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療法評定重點總結_第1頁
康復療法評定重點總結_第2頁
康復療法評定重點總結_第3頁
康復療法評定重點總結_第4頁
康復療法評定重點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章 總論1.康復評定是對病、傷、殘患者的功能狀況及其水平進行定性和(或)定量描述,并對其結果做出合理解釋的過程收集評定對象的病史和相關資料,并藉此制定出合適的康復治療方案、評估治療效果和預測預后功能等康復評定學是研究患者有關身體、心理、社會及其所處環(huán)境的功能狀況的一門醫(yī)學學科2. 康復評定的對象主要是功能障礙。ICIDH:殘損(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的結構或功能上的任何喪失或異常)、殘疾(由于殘損的原因使人的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至于不能在正常范圍內和以正常方式進行活動)、殘障(由于殘損或殘疾,限制或阻礙一個人充當正常社會角色并使之處于不利地位)ICF:損傷(身體功能或結構問題,有顯著的差異或喪

2、失)、活動受限(個體在進行活動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參與限制(個體投入到生活情景中可能經(jīng)歷到的問題)六類殘疾: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智力殘疾、肢體殘疾、精神殘疾和多重殘疾。3. 康復評定的意義(1) 從患者角度:通過評定,可以加深患者對自身疾病和活動能力的了解,幫助患者制定合適的治療目標,增強信心,提高對治療的積極性,促使患者更加努力地幫助自己、主動地參與治療。對一些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將會鼓勵他盡早地向康復醫(yī)生反映有關情況,以預防和減緩疾病的惡化和功能的減退。(2) 從康復醫(yī)生和治療師的角度:全面、系統(tǒng)、準確的評定,可彌補病史和一般臨床檢查的不足,容易早期發(fā)現(xiàn)問題,具體了解患者在哪

3、些方面需要幫助,如何才能提供和得到幫助,鼓勵他制定出更為全面合適的康復治療計劃,隨時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功能變化,指導我們的康復醫(yī)療工作。最終,通過康復評定的結果,確定康復的后果,從而控制康復治療的質量。(3) 從社會角度:通過評定,發(fā)現(xiàn)在社會康復方面存在的問題,如社會對提供資助、改進服務質量、環(huán)境狀況以及政策法規(guī)方面所存在的缺陷,為社會對殘疾人提供幫助提供依據(jù)。此外,評定還可以就殘障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新的發(fā)病資料。4. 康復評定的作用(1)掌握功能障礙的情況:了解功能障礙的性質、了解功能障礙的范圍、了解功能障礙的程度(2)制訂康復治療計劃(3)評價治療效果:評定治療效果、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4、4)幫助判斷預后(5)分析衛(wèi)生資源的使用效率5.康復評定的內容 主觀資料(S)、客觀資料(O)、功能評定(A)、制定康復治療計劃(P)(1)病史:主訴、現(xiàn)病史、功能史(核心)、既往史、系統(tǒng)回顧、個人史、社會史、職業(yè)史、家族史(2)體格檢查:生命體征和一般情況、皮膚和淋巴、頭和五官、頸、胸部、心臟和周圍血管系統(tǒng)、腹部、泌尿生殖系統(tǒng)和直腸、肌肉骨骼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3)功能評定:四個功能(認知、言語、軀體、社會)、三個障礙層次(損傷、活動受限、參與限制)6康復治療計劃的制定方法:1.建立治療目標:(1)依據(jù):在評定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心理狀況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背景以及個人的希望家庭護理、身體和情緒環(huán)境、家庭反應

5、患者的職業(yè)計劃和目標(2)治療目標的組成:包括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 一個將要實施的目標應包括:有可測量的結果使用具體的檢查希望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時間2.康復目標的描述:(1)下肢的功能可根據(jù)假肢和支具的有無和種類設定不同的目標:不能步行:臥床不起、靠物坐位和獨立坐位能乘輪椅:自己驅動、外力驅動在平行杠內:起立、平衡、步行用拐杖步行:能否獨立起立用手杖步行:有輔助、完全獨立無手杖步行:有輔助和完全獨立(2)上肢的功能完全失用手:不能主動或被動地用手指固定物品,放在桌子上面的手不能向下推動,但可以上臂、前臂或軀干固定物品候補輔助手 :呈握拳狀態(tài)的手指可被動地使其張開且能夠握物體;桌上的物體被動地掛在手指

6、上可以拉到靠近身體并使其固定于腹部與桌子之間;依靠自己的力量或用健側手可將放在桌子上的手向下壓輔助手:不是實用手,但靠自己的力量能夠抓東西,固定,放開實用手:(左)吃飯時雖然不集中注意力也能端端正正地拿飯碗;(右)吃飯時,匙、叉、筷子可以較正常的使用,可以寫出能讀的字(3)整體功能 :兩側上下肢同時障礙全面輔助部分輔助完全獨立完成(4)勞動能力除日常生活活動以外,最好還應預測勞動能力:恢復原職恢復工作,改變原職改變職業(yè),可勞動 幫助家務3.制定康復治療方案:治療安排和醫(yī)囑的書寫常用的康復手段PT、OT、ST、PSY、RE、TCM第2章 人體形態(tài)的評定一人體形態(tài)評定(一)身體姿勢的評定被測者在直

7、立狀態(tài)下,兩足跟靠攏,兩臂自然下垂,挺胸收頜,兩眼平視前方,使頭部保持眼眶下緣與耳屏點成水平的“眼耳平面”姿勢。1.前面觀(1)頭下頜骨不對稱 (發(fā)育、外傷)(2)鎖骨和其他關節(jié)不對稱(外傷) (3)髂前上脊(水平)(4)髖外旋、髖內旋 (看髕骨位置,內則內,外則外)(5)膝外翻 (X形腿)(6)膝內翻 (O形腿)(7)脛骨外旋 (髕骨向前,足趾向外;髂脛束緊張,股骨后傾,后交叉韌帶撕裂,骨折,發(fā)育)(8)脛骨內旋 (髕骨向前,足趾向內;腘繩肌、股薄肌緊張,股骨前傾,前交叉韌帶撕裂,骨折,發(fā)育,足內翻,足外翻)(9)拇外翻 (第一足趾的跖趾關節(jié)向外側偏斜;跖骨頭內側過度生長,跖趾關節(jié)脫位,拇趾

8、滑膜囊腫)(10)爪形趾 (跖趾關節(jié)過伸;近側趾間關節(jié)屈曲,趾長伸肌緊張、縮短)2.后面觀(1)頭部傾斜 (頸部肌肉)(2)肩下垂 (菱形肌、背闊肌緊張)(3)肩內旋、外旋 (內旋腋杖,外旋少見)(4)脊柱側彎 (5)骨盆向側方傾斜 (6)骨盆旋轉 (偏癱,內旋肌、屈髖肌軟弱)(7)扁平足 (內側縱弓低,跟骨旋前,腓長短肌短縮)(8)高弓足(內側縱弓高,跟骨旋后,腓長短肌拉長)3.側面觀(1)頭向前傾斜(頸部肌肉,職業(yè)病)(2)胸脊柱后凸(駝背,頸曲深度5cm以上)(3)平背(直背,胸曲度、腰曲度小于2-3cm,伴骨盆后傾)(4)鞍背(脊柱腰端過度前凸,大于5cm,骨盆前傾)(5)胸部畸形:扁

9、平胸;圓柱胸;雞胸; 漏斗胸;不對稱胸(6)骨盆后傾 (恥骨聯(lián)合位于髂前上棘之前,髂前上棘位于重心線后方)(7)骨盆前傾(恥骨聯(lián)合位于髂前上棘之后,髂前上棘位于重心線前方)(8)膝過伸(踝關節(jié)跖屈,膝關節(jié)位于重心線后方,股四頭肌、腓腸肌緊張)(9)膝屈曲(踝關節(jié)背屈,髖關節(jié)屈曲,膝關節(jié)位于重心線前方,股四頭肌拉長)(二)體格評定1.體表標志頭及軀干:頭頂點、頸點、胸中點、肩胛骨下角點,臍點、腰點上肢:肩峰、肱骨內上髁、肱骨外上髁、鷹嘴、橈骨莖突、尺骨莖突,橈尺莖突中間點、指尖點下肢:髂嵴、髂前上棘、股骨大轉子、股骨內上髁、股骨外上髁、膝關節(jié)外側間隙、內踝、外踝、趾尖2.身體長度(1)上肢上肢長

10、:坐位/站位,上肢在體測自然下垂,肘關節(jié)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jié)中立位;肩峰外側橈骨莖突/中指尖上臂長:同上;肩峰外側肱骨外上髁前臂長:同上;肱骨外上髁橈骨莖突手長:手指伸展位;橈尺莖突中間點中指尖(2)下肢下肢長:仰臥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髖關節(jié)中立位;髂前上棘內踝/股骨大轉子外踝大腿長:同上;股骨大轉子膝關節(jié)外側間隙小腿長:同上,膝關節(jié)外側間隙外踝足長:踝關節(jié)中立位;足跟末端第二趾末端(3)殘肢上臂:坐位/站位,上臂殘肢自然下垂;腋窩前緣殘肢末端前臂:同上;鷹嘴殘肢末端大腿:仰臥位/雙側腋杖支撐站立,健側下肢伸展;坐骨結節(jié)殘肢末端小腿:同上;膝關節(jié)外側間隙殘肢末端身體圍度(1)四肢上臂:

11、肘伸展位 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肘關節(jié)伸展;上臂的中部、肱二頭肌最膨隆部 肘屈曲位 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肘關節(jié)用力屈曲;同上前臂:最大圍度 前臂在體側自然下垂;前臂近端最隆部 最小圍度 同上;前臂遠端最細部大腿:下肢稍外展,膝關節(jié)伸展位;髕骨上緣大腿中段,每隔6cm,8cm,10cm,12cm小腿:同上;小腿最粗部位,內、外踝最細部位截肢上臂:腋窩前緣殘肢末端,2.5cm前臂:鷹嘴殘肢末端,2.5cm大腿:坐骨結節(jié)殘肢末端,5cm小腿:膝關節(jié)外側間隙殘肢末端,5cm軀干頭圍:坐位/站立位/平臥位;眉弓上緣枕骨結節(jié),環(huán)繞一周,成人54-58cm,胎兒32-34cm,頸圍:坐位/站位,上肢在體側自然

12、下垂;喉結處,軟尺平行地面胸圍:同上;胸中點肩胛骨下角點,繞胸一周;平靜呼氣末,平靜吸氣末。腹圍:同上;臍/第12肋下緣髂前上棘連線中點,一周。臀圍:站立位,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大轉子髂前上棘連線中間上臀部的最粗部分腰臀比:腰圍除以臀圍身高和體重體重(kg)=身高(cm)100(身高在165cm以下)體重(kg)=身高(cm)105(身高在165-175cm)體重(kg)=身高(cm)110(身高在176-186cm)(三)體型評定上腹角90 無力型,正力型,超力型身體成分評定1. 水中稱重法2. 皮質厚度的測量:3. 肱三頭肌肌腹,男10.4mm,女17.5mm右肩胛下角下方5cm處,男12

13、.2-14mm,女12.2-14mm右腹部臍旁1cm處,男5-15mm,女12-20mm4. 生物電阻抗5. 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和磁共振成像6. 三維光子掃描儀7. 組織活檢第三章 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射的評定1. 神經(jīng)反射發(fā)育的四個階段(1) 脊髓水平(協(xié)調四肢在屈、伸模式中的肌肉,時間界限:2個月內)(2) 腦干水平(姿勢反射 影響全身肌張力變化,時間界限:出生后4-6個月內) (3) 中腦水平(頭和身體的空間位置,時間界限:出生后至5歲)(4) 大腦皮層水平(皮質、基底神經(jīng)節(jié)、小腦,時間界限:出生后6個月出現(xiàn))2. 屈肌收縮反射出生后2個月以內呈陽性為正常。2個月以后仍為陽性者可能是神經(jīng)反射發(fā)育遲

14、滯的征候。3. 出生后終生存在的反射大腦皮層水平:仰臥位平衡反應、俯臥位平衡反應、膝手四點位反應、坐位平衡反應、雙膝立位平衡反應、跨步及跳躍反應、足背屈平衡反應、蹺蹺板平衡反應、猿位平衡反應4. 腦干水平的反射不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緊張性迷路反射、聯(lián)合反應、陽性支持反射、陰性支持反射5. 中腦水平的反射(1) 調正反應:頸調正反射、身體調正反射、頭部迷路性調正反射、視覺調正反射、兩棲動物反應(2) 自動運動反應、擁抱反射、抬軀反射、保護性伸展反應6. 反射產(chǎn)生的結構基礎解剖學基礎:反射弧反射弧,傳入神經(jīng),反射中樞,傳出神經(jīng),效應器7. 陽性支持反射出生后48個月呈現(xiàn)陽性為正

15、常。8個月以后仍呈陽性者,可能是神經(jīng)反射發(fā)育遲滯的征候。第4章 心肺功能的評定1. 心臟功能分級2. 呼吸困難分級3. 6分鐘步行試驗的測試方法(1)選擇平坦無障礙的場地,囑受檢者在主觀安全和無癥狀的前提下,盡力行走6分鐘,測定行走的距離。(2)運動前后測定血壓和心率,并前后進行比較。(3)可獨立的預測心衰致殘率和病死率的因子 :6min內步行距離10mmHg(4) 收縮壓220mmHg(5) 舒張壓110mmHg)或超過安靜時15-20mmHg(6) 患者要求停止運動7. 名詞解釋:每分鐘通氣量(VE):每分鐘出入肺的氣量最大通氣量(MVV):以最快呼吸頻率和最大呼吸幅度呼吸一分鐘的通氣量用

16、力肺活量(FVC):深吸氣后,以最大用力、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氣量肺泡通氣量(VA):單位時間內每分鐘進入呼吸性支氣管及肺泡的氣量潮氣量(TC):1次平靜呼吸,進出肺內的氣量,正常500ml深吸氣量(IC):平靜呼吸末盡力吸氣所吸入的最大氣量,占肺活量的2/3,男2600ml,女1900ml補呼氣量(ERV):平靜呼氣末再用力呼氣所呼出的氣量,男910ml,女560ml肺活量(VC):潮氣量+補呼氣量+補吸氣量,男3470ml,女2440ml功能殘氣量(FRC):平靜呼氣后殘留于肺內的氣量殘氣量(RV):最大深呼氣后殘留于肺內的氣量攝氧量:耗氧量/吸氧量,機體所攝取或消耗的氧量,是反映機體能量消

17、耗和運動強度的指標,也反映機體攝取、利用氧的能力。最大攝氧量 :( VO2max):運動強度達到最大時,機體所攝取并提供組織細胞消耗的最大氧量,是綜合反映心肺功能狀況和最大有氧運動能力的最好生理指標代謝當量(MET):表示相對能量代謝水平和運動強度的指標無氧閾:人體在逐級遞增負荷運動中,有氧代謝已經(jīng)不能滿足肌肉運動的能量需求,開始大量動用無氧代謝供能的臨界點氧脈搏:體內氧運輸效率,氧攝取量與心率之比氧通氣當量:消耗1L攝氧量所需要的通氣量呼吸儲備:最大通氣量與最大運動通氣量之差的絕對值或百分比呼吸商:每分鐘二氧化碳排出量與每分鐘耗氧量之比,反映體內能量產(chǎn)生的來源和酸堿平衡狀況第5章 認知功能的

18、評定1.認知:是個體對感覺輸入信息的獲取、編碼、操作、提取和使用的過程,是輸入和輸出之間發(fā)生的心理過程。2.認知功能障礙:當各種原因引起腦部組織損傷時,導致患者記憶、語言、視空間、執(zhí)行、計算和理解判斷等功能中的一項或多項受損,影響個體的日?;蛏鐣顒幽芰?。3.常見的認知功能障礙評定方法(1)意識狀態(tài)評定:意識狀態(tài)初步判斷(嗜睡、昏睡、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15分以上)(2)認知功能障礙的篩查:簡明精神狀態(tài)檢查(MMSE,30分,5-10分鐘,文盲17小學文化20中學文化24)、認知功能篩查量表(CASI,30分,15-20分鐘,異常20)第6章 言語功能的評定1. 言語是指說話及表

19、達的能力,是人類交流最基本的部分,其形成主要是由肺部噴出氣體,經(jīng)氣管進入聲道,通過呼吸、發(fā)聲、共振、構音及韻律產(chǎn)生聲音,實現(xiàn)交流的運動活動和實際過程,其中聲道對聲音起著重要的作用,包括唇、舌、硬腭、軟腭、咽、喉和聲帶。2.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溝通工具,與個人的文化程度及認知功能關系密切,是口語、書面語、肢體語言等交流符號的集合系統(tǒng),是一個自然發(fā)展起來的語音、詞法、句法、語意及語用的規(guī)則體系。語言活動包括四種形式,即口語表達、口語理解、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3. 常見語言言語障礙:(1) 失語癥:由于大腦半球損傷而導致已獲得的語言能力喪失或受損,表現(xiàn)為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的障礙,并非發(fā)音器官功能障礙

20、所致。表現(xiàn):口語表達障礙(發(fā)音障礙、說話費力、錯語、語法錯誤、找詞困難、刻板語言、模仿語言、持續(xù)癥、負數(shù)困難、流暢度)、聽覺理解障礙(語音辨認障礙、語意理解障礙)、閱讀障礙、書寫障礙(書寫不能、構字障礙、象形書寫、鏡像書寫、惰性書寫、書寫過多、語法錯誤)常見疾?。築roca失語(運動性失語)、Wernike失語(感覺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失寫癥、失讀癥評定方法:波士頓失語檢查、西方失語成套測驗(WAB)(2) 構音障礙:由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導致與言語有關肌肉的麻痹或運動不協(xié)調而引起的語言障礙。分為運動性構音障礙、器質性構音障礙、功能性構音障礙。表現(xiàn):發(fā)聲和構音不清常見疾?。耗X血管疾病、顱腦損傷、腦

21、癱、多發(fā)性硬化、腭裂評定方法:Frenchay評定法、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評定法(3) 語言發(fā)育遲緩:兒童語言發(fā)育落后于實際年齡水平常見疾?。捍竽X不全發(fā)育、自閉癥、腦癱評定方法:語言發(fā)育遲緩檢查法(S-S法)(4) 口吃:主要指以異常的和持續(xù)的言語不流利為特征的并伴有特有的情感表達、行為、認知的特征的臨床綜合癥。4. 篩選方法:多用量表法。標記測驗、Halsted-Wepman失語癥篩選測驗、語言發(fā)育遲緩的評定內容。 程序:詢問病史、言語-語言行為的評估、言語-語言障礙的判定、言語-語言障礙的評定第7章 感覺功能的評定1. 感覺是指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感覺系統(tǒng)可分為軀

22、體感覺及內臟感覺2. 淺感覺傳導通路(1) 軀干、四肢淺感覺傳導通路(2) 頭面部淺感覺傳導通路3. 深感覺傳導通路4.節(jié)段性感覺支配第8章 肌張力的評定1.肌張力分類(1)正常肌張力分類:靜止性肌張力(人在靜臥休息時,身體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張力)、姿勢性肌張力(軀體站立時,雖不見肌肉顯著收縮,但軀體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張力,以維持站立姿勢和身體穩(wěn)定)、運動性肌張力(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力)(2)異常肌張力分類 :肌張力減低:低于正常靜息水平肌張力弛緩肌肉表現(xiàn)為柔軟、弛緩和松弛,被動關節(jié)活動范圍擴大,腱反射消失或缺乏。原因: 1)小腦或錐體束的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害(可為暫時性狀態(tài))如脊髓損傷的脊髓休克

23、階段或顱腦外傷、腦卒中早期 2)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下運動神經(jīng)元損害 3)原發(fā)性肌病如重癥肌無力。肌張力增高:高于正常靜息水平痙攣原因: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傷如見于脊髓損傷、脫髓鞘疾病、腦卒中、腦外傷、去皮層強直和去大腦強直、腦癱等特殊表現(xiàn):僵硬原因:常為錐體外系的損害所致,帕金森病是僵硬最常見的病因。特征:任何方向的關節(jié)增加;相對持續(xù),被動運動,整個關節(jié)活動范圍阻力都且不依賴牽張刺激的速度;表現(xiàn):.齒輪樣僵硬.鉛管樣強直肌張力障礙:肌張力損害或障礙原因: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遺傳因素神經(jīng)退行性疾患代謝性疾患其他如張力性肌肉奇怪變形或痙攣性斜頸。特征:肌肉收縮可快或慢,且表現(xiàn)為重復、扭曲2.改良Ashworth

24、分級法評定標準3.肌張力是指肌肉組織在靜息狀態(tài)下的一種不隨意的、持續(xù)的、微小的收縮。維持身體各種姿勢和正常活動的基礎。維持肢體位置,支撐體重,保證肢體運動控制能力、空間位置、進行各種復雜運動所必需。第9章 肌力的評定肌力,即肌肉收縮產(chǎn)生最大的力,指肌肉在收縮或緊張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以肌肉最大興奮時所能負荷的重量來表示。1先測3級,然后再4、5級/1、2級2.上肢(1)肩胸關節(jié)內收:3級 俯臥位,肩關節(jié)外展、外旋,肘關節(jié)屈曲;肩關節(jié)抗重力全范圍內收 5、4級 同上;肘部施加向下壓力,肩關節(jié)抗阻力內收 2、1級 同上;托住,肩胛骨運動/捫及肌肉收縮內收、下壓: 3級 俯臥位,頭轉向對側,被檢側肩

25、關節(jié)外展145;全范圍內收、下壓 5、4級 同上;阻力將肩胛骨下角向上外推,肩關節(jié)抗阻力內收、下壓 2、1級 同上;肩胛骨運動/捫及肌肉收縮聳肩: 3級 坐位,兩臂自然放松于體側;全范圍聳肩 5、4級 同上;肩鎖關節(jié)上方下壓,抗阻力聳肩 2、1級 俯臥;聳肩/捫及肌肉收縮外展、外旋 3級 坐位,肩、肘關節(jié)屈曲90;全范圍上臂前移 5、4級 同上;肩胛下角向下、向內阻力;抗阻力上臂前移 2、1級 同上;托住,肩胛骨運動/捫及肌肉收縮(2)肩肱關節(jié)前屈 3級 坐位,肩、肘關節(jié)屈曲90;全范圍前屈 5、4級 同上;上臂遠端向下壓,抗阻力前屈 2、1級 向對側臥;托住,前屈/捫及三角肌前部收縮后伸 3

26、級 俯臥位;上肢抗重力后伸 5、4級 同上;上臂遠端向下壓,抗阻力后伸 2、1級 向對側臥;托住,后伸/捫及肌肉收縮外展 3級 坐位,上肢自然下垂,肘關節(jié)屈曲90;上臂抗重力外展 5、4級 同上;上臂遠端向下壓,抗阻力外展 2、1級 仰臥;托住,外展/捫及肌肉收縮后平伸(水平外展) 3級 俯臥位,肩關節(jié)外展90、肘關節(jié)屈曲90;上臂抗重力外展 5、4級 同上;上臂遠端向下壓,抗阻力外展 2、1級 坐位;托住,水平外展/捫及肌肉收縮前平屈(水平內收) 3級 仰臥位,肩關節(jié)外展90、肘關節(jié)屈曲90;上臂抗重力水平內收 5、4級 同上;上臂遠端向外拉,抗阻力水平內收 2、1級 坐位;托住,水平內收/

27、捫及肌肉收縮外旋、內旋 3級 俯臥位,肩關節(jié)外展90,前臂自然下垂;上臂全范圍內、外旋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前臂遠端,抗阻力內、外旋 2、1級 同上;部分內、外旋/捫及肌肉收縮(3)肘關節(jié)屈 3級 坐位,兩臂自然放松于體側;前臂抗重力屈曲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前臂遠端,抗阻力屈曲 2、1級 同上;托住,屈曲/捫及肌肉收縮伸 3級 俯臥位,肩關節(jié)外展90, 前臂伸出診療床邊下垂;前臂抗重力伸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前臂遠端,抗阻力伸展 2、1級 同上;托住,伸展/捫及肌肉收縮(4)前臂旋前、旋后 3級 坐位,肘關節(jié)屈曲90;前臂全范圍旋前、旋后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前臂遠端,抗阻力

28、旋前、旋后 2、1級 同上;部分旋前、旋后/捫及肌肉收縮(5)腕關節(jié)掌屈 3級 坐位,前臂及手置于臺面上,前臂旋后位,手指放松;全范圍屈腕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掌側,抗阻力屈腕 2、1級 同上;部分屈腕/捫及肌肉收縮背伸 3級 坐位,前臂及手置于臺面上,前臂旋前45,手指放松;全范圍伸腕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背側,抗阻力伸腕 2、1級 同上;部分伸腕/捫及肌肉收縮3.下肢(1)髖關節(jié)屈 3級 仰臥位,小腿伸出診療床邊下垂;抗重力屈髖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膝上,抗阻力屈髖 2、1級 側臥;屈髖/捫及肌肉收縮伸 3級 俯臥位,雙腿自然放松于體側;抗重力伸髖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股骨

29、遠端,抗阻力伸髖 2、1級 側臥;伸髖/捫及肌肉收縮內收 3級 同側臥位,托起對側下肢;抗重力內收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股骨遠端,抗阻力內收 2、1級 仰臥位,內收/捫及肌肉收縮外展 3級 對側臥位,下肢伸展,對側下肢屈曲抗外展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股骨遠端,抗阻力外展 2、1級 仰臥位,外展/捫及肌肉收縮外旋、內旋 3級 坐位,小腿伸出診療床邊下垂;全范圍外旋、內旋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小腿下端,抗阻力外旋、內旋 2、1級 仰臥,部分外旋、內旋/捫及肌肉收縮(2)膝關節(jié)屈 3級 俯臥位,雙下肢伸展,足伸出診療床;抗重力屈膝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小腿下端,抗阻力屈膝 2、1級

30、同側臥位;屈膝/捫及肌肉收縮伸 3級 仰臥位,小腿伸出診療床邊下垂;抗重力伸膝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小腿下端,抗阻力伸膝 2、1級 同側臥位;伸膝/捫及肌肉收縮(3)踝關節(jié)跖屈 3級 俯臥位,腓腸肌伸膝,比目魚肌屈膝,踝關節(jié)中立位;抗重力踝跖屈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足掌,抗阻力踝跖屈 2、1級 側臥;踝跖屈/跟腱活動內翻、背伸 3級 坐位,小腿自然下垂,踝關節(jié)中立位;抗重力足內翻、踝背伸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足背內緣向下、外方向,抗阻力足內翻、踝背伸 2、1級 側臥;足內翻、踝背伸/捫及脛前肌收縮(4)軀干頸屈 3級 仰臥位,兩臂自然放松于體側;抗重力抬頭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

31、頭上,抗阻力抬頭 2、1級 側臥;托住,屈頸/捫及肌肉收縮頸伸 3級 俯臥位,頭部伸出診療床,兩臂自然放松于體側;抗重力抬頭 5、4級 同上;阻力加于頭上,抗阻力抬頭 2、1級 側臥;托住,抬頭/捫及肌肉收縮軀干屈 3級 仰臥位,髖及膝屈,雙手抱頭;抬起頭及肩胛部 4級 同上;雙手前平舉能坐起 5級 同上;抱頭能坐起 2級 同上;抬頭 1級 同上;捫及上腹部肌肉收縮軀干伸 3級 俯臥位,胸以上身體伸出診療床,雙手在頭后交叉;抬起上身 5、4級 同上;抗阻力抬起上身 2、1級 頭后仰/捫及背部肌肉收縮軀干旋轉 3級 仰臥位,髖及膝屈,雙手抱頭;旋轉上體使一肩離床 4級 同上;雙手前平舉能坐起級轉

32、體 5級 同上;抱頭能坐起并向一側轉體 2級 坐位;能大幅度轉體 1級 同上;捫及腹外斜肌肌肉收縮4. 應用儀器評定肌力(1) 等長肌力測試(2) 等張肌力測試(3) 等速肌力測試第10章 關節(jié)活動度的評定1.關節(jié)活動度(Range of Motion, ROM):又稱關節(jié)活動范圍,指一個關節(jié)從原始端至終末端的正常運動范圍。常以度數(shù)表示。2.上肢3.下肢4.影響ROM的因素(1) 構成關節(jié)兩關節(jié)面面積大小的差別(2) 關節(jié)囊的厚薄與松緊度(3) 關節(jié)韌帶的多少與強弱(4) 關節(jié)周圍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狀況(5) 年齡、性別、職業(yè)因素第11章 協(xié)調于平衡的評定1. 協(xié)調評定方法(1) 觀察法(2)

33、 量表法:Lindmark平衡反應測試、Berg 平衡量表 測試、MAS平衡測試、Semans平衡障礙分級(3) 平衡儀測試法2. 人體平衡的維持機制(1) 感覺輸入人體站立時身體所處位置與地球引力及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通過視覺、軀體感覺、前庭覺的出入而感知。視覺系統(tǒng) 提供周圍環(huán)境、身體運動和方向信息。軀體感覺 皮膚感覺(觸、壓覺)和本體感覺。前庭系統(tǒng) 感知人體角速度運動和瞬時直線加速運動及與直線重力加速有關的頭部位置改變的信息。(2) 中樞整合感覺信息在脊髓、前庭核、內側縱束、腦干網(wǎng)狀結構、小腦、大腦皮層等多級平衡覺神經(jīng)中樞中進行整合加工,并形成運動的方案。(3) 運動控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對多種感覺

34、信息進行分析整合后下達運動指令,運動系統(tǒng)以不同的協(xié)同運動模式控制姿勢變化,將身體質心調整到原來的范圍內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三種調節(jié)機制:踝策略、髖策略、跨步策略3. 平衡的種類(1) 靜態(tài)平衡 又稱級平衡:指人體在無外力作用下,在睜眼和閉眼時維持某姿勢穩(wěn)定的過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時平衡。(2) 自我動態(tài)平衡 又稱級平衡:指在無外力作用下,從一種姿勢調整到另外一種姿勢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平衡狀態(tài),例如行走過程的平衡。(3) 他人動態(tài)平衡 又稱級平衡:指人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減速度)當身體重心發(fā)生改變時,迅速調整重心和姿勢保持身體平衡的過程。例如在行駛的汽車中行走。第12章 步態(tài)分析1

35、.自然步態(tài)的要點(1)合理的步長、步寬、步頻(2)上身姿勢穩(wěn)定(3)最佳能量消耗(4)具有穩(wěn)定行、周期性、方向性、協(xié)調性以及個體差異性2.基本參數(shù)(1)步長:行走時一側足跟著地到緊接著的對側足跟著地所進行的距離,50-80cm(2)步幅:行走時一側足跟著地到該側足跟再次著地所進行的距離(3)步寬:行走時左右兩足間的距離,足跟中點,83.5cm(4)足角:行走時人體前進的方向與足的長軸所形成的夾角,6.75(5)步速:行走時,單位時間內在行進方向上整體移動的直線距離,65-95m/min(6)步頻:行走時,每分鐘邁出的步數(shù),95-125steps/min(7)步行周期:行走時一側足跟著地到該側足

36、跟再次著地的過程,1-1.32s(9)步行時相:典型姿位變化3.自然步態(tài)的生物力學因素(1)具備控制肢體前向運動的肌力或機械能。(2)可以在足觸地時有效的吸收機械能,以減小撞擊,并控制身體的前向進程。(3)支撐相有合理的肌力和髖、膝、踝角度(重力方向),以及充分的支撐面(足的位置)。(4)擺動相有足夠的推進力、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觸地控制能力。4.廓清:指步行時擺動相下肢適當離開地面,以保證肢體向前行進,包括 擺動相早期:膝關節(jié)屈曲(60度左右) 擺動相早期中期:髖關節(jié)屈曲 擺動相中后期:踝關節(jié)背屈支撐相對廓清機制的影響因素包括 支撐中期:踝跖屈控制 (防止脛骨過分前向行進) 中期末期

37、:膝關節(jié)伸展 末期:足跟抬起(踝跖屈)5. 步態(tài)分析是利用力學的概念和已經(jīng)掌握的解剖、生理學知識對人體的行走功能狀態(tài)進行客觀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為臨床及康復治療進行有益的指導和療效評價。分析方法分為臨床分析和實驗室分析。6.步態(tài)分析的臨床意義(1)步行是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2)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異常步態(tài)以及步態(tài)異常的性質和程度(3)為分析異常步態(tài)原因和矯正異常步態(tài)、制訂治療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據(jù)(4)為制定康復治療計劃和評定康復療效提供客觀依據(jù)7.步態(tài)就是行走時的人體姿勢;是人體結構與功能、運動調節(jié)系統(tǒng)、行為及心理活動在行走時的外在表現(xiàn)。任何神經(jīng)、肌肉及骨關節(jié)疾患均可能導致步行功能障礙

38、。8.主要分析(1)首次觸地定義 指足跟接觸地面的瞬間,使下肢前向運動減速,落實足在支撐相的位置。觸地部位 足跟參與肌肉 脛前肌、腘繩肌、臀大肌。意義 首次觸地異常是造成支撐相異常的最常見原因之一(2)承重反應定義 指首次觸地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轉移的過程。參與肌肉 股四頭肌、腓腸肌、臀中肌。意義 骨盆運動在此期間趨向穩(wěn)定,緩沖、減震,重力軸穩(wěn)定,保持行進。(3)支撐相中期支撐足全部著地,對側足處于擺動相,是唯一單足支撐全部重力的時相主要功能 是保持膝關節(jié)穩(wěn)定,控制脛骨前向慣性運動,為下肢向前推進做準備。參與肌肉 腓腸肌和比目魚肌。意義 下肢承重能力小于體重或身體不穩(wěn)定時此期縮短,以將重心迅速轉移到另一只下肢,保持身體平衡。(4)擺動相早期主要功能 足廓清地面和屈髖帶動屈膝,加速肢體前向擺動參與肌肉 脛前肌、髂腰肌、股四頭肌意義 如果地面廓清能力障礙(如足下垂)或加速障礙(髂腰肌和股四頭肌肌力不足),將影響下肢前向擺動,導致步態(tài)異常。(5)擺動相中期足廓清仍然是主要任務參與的肌肉主要為脛前肌,保持踝關節(jié)背屈。 (6)擺動相末期主要任務是下肢前向運動減速,準備足著地的姿勢參與肌肉 腘繩肌、臀大肌、脛前肌、股四頭肌9.異常步態(tài)(1)中樞神經(jīng)受損所致的異常步態(tài)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