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三2011徐匯區(qū)語文一??荚嚲韄第1頁
上海市高三2011徐匯區(qū)語文一模考試卷_第2頁
上海市高三2011徐匯區(qū)語文一??荚嚲韄第3頁
上海市高三2011徐匯區(qū)語文一模考試卷_第4頁
上海市高三2011徐匯區(qū)語文一模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上海市語文散裝同步試卷(徐匯區(qū)第一學(xué)期期末抽查考)閱讀(80 分)(一)閱讀下文,完成第1-5題。(16 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1)海派文化作為以上海為中心的地域文化,具有獨特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七十多年前一場京派與海派的爭論,魯迅先生一錘定音:京派是“官的幫閑”,海派是“商的幫閑”。從此,海派文化被綁定在商業(yè)、消費、休閑的定位上。這樣的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卻不是海派文化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 (2)事實上,在海派文化之中,有非常復(fù)雜的各種互相對立、互相沖突和互相滲透的元素。上海既曾經(jīng)是自由派文化的大本營,又是左翼批判文化的故鄉(xiāng);上海有悠久的知識精英啟蒙

2、傳統(tǒng),也有同樣源遠流長的市民消費文化傳統(tǒng);上海是一座世界主義的城市,被人譏諷為“崇洋迷外”,但在近代歷史之中,又是愛國主義、抵制洋貨運動的發(fā)源地;上海擁有近代中國最發(fā)達的市場資本主義的歷史遺產(chǎn),又有著長達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計劃經(jīng)濟的深厚傳統(tǒng)。這一切,都塑造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3)上海城市文化的本土淵源之一,是明清以來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傳統(tǒng)便是士大夫文化與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這一雅俗共賞的江南文化傳統(tǒng)承繼到近代,使得上海的城市文化,不像京城的士大夫文化那樣純粹的大雅,也不像北方民俗文化那樣徹底的大俗。近代的北京是一個二元的世界,大學(xué)里的教授與胡同里的駱駝祥子們,

3、絕不可能欣賞同一種文化。但上海不一樣,上海的文化人與市民階層在文化上處于同一個世界,既過著世俗的生活,又力圖附庸風(fēng)雅,風(fēng)雅與世俗,精英與大眾,這些兩歧性的文化元素在海派文化這里獲得了一種奇妙的結(jié)合,彼此嵌鑲,形成了獨特的上海文化性格。 (4)上海城市文化海納百川,包容萬象,很難用一種確切的概念來定位。作為近代中國最大的、開放的城市,上海是一個移民的大熔爐,一個文化的大熔爐。所有的地域文化、宗教傳統(tǒng)和高級文明,到了上海之后,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最后都失去了其本真性,演變?yōu)闃O具都市風(fēng)格或東方神韻的“海派”。北京容納得了異己,各種多元文化、區(qū)域文化可以在京城以原生態(tài)的方式獨立相處,互不相關(guān)又彼此競爭

4、。而上海文化的向心力太強,各種亞文化來到上海之后,都被代表著都市文化的上海文化所改造,所同化,多元逐漸趨同,呈現(xiàn)出同質(zhì)性趨向。上海文化的缺點是沒有獨一無二的東西,一切都似曾相識,又有點陌生;但另一方面,沒有特點本身,又是上海文化的最大特點。 (5)相對于中國的其他城市,上海的城市年齡比較年輕,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誕生并迅猛發(fā)展。上海的成功在于抓住時機,敢于求變求新。上世紀90年代之后,上海的“與時俱進”更是顯露無遺,所有的觀念、所有的建筑與所有的商品,都要同全世界最先進、最時髦的水準接軌。這種精神,成就了上海的摩登、時尚和輝煌,也使得上海城市文化流質(zhì)易變,缺乏底蘊;靈活有余,定力不足。有見世面、

5、識大體的聰明,而缺乏北方古城那種自信、穩(wěn)重的氣象。(6)海派文化扎根于日常生活之中,海派是世俗的,也是務(wù)實的。上海人像英國人一樣,不喜歡高談闊論,不喜好抽象的理念教條,他們更相信日常生活升華出來的理性,信奉的是拿實實在在的“貨色”出來。同時,上海人將平凡的職業(yè)視為志業(yè),在繁瑣的俗務(wù)中做出美感,做出情調(diào),做出詩意。這一點上海人又像法國人,不滿足于平庸的日常生活本身,總是在追求世俗背后的浪漫、實用背后的格調(diào)。上海人身上流淌著明清士大夫的精神血脈,日常生活不一定奢華,但一定是精致的;情感或許不真誠,但一定是浪漫的。 (7)上海時尚,但不前衛(wèi);上海叛逆,又不偏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中庸性格和中道哲學(xué),淘洗

6、了那些偏激的傳統(tǒng),留下了中間的市民文化和小資文化,市民階級是務(wù)實的,小資文化是浪漫的,而這兩種城市文化在上海又沒有絕對的界限。 (8)這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真實面相,她的優(yōu)點就是她的缺點,她的現(xiàn)實便是她的過去。然而,已有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氣質(zhì),不是一個城市不可變易的宿命,未來的上海是什么樣的都市,一切有待干上海自身的選擇。這不僅是一個城市的選擇,也是每一個新老上海人的選擇。1.“駱駝祥子”是代 (作家名)小說中的主人公,第(3)段中“駱駝祥于們”指 (2分)2第(4)段再一次提到“北京”,其用意是(3 分) 3.第(5)段中“與時俱進”一詞加上引號有哪兩層意味?( 2 分) 4 對本文理解、分析正

7、確的兩項是(4 分)( )( )A 本文開頭否定了魯迅先生對“海派文化”的定義B . “海派文化”因同化了各種亞文化,沒有任何特點C 城市年齡輕、發(fā)展快對上海城市文化有正負兩面影響D . “海派文化”中務(wù)實與浪漫彼此嵌鑲,沒有絕對的界限E 本文結(jié)尾表達了改變上海城市文化未來走向的愿望5 聯(lián)系全文,概述形成“上海城市文化多攻性格”的多重因素。(5 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6-11 題。(2O分)誰正與你擦肩而過(l)我的車蹬得飛快,快得讓我來不及看清這城市的任何一張面孔。無數(shù)攢動的人頭和背脊,在我前面突然出現(xiàn)又在我身后匆匆隱沒。他們連同他們身后的背景對我都是模糊的,而我在他們眼里,也只是個匆

8、匆掠過的身影。 (2)丁字路口,我不得不放慢了速度。 (3)一個人正在試圖橫穿馬路。他穿著件洗舊的汗衫,馱著一只大蛇皮袋,滿身灰黑的汗水在夏日毒烈的陽光下熠熠發(fā)光。城市的每一個輪子都在高速運轉(zhuǎn),城市不會因為一個第一次進城的鄉(xiāng)下人而放慢速度。 (4)他試探著邁了一下腿,又瑟瑟地縮了回去。 (5)找死!一個人從車里探了一下頭,罵。 (6)他越發(fā)狼狽,每一根神經(jīng)都在顫抖,他可能感覺到了城市離死亡的距離有多近,或許只有一步,甚至是半步,這比從鄉(xiāng)下到城市的距離,不知要近多少。為了來到這座城市,他可能已經(jīng)穿越了內(nèi)地的好幾個省份。一個農(nóng)民,千里迢迢風(fēng)塵仆仆地來到城市,當(dāng)然不是來找死的,而是找活。他有點兒心虛

9、地站在那兒,眼睛一會兒盯著大街,仿佛要在這擁擠的城市里覓出一條路來,一會兒又看看大街對面,仿佛只要穿越了這條大街就能抵達他的彼岸。(7)他試探著又邁了一下腿,這次他沒有縮回去,但他那縮頭縮腦的樣子真像一只過街老鼠。那個馱在背上的大蛇皮袋在肩上左右搖晃著,這是一個比他本人更大的障礙。離他最近的一輛車開始減速,“當(dāng)心啊!”車里傳來一句提醒。很多車開始拐彎,想繞開他,這個高速運轉(zhuǎn)的城市瞬間竟顯得有幾分猶疑。還有最后幾步時,這個中年人突然發(fā)力,往前一躥,站在了馬路對面的路口上。他長吁了一口氣,仿佛是一個快要溺死的人,終于從死亡的邊緣渡到了生的彼岸。 (8)突然,他被人推了個趙超,險些摔倒。手一松,肩上

10、的蛇皮袋轟然掉在地上。(9)我坐在自行車上,蹁著腿歪在路邊看,看客當(dāng)然不止我一個。推中年人的是一只漂亮的手,白皙,光潔,十指修長。你看著這樣的手會聯(lián)想到鋼琴高雅的鍵盤。推人姑娘的白色連衣裙的胸口上有一片臟污,這無疑是那個中年人馱著的大蛇皮袋蹭上去的。 (10)中年人站穩(wěn)之后,看到眼前姑娘胸前的臟污,拙拙地說了句“對不起”。姑娘瞪著他,去死!一聲罵。中年人的臉猛地抽搐了一下,愣在那。那姑娘見中年人再不說什么,覺得無趣,罵罵咧咧余怒未消地走了,背影像大多城里姑娘一樣高傲而又性感,一邊走一邊拍打胸前那片臟污。 (ll)中年人轉(zhuǎn)身看到了我,不知怎么盯了我一眼,我忽然感到臉上被刺痛了一下,他的眼神里透出

11、的不是尖利,而是怨恨,還有些絕望。我想,在這快速穿行的茫茫人海中,他和她或許再也不會有這樣擦肩而過的機會,而這件事,很快也會成為僅僅只是在記憶中發(fā)生過的。記住的可能不是某個地方,某個人,而是疼痛。 (12)我是誰?我是偶然從這里經(jīng)過的一個路人,是剛才圍著看熱鬧的眾人中的一個。連衣裙姑娘走了,圍觀的人悵悵的,散開去了。我有些后悔,又有些慶幸。如果我剛才一路猛蹬,可能就從一件事情前面沖過去了。但有些東西是命定般沖不過去的,你就是再不愿意看見也必須要面對。有時候,一個突發(fā)事件,一次偶然的相遇,會讓你這個人、會給你的心底染上不同的色調(diào)。 (13)這時,中年人用力扛起蛇皮袋準備離開,蛇皮袋上肩的瞬間,他

12、聽到身后傳來一聲“對不起”。他轉(zhuǎn)身一看,原來大蛇皮袋觸碰到一個姑娘手捧的鮮花,花瓣飄撒到地上,散發(fā)出似有若無的花香。 (14)說話的姑娘站定在路旁,看著中年人,似有幾分無措?!笆谴优雎淞嘶ǎ€是花撞上了袋子?”中年人沒搞明白,一聲“對不起”讓他有幾分惶恐。他看著姑娘,嘴巴懦動著,想說句什么又沒說出來。看著姑娘再沒說什么,他趕緊離開了路口。“好在沒把人碰傷”,他邊走邊想覺得慶幸,肩上的蛇皮袋似乎輕盈了一些,腳步也堅定起來(15)我騎上車,拐了那個我原本就該拐的彎兒。許多人匆匆從我身邊走過,我也從許多人身邊匆匆走過。這時,誰正與你擦肩而過?6 .第(1)段反復(fù)運用“匆匆”一詞的表達效果是(2分)

13、 7.第(5 )段畫線句在語序上有變化,從語言表達的角度作賞析。(3分) 8 第(7 )段畫線句在文中的含義和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分別是(3分) 9 對文中“中年人”的“動作和心理”理解、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 分)A第(4)段“邁”腿“縮”腿的動作,表明中年人想嘗試又害怕的心理B第(7)段“當(dāng)心啊”,善意的提醒給中年人過馬路予極大的鼓勵和勇氣C第(10)段、(1l)段,被推后再挨罵,讓中年人對這個城市有了些絕望的情緒D第(11)段,中年人被罵后將怨恨遷怒于“我”,轉(zhuǎn)身“盯了我一眼”E ,第(14)段,姑娘的道歉讓中年人有些意外,一時間不知該說什么10 閱讀第(12 )段畫線句的人物描寫,辨析“圍觀的

14、人”與“我”的心理差異。(3 分) 11 結(jié)合作者的所見和所感,簡析本文結(jié)尾句的多重內(nèi)涵。(5 分) (三)默寫?!?任選6空填寫,超過6 空,按前6 空評分】( 6 分)12 . (1)多情自古傷離別, 。(柳永雨霖鈴) (2) ,官盛則近諛。(韓愈師說) (3)人有悲歡離合, 。(蘇軾水調(diào)歌頭) (4) ,未解憶長安。(杜甫月夜 ) (5)復(fù)行數(shù)十步, 。(陶淵明桃花源記) (6) ,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7)此情無計可消除, ,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8) ,決勝千里之外。(司馬遷 史記 高祖本紀)(四)閱讀下面詩歌,完成第,3 一15 題。(8 分)南鄰 杜甫錦里先生烏

15、角巾,園收芋栗未全貧。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13 本詩與 一文中“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意思相近的句子是(2分) 14 結(jié)合詩意,對“南鄰”相關(guān)內(nèi)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 . “南鄰”錦里先生是個頭戴“烏角巾”的鄉(xiāng)里人B . “南鄰”一家人辛勤勞作,家庭不富卻和樂知足C 鳥雀臺階啄食不怕人,表明“南鄰”家少有訪客D 江村、野渡、翠竹,“南部”家周邊環(huán)境如世外桃源15 請從“虛實相生的意境結(jié)構(gòu)”(注)角度賞析本詩畫線句。(4 分)注:虛實相生:逼真描寫的“景、形、境”為“實境”,由實境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為

16、“虛境”。 出自 文學(xué)意境的特征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16 一20 題。(18 分)(l)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抵,羝乳乃得歸。(2)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 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shè)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來時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今復(fù)

17、十余年,存亡不可知。陵始降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fù)誰為乎?愿聽陵計,勿復(fù)有云!”武日:“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無復(fù)再言。”陵與武飲數(shù)日,復(fù)曰:“子卿壹聽陵言?!蔽湓唬骸白苑忠阉谰靡樱⊥醣赜滴?,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日:“嗟呼!義士!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節(jié)選自(漢書 蘇武傳 16 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 分) 律知武終不

18、可脅,白單于( ) 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 加以老母系保宮( ) 自分已死久矣( ) 17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 分)( )A 羝乳乃得歸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 何久自苦如此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C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 今者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D 子為父死,亡所恨 豈敢盤桓,有所希冀E 且陛下春秋高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18 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6 分)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譯文 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譯文: 19 根據(jù)文意,概述李陵勸降蘇武的幾點理由。(3 分) 20文章在敘述衛(wèi)律勸降失敗后,為何還詳寫李陵勸降李武的片斷

19、?( 3 分) (六)閱讀下文,完成第21 - 24 題。(, 2 分)萬木圖 序 楊士奇(l)萬木圖者,翰林侍講建安楊榮勉仁,昭其大父達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2)元之季世,兵戈饑饉,民困窮凍餒無食,至相食以茍活,雖父子夫婦,相視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時先生藏谷甚富,將發(fā)廩賑之,指某山號于眾曰:“有能相吾力樹木者乎?樹一木,予谷若干?!庇谑菭幵赋隽?,來請谷。既悉飯之,乃如所言。愿樹木者不籍識其姓名,卒亦不視其功,予之谷,而所活不可勝計矣。夫施于人,而使其恒有愧恥為辱之心,猶不施也先生之樂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備欽!(3)居數(shù)歲,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若孫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

20、也!其毋茍自為利,將有為學(xué)宮、為橋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給之;有貧欲為居室、沒欲為棺而不得材者,給之。毋茍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4)嗚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豈計樹之木后當(dāng)何如哉!而受施者必盡力焉,不可以茍,蓋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僅施于衰亂艱虞之際,畋畝之間,而徒布衣以終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時得一命,為所欲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訓(xùn),推廣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諸其來者。21 第(1)段介紹了萬木圖的由來是(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2分) 22 對第(2)段文意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21、元末戰(zhàn)亂饑荒,導(dǎo)致親人間“相食”勉強活命B . “種樹換糧”是為了不讓被救濟人有“愧恥為辱之心”C. “不登記姓名”表現(xiàn)了楊先生樂施的“忠厚委曲”D 本段交待了 萬木圖 中“萬木”的由來23 第(3 )段引用楊達抑先生告誡子孫的話有什么作用?( 3 分) 24 本文與 伶官傳序 都是“序”,在寫作意圖上有什么不同?(4分) 寫作(70 分)25 閱讀“記者柴靜采訪周云蓬的摘要”,選取一個角度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詩歌除外)。采訪對象介紹:周云蓬,1 970 年生于遼寧,中國民謠音樂代表。9歲失明,23歲大學(xué)畢業(yè),其后游歷十余城市,彈琴,寫詩,獻藝,出版詩集和民謠專輯。柴靜

22、:你9 歲徹底失明,這是否從精神上摧垮了你?周云蓬:不會的,那時我還沒有精神。災(zāi)難來的太早,它撲了個空。你是不是以為我活得很沉重?其實,能看見或不能看見,那是每個人的宿命。我熱愛自己的命運,她跟我最親,她是專為我關(guān)、專為我開的獨一無二的門。柴靜:你是不是用流浪考驗自己的意志,證明你的“身殘志堅”? 周云蓬:這種考驗有意義么?為什么人們都以為像我這樣的人“應(yīng)該”身殘志堅?我很怕被這樣“類型化”。我喜歡走,并非想證明什么,只是我喜歡這種生活。我活在路上,民謠在路上。參考答案:上海市語文散裝同步試卷參考答案徐匯區(qū)第一學(xué)期期末抽查考一、閱讀(80 分)(一)( 16 分)1 . ( 2 分)老舍,市民

23、階層(或“大眾”)2 . ( 3 分)為更好地區(qū)別“京派”與“海派”文化,照應(yīng)下文:在對比中更明晰地解說“海派文化”包容改造各種亞文化,形成“沒有特點”的地域特色。3 . ( 2 分)一是表強調(diào),肯定上海能抓住時機求變求新謀發(fā)展;二是表輕微的否定,只顧與時“接軌”使上海文化流質(zhì)易變,定力不足。(兩個要點各l 分)4 , ( 4 分)C 、D 5 . ( 5 分)獨特的城市發(fā)展中各種相互對立、沖突和滲透的元素;江南文化中士大夫文化與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包容并改造各種亞文化并逐漸趨同;在城市發(fā)展中求變求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中庸性格和中道哲學(xué)的淘洗。(五個要點各1 分)(二)( 20 分)6 ( 2

24、分)強化城市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人們無暇關(guān)注身邊的人。7 . ( 3 分)“找死”三字前置,強調(diào)罵的“內(nèi)容”極端傷人(l 分):將“罵”用標點隔開,強化了罵人者的強悍和聽者被羞辱的感受(2 分)。8 . ( 3 分)含義:“蛇皮袋”體積大增加了中年人穿越馬路的困難;“蛇皮袋”猶如貼上“鄉(xiāng)下人”的標識成為他被城市接納的阻力。作用:成為下文兩次“擦肩”事件發(fā)生的道具(或緣由)。(含義2 分,作用1 分)9 . ( 4 分)B 、D 10 . ( 3 分)“圍觀的人”為事態(tài)結(jié)束過快,看熱鬧不過癮而遺憾(1 分); “我”為自己成了一個無聊的“看客”而后悔,也為偶然目睹此事并由此有所思有所悟而慶幸(2 分

25、)。11 . ( 5 分)在快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中要關(guān)注身邊的人;必須以一種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去對待身邊的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無法逃避面對突發(fā)事件和身邊的人;你應(yīng)對身邊人的態(tài)度會影響自己和他人:問句作結(jié)引發(fā)讀者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前三點4 分,后兩點1 分)(三)( 6 分)(任選6 空填寫,超過6 空,按前6 空評分)12 . ( 1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2 )位卑則足羞( 3 )月有陰晴圓缺;(4)遙憐小兒女;( 5 ) 豁然開朗;( 6 )受任于敗軍之際;( 7)才下眉頭;( 8 )運籌帷幄之中。(四)( 8 分)( 2 分) 歸去來兮辭 ,慣看賓客兒童喜14 . ( 2 分)C ( “

26、慣看賓客”句表明南鄰家常有訪客。)15 (4 分)劃線句描繪了一幅江村月下送別圖:月色、村落、白沙、翠竹、渡口,營造了如夢幻般恬靜的意境(2 分)此景此境不由讓人聯(lián)想:“南鄰”熱誠好客,主客相談甚歡,客人竟日淹留,人之情之神韻。見于言外”( 2 分)(五)( 18 分)16 . ( 4 分) 報告、稟報,上報 隔絕、與世隔絕; 拘禁、關(guān)押、拘押; 料想、料定17 . ( 2 分)D 18 . (6分) 蘇武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藏的野果來吃(一個分句l 分) 現(xiàn)在能夠犧牲自己來效忠國家,即使受到斧鉞和湯鑊這樣的極刑,(我)實在是心甘清愿。(一個分句1 分)19 ( 3 分)久困荒

27、僻之地,無法報國盡忠;母死家人離散,無孝可盡;漢的法令無常,即使歸漢也自身難保。(三個要點各1 分)20( 3 分)衛(wèi)律以財富誘降無果,李陵憑老朋友身份以“不降也無法盡忠孝”(精神層面)勸降無果,更能襯托蘇武的忠君愛國(2 分);表明了蘇武愿以死守節(jié)來報答漢帝之恩的原因和決心(1 分)。 參考譯文 衛(wèi)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fā)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與外隔絕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天不死,匈奴認為他是神,就把蘇武流放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歸漢。 蘇武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

28、取野鼠所儲藏的野果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jié)放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jié)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 當(dāng)初,蘇武與李陵都任侍中。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訪求蘇武。時間一久,單于派遣李陵去北海,為蘇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機對蘇武說:“單于聽說我與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來勸說你,愿謙誠地相待你。你終究不能回歸漢朝了,白白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你對漢廷的信義又怎能有所表現(xiàn)呢?我離開長安的時候,你的母親已去世,我送葬到陽陵。你的夫人年紀還輕,聽說已改嫁了。家中只有兩個妹妹,如今又過了1多年,生死不知。我剛投降時,自己痛心對不起漢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宮。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過當(dāng)時

29、我李陵呢!況且皇上年紀大了,法令隨時變更,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十幾家,(你即使歸漢也)安危不可預(yù)料。你還打算為誰守節(jié)呢?希望你聽從我的勸告,不要再說什么了!”蘇武說:“我蘇武父子無功勞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官職升到列將,爵位封為通侯,兄弟幾人都是皇帝的親近之臣,常常愿意為朝廷奉獻生命。現(xiàn)在能夠犧牲自己來效忠國家,即使受到斧鉞和湯鑊這樣的極刑,(我)實在是,口甘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兒子效忠父親,兒了為父親而死,沒有什么遺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說什么了?!?李陵與蘇武一起喝了幾天酒,又說:“你一定要聽從我的勸告?!碧K武說:“我料定自己已經(jīng)是死去的人很久了!單于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請結(jié)

30、束今天的歡樂,讓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見蘇武對漢如此忠誠,概然長嘆道:“??!義士!我李陵與衛(wèi)律的罪惡,上能達天!”說著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六)( 12 分)21 . ( 2 分)楊榮為彰顯祖父楊達卿的美德,(將萬木)畫出來留給后代看而創(chuàng)作。22 . ( 3 分)A (文段中敘述了饑民“人吃人”的情況,沒有親人之間相食的信息)23 . ( 3 分)表明了楊先生種樹救災(zāi)的用意在保護饑民的自尊而不在樹;真實地表現(xiàn)了楊先生的善良、不自私且注重教育子孫;引發(fā)下文“天之理在人心”之說。(前兩個要點答對一個2 分,答對兩個3 分;后一個要點不作要求。)24 . ( 4 分)伶官傳序以莊宗“盛衰得失”的史實來論證“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之理,告誡宋當(dāng)政者居安思危( 2 分);本文敘述楊先生行善之事以倡導(dǎo)后人,銘記先生教誨,傳承善心,踐行善舉(2 分)。參考譯文 萬木圖 這幅畫,是翰林侍講建安人楊榮勉仁先生,為了彰顯(顯揚)其祖父楊達卿的美德,(將萬木)畫出來留給后代看而創(chuàng)作。 元末,戰(zhàn)亂饑荒,老百姓饑寒交迫衣食無著,到了人吃人勉強活下去的地步,即使是父了夫妻,彼此相望卻難以互相保全,這種慘狀到處都是。當(dāng)時,楊達卿先生家儲藏了很多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