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中醫(yī)治療_第1頁
手足口病的中醫(yī)治療_第2頁
手足口病的中醫(yī)治療_第3頁
手足口病的中醫(yī)治療_第4頁
手足口病的中醫(yī)治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手足口病的中醫(yī)治療     手足口病是一種以手足、口咽部皰疹為主要癥狀的急性兒童傳染性疾病。該病屬于中醫(yī)的“時疫”和“溫病”范疇。中醫(yī)治療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為前驅期、發(fā)疹期及恢復期3個階段,治療時醫(yī)家根據(jù)患者不同的臨床證候進行辨證擬定處方并隨證加減。    前驅期    患者主要癥狀為發(fā)熱、微惡風、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納差、惡心、嘔吐、泄瀉等,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宜清涼解表,疏散風熱,選用銀翹散加減治療。馬愛軍方用:連翹9克、金銀花9克、桔梗9克、薄荷9克、竹葉4克、荊芥穗9克、淡豆豉6克、牛蒡子

2、9克、生甘草6克。治療患者30例,用藥3劑,治愈14例,好轉16例,療效滿意。倪振華在銀翹散的基礎上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靈活地進行加減治療,為使皰疹早透,可加升麻6克、葛根10克;若肌膚瘙癢甚者,可加蟬蛻3克、浮萍6克解肌透表;發(fā)熱高者,可加野菊花10克清熱解毒。除此之外,對于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證為主、同時伴有少量皰疹的患者,可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進行治療,使邪有所出,熱毒得泄,疾病得愈。    發(fā)疹期    發(fā)疹期臨床主要癥狀為口痛拒食,手足皮膚、口咽部出現(xiàn)大量皰疹,局部瘙癢,伴有發(fā)熱、煩躁不安、夜寐不寧、尿黃赤,大便干結或便溏

3、,舌紅、苔多黃膩,脈滑數(shù)。治療以清熱解毒祛濕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疏散風熱,托毒外出  對于發(fā)疹初期,患者僅見少量皰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證,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風熱、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熱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皰疹得消。李小蘭采用自擬透疹湯治療患者32例,方用金銀花10克、連翹5克、梔子8克、防風8克、蟬蛻6克、紫草8克、桔梗8克、滑石10克、車前子6克。發(fā)熱咽痛者加柴胡、玄參;口唇干燥加蘆根。結果痊愈27例,顯效4例,總有效率96.9。錢煥洋用解毒透疹湯治療手足口病54例,方藥組成: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紫花地丁、蟬蛻、

4、浮萍各10克,黃芩6克,木通3克,滑石9克,生甘草3克。發(fā)熱咽痛者加柴胡、桔梗;便秘者加生大黃;津傷明顯者加天花粉、玄參。1周內治愈46例,8例因局部感染嚴重,于812 天內治愈,療效顯著。    清熱解毒除濕  中醫(yī)認為手足口病乃由濕熱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熱解毒祛濕,野菊花、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藥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濕藥常作為必用藥物。肖詔偉等用大劑量的清熱解毒祛濕藥,隨證加減,自擬鹵地菊湯治療手足口病患者62例,取得很好的療效。方藥組成:鹵地菊15克,金銀花、板藍根各12克,蚤休、萆薢各9克,荊芥6克,防風、蒼白術各4.5克,黃連、蟬

5、蛻各3克。清水煎服,每日12劑。    對于濕重于熱者,臨床癥狀除見大量皰疹顯現(xiàn),皰中含有膿液外,還伴有大便稀溏,苔黃膩,脈滑。治療應以化濕為重點,兼以清熱解毒。劉敏采用經方葛根芩連湯治療44例手足口病患兒,基本方為葛根12克15克、黃芩6克9克、黃連2克4克、甘草3克5克、升麻3克5克、赤芍7克9克、浮萍7克9克、薏苡仁12克15克、白茅根12克15克、竹葉7克9克。大便干結加生大黃3克5克(后下);發(fā)熱無汗加青蒿5克6克(后下)、荊芥5克6克(后下);高熱持續(xù)不退加石膏30克45克、羚羊角1克2克、水牛角12克15克。同時對照組40例患者以病毒唑片進行治療。結

6、果:治療組治愈37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95.5;對照組治愈23例,好轉7例,總有效率75.0 ,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李巧香選用銀翹藿茵湯治療手足口病患者68例,其組方為金銀花9克、連翹9克、藿香9克、茵陳6克、薏苡仁12克、厚樸9克、石菖蒲9克、黃芩6克、板藍根10克、野菊花10克。咽痛明顯者加牛蒡子、玄參清利咽喉;大便干結者加大黃、枳實以通便瀉熱;口渴明顯者加石膏、知母清泄肺胃之熱。同時用利巴韋林治療64例作為對照,結果證明銀翹霍茵湯對本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利巴韋林。    對于熱重于濕者,可見皰疹紅,身熱不寧,煩躁口渴

7、,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紅,脈數(shù)。治宜清熱解毒為主,佐以祛濕。王有鵬等自擬中藥散劑進行治療,基本方藥為梔子50克,生石膏、生地黃、牡丹皮、金銀花各100克,黃芩、黃連、黃柏、甘草各40克,朱砂、冰片各25克。上藥共研細末制成散劑。每日服3次,溫水送服。2月1歲者0.125克0.5克;1歲3歲者0.5克0.75克;4歲12歲者0.75克1克。在治療的72例患者中,治愈58例,有效11例,有效率95。    清泄心火  手足口病多發(fā)于夏季,暑氣通于心,此時心火亢盛,臨床癥狀除見手足肌膚、口咽部出現(xiàn)大量皰疹外,伴有夜寐不寧、小便赤黃、舌尖紅、脈數(shù)等癥狀。因此部分臨

8、床醫(yī)家主張以清泄心火為主要治療原則,多在導赤散的基礎上隨證加減。屈弘宇使用涼膈散合導赤散治療患者40例。其組方為:芒硝3克(沖服)、大黃5克(后下)、甘草10克、山梔子10克、黃芩10克、連翹15克、竹葉10克、細辛3克、黃連3克、生地黃15克、薄荷10克(后下)。如病兒有發(fā)熱加石膏50克(先煎)、柴胡10克、知母10克。同時對照組患者40例口服新博林(利巴韋林顆粒劑)進行比較。服藥5天后,治療組治愈36例,好轉4例,治愈率90;對照組治愈22例,好轉18例,治愈率55。二者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意義(P<0.001)。肖達明等自擬清心導赤散加減治療患者30例,療效滿意。藥物組成:生地黃、滑石、

9、板藍根各15克,金銀花、白鮮皮、苦參各10克,牡丹皮、竹葉、通草各6克,黃連5克,燈心草5扎,生甘草3克。每天1劑,水煎分23次服。若發(fā)熱甚者加生石膏、青天葵;口渴不欲飲、苔黃膩等濕熱癥狀明顯者加藿香、佩蘭、薏苡仁。張民肅自擬解毒瀉心湯加減治療患者30例,方用黃連、竹葉各5克,黃芩、黃柏、梔子各10克,大青葉15克,滑石12克,苦參8克,生甘草3克。若發(fā)熱甚者加生石膏;口渴不欲飲、苔黃膩等濕熱癥狀明顯者加佩蘭、薏苡仁;大便干結者加生大黃。同時對照組26例采用病毒唑或新博林加維生素C口服,重癥患兒同時給予青霉素或先鋒霉素V靜脈滴注,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

10、160; 此外,本病屬于溫病的范疇,若毒邪熾盛,或患者素體稟賦不足、素體偏亢,則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各種危重證候。若邪毒熾盛,內陷厥陰而見壯熱、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等。    恢復期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熱之毒耗傷陰液,而且口咽部的皰疹影響患者的進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陰傷脾虛為主,癥見皰疹漸消,伴有身熱漸退、口渴、納差、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治療宜健脾助運,生津養(yǎng)陰為主。李向東使用陳皮6克、厚樸6克、蒼術6克、砂仁(后下)2克、神曲6克、麥門冬9克、蘆根9克。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100毫升,早晚分服,療

11、效滿意。但是至目前為止,關于手足口病在恢復期的治療報道甚少,筆者認為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陰液虧少、脾虛失運為主,沙參麥冬湯、四君子湯等方劑均可以作為恢復期調護方。    外治方法    除上述內治方法外,尚有不少醫(yī)生對患者皰疹采取外用藥物進行局部治療,尤其是當口唇、咽峽部發(fā)生皰疹時,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顯得尤為重要。倪振華在內服藥治療的基礎上,輔以局部外治,在78例患者中對63例采用局部外治法。其中26例僅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處;另37例除口腔用藥外,對手足皰疹還用金黃散或青黛散撒布患處,對治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宋阿冬采用舌

12、瘡散治療口咽峽部的皰疹。方藥組成:生石膏10克、冰片1克、青黛3克、生蒲黃1克。上藥共研細末,先取金銀花20克、甘草10克,加開水100毫升浸泡,待冷后用消毒棉簽蘸此水清洗患處或含漱口腔,而后將以上藥末涂于患處,每日34次,治療后患者口腔皰疹明顯好轉,能進飲食。    中成藥治療    李桂花用穿琥寧靜脈點滴治療手足口病,其主要有效成分為脫水穿心蓮內酯琥珀酸半酯單鉀鹽,具有明顯的解熱、抗炎、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及鎮(zhèn)靜作用,對病毒、細菌均有明顯的滅活作用,尤其對病毒感染療效顯著,臨床試驗證實其治療作用優(yōu)于病毒唑。牛靜等采用以黃芩、金銀花、

13、大黃、梔子為主要成分的黃梔花口服液治療手足口病58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姚莉華等人用“金蓮清熱沖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患者46例,同時外用“金喉健噴劑”加強清熱瀉火之力,直接作用在水皰上使之明顯消退,既經濟又方便,比用“阿昔洛韋片”療效顯著,縮短病程。清開靈注射液、爐甘石洗劑、金黃散中成藥等也逐漸用于臨床進行輔助治療。陳紅娟等人研究證實:應用中藥穴位敷貼和激光照射治療兒童手足口病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手足口病有哪些臨床表現(xiàn)?    臨床表現(xiàn):手足口病潛伏期一般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癥狀,多數(shù)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

14、臀四個部位;臨床上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由于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谇火つふ畛霈F(xiàn)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于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fā)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xiàn)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后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愈合后不留痕跡。手、足、口病損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現(xiàn)。水泡及皮疹通常會在1周內消退。    手足口病會引起哪些并發(fā)癥?    手足口病表

15、現(xiàn)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jiān)測,如出現(xiàn)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fā)性心肌炎的發(fā)生。伴發(fā)無菌性腦膜炎時,其癥狀表現(xiàn)為發(fā)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wěn)等;身體偶而可發(fā)現(xiàn)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合并有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的人,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手足口病的流行環(huán)節(jié)及流行特征    傳染源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颊咴诎l(fā)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約35周從糞便

16、中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帶毒者和輕型散發(fā)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    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颊哐屎矸置谖锛巴僖褐械牟《究赏ㄟ^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    易感人群    人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

17、受感后可獲得免疫力,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fā)病,但病毒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之比為100:1,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的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fā)病數(shù)8595。據(jù)國外觀察報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間新生兒出世,易感者逐漸積累,達到一定數(shù)量時,便為新的流行提供先決條件。    流行方式    本病常呈暴發(fā)流行后散在發(fā)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fā)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fā)病集聚現(xiàn)象。醫(y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 &#

18、160;  手足口病的預防原則    1.加強監(jiān)測,提高監(jiān)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及時采集合格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    2.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fā)現(xiàn)病人,積極采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3.托幼機構做好晨間體檢,發(fā)現(xiàn)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應消毒,患兒糞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5.流行時, 做好環(huán)境、食品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 

19、   6.飯前便后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7.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    8.注意嬰幼兒的營養(yǎng)、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9.醫(yī)院加強預診,設立專門診室,嚴防交叉感染。(殷子斐蘇永華胡玉芝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yī)大學)手足口病是一種發(fā)疹性疾病,癥狀以發(fā)熱、手足肌膚和口腔黏膜發(fā)生皰疹為特征。中醫(yī)認為引起本病的病因為外感時行邪毒,其性濕兼熱,經口鼻而侵入人體,過肺衛(wèi)(胃),病初起見肺衛(wèi)失和、胃氣失和的癥狀,繼而時邪客蘊肺脾,波

20、及營分,而脾主四肢開竅于口,脾經蘊熱,熱郁為疹,濕蘊為皰,發(fā)于手足肌膚、口咽部;一般邪毒漸減、正氣漸復而結痂,少數(shù)病情嚴重者可出現(xiàn)邪入心脈、邪入肝心的變癥。根據(jù)手足口病的起病、病程、臨床特征,當屬于中醫(yī)溫病學“濕溫病”范疇。手足口病系外邪所致病證,當具有外感病證的邪正消長特點,而分為邪盛初期、邪盛極期、邪減正復期。依據(jù)病程、皮疹特點及全身癥狀來辨別邪正消長情況,一般初起病邪在肺衛(wèi),繼而邪及氣營而見疹,終則邪減正復而向愈。   一、手足口病中醫(yī)預防方案:黃芪12克、防風9克、蒼術9克、升麻9克、藿香6克、板藍根12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劑,連用5天。  

21、0;  二、手足口病中醫(yī)治療方案:    輕癥患者:需要雙花15克、連翹9克、板藍根12克、藿香6克、黃芩6克、白蘚皮6克、浮萍6克、薏苡仁9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劑。加減:發(fā)熱加柴胡、青嵩,嘔吐加竹茹、蘇梗、半夏,咳嗽加瓜蔞、浙貝,腹瀉重用薏苡仁、滑石。  重癥患者:生地12克、黃連6克、梔子6克、丹皮9克、石膏12克、竹葉9克、連翹12克、黃芩6克、板藍根12克、紫草9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劑。加減:高熱抽搐昏迷合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嗜睡、昏迷、痰多合玉樞丹,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合獨參湯、參附湯。 

22、0;邪盛初期以發(fā)熱惡風、咽紅咽痛、鼻塞流涕、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大便不調(或干或稀)、舌紅、苔白微膩、脈浮數(shù)而滑為主證。治宜疏風清熱、利濕解毒,常選大連翹湯,藥用連翹10克,黃芩、荊芥、白蔻仁、滑石、貫眾各7.5克,柴胡、防風、蟬蛻、厚樸各5克,水煎,頭煎加水150毫升,煎取50毫升,二煎加水80毫升,取30毫升,將兩次所得的藥液混合成約80毫升液體,一日分23次口服(劑量以3歲正常發(fā)育的小兒為例,下同)。若兼有惡心嘔吐者,加竹茹、蘇梗各5克;若兼有泄瀉者,加山藥、薏苡仁各7.5克。常用中成藥有疏解散、時癥散、藿香正氣軟膠囊等。邪盛極期以發(fā)熱12天后手足口發(fā)疹,內含混濁液體,伴有疼痛拒食、流涎

23、,煩躁不安,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為主證。治宜清熱解毒、燥濕涼營透疹,常選王氏連樸飲合化斑解毒湯,藥用黃芩、金銀花、連翹、梔子、貫眾各10克,黃連、紫草、薄荷、大青葉各7.5克,赤芍、牡丹皮、厚樸各5克。若皰疹瘙癢明顯者,加地膚子、蟬蛻、白蒺藜各7.5克;若里熱熾盛者,可加生大黃2.5克。常用中成藥有加味解毒散、蒲地藍消炎片、蓮花清瘟膠囊等。邪減正復期以熱退、口腔潰瘍漸愈合、手足皰疹逐漸干縮為主證。治宜清解余邪,常選千金葦莖湯,藥用蘆根、薏苡仁各10克,車前子、大青葉各7.5克,佩蘭葉、薄荷各5克。常用中成藥有板藍根沖劑等。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這本書不知何故,

24、很多執(zhí)業(yè)中醫(yī)師都未曾讀過。書的作者彭子益先生明確指出:“疹子原因與溫病同,皆木氣疏泄,沖開肺金,相火逆騰,中下大虛之病。大人溫病以汗解,小兒溫病以疹解。汗乃血所化,疹乃血所成。木氣疏泄,故疹為紅色。木氣疏泄,分疏泄正常與疏泄不及兩證。正常宜養(yǎng),不及宜補。”   木氣疏泄的表現(xiàn)是發(fā)高燒、眼中含淚。他還指出“凡疹病只要不發(fā)生內傷吐瀉惡證,不必食藥,靜養(yǎng)七日,自然即愈?!薄耙挥脹鏊帲嗷鹣麥?,即至不救。”他給出的治療方案如下:疏泄正常的證狀:發(fā)高燒、面色充足、小便清利、大便不瀉、疹出成粒、色紅粒飽、膝以下都有疹。冬天寒冷并且沒有出現(xiàn)打雷的地方,小兒多是此證。方劑:方用四豆飲煎服。

25、只要發(fā)熱,不論疹點已出未出,始終只用此方。四豆飲組方:黃豆20粒,黑豆、綠豆、白飯豆各15粒煎服。(白飯豆也叫白蕓豆)方議:黃豆黑豆養(yǎng)中養(yǎng)木,兼降膽經補津液。綠豆養(yǎng)中養(yǎng)木,兼清肺熱。飯豆養(yǎng)中養(yǎng)木利水。(有個河北廊坊的的網(wǎng)友千里迢迢地帶著孩子到北京友誼醫(yī)院看病,專家卻告訴她四豆飲會上火。真是無稽之談!)煮食方法:四種豆子都是生用,可以先泡泡,再多放水煎到稀爛。取濃湯溫服。隨煎隨服,不可放涼或隔夜服。白飯豆是利水的,尿量多的小兒,不用加白飯豆;如果服四豆飲后尿量增多,也要去掉白飯豆。    疏泄不及證狀:發(fā)熱不盛、面色痿弱、昏迷不醒、疹出不紅、或不成粒、或疹

26、出成片、或一出即回、或疹悶難出、小便短少,若加吐瀉脈遲肢冷,極易死亡。請注意小便短少為要證。冬天鳴雷,或冬至起霧的地方、身體陽虛的小兒易得此癥。方劑:在四豆飲中,加入巴戟天2g。只要小便數(shù)量增多,就是好轉的跡象。巴戟天 味辛,甘; 性微溫。 歸腎,肝經。補腎助陽,祛風除濕,強筋健骨。彭子益還推薦了一個很好吃的食物:葡萄干。葡萄干能溫補肝腎,性極和平。出疹時每日服一錢(3克左右),最保平安,七日痊愈。本草綱目載,葡萄北方以之補腎,南方以之稀痘。預防也可服用。在流行期可堅持每天服用。在出疹前后出現(xiàn)咳嗽的小兒,即使不發(fā)熱,均可服用白菜心黃豆水:取黃豆五六十粒煮爛后加入大白菜心(買不到可用娃娃菜代替)

27、煮熟即可?!按藶橐磺兴幩荒芗?,養(yǎng)金養(yǎng)木平熱息風兼養(yǎng)中氣”“日日服之,平安之至。疹病盛行之時,日服一劑,亦可預防?!憋嬍辰桑赫畛鲋?,不可食白木耳、魚肝油、雞蛋、牛奶、燕窩、魚翅、蝦米、鯉魚、咸魚、雞、牛肉、羊肉、鴿、紅糖、甜酒與一切酒、胡椒、花椒、韭菜、生姜、蒜、核桃、茶、煙等動陽食品(發(fā)物),以動木熱而傷肺陰,致熱氣入肺而成肺癰,或熱氣入目而成目疾等患。· 2010-5-19 11:38 · 回復 直腸滴入中藥巧治小兒手足口病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發(fā)表時間:2010-06-28 14:44:39 關鍵字:  直腸  中藥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