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關聯域_視角中的互文性翻譯_第1頁
_關聯域_視角中的互文性翻譯_第2頁
_關聯域_視角中的互文性翻譯_第3頁
_關聯域_視角中的互文性翻譯_第4頁
_關聯域_視角中的互文性翻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語言與翻譯(漢文)L anguage and T ran slati on (Ch inese)2005年第1期(總第81期)N o. 1, 2005General N o. 81“關聯域”視角中的互文性翻譯李占喜(華南農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510642)摘要:本文在關聯理論和關聯翻譯理論的基礎上提岀“關聯域”這一概念,探討互文性翻譯過程中岀現的信息意圖或者交際意圖的文化虧損,旨在把互文性的探討引入關聯翻譯理論領域。關鍵詞:關聯域;互文性;信息意圖;交際意圖;文化虧損;關聯翻譯理論中圖分類號:H 0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 0823 (2005) 01- 0057-

2、04& 19942006 China Ae;idcmic Joumal LJkctronic Publishi»g Huuife, A1 rights reserved, hitp Jrwww-enki.ncr語言與翻譯(漢文)L anguage and T ran slati on (Ch inese)2005年第1期(總第81期)N o. 1, 2005General N o. 81& 19942006 China Ae;idcmic Joumal LJkctronic Publishi»g Huuife, A1 rights reserved, hit

3、p Jrwww-enki.ncr語言與翻譯(漢文)L anguage and T ran slati on (Ch inese)2005年第1期(總第81期)N o. 1, 2005General N o. 81自從 Dan Sperber 與 Deirdre W ilson 于上世 紀80年代中期提出關聯理論以來,關聯理論已經 成為語用翻譯的指導性理論 。E rnst2 ugu st Gu tt 在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一書中提出了關聯翻譯理論。這一理論已經在翻譯研究領域爭得 了一席之地,并引起了西方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其旨在研究翻譯過程。這種研究方法將為翻譯研 究開辟一個富有前途的領域。本文

4、在關聯理論和 關聯翻譯理論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關聯域”這一概念,來探討互文性翻譯過程中出現的信息意 圖或者交際意圖的文化虧損,旨在把互文性的探 討引入關聯翻譯理論領域。1.理論回顧與“關聯域”關聯翻譯理論把翻譯視為一個認知推理的交 際過程,認為翻譯研究的對象是譯者的大腦信息 處理機制的運作過程。關聯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它的強弱取決于兩個因素:推導努力(processing effo rts)與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在同等 條件下,推導努力越小,則關聯性越強;語境效果 越大,則關聯性越強。最佳關聯性是譯者力爭達到 的目標,也是翻譯研究的原則標準。譯者的責任是 努力

5、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intentions)與譯文讀者的企盼 (expectati on)相吻合。為達此目的,譯 者負有雙重推理的責任。首先,譯者必須體會出原文作者的意圖,亦即他試圖傳達給讀者哪些語境 假設,同時譯者還必須了解譯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換言之,原文作者企圖傳達給原文讀者的語境假 設在譯文讀者的潛在語境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 要從中調出所需要的語境假設是否十分費力,推導努力和語境效果是否相稱。關聯翻譯理論認為 譯文應該是同原文釋意相似的接收語語段。立足于關聯理論和關聯翻譯理論,筆者提出“關聯域”,給其定義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思維運 作的跨文化區(qū)域”,包括以下內容:翻譯是一個認 知推理的

6、交際過程,其研究對象是譯者的大腦信 息處理機制的運作過程;翻譯可以視為語際間釋 意相似性語段 (in terl in gual in terp retive use);譯 者作出語境假設尋找關聯時,必須使他的思維與原文作者的認知環(huán)境和譯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相關 聯;譯者必須履行責任,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 讀者的企盼相吻合;譯者應在原文文本明示的基 礎上,根據原文的詞匯信息、邏輯信息以及他的百 科信息作出語境假設,尋找關聯。2互文性與“關聯域”以上理論回顧,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fā):“互 文性”可以作為尋找關聯的最佳例證。法國后結構 主義文藝批評家Julia Kristeva提出了一個“互文 性”的概

7、念。她認為一個文本總會同別的文本發(fā)生& 19942006 China Ae;idcmic Joumal LJkctronic Publishi»g Huuife, A1 rights reserved, hitp Jrwww-enki.ncr語言與翻譯(漢文)L anguage and T ran slati on (Ch inese)2005年第1期(總第81期)N o. 1, 2005General N o. 81& 19942006 China Ae;idcmic Joumal LJkctronic Publishi»g Huuife, A1 righ

8、ts reserved, hitp Jrwww-enki.ncr語言與翻譯(漢文)L anguage and T ran slati on (Ch inese)2005年第1期(總第81期)N o. 1, 2005General N o. 81作者簡介李占喜,男,漢族,華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語用學、翻譯理論與實踐、英漢文化對比與跨文化交際。? 57?& 19942006 China Ae;idcmic Joumal LJkctronic Publishi»g Huuife, A1 rights reserved, hitp Jrwww-enki.ncr語

9、言與翻譯(漢文)L anguage and T ran slati on (Ch inese)2005年第1期(總第81期)N o. 1, 2005General N o. 81& 19942006 China Ae;idcmic Joumal LJkctronic Publishi»g Huuife, A1 rights reserved, hitp Jrwww-enki.ncr? #? 1994-2006 China Acadwnic Journal LJcdninic Publisiimg Hwufc. A1 rights reservedhup這樣或那樣的關聯。因為任

10、何一部文學作品總是 浸潤在該民族的文學、哲學、宗教、傳統(tǒng)、習俗、傳 說等等構成的文化體系之中,同時又與世界上別的民族文化有著相互影響、借鑒、交融等等千絲萬 縷的聯系??倳c前人或同時代的人的思想或話 語發(fā)生種種直接或間接的文字姻緣?;ノ男缘年P聯因為所屬文化圈的隔膜往往不為處于另一文化 體系中的人們所知曉,成為語際轉換中的“超語言 因素”和理解與交際的障礙。本文試圖從“關聯域”來分析互文性翻譯時出 現的信息意圖或交際意圖的文化虧損。信息意圖 我們給其定義為:原文作者試圖傳達的字面意義。交際意圖即信息意圖所產生的聯想意義或意境。文化虧損即誤將文化差異當作文化共核,以源發(fā)語的文化模式來硬套目的語 ,

11、交際失敗。以目的語 的文化形象重新取代源發(fā)語的文化形象,交際成功,留下的遺憾是:源發(fā)語文化虧損。例(1):登岳陽樓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A s I lean on the baleony m y tears stream dow n.這是著名的漢學家A. C. Graham給出的最后一句的譯文。因為他對該句譯文很不滿意,致使 全詩譯文沒有發(fā)表。Graham認為他的譯文不能 逼真地傳達杜甫憂國憂民的感傷情懷。他覺得“tears”很難傳達“涕泗”所表達的情感力量?,F代 漢語詞典(1983: 833)對“涕泗”解釋為“涕,

12、眼淚; 泗,鼻涕”。但事實上“tears ”不僅與“涕泗”有幾乎 相同的字面意義而且二者表達的情感力量也難分 上下。問題在于Graham忽視了 “憑軒”這個詞的 情感橋梁作用。它在中國文化里具有廣泛的互文 性。因而它是一個包蘊豐富文化內涵的獨特的文 化意象。讓我們看以下互文:(2) 聞君亦多感,何處倚欄桿。(杜牧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員外)(3)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浪淘沙)(4)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岳飛滿江紅)(5) 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姜夔點絳唇)(6)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腸斷白荊洲。(溫庭筠望江南)(7) 十載飄然繩

13、檢外,樽前自獻自為酬。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杜牧今昔游)據查,“憑欄”或“倚欄”的譯文如下:(2) lean on balu strade (T r. by D. R. H ale)(3) lean on railings (T r. by Xu Yuanzhong )(4) lean on rails (T r. by Xu Yuanzhong )(5) lean on rails (T r. by H. Frankel)(6) on the railings I lean (Tr. by Xu Yuanzhong )(7) lolled against the p illars

14、 of (T r by A. C. C raham)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憑軒”或“憑欄”具有豐富的互文性。從“關聯域”的角度來看 Graham給出的“憑軒涕泗流”的譯文,我們認為在 翻譯過程中,譯者一方面必須領會詩人的意圖,亦即詩人想用這一句表達他憂國憂民以及自己的政 治抱負不能實現的感傷情懷。另一方面譯者必須 作出語境假設,在譯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中尋找關 聯,結果從中選擇出“tears ”一詞來表達“涕泗”的 近似意義。而且譯者從譯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中調 出“ tears ”一詞無需花費太多的推導努力便得到了 語境效果。事實上,Graham作出了不恰當的語境 假設,最佳的語境假設應落在“憑

15、軒”這個不太引人注意的詞上。從原文的諸多互文中可以看出具有豐富互文 性的“憑軒”一詞在作者(或中國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 里,是一個獨特的文化意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 “憑軒”或“憑欄”似乎成為文人騷客的一個“動作 符號”,被籠罩在一種“感情暈輪”里。這一符號意 味著有某種強烈的感情或情緒要渲泄:或憂國憂民,或兒女情長,或孤憤難平。我們再回頭分析Graham的難題,杜甫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乾坤在胸,神興逸飛;可轉念回 到現實“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再想到“戎馬 關山北”,不覺黯然神傷。從心曠神怡、黯然神傷到 “涕泗流”這一感情高潮,“憑軒”擔當了不可缺少 的情感橋梁。在中國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里,因

16、其特殊而豐富的文化內涵使感情遞進自然有序,然而在譯 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里,譯為“ lean on the balcony ”失去了原有的感情色彩,成為一個干巴巴的動作,情感"橋梁”斷了 ,因而使“my tears stream dow n"顯得突兀、別扭。翁顯良教授不贊成Graham將"倚遍江南寺寺樓” 一句譯為"lolled against pillars of ”,因 為“登臨”或“憑欄”是中華志士仁人表達情感的特 殊行為;而譯文卻使譯語讀者品味出如此丑態(tài),這與杜牧憂國憂民的形象格格不入。從上面例句提供的語境假設,換言之,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背景中

17、,推導出“憑軒”這一獨特文化意象的文化內涵為“表達作者或憂國憂民或孤憤難平或兒女情長等情感”。無需花費太多 的推導努力便可得到最佳關聯:它是中華文人志 士的一種特殊行為。譯者在尋找關聯的過程中,實 際上也使自己的思維與譯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相關 聯,用"lean on the balcony "來譯“憑軒” 一詞。但 他沒有使自己的思維與詩人的交際意圖相關聯,因為譯語讀者從譯文中體會不出杜甫憂國憂民和 其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感傷情懷。因而譯者用源 發(fā)語中的“憑軒”套用譯入語中的“l(fā)ean on thebalcony ”,這樣使交際失敗,也就是說他的譯文不 能充分傳達杜甫的交際意圖

18、,從而使“憑軒”所包蘊的作者的交際意圖出現了文化虧損。更確切地 說,譯者通過他的譯文不能使詩人的意圖和譯語 讀者企盼相吻合。從翻譯作為語際間的釋意性相 似接收語段來看,我們可以這樣評價:Graham的 譯文釋意性相似于杜甫表達的信息意圖,而不是交際意圖。當然,我們也可以推測到 Graham缺乏 對中國讀者認知環(huán)境中“憑軒”這個獨特文化意象 的百科知識。上面列舉的幾種譯文中也許是受詩 歌格律的限制都存在著文化虧損,譯者應該對“憑 軒”這一文化意象作出解釋或加注以免產生不必 要的文化虧損。例:a那斯正心頭“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章)H u Cheng - ch ing w

19、as very m uch up set by th is, and h is heart w as beating like fifteen buckets being hurriedly lowered into the w ell for w atereight going down w hile seven comingup (T r. By S Shapiro)b他這一陣心頭如同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老是寧靜不下來。(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五十二章)H is m ind w as in tu rmo il these days and he w as quite unab le t

20、o th ink straigh t (T r. By A. C B arn es)當譯者翻譯“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互文性 歇后語時,必須作出語境假設,在英美讀者的潛 在的語境中尋找關聯。譯者即使花費較大的推導 努力,也難以達到應有的語境效果,因為在譯入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里不存在類似的打水裝置。S.Shapiro用了直譯的方法,但他的譯文不能使英美 讀者抓住其文化內涵:心情忐忑不安。也就是說譯 1 II .者只傳達了作者的信息意圖,而該歇后語所產生的聯想意義及意境則沒有傳達出來,因而導致這一互文性翻譯在交際意圖上出現了文化虧損。作者也不可能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英美讀者的企盼 相吻合。A. C.

21、Barnes依賴其百科信息,作出恰當的語 境假設,抓住了 “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的文化 內涵,在英美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中,尋找到了最佳關 聯:"one' s ind being in turmoil”。在翻譯過程 中,A. C B arnes使他的思維與作者的認知環(huán)境及 英美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相關聯。他也許知道“十五個 吊桶,七上八下”中的“七上八下”與形容人的心情 忐忑不安的成語“七上八下”諧音,但其譯文使“十 五個吊桶,七上八下”的文化意象出現了信息意圖 的文化虧損,因而不能忠實地傳達中國文化中這 一獨特的文化意象。因此對于互文性文本中蘊含的文化民族性的 再現,譯者很難做到同時

22、傳達文化意象的信息意 圖和交際意圖。直譯之,往往會保全文化意象的信 息意圖,而使其交際意圖出現文化虧損。即便如此,譯者也應該盡可能忠實地傳達其信息意圖。至于交際意圖,我們認為隨著譯文讀者經驗視野 的不斷變化,獨特的文化意象蘊含的文化背景所 喚起的交際意圖就會不斷被譯語讀者理解與接 受。這樣就使他們逐漸熟悉原文作者的認知環(huán)境,進一步加深對文化民族性的認識與理解,從而可以補償互文性文本翻譯過程中出現的交際意圖的 文化虧損。從譯文應該是同原文釋意相似的接收語段來 看,我們可以這樣評價:S Shapiro的譯文釋意相 似于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圖,而使其交際意圖出現了文化虧損;A. C. Barnes的譯文

23、釋意相似于作 者的交際意圖,而使文化意象所承載的信息意圖 出現虧損。3 結語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從“關聯域”的角度來看,“互文性”是尋找關聯的最好例 證。翻譯時尋找互文性的過程就是在不同的文本 中尋找關聯的過程。譯者必須對源發(fā)語文本作出 語境假設來找出最佳關聯,亦即抓住互文性的社會意義或文化內涵。毫無疑問,探尋互文性的關聯 對于譯者來說,需要花費較大的推導努力才能獲 得語境效果。譯者必須通過他的譯文使原文作者 的意圖與譯語讀者的企盼相吻合。也就是說,他必須使譯文釋意性既相似于作者的信息意圖又相似 于作者的交際意圖,以便使互文性翻譯中的文化 虧損降到最低程度。怎樣處理互文性的問題,

24、歸根 結蒂,是一個譯者的文化素養(yǎng)問題。電 電 pi鑒 片胡參考文獻:1 Cluysenaar,A. Introducti on to L iterary Stylistics M . L ondon : B. T. Batsfo rd, 1976.2 Gutt, E A. T ranslati o and Relevance: Cogn ition andCon tex t M . Oxford: Bais B lackw ell, 19943 Keesing , F.M . Cu ltu ral A nth ropo logy,theScience ofCu stom M .San F ra

25、ncisco , 1958.4 N ida, E A.T ran slating the M ean ingMCalifo rn ia: English L anguage Institu te Press, 1982.5 Sperber, D. & W ilson D. Relevance: Comm un icati on and Cogn iti on M . O xfo rd: B lackw ell, 1995.6 蔡新樂.文學翻譯的釋義學原理M .開封:河南 大學出版社,1997.7 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上海外語 教育岀版社,1997.8 呂淑湘.中詩英譯比

26、錄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出版社,1980.9 王佐良.論新開端:文學與翻譯研究集M .北 京: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1996.10 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 .北京:外語與教 學研究出版社,1997.11 何自然.推理和關聯認知語用學原理撮要J 外語教學,1997, (4): 1- 912 蔣驍華.互文性與文學翻譯J .中國翻譯,1994, (2): 20- 25.13 林克難.關聯翻譯理論簡介J .中國翻譯,1994,(4), 6- 914 劉紹忠.關聯理論的交際觀J 現代外語,1997, (2): 13- 1915 錢冠連.從文化共核看翻譯等值論J1中國翻譯,1994,(4): 14

27、- 1516 沈家煊.迅遞和認知的相關性J.外語教學與研 究,1998, (3): 62- 65.17 孫玉相關理論中的語用推理J .外國語,1993,(4): 39- 4318 楊衍松.互文性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4, (4):10- 1319 張亞非.關聯理論述評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 (3): 9- 16? 61? 1994-2006 China Acadwnic Journal LJcdninic Publisiimg Hwufc. A1 rights reservedhup? #? 1994-2006 China Acadwnic Journal LJcdninic Publisiimg Hwufc. A1 rights reserve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