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振:再談“還原”分析方法——以《再別康橋》為例1.doc_第1頁
孫紹振:再談“還原”分析方法——以《再別康橋》為例1.doc_第2頁
孫紹振:再談“還原”分析方法——以《再別康橋》為例1.doc_第3頁
孫紹振:再談“還原”分析方法——以《再別康橋》為例1.doc_第4頁
孫紹振:再談“還原”分析方法——以《再別康橋》為例1.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再談“還原”分析方法以再別康橋為例孫紹振 二十世紀一波又一波地從西方引進了大量的文藝的和文化的理論,成就絕對不可低估,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很少有相當水平的理論家,用西方的理論成功地分析中國的經典文本。特別是單個經典文本的分析,這就產生了兩個后果:一是,西方的理論的可信度沒有得到論證,其必然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也就很難被真正發(fā)現,因而我們的理論也就很難有超越西方的突破;二是,這就造成了理論突飛猛進,而文本分析水準則十分落伍的狀態(tài),理論除了為理論而理論的價值以外,更重要的是不是取決于闡釋文本,特別是微觀文本闡釋的有效性。應該說,這個問題在五六十年代,是很受關注的,只是,五十年代蘇聯(lián)式的理論本身的狹隘性使得舉國的努力,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到了八十年代,新一輪的西方文論的引進,聲勢浩大。由于流派更迭過速,宏觀上尚且未能達于自洽,微觀闡釋和分析,始終是極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以至于前衛(wèi)的理論日新月異,尖兵已經到達西方文論的前哨,而文本分析,卻停滯不前,就連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審美價值論、文藝心理學的層次都未曾到達,何況九十年代的話語學說。在大學講堂既然如此,在中學語文課堂上,陳舊的、機械唯物主義和狹隘的社會功利主義仍然占有優(yōu)勢,就是理所當然的了。這是因為,任何西方文論,要和中國的經典文本經過磨合,才能生根開花。這個磨合,首先,從根本上來說,是很“繁瑣”的,幾乎每一個經典文本都有一個不輕松的過程。其次,有出息的評論家,應該從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中,總結出一系列的具體的、甚至可操作的方法來,構成一種新的學科,也許可以叫做“文本解讀方法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名作”的“欣賞”目前還處在一種相當幼稚的階段。這是一個永不完結的課題,是一個需要一代以上的人來完成的歷史任務。前幾年再別康橋入選中學語文課本。這給中學語文教育界,出了一個難題,流行的機械反映論和狹隘的社會功利論在這個文本中遭遇到難以逾越的挑戰(zhàn)。網站上紛紛討論如何分析這首現代新詩史的名作。擾嚷一番之后,居然是這樣的意見占據了上風:還是讓學生在朗誦中去體悟詩中的情致罷。這說明,目前一些大而化之的所謂賞析文章,并不具有可信性,甚至連可講性都很缺乏。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名作欣賞二三年第十期上一起發(fā)了三篇關于再別康橋的評論文章,每一篇都在力求從機械反映論和狹隘的社會功利主義中突破,力求從詩人心理方面尋求有效闡釋。但是,在我看來,許多方面,尤其是方法方面,并沒有多大的提高。長期以來,我們的文本細讀之所以水平不高,除了機械唯物主義的美學觀念和狹隘功利論的局限以外,就是方法論上落伍和不自覺,口頭上大家都在喊:具體分析,可是一到具體文本,卻還是印象和感想泛濫。所謂分析本來就是針對原本統(tǒng)一的對象,揭出其與外部的矛盾和差異,而傳統(tǒng)的社會學批評方法習慣于尋求形象和表現對象之間的統(tǒng)一性,而名作欣賞上的文章,也沒有多大差異。任何統(tǒng)一只能是現象,而且還可能是表層現象,而深刻的奧秘,則肯定在統(tǒng)一性之下的深層。如果滿足于統(tǒng)一性,就只能在表現上滑行,就等于放棄了分析。而要進入作品深層,加以分析,就要從天衣無縫的作品中,找出差異,揭示出矛盾,從而提出問題來。提不出問題,就不能擺脫被動的解釋。沒有矛盾,就不能提出問題,也就不能擺脫被動。被動則無話可說,而文章又非寫不可,就產生一種很不好的文風。就是把膚淺的贊嘆當成分析。這在所謂“詩歌賞析”中,尤為嚴重。大量所謂賞析文章,有效的分析非常稀缺,無效信息被空洞的贊嘆華麗詞藻的渲染所掩蓋。這種賞析其實是把經典的詩歌翻譯成散文再加上任意性的拔高。在分析再別康橋時這樣說:“這首詩一開始以自我形象入詩,以揮手與康橋作別起筆,直接道出對康橋的款款情意?!边@里,所有的信息都是原作中顯而易見的,讀者一望而知,這樣的分析以信息的重復為特點。接下去:“輕輕的我走了( 不是我輕輕的走了) ”,括弧中的一句倒是沒有重復,可惜的是沒有闡釋,因而也就失去了價值。而下面的重復性的信息又在繼續(xù):“極具情境的再現性,接下去又用兩個輕輕的的重復,描摹無語作別的情境。”這里的“情境的再現性”倒是沒有重復,但是,又是沒有任何闡釋,結果又成了獨斷,而且是空洞的獨斷。什么叫做情境的“再現性”? 在一首詩中,情境是全部得以“再現”,還是僅僅將其中最有特殊性的一種感情“再現”( 表現? ) 出來? 退一步說,就是把情境都“再現”出來了,是不是就會動人? 會不會雜亂無章? 在這里,作者如果真有見解,真懂詩,至少應該“分析”一下,這種情境的再現和浪漫的抒情,有沒有矛盾? 如果有矛盾,徐志摩是如何處理這種矛盾,使二者達到和諧的?如果真要使論點有說服力,對讀者理解和感情有啟發(fā),還應該考慮另一種可能,如果有人說,這根本不是“情境的再現”,而是一種直接的抒情,如何回答?文章接下來又是一番贊嘆:“可謂情韻俱現地傳達出詩人的裊裊情思,與感傷沉默的哀傷情態(tài)?!弊x者期待的是,情的特點是什么,韻的好處是什么,二者是如何俱現的。評論家知道的應該比讀者多,比讀者深刻,寫出文章來才有價值。然而讀者的期待又一次失落了,接下去是:“作別西天的云彩這一行點題式的詩句,它開啟了情感的閘門,讓詩人涌動的感情緩緩流出?!薄包c題”,是指題目,還是主題? 如果是題目,似亦不準確。題目是和康橋告別,可是這里卻是和云彩告別。這叫做點題嗎? “開啟情感的閘門”,如果更嚴密一些,就應該說明,在這以前,輕輕的、悄悄的,為什么不能算“開啟”? “讓詩人涌動的感情緩緩而出”,你從什么地方,能說明,是“緩緩”地流出,而不是洶涌地沖擊? 這樣說對于理解詩中最關鍵的語言的精彩( 揮一揮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幾乎沒有什么幫助,所有這樣的話語,都顯得空洞。這是因為,作者并沒有讀懂這首詩藝術上的妙處,似乎作者讀詩時所知所感并不比讀者多。正是因為這樣,才不厭其煩地把詩翻譯成不著邊際的散文。如“把我們一同帶入他深深依戀的康橋理想國,康橋的美,詩人對康橋的愛,可以說無處不在。而詩人對康橋的最愛是康河。自然康河成了詩人抒寫離情別緒的載體”(以上引文見名作欣賞二三年第十期在夢的輕波里依洄)。這樣的文風,在當今的文本分析中,可以說最為流行的。就在同一期中,另一篇分析再別康橋的文章,幾乎同出一轍:作者在引用了輕輕、悄悄那四行詩以后說:“這種景象讓我們想到一個輕手輕腳的人來了,又走了,生怕驚醒一個熟睡中的人,我想這正是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他來了,來到這一所他所喜愛的學校;他又要走了,離開這一所他衷心喜愛的學校。不忍心驚擾這學校的安靜,他甘愿一個人去承擔那愈來愈凝重的離愁?!保ㄒ娒餍蕾p二三年第十期僅僅面對作品)和上述引文一樣,這里充滿了重復性的無效信息。當然,也不能否認,其中也有一些非重復的,例如,把他所喜愛的學校當作一個熟睡的人,又如,“愈來愈凝重的離愁”。讀者從下文中,可以看出,徐志摩并沒有把康橋當做一個熟睡的人,又如,“愈來愈凝重的離愁”。讀者從下文中,可以看出,徐志摩并沒有把康橋當作一個熟睡的人,要不然,“夕陽中的新娘”,怎么解釋?也沒有絕對沉默,要不然“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怎么解釋?再說,這首詩是不是寫“離愁”的,特別是,說這種離愁,是愈來愈凝重也沒有根據。這種“愁”的感覺,不是從這首詩里來的,而是從評論者的閱讀經驗里冒出來的。一般說我國古典詩歌中,離別的主題大抵是與憂愁有關的,但是古典詩歌的主題到了現代有了變化,五四以后,從最早的康白清的送別黃浦,到后來的殷夫的別了,哥哥就一點也沒有離愁了,現代的交通和交往方式和古代已經有根本不同,送別時感情肯定比古代多樣化,徐志摩自己的名作沙揚娜拉雖然寫到離別的憂愁,但是,是一種“甜蜜的憂愁”。怎能設想,當代的詩人告別任何人物和景物,一定要惆悵,而且還要有另一處行文中所說的“千種愁緒”,命里注定只能有沉重之感,而沒有甜蜜之感呢?其實不要多高的欣賞水平,光是憑直觀,就可以看出,這首詩的風格特點是瀟灑,輕松,還有一點甜蜜,找不到一個字可以說明是“感傷沉默的哀傷情態(tài)”,特別不能證明是“愈來愈凝重”的(這個論斷,如果我光是這么說一下,就是獨斷了。我是要論證的,但是為文章結構的更合理,我把論證放到文章的后面去)。這種闡釋,不是重復信息,不是空洞無物,而是屬于另一個傾向,叫做“過度闡釋”,其結果就是肆意強加。這些東西并不是從文本中分析出來的,而是從作者的閱讀經驗和優(yōu)勢記憶中跑出來的。因為告別=送別,主題的哀傷惆悵在古代經典詩歌中太普遍了,而作者不能從文本抽象出真正深層的奧秘來,就只好聽任自己現成的觀念自然流瀉出來了。從方法論來說,這就不僅僅是機械論所能包含的了,而是帶上一點主觀主義的色彩了。問題的要害在于,從文本中直接揭示出矛盾,然后加以分析,是相當有難度的,因為一切藝術形象都是以高度和諧統(tǒng)一為特點的,矛盾自然是有的,但是往往是潛藏在深層的,難度就在于,從表層到深層,不能突破表層,心里現成的東西就冒出來了,因為它一點難度也沒有,輕而易舉,但是也就成了講空話。這種難度深度不僅是對于中學語文老師,對于大學教師,同樣是挑戰(zhàn)。把這樣的詩歌拿給中文系講授現代文學史和文藝理論的教授去分析,不見得一定就能講出更多到位的真知灼見來。從八十年代以來,我們從西方引進了眾多流派的文學理論,還沒有來得及作經典文本的系統(tǒng)分析。西方的理論大多數是宏觀的,文學性的微觀分析,相對比較薄弱。美國的新批評倒是強調微觀分析,可惜我們引進的時候,它又被認為“過時”了,成為一種浮光掠影。因而我們在分析方面至今還沒有多少共識,更沒有一套可操作的范式或者系統(tǒng)方法。當然這也與新批評本身的缺點有關。其實就是新批評沒有缺點,由于英語文學與漢語文學的不同,我們也不能指望一旦搬用,不加任何( 哪怕是部分的) 證偽,就能取得完美的成效。再加上,九十年代以來引進的西方文學理論,其中一個很大的流派是對于“文學性”,持懷疑態(tài)度的,把藝術分析不當一回事。我們的文學批評從五十年代以來,就被一種公式化、概念化教條主義霸權話語所壟斷,藝術分析本來水平就不高,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許多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就是藝術和微觀分析方面,還在原地徘徊。我們等不到人家現成的東西,又沒有自己建構自己的理論和操作系統(tǒng),就只能靠自己低水平的靠不住的感想了。當然,感想并不是一種很差勁的東西,只要有一點藝術水準,又有一點科學的抽象能力,還是比較經得起回味,有可能通過感受進入真正的分析的。其實,不論是根據辯證法,還是根據現象學,我們都不應該把對象和藝術形象的一致性作為方法的出發(fā)點。相反應該從藝術形象中,把作家創(chuàng)造的、想象的成分從中分析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從被動的贊美解放出來,解放出來的辦法就是“還原”( 這與現象的還原在精神上一致,但更具形而下的操作性),也就是想像出未經作者處理的原生的狀態(tài),原生的語義,然后將之與藝術形象加以對比,揭示出差異矛盾來,就可以分析了。我們就從這首詩的題目開始,再別,是一種告別,從原生的語義來說,應該是和人告別,但是這里,并沒有和人告別,這是第一層次的矛盾。在這里的語境中,用的是引申義,和母校的校園告別,前文作者說,是為了不驚動校園,可能有道理。如果不作過細的語義分析,大概到此就可以滿足了。但是下面的詩句明明說,并不是和校園告別,而是: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更深刻的矛盾擺在面前了。在現實生活中,有和云彩告別的嗎?由此可見,前面引文的作者說“極具情境的再現性”,是句大而化之的空話。關鍵是和云彩告別還要輕輕的,悄悄的。堅決用還原法:既然是和云彩告別,步子再大,再有聲響,也不可能驚動它。這說明,和云彩告別不過是一個詩化的想象,通過這種想象,回味自己美妙的記憶。另一個作者分析這一段詩句說:“輕輕的來,再悄悄的去,在淡淡的神形描寫( 按:這是描寫嗎?)中,蘊涵了千種愁緒,萬般凄楚?!薄榜R上就要離開康橋了,一想起離別,詩人的心情就變得分外沉痛離別時的沉重壓得詩人發(fā)不出任何聲音”(名作欣賞二三年第十期僅僅面對作品)。在開頭這四句中,瀟灑地來,悄悄地回味,哪里來的愁緒和凄楚呢?和云彩告別,就是和自己記憶告別。為什么是輕輕的呢?就是因為和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回憶在對話。這里所寫的不是一般的回憶,而是一種隱藏在心頭的秘密。大聲喧嘩是不適宜的,只有把腳步放輕聲音放低才能進入回憶的氛圍,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境界呢?是一種夢的境界。詩中說得很明白,他說是到康橋的河邊上來“尋夢”的:“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沉淀”,說明是過去的,不是未來的;是記憶深處的,不是在表面的。所以要向“青草更青處”去追尋。夢是美好的,充滿了詩意的,而不是一般的,當然更不是聞一多式的“噩夢”。詩中一系列美妙的詞語可以作為證明(清泉為虹、碧水為柔波,楊柳為新娘),那夢美好到他要唱歌的程度。當他寫到“載一船星輝”,要唱出歌來的時候,好像激動得不能控制自己似的,但是,他又說,歌是不能唱出來的。這里出現了一個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性的矛盾:既是美好的,值得大聲歌唱的,但是,又是不能唱的:“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因為,這是個人獨享的。這雄辯地表明了這是詩人的默默的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賞。這種自我欣賞,有個重大的特點,是秘密的,不能和任何人共享的。連夏蟲都為他這種秘密的美好的記憶而沉默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輕輕、悄悄,不是為了驚動校園,而是相反,他強調的是,校園的一切都是為了成全他悄悄地回憶自己的秘密?!扒那氖莿e離的笙簫”,這種悄悄的,獨享也是美好的,充滿詩意的,無聲是一種美妙的、幸福的音樂。懂得了這一點,才能更好地理解、體驗最后一段: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主張這首詩中有沉重的痛苦文章說:“詩歌最后一句好像很瀟灑,其實很沉重。康橋如此美好,作者怎么不想帶走呢?不帶走,其實是帶不走,就像詩人只想做康橋的水草,而不得不離開一樣?!保餍蕾p二三年第十期,第五二頁)在我看來,這是寫在默默的回味中離開了,“不帶走一片云彩”說的是,從客觀世界,沒有帶走什么東西,帶走的是美好的回憶,這些東西是不能和別人共享的,而是自己私有的。帶走這樣的記憶,是精彩的、輕松的、瀟灑的。一個評論者卻說:“在憶夢的情感高潮后,情感轉入低潮。詩人從沉醉的夢幻中覺醒,從昔日的美好憶念中回到寂寞憂傷的現實。一切已成過去,一切都只在夢中,只有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夏蟲也為我沉默,可謂人哀景也哀,渲染的是一種凄清冷落的離愁別緒。”“只有告別的感傷,與彩虹般的理想作訣別的沉痛與憂傷?!保餍蕾p二三年第十期,第四五頁)作者分析這種哀傷的性質,是詩人“執(zhí)著而徒勞地追尋單純信仰(愛、美、自由)的歌吟”。這自然可備一說,但根據上述分析,這里,并沒有什么明顯的“沉痛和憂傷”,退一步就是有一些對于單純信仰的失落的成分,公開抒寫失望的浪漫詩人的光榮,絕對沒有必要反復強調輕輕和悄悄,一個人秘密地自我陶醉。當然,一定要說離別,總不能沒有一點憂愁,就說是有罷,那也是像沙揚娜拉表現的“甜蜜的憂愁”,甚至是甜蜜多于憂愁。前述引文的作者都提到了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但是卻沒有能還原出原生的狀態(tài),恰恰是他們忽略了的一段,對于還原徐志摩的心態(tài)有很不可忽視的價值。徐志摩在這篇文章中,特別強調欣賞風景,單獨的自我陶醉是“第一個條件”:單獨是一個耐尋味的現象。我有時想它是任何發(fā)現的第一個條件。你要發(fā)現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與他單獨的機會。你要發(fā)現你自己的真,你得給你自己一個單獨的機會。你要發(fā)現一個地方(地方一樣有靈性),你也得有一個單獨玩的機會。我們這一輩子,認真說,能認識幾個人?能認識幾個地方?我們都是太匆忙,太沒有單獨的機會。說實話,我連我的本鄉(xiāng)都沒有什么了解。康橋我要算有相當交情的,再次許只有新認識的翡冷翠了。呵,那些清晨,那些黃昏,我一個人發(fā)癡似的在康橋!絕對的單獨。隔了幾段又重復了幾次對于“單獨”的贊美:在康河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呵! 我那時的甜蜜的單獨,甜蜜的閑暇。請注意,這里強調的不但是“單獨”,而且是“甜蜜的單獨”,正是這種單獨的、一個人的、無聲的“甜蜜”,才決定了這首詩“輕輕”和“悄悄”的基調。理解了這一點,才能辨別清楚,為什么徐志摩式的瀟灑和沉重、沉痛、哀傷不能相容。這種單獨的無聲美,不僅是情感,而且是有理性和深度的。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的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看不懂再別康橋的論者往往忽略了這里的“單獨”的美是和“自由”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果還要再深入還原一下的話,這里可能有一個徐志摩不能明言的真正的秘密。這首詩寫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刊于同年十二月新月(據卞之琳徐志摩詩選集)。一九二年徐志摩在倫敦,十月上旬結識林長民、林徽因父女。徐志摩和林徽因二人“曾結伴在劍橋漫步”( 據張清平林徽因) ,一九二一年林徽因隨父歸國。一九二八年三月,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結婚,游歷歐亞到八月歸。一九二八年六月赴美國、英國、印度游歷( 據韓石山徐志摩傳) 。徐志摩此詩,作于當年十一月,當為獲悉林梁成婚之后。據此,似可推斷,徐志摩此詩當與林漫步劍橋有關。為什么輕輕、悄悄? 就是因為,過去的浪漫的回味已經不便公開了,不像他和陸小曼的關系,可以從這是一個怯懦的世界中可以覺察。而且他已經和陸小曼在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之后結婚了。值得注意的是,徐志摩的這首詩,寫得很優(yōu)雅,很瀟灑,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沒有一點世俗的失落之感,更不要說痛苦了。這種瀟灑正是徐志摩所特有的,他只把過去的美好情感珍貴地保留在記憶里,一個人獨享。藍棣之先生對此有過中肯的分析:“不帶走一片云彩一方面是說詩人的灑脫,他不是見美好的東西就要據為己有的人,另一方面,是說一片云彩也不要帶走,讓康橋這個夢繞魂牽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來,讓昔日的夢,昔日的感情完好無缺?!保?林志浩主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講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七,第五七頁) 這個解釋本來已經接近了詩作的真諦,然而,卻被斥之為“隔”。其實只要在藍先生的基礎上,把再別康橋作過細的分析,就不難闡釋“輕輕”“悄悄”,實際上也就是一個人偷偷地來重溫舊夢,若能如此,當不難揭示全詩的精神密碼了。如果還要深入一點作藝術的分析的話,從中國新詩的藝術發(fā)展中,還可以作些歷史的比較:在新詩草創(chuàng)時期郭沫若片面地理解了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序言中所說的“一切的好詩都是強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Powerfulemotionsspontaneouslyoverflow)。這是一種浪漫主義的詩歌美學的綱領,受到這種詩風影響的郭沫若早期的詩歌往往以“暴躁凌厲”著稱,但是,郭沫若多多少少是片面地理解了華茲華斯的話,因為華茲華斯還強調說,這種感情是要經過沉思(contemplation) 的提純的。在郭沫若早期還只能比較自如地表現詩人的激情,而到了徐志摩則進了一步,不但可以表現激情,而且可以表現瀟灑的溫情了。這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飛躍。如果對于新詩的藝術發(fā)展具有比較好的修養(yǎng),還可以從徐志摩詩全集中找到他在四年前還寫過一首康橋再會吧,那首詩就寫得比較粗糙、蕪雜。徐志摩把自己在康橋的生活羅列得太多,從四年前寫,告別家園,先到美國,母親臨別的淚痕,在美國學習的情況,花去了近三十行以后,才寫到和康橋告別??墒怯窒葘懽约阂荒曛小靶撵`革命的怒潮”,次寫明年燕子歸來懷念自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