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各國自行車標準匯總對照表自行車專業(yè)知識 2009-02-24 10:32:29 閱讀20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項 目美 國 C P S C中 國 C N S日 本 J I S澳 洲 A S英
2、;國 B S德 國 D I N加拿大 C A N1 定義1-1 自行車1-2 童車1-3 座高1-1 僅借人力驅動后輪,有兩個輪子的交通工具。1-2 鞍座高度調整到最高位置時,其高度仍未超過635mm的自行車。1-3 當自行車兩輪成一直線并與地面垂直時,鞍管的中心線與鞍座面的交點至地面的距離。1-1 僅借人力驅動后輪,有兩個輪子的交通工具。1-2 鞍座高度調整到最高位置時,其高度仍
3、未超過635mm的自行車。1-3 當自行車兩輪成一直線并與地面垂直時,鞍管的中心線與鞍座面的交點至地面的距離。1-3跑車: 成人用850mm孩童用635850mm1-3 迷你車: 成人用750mm孩童用650750mm1-3輕快車: 成人用750mm孩童用650750mm1-3實用車 普通用750mm 20kg 搬運車750mm, 20kg
4、1-1為一種雙輪且全由人力驅動的車輛1-2輪距在640mm 及750mm(含) 間之自行車1-3當自行車兩輪成一直線并與地面垂直時,鞍管的中心線與鞍座面的交點至地面的距離。 1-1 CYCLE:是指至少具有兩個輪子且僅以人力經腳踏傳動的車輛。1-2 BICYCLE:是指僅有兩個輪子的CYCLE。1-3當自行車兩輪成一直線并與地面垂直時,鞍管的中心線與鞍座面的交點至地面的距離。1-1 為一種兩輪或三輪且由人力經機械方式驅動前進,以作為人員及物品輸送的工具
5、1-3 為一種車輛直徑達450mm、限制最高體重50kg、單人騎駛的自行車。1-1為一種以人類肌肉力量推進的兩輪、單軌跡的車輛。1-3 正規(guī)自行車座高必須大于635mm的自行車。1-4 正常騎駛狀態(tài)1-4 指騎乘者坐在車上雙腳踩腳踏,雙手扶握把,鞍座與車把均調整至騎乘者最舒適位置。(如有手閘裝置,雙手應處于隨時可以制閘的位置)1-4 指騎乘者坐在車上雙腳踩腳踏,雙手扶握把,鞍座與車把均調整至騎乘者最舒適位置。(如有手閘裝置,雙手應處于隨時可以制閘的位置)1-4 在正常騎乘狀態(tài)下車把轉動角度須60°以上
6、,且把手套煞車把手位置不得高于騎者之肩并須易于操縱。1-4 指騎乘者坐于車上雙腳踩腳踏,雙手扶握把,鞍座與車把均調整至騎乘者最舒適位置。(如有手閘裝置,雙手應處于隨時可以制閘的位置)2機械性能要求2-1 裝配2-1 凡由消費者自行裝配的自行車,其所需的技能,應以不超過一般成年人所具有的知識能力為原則。2-1 凡由消費者自行裝配的自行車,其所需的技能,應以不超過一般成年人所具有的知識能力為原則。2-1必須確保牢固,不得有脫落、松動等現(xiàn)象。2-1 凡由消費者自行裝配的自行車,其所需的技能,應以不超過一般成年人所具有的知識能力為原則。項 &
7、#160; 目美 國 C P S C中 國 C N S日 本 J I S澳 洲 A S英 國 B S德 國 D I N加
8、拿大 C A N2-2 銳邊2-2 凡騎乘者四肢有可能碰觸到的地方,不能有未經修剪的金屬毛刺或尖銳部分;沖剪金屬材料應予以卷邊,沖剪過程中形成的快口.毛刺和飛邊等均需修光.2-2 凡騎乘者四肢有可能碰觸到的地方,不能有未經修剪的金屬毛刺或尖銳部分;沖剪金屬材料應予以卷邊,沖剪過程中形成的快口.毛刺和飛邊等均需修光.2-2 不得有尖銳毛邊.突出物等騎駛時易刺傷人體的物體存在.2-2 凡騎乘者四肢有可能碰觸到的地方,不能有未經修剪的金屬毛刺或尖銳部分;沖剪金屬材料應予以卷邊,沖剪過程中形成的快口.毛刺和飛邊等均需修光.
9、2-2 在正常騎乘操縱及保養(yǎng)易被四肢接觸的地方,不得有暴露的尖銳邊緣.2-2 自行車上所有暴露邊緣均須加倒角,卷邊或用其他方法使其成為鈍口.2-2 暴露之邊緣不得尖銳或粗糙.2-3 堅固性2-3 自行車車架.車把.車輪.腳踏.曲柄以及車閘等零件,經載荷.剎車.路試等試驗之后,均不得有脆裂之現(xiàn)象.2-3 自行車車架.車把.車輪.腳踏.曲柄以及車閘等零件,經載荷.剎車.路試等試驗之后.均不得有脆裂之現(xiàn)象.2-3 各部螺絲均須有足夠長度及強度,且于騎乘中不得有松脫現(xiàn)象.2-3 自行車車架.車把.車輪.腳踏.曲柄以及車閘等
10、零件,經載荷.剎車.路試等試驗之后,均不得有脆裂之現(xiàn)象.2-4五金件2-4 所有用以連接或緊固的螺栓.螺絲或螺帽,在進行各項試驗中均不應破裂.松脫或失去其連接或緊固的功能.2-4 所有用以連接或緊固的螺栓.螺絲或螺帽,在進行各項試驗中均不應破裂.松脫或失去其連接或緊固的功能.2-4 螺絲鎖緊后,突出尾端長度不得大于螺絲直徑,但有尾套尾塞則不在此限.2-4 所有用以連接或緊固的螺栓.螺絲或螺帽,在進行各項試驗中均不應破裂.松脫或失去其連接或緊固的功能.2-5 突出物2-5 凡能與直徑83mm. 長250mm的圓筒狀試驗器中間長
11、75mm部分接觸者,為暴露突出物2-5 以圓筒狀試具找出高于8mm的突出物須符合下列規(guī)定 T3.2mm W12.7mm2-5 以圓筒狀試具83mm找出高于7.9mm的突出物。2-5 突出物部分須符合下列規(guī)定 T3.2mm W12.7mm R6.3mm2-5 剎車把手.車把.停車架尾端須倒圓角或以尾塞套管等保護,且不得輕易脫落.2-5 凡能與直徑83mm.
12、 長250mm的圓筒狀試驗器中間長75mm部分接觸者,為暴露突出物.2-5 以圓筒狀試具找出高于8mm的突出物須符合下列規(guī)定 T3.2mm W12.7mm 2-5 凡能與直徑83mm 長250mm之圓筒狀試驗器中間長75mm部分接觸者,為暴露突出物2-5 以圓筒狀試具找出高于8mm之突出物須符合下列規(guī)定 T3.2mm W12.7mm R6.3mm2-5 突出之零件及構件如操縱桿端螺釘末端突出達8mm以上而
13、未用護蓋遮住者,其突出物部分之末端最大為25mm2-5 倒角之R3mm項 目美 國 C P S C中 國 C N S日 本 J I S澳 洲 A S英 國 B&
14、#160;S德 國 D I N加拿大 C A N2-6 護蓋2-6 用來遮蓋突出物使其不外露,其應能承受6.8kg之力而不脫落.2-6 用來遮蓋突出物使其不外露,其應能承受7.0kg之力而不脫落.2-6 車把尾端須以把手套或類似之物包裹.2-6 使用把手套拉脫力不得小于7kg且不得回旋使用尾塞脫力不得小于3kg.2-6 用來遮蓋突出物使其不外露,其應能承受7.1kg之力而不脫落.2-7 限制區(qū)域2-7 在自行車車架上管的上
15、方,由鞍座起至其前方30mm不得有突出物,但鋼繩直徑等于或小于6.4mm,鋼繩夾的材料厚度等于或小于4.8mm者可安裝于上管.2-7 在自行車車架上管的上方,由鞍座起至其前方30mm不得有突出物,但鋼繩直徑等于或小于6.4mm,鋼繩夾的材料厚度等于或小于4.8mm者可安裝于上管.2-7 在車身垂直面兩側各3mm距離之平行面;把立管平行線后90mm;鞍座前端相切線及上管上面5mm平行線;由鞍座前端至把接頭的連接線,稱限制區(qū)域,不得有任何突出物.2-7 在自行車車架上管的上方,由鞍座起至其前方30mm不得有突出物,但鋼繩直徑等于或小于6.4mm,鋼繩夾的材料厚度等于或
16、小于4.8mm者可安裝于上管.2-8 螺絲長度2-8 螺絲露出螺母之長度必須受小于螺絲的限制.2-8 結合后突出的螺絲長度須小于螺絲之直徑.2-8 身體可觸及處須小于3.2mm2-8 用于調整的螺絲未暴露于正常騎乘狀態(tài)者不受此限。2-8 螺絲鎖緊后突出尾端長度不得大于螺絲直徑,但有尾套尾塞則不在此限.2-8 螺絲牙紋必須符合JIS規(guī)定,且精度須符合6H6G或3級配合.2-8 鎖緊長度須大于螺絲長度,且突出長度不得大于螺絲外徑的1.5倍。2-8 騎乘者身體可能觸及之處除非加護蓋外,突出長度不得3mm。2-8
17、 螺絲超出螺母之長度應小于螺絲本身之直徑.項 目美 國 C P S C中 國 C N S日 本 J I S澳 洲 A S英 國 B S德 &
18、#160;國 D I N加拿大 C A N2-9 鋼繩尾端2-9 鋼繩尾端均應加護蓋或特殊處理,以防止絲股分散,護蓋應夾緊且須承受0.9kg拉脫力不得松脫.2-9 鋼繩尾端均應加護蓋或特殊處理,以防止絲股分散,護蓋應夾緊且須承受1kg拉脫力不得松脫.2-9 鋼繩尾端均應加護蓋或特殊處理,以防止絲股分散,護蓋應夾緊且須承受1kg拉脫力不得松脫.2-9 鋼繩尾端均應加護蓋或特殊處理,以防止絲股分散,護蓋應夾緊且須承受0.9kg拉脫力不得松脫.2-9 鋼繩尾端均應加護蓋
19、或特殊處理,以防止絲股分散,護蓋應夾緊且須承受0.9kg拉脫力不得松脫.2-9 鋼繩尾端均應加護蓋或特殊處理,以防止絲股分散,護蓋應夾緊且須承受0.9kg拉脫力不得松脫.2-9 鋼繩尾端均應加護蓋或特殊處理,以防止絲股分散,護蓋應夾緊且須承受0.9kg拉脫力不得松脫.2-10 鋼繩擦傷2-10鋼繩不可擦碰固定的車體零件,且應沿著鞘管方向進出,以免發(fā)生擦傷. 2-10鋼繩不可擦碰固定的車體零件,且應沿著鞘管方向進出,以免發(fā)生擦傷.2-10不得有多余松弛現(xiàn)象,余長依各客戶需求另定.2-10鋼繩的安裝,應保證其被擦傷的影響最小.3 制動系統(tǒng)3-1
20、160;手閘握距自行車應裝備前后輪制動裝置,或單裝后輪制動裝置.3-1自閘把銷軸至閘把中心,其間各點的握距須89mm 童車須76mm3-1 從中點向開口端之握距可略增大,最大增大量須12.7mm3-1 由開口端向內12.7mm之間不受此限制.3-1 自閘把銷軸至閘把中心,其間各點的握距須89mm 童車須76mm3-1 從中點向開口端之握距可略增大,最大增大量須12.7mm3-1 由開口端向內12.7mm之間不受此限制.3-1座高 &
21、#160;330mm-470mm 握距70mm3-1座高470mm-550mm 握距80mm3-1座高500mm以上 握距95mm(閘把尾端外緣算起40mm處,把手套與閘把兩端外緣寬度)3-1輪距760mm的自行車握距90mm,一般童車握距75mm3-1從中點向開口斷之握距可略增大,最大增大量須12mm.3-1由開口端向內12.7mm之間不受此限制.(前剎車線裝右側,后剎車線裝左側)3-1 自閘把銷軸至閘把中心,其間各點間的握距須90mm
22、; 童車須76mm3-1 從中點向開口端之握距可略增大,但除了尾部20mm處之外不得超過100mm(前剎車線裝右側,后剎車線裝左側)3-1手閘握距不得75mm 童車握距不得 62mm.3-1 自閘把銷軸至閘把中心,其間各點之握距須90mm童車須76mm3-1 從中點向開口端之握距可略增大,但除了尾部20mm處之外不得超過100mm.(前剎車線裝右側,后剎車線裝左側)項 目美 國
23、0; C P S C中 國 C N S日 本 J I S澳 洲 B S英 國 B S德 國 D I N加拿大 C A N3-2制閘力3-2手閘制閘力:在離閘把開口端25mm處,施加握力4.5kg
24、f,應能使閘皮觸及輪輞表面.3-2腳閘制閘力:于腳踏處加力制動,制動力與與腳蹬力相反,制動力與腳蹬力間差應60°,同時應能獨立運轉不受驅動機械位置及調整影響。3-2手閘制閘力:在離閘把開口端25mm處,施加握力4.5kgf,應能使閘皮觸及輪輞表面.3-2腳閘制閘力:于腳踏處加力制動,制動力與與腳蹬力相反,制動力與腳蹬力間差應60°,同時應能獨立運轉不受驅動機械位置及調整影響。3-2手閘制閘力:在離閘把開口端25mm處,施加握力(童車4.5kgf,成車6kg)應能使閘皮觸及輪輞表面.3-2手閘制閘力:在離閘把開口端25mm處,施加握力4.6kgf,應能使閘皮觸及輪輞表面.3-
25、2閘皮在120±3°C預熱30分鐘不得融化起泡.3-2手閘制閘力:在離閘把開口端25mm處,施加握力4.6kgf,應能使閘皮觸及輪輞表面.3-2閘皮在120±3°C預熱30分鐘不得融化起泡.3-2手閘制閘力:在離閘把開口端25mm處,施加握力4.6kgf,應能使閘皮觸及輪輞表面.3-2 閘皮在120±3°C預熱30分鐘不的喪失剎車功能.3-3載荷試驗3-3自行車整車在確定制動系統(tǒng)正確調整后,于閘把尾端25mm處正對把手套的平面方向施力45.5Kgf,至少10次(如所施力尚未達到
26、45.5kg,閘把就已碰到車把,載荷到此為止),制動系統(tǒng)不得失去功能.3-33-3自行車整車在確定制動系統(tǒng)正確調整后,于閘把尾端25mm處正對把手套的平面方向施力45.5Kgf,至少10次(如所施力尚未達到45.5kg,閘把就已碰到車把,載荷到此為止),制動系統(tǒng)不得失去功能3-3自行車整車在確定制動系統(tǒng)正確調整后,于閘把尾端25mm處正對把手套的平面方向施力45.9Kgf,至少10次(如所施力尚未達到45.9kg,閘把就已碰到車把,載荷到此為止),制動系統(tǒng)不得失去功能3-3自行車整車在確定制動系統(tǒng)正確調整后,于閘把尾端25mm處正對把手套的平面方向施力45.9Kgf,至少10次(如所施力尚未達
27、到45.9kg,閘把就已碰到車把,載荷到此為止),制動系統(tǒng)不得失去功能3-3自行車整車在確定制動系統(tǒng)正確調整后,于閘把尾端25mm處正對把手套的平面方向施力45.9Kgf,至少10次(如所施力尚未達到45.9kg,閘把就已碰到車把,載荷到此為止),制動系統(tǒng)不得失去功能3-3自行車整車在確定制動系統(tǒng)正確調整后,于閘把尾端25mm處正對把手套的平面方向施力45.9Kgf,至少10次(如所施力尚未達到45.9kg,閘把就已碰到車把,載荷到此為止),制動系統(tǒng)不得失去功能項 目美 國
28、60; C P S C中 國 C N S日 本 J I S澳 洲 A S英 國 BS德 國 D I N加拿大 C A N3-4推拉試驗3-4在自行車鞍座上加重至少68.1kg,加力使閘把碰到車把,或施力45.5kgf,向前后推拉
29、,每次向前或向后推拉距離至少77mm,共推拉6次,任何具有制動功能的組件均不可松動。3-4在自行車鞍座上加重至少68.1kg,加力使閘把碰到車把,或施力45.5kgf,向前后推拉,每次向前或向后推拉距離至少77mm,共推拉6次,任何具有制動功能的組件均不可松動。3-4在自行車鞍座上加重至少60.0kg,閘把尾端25mm處作剎車狀施力35kgf,向前后推拉,每次向前或向后推拉距離至少80mm,共推拉6次.任何具有剎車功能的組件均不可松動。3-4在自行車鞍座上加重至少68.1kg,加力使閘把碰到車把,或施力45.5kgf,向前后推拉,每次向前或向后推拉距離至少77mm,共推拉6次,任何具有制動功能
30、的組件均不可松動。3-4在自行車鞍座上加重至少70.0kg,加力使閘把碰到車把,或施力18.4kgf,向前后推拉,每次向前或向后推拉距離至少75mm,共推拉10次,任何具有制動功能的組件均不可松動。3-5手閘性能試驗3-5 由一體重68.1kg但全重不超過91kg的騎乘者,在摩擦系數(shù)1,斜度1%,風速 11km/h條件下,于G.D.5以24km/h時速;G.D.5以16km/h時速,其制停距離須4.57m.3-5 制停距離取4次平均值計算,施力點應在閘把尾部25mm內,施力不超過80kg為準,體重每增加4.5kg可增長制停距離0.3m.3-5 由一體重6
31、8.1kg但全重不超過91kg的騎乘者,在摩擦系數(shù)1,斜度1%,風速 11km/h條件下,于G.D.5以24km/h時速;G.D.5以16km/h時速,其制停距離須4.57m.3-5 制停距離取4次平均值計算,施力點應在閘把尾部25mm內,施力不超過80kg為準,體重每增加4.5kg可增長制停距離0.3m.3-5由一體重70-85kg之騎乘者,在摩擦系數(shù)1,斜度1%,風速3m/s條件下,于C.D.5以24km/h時速;G.D.5以16km/h時速.其制停距離鉗式5.5m;捏式15m3.5 制停距離取5次平均值計算,施力點應在閘把尾部25mm內施力G.D.5以18k
32、g;G.D.5以10kgf為準,速度體重增加另以公式計算.3-5 捏式出水量為4ml/s.3-5 由一體重70.0kg但全重不超過91kg之騎乘者,在摩擦系數(shù)0.5,斜度0.5%,風速 3m/s條件下,于G.D.5以24km/h時速;G.D.5以16km/h時速,其制停距離須5.57m.3-5 制停距離取4次平均值計算,施力點應在閘把尾部25mm內,施力不超過80kg為準,體重每增加1.0kg可增長剎停距離0.7m.3-5由一體重70.0kg但全重不超過91kg之騎乘者,在摩擦系數(shù)0.5,斜度0.5%,風速3m/s于C.D.5以24km/h時速;G.D.
33、5以10km/h時速,其剎停距離鉗式5.5mm,捏式15m3.5 剎停距離取5次平均值計算,施力點應在閘把尾部25mm內,施力不超過80kg為準,體重每增加1.0Kg可增長剎停距離0.7m.3-5 捏式出水量為4ml/s.3-5 由一體重70.0kg但全重不超過91kg之騎者在摩擦系數(shù)0.5,斜度0.5%,風速 3m/s,于G.D.5以24km/h時速,G.D.5以16km/h時速其剎停距離須5.57m.3-5 剎停距離取4次平均值計算,施力點應在操縱桿尾部25mm內施力不超過80kg為準,體重每增加1.0kg可增長剎停距離0.7m.項
34、0; 目美 國 C P S C中 國 C N S日 本 J I S澳 洲 A S英 國 B S德 國 D I
35、;N加拿大 C A N3-6腳閘性能試驗3-6將車輪向前轉動半至一圈時,沿其切線方向于腳踏施力,隨著腳蹬力由9.1kg逐漸增至32kg,其所產生的制閘力至少須18kg.3-6 制停距離取4次平均值,應4.57m3-6將車輪向前轉動半至一圈時,沿其切線方向于腳踏施力,隨著腳蹬力由9.0kg逐漸增至32kg,其所產生的制閘力至少須18.5kg.3-6 制停距離取4次平均值,應4.57m C.V.最大齒速比= FR.V.最大齒CD=2.54*速比*車輪直徑3-
36、6將車輪向前轉動半至一圈時,沿其切線方向于腳踏施力,隨著腳蹬力由9.2kg逐漸增至31.6kg,其所產生的制閘力至少須18.4kg,3-6 制停距離取4次平均值,應5.5m3-6將車輪向前轉動半至一圈時,沿其切線方向于腳踏施力,隨著腳蹬力由15.3kg逐漸增至30.6kg,其所產生的制閘力至少須15.3kg,3-6 制停距離取4次平均值,應5.5m3-6 在腳踏中心點施力15.3kg,呈剎車狀態(tài)15秒,重復10次,剎車系統(tǒng)不得損壞.3-6 將車輪向前轉動半至一圈時,沿其切線方向于腳踏施力,隨著腳蹬力由10.2kg逐漸增至30.6kg,其間制閘力線性變化差
37、異應在±20%以內,施力達30.6kg,時剎車力須15.3kg3-6 制停距離取4次平均值,應5.5m3-6 當施以14.3kg/km驅動扭距時其驅動與剎停間角度需603-7 童車腳閘性能試驗3-7 隨著腳蹬力由4.5kg逐漸增加到23kg時,腳蹬力與制閘力之比應不得大于2:1.3-7 隨著腳蹬力由4.5kg逐漸增加到23kg時,腳蹬力與制閘力之比應不得大于2:1.4 轉向系統(tǒng)4-1 把立管插入標記 4-1 把立管插入標記為一永久性標示,應距離把立管的最下端(不含烏司),至少為其直徑之2.5倍距
38、離.4-1 把立管標記下端一倍直徑的長度上應保持與上端同強度.4-1 把立管插入標記為一永久性標示,應距離把立管的最下端(不含烏司),至少為其直徑之2.5倍距離.4-1 把立管標記下端一倍直徑的長度上應保持與上端同強度.4-1 把立管插入標記為一永久性標示,應距離把立管的最下端(不含烏司)至少為60mm以上.4-1 把立管標記下端一倍直徑的長度上應保持與上端同強度.4-1 把立管插入標記為一永久性標示,應距離把立管的最下端(不含烏司),至少為其直徑之2.5倍距離.4-1 把立管標記下端一倍直徑的長度上應保持與上端同強度.4-
39、1 把立管插入標記為一永久性標示,應距離把立管的最下端(不含烏司),至少為其直徑之2.5倍距離.4-1 把立管標記下端一倍直徑的長度上應保持與上端同強度.4-1 把立管插入標記為一永久性標示,應距離把立管的最下端(不含烏司),至少為其直徑之65mm以上4-1 把立管標記下端一倍直徑的長度上應保持與上端同強度.項 目美 國 C P S C中 國 &
40、#160;C N S日 本 J I S澳 洲 A S英 國 B S德 國 D I N加拿大 C A N4-2 把橫管4-2 車把兩端內側連線距離應大于350mm小于700mm.4-2 車把兩末端位置須與自行車縱向軸對稱,當鞍座處于最低位置而車把處于最高位置時,
41、車把末端不可高出鞍座面400mm.4-2 車把兩末端須加覆蓋物且須能承受7kg的拉脫力.4-2 車把之旋轉左右角度不得小于60.4-2 車把須能承受成車506kg-cm,童車235kg-cm之扭距(鎖緊扭距不得高于185kg-cm)無滑動或損壞現(xiàn)象.4-2 車把兩端內側連線距離應大于350mm小于700mm.4-2 車把兩末端位置須與自行車縱向軸對稱,當鞍座處于最低位置而車把處于最高位置時,車把末端不可高出鞍座面400mm.4-2 車把兩末端須加覆蓋物且須能承受7kg之拉脫力.4-2 車把之旋轉左右角度不得小于60.4-2&
42、#160;車手須能承受成車450kg-cm,童車230kg-cm之扭距(鎖緊扭距不得高于167kg-m)無滑動或損壞現(xiàn)象.4-2 車把兩端內側連線距離應大于450mm小于600mm.4-2 車把兩末端位置須與自行車縱向軸對稱,當鞍座處于最低位置而車車把處于最高位置時,車把末端不可高出鞍座面400mm.4-2 車把兩末端須加覆蓋物且須能承受7kg之拉脫力.4-2 車把之旋轉左右角度不得小于60大于180.4-2 車把須能承受成車500kg-cm之扭距(鎖緊扭距不得高于200kg-m)無滑動或損壞現(xiàn)象.4-2 車把兩端內側連線距離應大于4
43、00mm小于660mm.4-2 車把兩末端位置須與自行車縱向軸對稱,當鞍座處于最低位置而車把處于最高位置時,車把末端不可高出鞍座面400mm.4-2 車把兩末端須加覆蓋物且須能承受7kg之拉脫力.4-2 車把之旋轉左右角度不得小于60.4-2 車把須能承受成車506kg-cm童車235kg-cm之扭距(鎖緊扭距不得高于185kg-m)無滑動或損壞現(xiàn)象.4-2 車把兩端內側連線距離應大于350mm小于700mm.4-2 車把兩末端位置須與自行車縱向軸對稱,當鞍座處于最低位置而車把處于最高位置時,車把末端不可高出座墊面400mm.4-2&
44、#160;車把兩末端須加覆蓋物且須能承受7kg之拉脫力.4-2 車把之旋轉左右角度不得小于60.4-2 車把須能承受成車506kg-cm童車235kg-cm之扭距(鎖緊扭距不得高于185kg-m)無滑動或損壞現(xiàn)象.4-2 車把兩端內側連線距離應大于350mm小于700mm.4-2 車把兩末端位置須與自行車縱向軸對稱,當鞍座處于最低位置而車把處于最高位置時,車把末端不可高出座墊面400mm.4-2 車把兩末端須加覆蓋物且須能承受7kg之拉脫力.4-2 車把之旋轉左右角度不得小于60.4-2 車把須能承受成車506kg-cm童車
45、235kg-cm之扭距(鎖緊扭距不得高于185kg-m)無滑動或損壞現(xiàn)象.4-2 車把兩端內側連線距離應大于350mm小于700mm.4-2 車把兩末端位置須與自行車縱向軸對稱,當鞍座處于最低位置而車把處于最高位置時,車把末端不可高出座墊面400mm.項 目美 國 C P S C中 國 C N S日 本
46、; J I S澳 洲 A S英 國 B S德 國 D I N加拿大 C A N5腳踏構造5腳踏應左右各一且對稱,左踏左牙紋,右踏右牙紋.無法作固定面則須具有雙踏面及止滑裝置,單踏面須有隨時向的之功能.5 腳踏前后須裝反光器(裝有定趾器者可單面),其顏色為無色或琥珀色,童車可不裝腳踏反光器.5腳踏應左右各一且對稱,左踏左牙紋,右踏右牙
47、紋.無法作固定面則須具有雙踏面及止滑裝置,單踏面須有隨時向上之功能。5腳踏前后須裝反光器(裝有定址器者可單面),其顏色為琥珀色.5腳踏應左右各一且對稱,左踏左牙紋,右踏右牙紋.無法作固定面則須具有雙踏面及止滑裝置,單踏單面須有隨時向上之功能。5腳踏前后須裝反光器(裝有定趾器者可單面),其顏色為琥珀色且須為嵌入型.5腳踏應左右各一且對稱左踏左牙紋右踏右牙紋無法作固定面則須具有雙踏面及止滑裝置,單踏單面須有隨時向上之功能。5腳踏前后須裝反光器(裝有定趾器者可單面)其顏色為琥珀色且須有AS MARK 標示.5腳踏應左右各一且對稱左踏左牙紋右踏右牙紋無法作固定面則須具有雙踏面及止滑
48、裝置,單踏單面須有隨時向上之功能。5腳踏前后須裝反光器(裝有定趾器者可單面)其顏色為琥珀色且須有BS MARK 標示.5腳踏應左右各一且對稱,左踏左牙紋,右踏右牙紋.無法作固定面則須具有雙踏面及止滑裝置,單踏單面須有隨時向上之功能。5腳踏前后須裝反光器(裝有定趾器者可單面),其顏色為琥珀色6 定趾器6 定趾器應牢固的固定在腳踏上,此種腳踏可無須裝踏面;可裝或不可裝定趾器的腳踏則須踏面與止滑裝置.6 定趾器應牢固的固定在腳踏上,此種腳踏可無須裝踏面;可裝或不可裝定趾器的腳踏則須踏面與止滑裝置6 定趾器應牢固的固定在腳踏上,此種腳踏可無須
49、裝踏面;可裝或不可裝定趾器的腳踏則須踏面與止滑裝置6 定趾器應牢固的固定在腳踏上,此種腳踏可無須裝踏面;可裝或不可裝定趾器的腳踏則須踏面與止滑裝置6 定趾器應牢固的固定在腳踏上,此種腳踏可無須裝踏面;可裝或不可裝定趾器的腳踏則須踏面與止滑裝置6 定趾器應牢固的固定在腳踏上,此種腳踏可無須裝踏面;可裝或不可裝定趾器的腳踏則須踏面與止滑裝置7 傳動鏈條 7 鏈條在鏈輪上傳動時,不應卡住或咬合,其抗拉強度在817kg以上,童車636kg以上.7 鏈條在鏈輪上傳動時,不應卡住或咬合,其抗拉強度在817kg以上.7 鏈條在鏈
50、輪上傳動時,不應卡住或咬合,其抗拉強度在820kg以上,也不可太松太緊,必要時得裝調鏈7 鏈條在鏈輪上傳動時,不應卡住或咬合,其抗拉強度在816kg以上.7 鏈條在鏈輪上傳動時,不應卡住或咬合,其抗拉強度在817kg以上.7 鏈條在鏈輪上傳動時,不應卡住或咬合,其抗拉強度在817kg以上.項 目美 國 C P S C中 國 C N
51、160;S日 本 J I S澳 洲 A S英 國 B S德 國 D I N加拿大 C A N8 鏈罩8 單速自行車應裝有鏈罩,且前端覆蓋須90,鏈罩應向后伸展到距后輪軸8mm處, 后輪前寬為鏈寬2倍,尾端為鏈寬1/2,并能防止9.4mm L76mm圓棒,從自行車裝鏈條的
52、一側,在與鏈輪法線45 范圍內的任何方向上卡如鏈輪與鏈條的上部嚙合處.8 單速自行車應裝有鏈罩,且前端覆蓋須90,鏈罩應向后伸展到距后輪軸8mm處, 后輪前寬為鏈寬2倍,尾端為鏈寬1/2,并能防止9.4mm L76mm圓棒,從自行車裝鏈條的一側,在與鏈輪法線45 范圍內的任何方向上卡如鏈輪與鏈條的上部嚙合處.8 單速自行車應裝有鏈罩,且前端覆蓋須90,鏈輪裝外變速器或彈簧張力蓋(DISC)者不受此限.8 單速自行車應裝有鏈罩,且前端覆蓋須90,鏈輪裝外變速器或彈簧張力蓋(DISC)者不受此限.8 單速自行車應裝有鏈
53、罩,且前端覆蓋須90,鏈輪裝外變速器或彈簧張力蓋(DISC)者不受此限.鏈條與鏈輪交點至鏈罩距離至少須25mm.8 單速自行車應裝有鏈罩,且前端覆蓋須90,并能防止9.5mm L75mm圓棒自鏈罩外側任何點試靠均不被帶入.9 拔鏈擋盤9多級飛輪應裝有擋盤,防止因調速不當或拔鏈器損壞時,造成傳動鏈條嵌入或卡住后輪.9多級飛輪應裝有擋盤,防止因調速不當或拔鏈器損壞時,造成傳動鏈條嵌入或卡住后輪.9多級飛輪應裝有擋盤,防止因調速不當或拔鏈器損壞時,造成傳動鏈條嵌入或卡住后輪.9多級飛輪應裝有擋盤,防止因調速不當或拔鏈器損壞時,造成傳動鏈條嵌入或卡住后輪.9多級飛輪應裝有
54、擋盤,防止因調速不當或拔鏈器損壞時,造成傳動鏈條嵌入或卡住后輪.9多級飛輪應裝有擋盤,防止因調速不當或拔鏈器損壞時,造成傳動鏈條嵌入或卡住后輪.擋蓋直徑須大于后輪最大齒外徑20mm以上.9多級飛輪應裝有擋盤,防止因調速不當或拔鏈器損壞時,造成傳動鏈條嵌入或卡住后輪.10 車胎10 須以高3.2mm字體塑上建議壓力,并充氣達建議壓力110%再進行車圈試驗,須承受205kg車胎不得變形.10 須以高3.2mm字體塑上建議壓力,并充氣達建議壓力110%再進行車圈試驗,須承受205kg車胎不得變形.10 將車輪充氣至指定胎壓,水平放置,然后對車輪軸施加200kg
55、f垂直負荷,經30秒后,車胎與鋼圈結合不得脫離.10 充氣至指定胎壓放置48小時不得漏氣.10 使用者必須可由氣嘴直接量側氣壓.10 輪胎的建議充氣壓力必須模塑在側壁且入胎后仍很容易識別.10 充氣至指定胎壓110%,放置5分鐘后車胎在鋼圈上要保持原狀.10依輪圈寬不同,須符合下列壓力32mm以下,4.5BAR32-37mm, 4.0BAR37-44mm, 3.5BAR44-47mm, 3.5BAR47mm以上, 2.5BAR10 輪胎的建議充氣壓力必須模塑在側壁且入胎
56、后仍很容易識別.項 目美 國 C P S C中 國 C N S日 本 J I S澳 洲 A S英 國 B S德 國
57、D I N加拿大 C A N11 車輪11-1 兩輪對準11-1前后輪直線容許偏差 2711mm 2610mm11-1車輪轉至任何位置時,車胎與前叉或車架上任何部件之間的間隙須1.6mm11-1車輪偏擺: 1.5mm以內.11-1前后輪直線容許偏差 2711mm 2610mm11-1車輪轉至任何位置時,車胎與前叉或車架上任何部件之間的間隙須1.6mm11-1車輪偏擺:1.5mm以內(結合點不算)11-1前
58、后輪胎與前后叉骨內側的間隙須3mm,與鋼圈邊緣間隙須5mm.11-1車輪偏擺: 1.5mm以內11-1車輪偏擺 1.5mm11-1車輪轉至任何位置時,車胎與前叉或車架上任何部件之間的間隙須2mm.11-1車輪偏擺1.5mm11-1有裝置鋼圈剎車的,上下左右偏擺須2mm;無裝置鋼圈剎車的,上下左右偏擺須4mm11-1車輪偏擺1.5mm11-1上下左右偏擺4mm11-1車輪偏擺1.5mm11-1上下左右偏擺4mm.11-2 鋼圈11-2施力204kgf保持30秒,除去負荷裝在車架上運轉應順適,無粗糙感.11-2施力204
59、kgf保持30秒,除去負荷裝在車架上運轉應順適,無粗糙感.11-2施力204kgf保持30秒,不得變形11-2施力18.2kgf于鋼圈之一點1分鐘,其變形量不可超過1.5mm.11-2施力204kgf保持30秒,除去負荷裝在車架上運轉應順適,無粗糙感.11-2施力204kgf保持30秒除去負荷,裝在車架上運轉應順適,無粗糙感.11-2施力18.2kgf于鋼圈之一點1分鐘,其變形量不可超過1.5mm.12 花鼓12-1 鎖緊裝置12-1后輪: 鎖至280-320kg-cm之規(guī)定扭力,沿輪軸移出方向對稱地施加一個181kg的力,為時30秒,后輪軸與車架間不得有相對位移
60、.12-1前輪:鎖至240kg-cm之規(guī)定扭力,須能承受173kg-cm之拆卸力矩.12-1后輪: 鎖至280-320kg-cm之規(guī)定扭力,沿輪軸移出方向對稱地施加一個181kg的力,為時30秒,后輪軸與車架間不得有相對位移.12-1前輪:鎖至240kg-cm之規(guī)定扭力,須能承受173kg-cm之拆卸力矩.12-1后輪: 鎖緊扭力須能承受280kg-cm 以上.12-1前輪: 鎖緊扭力在200kg-cm內于無安全華司之狀態(tài)下,沿花鼓軸取出方向施加50kg的力,前輪固定位置不可位移.12-1后輪:
61、鎖緊螺冒或螺絲輪軸由手緊到全部鎖緊至少須轉動180°以上12-1前輪: 鎖至240kg-cm之規(guī)定扭力須能承受173kg-cm之后退扭力.項 目美 國 C P S C中 國 C N S日 本 J I S澳 洲
62、60; A S英 國 B S德 國 D I N加拿大 C A N12-2 快卸裝置(Q/R HUB PIN及Q/R SEAT PIN)12-2快卸裝置應可由調整杠桿位置而鎖緊,且須有指示杠桿是否鎖緊之標示,其鎖緊力量應能于勾爪或接頭壓出花印.12-2快速裝卸裝置應可由調整杠桿位置而鎖緊,且須有指示杠桿是否鎖緊之標示,其鎖緊力量應能于勾爪或接頭壓出花印.12-2快速裝卸裝置應可由調
63、整杠桿位置而鎖緊,且須有指示杠桿是否鎖緊之標示,其鎖緊力量應能于勾爪或接頭壓出花印.12-2快速裝卸裝置應可由調整杠桿位置而鎖緊,且須有指示杠桿是否鎖緊之標示,其鎖緊力量應能于勾爪或接頭壓出花印.12-2快速裝卸裝置應可由調整杠桿位置而鎖緊且須有指示杠桿是否鎖緊之標示,其鎖緊力量應能于勾爪或接頭壓出花印.12-2快速裝卸裝置應可由調整杠桿位置而鎖緊且須有指示杠桿是否鎖緊,之標示,其鎖緊力量應能于勾爪或接頭壓出花印.12-2快速裝卸裝置應可由調整杠桿位置而鎖緊,且須有指示杠桿是否鎖緊之標示,其鎖緊力量應能于勾爪或接頭壓出花印.12-3 前輪轂拴牢試驗12-3先松開前輪轂鎖緊裝置螺冒,應
64、在手指旋緊的情形下再轉松360°,此時沿平行前叉開槽方向施力11.3kg,前輪轂不得脫離前叉,Q/RPIN不受此限. 12-3先松開前輪轂鎖緊裝置螺冒,應在手指旋緊的情形下再轉松360,°此時沿平行前叉開槽方向施力11.3kg前輪轂不得脫離前叉,Q/RPIN不受此限.12-3先松開前輪轂鎖緊裝置螺冒,應在手指旋緊的情形下再轉松360°此時沿平行前叉開槽方向施力11.3kg前輪轂不得脫離前叉,Q/RPIN不受此限.12-3先松開前輪轂鎖緊裝置螺冒,應在手指旋緊的情形下再轉松360°,此時沿平行前叉開槽方向施力11.3kg前輪轂不得脫離前叉,Q/R
65、PIN不受此限.12-3先松開前輪轂鎖緊裝置螺冒,應在手指旋緊的情形下再轉松360°,此時沿平行前叉開槽方向施力11.3kg前輪轂不得脫離前叉,Q/RPIN不受此限.12-3先松開前輪轂鎖緊裝置螺冒,應在手指旋緊的情形下再轉松360°,此時沿平行前叉開槽方向施力11.3kg前輪轂不得脫離前叉,Q/RPIN不受此限.13 鞍座13-1 限制尺寸13-1以鞍座面與鞍管中心線為基準,鞍座.鞍座支架或鞍座附件等任何零件均不應超出鞍座面以上125mm.13-1以鞍座面與鞍管中心線為基準,鞍座.鞍座支架或鞍座附件等任何零件均不應超出鞍座面以上125mm.13-113
66、-1以鞍座面與鞍管中心線為基準,鞍座.鞍座支架或鞍座附件等任何零件均不應超出鞍座面以上170mm.13-1座墊須為但座且其長度不得350mm13-1以鞍座面與鞍管中心線為基準,鞍座.鞍座支架或鞍座附件等任何零件均不應超出鞍座面以上125mm.13-1以鞍座面與鞍管中心線為基準,鞍座.鞍座支架或鞍座附件等任何零件均不應超出鞍座面以上125mm.項 目美 國 C P S C中 國
67、0;C N S日 本 J I S澳 洲 A S英 國 B S德 國 D I N加拿大 C A N13-2 鞍管13-2鞍管插入標記位置應與鞍管的最低端至少有其直徑的二倍距離.13-2鞍管插入標記位置應與鞍管的最低端至少有其直徑的二倍距離.13-2鞍管插入標記距鞍管的最低端應不得少
68、于60mm.13-2鞍管插入標記位置應與鞍管的最低端至少有其直徑的二倍距離.13-213-2鞍管插入標記位置應與鞍管的最低端至少有其直徑的二倍距離. (由豎桿全圓處底部往上量起,且須為永久不可磨滅記號)13-2鞍管插入標記距鞍管的最低端應不得少于65mm13-2鞍夾頭水平向伸臂不得超過130mm13-2鞍管插入標記距鞍管的最低端應至少為其直徑的2.5倍,最小高度應不少于50mm.13-3 鞍夾頭調整及載荷試驗13-3鞍夾頭應能將鞍座固定于任何位置,并能調整鞍座,使在正常情況下均不得移動.鎖緊扭力一般型為185kg-cm STING RAY型240kg-c
69、m SEAT POST CLAMP 185kg-cm.13-3在鞍座前端或后端25mm向下施加67.5kg(童車22.5kg)垂直力或22.5kg(童車7.5kg)水平力,座墊均不得歪斜或位移(鎖緊扭力如上)13-3鞍夾頭應能將鞍座固定于任何位置,并能調整鞍座,使在正常情況下均不得移動.鎖緊扭力一般型為185kg-cm STING RAY型240kg-cm SEAT POST CLAMP 185kg-cm.13-3在鞍座前端或后端25mm向下施加67.5kg(童車22.5kg)垂直力或22.5k
70、g(童車7.5kg)水平力,座墊均不得歪斜或位移(鎖緊扭力如上)13-3各部螺絲須能承受至少200kg-cm之扭力.13-3鞍座須能承受300kg-cm的水平力不得位移(鎖緊扭力不得大于200kg-cm)13-3在鞍座前端或后端25mm向下施加68.4kg(童車22.4kg)垂直力或23.0kg(童車11kg)水平力,鞍座均不得歪斜或位移(鎖緊扭力不得大于185kg-cm)13-3鞍夾頭應能將鞍座固定于任何位置,并能調整鞍座,使在正常情況下均不得移動.鎖緊扭力一般型為185kg-cm STING RAY型240kg-cm SEAT POST C
71、LAMP 185kg-cm.13-3在鞍座前端或后端25mm向下施67.5kg(童車22.5kg)垂直力或22.5kg(童車7.5kg)水平力,座墊均不得歪斜或位移(鎖緊扭力如上)項 目美 國 C P S C中 國 C N S日 本 J I S澳
72、洲 A S英 國 B S德 國 D I N加拿大 C AN14 反光器14-1 反光器的一般要求14-1前為無色,后為紅色,腳踏為無色或琥珀色,側邊前輪為無色或琥珀色,側邊后輪為無色或紅色.14-1以任意方向將自行車臥至地面,反光器及反光器架均不可與地面接觸,前反光器位置須高于車輪,后反光器位置底部須高于輪軸上端距座墊面中心須75mm,側反光器位置其中心應離車圈內線76mm以內.14-1如利用反
73、光胎替代側反光器,該反光胎須圈成一連續(xù)圓周.14-1反光器角度為90±5°14-1反光器及反光器架固定力鎖于車架上為7kg30秒,其他部分為5kg30秒不得松動變形.14-1在鞍管后方應裝有紅色反光器,鞍座于最低位置時,反光器上緣距鞍座面中心距離不得小于76mm,投射角度不得超過90±5°14-1腳踏應裝黃色反光器,除固定踏面可只裝后方外,余則應前后都裝.14-1前可裝前白色反光器以增,安全投射角度不得超過90±5°14-1鞍管后方應裝有紅色反光器,鞍座于最低位置時反光器上緣距鞍座面中心距離不得小于76mm,投射角度不得超過90±5°14-1腳踏應裝黃色反光器,除固定踏面可只裝后方外,余則前后都裝.14-1前可裝前白色反光器以增安全,投射角度不得超過90±5°14-1反光器及反光器架固定力鎖于車架上為7kg30秒,其他部分為5kg30秒,不得有10°以上的變形.14-1在鞍管后方應裝有紅色反光器,鞍座于最低位置時反光器上緣距座墊面中心距離不得小于76mm,投射角度不得超過90±5°14-1每一車輪應裝側反光器,前輪為琥珀色,后輪為紅色,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食品安全員考試常見反思與改進建議試題及答案
- 量化研究方法與應用試題及答案
- 2025版合同履行保證書范本
- 2025年熔化焊接與熱切割證考試題庫及答案
- 防拐防騙課件
- 暑假安全知識普及教育課
- 2025年物業(yè)服務合同書
- 2025健身房轉讓合同范本下載
- 高校改革策略與實施路徑探索
- 汽車維修工職業(yè)發(fā)展方向探討試題及答案
- 浙江省金麗衢十二校2025屆高三下學期二模試題 地理 含解析
- 【+初中語文+】《山地回憶》課件+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2024年員工知識產權與保密協(xié)議范本:企業(yè)知識產權保護實務3篇
- JGJ46-2024 建筑與市政工程施工現(xiàn)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標準
- GB 17790-2008家用和類似用途空調器安裝規(guī)范
- 魔幻泡泡秀七彩體驗館介紹
- 育苗花卉種子采購合同 修
- 表面工程學第十二章-表面微細加工技術
- 聚乙烯塑料袋檢驗記錄新
- 《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94送審報告
- 員工入職確認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