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CMT與激光電弧復合焊接鋁_第1頁
比較CMT與激光電弧復合焊接鋁_第2頁
比較CMT與激光電弧復合焊接鋁_第3頁
比較CMT與激光電弧復合焊接鋁_第4頁
比較CMT與激光電弧復合焊接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比較CMT與其他電弧模式的激光電弧復合焊接在焊接銅時的異同作者:Jan Frostevarg & Alexander F. H. Kaplan & Javier Lamas摘要:本文中,研究了三種不同模式的激光 - 電弧氣保焊,即標準、脈沖和冷金屬過渡(CMT)模式。該脈沖模式比標準模式更受控并且對工件的熱輸入更小,從而可以焊接薄板。在CMT方式利用可控送絲和表面張力促使熔滴過渡,也因此熱輸入量相對于其他模型更小一些,不會出現(xiàn)咬邊,飛濺也少于其他模式。這項研究比較了復合焊接的3種電弧弧模式,在CMT的允許限度內(nèi)選擇中低焊絲的沉積速率。通過掃描和高速成像研究焊縫。該研究表明,激光匙孔的出現(xiàn)減小了

2、三者間的熔滴過渡的差異。匙孔的產(chǎn)生對融化和凝固過程的影響。以及不同電弧形式的主要優(yōu)點和缺點1引言激光電弧復合焊接1-4,LAHW,圖1中所示。 將高功率激光與電弧復合集中于同一個熔池,一般間隔在0-8mm。相同的處理區(qū)域內(nèi),通常由0-分離,與自制激光焊相比,復合焊8毫米。相比于自主激光焊接,LAHW用焊絲填充焊縫,在電弧作用下形成焊縫外觀。針對熔化極氣保焊我們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技術(shù)。在他們之中的通用標準(也被稱為“自然”)電弧模式與各種熔滴過渡模式(如噴霧,短路或球形)取決于電流和送絲速率。LAHW是最常見的是GMA脈沖弧焊模式,保持一脈一滴的形式向熔池進行熔滴過渡5,6。最近,另一個更可控,

3、短弧模式技術(shù)已經(jīng)得到開發(fā)利用,通過控制送絲過程和表面張力進行熔滴過渡。焊絲被送進和回抽的方式去替代恒速送絲。這技術(shù)被稱為冷金屬過渡,CMT7。這個過程的優(yōu)點在于,降低絲沉積的成本,熔滴傳遞而不是飛入熔池,因此只需要融化焊絲的電功率即可。在傳統(tǒng)的弧焊中,對CMT模式是用來焊接薄板,它也常常能有更高的焊接速度以較少的熱輸入和更好的整體焊接質(zhì)量(更少的飛濺和咬邊)與其他電弧模式相比。最近,CMT已用于LAHW去焊接單程2毫米厚的鋁板8,1毫米的鋼板和多道焊15毫米鋼9,10。焊接質(zhì)量和抗疲勞性能主要由表面成型決定11,12,這導致由電弧,熔滴過渡和激光匙孔所造成的電動復雜流體流動,由于電弧模式,焊接

4、設備和參數(shù)選擇,焊接過程可能會變得不穩(wěn)定,從而導致不平整的表面14,15。對LAHW基本的理解仍處于初期階段;但是從X射線成像,我們發(fā)現(xiàn)在焊接的方向上熔池被拉長了。高速成像(HSI)可以研究鋼和鋁的熔滴過渡和匙孔情況。根據(jù)缺口寬度,對不同的焊接情況進行了分類,自動對焦影響熔滴飛行,傳熱和傳質(zhì)18,19。我們可以估計出電弧力19,但它隨著焊縫的設置和電弧模式而變化。 盡管需要大量的計算量,但整個熔滴過渡和熔池融化的流體力學計算已經(jīng)被研究組研究出來12,20。然而以往,僅是選擇性和限制性的分析了各種有關(guān)現(xiàn)象。 在本文中,研究了LAHW中CMT技術(shù)在焊接厚的部分時所關(guān)注的焊縫的穩(wěn)定性和咬邊形成問題。

5、在CMT參數(shù)范圍內(nèi)將CMT模式與脈沖和標準電弧模式選擇的所送絲速度進行比較中。2方法2.1焊接設備在LAHW設置的圖示如圖。 1,在該試驗中使用在表1中列出的幾何參數(shù)。激光用的是一個15千瓦的Yb:光纖激光器(制造商IPG激光有限公司,型號YLR-15000(光纖芯徑,200微米;光束參數(shù)乘積,10.3毫米毫弧度;波長,1070納米)。激光是在連續(xù)波(CW)模式下,300毫米焦距聚焦在表面,光學長度直徑至400m大小(瑞利長度為4毫米)。為防止背反射損壞光纖,所述激光施加一個輕微傾斜。該MAG焊炬在一個設置好的傾斜的地位放置。在GMA焊接設備使用的所有三種模式(CMT,脈沖和標準)是一個福尼斯

6、MAG動力來源TPS4000 VMT遙控。送絲機是一種結(jié)合連續(xù)進給單元VR7000用Robacta驅(qū)動單元(福尼斯),在CMT過程使金屬絲端頭進行的來回抽動。大部分的參數(shù)不能自由選擇,因為他們是通過該系統(tǒng),在不同的送絲速度的預設選擇協(xié)同曲線。在這些預設中,可以進行些許調(diào)整。所用的填料焊絲為林肯SupraMIG Ultra(AWS A5.18 ER70S-6,EN ISO14341-A),鐵基金屬絲的直徑為= 1.2毫米。將7毫米厚焊接鋼板DOMEX420 MC D(S420 MCD,EN10149-2),激光切成50mm寬,300mm長。該黑皮噴砂前切割掉,從而改進了表面潤濕性并且避免氧化物夾

7、雜和未熔合1。該焊絲材料成分和鋼板的材料示于表2中。施加保護氣體為Mison18(82氬,18CO 2,EN439),其用量為20升/分鐘的流速。焊縫用多關(guān)節(jié)型機器人進行焊接(莫托曼)。2.2實驗方法 研究表明,工件18之間的間隙的存在影響電弧和金屬流動。 因此,為了正確地比較不同的弧模式中,應選擇一個方行對接的設置,而不是在珠盤上測試。在這項研究中比較了3種 LAHW電弧模式,CMT,脈沖和標準。用兩種不同的送絲速度,低(4米/分鐘)速和中(8米/分鐘)速。這些送絲速率低于8.3米/分并選用一個1.2毫米直徑的金屬絲。送絲速率與合適的焊接速度和間隙大小相匹配。這些測試被分為3種情況(列于表3

8、).這三種電弧模型結(jié)合這三種情況總共形成了九個焊縫。表3還顯示出了用于每個焊縫的平均電流I和電壓U(設置輸出的激光,電弧電源顯示所提供的電弧功率)。的電功率輸出推導公式PA= I。2.3分析 來評價焊接實驗,該頂表面進行焊前和焊后掃描。 HSI1,3,4,17也在焊接實驗中使用,以更好地分析改變焊縫的表面幾何形狀的原因。HIS和掃描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在文獻3,4中找到。特別是,HIS中提出的條紋分析17研究的反應進行過程的穩(wěn)定性。機和性能的統(tǒng)計分析,例如余高,咬邊,橫向變形是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以下部分中會更詳細地描述。此外,焊接試樣的橫截面的宏觀組織用來研究HAZ與焊縫焊縫。3結(jié)果與討論

9、指定的九個LAHW焊縫的恒指序列在表三中列出,后面是能量輸入比較.基于表面的拓撲掃描(焊縫高度,橫向位置和退刀槽),也提出了焊接表面的穩(wěn)定性。最后,由條紋圖像分析和現(xiàn)象理論說明電弧的模式的不同的行為。3.1高速成像熔池表面的典型的高速圖像是圖2a(后側(cè)在記錄中是不可見的)。在示出的條紋線圖中,可以組合成一個條紋圖像,圖2B,F(xiàn),它是從圖像序列中提取相同的位置所拍攝的一系的列線圖。 2C,D,E。焊接周期過程中,在圖。 2c說明,即,使得在光隨著時間的變化沿著所提取的相機條紋反射/發(fā)射到的像素陣列,如圖所示。 2F。這種精確的仿真,只是垂直排列,對應這里使用的條紋圖像。線寬度被限制到僅一個像素,

10、但是隨時間的變化的線可以被看盜。這意味著,移動或該過程的其他周期性行為是直觀的時間函數(shù),通過對該方法的典型區(qū)段的分析可實現(xiàn)對時間的依賴性17。脈沖模式通常適用于LAHW,它用的是噴霧模式,但隨著控制電流來實現(xiàn)球狀滴過渡和更穩(wěn)定的電弧。在CMT方式還采用控制電流,隨著控制送絲機使導線來回走,把從所述的液滴金屬絲端頭(大電流電弧產(chǎn)生)在焊接表面(小電流),依靠表面張力穩(wěn)定的過渡21。在標準模式下只需使用連續(xù)輸出功率(由協(xié)同曲線確定)。因此,滴過渡模式將改變送絲速度和相應的電弧功率5,22。在圖3,短圖像序列可以可以看到九種焊縫。在3個焊接的情況下三弧模式表現(xiàn)不同,特別是當觀測弧大小,滴過渡和熔池行

11、為時。當焊絲輸送速度的增加,從情況1至情況2或3,則CMT方式(表面張力過渡技術(shù))沿焊縫的長度方向形成了大滴用高頻率穩(wěn)定過渡。脈沖電弧模式(由洛倫茲力形成球狀熔滴過渡)大體上當脈沖頻率和電流倍增是液滴的大小相同。為了提高焊絲輸送速度,在標準模式下增加了電壓和電流并從排斥球狀滴過渡的變化(受重力和斥力影響)使熔滴過渡(由引力支配)。 CMT模式在情況1和情況2中(分別對應圖3a、d),匙孔使熔化面積比電弧產(chǎn)生的鑿孔寬。熔滴過渡不影響匙孔。情況2中,電弧促使匙孔頂端產(chǎn)生熔解波,但不會使它失穩(wěn)。情況3中,如圖3g,間隙的存在迫使電弧形成更深的易受影響的鑿孔來提早凝固,防止板面的熔池適當潤濕,以及產(chǎn)生

12、咬邊。這也許是由于板之間熱傳遞的差異。由于間隙,電弧區(qū)可用的板面下降,有利于板的熔化和更深的鑿孔的形成。由此造成的咬邊只能在之后被填充,重新熔化或填充空隙,使焊道加固。脈沖模式 在全部3種情況中,當使用脈沖電弧模式時,如圖3b、e、h,焊絲熔滴通常會飛進匙孔,顯然不會影響到激光匙孔過程。對于情況1,如圖3b,其鑿孔與CMT的情況1相似,但是鑿孔與匙孔擊中熔池之后一樣寬(與HSI中一樣明顯)。從HSI中,也可明顯看出熔體具有更高的流動速度。在情況2中,如圖3e,在主熔體流動前熔池邊緣已經(jīng)凝固了。情況2中電弧也不如情況1穩(wěn)定,偶爾會產(chǎn)生飛濺。電弧產(chǎn)生了一個更大的鑿孔,這使得溝槽側(cè)提早凝固。由于間隙

13、的存在,情況3,如圖3h所示,這個過程與CMT模式非常相似,不過鑿孔更深而且提早凝固的鑿孔邊緣顯然更大。標準模式 標準模式不推薦用于低送絲的情況1。如圖3c,這是由于爆炸般的熔滴飛濺。電弧壓力迫使絲頭上的熔滴從工件上上升,使得絲頭形成一個很大的熔滴。當熔滴最終增重到克服電弧壓力時,熔滴接觸到下方的熔化區(qū)會出現(xiàn)短路從而引起劇烈的(爆炸般的)熔體流動。在情況2和3中,如圖3f,球形熔滴形成并釋放。相比于脈沖模式,標準模式的電弧更不穩(wěn)定并且會產(chǎn)生凹凸、更深的鑿孔,而且釋放的熔滴會稍大一些。鑿孔的變化有助于咬邊和焊道的變化。在情況3中,如圖3i,電弧在某種程度上穩(wěn)定,這有利于熔體流動和凝固前沿。由不同

14、模式的電弧產(chǎn)生的鑿孔形狀似乎是產(chǎn)生焊縫差異的主要原因。電弧的不穩(wěn)定也會導致咬邊的形成及飛濺。激光束生成的匙孔的存在,極大地降低了熔滴遷移模式的影響,同時穩(wěn)定了溶體流動,從而允許焊接速度高于自動電弧焊接。3.2能源輸出 如圖4所示,典型LAHW用不同的弧模式焊接的截面中可以看出,使用同樣的設備,但用8.3米/分鐘送絲速度和2.0米/分鐘的焊接速度以及一個0.5毫米寬缺口。在CMT方式可以生成一個更窄的熱影響區(qū)和比其他兩個模式稍窄的熔合區(qū),原因在于電弧能量減少,相同送絲速率,融化焊絲需要的能量更低。在電弧功率的減少(減少功率輸出)通常意味著向板供給更少的能量(轉(zhuǎn)換成熱)。對于CMT的情況下,蝕刻持

15、續(xù)了稍長的時間,這導致橫截面外形更清晰。與此相反,圖。 4c中,用深色(低級)和亮(上部)區(qū)域中熔合區(qū)。這更亮區(qū)域表示填料線的補充。根部略有不同,圖4a,但是對本研究而言沒有關(guān)系。圖5顯示了提供給所有九個焊接的平均電能,所有9焊縫的線路總能量(激光和電?。┖碗娀」β释ㄟ^這兩個機器的輸出表示在表3中(從顯示屏上讀取每個樣品后)。規(guī)定的總能量線在這里通過Qline=(PA+ PL)/ V計算;其中,PA是電弧功率,PL是所述的激光功率,而v是焊接速度。若圓鑿大小是已知的,則電弧挖掘力可以計算,以及圓槽的熱傳遞,使用公式可以在20中找到。3.3焊道的穩(wěn)定性 焊接的穩(wěn)定性是通過比較焊道高度,咬邊和其沿

16、著焊縫長度方向的外側(cè)的深度評估的。.圖6位置顯示案例1焊縫成型,分析所作表面外觀掃描所述的熔接面的形貌。焊道位置,高度和咬邊然后測量并沿焊縫的長度方向進行評價。的掃描起始位置為x= 0和結(jié)束在x= 300毫米(除了案例3,由于顯著失真其中只顯示了于x =150毫米處)。該原始掃描線在與x方向設為0.5毫米的間隔, y方向上的每個掃描線約有300 數(shù)據(jù)點,從而每個掃描產(chǎn)生在180 k個數(shù)據(jù)點。所有由此產(chǎn)生的掃描9焊縫在圖7都可以看出.焊道高度,沿焊縫和它們的位置咬邊深度顯示于圖。 8A,B,分別采用第1種情況與CMT模式作為例子。從這些曲線,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和標準偏差值都合理。所有9焊縫的

17、焊道高度,其橫向位置和咬邊深度(主要評估左側(cè)和右側(cè))都列在表4中。 標準偏差是多少樣品尺寸的量度偏離平均值,在這里視為對過程穩(wěn)定性的量度。較低或較高分別對應于更多或更少的穩(wěn)定性。比較焊道高度,焊道位置和咬邊深度的圖形與平均值和標準偏差值可見于圖。 9A-C。當比較的焊道和咬邊穩(wěn)定性值(參見圖9)可以得到兩者的共同趨勢。在CMT方式顯示的最小變化和咬邊,其次是脈沖模式,而在標準模式顯然最差。在案例3(更寬的間隙),然而,在標準模式的變化小于所述脈沖模式,其值將媲美CMT模式。由于所有情況的一致趨勢,表明了焊接穩(wěn)定性和咬邊的形成是相關(guān)的。正如前面被發(fā)現(xiàn)19,23,駝峰和咬邊通常同時出現(xiàn)在純弧焊接高

18、焊接速度情況。但是,使用LAHW與CMT電弧模式時(圖3a,d)中,甚至圓槽高度的變化加倍咬邊都似乎沒有增加。這是因為電弧產(chǎn)生的圓槽小于等于熔池寬度 ,抑制了咬邊的形成。3.4條紋圖像分析和理論為了分析焊縫變化與時間的關(guān)系,條紋分析被應用于如圖10所展示的情景2的高速成像上,這條條紋線被定位于凝固前沿。這條線的位置能夠使我們清楚到固體焊縫的情況,在端頭溶滴的形成與弧的尺寸和時間。在圖10a中,CMT方法會偶爾遭受提前凝固,這是一種主要的底切破壞機制。條紋線被放置在溝槽上,材料凝固之后在條紋對角線出現(xiàn)一個明亮的弧(傾角取決于焊接速度)。較暗的區(qū)域由不反射光的液體材料構(gòu)成。當在CMT過程中發(fā)生過早

19、凝固,它經(jīng)常被熔池掩蓋從而消除咬邊。由于CMT是一種控制模式,弧的大小和周期性隨時間的推移變化不大。脈沖模式,如圖10B所示,有時會有溶滴從高弧脈沖之間脫離。工作在端頭和原來溶滴之間的弧會延長端頭并縮短有效弧長。不同尺寸的溶滴,特別是相差太大時,在電弧力較大時會產(chǎn)生很高的電勢。電弧在有尺寸、長度和力的影響下創(chuàng)造一個不均勻尺寸的圓槽。在提前凝固的前端位置的不均勻的圓槽將不會融化。當使用標準模式,如圖10c所示,電弧尺寸的改變是由于不同的溶滴尺寸。所形成的圓槽在尺寸上不同,圓槽的邊緣熱度也不夠。由于抑制潤濕,存進了早期凝固。一個持續(xù)穩(wěn)定的有著規(guī)則溶滴的電弧對標準模式很重要。然而,不規(guī)則的溶滴和電弧

20、更可能發(fā)生。對于低速焊接來說,電弧可能去平衡這些不規(guī)則(圖從電弧和圓槽平均),然而對于高速焊接(特別是長電弧)來說,不規(guī)則對最終結(jié)果影響更大。一個軌縫引起的電弧會產(chǎn)生更深的更寬的圓槽,這意味著在凝固前沿更快的冷卻速率。甚至更多的填充焊絲會從一個光滑的球狀向盤狀過度,否則就會填補缺口。當用標準模式焊接時,縫隙似乎使電弧向溶滴轉(zhuǎn)變更穩(wěn)定。同時,連續(xù)的電流對圓槽凝固前沿提供更多的熱度、更好的潤濕性,從而減少削弱。圖11說明了這個復雜的機制,圖11a展示了焊接的高穩(wěn)定性和低的咬邊。這可以通過使用CMT模式或低輸送速度的脈沖模式來完成。如圖11d所示的不穩(wěn)定電弧,經(jīng)常在溶滴分離變化時產(chǎn)生,如低送絲速度的

21、標準模式或高速焊接脈沖模式或標準模式。這種不穩(wěn)定的行為促進了咬邊的形成和焊縫的變化。過程說明圖11b這種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在高送絲速度(除了使用自定義低速焊接)的脈沖模式。如圖11c所示,焊縫的存在穩(wěn)定了電弧但是提高了對邊緣凝固的影響。甚至促進了CMT模式的咬邊。另一方面,標準模式下焊縫存在的更好,產(chǎn)生的機制如圖11a.c所示。應該指出的是,用控制電弧模式(特別是CMT,也包括脈沖模式)焊接時,在一個平坦的表面或焊縫幾乎沒有時是最有優(yōu)勢的。然而,在較寬的間隙焊接,標準模式的電弧受益于一個更穩(wěn)定的電弧和更均勻的圓槽、熔體的流動和凝固前沿的情況。4結(jié)論(1)CMT電弧適合與激光復合焊接較厚的片只要由有限

22、的焊絲輸送速度填充足夠窄的間隙。(2)與激光脈沖和電弧噴涂方式相比混合焊接,在CMT方式表現(xiàn)出優(yōu)越焊接的穩(wěn)定性,并減少咬邊,降低功耗減少焊接/焊接熱影響區(qū)的寬度。(3)后續(xù)匙孔降低了幾種電弧模式下的熔滴過渡和穩(wěn)定性之間的差異。(4)因為焊縫變寬焊速變高咬邊傾向增加。 CMT對焊接速度并不敏感。(5)在較高的焊接速度,電弧反常行為會造成較大的影響,造成了更多種類焊縫。(6) 上一個熔滴的脫落影響了電弧形態(tài)影響圓槽尺寸,對咬邊形成和焊接穩(wěn)定性具有負面影響。這在脈沖電弧模式和尤其是標準模式更易出現(xiàn)這個問題。(7)更寬的間隙電弧更穩(wěn)定。這對標準模式更有利,與CMT和脈沖相比這種模式在凝固前沿有更好的潤

23、濕性。參考文獻1. Karlsson J, Norman P, Kaplan AFH, Rubin P, Lamas J, Yaez A(2011) Observation of the mechanisms causing two kinds of undercut during laser hybrid arc welding. Appl Surf Sci 257:750175062. Engstrm H, Nilsson K, Flinkfeldt J, Skirfors A, Gustavsson B(2001) Laser Hybrid Welding of High Strengt

24、h Steels, 20th ICALEO Conference. Jacksonville, FL, USA3. Powell J, Lamas J, Karlsson J, Norman P, Kaplan AFH (2011) The sensitivity of hybrid laser welding to variations in workpiece position, LIM Conference. Munich, Germany4. Kaplan AFH, Lamas J, Karlsson J, Norman P, Yaez A (2011)Scanner analysis

25、 of the topology of laser hybrid welds depending on the jointed get ole rances ,12th NOLAMP Conference. Trondheim,Norway5. Scotti A, Ponomarev V, Lucas W (2012) A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riented classification for metal transfer modes in GMA welding. J Mater Process Technol 212:140614136. Campana G,

26、 Fortunato A, Ascari A, Tani G, Tomesani L (2007) The influence of arc transfer mode in hybrid laser-mig welding. J Mater Process Technol 191:1111137. PickinCG, YoungK(2006)Evaluation ofcold metal transfer(CMT) process forwelding aluminiumalloy. SciTechnol Weld Join 11:5835858. Zhang C, Gao M, Zeng

27、X (2012)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laser,CMT, laser-pulseMIGhybrid and laser-CMT hybrid welded aluminium alloy, 31st ICALEO conference. Aneheim, California, USA9. Michalec I, Barta J, Jancar J, Bartova K, Maronek M (2011)Metallurgical joining of steel sheets treated by nitro oxidation by a hybrid CMT

28、-laser process, Proceedings 20th Conference on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Brno, CZ, Ostrava10. Li G, Gao M, Zhang C, Zeng X (2012) Laser-arc hybrid welding of thick-section mild steel plates: Micro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s of the beads, 31st ICALEO conference. Anaheim, California, USA11. AlamMM,Bars

29、oumZ,JonsnP,KaplanAFH,HggbladH(2010)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geometry and topography on the fatigue cracking behaviour of laser hybrid welded eccentric fillet joints.ApplSurf Sci 256:1936194512. Ribic B, Palmer TA, DebRoy T (2009) Problems and issues in laser-arc hybrid welding. Int Mater Rev 54:22

30、324413. Cho JH, Na SJ (2009)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molten pool in GMA-Laser hybrid welding. Weld J 88:354314. Moradi M, Ghoreishi M, Frostevarg J, Kaplan AFH (2013) An investigation on stability of laser hybrid arc welding. Opt Lasers Eng 51:48148715. Lamas J, Karlsson J, Powell J, Kaplan AFH, Yaez A (2013) The Effect of fit-up geometry on melt flowand weld quality in laser hybrid welding. J Laser Appl 25:716. Fellman A, Salminen A, (2006) Observation of the pheno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