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通向全球史的兩條路徑_第1頁
淺議通向全球史的兩條路徑_第2頁
淺議通向全球史的兩條路徑_第3頁
淺議通向全球史的兩條路徑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議通向全球史的兩條路徑 全球史的研究對象是人類共同體內部、人類共同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聯系。自20世紀中期興起以來,全球史日益得到國際史學界的關注。兩條路徑及其互相間的滲透,使全球史的問世成為可能。 首先是歷史學家的“內在”路徑。 19世紀,歷史學開始成為一個專業(yè)學術研究領域。在那個強大的民族國家日益形成的時代,歐洲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民族共同體應當是歷史學和社會學分析中的基本單位。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們日益關注于個體社會的研究,尤其是對歐洲各個民族共同體的研究。而面對工業(yè)化和對外殖民的進程,他們認為只有歐洲才實現了真正的歷史發(fā)展,而其他地區(qū)則正好相反,始終處于停滯和一成不變的狀態(tài)。他們提出的社會變

2、革和歷史發(fā)展的模式也完全依據歐洲的歷史經歷。到19世紀后期,許多學術研究都反映出這種看待世界的觀點,歐洲學者也將這些學術研究活動進行了整體分工:歷史學家研究古代地中海世界和歐洲的政治發(fā)展史,包括歐洲的世界擴張;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考察當時的歐洲社會;東方學者研究美索不達米亞、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些很早就跨入文明時代但是通常被認為停滯不前的社會;人類學家則負責研究非洲、東南亞、美洲和大洋洲那些無史料記載、通常被認為缺乏任何自有歷史的民族。 然而,到20世紀中期,世界遭到的巨大震蕩刺激人們重新思考如何定位人類的共同體。世界大戰(zhàn)的遭遇、核毀滅的威脅、非殖民化的推進、種族歧視的世界性批判、

3、國際組織的產生、新的世界移民浪潮、多元文化論的擴展,所有這些使人們清楚地看到,民族國家和個體社會都不能孤立地決定自身的命運。換句話說,所有的國家和社會都參與到更廣大的交流網絡體系中,這種網絡體系已經深刻地影響到全世界范圍內人們的命運,也就是說,應當以更大的外延來定義人類共同體。另外,傳統(tǒng)史學領域的專門化造成了知識結構的碎化,在相當程度上使歷史失去了意義,不論是學者、教師還是政府官員和普通公眾都要求重新整合歷史知識,形成看待歷史的新視角。在這種形勢下,一些歷史學家日益拋棄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開始探求歷史上大范圍進程的發(fā)展動力。例如,長期以來,對于16世紀世界上幾乎同時興起的幾個大帝國、16、17世紀

4、的全球白銀流動這樣一些歷史表象,歷史學家都非常熟悉,但直到最近他們才試圖尋找哈布斯堡西班牙、莫臥爾印度和俄羅斯的帝國擴張這樣一些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才系統(tǒng)地追溯白銀從秘魯、墨西哥和日本的銀礦向歐洲、南亞、特別是中國市場的流動。在這種研究中歷史學家發(fā)現,從全球聯系的角度可以更好地解釋一些歷史模式,更好地追尋歷史的意義。這便是源自歷史學科本身的通向全球史的“內在”路徑。 其次是科學-文化的“外在”路徑。 在民族國家歷史主導興起中的歷史學專業(yè)的時代,其他學科的學者們卻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和思考著身處其中的世界,這最終推動了歷史學的轉變和全球史的興起。 早在18世紀,威廉瓊斯爵士就設想了一個共同的語言家族

5、,其中包括的語言很廣,從不列顛島的克爾特語到古代印度的梵語。19世紀,查爾斯達爾文提出了人口進化論,而亨利梅因和路易斯亨利摩爾根深入研究人類早期的氏族制度。20世紀初,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地質模式,探索大陸漂移。與此同時,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以經濟結構為中心,試圖用所有這些新知識來重新描繪人類社會的宏大圖景。到20世紀中期,上述理論有一部分得到了證實。古生物學家的發(fā)掘確立了人類演化的模式,碳-14和鉀氬測年法通過實驗證明了社會和地質年代的跨度,地質學測定出大陸漂移的大致情況。這些領域的學者通過其廣闊的視野、種類繁多的材料和科學的方法,開拓了通向全球史的“外在”路徑。 最近幾十年來,關于

6、環(huán)境變化、疾病歷史和人類演進階段的知識增多了,語言學、考古學和化學等學科也揭示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信息??鐚W科的合作研究這種良性互動日益形成。隨著各個領域的專家對于隨時間推移而發(fā)生的變化形成了全球的視野,傳統(tǒng)的歷史學遭到嚴重沖擊,全球史的興起就勢不可擋了。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歷史學研究所涉及的地理空間、時間范圍和課題跨度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例如,在區(qū)域研究中,專業(yè)歷史學家把研究歐洲和北美歷史的方法運用到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qū)的研究。區(qū)域研究的發(fā)展不可避免地推動地區(qū)間的比較,這也就帶動了全球史的探究。在社會史中,重視性別、階級、人種和種族的分析框架有助于勞工史、種族史、移民史和大眾文化等

7、新研究領域的興起。這標志著超越對民族國家的關注,而轉向了更為廣闊的社會互動。不僅如此,歷史研究的對象不再局限于人類自身,探究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環(huán)境史日益成為全球史研究的重要領域。第二,歷史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日益豐富,源自生物學、人口學、社會學、文學等學科的理論為歷史學所用,而源自經濟學的定量與統(tǒng)計方法早已為歷史學家所熟知。第三,歷史“文獻”不再局限于外交書信和官方統(tǒng)計報告,而且包括口述傳統(tǒng)、語言模式、血型、地質和考古遺物、音樂樂譜、樹木年輪、天文觀測,等等。 兩條路徑的互動造成歷史學研究的重大突破,這可以用環(huán)境史的發(fā)展來說明。環(huán)境史的研究表明,人類并不是全然依靠自身的力量來推動歷史的發(fā)展,而是處

8、于同自然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并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約束。人類的活動確實改變了自然環(huán)境,但是環(huán)境也經常會令人類大吃一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生理學教授賈雷德戴蒙德依據考古學和植物學資料,潛心研究人類最早的農業(yè)中心,包括西亞、中國、中南美洲、西非,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結論。他指出,從大約一萬年前開始,當人類開始耕種作物、馴養(yǎng)動物的時候,植物是成片耕種,動物是成群飼養(yǎng)的,這一方面提高了人們的 生活質量,同時也為病原體創(chuàng)造了理想的棲息地。在歐亞大陸,大牲畜的馴養(yǎng)導致疾病在人類與牲畜間的傳播。其結果是,歐亞大陸以及非洲部分地區(qū)的人口不僅密度大,而且攜帶著形形色色的疾病的微生物。這類疾病對人類生命的危害是經常的但卻是有限的,因為久而久之那里的人們獲得了極強的免疫力。與之形成對照,在美洲、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由于一萬年到六萬年前智人的突然出現,大牲畜基本被滅絕了,除了美洲駝等個別例外,可供馴養(yǎng)的寥寥無幾。相應地,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