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古今字、通假字——以《左傳》為例_第1頁
淺論古今字、通假字——以《左傳》為例_第2頁
淺論古今字、通假字——以《左傳》為例_第3頁
淺論古今字、通假字——以《左傳》為例_第4頁
淺論古今字、通假字——以《左傳》為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畢業(yè)論文】淺論古今字、通假字以左傳為例 【標題】淺論古今字、通假字以左傳為例 【作者】譚定平 【關鍵詞】古今字通假字左傳 【指導老師】楊雅麗 【專業(yè)】漢語言文學 【正文】古今字、通假字是兩組不同的概念,如果對古字與今字、通假字與本字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缺乏認識,不能明辨,將會給閱讀古籍帶來不少困難。歷代以來,對古今字、通假字現(xiàn)象研究的著述很多。比如:許慎說文解字、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唐蘭中國文字學、王玉新漢字認知研究、趙鴻君略析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的關系?、徐艷古今字與通假字、異體字的關系等或部分地涉及到這兩種用字現(xiàn)象,或?qū)ζ溥M行了專題性的深入廣泛研究。筆者在研讀古代文獻和一些文字學著述的過程中

2、,深感正確分辨和認識這兩種用字現(xiàn)象對于古文閱讀和教學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以試圖通過對左傳這一先秦經(jīng)典文獻中古今字、通假字用字現(xiàn)象的全面細致分析來對先秦的用字規(guī)律有所了解。左傳作為一部記載春秋時代歷史的編年體史書,是很長于敘事、記言和刻畫歷史人物形象的,所以,歷代以來,對它的敘事藝術、記言特色以及人物形象的研究比較充分。比如:何新文左傳人物論稿、王維緹左傳選評。另外,對左傳的外交辭令的研究也不少,比如陳敦荃的左傳外交辭令臆說。但以左傳為例來分析區(qū)分古今字、通假字關系的暫時還沒有。所以本文就以此為切入點,以文本閱讀為基礎的方法,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充分掌握文字學知識體系及左傳本身知識的基礎上,分析

3、研究左傳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從而探究左傳乃至整個先秦時期的這種用字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其目的在于能對左傳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以及與今字相對的古字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并掌握一些區(qū)分古今字、通假字的方法。意義在于能對古今字、通假字有一個更明確的認識,并對左傳及整個先秦時期的這種普遍的用字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一、古今字與通假字的界定通假字、古今字現(xiàn)象是閱讀左傳等先秦文獻時必然會遇到的特殊用字情形。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人們往往容易混淆,事實上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古今字、通假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1、古今字不同的文字學家對古今字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表達。張桂光先生認為:“古今字是指古今兩個時代先后產(chǎn)

4、生的記錄同一個詞的兩種字形,先產(chǎn)生的叫古字,后產(chǎn)生的叫今字,兩者即構成一對古今字?!?(P 205)古今字的概念最早由東漢鄭玄提出。禮記曲禮:“予一人?!?(P843)鄭玄注:“于、予,古今字?!鼻宕奈淖謱W家段玉裁有一個精辟的定義:“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1(P20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上古時代,特別是先秦時代,漢字的數(shù)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例如四書總共只用了四千四百六十六個字,直到東漢的說文解字也只收了九千多字,其中還有異體字和生僻字3(P82)。而后代的漢字就增加了許多。比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共收字、詞、詞組、俗語、成語等共約五萬六千余

5、條4。因為古代字少的原因,古人在記錄語言時,往往需要采用“兼職”的辦法,即選取一個已有的同音字來代替要為新詞制造的書寫符號。這樣,漢字的數(shù)量就大大受到節(jié)制,而一字數(shù)職、記錄多詞的現(xiàn)象也就逐步發(fā)展起來了。文字的兼職現(xiàn)象往往造成詞義分歧。后代為了區(qū)別,另行制造一批新字,以求一字一職。人們把后來新造的字稱作“今字”(或“后起字”),把原來的字稱作“古字”,這就產(chǎn)生了大批古今字。由此可見,上古字少,后代不斷分化區(qū)別是造成古今字的主要原因。古今字的形成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由詞義引申而分化的古今字。隨著詞義的不斷發(fā)展,由基本義不斷地派生引申義,有些引申義漸漸遠離基本義,有時語音形式也會發(fā)生變異,最終就會分

6、離出來,而獨立成詞。這樣就造成詞與字之間的矛盾,如果仍然用一個字去記錄,就必然會出現(xiàn)一字多音多義的局面,不利于交際。比如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與戰(zhàn)于竟”2(P1211)。說文解字:“竟,樂曲盡為竟。從音,從人?!庇蓸非M又引申為邊疆、邊境之意。為了區(qū)別意義,就在“竟”的左邊添加“土”作“境”,專門標識邊境之意,而原字形則專門標識樂曲盡及竟然、居然,究竟、終究之意。二是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我們贊同王玉新先生的觀點:“漢字中的某些詞,由于意義抽象難于造字,就借用同音字來依聲托事,造成本義與假借義共存一體,常易混淆。為使本字的意義與假借字假借義區(qū)別開來,只好另造新字,辦法是在原字形上添加區(qū)別符

7、號來區(qū)別兩字的意義,這樣就分化出了兩個字5(P199)。比如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鮞熊蹯不孰,殺之,置諸畚,使人載以過朝”2(P1343)。句中的“孰”為生熟之熟的意思。后來的文字中始見“熟”字。因“孰”“熟”古音相同,同為禪母,覺韻。所以同音假借且添加區(qū)別符號作為生熟之熟的專用字,而“孰”字就成為了代詞“誰孰”的“孰”的專字了。2、通假字假,即借的意思,所以通假字又叫通借字。具體的說,就是本有其字而沒有寫,卻借用了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本字,應當寫的字叫本字,借寫的字叫通假字。本字與借字之間意義上沒有聯(lián)系,只是同音借寫而已。6(P237)由

8、于約定俗成,于是通假便成為先秦古籍中一種公認的用字現(xiàn)象。通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通假是由于一時疏忽忘了寫本字,或由于聽寫而致誤用,或由于傳抄底本不同,或由于師承不同,或為茍趨簡易而不用本字,或由于方言的差別,造成了有本字而不用,而借用了另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表示本字所表達的概念。通假最大的特點就是本有其字。比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欲觀其裸,僖負羈之妻曰:子盍蚤自貳焉?2(P423)?!霸椤蓖ā霸纭薄R馑际钦f你何不早點表示自己是和(曹共公)不一樣的人呢?”“蚤”的本義是跳蚤,而“早”的本義是早晨,但因為兩字的古音相同,均為精母,宵韻。所以像左傳之類的先秦古書就慣于以“蚤”字代替早晚之“

9、早”(跟“遲”反義)的意思。于是它們構成通假關系。考證兩字是否具有通假關系,我們參照陳殿璽先生的觀點,主要看它們是否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7。一是兩字同時并存,強調(diào)“本有其字”。這是古字通假的首要條件。如果具備這個條件,兩字未必是通假用法,如果不具備這個條件,二字就無通假可言;若無本字,那就是本無其字的假借。二是本字和通假字古音相同或相近,強調(diào)通假字與本字古音必須有聯(lián)系,這是通假最重要的必要條件。三是意義和字形一般沒有聯(lián)系,強調(diào)作通假用的兩個字沒有同源關系,也沒有等義關系,就只是借音表義。(二)界定古今字、通假字的必要性及標注建議?古今字、通假字作為兩組不同的概念,對它們的界定是很有必要的,如

10、果不對它們加以界定,不僅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不便,也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和誤導。比如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的注釋中就存在著注釋不清、標示不明的地方。初中教材(人教版)中大多用“某同某”,高中教材(人教版)中大多是采用“某通某”注釋方式。比如:1.木蘭詩(初中第一冊? P149)教材注釋:出門看伙伴?;穑盎铩?。按:據(jù)古漢語常用字典8(P161):火,有以下幾個義項:(1)火焰。(2)古時兵制,十人為一火。(3)星名。又叫“大火”,即心宿。(4)五行之一,后來,由“火”的第(2)個義項引申為同伙、伙伴之意。由此可見,火與伙是由詞義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關系。應該注釋為:火,義為:“伙”,后來寫作“

11、伙”。2.馬說(初中第四冊? P127)教材注釋:食之不能盡其材。食,通“飼”。才笑不外見。見,通“現(xiàn)”。按:食,(1)作為名詞是“食物”的意思。(2)作為動詞是“吃”的意思。(3)作為使動用法,有“使人吃”的意思。后來由“使人吃”引申出“喂養(yǎng)、飼養(yǎng)”的意思。所以,食與飼是由詞義引申而形成的古今字關系。應注釋為:食,義為“飼”,后來寫作“飼”。又:據(jù)古漢語字典8(P119):見,有以下幾個義項(1)看見。(2)見解。(3)出現(xiàn)。它由“出現(xiàn)”這個義項分化出來而形成“現(xiàn)”字。所以見與現(xiàn)是由詞義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關系。應注釋為:見,義為“現(xiàn)”,后來寫作“現(xiàn)”。3?.核舟記(初中第三冊? P176)教

12、材注釋: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橫”。按:衡和橫同為匣母,陽韻;說明二者古音相同?!皺M”的意思是與“縱”相對,地理上東西為橫,南北為縱?!昂狻钡谋玖x是車轅頭上套牲畜用的橫木。于是古籍中借寫衡來表達橫縱之“橫”。因此,“衡”與“橫”構成通假關系。應該注釋為:衡,通“橫”。4?.廉頗藺相如列傳(高中第六冊? P101)教材注釋: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按:因“孰”與“熟”古音相同,同為禪母,覺韻。所以同音假借且添加區(qū)別符號作為生熟之“熟”的專用字,而“孰”字就成為了代詞“誰孰”之“孰”的專字。所以二者是由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關系。應注釋為:孰,義為“熟”,后來寫作“熟”。5?.赤壁之戰(zhàn)(高

13、中第一冊? P87)教材注釋:將軍禽操。?禽,通“擒”。按:“禽”字是會意字,據(jù)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禽有以下幾個義項:(1)鳥獸的總稱。(2)捕捉。后來隨著漢字的發(fā)展,由它的第(2)個義項添加“手”構成今字“擒”,專指擒獲。所以,禽與擒是由詞義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應注釋為禽,義為“擒”,后來寫作“擒”。6.鴻門宴(高中第二冊? P96)教材注釋:距關,無內(nèi)諸侯。內(nèi),通“納”。按:說文解字:“內(nèi),入也。從口,自外而入也?!狈褐高M入。后音義發(fā)生分化,桂馥義證:“凡自外入為內(nèi),所入之處也為內(nèi)。今人分去、入二聲,而入聲之內(nèi)以納為之?!?(P201)后來添加類化符號作“納”。所以,“納”是由“內(nèi)”詞義引申

14、而形成的今字。應注釋為:內(nèi),義為“納”,后來寫作“納”。顯然,在上述這些被釋字中,一部分是古今字,一部分是通假字,像這樣一律用“某同某”或“某通某”注釋,勢必會造成古今字、通假字不分的局面,也會給語文教學帶來不便。我們參考鄭劍平在中學文言文通假字與古今字分析中對通假字、古今字的標注建議并做一些調(diào)整,可對它們的注釋術語作如下規(guī)范9:第一,“通”專用于指明通假字關系。第二,用“義為某,后來寫作”指明古今字關系。第三,“同”用于異體字與連綿詞。第四,“又作”用于某義項的通用字關系。只有分清了古今字與通假字,才會給我們閱讀和學習古籍帶來方便,同時它也更是教學的必須。弄清了它們,很多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15、了。(三)古今字與通假字二者之間的關系通過上面的界定和舉例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古今字、通假字是兩組不同的概念。它們主要有以下區(qū)別:1.從字與字之間的時間關系上來看,通假字和本字之間是共時關系,也就是在同一歷史平面上并存的音同或音近字之間的替代關系。它主要作眼于讀音相同或相近。而古字與今字是歷時的關系。也就是新陳代謝關系,它主要著眼于時間先后。2.從意義關系來看,通假只求音同或音近,不考慮意義,通假字與本字一般沒有意義聯(lián)系。今字與古字的意義是相因關系,今字的意義是古字意義的一部分。3.從形體上來講,古今字中很多今字是以古字為基礎創(chuàng)造出來的,古字與今字之間形體上大多有聯(lián)系。通假字與本字之間形體上不一定有聯(lián)系。古今字的古字與今字、通假字與其對應的本字的關系可歸納如下表:本字 字形 字音 字義通假字 有對應的本字 通假字與本字字形不同相同或相近 無聯(lián)系古今字 古字即本字,用古字時無對應的今字 后來在本字基礎上加形符,造出今字(大多數(shù)) 古字與后起的今字讀音相同 部分相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