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窯的千年傳承_第1頁
登封窯的千年傳承_第2頁
登封窯的千年傳承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登封窯的千年傳承嵩山歷史文化厚重,源遠流長。世人皆知嵩山有少林寺, 但世人卻不知嵩山有歷史上曾經輝煌過的登封窯,漫說外地 人,就是登封人也知之甚少,這是歷史的遺憾。瑩潤恬淡的瓷中珍品登封窯陶瓷文化耀眼奪目,是嵩山歷史文化苑中的一枝 奇葩,往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有雙 廟溝遺址紅陶的發(fā)現,仰韶、龍山文化時期,分別在八方、 夏洼和王城崗遺址有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的發(fā)現。尤其 是龍山文化時期君召南洼遺址和夏都王城崗遺址白陶的發(fā) 現,被專家稱為瓷之源頭。到了唐宋時期登封窯達到其發(fā)展 的巔峰。登封窯年代之久遠,品類之豐富,工藝之精良,裝 飾之獨特,在北方地區(qū)極為罕見,尤其是北宋時期的

2、珍珠地 劃花工藝,易9、刻、劃綜合裝飾工藝,在陶瓷史上獨樹一幟。 釉下黑彩和釉上紅綠彩,開陶瓷釉上裝飾之先河,對明清時 期的南方彩瓷產生了重要影響。有專家認為,登封窯是北方 民窯系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窯口,在陶瓷史上有著劃時 代的意義。從釉色上看,登封窯乳白的釉色與紋飾表現出來的褐色 相得益彰,更顯沉靜、恬淡、自然。其釉質的瑩潤、文雅、 含蓄,使其他窯口難以企及。尤其在釉色、釉質與紋飾的搭 配方面,更顯優(yōu)雅脫俗,形成登封窯所獨有的特色。由于登 封窯燒成溫度偏高,所以釉面光澤亮麗,雖歷經千年歲月的 侵蝕仍“面不改色” ,依然如新。從裝飾上看,登封窯題材多樣,紋飾豐富。據不完全考 證,裝飾在各種

3、器形上的題材共有植物花卉、飛禽走獸、人 物與幾何圖案等四大類,共 30 多種。從圖案布局來看,構 圖豐滿,疏密有致,高低錯落,富有層次和變化,給人一種 疏朗、清新的感覺。其繪畫手法上主要繼承了唐代吳道子的 繪畫風格,多以白描為主,線條多用中峰、側峰,高古游絲 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等都有所體現,精巧細膩,生動傳 神。如橄欖?J的人物衣紋,寥寥數筆,酣暢淋漓,飄逸灑脫, 如同隨風起舞, 充分體現了宋代文人的灑脫無忌、 悠閑自在 它利用綜合工藝,集剔、刻、劃等多種工藝于一體的裝飾手 法,如白釉剔刻劃花水注,胎釉對比鮮明,使作品更具有層 次感和立體感,更能表現北方民俗的粗狂和力度??傊?,登 封窯的裝

4、飾手法和技藝嫻熟精湛,對中國陶瓷裝飾技藝的研 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從藝術風格上看,登封窯注重圖案搭配和布局的協調, 不同的器型選擇不同的紋飾、力求兩者的統(tǒng)一,同一器型的 不同紋飾、也注重布局的協調和合理;構圖多以寫實為主, 結合造型特點,設計勻稱靈活,毫無拘束、一枝通透、一氣呵成,沒有程式化的古板和拘泥,充分體現了宋人的隨意、自在、豪放;有些作品突出寫意,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幅生動活潑的圖案,生動傳神,寓意豐富。由于登封窯主要生產貢瓷和高檔用瓷,在宮廷和上層社會,具有廣泛的影響。同時,在北宋時期也作為陶瓷貿易的 主要品種流入日本、南韓等國家,在日本和東南亞地區(qū)具有 廣泛影響;后來流入到美國、英

5、國等西方國家,并且在世界 著名博物館都有收藏。登封窯中的“珍珠”登封窯品種較多,以白釉為主,其中珍珠地劃花品種產量最大,最負盛名,是為該窯的代表性作品。 之所以取名“珍 珠地”,也許因為其釉面上如珍珠般一圈圈的紋飾。正是由 于珍珠地劃花裝飾技藝,登封窯才成為北方諸多窯口的代表。珍珠地的工藝流程,是先在晾干到一定程度的胚胎上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然后用竹簽或鐵制的尖狀工具,在胚胎上 輕輕劃出主體紋飾,劃完后的留白部分,再用竹管或葦管等 管狀工具,戳上一個個珍珠一樣的小圓圈。這個戳制工藝看 似簡單,其實技術性很強,胚體太干了不行,太濕了也不行, 手太重了不行,太輕了也不行。它的排列也很講究,密了易 套

6、,疏了易散,也不能橫平豎直,而必須是三五成組,這樣 才能自然、均勻、渾然一體,才能突出裝飾效果。最后入窯 燒制,成色的深淺輕重,主要靠人工著色的濃淡,這種工藝 的釉色均勻、紋飾清晰、自然質樸,觀賞性大大提高。在故宮博物院,有件國寶“珍珠地雙龍虎紋瓶” 。純凈 的白釉上, 有著珍珠般圓潤的底紋。 瓶身刻劃二虎, 一站立, 一行走, 呲牙翹尾, 均矯捷兇猛, 搏斗于草叢中, 襯以洞石、 芭蕉,近底處有一周蓮瓣紋。圖案以外空白處戳印珍珠形小 圓圈。此瓶制作規(guī)整, 線條流暢, 色調和諧, 繪畫生動寫實, 筆法蒼勁有力。這件瓷器是登封窯的經典之作,橄欖狀的造 型,飽滿、端莊、流暢,體現著和諧、和平、和氣

7、。故宮博物院中的另一件珍珠地瓷器是乾隆皇帝親筆御 題的宋代珍珠地刻花瓷枕。枕高 12.5 公分,長 33.8 公分, 寬 30 公分,枕呈腰圓形。右側壁上有一通氣孔。枕面上部 珍珠地上刻劃一折枝牡丹,牡丹花朵盛開。其下為連弧形開 光,開光內鉤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瓷中定州猶椎輪,丹青弗藉傳色粉。懿茲芳枕質樸淳,蛤粉為釉鋪以勻。鉛氣火氣凈且渝,粹然古貌如道人。通靈一穴堪眠云,信能忘憂能怡神。至人無夢方宜陳,小哉邯鄲漫云云。 乾隆皇帝對這珍珠地刻花瓷枕歡喜與稱贊有加,一贊此 白瓷之色其他彩色瓷難以媲美;二贊粉白如蛤的釉色質樸勻 稱;三贊此枕有忘憂怡神催眠入睡之功能,等等。乾隆毫不 吝嗇地把贊美之詞

8、給了這既非官窯也難見于史冊的登封古 窯一一珍珠地刻花枕。但顯然乾隆當時是把這登封窯的瓷枕 當作河北的定窯白瓷來稱贊。是時代的局限性讓乾隆沒有分 清楚施過化妝土的登封窯白釉珍珠地與定窯白瓷的區(qū)別,還 是下面人為拍乾隆馬屁把登封窯白釉瓷當作宋官定窯白瓷 進貢給乾隆,亦或原本登封白瓷就曾經是作為御用定窯白瓷 的一個外發(fā)窯場,為宋代宮廷燒制過御用白瓷而進貢到宮廷 中, 由于沒有史料記載與考古事實的發(fā)現,真相不得而知, 所有的推斷只能成為一個猜想。但不能否認的是,一件做工 精湛的登封窯給人所帶來的藝術享受。更詩意的“白地黑花”2014 年底, 登封窯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 是由于瓷器本身的歷

9、史價值和藝術特色,但亦離不開民間藝 人的推動。正是出于對這個曾經輝煌近千年的民窯有著特殊 情感,從收集瓷片標本到踏勘瓷窯遺址,從恢復登封古窯到 嵩山青瓷出窯, 從研燒珍珠地到創(chuàng)作水墨瓷 ,30 年來,河南民間藝人李景洲一直默默甘做一位“瓷情”漢。年僅 50 余歲的他便是中國“登封窯”的傳承人。李景洲是踩著瓷片長大的。他的家鄉(xiāng)與曲河窯一嶺之隔,曾經是古代一個 瓷器區(qū)遺址,生活中的登封古瓷器、瓷片無處不在,家族中 亦有不少族人從事各類陶瓷燒造、制作以及陶瓷買賣。童年 的他總是幻想把撿來的碎陶、 瓷片,拼湊成一個完整的瓷器。正是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的熏陶下,加之兒時的夢想徹底地改變了李景洲的一生從 198

10、5 年起,李景洲收藏了登封出土的各個時代,完 整的陶瓷器皿及陶、瓷片 10 余萬片(件) 。而細心的李景洲 為便于識別,便將其收集的每一塊瓷片標本上都標注有瓷片 的稱謂、品相及年代,而且每次把玩時都帶著手套。李景洲說, 他收藏的各個時期的陶、 瓷片上至自裴李崗、 仰韶、龍山文化,經夏商周到明清,期間從沒有斷代,每個 時代的陶瓷都有它明顯的特點。 “可以說大量的實物清晰地 勾勒出中國北方民窯 8000 年來的演變歷程。 ”通過對登封古窯口遺址分布、瓷片標本特征的研究,李 景洲繪出一幅古代嵩山地區(qū)陶瓷窯口遺址圖, “從圖上來看, 先民們是根據海平面的不斷下降從高處到低處向下遷徙的, 海拔高的地方是

11、裴李崗文化、 仰韶、龍山文化時期, 而隋唐、 五代、宋各窯口就靠下。 ”李景洲說。登封窯創(chuàng)燒于隋、唐,北宋是它的鼎盛時期。如曲河曾 因燒瓷而成為一方巨鎮(zhèn),金元以后漸次湮沒,它的輝煌,更 是有諸多文獻記載。在國家昌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 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發(fā)掘、復仿登封窯具有重大的 意義。2005 年,李景洲和幾個對古陶瓷有共同志趣愛好的朋友 成立了“嵩山古陶瓷研究學會” ,著手對登封窯的恢復研究。 后來的日子里,通過對登封窯的曲河窯、白坪窯、前莊窯、 徐莊窯、冶窯等遺址的深入調查,發(fā)現的越來越多,他的研 究也愈加癡迷。兩年后,他又組織資金成立了公司,清晨黃 昏,嚴寒酷暑,沒日沒夜,

12、全身心地投入了復仿制工作。登封窯的復制和仿制是一條艱難之路。李景洲首先從嵩 山青瓷入手,藝術定位于北宋早期的釉色特點,即以天青、 天藍、月白這些單色釉做主色調, 追求早期青瓷淡雅、 溫潤、 古樸的神韻。按照這個目標,通過緊張而有序的工作, 2007 年 10 月,李景洲終于拿出了自己的第一窯產品。盡管工藝 上還不甚成熟,但失傳千年之久的嵩山青瓷終于恢復了。后 來他們進行了大量的實驗, 使工藝水平不斷完善、 不斷提高。 到年底,各項技術都已成熟,令人滿意的復仿制品問世了, 并得到了同行及專家的充分肯定。為了對自己的復仿制水平進行檢驗,他們舉辦了“中國 登封窯復仿制品論證會” 。論證會上,來自國家

13、文物局的專 家、故宮博物院的專家、河南文物與考古方面的專家肯定地 指出:“復仿制品從造型、胎色、釉質、釉色到裝飾效果, 基本達到了宋代同類標本的水平,造型流暢、飽滿渾厚、釉 色純正、釉質溫潤,體現了宋瓷淡雅、沉靜的時代特征 , 復仿制的登封窯珍珠地劃花、 白釉刻劃花、 白釉剔刻等產品, 屬目前國內該類型復仿制品的最高水平。 ”登封窯雖然獨特,但也有它需要創(chuàng)新的地方。登封窯是以裝飾而著稱的歷史名窯, “白地黑花” 是登封窯在宋、 金、 元時期的主要裝飾形式之一。它是在白地的基礎上,繪以黑 褐色紋飾。這種裝飾黑、白對比鮮明,反差大,視覺沖擊力 強烈,但登封窯的這種裝飾使紋飾和背景之間缺少色階和過 渡而略顯生硬,傳統(tǒng)國畫的意境難以充分表達。李景洲創(chuàng)新的“釉下水墨瓷”,在傳統(tǒng)裝飾“白地黑花” 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一步。它是在選用特定礦物原料的基 礎上,結合傳統(tǒng)水墨的表現技法(墨分五彩),采用特定的傳統(tǒng)燒造工藝而完成的。這種創(chuàng)新的特點是綜合利用登封窯 傳統(tǒng)的裝飾元素以及獨特的陶瓷材料、制作工藝與中國傳統(tǒng) 繪畫的表現語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