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作物病蟲害防治_第1頁
油料作物病蟲害防治_第2頁
油料作物病蟲害防治_第3頁
油料作物病蟲害防治_第4頁
油料作物病蟲害防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豆病蟲害防治一、大豆霜霉病 廣泛分布世界各大豆產區(qū)。1921年首先發(fā)現于中國的東北地區(qū),以東北和華北發(fā)生較普遍,大豆生育期氣候涼爽的地區(qū)發(fā)病較重。但多數為害性不大,嚴重時引起早期落葉、葉片凋枯、種粒霉爛,減產達30%50%。幼苗、成株葉片、莢及豆粒均可被害。帶菌種子長出的幼苗,可系統(tǒng)發(fā)病。 1、識別要點 苗期發(fā)病最初在葉片上呈現淡黃色斑快,以后擴散到大半個葉片,葉片凋萎早落。 成株期最初于葉片上產生黃色小點逐漸變?yōu)楹郑瑖乐貢r病斑合并連片,干枯早落,病斑背面潮濕時產生灰色霉層。種子發(fā)病表面出現一層白色霉層,籽粒變化不大,但千粒重和含油量下降。大豆霜霉病 2.病原物 為東北霜霉,屬卵菌,霜霉目,

2、卵孢子球狀、黃褐色、厚壁,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孢囊梗二叉狀分枝、末端尖銳,頂生一個孢子囊、無色,橢圓形或卵形。病菌除為害大豆外,還為害野大豆。病菌有生理分化現象,美國鑒定出32個生理小種,中國已鑒定出3個小種。最適發(fā)病溫度為2022,10以下或30以上不能形成孢子囊,520為卵孢子形成的最適溫度。濕度也是重要的發(fā)病條件,7月至8月多雨高濕易引發(fā)病害,干旱、低濕、少露則不利病害發(fā)生。 3、發(fā)病規(guī)律 病原物屬于鞭毛菌亞門霜霉屬引起的病害。 以卵孢子在種子、種莢和病葉上越冬,第二年孢子萌發(fā)從胚芽鞘侵入生長點,以后蔓延形成系統(tǒng)侵染,病組織可以產生大量孢子囊隨風傳播。子囊萌發(fā)后,再產生芽管形成再侵染;7

3、-8月份雨量大,病害就可能流行,干旱發(fā)病輕。品種之間存在很大差別。 4、防治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最好結合其它病害,先用兼抗品種。 采用輪作結合秋季深翻,徹底清除病殘體,特別是秋天落葉。 種子處理:50%福美雙0.5%拌種,70%敵克松0.3%拌種。 藥劑防治:噴灑1:1:200波爾多液,在發(fā)病之前噴或初期50%福美雙500倍液,64%殺毒礬500倍液,72.2%普力克。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原為黑龍江省東部低洼易澇地區(qū)的主要病害,1963年統(tǒng)計,合江地區(qū)因灰斑病損失大豆達1000萬千克,80年代以來,逐步向西擴大蔓延,現已成為全省性的大豆病害。近年來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積增加,使灰斑病愈

4、來愈重。大豆灰斑病是遼寧省大豆生產中常發(fā)生的間歇性流行病害。病害流行年份,造成大豆產量、品質嚴重損失,一般可減產5%10%,嚴重時可減產30%50%,百粒重下降23克,蛋白質和油份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 一、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也侵害莖、莢及種子。帶病種子長出的幼苗,子葉上現半圓形深褐色凹陷斑,天旱時病情擴展緩慢,低溫多雨時,病害擴展到生長點,病苗枯死。成株葉片染病初現褪綠小圓斑,后逐漸形成中間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大小25mm,有的病斑呈橢圓或不規(guī)則形,濕度大時,葉背面病斑中間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層,發(fā)病重的病斑布滿整個葉片,融合或致病葉干枯。莖部染病產生橢圓形病斑,中央褐色,邊緣紅

5、褐色,密布微細黑點。莢上病斑圓形或橢圓形,中央灰色,邊緣紅褐色。豆粒上病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邊緣暗褐色,中央灰白,病斑上霉層不明顯。 二、病原 Cercosporidium sofinum(Hara)Liu&Guo稱大豆短胖胞,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名:Cercospora sojina Hara。病菌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從氣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分生孢子柱形至倒棒狀,具隔膜111個,無色透明,大小2410839(m),孢子形狀、大小因培養(yǎng)條件不同略有差異。病菌生長發(fā)育適溫2528,高于35、低于15不能生長。除侵染大豆外,還可為害野生和半野生大豆。該菌有生理分化現象,中國用6個鑒別寄主

6、鑒定出生理小種11個,黑龍江三江平原優(yōu)勢小種是1號小種。 三、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殘體上產生的分生孢子比種子上的數量大,是主要初侵染源。種子帶菌后長出幼苗的子葉即見病斑,溫濕度條件適宜病斑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但風雨傳播距離較近,主要侵染四周鄰近植株,形成發(fā)病中心,后通過發(fā)病中心再向全田擴展。氣溫1530,有水滴或露水存在適于病菌侵入,氣溫2528有兩小時結露很易流行。氣溫15潛育期16天、2013天、258天、28307天。分生孢子2天后侵染力下降26%,6天后失去生活力。生產上病害的流行與品種抗病性關系密切

7、,如品種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鄰作、前作為大豆,前一季大豆發(fā)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濕氣滯留或夜間結露持續(xù)時間長很易大發(fā)生。 四、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魯豆10號,綏農8號,黑龍江的合豐25號、27號、28號、29號、30號,合豐34抗1、2、3、4、7、8、9、10號生理小種。但品種抗性很不穩(wěn)定,在生產中應密切注意病菌毒力變化,及時更替新的抗病品種。 (2)提倡農業(yè)防治合理輪作避免重茬,收獲后及時深翻。 (3)噴藥防治葉部或籽粒上病害,于結莢盛期采用飛機噴灑36%多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40%百菌清懸浮劑(順天星1號)600倍液(北京市順義縣農藥廠)、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

8、劑6007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三、大豆胞囊線蟲病 胞囊線蟲病是大豆種植期常見的線蟲病害。氣溫、土壤條件等多種條件都可以導致這種病害的發(fā)生。這種病害可以導致大豆大面積減產,而且在中國各大豆類種植區(qū)都有發(fā)生。該病害可以通過噴灑農藥或者改善種植環(huán)境等方式防治。 1、識別要點: 苗期感病,發(fā)病后子葉及真葉變黃,發(fā)育遲緩。 成株期感病植株矮化,葉片由下向上黃化,花期延遲,嫩莢萎縮,結莢少而小,根系發(fā)育不良,支根減少,須根增多,并有許多白色泡狀胞囊。吸附于根部,受害嚴重全株枯死

9、。大豆胞囊線蟲病 二、病原 胞囊線蟲的雌雄蟲形態(tài)不同,老熟雄蟲體細長線條狀,毛部多向腹側彎曲,體長1.33mm;老熟雌蟲體呈檸檬形,0.850.51mm,初白色后變?yōu)辄S白色。胞囊鴨梨狀,淺黃色至褐色,長0.6mm,表面有班紋。卵長橢圓形,0.1750.043mm,藏于胞囊或卵囊里。幼蟲分四期。第一期幼蟲在卵殼內發(fā)育脫皮一次為仔蟲期;第二期幼蟲圓筒形,雌雄形態(tài)相似為侵染期;第三期幼蟲圓筒形,雌雄可辨;第四期雌蟲體形檸檬狀,雄蟲體形線條狀。 胞囊線蟲是喜溫、好氧動物。胞囊具有抗旱、抗寒、耐堿、耐濕及抗微生物侵染的作用,一般胞囊在土壤中可存活3-4年,最長可達10年以上。土壤pH8.0的條件下,對胞

10、囊線蟲并不影響。胞囊線蟲主要分布地0-20厘米耕層土壤中,20-30厘米土層中很少,30厘米以下耕層中極少。大豆胞囊線蟲有生理分化現象,截至1996年全國共發(fā)現7個生理小種,并認為4號小種致病力最強,3號小種致病力較弱,東北地區(qū)主要為1、3號小種 三、侵染循環(huán) 此病系土壤傳播為主的少循環(huán)病害。大豆胞囊線蟲以卵在胞囊內于土壤中越冬。春季溫度在16以上,卵發(fā)育孵化出2齡雌性幼蟲,從寄主幼蟲根毛侵入,在幼蟲根皮層內營寄生生活,經4次脫皮發(fā)育為雌成蟲。雌成蟲身體膨大后突破寄主根部的表皮,蟲體大部分露出體外,僅用口器吸著在大豆根上,即根上所見小米粒大小的白色球狀物。之一。 發(fā)育成熟并露出體外的雌蟲與土壤

11、中的雄蟲進行交尾,完成1代的發(fā)育過程。當遇到秋季環(huán)境不適合時包被卵的卵囊外膜變硬即線蟲胞囊。線蟲在土壤中僅能作短距離的移動,活動范圍很小。線蟲的傳播,在田間主要是農業(yè)機械作業(yè),如耕翻播種、中耕培土、收割等將病區(qū)土壤傳入無病區(qū)。其次是灌、排水以及大風對土壤風蝕引起沙、塵飛揚等。此外,黏附在種子上的胞囊(泥花臉豆)或種子中混有含線蟲胞囊的土粒、土塊,可作遠距離傳播。近些年中國開展的跨鄉(xiāng)、跨縣、跨?。ㄗ灾螀^(qū))遠距離機械作業(yè)(種、管、收)也是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 四、防治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不同品種抗性差異明顯。 有的病區(qū)已培育出抗線蟲的品種,如黑龍江省的抗線2號很少發(fā)病,在重病區(qū)收到很好的防病效果,

12、但產量較低,輕病區(qū)不宜種植。 輪作:與禾谷類作物輪作35年能有效地控制胞囊線蟲。 防治孢囊線蟲病最基本的措施是輪作。有病的地塊必須輪作3年以上,可與玉米、小麥等禾本科作物輪作。每輪作一年土中的孢囊數量可減少15%25%。南方水旱輪作或短期淹水孢囊會迅速死亡。 藥劑防治:用二溴氯丙烷在播種前10天處理土壤4.5kg/畝,施于播種溝內?;?%呋喃丹顆粒劑57.5kg/畝。用含有甲拌磷、呋喃丹等殺線蟲農藥的種衣劑與種子比例為1:501:70的用量拌種,防效可達80%90%。但呋喃丹對大豆容易產生藥害,甲拌磷對人畜劇毒,使用時要特別注意安全。也可用50%克線磷顆粒劑每公頃4.5千克6.0千克,播種前挖

13、15厘米深溝施入土中。四、病毒病 1、識別要點 春大豆發(fā)病后,先是上部葉片出現淡黃綠相間的斑駁,葉肉沿著葉脈呈泡狀凸起,接著斑駁皺縮越來越重,葉片畸形,葉肉突起,葉緣下卷,植株生長明顯矮化,結莢數減少,莢細小,豆莢呈扁平、彎曲等畸形癥狀。發(fā)病春大豆成熟后,豆粒明顯減小,并可引起豆粒出現淺褐色斑紋。 病害從單葉期到成株期都可發(fā)生,最明顯的癥狀為葉片上有褪綠斑塊,稱為花葉,可呈黃色花葉。嚴重時葉片皺縮,沿葉脈有深綠色皰斑,植株矮小,有時因葉脈壞死引起卷葉,或莖自頂端向下逐漸枯死,形成頂枯。病株豆粒有時從臍部開始有放射狀色斑,或云紋狀斑,病斑顏色與豆臍顏色一致,褐臍豆產生褐色斑,稱為褐斑粒,黑臍豆則

14、產生黑色斑紋。病粒使商品豆降等降價,而且影響出口外銷 大豆花葉病 二、病原 春大豆病毒病的病原有3種:大豆花葉病毒(SMV),SMV侵染大豆后引起大豆花葉癥狀。黃瓜花葉病毒(CMV),CMV引起大豆萎縮癥狀和豆粒輪紋狀。苜?;ㄈ~病毒(AMV),AMV引起大豆葉片花葉癥狀,其特點是鮮明的黃色斑紋。引起大豆病毒病的3種病毒往往同時侵染大豆,田間所表現的癥狀往往不是單一癥狀,而是混合癥狀。 三、發(fā)病規(guī)律 大豆花葉病是由一種稱為大豆花葉病毒的病毒引起的,病毒的寄主范圍較狹窄,除大豆外還可以侵染蠶豆、豌豆、紫云英,也能侵染綠豆但不顯癥狀。 病毒通過種子傳至幼苗,成為田間初次侵染來源。在作物種類少的一季作

15、地區(qū),如東北,種傳病苗是田間唯一的初侵染來源,其他地區(qū)冬季種植的蠶豆、紫云英等寄主上的病毒,也可成為侵染大豆的毒源。從帶毒種子長出的幼苗,單葉期就可出現花葉,有的病苗到第二片復葉展開才表現癥狀,種傳病苗在田間出現最早,危害最嚴重,病株常顯著矮化。豆株得病越早對生長影響越大,所結的種子傳毒率也越高。所以播種種子的傳毒率越高,田間發(fā)病越重,收獲的種子傳毒率也高。 播種種子的傳毒率與田間發(fā)病的程度高度相關。病毒在大田還可由蚜蟲傳播。能傳播大豆花葉病毒的蚜蟲種類根多,在我國主要為大豆蚜、豆蚜、桃蚜、馬鈴薯長管蚜及玉米蚜等。田間蚜蟲大量發(fā)生時病毒傳播蔓延十分迅速,蚜蟲發(fā)生早、數量大的年份或地區(qū)病毒病也嚴

16、重。蚜蟲發(fā)生初期一次傳播的距離不遠,主要傳播至病株附近的豆株。但蚜蟲發(fā)生多時,遷飛較遠,傳病距離也增加,病害可通過多次重復侵染傳播到幾百米以外。 四、防治措施 健全種子繁育體系:播種無毒或低毒種子,在一般條件下種子傳毒率低于0.2%,病害不能引起明顯損失。新推廣的品種要嚴格控制種子傳毒率,種子田應提供無毒或低毒種子,種子田與其他大豆、蠶豆、紫云英田隔離100米以上。在蚜蟲發(fā)生前結合中耕鏟除病苗?;ㄆ谡J真檢查發(fā)病情況,此時發(fā)病率不超過1%的地塊,所收獲的種子可留作種子用。 抗病品種:多數推廣品種為高度感病品種。近來各地都培育出一些優(yōu)秀的抗病品種,南方要求品種的抗性要高于北方??共∑贩N的面積越大,

17、種植年限越長,越容易退化。治蚜防?。阂蜓料x傳病非???,一般殺蟲劑的治蚜效果雖然很好,但對于防病卻基本無效。傳毒蚜蟲在接觸殺蟲劑后死亡前已完成傳播病毒的全部過程。目前還沒有找到治蚜防病的藥劑。 五、豆菟絲子1、識別要點菟絲子為種子植物,莖細絲狀,黃色或桔黃色,葉退化成鱗片狀,花數個至數十個簇生,種子著生于蒴果中。菟絲子種子成熟后落入土中,在土中越冬,也可有一部分混入大豆種子中,隨種子播種時回到田間,或作遠距離傳播。春季菟絲子種子于溫、濕度適宜時萌發(fā),長出胚根,固定土中。另一端伸出幼芽,生長成為黃色莖蔓,莖蔓生長迅速,遇大豆便纏繞豆莖,產生吸盤伸入豆莖內吸取養(yǎng)分。此時莖與胚根斷離,完全靠大豆的養(yǎng)分

18、生長。菟絲子的種子萌發(fā)后如遇不到寄主,7天10天后死亡。菟絲子藤的再生能力很強,折斷的一小段的藤上只要有一個生長點就可以發(fā)育成一株新的菟絲子,再為害大豆。菟絲子種子在土中可保持發(fā)芽率5年7年。 被害的大豆矮小,莖葉變黃,結莢少,重者豆株上纏滿菟絲子,全株萎黃甚至枯死。菟絲子生長迅速,一株菟絲子可以纏繞數十株大豆,多的達300株,造成大片大豆枯死。 大豆菟絲子 2、防治措施 采用無病種子 播種豆種中不能混有菟絲子,盡量不用病田種子播種,或經過篩選清除菟絲子種子后使用。菟絲子種子很小,過篩很容易消除。 輪作 病田落入土中的菟絲子數量很大,一株菟絲子可產生100多萬粒種子,未完全成熟的種子也能萌發(fā),

19、病田連作或隔年種植大豆都非常危險。菟絲子除大豆外,還可以為害馬鈴薯、花生等多種作物。為防治菟絲子應與禾本科作物如小麥、玉米等輪作。 深翻 菟絲子種子小,幼苗生長細弱,自養(yǎng)只能生長至5厘米7厘米長,如幼苗出土后長到5厘米左右還遇不到寄主很快死亡。幼苗鉆出土的能力也很低,覆土1厘米幼苗出土率為29%,2厘米為17%,5厘米以上不能出土。病田秋季深翻可大量減少菟絲子幼苗出苗率。 拔除病株 菟絲子出現初期尚未開始結種子,及時拔除病株,帶出豆田,曬干燒毀。不可只摘除菟絲子,留在田間的病株上如殘留一小段菟絲子,也可以再繼續(xù)生長為害,必須連同病株一起拔除。拔出的病株或菟絲子斷莖也不能散留田內。菟絲子種子成熟

20、并落入土中后拔除病株,對當年和以后都無防治效果。 藥劑防治 許多豆田除草劑可以防治菟絲子,其中地樂胺防治效果最好。國產48%的乳劑使用為150倍200倍稀釋液,始花期噴灑,防效可達80%以上。大豆始花期后抗藥能力增強,此時菟絲子種子大多已經萌發(fā),容易發(fā)現,可只噴灑病株,噴藥后3天5天菟絲子變褐色,枯死脫落。大豆蚜蟲大豆蚜蟲俗稱“蜜蟲”或“膩蟲”。屬于同翅目蚜科,一、分布與危害一、分布與危害 在國內的各個大豆產區(qū)都有發(fā)生,而且發(fā)生的次數繁多。是大豆生育前期的重要害蟲,以成蟲或若蟲聚集在大豆植株的生長點,頂端嫩葉背面和嫩莖上,刺吸汁液,發(fā)生嚴重時,造成莖葉卷縮,生長受阻,植株矮小,分枝和結莢顯著減

21、少。二、形態(tài)識別二、形態(tài)識別 有翅孤雌蚜 體長0.961.52mm,長卵形,黃色或黃綠色,頭黑色,復眼紅色。觸角6節(jié)約與體等長,灰黑色。第三節(jié)有67個感覺孔,排成一列。腹管圓筒形,黑色,基部比端部粗2倍,上邊有瓦狀紋。尾片黑色,圓錐形,中部稍縊縮,有24對毛片。 無翅孤雌蚜 體長0.951.29mm,長橢圓形,黃色或綠色。觸角比體短,第三節(jié)上無感覺孔。腹管黑色,圓筒形,基部稍寬,有瓦狀紋。尾片圓錐形,中部稍縊縮,有34對毛片。二、發(fā)生規(guī)律二、發(fā)生規(guī)律 大豆蚜蟲在吉林省大約發(fā)生18代左右,以卵在鼠李(老鴰眼)下部枝條芽腋或縫隙中越冬。 中/4 下/5 卵 干母(無翅胎生蚜)(1-2代) 有翅胎生

22、蚜 (危害鼠李) 末/5上/6 遷飛 無翅性雌蚜 有翅性母蚜 有翅或無翅胎蚜(15代) 有翅型雄蚜 (遷回鼠李) 末/8 (豆田危害) 6月末-7月中下旬為危害盛期,7月末開始,氣候和營養(yǎng)條件等逐漸對大豆蚜不利。豆株上出現淡黃體小的蚜蟲,為蚜量消退標志。8月末至9月初為大豆蚜繁殖后期,產生有翅性母蚜飛回越冬寄主鼠李上,并胎生無翅型產卵性雌蚜,另一分部在大豆上胎生有翅雄蚜,飛回越冬寄主,雌性蚜與雄性蚜交配產卵越冬。習性:大豆蚜具有強烈的趨嫩性,尤其在盛發(fā)期絕大多數蚜蟲群集在植株的頂葉,生長點和分枝的幼嫩莖葉上為害 東北大豆產區(qū),大豆蚜的遷飛是一重要的習性。大豆蚜的遷飛和擴散大致有4次高峰。 1早

23、期點片發(fā)生階段:從5月下旬到6月上旬鼠李上的干母產生的有翅蚜首先遷飛到豆苗上來。此時蚜量不多,大豆被害率只有13%,田間呈點片發(fā)生或零星發(fā)生,成為當年豆田繁殖和為害的蟲源。 2擴散蔓延到盛發(fā)前期:約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這一階段產生大量的有翅蚜在田間進一步擴散。此時蚜蟲繁殖極快,蚜蟲為害由點到面,有蚜株率迅速上升,嚴重時遍及全田,構成了花期受害重的基礎。但蟲口密度尚不大,正是化學防治的關鍵時期,一般年份在6月末至7月上旬。 3嚴重為害至消退階段:約在7月中旬,有翅蚜第三次遷飛時正值大豆花期,如條件適宜,蚜量迅速增殖,往往出現嚴重為害。所以只有在這次遷飛前治蚜,才可減少損失。7月下旬以后,由于條

24、件不適,出現黃色小型蚜,轉移到植株下部葉背取食,為害輕。 4回遷階段:8月末到9月初,隨著秋季的到來,先是有翅型性母蚜遷飛回鼠李,在鼠李上再產生無翅性雌蚜,發(fā)育成熟后再與后從大豆田遷飛回的有翅雄蚜交配產卵越冬。 發(fā)生條件 1越冬寄主和分布數量: 由于全國各地越冬寄主的數量有明顯的差異,因此早春大豆蚜發(fā)生亦有早有晚。如吉林、東豐、延吉、和渾江等東部山區(qū)、半山區(qū),鼠李分布廣而多,蚜蟲發(fā)生早而危害重,西部白城地區(qū)鼠李極少,蚜蟲大多從外地遷飛而來的比東部地區(qū)晚2周發(fā)生。 2氣候條件 下/4中/5越冬卵孵化出若蚜,成蚜繁殖階段,如此時雨水充足,鼠李生長旺盛,營養(yǎng)條件好,則干母繁殖力高成活也多。另一階段為

25、6月下旬至7月上旬大豆蚜盛發(fā)前期,如旬平均氣溫在2024,相對濕度為78%以下,則有利于蚜量的增長,導致花期受害嚴重。 3天敵的影響 大豆蚜蟲的天敵很多主要有食蚜瓢蟲、食蚜蠅、草蛉、蚜繭蜂,后期對大豆蚜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主要預測方法: 田間蚜量基數短期預測 有蚜株率 百株蚜量 6月25日 50% 1500頭 6月30日 80% 3000頭 大發(fā)生年 6月25日 20% 300頭 6月30日 50% 600頭 中等偏重發(fā)生年 6月25日 20% 300頭 6月30日 蚜量激增 中等發(fā)生年 防除指標:當田間點片發(fā)生時,應挑選防治;當田間有蚜率在50%,百株蚜量1500頭以上卷葉率達13%應立即全

26、田防治。三、防治方法三、防治方法 1前期防治 可采用藥劑拌種,2%殺螟松粉按種子量0.10.3%拌種。早春可向越冬寄主噴觸殺和內吸藥劑,以消滅越冬寄主卵和干母。 2播種期防治 3%呋喃丹顆粒劑2.55kg/667m2或涕滅威0.60. 75 kg隨同播種溝施防效90%。 3生長期防治 在大豆蚜在田間點片發(fā)生階段,用1.5%樂果1.52kg,40%樂果EC8001000倍液;40%氧化樂果EC15002000倍液;50%抗蚜威WP250500g/公頃;50%乙酰甲胺磷EC3040ml/667m2;10%吡蟲啉WP20004000倍液。大豆食心蟲大豆食心蟲屬于鱗翅目小卷葉蛾科昆蟲,又名“小紅蟲”“

27、豆莢蟲”。一、分布與危害一、分布與危害 國外分布于蘇聯、朝鮮、日本。國內東北三省、河北、山東等地為害較重。在吉林省各地豆田均有發(fā)生,一般年份蟲食率為10%左右,重的可達3040%甚至更高。 大豆食心蟲以幼蟲為害,食性單一。主要為害大豆,野生寄主有野生大豆及苦參。它以幼蟲蛀入莢內食害豆粒。初齡幼蟲造成針眼形被害狀,3齡后則沿豆粒邊緣取食,受害輕的咬成一條溝,重則出現凹凸不平的缺刻,故群眾稱之為“蟲口豆”,“兔嘴”,不僅影響產量,還嚴重影響質量,降低商品等級,影響外貿出口。二、形態(tài)識別二、形態(tài)識別 成蟲 是暗褐色的小蛾子,體長56mm翅展1214mm,前翅略呈長方形,前翅前緣有10余條向外走向的紫

28、黑色的短斜紋,翅面略有光澤,在外緣臀角上方有一個銀灰色橢圓形大斑,斑內有3個黑色小斑在大斑內排成縱列。后翅前緣銀灰色,其余部分暗褐色。 卵 橢圓形,稍扁平,略具光澤。初產時為乳白色,孵化前變?yōu)榻埸S色。 幼蟲 共4齡,初孵幼蟲為淡黃色,入莢脫皮以后的2齡幼蟲為乳白色,3齡幼蟲為黃色,4齡幼蟲為淡黃色逐漸轉變?yōu)轷r紅色,入土后又由紅變黃,老熟幼蟲為810mm。 蛹 體長57mm,長紡錘形,紅褐或黃褐色,羽化前為黑褐色。腹部第27節(jié)的前后緣各有大小刺一列。腹部第810節(jié)僅有列較大的刺,腹部末端有鋸齒狀尾刺810根。 土繭 越冬幼蟲吐絲而成,長橢圓形,恰似鼠糞,大小為834mm,繭外沾有泥土,故稱土繭。

29、三、發(fā)生規(guī)律三、發(fā)生規(guī)律 大豆食心蟲在全國各地每年發(fā)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冬,第二年7月咬破土繭,到地面重新結繭化蛹。化蛹盛大期為末/7初/8。然后再羽化為成蟲,8月中旬為羽化盛期,成蟲羽化一般在8月1218日為最多,羽化成蟲出土后,隨即飛往豆田交尾產卵,8月中下旬為產卵盛期,一般在8月1723日。成蟲產卵期約為5天,卵期67天。幼蟲入莢盛期為8月下旬。幼蟲在莢內生活2030天,約從9月上旬(大豆成熟前幼蟲老熟)開始脫莢入土越冬,脫莢盛期為9月中下旬。幼蟲在一年中在土中生活長達10個月以上,直到第二年7月中旬才開始化蛹。 習性 成蟲上午不活動,隱藏在大豆葉背、葉柄或莖上靜止不動,只有受

30、驚動時才短促飛行。成蟲活動時間為下午35點。飛翔力弱,每次飛行35m。先是雄蟲多,后期雌性多。當性比為1:1時出現婚飛打團“現象”,是成蟲盛期的標志。對黑光燈有趨性。交尾第二天就產卵,產卵對植株有選擇性,主要產于35cm長的莢上,并嫩綠多毛的大豆上多。一般為一莢一卵,幼蟲有轉移危害豆粒的現象。每雌蟲平均產卵100粒左右。 發(fā)生條件 1氣候條件 潛土越淺,死亡率越高。秋季低溫多雨,影響第二年的發(fā)生程度。 2栽培條件 清種地重,重茬地重臨近豆茬地重,大豆食心蟲成蟲盛期和莢長35cm吻合重。 3品種 多毛大豆發(fā)生重,莢皮堅硬品種發(fā)生輕。早熟品種或早播品種發(fā)生輕。 4天敵情況 卵寄生的赤眼蜂,幼蟲寄生

31、的的黃色小繭蜂、中國瘦姬蜂,白僵菌也是幼蟲的天敵。 預測預報,測定成蟲的發(fā)生盛期。 1成蟲在上/8出現“婚飛打團”現象性比例為1:1,為成蟲盛期。 2“百步驚蛾”每天下午到地中走百步,百步之內成蟲數量劇增之日,為成蟲發(fā)生盛期。成蟲盛期前后各3天為打藥適期。四、防治措施四、防治措施 (一)農業(yè)防治(一)農業(yè)防治 1選用抗蟲品種 吉林18、20、34、35、長農5等。 2要輪作防治單食性害蟲,飛翔力弱。 3增加豆茬地的鏟耥次數,適當春翻、秋翻。 (二)化學防治(二)化學防治 1防治成蟲 敵敵畏熏蒸80%EC100150g/667m2拌玉米芯兩袋。或浸高粱秸400枝3040枝/667m2,1.52k

32、g/ha每隔5壟插1壟,每隔5步插1枝。插于壟臺上。臨近高粱地不能用。 2防治幼蟲噴霧20%速滅殺丁EC、2.5%溴氰菊酯EC、10%氯氰菊酯EC300400ml/ha加入50L水。也可用1.5%甲基1605粉、2%殺螟松粉,1.52kg/667m2。 (三)生物防治(三)生物防治 1放赤眼蜂 成蟲產卵初盛期23萬頭/667m2可降低蟲食率43%。 2在幼蟲脫莢之前,1.5kg/667m2白僵菌加細土15kg均勻撒施于豆田壟臺上,可使幼蟲寄生率達3036%,使用權羽化率下降5070%。溫度高效果好。蒙古灰象甲蒙古灰象甲俗稱小灰象甲、小羊官、小老道,俗稱小灰象甲、小羊官、小老道,屬鞘翅目、象甲科

33、。屬鞘翅目、象甲科。一、分布與危害一、分布與危害 該蟲在東北、華北內蒙古均有發(fā)生。在吉林省各地均有分布,以西部地區(qū)為害最重,中部和長春、四平地區(qū)大部分市、縣也有發(fā)生為害。以成蟲咬食玉米、高粱、甜菜、大豆谷子和瓜類幼苗等。以甜菜和大豆為害最重。把葉片咬成缺刻、孔洞,對剛出土的幼苗,取食生長點或把幼苗吃光,造成大面積缺苗斷壟,碁至毀種。幼蟲生活在土中,一般為害較輕。二、形態(tài)識別二、形態(tài)識別 成蟲 體長46cm,黑灰色或土灰色,全體密生黃褐色茸毛。頭部較短,長稍大于寬,表面具一縱溝,先端凹入,邊緣生有剛毛。復眼黑色,微突出。觸角共10節(jié),末端3節(jié)較粗。前胸背板長寬幾乎相等。兩側呈球面狀隆起。鞘翅略呈

34、卵形,末端稍尖,表面密被黃褐色茸毛,其間雜以淺灰色毛塊,形成不整齊的斑紋,并有10條刻點縱列。 卵 長橢圓形,初產乳白色,以后變?yōu)楹谏?幼蟲 體長69mm,乳白色,頭黃褐色,肥胖多皺紋。體彎曲象小蠐螬,無腹足。 蛹 體長5mm左右,橢圓形,淡黃色。頭部及腹部背面均生褐色短毛。三、發(fā)生規(guī)律三、發(fā)生規(guī)律 在東北二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或幼蟲在土中越冬,下/4出土活動。5月中、下旬及6月上旬是出土為害盛期。5月中旬開始產卵,卵散產于表土中。卵期1118天。幼蟲不為害農物,且在土下2040cm深處,生活二年之久,第三年7月份在土下化蛹,蛹期約20天。羽化后的成蟲當年不出土,留在土中越冬。成蟲出土初期多隱

35、蔽于土塊或苗眼附近,食害幼苗而不易發(fā)現。 成蟲不能飛,有群集性,常數頭甚至數十頭聚集在苗眼處取食幼苗、嫩芽及生長點,使幼苗很快枯死。成蟲常將幼苗食盡后才轉株為害。食害大苗時,則沿葉緣食成深的圓形缺刻,但食量不大。因此剛出土的幼苗受害最重。成蟲有假死性,一天中下午45時成蟲活動最盛。四、防治措施四、防治措施 1播前種子處理 在新種植的甜菜地75%3911EC 1.01.2kg加水7080kg,浸種一晝夜,然后晾干?;蛘?0%的顆粒劑同種子一起溝施4kg/ha。也可用大豆種衣劑拌種。 2挖溝封鎖 在田四周挖防蟲溝深40cm寬27cm,溝壁直而且光滑面窄下寬,每隔510m處挖一個深寬各27cm的陷坑

36、。并撒入少量敵百蟲。 3苗期藥劑防治 在幼蟲剛出土,用80%敵敵畏EC1kg拌細沙200kg配成0.5%的毒沙撒于行間,發(fā)現成蟲立即噴藥防治。50%辛硫磷EC1000倍液,2.5%溴氰菊酯EC2500倍液,2.5%敵百蟲粉劑,也可用1.5%甲基1605粉劑。 3苗期藥劑防治 在幼蟲剛出土,用80%敵敵畏EC1kg拌細沙200kg配成0.5%的毒沙撒于行間,發(fā)現成蟲立即噴藥防治。50%辛硫磷EC1000倍液,2.5%溴氰菊酯EC2500倍液,2.5%敵百蟲粉劑,也可用1.5%甲基1605粉劑。東方金龜子東方金龜子又名黑絨金龜子、黑豆蟲、大絨馬褂。鞘翅目、鰓金龜科。 一、分布與危害 在東北各地普遍

37、發(fā)生,是大豆、甜菜苗期主要害蟲。還危害其它雙子葉植物,幼苗生長點被子取食后,全株枯死。二、形態(tài)識別二、形態(tài)識別 成蟲 體長78mm寬45mm短卵形,背面隆起,全體黑褐色被有灰色黑紫色絨毛,象大絨。 卵卵橢圓形,長1.2毫米,乳白色,光滑。幼蟲乳白色, 幼蟲 蠐螬形,末齡幼蟲體長1620mm,體彎曲,污白色,全身有黃褐色剛毛,胸足三對后足最長。 蛹 蛹黃褐色,長8毫米左右,復眼朱紅色三、發(fā)生規(guī)律三、發(fā)生規(guī)律 1每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在20cm土層中越冬,四月下旬氣溫達10以上時開始出土,上/5是發(fā)生期。先在雜草上危害后再轉移到大豆上,危害盛期在中/5上/6。成蟲常在午后24點開始活動,晴天活躍。能

38、飛行,雄蟲的飛行力強,常群集樹冠盤旋。雌蟲只能在短距離飛行。成蟲有很強的假死性,略有趨光性。黑絨金龜子有相當數量在農田周圍荒地中發(fā)生,調查蟲情和防治時應注意這些地方。四、防治措施四、防治措施 1于4月份土壤解凍后24點檢查田邊雜草,成蟲出土幾天后,只爬不飛,可抓緊在蟲口密度大的地段噴藥防治。 2誘殺成蟲 下午成蟲活動前,將初發(fā)的楊榆枝用40%的樂果EC浸濕然后插在成蟲發(fā)生地段,1枝/m2誘殺效果好。 3施藥防治 2.5%敵百蟲粉、1.5%甲基1605粉、1.52kg,2.5%溴氰菊酯EC2500倍液,20%速滅殺丁EC2500倍液,50%辛硫磷EC5001000倍液。也可用大豆種衣劑拌種。二條

39、葉甲二條葉甲屬鞘翅目,葉甲科。一、分布與危害一、分布與危害 該蟲是大豆田常見苗期害蟲之一,分布各大豆產區(qū)。除為害大豆外,還可為害多種豆科植物及水稻、大麻、甜菜等。 為害特點 幼蟲為害根瘤,致根瘤成空殼或腐爛,影響根瘤固氮和植株生長。發(fā)生嚴重地塊010厘米深土層內的大豆根瘤幾乎全部被吃光,僅剩空殼。造成植株矮化,影響產量和品質。成蟲在苗期食害大豆子葉、真葉、生長點及嫩莖,被害葉形成小孔,嚴重時僅剩葉脈,呈網狀,在開花期喜食花的雌蕊,造成落花,使大豆結莢數減少。二、形態(tài)特征二、形態(tài)特征 成蟲 體淡黃色,橢圓形至長卵圓形,體較小,體長2735毫米,寬1319毫米。鞘翅黃褐色,前翅中央各具1條稍彎的黑

40、縱條紋,但長短個體間有變化。鞘翅兩側近于平行,翅面稍隆凸,刻點細。觸角絲狀,觸角5節(jié)較粗短,第1節(jié)很長,第2節(jié)短小。頭額區(qū)有粗大刻點,額瘤隆起。前胸背板長寬近相等,兩側邊向基部收縮,中部兩側有倒“八”字形。小盾片三角形,幾乎無刻點。腹部被黃色細毛。脛節(jié)外側有深褐色斑,均密被灰黃色細毛,足黃褐色。 卵 球形,直徑約為0406毫米,出產時乳白色,后逐漸變?yōu)辄S褐色,卵殼上有圓形網狀紋。 幼蟲 45毫米,初孵幼蟲乳白色,后鞘變黃,頭褐色,體軀上被短細毛。前胸盾和臀板里褐色,胸足有3對,褐色。 蛹 體長34毫米,乳白色,體上被細毛,腹部末端具有向前彎曲的刺溝。 三發(fā)生規(guī)律三發(fā)生規(guī)律 東北、華北、安徽、河

41、南一帶一年發(fā)生2代,以成蟲在雜草和土縫里越冬。第二年5月中旬成蟲出土,先為害剛出土的豆苗子葉,后為害真葉和復葉。6月上旬交配產卵,6月中、下旬卵先后孵化為幼蟲。成蟲能飛翔,有假死性,白天藏在土縫中,早、晚為害。成蟲把卵產在豆株四周土表,每雌蟲產卵300粒,卵期67天。幼蟲孵化后就近在土中為害大豆根瘤,末齡幼蟲在土中化蛹,蛹期約7天,成蟲羽化后取食一段時間,于910月入土越冬。四、防治方法四、防治方法 1清理田園 秋收后及時清除豆田雜草和枯枝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結合秋翻豆田效果更好。 2種子處理 用大豆種衣劑,一般按藥種比為1:75拌種,或用35甲基硫環(huán)磷、35乙基硫環(huán)磷乳油、40樂果乳油,按

42、種子量的05拌種,拌種35天內即應播種,以免影響保苗。 3田間防治 田間發(fā)現成蟲為害時,及時噴藥防治。常用藥劑有:25溴氰菊酯、5來福靈乳油、20滅掃利乳油,配制成2000倍液,每公頃噴灑900千克藥液。網目擬地甲網目擬地甲又名沙潛,屬鞘翅目,擬步甲科一、分布與為害一、分布與為害 寄主廣泛,主要以成蟲和幼蟲為害瓜菜、豆類及小麥等作物的幼苗,取食嫩莖、嫩根,影響出苗,幼蟲還可鉆蛀根莖內取食,造成幼苗枯萎,以致死亡。二、形態(tài)特征二、形態(tài)特征 成蟲 體長6.48.6毫米,羽化之初乳白色,后逐漸加深,最后全體呈黑色略帶褐色,大多鞘翅上附有泥土,因此外觀呈灰色。鞘翅有7條隆起的縱線,每條縱線兩側有突起5

43、8個,形成網格狀。 卵 長 1.21.5毫米,表面光滑,乳白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1518毫米,體細長,似金針蟲,深灰黃色。足3對,前足發(fā)達,為中、后足的1.3倍。 蛹 體長 6.88.7毫米,乳白色略帶灰色,羽化前呈深黃褐色。腹部末端有2個鉤刺。三、發(fā)生規(guī)律 在北方地區(qū)一般每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在土中、土縫、洞穴和枯枝落葉下越冬。翌春3月雜草發(fā)芽時,成蟲大量出土,先取食蒲公英、野薊等雜草嫩芽,后隨瓜菜幼苗萌發(fā)而咬食為害。成蟲34月交尾產卵,卵產于14厘米表土中。幼蟲孵化后即在表土層取食為害,經67齡,歷2540天老熟化蛹,蛹期711天。成蟲羽化后多在作物和雜草根部越夏,秋季復出為害秋苗。幼蟲

44、性喜干燥,一般發(fā)生在旱地或較黏性土壤中,成蟲只能爬行,具有假死性。成蟲壽命較長,最長的可跨4個年度,連續(xù) 3年均能產卵。四、防治方法 1農業(yè)防治:提早播種或定植,錯過幼蟲為害期。 2藥劑防治:采用5%愛卡士顆粒劑拌種,或用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或噴灑。經濟作物害蟲(三) 草地螟草地螟 學名:鱗翅目,螟蛾科。別名:黃綠條螟、甜菜網螟、網錐額蚜螟。 一、分布與危害一、分布與危害 分布:在吉林、內蒙古、黑龍江、寧夏、甘肅、青海、河北、山西、陜西、江蘇等省。 寄主:甜菜、大豆、向日葵、亞麻、高粱、豌豆、扁豆、瓜類、甘藍、馬鈴薯、茴香、胡蘿卜、蔥、洋蔥、玉米等。 為害特點: 初孵幼蟲取食葉肉,

45、殘留表皮,長大后可將葉片吃成缺刻或僅留葉脈,使葉片呈網狀。大發(fā)生時,也為害花和幼英。草地螟是一種間歇性暴發(fā)成災的害蟲,此螟第3個為害周期已到來,現已進入大發(fā)生期,1996年在部分地區(qū)嚴重發(fā)生之后,1997年再度暴發(fā)成災。第一代發(fā)生面積和范圍進一步擴大,部分地區(qū)受害比較重。據全國農技中心和各省站及有關區(qū)域站監(jiān)測,目前一代成蟲在內蒙古、山西及河北等地已進入盛發(fā)階段,一些地方必將發(fā)生第二代幼蟲。 二、形態(tài)特征二、形態(tài)特征 成蟲 體長812mm,翅展2426mm,體、翅灰褐色,前翅有暗褐色斑,翅外緣有淡黃色條紋,中室內有一個較大的長方形黃白色斑,后翅灰,近翅基部較淡,沿外緣有兩條黑色平行的波紋。 卵

46、橢圓形,0.51(mm),乳白色,有光澤,分散或212粒覆瓦狀排列成卵塊。 老熟幼蟲 體長1921mm,頭黑色有白斑,胸、腹部黃綠或暗綠色,有明顯的縱行暗色條紋,周身有毛瘤。 蛹 長14mm,淡黃色。 土繭 長40mm,寬34mm。 三、生活習性 : 分布于我國北方地區(qū),年發(fā)生24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內吐絲作繭越冬。翌春5月化踴及羽化。成蟲飛翔力弱,喜食花蜜,卵散產于葉背主脈兩側,常34粒在一起,以距地面28cm的莖葉上最多。初孵幼蟲多集中在枝梢上結網躲藏,取食葉肉,3齡后食量劇增,幼蟲共5齡。 四、防治方法: (1)鑒于草地螟幼蟲的嚴重危害性,一要嚴密監(jiān)測蟲情,加大調查力度,增加調查范圍、面積

47、和作物種類,發(fā)現低齡幼蟲達到防治指標田,要立即組織開展防治。二要認真抓好幼蟲越冬前的跟蹤調查和普查。 (2)此蟲食性雜,應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可消滅部分蟲源,秋耕或冬耕還可消滅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老熟幼蟲。 (3)藥劑防治 在幼蟲為害期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向日葵螟向日葵螟 一、分布與危害 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北方向日葵產區(qū),以黑龍江、吉林兩省為害最重。在吉林省主要發(fā)生在中、西部各地。 向日葵螟又稱葵螟,是以幼蟲為害向日葵花盤、花萼片和籽粒的一種主要害蟲。幼蟲蛀入花盤后,由外向中心逐漸延伸,將種仁部分或全部吃掉,形成空殼或深蛀花盤,將花盤內蛀成很多隧道,并將咬下的碎屑和排出的糞便填充其中,污染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