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內(nèi)陸水體高光譜測量技術與實踐-唐軍武講義_第1頁
海洋與內(nèi)陸水體高光譜測量技術與實踐-唐軍武講義_第2頁
海洋與內(nèi)陸水體高光譜測量技術與實踐-唐軍武講義_第3頁
海洋與內(nèi)陸水體高光譜測量技術與實踐-唐軍武講義_第4頁
海洋與內(nèi)陸水體高光譜測量技術與實踐-唐軍武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海洋與內(nèi)陸水體高光譜測量技術與實踐(講義)唐軍武 jwtan621893042007-10-1671目錄基本主要的參考書1第1章 水色遙感基本參數(shù)與過程2第2章 水色遙感的相關問題35第3章 水體光學模型384 地物光譜儀水面以上水體光譜測量法54附1:光譜儀器選擇問題64附2 光譜測量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處理Excel實例。65基本主要的參考書1James L. Mueller, Giulietta S. Fargion and Charles R. McClain, EditorsJ. L. Mueller, R.W. Austin, A. Morel, G.S. Far

2、gion, and C.R. McClain, Authors.Ocean Optics Protocols For Satellite Ocean Color Sensor Validation, Revision 4. NASA/TM-2003-21621/Rev-Vol I, 2Curtis D. Mobley, 1994: Light and Water3J. T. O. Kirk, 1994: Light and photosynthesis in aquatic ecosystem4Gordon, H. R. and A. Morel., 1983: Lecture Notes o

3、n Remote Assessment of Ocean Color for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Visible Imagery: A Review. Vol.4,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pp114.5Bukata, R. P., J. H. Jerome, K. Ya. Kondratyev and D. V. Pozdnyakov, 1995: Optical Properties and Remote Sensing of Inland and Coastal Waters. CRC Press, New York, I

4、SBN: 0-8493-4754-8.6Ian S. Robinson, 2004 : Measuring the Oceans from Space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y. Springer, Praxis Publishing, Chichester, UK.7IOCCG Report3 8唐軍武,田國良,汪小勇,王曉梅,宋慶君2004: 水體光譜測量與分析I:水面以上測量法。遙感學報, Vol.8, No.1, 37-44。本講義的宗旨:理論指導實踐;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與具

5、體測量技術實踐相結(jié)合。只有具備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才不會在具體測量中犯重大錯誤。希望能解決水體光譜測量中涉及的系統(tǒng)理論、參數(shù)、過程、儀器、方法和相關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方法。 第1章 水色遙感基本參數(shù)與過程1.1 常用光學遙感輻射度學(radiometry)參數(shù)定義1.1.1 立體角的定義(Steradian)一個半徑為r的球面,從球心向球面作任意形狀的錐面,錐面與球面相交的面積為A,則A/r2就是此錐體的立體角(Solid Angle)。一般用符號W表示,單位為球面度sr。參見圖1。圖4.1 立體角定義立體角的微分定義是:dW=dA/r2 (1.1)在球坐標中,dA = (r sinq dj) (r dq

6、) = r2 sinq dqdj (1.2)因此dW sinq dqdj (1.3) 一個球面的面積為4pr2,因此球體的立體角是4p1.1.2 輻射通量(Flux)在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某一面積的輻射能,稱為通過該面積的輻射通量。符號F, 單位為W。如果是某個波長的輻射通量,則記為F(l)。1.1.3 輻射強度(Intensity)點輻射源在某一方向上的立體角內(nèi)所發(fā)出的輻射通量。符號I,單位為W/sr。I = = dF/dW (1.4)1.1.4 輻射出射度 對于面輻射元,其單位面積向半球空間(2p立體角空間)內(nèi)發(fā)射的輻射通量,稱為輻射出射度。簡稱輻出度,符號M,單位W/m2。 M = = dF/

7、dA (1.5)其中DF為小面元DA發(fā)出的輻射通量。輻射出射度是描述面元特性的,因此又稱為輻射通量密度。1.1.5 輻射照度(Irradiance) 單位面積接收到的輻射通量,稱為該處的輻照度。符號為E,單位為W/m2。如果是單位光譜波長上的,單位為W/m2 mm。海洋光學中常用單位為mW/ cm2 nm或mW/ cm2 mm 。 E(l)= (1.6)式中: E(l) - 波長為l的光譜輻照度; F(l) - 光譜輻射通量W/mm; A - 面積,單位m2在水體光學遙感(水色遙感)中,有以下輻照度參數(shù):1) 大氣層外太陽輻照度符號F0,表示大氣層外垂直入射的太陽輻照度。平均日地距離處的F0,

8、記為 。2) 海面入射輻照度(或海面向下輻照度)符號Es或Ed(0+),0+表示水面以上。如果沒有特指,即為總輻照度。3) 剛好處于水表面以下(just beneath water surface)的輻照度符號Ed(0-)表示剛好處于水表面以下的向下(downwelling)輻照度;符號Eu(0-)表示剛好處于水表面以下的向上(upwelling)輻照度;0-含義為剛好處于水表面以下。4) 水體剖面向下/向上輻照度符號Ed(z)表示水下z深度處的向下輻照度;符號Eu(z)表示水下z深度處的向上輻照度;深度z的單位為米(m)。5) 天空漫射輻照度,簡稱漫射diffuse輻照度符號Edif ,表示

9、總輻照度減掉太陽直射輻照度后的結(jié)果。6) 太陽直射輻照度,簡稱直射輻照度 符號Edir,表示總輻照度減掉太陽漫射輻照度后的結(jié)果。 1.1.6 輻亮度(輻射率, radiance)單位投影面積、單位立體角上的輻射通量。輻亮度的符號為L,單位為W/m2 sr,如果是單位光譜波長上的,單位為W/m2 mm sr。海洋光學中常用單位為mW/ cm2 nm sr或mW/ cm2 mm sr。圖1.2 輻亮度定義L= (1.7)如果輻射源的面元非常小,可以看作一個點,則在單位立體角dW內(nèi)的輻射通量為輻射強度I (Intensity), 其與輻亮度的關系為:I = = L dA cosq (1.8)輻亮度隨

10、波長變化,且具有方向性,L=L(l,j,q),其中方位角j,觀測角q。輻亮度是遙感中的最重要的基本物理量。輻亮度的特點之一是與距離無關性??紤]與圖1.3所示的兩個面元。若兩個面元的面積分別為dA1、dA2,距離為r, 面元之間的輻射通量矢量為F,兩個面元中心的連線與各自的法線夾角分別為q1、q2,面元1向面元2所張開的立體角為dW1,面元2向面元1所張開的立體角為dW2,假設dF1為離開dA1的通量,dF2為dA2接收的通量,則輻亮度分別為:L1=, L2=由于d2F1=d2F2,因此L1dA1cosq1dW1= L2dA2cosq2dW2 。而根據(jù)立體角的定義,dW1dA2 cosq2 /

11、r2,dW2dA1 cosq1 / r2 ,因此可以得到 L1 = L2 。圖1.3 輻亮度與距離無關的示意圖海洋遙感中,有以下輻亮度參數(shù):1) 剛好處于水表面以下(just beneath water surface)的輻亮度符號Lu(0-)表示剛好處于水表面以下的向上(upwelling)輻亮度;0-含義為剛好處于水表面以下。2) 水體剖面向下/向上輻亮度符號Lu(z)表示水下z深度處的向上輻亮度;深度z的單位為米(m)。3) 離水輻亮度(water-leaving radiance)符號Lw ,含義為經(jīng)水氣(water-air)界面反射和透射后的Lu(0-), 應該加上角度 (1.9)其

12、中:n - 位水體折射系數(shù),一般取1.34;rwa - 水氣界面的反射率,與海面粗糙度、入射角度有關。本規(guī)范中,可簡單地令Lw = 0.54 Lu(0-)。4) 歸一化離水輻亮度LWN=LW*F0/Es含義:把太陽移到到天頂,把大氣去掉。這是目前最簡單的、廣泛使用的定義。更精確的定義,需要考慮水體的雙向反射率特性,可參見Morel & Gentili(1991,1993,1996) 以及Mueller & Fargion (2003)。*5) 遙感反射比(remote sensing reflectance) Rrs=Lw/Ed(0+)=Lwn/<F0>1.1.7

13、漫輻射體與朗伯余弦定律輻射亮度與方向無關的輻射源就是漫輻射源。設垂直于漫輻射面和與輻射面法線方向交角為q的輻射強度分別為I0和Iq,根據(jù)輻亮度與輻射強度的定義,有L = I0 /DA = Iq / DA cosq,因此,Iq I0 cosq (1.10)由此說明,理想漫輻射面的輻射強度按余弦定律變化。因此理想漫射表面也稱為余弦表面,或朗伯(Lambertian)表面。根據(jù)輻亮度與輻照度的定義:E = dF / dA, 而d2F L cosq dW dA, dFò2pd2F = (ò2p L cosq dW) dA,因此E = ò2p L cosq dW (1.11

14、)由于漫射體的輻亮度L0與方向無關,因此漫射體的出射輻照度與輻亮度的關系為: E = L0 ò2p cosq dW L0 ò2p cosq sinq dqdj = p L0對于理想的漫反射表面,即朗伯表面,不管入射輻射的方向如何,其漫反射后的各方向上的輻射亮度相同,即滿足輻射強度分布服從余弦定律。其輻射亮度只與其反射比和入射輻照度有關。M = r E (1.12)其中M為漫射表面的輻射出射度,E為入射輻照度,r為反射比。因此朗伯面的輻亮度,L = M / p = rE / p (1.13)1.1.8 輻射測量的基本定律設輻射強度為I的點輻射源,平面A上點P與點源的連線與平面

15、法線夾角為q,點源距離P點的距離為r。由點源到達點P周圍dA面積上的輻射通量dF = I dW,dW為點源向dA所張開的立體角。而輻照度E= dF/dA = (dF/dW)(dW/dA)= I (dA cosq /r2) / dA= I cosq /r2。 (1.14)由此可以得到輻射測量中的重要關系:(1) 輻照度隨距離的平方反比關系;(2) 平面輻照度與輻射強度的余弦關系。=本節(jié)參考書:Jerlov, 1976: Marine Optics劉景生,1992:紅外物理=思考題:1 設標準板反射率為r(l),已定標的光譜輻亮度計(地物光譜儀)。當標準板水平放置于地表,儀器測量標準板的輻亮度信號

16、為L(l)。計算地表入射輻照度。2 給定距離標準燈50cm處的輻照度為E0(l),距離標準燈r處垂直放置一個反射率為r(l)的標準板(漫反射板、朗伯板)。待標定儀器450測量標準板,輸出數(shù)碼值為DN(l),求儀器的定標系數(shù)。E0(l)*(50/r)2*r(l)*/pi=LóDN3已知平均日地距離處垂直入射的太陽輻照度,計算其輻亮度。 查太陽有關常數(shù):太陽半徑,日地距離,F(xiàn)0 ,根據(jù)有關原理進行計算。=1.2 黑體輻射1.2.1 波長、波數(shù)與頻率1)波長l,光學遙感中一般用mm或nm;2)波數(shù)n1/l,一般為cm-1; 例如波長l500nm對應的波數(shù)為n1/(500*10-7)2000

17、0cm-13)頻率fc0/l,單位為1/s,其中c0為光速。1.2.2 普朗克(Planck)定律所有物體都在不斷地發(fā)射和吸收輻射能量。如果一個表面的輻射特性是唯一由其溫度決定的且是光譜連續(xù)的,則稱為黑體。黑體表面是朗伯面,且在熱平衡的條件下,其發(fā)射的能量等于其吸收的能量。黑體輻射出射度M,由Planck公式表述。如果用波長表示,M(l,T)dl=dl (1.15)其中:光速c0 =2.9979×108(m/s),普朗克常數(shù)h=6.625×1034(W s2或Js),波爾茲曼(Boltzman)常數(shù)k=1.38×1023(J/K)。如果用波數(shù)表示,M(n,T)dn

18、=dn (1.16)如果用頻率表示,M(f,T)dn=df (1.17)在具體計算時,注意:1)帶入的參數(shù)單位應統(tǒng)一在:長度m, 時間s, 溫度K;2)M(l,T) = M(n,T)n2 ;3)M(l,T)的單位一般采用W / m3 或W / cm2 mm或W / m2 mm,但需進行數(shù)量級修訂。圖1.4 黑體輻射隨波長的變化1.2.3 Wien位移定律所有的黑體輻射與輻射波長的對應關系都是雙值的,且在某一個波長上有最大值;最大值處的波長與黑體溫度成反比,即溫度越高,最大值對應的波長越短。這就是維恩(Wien)定律。參見圖1.4。Planck公式可以表示為:M(l,T) = (1.18)其中c

19、1 = 2pc0h = 3.741×108 W/m2 mm4,c2 = c0h/k =1.439×104 mm K。令dM/dl = 0,可得:+=05l= (1.19)令x=c2/lT,則上式變?yōu)椋?(ex-1) = xex ,這是一個超定方程,其解x = 4.965。因此,最大值對應波長為:lmaxc2 / 4.965 T = 1.439×104(mm K)/4.965 T(K)lmax(mm)=2898.3/T (1.20)由此可得太陽輻射的最大值出現(xiàn)在2898.3/6000=0.48mm,250C左右的海水的輻射峰值出現(xiàn)在10mm左右。同時,可以看到,人類

20、所看到的白色光,實際上是在蘭光有一個峰值的光。光學遙感最基本的常數(shù)平均日地距離處大氣層外太陽輻照度光譜,參見圖1.5。圖1.5平均日地距離處大氣層外垂直入射太陽輻照度光譜1.2.4 Rayleigh-Jeans定律對于波長很長的波段,如在微波波段,公式(4.15)分母中的e指數(shù)項hc0/lkT變得很小,例如,當lL1cm=10000mm時,溫度273K時,hc0/lkT0.00527。此時,ex =1+x,則公式(1.15)變?yōu)椋篗(lL,T) = (1.21)即很長的波段,黑體輻射與溫度成正比。1.2.5 Stephen-Boltzman定律如果考慮所有頻率上的黑體輻射, M(T)= =sT

21、4 (1.22)其中s5.67032×108W/m2K4為斯忒藩波爾茲曼(Stephen-Boltzman)常數(shù)。此公式表明,總輻射度與溫度的4次方成正比,如果溫度有微小的變化,就可導致輻射出射度很大的變化。1.2.6 基爾霍夫(Kirchoff)定律 在達到熱平衡的狀態(tài)下,物體吸收的能量等于發(fā)射的能量。 =本節(jié)參考書:劉景生,1992:紅外物理。兵器工業(yè)出版設。Maul, G. A. 1985: Introduction to Satelite Oceanography.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習題:1 軟件實現(xiàn)Planck函數(shù),光譜范圍0.35

22、15mm。2 計算300K黑體在10.5 11.5mm, 11.512.5mm兩個波段光譜輻亮度假設為矩形光譜響應;并轉(zhuǎn)換為波數(shù)單位和頻率單位。3 用MATLAB求解Wien定律。4 根據(jù)物體的輻射特性,假設汽車黑漆的反射率2%,銀白色漆的反射率80%,問在冬季和夏季,哪個車的內(nèi)部溫度早上更舒適、白天駕駛時更節(jié)省能量?5 數(shù)碼相機/攝像機的白平衡的目的是什么?簡單描述晴天太陽光、室內(nèi)白熾燈時的情況。設人腦對所有光線下的物體都可以還原為太陽光下的物體顏色=1.3 輻射傳輸1.3.1 介質(zhì)的固有光學特性光在傳輸過程中,受到介質(zhì)的吸收和散射。介質(zhì)的光譜吸收(absorption)系數(shù)a(l)、散射(

23、scattering)系數(shù)b(l)、散射相函數(shù)P和光束衰減(beam attenuation)系數(shù)c(l)為其固有光學特性(Inherent Optic Properties, IOPs)。這些特性不隨入射光場分布與強度變化而變化。設有一介質(zhì)薄層,其厚度為dr,入射光束的輻射通量為F,在沒有散射的情況下,經(jīng)過該薄層介質(zhì)后,該光束的通量損失dFa,則吸收系數(shù)a定義為:a = (1.23)吸收系數(shù)a的單位為m-1。類似地,在僅有散射的情況下,經(jīng)過該薄層介質(zhì)后,該光束的通量損失dFs,則散射系數(shù)b可以定義為:b = (1.24)而光束衰減系數(shù)c = a + b,c = (1.25)圖1.6 吸收與散

24、射系數(shù)的定義示意圖需要非常注意地是,此處所有的定義均是針對“光束”(beam)的,而不是2p空間的入射光場分布。針對整個光場分布的是“漫衰減系數(shù)”(diffuse attenuation),參見1.3.2節(jié):“介質(zhì)內(nèi)部的光場漫衰減”。 固有光學特性(IOPs)的另外一個重要參數(shù)是體散射相函數(shù)(Volume scattering phase function)或其歸一化后的散射相函數(shù)(scattering phase function)。該參數(shù)決定了光場強度的角度分布。所謂體散射相函數(shù),是指單位體積上單位入射輻照度在特定方向上的輻射強度??紤]介質(zhì)的一個很小的體積dV,一入射光束的輻照度為Ein

25、,從該體積介質(zhì)散射出來的(q, f)方向上的光,可以看作是點光源發(fā)射出來的輻射強度dJ(q,f)。則體散射相函數(shù)b(q,f)為:b(q,f) = (1.26)其單位為:m-1sr-1。參見圖1.7。 圖1.7 體散射函數(shù)的定義示意圖由體散射相函數(shù)導出散射系數(shù)b:b= (1.27)在圖1.7中,由于散射強度與方位角無關,因此,b= (1.28)散射相函數(shù)P(q,f)的定義為: P(q,f)=4pb(q,f) / b (1.29)P的單位是sr-1。由此,可得ò4pP(q,f)dW4p 。不同粒子的散射相函數(shù)參見圖1.8。圖1.8 不同粒子的散射相函數(shù)示意圖 很多時候,我們用到單次散射反

26、照率(Single scattering albedo) w0b/c 。根據(jù)光束衰減系數(shù),可以定義幾何厚度z、光束方向與法線方向夾角為q的介質(zhì)光學厚度(Optical thickness) t 為:t 無量綱 (1.30)散射系數(shù)又可以分為前向散射系數(shù)bf和后向散射系數(shù)bb , 并可由此定義前向和后向散射比例。1.3.2 介質(zhì)內(nèi)部的光場漫衰減現(xiàn)以無限深水體的向下輻照度Ed為例。剛好在水表面下(just beneath the surface, 0-m)的Ed(0-)與某一深度z處的輻照度Ed(z)的關系為: (1.31)其中,Kd(z)為Ed在深度z的漫衰減系數(shù)(diffuse attenua

27、tion coefficient),因此有: (1.32)差分運算為: Kd(z) = (1.33)如果z1z2深度范圍為均勻混合水層,其中z1z2深度范圍的Kd(z)基本是常數(shù)Kd,則可導出 Ed(z2)=Ed(z1)exp(-Kd z) (1.34)任何介質(zhì),a< K < a + b,Monte Carlo模擬表明Gordon(1989a), , D0»1/cosq0w q0<600時其中q0w為水下太陽天頂角1.3.2 輻射傳輸方程由于介質(zhì)中某一光場的分布是多次散射、吸收的結(jié)果,同時與邊界條件,如太陽入射角度、地面或水面的反射、大氣散射、熱輻射特性等有關。光場

28、是與角度有關的。定義如圖1.9所示的坐標系。Z圖1.9 輻射傳輸方程的導出示意圖考慮經(jīng)過介質(zhì)內(nèi)部任意薄層(z, z+dz)的某一方向(q,f)的輻射亮度L的變化過程,考慮以下4項:1)該方向上的光束衰減,W - W;2)其他所有4p方向上的光在該薄層散射進入該方向的輻射,W - W;3)光源S經(jīng)過斜程厚度zsecq0的介質(zhì)后,在本層產(chǎn)生的散射,進入到該方向的輻射dW0 - W;4)該層本身產(chǎn)生的黑體輻射 Em - W。參見公式(1.25),光束衰減系數(shù)的定義:dL = L(z+dz,W) L(z, W) = cL(W)dz/cosq (1.35)或 (q,f) (1.36)對于其他方向的輻射的

29、散射dL(q,f)= (1.37)介質(zhì)外光源S的輻亮度為L0d(cosq-cosq0)d(f- f0)經(jīng)過z/cosq距離后到達該薄層,其亮度變?yōu)椋篖0(z) = L0(0)exp(-)=L0exp- t(z) secq0, (1.38)L0(z)散射到(q,f)方向的輻亮度為:dL(q,f)=b(z,q0,f0,q,f)L0d(cosq-cosq0)d(f- f0)exp- t(z) secq0 (1.39)對于該薄層的輻射,假設該薄層溫度為T,若是黑體其輻射出射度為Em;根據(jù)基爾霍夫(Kirchoff)定律,熱平衡狀態(tài)下物體發(fā)射的能量等于吸收的能量,因此出射該層的輻照度為aEm:dL =

30、a Em/p = (c b) Em/p (1.40)由以上可得:(q,f)b(q0,f0,q,f)L0exp- t(z) secq0aEm(Tz)/p (1.41)兩邊同時除以c, 且根據(jù)w0=b/c,P=4pb/b,dt = c dz可得: = L(q,f)P(q0,f0,q,f)L0d(cosq-cosq0)d(f-f0)exp-t(z)secq0 (1-w0)Em(Tz)/p (1.42)如果是可見光近紅外波段,可以忽略第4項;如果是熱紅外波段可以忽略第三項。輻射傳輸方程是一個復雜的微分積分方程,目前有多種數(shù)值解法,常用的包括逐次散射法(successive order of scatt

31、ering, SOS)、離散坐標法(discrete coordinate)、矩陣算子法(Matrix operator)、不變嵌入法(Invariant Imbedding)等。具體參見:=Kuo_Nan Liou(廖國男):An Introduction of atmospheric radiation【大氣輻射導論】尹宏,1993:大氣輻射學基礎。氣象出版社。Eric Vermote,et al, 1997:6S User Manual 2.0MODTRAN Manual=1.4 太陽光與大氣、地表的相互作用1.4.1 大氣層外太陽輻照度在可見光與紅外遙感中,大氣層外的太陽輻照度是重要的

32、基礎數(shù)據(jù)。目前廣泛應用的數(shù)據(jù)是Neck & Labs(1984)的數(shù)據(jù),參見圖1.5。地球觀測系統(tǒng)委員會(CEOS)的定標檢驗組(WGCV)推薦使用G. Thuillier et al(2003)的結(jié)果Solar Physics, 214(1):1-22. 1.4.2 大氣對輻射信號的衰減 大氣吸收 大氣分子的轉(zhuǎn)動能級變化產(chǎn)生微波和遠紅外的輻射和吸收,分子內(nèi)部原子的振動能級變化產(chǎn)生近紅外輻射和吸收,而原子的電子能級躍遷產(chǎn)生紫外和可見光的輻射和吸收。由于這些能級是離散的,因此,大氣吸收光譜位置、形狀和強度具有強烈的變化。如果知道每個吸收譜線的特性,可以逐個積分而得到某一個帶

33、寬內(nèi)的總吸收,但這個計算量非常大。因此一般采用等效波段內(nèi)的吸收來進行一般遙感中的吸收計算。例如,MODTRAN采用5cm-1的分辨率,6S采用10cm-1的光譜分辨率。 1)可見近紅外波段的大氣吸收圖1.11 可見近紅外波段的大氣總吸收圖1.12 近紅外波段大氣總吸收圖1.13 中紅外大氣透過率在0.42.5mm波段范圍內(nèi),幾種主要氣體是水汽、臭氧、二氧化碳、氧氣等,其吸收光譜位置分別參見圖1.14 (a) (f)。圖1.14(a) 水汽(H20)透過率 圖1.14(b) 臭氧透過率圖1.14(c) 二氧化碳(CO2)透過率 圖1.14(d) 氧氣(O2)透過率圖1.14(e) 氧化氮(N2O

34、)透過率 圖1.14(f) 甲烷(CH4)透過率 2)紅外波段的大氣吸收 在紅外波段,最主要的吸收氣體是水汽、二氧化碳、臭氧、氮氣,分別參見由MODTRAN計算的透過率,圖1.15。圖1.15 MOTRAN計算的紅外波段大氣總透過率(中緯度夏季)圖1.16(a) 水汽透過率 圖1.16(b) 二氧化碳透過率 圖1.16(c) 臭氧()與氮氣(-)透過率 圖1.16(d) 其他氣體透過率 大氣散射大氣散射包括大氣分子的Rayleigh散射和大粒子氣溶膠的Mie散射。具體的計算方法在大氣校正部分進行詳細介紹。圖1.17 分子散射與氣溶膠散射對直射透過率的影響(中緯度夏季、海洋型氣溶膠

35、、能見度23公里)1.4.3 典型地物反射特性在遙感中,幾種典型地物是:水體、植被、土壤、冰雪。這些地物的特征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并涵蓋通常的衛(wèi)星大氣地表信號范圍。在遙感中,往往是要根據(jù)這些地物的不同光譜特征,采取不同的反演算法或近似策略。典型的地物反射率參見圖1.18。圖1.18 6S給出的典型地物反射率-思考題:試分析和評價MODIS的波段配置。-1.4.4 遙感觀測信號的構(gòu)成分析遙感器的觀測信號,由大氣散射、經(jīng)大氣衰減后的地表反射信號構(gòu)成。具體涉及到太陽位置、觀測幾何、大氣光學特性(氣象條件)、地物光譜與空間分布構(gòu)成等因素影響。由于遙感器接收到絕對光譜輻亮度信號受光源的光譜特性影響,不利于表

36、征大氣或地物的內(nèi)在光譜吸收與散射特性,因此定義表觀反射率信號:r(l)= (1.43)其中L為輻亮度,mscos(qs),qs為太陽天頂角,Es為垂直于太陽光線的平面上的大氣層外太陽輻照度。SunSensor關于太陽角度和觀測角度的定義,參加下圖。 圖1.19 太陽與觀測幾何定義 到達地面的輻照度1)太陽直射輻照度 (1.44) 其中t為大氣光學厚度,exp(-t/ms)為大氣對太陽直射光的大氣透過率或光束透過率。2)天空漫射輻照度 (1.45) 其中td(qs)為太陽漫射透過率。3) 地表與大氣之間的多次散射漫射輻照度 (1.46)其中rt為地表反射率,S為大氣的球反照率(sp

37、herical albedo of the atmosphere)。根據(jù)等比級數(shù)的計算公式,上式可以寫為: (1.47)其中T(qs)為總透過率,且T(qs)exp(-t/ms)+td(qs),因此,總的到達地面的輻照度為: (1.48) 均勻一致朗伯地物的地表與大氣信號 1) 觀測像元的經(jīng)大氣光束衰減后的地表反射信號 (1.49)其中mvcosqv,qv為遙感器觀測天頂角,exp(-t/mv)大氣的直射透過率。 2)大氣對太陽光的散射信號 msEsra(qs,qv,fs-fv) (1.50) 3)周圍像元的信號貢獻 (1.51)這是在地面目標均勻一致、且具有朗伯表面前提下的公式

38、。根據(jù)互易定律,其中的td(qv)td(qv)。定義T(qv)exp(-t/mv) + td(qv)。因此,總的衛(wèi)星信號,即表觀反射率r*為:r*ra(qs,qv,fs-fv) ra(qs,qv,fs-fv) (1.52) 大氣吸收對遙感總信號的影響分析 在即可見近紅外波段,基本上只需要考慮水汽,臭氧,氧氣和二氧化碳,且在0.41.5mm范圍內(nèi),只需要考慮水汽,臭氧和氧氣。由于臭氧主要集中在20km以上的高空,因此可以在總信號上進行修正: TgO3(qs,qv,UO3)=TgO3(qs,UO3)TgO3(qv,UO3) (1.53)氧氣在很窄的波段內(nèi)發(fā)生,因此,也同樣可以類似地進

39、行總信號的修正。TgO2(qs,qv,Uo2)=TgO2(qs,UO2)TgO2(qv,UO2) (1.54)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在近紅外波段,這些波段上的Rayleigh散射非常微弱,因此只需要考慮其對氣溶膠散射地影響。另外,由于二氧化碳是均勻分布在大氣中的,而水汽的垂直分布有很大的變化,在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弱吸收波段,可以按下面水汽的三種典型情況處理。假定水汽分布有三種情況: 1) 水汽在氣溶膠以下,最小吸收情況;2) 平均情況,即一半的水汽吸收氣溶膠的散射信號;3) 水汽在氣溶膠以上,此時水汽有最大吸收。分別令i=1,2,3代表這三種情況,則大氣層外(Top of Atmosphere, T

40、OA)信號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1.55)其中,rR表示大氣分子散射,rA表示氣溶膠散射,rR+A表示大氣分子與氣溶膠之間的包括多次散射在內(nèi)的大氣總的散射,TOGg表示其他吸收氣體的透過率: TOGg(qs,qv) = PTig(qs,qv,Ui) (1.56) 環(huán)境像元對觀測像元信號的影響首先假設一個反射率為rc(M)的目標被均勻的反射率為re(M)的地物所包圍。此時,衛(wèi)星遙感器接收到的表觀反射率為:r*ra(qs,qv,fs-fv) (1.57)如果考慮周圍地物不均勻,定義具有平均效果的等效環(huán)境反射率為<r(M)>,則公式變?yōu)椋簉*ra(qs,qv,fs-fv)

41、 (1.58) 但,周圍像元對觀測像元的影響是與距離成反比的。<r(M)>可以表達為:圖1.20 周圍像元的影響示意圖 (1.59)其中:r(x,y)為周圍(x,y)點像元的反射率(原點在觀測像元中心),e為(x,y)點反射率對td的相對貢獻。 地物雙向反射率特性的影響所謂二向性反射率和雙向反射率(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是指地物的反射率隨入射方向和反射方向而變化的特性。實際地物目標的反射率都是具有方向性的,是入射方向和觀測方向的函數(shù)。雙向反射分布函數(shù)(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

42、ion, BRDF)的定義是(李小文,王錦地1995):BRDF(Wi, Wr) = (1.60)單位是sr-1。式中Wi表示在(qi, fi)入射方向上的非常小的立體角,Wr表示在(qr, fr)反射方向上的非常小的立體角。dE(Wi)表示由于入射方向Wi上入射輻亮度的改變,導致在微分面元dA上的輻照度的改變;dL(Wr)是因為入射輻照度的變化而引起的(qr, fr)反射方向上的輻亮度變化。參見圖1.21。圖1.21 二向性反射分布函數(shù)定義示意圖雙向反射率特性的主要作用是目標對直射太陽光的不同方向的反射,特別是前向熱點(forward hot-spot)和后向熱點(backward hot-

43、spot),即在反射方向和反入射方向信號有明顯的增強。天空光分布的不均勻性,導致雙向反射率的修正困難,但是次要貢獻。由此導致雙向地表大氣系統(tǒng)的信號與朗伯表面的地表大氣系統(tǒng)信號有相當大的差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測量中使用的標準板的雙向反射率校正。 1) 太陽直射光經(jīng)雙向反射后進入遙感器的信號 (1.61) 2) 天空漫射光經(jīng)雙向反射后進入視場的信號td(ms)<rt(ms, mv,f)>exp(-t/mv)= td(ms)exp(-t/mv)= td(ms) exp(-t/mv) (1.62) 3) 太陽直射經(jīng)目標反射到其他方向再經(jīng)大氣散射后進入遙感器視場 根據(jù)互易定律,td(mv)&

44、lt;rt(ms, mv,f)>exp(-t/ms)td(qv)<rt(mv, ms,f)>exp(-t/ms) (1.63) 4) 漫射天空光經(jīng)目標反射后再經(jīng)大氣散射進入遙感器視場 此項修正較弱,且趨于各向同性(isotropic),因此可以利用目標的半球反射率(即等效的各向同性反射率)進行計算。l 典型地物的衛(wèi)星遙感器總信號。=二向性部分參考文獻:李小文,王錦地,1995: 植被光學遙感模型與植被結(jié)構(gòu)參數(shù)化??茖W出版社。Vermote, Eric, & D. Tanre, et al, 1997: Second Simulation of the Satellit

45、e Signalin the Solar Spectrum (6S), User Manual, 2.0=習題:1 試用6S計算MODIS、ETM+或自己感興趣的遙感器在不同地物、不同方向特性目標的大氣層外總信號2 閱讀6S手冊、Debug分析6S源代碼。SeaDAS1.5 水色遙感信號分析水色遙感要考慮的要素參見下圖。一類水體水色遙感信號的各種要素水色遙感器接收到的總信號Lt可表示為(省略波長l):Lt=Lr+La+Lra+TLg+tLf+tLW (1.64)其中: Lr 為大氣分子的Rayleigh散射; 注:在Gordon模型中,Lr、La已包括散射光在海面的反射和太陽直射光在海面反射后

46、在大氣中的散射 La 為氣溶膠散射; Lra 為Rayleigh與氣溶膠之間的多次散射; Lg 為太陽光在海洋表面的反射信號(sun-glint), T為光束透過率(beam transmitance);Lf 為海洋表面泡沫信號,t為大氣漫射透過率(diffuse transmitance); LW 為離水輻亮度; 目前Lr已經(jīng)可以很精確地得到,Gordon & Wang, 何賢強等已給出,該數(shù)據(jù)表格隨SeaDAS軟件一起免費提供。關鍵是氣溶膠散射La和多次散射項Lra的處理。1.6 遙感儀器的輻射定標遙感儀器(包括衛(wèi)星遙感器和與遙感有關的現(xiàn)場觀測儀器)的絕對輻射定標是定量化遙感的基礎

47、。而海洋水色遙感和紅外遙感都是對定量化要求非常高的。這里的定標(Calibration)是指數(shù)碼值到輻射值的轉(zhuǎn)換。有些人員稱為“輻射校正”,但容易和大氣修正和大氣校正(Correction)中的“校正”相混淆,因此本文的定標就是Calibration, 而修正和校正,要看具體的情況。在通常情況下,遙感器的絕對輻射定標,按照習慣,也稱為輻射校正。Calibration: The process of quantitatively defining the system responses to known, controlled signal inputs.Validation: The process of assessing, by independent means, the quality of the data products derived from the system outputs.From : /wgcv/wgcv.htm定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