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發(fā)展簡史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8963dcdb-154d-4dac-87ca-675ea07e689b/8963dcdb-154d-4dac-87ca-675ea07e689b1.gif)
![茶具發(fā)展簡史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8963dcdb-154d-4dac-87ca-675ea07e689b/8963dcdb-154d-4dac-87ca-675ea07e689b2.gif)
![茶具發(fā)展簡史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8/8963dcdb-154d-4dac-87ca-675ea07e689b/8963dcdb-154d-4dac-87ca-675ea07e689b3.gif)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 “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即為茶。這就是說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就開始利用茶了。中國茶文化淵源流長,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fā)于神農(nóng),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伴隨著品茶的誕生,茶具也在文明的演進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部分。茶的盛行,最有功績的當屬陸羽,這位茶圣及其著作茶經(jīng)將茶的地位提高到了修身養(yǎng)性的高度,而其中茶具文化又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郎分。茶具一詞最早見于西漢王褒的僮約賦中“烹茶盡具”一詞,即指烹茶極講究及其用具??v觀茶具的發(fā)展歷史,對于茶具的講究并非一開始就有之,它是隨著茶文化的發(fā)展和飲茶習慣的改變
2、而逐漸形成的。茶的利用經(jīng)歷了從藥用到食用到飲用,從煮食(戰(zhàn)國)到煮飲(唐)再到泡飲(明代)的演變。人們飲茶是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到秦漢時期,飲茶之風逐漸傳播開來。在唐代則成為舉國之飲,成為茶在歷史上的最盛時期,也是在這個時期,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陸羽的茶經(jīng)問世。宋代,飲茶更是發(fā)展成為一種風氣,一種時尚,一種典雅的藝術?!八疄椴柚?、 壺為茶之父”。茶具,古文獻中稱為茶器。 通常是指人們飲茶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器具。茶具是在“茶之為飲”以后出現(xiàn)的,并隨著飲茶的發(fā)生而發(fā)生,隨著飲茶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茶具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如同酒具和食具一樣,歷經(jīng)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共用到專一、從粗糙到精致的過程。一般認為,中國
3、最早飲茶的茶具,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這種器具是一種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當時食具兼作飲具的代表作品。縱觀茶具發(fā)展的脈絡,不同時代的飲茶方式也有不同。如唐代以飲用煎茶、餅茶為主,飲茶方式多為煎茶法。時至宋代,人們尚飲餅茶,改為點茶法,并出現(xiàn)了斗茶和分茶,并以茶湯“面色鮮白” 、乳花“著盞無水痕”為判定標準,改唐碗為宋盞。明代后促進了散茶的改進,受清飲之風的影響,唐宋用于炙茶、碾茶、煮茶等的茶具不再需要,而轉(zhuǎn)為注重通過沖泡體現(xiàn)茶葉新綠本色的茶具,多為白色或淡色。一、最早的飲茶器具(漢代)很難說清楚,飲茶的器具與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說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口小、肚大。大
4、多數(shù)專家認為我國最早的燒及飲茶器具的是西漢,王褒億約(公元前59 年“武陽買茶,享荼盡具”這個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二、專用茶具的出現(xiàn)茶學界公認最早的有關茶具的文學記載是西晉( 公元 265-316年) 左思 (約公元 250-約 305 年 )的嬌女詩,其中有“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礪。 ”這“鼎”當屬茶具。二、完備的唐代茶具:1 茶具的形成期:漢代隋唐以前。從漢代到唐代,人們飲茶通常加蔥、姜、橘子等物一起煮與煮湯(蔬菜)無差別,或用來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與食具共用。最早我國古人多用鼎和鑊(huo )煮水 2 專用茶具的確立(陸羽)唐代飲茶之風盛行,飲茶由粗放煮茶進入,精工煎茶階段,于是茶具的
5、藝術價值開始受到重視。為此,陸羽在總結(jié)前人飲茶使用的各種器具后,開列出28 種茶具的名稱,并描繪其式樣,闡述其結(jié)構(gòu),指出其用途(見茶經(jīng)?四之器 )。這是中國茶具發(fā)展史上,對茶具的最明確、最系統(tǒng)、最完善的記錄。從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時中國茶具不但配套齊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備。如果說,陸羽在茶經(jīng)中提及的只是民間的飲茶器具,那么,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成套飲茶器具,則為人們提供了大唐宮廷飲茶器具的物證。三、興盛的宋代茶具宋代飲茶器具進人宋代,雖然飲茶方法有所改變,但無論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和飲茶法并存,還是進人宋代中期以后,點茶法大行其道之時,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飲的茶與唐朝一樣,仍然是以緊壓茶為主,茶的
6、加工方法也無多大變化,只是餅茶的花式品種有所改變罷了。所以,宋代的飲茶器具與唐代相比,在種類和數(shù)量上,并無多大變化。宋代民間飲茶多用茶盞,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甌)制造的一種稍帶紅色的黑茶盞,被時人看作是佳品,但宋人飲茶,更講究烹瀹技藝,特別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講究點茶的技和藝,而且對斗茶用的茶和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達到斗茶的最佳效果。華麗的點茶法的流行、金銀具的盛行、黑釉建盞的不可一世,子民們郁郁不得志之余,一門心思置身于“斗茶”的游戲之中,這對茶具如醉如癡、魂系夢牽,及宋人對茶藝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深深影響了近鄰日本,逐漸日本茶道追名于世。1品茶器具:唐人流行越窯青瓷茶碗,宋
7、人時尚建窯黑釉盞;煮水器具:唐時為敞口式的,宋代改用較小的茶瓶來煎水;碾茶器具:唐代民間用木質(zhì)或石質(zhì)的茶碾碾茶,但宋時的茶碾雖然也有用木質(zhì)或石碾制成的。四、過度時期的元代茶具品茶器具:元代時期較短,沒有生產(chǎn)出有特色的茶具,很大程度上保留著南宋時期茶具的特色。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使元代的茶具朝厚重與豪放方向發(fā)展。 元代茶具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茶葉加工,還是飲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的一個過渡時期。五、明代明代茶具,對唐宋而言可謂是一次大的變革。明朝,江西景德鎮(zhèn)青花瓷、白瓷異軍突起。明代中期以后,開始注重“茶味”講究“壺趣” ,出現(xiàn)了用瓷壺和紫砂壺的風尚。品茶
8、用具瓷色尚白,器形貴小。明清返璞歸真的茶風,為茶具走向輝煌提供了有利條件,使茶具的發(fā)展終于步入正軌,并達到頂峰,景德鎮(zhèn)甜白瓷和青花瓷鑄就了瓷業(yè)的一段輝煌,宜興紫砂茶壺更是龐大茶人的至寶。在品飲香茗的同時,欣賞精致可人的茶具,實屬一次從藝術到心靈的震撼。六、清代飲茶器具清代,慢慢形成了以瓷器和紫砂壺為主的局面。茶具種類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琺瑯彩,彩粉,金彩瓷,脫胎瓷器,竹木茶具等。另外茶類有了很大發(fā)展,除綠茶外,又出現(xiàn)了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形成了六大茶類。但這些茶仍屬條形散茶。所以,無論哪種茶類,飲用時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但與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藝技術卻有著長足的發(fā)展,這在清
9、人使用的最基本茶具,即茶盞和茶壺上表現(xiàn)得最為充分。清代的茶盞和茶壺,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r期最為繁榮,并以“景瓷宜陶”最為出色。清時的茶盞,康熙、雍正、乾隆時盛行的蓋碗,最負盛名。蓋碗由蓋、碗、托三部分組成。此外,自清代開始,福州的脫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編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貝殼等)茶具也開始出現(xiàn),自成一格,異彩紛呈,形成了這一時期茶具新的特色。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yōu)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中國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yōu)美,兼具實用和鑒賞價值,為歷代飲茶愛好者所青睞。茶具的使用、保養(yǎng)、鑒賞和收藏,已成為專門的學問,世代不衰
10、。通過一年對中國茶具發(fā)展簡史的學習,讓我更多的了解中國茶文化,增加了對茶文化的理解與感悟,對茶的享受又多了一成?,F(xiàn)代茶具,式樣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質(zhì)量也屬上乘。在這眾多質(zhì)地的茶具中,貴的有如金銀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還有用瑪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勝數(shù)。茶異于酒,同是醉,茶是信任,酒是胡話。相逢相慶,宜飲茶,即使分離,也哀而不傷,因為明凈,怨而不亢,因為厚道;茶別于水而不忘本,淘肺腑,滌郁結(jié),人情味十足,茶濃茶淡,心意盎然,簡直是一紙前人序言今人續(xù)文的佳作,天不荒地不老,全無爛柯之虞。那茶洋溢著滄桑對青春年少的追憶,無聲無息的往事,歷歷在目,夢
11、一般的可及不可觸,在縹緲的香澀中縈繞,在莫名的心緒里飄逸,久遣不散,我國最先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陛奔礊椴琛_@就是說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就開始利用茶了, 至今已有 5000 年的歷史。 這個傳說使茶這種植物首次被人們以藥物形式所認識,所以歷代茶學家、醫(yī)學家都認為,茶不但是一種生津解渴的飲料,而且還是一種富含營養(yǎng)和藥理功能的保健品。茶的利用經(jīng)歷了從藥用到食用到飲用,從煮食(戰(zhàn)國)到煮飲(唐)再到泡飲(明代)的演變。人們飲茶是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到秦漢時期,飲茶之風逐漸傳播開來。在唐代則成為舉國之飲,成為茶在歷史上的最盛時期,也是在這個時期,世
12、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陸羽的茶經(jīng)問世。宋代,飲茶更是發(fā)展成為一種風氣,一種時尚,一種典雅的藝術。 茶具,古文獻中稱為茶器。通常是指人們飲茶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器具。茶具是在“茶之為飲”以后出現(xiàn)的,并隨著飲茶的發(fā)生而發(fā)生,隨著飲茶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茶具的發(fā)生2和發(fā)展,如同酒具和食具一樣,歷經(jīng)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共用到專一、從粗糙到精致的過程。一般認為,中國最早飲茶的茶具,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這種器具是一種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當時食具兼作飲具的代表作品。按現(xiàn)有史料而論,中國最早談及飲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漢(公元前202 年公元 9 年)王褒的僮約 ,其中談到: “烹荼盡具,已而蓋
13、藏。 ”在中國作為飲茶時所需的專用器具,即茶具的出現(xiàn),最晚始于漢代。但茶具在民間的普遍使用,以及成套專用茶具的正式確立,還是需要經(jīng)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的。盡管從漢代開始已可找到茶具的蹤跡,但作為專用茶具在民間普遍使用和確立,尚需有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內(nèi)既有與食具共用的,也有作為茶具專用的,兩者并存,可稱之為過渡期。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還與人類當時對茶的飲用方式有關。盡管自秦漢以來,茶已逐漸成為人們?nèi)粘I钏璧娘嬃?,但當時的飲茶方法粗放。唐代詩人皮日休寫了十首詠茶詩,詩前寫了一篇“序”。序文說,陸羽以前,人們飲茶,叫做“茗飲”,其法“與夫瀹( yue)蔬而啜者無異也” 。這就
14、是說,與煮蔬菜食湯無什么區(qū)別,或用來解渴,或用來作食,如此飲茶,當然不一定需要專用茶具,自可用食具或其他飲具代之。應該說,明確表示有茶具意義,并為茶學界公認的有關茶具的最早文字記載,則是西晉左思的嬌女詩,其內(nèi)有句: “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礪”。 這“鼎礪”當屬茶具,差不多與左思同一時代的杜育,在他寫的賦中談到:“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 “東隅”一詞,有人認為是指浙東的寧(波)紹(興)地區(qū);也有人認為“東隅”即“東甌” ,是指浙東南的溫州一帶。而其中提到的當時飲茶器具“匏”,原本是酒具,其式似古代公劉使用的葫蘆狀的壺。茶經(jīng) ?七之事中引廣陵耆老傳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
15、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接著,茶經(jīng)又引述了西晉八王之亂時,惠帝司馬衷蒙難,從河南許昌回洛陽,侍從“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中國在漢代以后,隋唐以前,盡管已有出土的茶具出現(xiàn),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內(nèi)的飲具之間,區(qū)分并不嚴格,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 兩者是共用的。這種情況, 以后一直被沿用下來。 北宋詩人蘇東坡日:“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尊自在嘗。”這里說的飲茶器具匏和尊,其實也是古代的酒具。即使在今日,這種酒具、食具、茶具互用的情況,也時有所見。如果選配得當,還有“返璞歸真”之感。但就茶具發(fā)展史而言,應該說自漢開始,經(jīng)六朝,至隋唐以前,在這一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茶具已經(jīng)法
16、相初具了。唐時,隨著飲茶之風在全國興起,并講究飲茶情趣, 茶具已成為品茶和茶文化的主要對象之一。為此,陸羽在總結(jié)前人飲茶使用的各種器具后,開列出28 種茶具的名稱,并描繪其式樣,闡述其結(jié)構(gòu),指出其用途(見茶經(jīng) ?四之器 )。這是中國茶具發(fā)展史上,對茶具的最明確、最系統(tǒng)、最完善的記錄。從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時中國茶具不但配套齊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備。如果說,陸羽在茶經(jīng)中提及的只是民間的飲茶器具,那么,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成套飲茶器具,則為人們提供了大唐宮廷飲茶器具的物證。根據(jù)同時出土的物賬碑記載:“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兩?!?這“七事”是指茶碾,包括碾軸;羅合,分羅身、羅合和
17、羅蓋;以及銀則和長柄勺。中國的專用飲茶器具,自唐代確立后,進入到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以后,隨著茶類的創(chuàng)新和飲茶方法的改變,飲茶器具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宋代飲茶器具進人宋代,雖然飲茶方法有所改變,但無論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和飲茶法并存,還是進人宋代中期以后,點茶法大行其道之時,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飲的茶與唐代一樣,仍然是以緊壓茶為主,茶的加工方法也無多大變化,只是餅茶的花式品種有所改變罷了。所以,宋代的飲茶器具與唐代相比,在種類和數(shù)量上,并無多大變化。但宋人飲茶,更講究烹瀹技藝,特別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講究點茶的技和藝,而且對斗茶用的茶和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達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因此,
18、與唐代相比,宋代飲茶器具更加講究法度,形制愈來愈精,舉例如下。品茶器具:唐人流行越窯青瓷茶碗,宋人時尚建窯黑釉盞;煮水器具:唐時為敞口式的 x,宋代改用較小的茶瓶來煎水;碾茶器具:唐代民間用木質(zhì)或石質(zhì)的茶碾碾茶,但宋時的茶碾雖然也有用木質(zhì)或石碾制成的,還有用銀、銅、熟鐵制成的,形制也有一定變化;3炙茶用器:唐時用的是小青竹制的夾,宋時用的是金屬夾子;生火用器:宋代與唐代用的大多為熟鐵制成的古鼎形的爐,但宋時質(zhì)地更為廣泛。有石質(zhì)的、泥制的、磚制的。元代飲茶器具到了元代,從茶的加工到飲茶方法都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茶葉蒸后經(jīng)搗、拍、焙、穿、封加工而成的緊壓茶開始衰退,經(jīng)揉、炒、焙加工而成的條形散茶(即芽
19、茶和葉茶)開始興起,因此直接將散茶用沸水沖泡飲用的方法,逐漸代替了將餅茶研末而飲的點茶法和煮茶法,與此相應的是一些茶具開始消亡,另一些茶具開始出現(xiàn)。所以,從飲茶器具來說,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的一個過渡時期。元代時期較短,沒有生產(chǎn)出有特色的茶具,很大程度上保留著南宋時期茶具的特色。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 使元代的茶具朝厚重與豪放方向發(fā)展。明代飲茶器具明代茶具,對唐宋而言可謂是一次大的變革。隨著條形散茶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興起,飲茶改為直接用沸水沖泡,這樣唐、宋時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一些新的飲茶器具品種則脫穎向出。而對明代而言,對這些新的茶具品種是一次定型,因為從明至今
20、,人們一直采用沸水泡茶,所以使用的飲茶器具品種,基本上已無多大變化,僅僅在茶具式樣、工藝或質(zhì)地上有所變化罷了。明張謙德茶經(jīng)專門寫了一篇“論器” ,提到當時的茶具有茶焙、茶籠、湯瓶、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茶爐 9 件?,F(xiàn)將明代幾種有代表性的飲茶器具,說明如下。貯茶器具:明時,由于人們飲的是條形散茶,比早先的團餅茶更易受潮,因此,貯茶就顯得更為重要。選擇貯存性能好的貯茶器具茶瓶,就成了茶人普遍關注的問題。一般說來,明代貯茶,采用的是既貯又焙,貯、焙結(jié)合的方法。洗茶器具:“洗茶”一說,始見于明代。顧元慶的茶譜中記有“煎茶四要”,其中之一就是茶在品飲前先要“洗茶” , 即用熱水滌茶,目的是去“塵垢”和去“冷氣”,前者是指洗去混在茶中的灰塵和雜質(zhì),后者是指淋去滲人茶中的陰濕之氣。對如何洗茶,馮可賓的芥茶箋有詳細記載:在烹茶之前,用“熱水滌茶葉”,水“不可太滾” ,否則會沖淡茶味。燒水器具:明代的燒水器具主要有爐和湯瓶,其中,爐以銅爐和竹爐最為時尚。飲茶器具:明代,飲茶器具最突出的特點:一是小壺的出現(xiàn),二是茶盞的變化??偟恼f來,與前代相比,明代有創(chuàng)新的茶具,當推小茶壺和茶洗。還有改進的是茶盞,它們都由陶或瓷燒制而成。在這一時期,江西景德鎮(zhèn)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無論是色澤和造型、品種和式樣,都進入了窮極精巧的新時期。清代飲茶器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染色車間年終總結(jié)
- 畢業(yè)生個人總結(jié)
- 代辦貸款合同范本
- 深圳市廠房出租合同范本
- 購買公司股份合同范本
- 殯葬服務協(xié)議書范本
- 水平定向鉆施工安全協(xié)議書范本
- 湖南工業(yè)大學《外匯交易與實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菏澤家政職業(yè)學院《中級公共經(jīng)濟學(雙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人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1.5.3《近似數(shù)》聽評課記錄1
- 2023年上海青浦區(qū)區(qū)管企業(yè)統(tǒng)一招考聘用筆試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3年高一物理期末考試卷(人教版)
- 2023版押品考試題庫必考點含答案
- 植物之歌觀后感
- 空氣能熱泵安裝示意圖
- 建筑工程施工質(zhì)量驗收規(guī)范檢驗批填寫全套表格示范填寫與說明
- 2020年中秋國慶假日文化旅游市場安全生產(chǎn)檢查表
- 辦公家具項目實施方案、供貨方案
- 七年級英語下冊閱讀理解10篇
- 節(jié)后開工收心會
- 設計質(zhì)量、進度保證措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