是 ()A以其無禮于晉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C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D州司臨門,急于星火答案C解析C項“于”應(yīng)譯為“到”。2 翻譯下面的句子。(1)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譯文: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他們,用威嚴的盛怒來震懾他們,他們最終也只是茍且以求免于刑罰卻并不懷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順卻不會在內(nèi)心誠服。(2)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譯文:老虎犀牛從木籠中逃了出來,龜甲玉器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yīng)是誰的過錯呢?整合點撥介賓短語后置句(也叫狀語后置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帶“于”“以”的介賓短語放在謂語動詞的后面的句型。翻譯時,一般按照現(xiàn)代漢語習慣將介賓短語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這種句式雖然考試說明未作要求,但因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見,所以高考翻譯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2012年江蘇卷第8題第(2)句中“賢于言事官遠矣”,可譯為“比那些言事的官員好多了”。不過,介賓短語后置句翻譯時并不是一定要提前的。(五)定語后置句1 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B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C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D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答案D解析其余三項皆為定語后置句。2 翻譯下面的句子。(1)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譯文:鏗然有聲的石頭,所見到的全是這樣。(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譯文: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jié)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國,有幾個人呢?解析(1)“石之者”為定語后置句。(2)“縉紳者”“四海之大”都為定語后置句。整合點撥定語后置句一般以“之者”“者”為標志,將定語后置。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在高考翻譯題中極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如2010年上海卷“桂陽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罢摺笔嵌ㄕZ后置的標志,應(yīng)是“桂陽有爭舟而相毆至死之民”。可譯為:桂陽有爭船而相互斗毆至死的人,(這個)案件長久沒能判決。2011年江蘇卷第8題第(1)句中“毀淫祠數(shù)百區(qū)”,“數(shù)百區(qū)”是個特殊的定語后置,譯時需提至中心詞“淫祠”前。(六)省略句1 下列各句中,沒有成分省略現(xiàn)象的一句是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B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C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D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答案C解析A項“日三四里”省略謂語動詞“行”。B項后三句省略主語。D項省略“鳴”的賓語“之”,代指“鐘磬”。2 翻譯下面的句子。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譯文:項伯就在夜里騎馬到劉邦軍中,私下會見了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張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解析兩處省略(見譯文括號內(nèi)),“具告以事”是介賓短語后置句。整合點撥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省略句最常見的是省略主語,省略動詞或介詞賓語“之”以及介詞“以”“于”等。對省略句翻譯的考查,在歷年高考對句式翻譯的考查中題量是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譯時補出省略的部分。如2008年山東卷第13題“吾弟,非猶夫人之弟,況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項”?!皼r”后省略主語“他”,“遂”前省略主語“張訥”。(七)固定句式1 對下列固定句式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如何,譯為“對怎么辦”無乃乎,譯為“恐怕吧”孰與,譯為“與一起”奚以為,譯為“憑什么呢”何為,譯為“還要干什么”不亦乎,譯為“不也嗎”A BC D答案C解析表比較,應(yīng)譯為“與比,誰”;表反問,應(yīng)譯為“哪里用得著呢”。2 翻譯下面的句子。(1)無乃爾是過與?譯文:恐怕該責備你們吧?(2)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譯文:我這樣做的原因,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整合點撥固定句式在高考翻譯題中不是必考點,帶有因文命題的特點。不過,一旦考查到,必須按其固定譯法翻譯。如2011年四川卷第11題第(2)句中“得非呂徽之乎?”“得非乎”要譯為“莫非吧”。二、文言文翻譯原則和標準 (一)翻譯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1 試翻譯下面的句子,體會直譯的特點。(1)遂入長安觀風化,隱匿名行,懼人見知。譯文:_答案于是來到長安觀察風俗民情,不露姓名行蹤,害怕別人看見、認出。(2)(申)甫以其術(shù)干諸公卿,常不見聽信。譯文:_答案申甫多次憑借他的兵法(術(shù))拜見許多高官大臣,經(jīng)常不被聽從、信任。2 翻譯中需要意譯的多是使用固定詞語及修辭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翻譯下面的句子,體會意譯的特點。(1)縱一葦之所如。譯文:任憑小船隨意漂蕩。解析這里的“一葦”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需要把本體翻譯出來。(2)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譯文:我活著應(yīng)當不惜肝腦涂地,死了也要報恩。解析“結(jié)草”是用典,要把典故意思譯出。(3)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譯文:燕趙韓魏齊楚六國所積存的金玉珠寶。解析這里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譯。(4)既無伯叔,終鮮兄弟。譯文:既沒有伯伯叔叔,也沒有哥哥弟弟。解析“無”與“鮮”構(gòu)成互文,須把“鮮”意譯為“沒有”。(5)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譯文:藺相如于是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憤怒得頭發(fā)像要頂起帽子。解析“怒發(fā)沖冠”用了夸張手法,仍要譯為夸張,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整合點撥直譯和意譯是翻譯的兩種基本方法。直譯,就是嚴格按照原文的詞句進行翻譯,有一詞一句,就譯一詞一句(個別失去意義的文言虛詞除外),而且詞句的順序也不變動。直譯要“一對一”地翻譯。對于少數(shù)難以直接翻譯的詞語、句子,要根據(jù)其大意靈活變通地翻譯。(二)翻譯標準信、達、雅1 請指出下面譯句存在的漏譯、錯譯現(xiàn)象,體會翻譯要“信”的要義。(1)原句:(2010江蘇)君所交皆一時賢雋,今與是人飲而歡邪?譯句:您所結(jié)交的應(yīng)是當時的賢人,現(xiàn)在跟這種人一起喝酒高興嗎?漏譯、錯譯之處:_答案漏譯了“皆”這個“全都”意思,改變了語氣;只譯出“賢”而未譯出“雋”,即“才華出眾之人”。(2)原句:(2010湖北)耕者,不復(fù)督其力;用者,不復(fù)計其出入。譯句:耕種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計算支出與收入。漏譯、錯譯之處:_答案漏譯“督”字。“督”,督促,這里是“被督促”。錯譯“計其出入”,應(yīng)譯為“根據(jù)收入確定支出”。(3)原句:(2010福建)凡數(shù)日得若干人,(焦翁)留肆中飲食之,俟水息,資遣之歸。譯句:一共好幾天,遇到了若干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焦翁留他們在鋪子里住,給他們東西吃,等到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費送他們坐船回去。贅譯之處:_答案該譯句沒有遵循“字字落實,一一對應(yīng)”的直譯原則和“信”的基本標準,自己添加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坐船”等內(nèi)容。贅譯是考生不忠實于原文,任意發(fā)揮、譯而無據(jù)的表現(xiàn),更是無“信”。(4)原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道理沒有流傳也已經(jīng)很久了!漏譯、錯譯之處:_答案原句中“也”是個句中助詞,翻譯時不必譯出。將原句中沒有實際意義的助詞翻譯出來,也是違反“信”的標準的。(5)原句:及得召見,遂見親信。譯句:等到召見,就受到親近信任。漏譯、錯譯之處:_答案本譯句有兩處漏譯。一是“得”字,應(yīng)譯為“獲得”;二是省略的成分應(yīng)補出。如誰獲得召見,獲得誰的召見。這里的人稱須譯出。當補不補,也屬于漏譯,會損害原意。2 請指出下列譯句的不“達”現(xiàn)象,認真體會“達”的要義。(1)原句:(2010天津)母歸,但見女抱庭樹眠,亦不之慮。譯句:母親回來后,只見女兒靠著院中的樹睡覺,不再懷疑了。不“達”之處:_答案該句中“不之慮”是個賓語前置句,“之”是動詞“慮”的賓語。譯句未譯出這個句式特點,既丟掉了得分點,又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須轉(zhuǎn)換成現(xiàn)代漢語的句式,這是“達”的要求。(2)原句:(2009全國)館陶眾庶,合境悲泣,因從而居住者數(shù)百家。譯句:館陶的全體百姓都悲傷痛哭,于是跟著魏德深去居住的達到了幾百家之多。不“達”之處:_答案不是“全體百姓”,而是整個境內(nèi)的百姓;不是跟著魏德深去居住,而是跟隨魏德深去安家。(3)原句:(2009江蘇)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譯句:剛剛被罷黜了巡撫住居家里,認為奇異而聞名。不“達”之處:_答案前半句結(jié)構(gòu)混亂,后半句表意不明,“認為”什么“奇異”沒有譯出?!奥劇睂馘e譯。整合點撥1 信,就是指譯文要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譯、不隨意增減意思。在平時翻譯時,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現(xiàn)在漏譯、誤譯和贅譯上。漏譯,誤譯,贅譯,就不可能達到“信”這一最基本的翻譯標準。2 達,就是指譯文要明白通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述習慣,沒有語病。為此,一些特殊句式須要譯成現(xiàn)代漢語句式,適當增加一些詞語使語意更流暢,不得出現(xiàn)病句。硬譯是不“達”的典型表現(xiàn),翻譯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對應(yīng),但也要臨場變通、靈活處理,尤其對那些難理解而靠推斷的詞語,不能強行翻譯。3 雅,是翻譯較高層次的要求。在考試中一般不做要求。如何落實得分點?一、下面文段的現(xiàn)場譯文存在問題,請你修改為正確譯文。翻譯下面文段中的畫線句子。余既以罪謫監(jiān)筠州鹽酒稅。鹽酒稅舊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晝則坐市區(qū)鬻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莫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余既以譴來此,雖知桎梏之寓而勢不得去。獨幸歲月之久,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休田里,優(yōu)游以忘其老。(選自蘇轍東軒記,有刪節(jié))1余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F(xiàn)場譯文請修改為正確譯文_答案我到那里時,那兩個人正好都免官離開了,事情都交給我一個人。2余既以譴來此,雖知桎梏之寓而勢不得去?,F(xiàn)場譯文請修改為正確譯文_答案我已經(jīng)因貶謫來到這里,雖然知道被束縛生活的害處,但情勢上卻無法擺脫。二、下面均是考生在句式翻譯方面存有問題的譯文,請從句式的角度予以分析、改正。1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魏公子列傳)誤譯: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對別人的困境感到著急啊!問題:原句是個主謂倒裝句兼賓語前置句,譯文未譯出這兩個句式。改正:公子能夠解救人危難的精神表現(xiàn)在哪里啊?2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記刺客列傳)誤譯:太子和賓客知道這件事的,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來送他。問題:“賓客知其事者”是個定語后置句,未譯出。改正:太子和知道這件事的賓客,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來送他。3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誤譯:(雖然)這樣卻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這是從未有過的。問題:“未之有也”是個否定句中賓語前置句?!爸笔谴~,須譯出實義。否則,無法體現(xiàn)句式特征。改正:(雖然)這樣卻還不能稱王的,這是從未有過的事。4 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史記淮陰侯列傳)誤譯:天下已經(jīng)安定,竟然策劃叛逆,落個滅族的下場,不是應(yīng)該嗎?問題:原句在句式上有兩個特征:“夷滅宗族”是個意念被動句;“不亦乎”是個固定句式,表示較委婉的反問語氣。該句翻譯時在這兩方面未做到準確到位。改正:天下已經(jīng)安定,竟然策劃叛逆,被夷滅宗族,不也是應(yīng)該的嗎?矯正指導(dǎo)文言語句翻譯應(yīng)具有三種意識:語境意識、推斷意識、得分點意識。得分點意識是指在翻譯中能找出可能是得分點的重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并能落實到位;在三種意識中,其他兩種意識最終是為這一意識服務(wù)的。一、文言翻譯有哪些得分點?如何判定這些得分點呢?1得分點有三:關(guān)鍵詞語(重要實詞、虛詞及個別疑難詞),特殊句式,句意通順。2判定得分點的方法:(1)判定關(guān)鍵詞語在翻譯題中命題人往往會設(shè)置幾個關(guān)鍵得分點,這幾個關(guān)鍵得分點多數(shù)是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這些關(guān)鍵詞語有兩類:一類是實詞,這是主要的;一類是虛詞。實詞從詞性上看,指名詞、動詞、形容詞,重點是動詞;從知識點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偏義復(fù)詞、活用實詞、多義實詞,重點是古今異義詞、活用實詞、多義實詞。虛詞是指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18個虛詞,重點是有多種意義、用法的虛詞。翻譯的時候,要找出這樣的關(guān)鍵詞語,明確其含義,并準確翻譯。反之,關(guān)鍵詞語翻譯錯誤或不準,就會丟分。這里,特別注意兩類詞的判斷:通假字的判斷判斷該字是否通假,一是靠平時積累,二是靠臨場推斷。推斷有兩個標準:a.用該字意思在上下文中實在講不通,b.該字與哪個通假字音近形似?;钣迷~的判斷(參見本章高頻考點一“基礎(chǔ):整合點撥”部分)(2)判定特殊句式尋標志。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語言標志,抓住這些標志,就能基本鎖定它。聯(lián)語境。有一些特殊句子,無任何語言標志,如直接判斷句、意念被動句、省略句,這時就要聯(lián)系語境來判定其性質(zhì)。另外,一些有標志詞的句子也要聯(lián)系語境,因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帶“見”“于”字的句子。二、如何在翻譯中落實得分點?(一)關(guān)鍵實詞對確定好了的關(guān)鍵實詞,一定要準確譯出其意,不含糊,不游離,不意譯。例如通假字,翻譯時一定要寫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這里,要特別注意對下面三類詞的翻譯:1 古今同形異義的雙音節(jié)詞語,一定要拆開翻譯。如“親信”是古今同形異義的雙音節(jié)詞語,翻譯時一定要拆成“親近、信任”兩個詞。2 活用詞。它們在翻譯時大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固有的格式。用作狀語的名詞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適當?shù)慕樵~,如“像”“用”“在”?;钣脼槊~的動詞、形容詞,要用動詞、形容詞作定語并補出中心語?;钣脼橐话銊釉~的名詞,大都要帶上該名詞再加一個動詞。如“填然鼓之”中的“鼓”應(yīng)譯為“擂鼓”。意動用法要用“認為(以為)”或“以(把)為(看做、作為)”的格式進行翻譯(當然,有的詞可用一個意思與“認為”或“以為”差不多的動詞翻譯)。使動用法要用“使(讓)怎樣”的格式翻譯與意動用法一樣,有的詞也可以用一個意思與“使(讓)怎樣”差不多的動詞翻譯。3 疑難或陌生的詞,要借助語境和實詞的推斷方法,并聯(lián)系自己平時的積累去較為合理地翻譯它,而不是硬譯或干脆不譯。(二)關(guān)鍵虛詞1 必須譯出的虛詞換(1)有實詞義項的則須譯出實義,如“之”“其”等。(2)現(xiàn)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yīng)的虛詞可以進行替換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語氣詞也可用相對的詞替換。如: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句中的“于”要譯為“在”,“之”要譯為“的”。2 不必譯出的虛詞刪(1)起語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獨立性,又如“之”“者”作賓語前置、定語后置標志。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句中的“者”為定語后置標志,不譯。(2)表停頓作用的。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頓,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不譯。(3)起襯字作用的。如:頃之,煙炎張?zhí)?。句中的“之”起補充音節(jié)的作用,不譯。(4)發(fā)語詞。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的“夫”為發(fā)語詞,不譯。虛詞翻譯時,能譯出的要盡量譯出,不須譯出的切不可強行譯出,不然會畫蛇添足,弄巧成拙。(三)特殊句式1 特殊句式的翻譯方法(1)調(diào)。主要指那些倒裝句,譯時須調(diào)整為合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結(jié)構(gòu)形式。(2)補。一是補出文言語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補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補出句中的被動意味,如意念被動句。2 遵循一定的翻譯格式(1)判斷句要譯出“是(不是)”字。(2)倒裝句要還原成現(xiàn)代漢語的句式。(3)被動句要譯出“被”字。(4)省略句要補出省略的成分。另外,文言文中還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無”“無乃”和“不亦乎”“何為”“之謂”等,它們都有固定的翻譯方式,必須按其固定的方式進行翻譯。三、句意通順要保證句意通順,除要依靠平時積累并緊密聯(lián)系語境外,在具體翻譯中,還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避免硬譯、漏譯和誤譯;補足省略的句子;譯句不得出現(xiàn)語病。按要求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有行,至貧至賤可以進之;無行,至富至貴不可親之。何也?有行之人,綱紀森然,動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雖貧乏不以為不足,無故與之猶不受,況妄謀乎!忠孝仁義,睦于家,藹于鄉(xiāng),不以害遺于人,斷無后殃。無行之人,譎佞殘妒,塞于胸間,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貪涎滿吻,并包之心熾然,使得時則以勢劫之矣,雖死且有謀,馀孽猶毒于人,必難終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孫,遺善為閭里傳;卿相無行,亡身、亡家、亡國、亡天下,遺臭為后世笑。敢斷之曰:無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損我者也,實益我者也。(2012湖南)(1)有行之人,綱紀森然,動皆法度。審題:a審語境:_提示該句外部語境為前后把“有行之人”與“無行之人”進行對比。b審得分點:關(guān)鍵詞語:_、_、_、_。提示行,一詞多義,此處指品行;森然,嚴明的樣子;動,動詞活用為名詞,舉動;法度,可以看作名詞活用為動詞,合乎法度。特殊句式:無答題: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開)有/行/之/人,綱/紀/森/然,動/皆/法/度。第二步:草擬(略)第三步:謄寫(寫出譯文)譯文:有品行的人,綱常法紀嚴明,一舉一動都符合法令制度。(2)雖貧乏不以為不足,無故與之猶不受,況妄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