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石橋孔數(shù)長度再探究_第1頁
垂虹石橋孔數(shù)長度再探究_第2頁
垂虹石橋孔數(shù)長度再探究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垂虹石橋孔數(shù)長度再探究吳國良吳江垂虹橋,舊名利往橋,俗呼長橋。自宋慶歷八年( 1048)六 月二十八日始建木橋至今, 即將迎來它 970 歲的生日。 作為中國古代 名橋,垂虹橋曾輝煌一時,尤其是改建為聯(lián)拱石橋后,被譽為“江南 第一長橋”,更是彰顯于世。然而,這第一長橋到底有幾孔有多長, 歷代眾說紛紜,十分遺憾地成了歷史之迷。考古的方法不外乎兩種, 即野外考古和書齋考古。 所幸垂虹橋尚 有東西兩端元明遺存,我想由此入手,給合史料比照,這或許是一條 較為簡便有效的考證途徑。1995年 7月,在垂虹橋西端遺址建“垂虹遺址公園” ,施工過程 中先后挖出了 11孔橋洞,后對其中的 7 孔進行了修繕。是為

2、西端遺 存,長 32 米。 2004年 11 月,在垂虹橋東端遺址進行垂虹景區(qū)建設(shè) 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了 9 孔橋洞,以及橋堍、牌坊基礎(chǔ)、匯澤亭地坪石。 隨即實施清理維修,并接建了 1 孔剛性墩橋洞。是為東端遺存,全長 52.28 米,其中橋洞長 44.48 米,橋堍長 7.8 米。東西兩端遺存之間 為 1967 年垂虹橋倒塌后的河面,經(jīng)測為 195.6 米??紤]到坍塌部分 (包括 3孔大橋洞, 6孔大洞左右次孔,若干小橋洞,以及垂虹亭) , 基本上為民國四年( 1915)所修,故依據(jù)當年施工資料可推算小橋洞 之孔數(shù)。民國四年編印的重修垂虹橋徵信錄中,載有當時所用圈 板尺寸,為五尺長,二尺面,七寸

3、厚,即長 1.65 米,寬 0.66 米,厚 0.23 米。據(jù)此,劉延華女士在所撰垂虹橋歷史探淵與保護修繕 文中對橋洞跨度作了推算:若大洞以每跨九組圈板組成,其跨度為 9.95 米,3孔計 29.85 米;若大洞左右次孔以每跨七組圈板組成,其 跨度為 7.86 米,6 孔計 47.16 米。現(xiàn)以河面 195.6 米,減去上述 9 孔數(shù)據(jù),剩馀 118.59 米,應(yīng)是小橋洞和垂虹亭的長度。若小洞以每 跨五組圈板組成,其跨度為 4.32 米,垂虹亭以一小洞計,經(jīng)推算, 小橋洞約有 26 孔。至此,自垂虹橋西端目前所見遺存,一直延伸至 東端遺址橋堍,全長約 280 米,橋洞約 52 孔。元泰定二年(

4、 1325), 垂虹木橋易石重建,袁桷在重建長橋記 中記“為梁六十有二”。這是最早的 62 孔記載。此后,明成化七年重 修垂虹橋時梅倫所撰重修長橋記 、明弘治吳江志、明嘉靖吳 江縣志、明史河渠志林應(yīng)訓萬歷五年蘇松水利條陳、清康熙五 年重修垂虹橋時金之俊所撰吳江劉邑侯重修利往橋碑記 、清康熙 吳江縣志、清徐崧、張大純百城煙水 、清乾隆蘇州府志 、 清乾隆吳江縣志、清金學詩修筑垂虹橋議、清同治蘇州府志、 清王樹人松陵人物匯編 、民國四年丁祖蔭重修垂虹橋記和金 祖澤重修垂虹橋記等都從此說。62 孔,是文獻中垂虹石橋孔數(shù)的主要一說。下面即以此對接垂 虹遺存,繼續(xù)進行探討?,F(xiàn)以 62孔計,除去上面推算的

5、 52 孔橋洞, 尚有 10 孔之差。那么,它在何處呢?只有兩種可能。一在東端,但 東端遺存已見橋堍,且出土牌坊基礎(chǔ)和匯澤亭地坪石。再往東,在近 年的城市建設(shè)中未有文物遺跡發(fā)現(xiàn)的聽聞。 因此,這種可能似可排除。 另一在西端。據(jù)前述劉延華女士文章所記, 1995 年出土的 11孔橋洞, 因路面與橋面高差達到 65 厘米,所以僅修繕了靠東的 7孔,而將其 他橋洞回填,其中有數(shù)孔在今公園路下。文中還回憶,當年負責供電 局承裝所大樓基建的有關(guān)人員, 曾提供過在大樓打樁時發(fā)現(xiàn)疑似橋洞 的信息。對此說法,或許會有質(zhì)疑:公園路原系城墻所在,承裝所位 于城內(nèi),垂虹橋怎會穿城而建,這不合常理。孰是孰非?筆者以為

6、, 一則,文章所言乃作者親歷親見親聞,當為可信。再則,更不能忽略 了吳江建城的重要史實。據(jù)清乾隆吳江縣志卷六城池記載,吳江 城最早建于后梁乾化元年,后南城廢,僅存北城。 “(宋)嘉祐二年, 知吳江縣裴煜復建南北二門。 元至正十二年, 達魯花赤札牙進重建北 門。十六年,張士誠據(jù)有其地,乃拓而大之,今縣城是也。 ”由此可 知,吳江建置一定規(guī)模且與垂虹橋有所關(guān)聯(lián)的縣城, 時在元至正十六 年( 1356),晚于元泰定二年( 1325)三十馀年。也就是說,橋建在 先,城建在后,并非垂虹橋穿城而建,而是城墻建在了垂虹橋之上。 這可能當年張士誠建城時,這里已淪為了陸地。垂虹石橋的孔數(shù)除了 62孔之外,尚有

7、72 孔、64 孔、105孔三說。72 孔之說,最早見于元陶宗儀所撰筆記南村輟耕錄卷二十 六“吳江長橋”條:“吳江長橋七十二間,作橋者僧從雅師立總其役, 崇敬率眾以給其費,居士姚行獨任勞以終事。經(jīng)始于泰定乙丑二月, 期年而成。后九年,州守的斤海牙作鉅閣,奉觀音像于上。 ”接著是 明成化十七年(1481 )錢溥所撰重修垂虹橋記:“是橋也,實 據(jù)兩浙八閩之沖,蓋要地也。橋袤千有馀尺,下開七十二洞。 歷歲滋久,崩隤日甚,行者病焉。去年冬,巡撫御史高唐劉公魁過而 見之,召治縣者修之,其邑有故義官屠晟之妻趙氏聞之,乃 出白金千馀兩。經(jīng)始于其冬,不三月遄復其舊,煥然維新。 ”此后, 一些志書(如明正德姑蘇

8、志、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嘉慶重 修大清一統(tǒng)志)、治水奏議(如明楊循吉浚河志略 、明崇禎十年 沈幾治水條陳)、記文(如明周大章吳江縣修學記 ),以及古近代 吟詠垂虹橋的詩詞作品和當今的某些辭書、 橋梁專著等, 也都沿用此 說。下面,就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 和錢溥重修垂虹橋記 中的“七 十二孔之說”試作分析。陶宗儀是元末明初人,生于元延祐三年( 1316),垂虹石橋建成 時 11 歲。后隱居于松江(今屬上海) ,以撰述為事。南村輟耕錄 作于元末,共三十卷,書前有元至正丙午( 1366)孫作序。該書除了 “吳江長橋”條外,在其卷九還寫了“吳江塔顛箭”條,首句有云: “吳江華嚴寺浮圖之顛,望之,二矢

9、著其上,簳羽宛然可辨。 ”據(jù)此 可知,陶宗儀曾來過吳江, 并游覽了垂虹橋和華嚴寺。當時他見到的 垂虹橋,是其全貌 (而且點見了 72孔),還是已有部分橋洞被埋在了 地下乃至張士誠建城后的垂虹橋,我們不得而知。若是后者,則已無 法確知幾多孔數(shù)。那么, 南村輟耕錄中的“吳江長橋七十二間” 之說,依據(jù)的極有可能是采自民間的口碑資料,其可靠性,則令人生 疑。錢溥的重修垂虹橋記 ,也明確垂虹橋原有 72 孔,這次重修是 復其舊。如何解讀這里的“復其舊”?我們往往會理解為恢復早先的 72孔,其實不然。明弘治吳江志卷五“長橋”條記載:“成化七年,都知監(jiān)福少監(jiān)捨銀一百兩為倡,王知縣迪重建南段。其北段 于成化十

10、六年崩圮, 十七年,邑人屠氏之母趙氏一力建完。 按此, 木建則始于慶歷知縣李問, 石建則始于泰定判官張顯祖, 而重修完固, 則本朝孔知州克中,橋厥后不過因舊修葺而已。 ”據(jù)此可知,明成化 十七年修繕的僅是上年崩圮的垂虹橋北段,這應(yīng)是錢溥記中“復 其舊”的本意。至于所記“下開七十二洞” ,可能因襲了南村輟耕 錄的說法。64孔之說,最早見于明史鑒所撰的運河志:“由雪灘而 西,是為長橋。橋舊名利往,東接江南,西踞城東,長一百三十丈, 橫截江湖。 宋慶歷八年, 知縣李問、 縣尉王庭堅新建, 然止用木為之, 中作亭名垂虹。元泰定二年,判官張顯祖始以石易之,上翼扶闌如其 長,下甃水竇六十有四。三年,達魯花

11、赤完者于兩堍鎮(zhèn)以四石獅。 ” 清同治蘇州府志 卷十水利“崇禎十七年” 條引用了此文。 明沈吳 江水考卷之一水道考和明嘉靖吳江縣志卷二水利上的“松江” 條,有相同記載:“松江,一名吳淞江,即吳江。 長橋當其交, 橫跨于上,名曰垂虹,舊名利往。為長一百三十丈,為竇六十有四。 ” 此外,清康熙時人李黃的治水條陳、清乾隆吳江縣志卷四十一治 水、清光緒吳江縣續(xù)志卷一疆土,也記有此說。細讀史鑒運河志所記“下甃水竇六十有四” ,指的應(yīng)是元泰 定二年(1325)改建為石橋時的孔數(shù), 而非撰寫運河志 時所點見。 史鑒生于明宣德九年( 1434),卒于明弘治九年( 1496),其間雖有正 統(tǒng)五年、成化七年、成化十

12、七年三次重修, 但都沒有增建孔數(shù), 僅“因 舊修葺而已”。況且相去垂虹石橋初建的一百多年間,由于自然和人 為的變遷改造,垂虹橋橋孔多有湮廢,史鑒所處時代,實際上已看不 到 62 孔,遑有 64 孔?因此, 64 孔之說,極有可能是 62 孔的誤記, 而后來者沿用此說,以致因訛傳訛。105 孔之說,見于明沈吳江水考卷二水治考下、清乾隆蘇 州府志卷七水利二、清同治蘇州府志卷十水利。記的是同一件 事,即明嘉靖十一年周鳳鳴條上水利六事,其中有云:“四曰 浚長橋以決壅滯。臣惟吳江有長橋,其長數(shù)里,橫跨震澤東南之濱。 舊本木柱駕橋,以通陸行,疏徹河水,沖激三江之潮淤,以入于海。 元季易為石橋,為洞門一百五

13、處,洞門既狹,水勢復分。 ”此說僅為 一家之言,其孔數(shù)多達一百有馀根本不可能,當然不能釆信。但奏疏 者勤于政事、為民請命的歷史擔當,令人欽佩。垂虹石橋的長度, 文獻和橋梁專著更是記載不一,說法各異,如 “長一千三百尺有奇” 、“闊一百三十丈”、“橋袤千有馀尺”、“二百許 丈”、“橋長二里”、“通長數(shù)十里”、“原長 500 米”、“長約五百米”、 “橋長一千五百尺”、“長 480 米”等等,直使人一頭霧水, 莫衷一是。 那么,長橋長,究竟有多長?元泰定二年,垂虹石橋始建,袁桷記為“長一千三百尺有奇” 。 按羅竹鳳主編漢語大辭典附錄中國歷代度制演變測算簡表統(tǒng) 一換算法(下同) ,以元 1尺為31.

14、2 厘米計,一千三百尺為 405.6 米。明成化七年,垂虹橋重修,梅倫記為“長一千三百尺有奇” 。以 明營造尺 1 尺為 32厘米計,一千三百尺為 416 米。清乾隆吳江縣志卷四十二水利記載: “長橋,闊一百三十丈。 按:今照部尺,從東門外城腳起,至橋之南堍石獅子止,共長一百零 四丈,適當一百三十丈八折之數(shù),大約當時一尺,今之八寸也。 ”以 清量地尺 1丈為345厘米計, 104丈為358.8 米。若加上城墻內(nèi)埋在 地下的橋洞(作 10 孔,并以今西端遺存平圴橋洞跨度 4.29 米計)和 西橋堍(參照東橋堍長 7.8 米),全長約 410 米。民國四年重修垂虹橋時, 有具體的圈板尺寸, 前文據(jù)

15、此已對大孔、 次孔、小孔的跨度作了推算?,F(xiàn)以 62孔計,并加上垂虹亭(作 1 小 孔)和兩橋堍(參照今數(shù)據(jù)) ,全長約 326 米。今存垂虹兩端遺存,經(jīng)實測和推算,自西端目前所見遺存,一直 延伸至東端遺址橋堍,長約 280米。以 62 孔計,尚需加上地下橋洞 (作 10 孔,并以今西端遺存平圴橋洞跨度計)和西橋堍(參照東橋 堍)的長度,則全長約為 330 米。通過上述計算得知, 元、明、清時的垂虹橋長度均在 400 米以上, 民國時推算和今遺存實測、推算的垂虹橋長度,約在 330 米左右,兩 者相差 80 米左右。這該如何解釋呢?其實,這種今昔互異的情況, 并非垂虹橋獨有,被稱為“小長橋”的蘇

16、州寶帶橋亦是如此。明正統(tǒng) 十年( 1445),寶帶橋重建,陳循在修寶帶橋記中記“為橋長一 千二百二十五尺”,即今 392 米。其后,雖經(jīng)淸代多次修葺,但是橋 的形制未有大變,仍是原先的規(guī)模。今橋經(jīng)實測,全長 317 米許,這 與明代所記,其差異亦在 80 米左右。因此,筆者以為,垂虹石橋的 長度,應(yīng)以實測為準。走筆至此,得出如下認知:一、盡管垂虹石橋有 62 孔、72 孔、64孔、105孔等多說,但無 一例外是指元泰定二年( 1325)始建時的孔數(shù)。以前曾認為“初建 62 孔,后改為 72孔”的說法不確。對于垂虹石橋的長度,歷代文獻 記載,亦不乏“始建說” 、“從舊說”的現(xiàn)象。二、若以垂虹橋西端為始點,東端為終點,那么,終點已顯,始 點未明,原東門城內(nèi)尚有遺存。三、通過對今所見垂虹遺存的實測,結(jié)合文獻考證, 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