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電化學催化中的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法_第1頁
第十一章 電化學催化中的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法_第2頁
第十一章 電化學催化中的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法_第3頁
第十一章 電化學催化中的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法_第4頁
第十一章 電化學催化中的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石油化工806PETROCHEMICALTECHNOLOGY2001年第30卷第10期講座固體催化劑的研究方法第十一章電化學催化中的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法孫世剛,貢輝(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福建廈門361005)電催化反應發(fā)生在固體電極/電解質溶液界面。通過控制固/液界面電場的強度和方向,可方便地改變電催化體系的能量,從而實現(xiàn)對電催化反應的速率和方向的控制。與固/氣界面發(fā)生的異相催化反應類似,固體電催化劑的組成、表面結構、與反應分子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決定了電催化劑的效率(改變反應途徑、降低反應活化能等),但由于固/液界面的溶劑分子的作用與影響,使電催化作用機理比較復雜。在電催化反應

2、進行的同時,將紅外光引入固/液界面原位探測界面結構,檢測表面吸附物種及成鍵取向情況,監(jiān)測反應分子和產物的實時變化等,在分子水平上深入認識電催化機理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其它譜學方法如紫外可見反射光譜1、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光譜2早在20世紀60或70年代就被用于固/液界面電化學過程的原位研究,但由于紅外光譜的特點,直到80年代初才由Bewick等人3成功地引入電化學原位反射光譜的行列。等)相同,互相抵消,因此只有在ES和ER兩個電位下紅外吸收之差(如由于反應分子轉化為產物分子,吸附物種脫附,吸附分子因電位改變而增強或減弱與電極表面的相互作用等)出現(xiàn)在結果光譜中。按式(1)的定義,研究電位下的紅外吸

3、收將給出負向譜峰;而參考電位下的紅外吸收則給出正向譜峰。電化學紅外反射光譜中常用的微弱信號檢測技術有鎖相檢測、偏振調制等,將在下節(jié)結合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方法中介紹。1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的原理要實現(xiàn)固/液界面的紅外反射光譜研究,需要克服以下3個障礙:(1)溶劑分子(通常情況下為水分子)對紅外能量的大量吸收;(2)固體電催化劑表面反射紅外光導致部分能量損失;(3)表面吸附分子量少,滿單層情況下僅10-8molcm-2左右。這3個障礙的實質導致固/液界面的紅外反射信號十分微弱,以致無法檢測。因此采用薄層電解池,電位差譜和各種微弱信號檢測技術來獲得具有足夠高信噪比的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一種

4、常用的電化學原位紅外池如圖1所示4。在試驗中調節(jié)電極使其表面與紅外窗片緊密接觸,形成很薄的液體薄層電解池,從而盡量減少紅外光路中溶劑分子的量,達到減少紅外能量損失的目的。Vess和Wertz5曾詳細研究了液層厚度l對紅外反射信號的影響,發(fā)現(xiàn)當l300m時不能獲得任何吸附分子的紅外吸收信息,與本體溶液相當;只有當l130m時才能得到較高信噪比的紅外光譜。電位差譜即是在保持其它試驗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改變電極電位,采集單光束光譜,然后進行差減歸一化運算得到結果光譜,即R(E)R(E)(1)=RR(ER)式(1)中R(ES)為研究電位ES下采集的單光束光譜;R(ER)為參考電位ER下的單光束光譜。由

5、于R(ES)和R(ER)中所含的背景紅外吸收(如紅外光路中的CO2、H2O應該指出,式(1)中假定紅外窗片對紅外光的反射可忽略不計(例如CaF2窗片),除了電化學原位紅外池的設計外,紅外窗片的選擇也十分重要,通常有圓片、菱形和半球形三種紅外窗片。對于圓片狀的紅外窗片,當紅外光透過率較低時(如ZnSe、Si、KRS5等),紅外窗片對紅外能量的反射不容忽略,因此結果光譜的計算公式應為作者簡介孫世剛(1954-),男,重慶市人,教授,博士導師。主要研究領域:表面電化學與電化學催化,側重表面微觀結構與性質和分子水平層次電催反應機理與動力學,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130篇。電話0592-218018

6、1,電郵sgsun。第10期孫世剛等:固體催化劑的研究方法第十一章電化學催化中的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法807=()()RR(ER)-R(W2)式中RW為電極遠離紅外窗片時記錄的反射單光束光譜。在CaF2圓片狀紅外窗片的情況下,RW通常可忽略。菱形和半球形紅外窗片可優(yōu)化薄層電解池中金屬/液體界面的光子場強,因此可獲得更好的信噪比6,7。紅外光在金屬表面反射時不同電磁場分量的相對幅度隨入射角的變化如圖2所示8??梢钥吹酱怪庇谌肷淦矫娴姆至縀S(S-分量)在從0到90的整個變化范圍都趨近于零。這是因為S分量在金屬表面(反射平面)反射時發(fā)生了180相位變化,其入射矢量和反射矢量互相抵消。對于平行于入射平面

7、的分量EP(P-分量),在反射平面由入射矢量和反射矢量加合形成,又可分解為垂直于金屬表面的分量EP和平行于金屬表面的分量EP。從圖2可看到,EP始終接近于零,而EP隨增加而增大,至=88時達到最大值,然后迅速減小至零。由于EP不為零,因此可被吸附在電極表面的并在垂直于表面的方向上偶極矩不為零的分子或基團吸收,在紅外譜圖中給出吸收譜峰,而平行吸附于電極表面的分子不能給出紅外吸收峰。這一規(guī)律構成了紅外反射光譜中的表面選律,常用來檢測分子或基團是否吸附在電極表面以及取向情況。從圖2可知,選擇合適的紅外光入射角對于保證電極表面有足夠大的EP從而獲得高信噪比的光譜是十分重要的。綜合考慮在如圖1所示的紅外

8、電解池情況下,紅外光要先經過紅外窗片,穿過溶液薄層才能到達電極表面反射,因此實際上根據(jù)窗片材料一般取入射角為5070。除了外反射模式,內反射或全反射(ATR)模式9也常被用于電化學原位檢測。2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的方法及進展根據(jù)使用的紅外儀器和實驗程序,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的方法可分為如下幾種。211電化學調制紅外反射光譜10(EMIRS:Electromodulat2edInfraredSpectroscopy)利用色散型紅外譜儀檢測紅外信號。測量時給電極施加一低頻方波(8152215Hz),兩個電位ES和ER可根據(jù)研究需要設定。通過鎖相放大器檢出的交流信號正比于R,電極表面的總反射率R

9、則由分離的實驗(由機械斬波器調制)檢出。由于色散型光譜儀器需進行波數(shù)掃描,記錄一個完整光譜的時間較長,通常只記錄某一感興趣波數(shù)段的光譜。212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S:FourierTransformIn2fraredSpectroscopy)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可快速掃描,具有在動鏡一次掃描中獲得完整波數(shù)段光譜的優(yōu)點,可實現(xiàn)不同的實驗程序:(1)單次電位改變法11(SPAFTIRS:SinglePotentialAl2terationFTIRS)。測量中先在參考電位ER再將電位階躍到研究電位ES采集單光束光譜R(ES)和R(ER),然后按式(1)和式(2)處理得到結果光譜。這種方法

10、適合研究電極表面進行的不可逆反應;(2)界面差減歸一化法12(SNIFTIRS:SubtractivelyNormalizedInterfacialFTIRS)。反復依次在ES和ER采集單光束光譜,然后將ES和ER的單光束光譜分別相加,即R(ES)=Ri(ES),R(ER)=Ri(ER),按式(1)或式(2)處理給出結果光譜。這種方式適于研究穩(wěn)定的反應體系(如吸附物種在ES和ER都穩(wěn)定存在等),并且由于每次在ES或ER停留的時間較短,對電極/窗片間液層擾動較小,故可獲得較好信噪比的譜圖;(3)電位多步階躍法13(MSFTIRS:Multi-PotentialStepFTIRS)。首先在電極表面

11、吸附物種穩(wěn)定存在的電位區(qū)間采集多個研究電位ES,i的單光束光譜,然后設置吸附物種氧化或脫附的電位ER采集單光束光譜。其優(yōu)點是結果光譜中的譜峰是單極峰,便于研究其峰位隨ES變化的Stark效應和峰形及半峰寬等紅外特征。在FTIRS中光譜的信噪比正比于累加平均的干涉圖張數(shù)n的平方根即S/Nn,通常通過積累一定的n來獲取較好質量的結果光譜。213偏振調制紅外反射吸收光譜14(PMIRRAS:Polariza2tionModulationInfraredReflectionAbsorptionSpectroscopy)在色散型或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上加裝一光彈性調制器(PEM),調制S和P光。根據(jù)表面

12、選律,S光不能給出表面信號,僅給出溶液中物種的紅外吸收,而p光可同時給出表面和溶液中物種的紅外信號。因此測量的IP-IS含有電極表面吸附物種的信息,而IP+IS表征電極表面的總反射率,其結果光譜表示為R=IP+I(S3)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可在單個電位下獲得原位紅外譜,簡化了譜峰的指認。214電化學原位分子探針紅外反射光譜13,15(Molecule-ProbeInfraredSpectroscopy)吸附原子或分子與電極表面成鍵的振動頻率通常在遠紅外區(qū),用一般的紅外儀檢測十分困難。為了研究吸附原子或分子與電極表面的相互作用情況,常選擇CO、NO等作為紅外探針分子。這些分子不僅在中紅外區(qū)具有很強的

13、紅外吸收譜帶,而且與電極表面有很強的相互作用。通過研究它們的紅外吸收譜帶的特征及其變化,就可以獲得它們與電極表面或其它吸附原子與電極表面的成鍵情況、吸附原子之間和與探針分子的相互作用情況等。例如在文獻15中運用分子探針紅外光譜結合量子化學理論計算,獲得了Pt電極表石油化工808PETROCHEMICALTECHNOLOGY2001年第30卷面與吸附原子Bi和S的不同相互作用和所引起的不同的電子結構的改變。應用分子探針紅外光譜還可以研究電極表面結構并跟蹤其變化13,16。215電化學原位時間分辨紅外反射光譜(Time-ResolvedInfraredSpectroscopy)時間分辨紅外光譜可用

14、于研究分子水平上的反應動力學,但由于電化學原位池薄層中極大的傳質阻力和固/液界面雙層充電時間的影響,限制了紅外檢測的時間分辨率。目前僅有少量文獻報道了電化學反應體系的原位時間分辨紅外反射光譜檢測1719,Sun等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的快速掃描功能研究了鉑多晶20和單晶21電極上異丙醇氧化反應的動力學。最近,Osawa22小組在帶有步進掃描的FTIRS上結合鎖相檢測成功地實現(xiàn)電位調制快速時間分辨原位檢測,其時間分辨率達到50s。216電化學原位顯微紅外反射光譜2325(MicroscopeIn2fraredSpectroscopy)在常規(guī)紅外儀上實現(xiàn)的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檢測到的是電極表面

15、的平均信號,因此利用紅外顯微鏡實現(xiàn)二維空間分辨紅外光譜原位檢測,是研究電極表面微區(qū)化學反應性能的重要進展。如圖3所示,將設計的原位顯微紅外電解池固定在掃描平臺上,不僅可獲得電極表面微區(qū)的紅外光譜特征,還可以獲得電極表面不同微區(qū)紅外特征的分布,進而實現(xiàn)對電極表面反應性能的紅外成像。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紅外顯微是遠場檢測,而紅外波長較長(中紅外區(qū)為21525m),故使用紅外顯微鏡獲得的二維空間分辨率理論上應大于25m,實際檢測到在固/液界面當入射紅外光斑直徑大于50m時才能獲得較好信噪比的顯微紅外光譜。3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在電化學催化研究中的應用和進展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可以在金屬材料(包括單

16、晶)、碳材料、膜材料等任何固體電極表面獲得,因此得到了廣泛深入的應用。具體表現(xiàn)在深入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歷程、無機物與有機物在電極表面的成鍵與取向、電位對雙電層結構的影響、導電聚合物在電極表面的聚合過程及組成分析等方面。尤其在電催化研究中被用于探測反應機理、表征表面結構與性能、在推動電催化研究從唯象進入分子水平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Beden及合作者26和Sun27分別對1990年以前和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本文將主要涉及20世紀90年代后期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在電催化研究中的應用的最新進展。311以CO、NO為分子探針研究電催化劑的表面結構為尋找性能更好的聚合物膜電解質燃

17、料電池(PEM2FCS)的陽極材料,深入認識CO在電極表面上吸附和電氧化的過程就顯得十分重要28。由于CO對紅外光通常表現(xiàn)出較強的吸收特性,所以將CO作為探針分子,進行電化學紅外反射光譜的研究是一個非?;钴S的領域2935。Lin等13,16報道了在經過一定電化學處理的多晶Rh電極上首次檢測到兩種CO孿生吸附態(tài)的情況。試驗結果表明,用較快的電位掃描速度1.5Vs-1在-0.2752.40V電位區(qū)間處理Rh電極,可在其表面上形成一層Rh原子簇氧化物膜,吸附在氧化膜上的孿生態(tài)CO給出一對寬的IR吸收峰(2166cm-1和2112cm-1);負電位下,雖然電極表面金屬氧化物被還原,但CO仍以孿生態(tài)形式

18、吸附在電極表面的Rh原子簇上,此時可在相對低的振動頻率2102cm-1和2032cm-1處觀察到一對尖銳的IR吸收峰;隨著電位正移,Rh電極表面趨于平滑,這時的CO主要以線型(COL)和橋型(COB)兩種形式吸附在平滑的Rh電極表面,其紅外吸收峰分別位于2048cm-1和1919cm-1。上述過程的紅外譜峰特征如圖4所示。金屬Au具有特殊的外層電子排布(5d106s1),與CO第10期孫世剛等:固體催化劑的研究方法第十一章電化學催化中的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法809的鍵合能力比較差。由于Au電極的表面活性位受CO分子毒化作用小,因此不論在酸性或是堿性水溶液中,Au電極都對CO的氧化表現(xiàn)出很強的催化活

19、性。Sun等36用真空蒸鍍法將Au淀積在Si單晶基底上制成Au金屬薄層電極。在水溶液中,研究CO在這種薄層電極上吸附的紅外光譜得出如下結論:電極表面島狀的金顆粒結構使金表面等離子態(tài)能量更易被激發(fā),從而導致出現(xiàn)表面物種的增強紅外吸收(SEIRA)。Au薄層電極經火焰處理可以產生短程有序的Au(111)晶面,進一步的紅外試驗檢測到位于19251975cm-1歸屬于橋式吸附態(tài)CO的吸收峰。NO常被用作探針分子進行固/氣界面上的研究,而在以固/液為主的電催化研究領域卻很少采用。Rodes37使用Pt和Rh單晶面電極對NO的吸附過程做了較系統(tǒng)的探討。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從分子與電極表面成

20、鍵強弱的角度考慮,CO與電極表面的結合力小于NO分子,那么選用NO作為分子探針顯然要優(yōu)于CO。通常情況下NO可在電極表面上發(fā)生較強的吸附作用,甚至允許已吸附NO的電極短暫地暴露在空氣(氧氣氛)中并進行迅速轉移或諸如此類的特殊的試驗操作,而且電極表面上的NO吸附分子在這樣的試驗操作前后并不發(fā)生改變。另外,吸附的NO分子在氫的吸脫附電位區(qū)間內可以很容易地被還原脫附。這種脫附方式不擾亂電極表面原子排列結構,對于電化學紅外反射光譜研究來說特別重要。NO在Pt(111)和Rh(111)上的Stark效應分別為65cm-1V-1和20cm-1V-1。Stark效應的差異可歸因于Pt原子的d軌道電子個數(shù)比R

21、h多,d-3反饋受電極電位影響的程度比Rh大的緣故。NO具有幾種與CO十分類似的吸附形態(tài),如兩類分子都有線型和橋式吸附態(tài)。因此,作者在解釋NO的某些紅外特征時,合理地借用了一些成功的CO吸附理論對其進行解釋。采用多種探針分子來研究同一電極表面,無疑會為深入認識電催化表面結構提供更豐富的信息38,39。312有機分子電催化氧化機理研究具有簡單結構的有機小分子電催化氧化機理的研究一直是倍受關注的課題。甲醛40,41、甲酸28,42、乙醇43,44、乙二醇45,46在單晶電極和各類修飾電極上的電氧化過程都有詳細報道。隨著人們對開發(fā)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采用各種新方法、新手段

22、從多重角度研究和認識甲醇電催化氧化反應的機理顯得更為重要。大量的研究指出,甲醇存在的電催化氧化反應經歷了如式(4)所示的雙途徑反應機理4752。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研究發(fā)現(xiàn),在單晶電極Pt(100)和Pt(111)上甲醇催化氧化可產生兩類毒性中間體:紅外吸收位于2050cm-1左右的線型吸附物種COL和位于1800cm-1附近的CO多重態(tài)吸附物種COm。然而相同條件下在Pt(110)電極的紅外譜圖上僅能觀察到COL物種。對紅外光譜的進一步解析可知,毒性中間體的氧化難易程度與鉑單晶電極表面的原子排列結構有關,在這三種晶面電極上甲醇的起始氧化電位順序為Pt(111)Pt(110)Pt(100)。

23、上述結果證明,甲醇的電催化氧化是表面結構敏感反應。Xia50用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方法檢測到甲醇的解離吸附過程不僅產生了羰基物種,而且還會產生某些活性吸附物種如H2CHO、HCHO、CHO等,它們是甲醇逐步脫氫的產物。作者還首次觀察到位于1230cm-1附近歸屬于甲酸甲酯的COC伸縮振動吸收峰。甲酸甲酯這種氧化產物以前只在粗糙Pt電極表面用微分電化學質譜法檢出過。關于活性中間產物CH2OH和CHOH在整個甲醇電催化氧化歷程中所起的作用這一問題,Munk51認為:在水或OH的進攻下,CH2OH和CHOH分別被氧化成甲醛和甲酸,接著再經親核加成取代與酯化反應,便得到除主產物CO2以外的甲醇次要氧化產物

24、甲醛縮二甲醇和甲酸甲酯,即H2CO+CH3OHCH2(OCH3)2+H2O(5)HCOOH+CH3OHHCOOCH3+H2O(6)電化學原位FTIR反射光譜方法在研究多碳醇電催化氧化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Li53,54通過比較1-丁醇和1,3-丁二醇的電催化氧化歷程發(fā)現(xiàn),多碳醇不同的分子結構不僅會導致反應活性大小不等,而且還導致電催化氧化反應機理有較大差異。1-丁醇和1,3-丁二醇的電氧化機理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多羥基醇的電氧化歷程比單羥基醇復雜得多。與文獻21,55中給出的異丙醇氧化機理比較后也能得到相同的結果。研究如此復雜的反應過程用常規(guī)的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方法很難分析透徹。作者在試驗中靈

25、活地運用了原位時間分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法(TRFTIRS)和氘水溶劑法解析各個電位區(qū)間的中間物種及反應物濃度隨時間、電位的變化情況,完整地勾勒出具有不同結構的四碳醇的電催化氧化過程。深入認識貴金屬電極電催化氧化多羥基多碳醇的過程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中都很重要。D-山梨醇的電氧化是一類對電極表面結構非常敏感的反應,其電化學過程遵循著雙途徑反應機理56。Lamy小組5759對此進行過詳細的研究。試驗中他們采用EMIRS、SNIFTIRS、SPAIRS等紅外技術,結合高效液相色譜(HPLC)、氣相色譜(GC)、程序電位伏安法(PPV)對多羥基多碳醇的電化學催化氧化作了仔細探討。研究結果表明,D

26、-山梨醇可在Pt(110)和Pt(111)晶面上發(fā)生解離吸附,產生不同形態(tài)的中間毒化產物。這是造成這兩種晶面電極電化學行為差異的主要原因。Pt電極上D-山梨醇氧化過程紅外反射光譜隨電位的變化情況如圖6所示,作者對各紅外吸收峰的指認見表1。Lamy認為分子不發(fā)生碳骨架斷裂的電氧化過程經歷了以下步驟。首先,D-山梨醇在Pt電極表面上發(fā)生電化學吸附,此過程需要三個表面活性位;接著吸附分子被氧化生成-D-葡萄糖進入電解溶液;-D-葡萄糖半縮醛脫H吸附在電極表面,然后被氧化成D-葡糖酸-內酯;在高電位區(qū)016V(RHE)至1136V,D-葡糖酸-內酯緩慢地脫離電極表面水解生成D-葡糖酸,部分D-葡糖酸石

27、油化工810PETROCHEMICALTECHNOLOGY2001年第30卷表1電氧化D-山梨醇紅外譜峰的指認/cm-1峰的歸屬178017401430,1363,1152,1061D-葡糖酸除羰20602350COCO2-內酯,C=O-內酯,C=O基外的特征吸收在水溶液中環(huán)化成D-葡糖酸-內酯,最終D-葡糖酸,D-葡糖酸-內酯、D-葡糖酸-內酯三種形態(tài)在液相中達到平衡。Lamy還對分子結構更復雜的雙糖的電氧化過程進行了研究60,試驗發(fā)現(xiàn)對于乳糖電催化氧化制備乳糖酸的反應,堿性介質中使用Au電催化劑可得到相當高的氧化選擇性,反應后幾乎可以100%選擇性得到目標產物。紅外結果表明,在Au電極表面

28、發(fā)生解離吸附的乳糖分子非常少,電氧化的整個過程中兩單糖間橋鍵OCO沒有發(fā)生斷裂,而且雙糖分子中的碳骨架構型也保持不變。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對含N有機小分子的電氧化研究報道近年來也很多6167。313電催化劑/溶液界面結構的研究對雙電層結構的深入認識有助于深刻理解固/液界面電化學過程的實質。采用衰減全反射試驗技術可以優(yōu)化入射紅外光的能量,從而達到提高檢測靈敏度的目的68,69,同時還證明,電極表面吸附溶劑分子的取向與電極表面分布的電場強度有關。正電位時,有機溶劑N,N-二甲基乙酰胺(DMA)以羰基上的氧原子與金電極表面成鍵,此時的羰基CO在1605cm-1較低波數(shù)下給出紅外吸收,且紅外吸收峰強

29、度相對較弱;然而在負電位下,DMA分子偶極矩的取向發(fā)生改變,偶極矩方向發(fā)生倒反的DMA分子在高波數(shù)第10期孫世剛等:固體催化劑的研究方法第十一章電化學催化中的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法8111637cm-1附近給出較強的CO紅外吸收峰。不同電位下,DMA分子在金電極上的吸附取向如圖7。Osawa等70使用表面增強紅外吸收(SEIRA)技術研究了水在雙電層中分子取向與電位的關系認為,在低于零電荷電勢(pzc=0.6V)電位下,水分子中的氫原子比氧更易接近Au電極表面,造成界面中水分子之間生成的氫鍵數(shù)目減少,譜圖上可觀察到1612cm-1附近弱的氫鍵紅外吸收,吸附水分子的構型可用圖8中的A表示;B代表電位

30、在pzc附近水分子取向發(fā)生倒反前的過渡狀態(tài);當電位高于pzc時,水在Au表面的吸附形式類似于冰狀結構,紅外特征吸收峰位于1642cm-1,其構型可用C和H表示;隨著電位的進一步升高,電極上發(fā)生電解質陰離子與水的共吸附,水分子與共吸附離子之間作用產生高能量的氫鍵,氫鍵的紅外吸收波數(shù)位移至1648cm-1,此時的吸附構型由D表示。試驗還觀察到在各電位區(qū)間水分子的紅外吸收頻率并不隨電位變化,受電位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吸附在電極表面上水分子的偶極方向,以及各電位區(qū)間不同吸附態(tài)的水分子的相對數(shù)量。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在研究無機離子吸附7175和有機溶質分子吸附7683中也有諸多應用。通常,對CN-在電極

31、上吸附的研究范圍僅限于堿性體系,Huerta等84在HClO4和H2SO4為介質的酸性溶液中,利用Pt(111)單晶電極研究了CN-的不可逆吸附過程。試驗表明,CN-與Pt(111)表面原子的成鍵方式在015V(RHE)電位前后差別很大。低電位下,Pt-NC-占絕對優(yōu)勢,紅外譜圖給出較大的Stark效應;高電位下,氰根則以C原子與Pt表面成鍵,這種鍵合形式具有較小的Stark效應。紅外反射光譜技術還可以用來研究金屬陽極的氧化溶解過程85。例如硫脲常被用作鍍Cu溶液中的添加劑,運用紅外光譜可以說明硫脲和氰基硫脲都與Cu生成絡合物,區(qū)別在于前者生成的是可溶性絡合物,而后者生成的是不溶性薄膜狀Cu(

32、I)絡合物。314導電聚合物的結構與表征導電聚合物膜可作為實用型電催化劑的載體,Lamy等86發(fā)現(xiàn),將Pt、Pt-Ru等催化材料分散到PAni膜上可獲得性能較好的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催化劑。因此,運用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研究導電聚合物的結構和性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聚苯胺是一種具有特殊物理性質的聚合物。在電位由低到高變化的過程中,可依次生成Leucoemraldine(還原態(tài))、Emeraldine(半氧化態(tài))、Perniganiline(氧化態(tài))三種聚合態(tài)(式(7)、式(8)、式(9)。從物質的導電性強弱劃分,三種聚合態(tài)分別屬于絕緣體導體絕緣體8789。其中,半氧化態(tài)的電導率大小可以很容易地通過

33、改變溶液的pH達到。例如,若將該聚合物的堿形式轉化為鹽酸鹽形式,其電導率可增加十一個數(shù)量級。NaReO4/HReO4是一種新的摻雜體系,此體系的幾個主要紅外吸收峰與聚苯胺譜峰不重疊,從而可以避免以KCl/HCl、NaClO4/HClO4、LiBF4/HBF4等作為摻雜電解質干擾譜圖解析的缺點。衰減全反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方法(ATR-FTIRS)是一種內反射技術,它可以有效地克服采用外反射中界面電阻大而阻礙反應正常進行的不利影響。因此以NaReO4/HReO4體系作為摻雜電解質,采用ATR-FTIRS方法研究聚苯胺導電膜聚合過程,不僅能夠探明嵌入聚合物膜中的摻雜陰離子的數(shù)量隨電位的變化情況,而

34、且還可以獲得聚苯胺結構與電子性質方面的信息。這在深入理解聚苯胺的電化學反應的機理上可提供有益的幫助。導電聚合物的聚合過程也可采用電化學原位FTIR光譜研究9092。聚2,2-噻吩吡咯在氧化態(tài)時表現(xiàn)出優(yōu)良的導電性能93。對于用乙腈作溶劑的2,2-噻吩吡咯電聚合反應,通過比較LiClO4、Bu4NClO4、Bu4NBF4、BuNPF6四種電解質提高反應速度能力的大小后可以得出,單體的聚合速度與電解質本身的氧化能力有關。一般情況下,電解質氧化能力越強就越有利于加速聚合反應的進行??傮w上看,2,2-噻吩吡咯電聚合過程可劃分為三個主要步驟:(1)單體和電解質向電極/溶液界面擴散與聚集;(2)單體被電解質

35、氧化成陽離子自由基,隨后形成的二聚和低聚物為合成相對分子質量更大的高聚物提供活性中心;(3)更高電位下,聚合過程得到加速并在電極表面上生長出一層導電聚合物薄膜。關于導電聚合物膜失活機理的解釋,已有人通過運用電化學原位反射光譜研究的方法,提出水和某些有機溶劑能加石油化工812PETROCHEMICALTECHNOLOGY2001年第30卷速這一過程的看法94。315鉑族金屬和合金納米薄膜電催化材料的異常紅外效應孫世剛研究小組用電沉積法將鉑沉積在玻碳表面制成納米級厚度的薄膜電催化材料(nm-Pt/GC),采用電化學原位FTIRS反射光譜的方法,對CO在這種電極表面上的吸附過程進行了研究,結果首次發(fā)

36、現(xiàn)了異常的紅外增強吸收現(xiàn)象,并命名為異常紅外效應(AbnormalIREffects,簡稱AIREs)95。如圖9所示,與本體鉑金屬電極相比,nm-Pt/GC電極上CO吸附的紅外光譜特征主要表現(xiàn)出三個方面的不同:(1)紅外譜峰方向倒反;(2)紅外吸收顯著增強,增強因子達到20;(3)譜峰半峰寬變寬。除Pt金屬外,在Pd96、Ru97、Rh98、Os99、Ir100等鉑簇金屬和Pt-Pd101、Pt-Ru101等合金納米薄膜材料電極上都可觀察到上述三個異常紅外特征,證明AIREs是納米膜材料的普遍性質。由于鉑族金屬及合金是極好的電催化材料,上述研究還具有直接的電催化應用前景。與前面提到的表面增強

37、紅外吸收9(SEIRA)相比較,AIREs和SEIRA都有顯著的紅外增強,可以提高紅外檢測靈敏度。但SEIRA僅在島狀Ag、Au膜電極上出現(xiàn),并主要針對對硝基苯甲酸及類似結構分子的吸附過程,其應用受到限制。此外,AIREs中的譜峰方向倒反預示CO等吸附分子與鉑族金屬和合金納米薄膜表面有十分強烈的相互作用,因此對AIREs進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最近,貢輝等102將電化學原位掃描顯微FTIR反射光譜應用于微電極陣列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直徑只有200mPt微電極(-Pt)經過快速電位循環(huán)掃描處理后形成了特殊的納米結構薄層,以CO為分子探針進行紅外試驗,也同樣觀察到異常紅外效應。進一步研究顯示,異常

38、紅外效應中增強紅外吸收與納米薄膜的結構和厚度密切相關,其紅外增強吸收因子隨膜厚的增加呈現(xiàn)火山形變化的規(guī)律103。4結語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方法是一種普遍適用的研究電催化劑和電催化反應機理的方法。不僅能夠用于研究電催化劑表面和附近物種的結構信息,而且還可獲得物質在電化學反應前后的變化情況,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揭示電化學催化過程的機理和動力學,從而推動電化學理論取得進一步的發(fā)展。近年來,電化學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方法又有了新的突破,具有時間和空間分辨的原位光譜方法應運而生,促進了對快速電化學反應和電催化劑表面微區(qū)的結構和性能的研究,進一步拓寬了電化學的研究對象和領域。電催化劑表面過程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

39、程,聯(lián)用電化學原位紅外光譜與其它研究方法(如STM9,104、EQCM105等)將提供更豐富全面的信息。參考文獻1FeinleibJ.J.PhysRevLett,1966,16:1200-1202.2FleischmannP,HendraPJ,McQuillianAJ.J.ChemPhysLett,1974,26:163.3BewickA,KunimatsuK,PonsBS.J.ElectrochimActa,1980,25(4):465-468.4SunSG,YangDF,TianZW.J.JElectroanalChem,1990,289:177-189.5VessTM,WertzDW.J

40、.JElectroanalChem,1991,313:81-94.6FaguyPW,FawcettWR.J.ApplSpetrosc,1990,44:1309-1316.7ChenA,RiderJ,RoscoeSG,etal.J.Langmuir,1997,13:4737-4747.8GreenlerRG.J.JPhysChemB,1966,44:310-315.9Su takaW,YatesJr,JohnT.SurfaceInfraredandRamanSpec2troscopyMethodsandApplicationsM.NewYorkandLon2don:PlenumPress,199

41、5.117-161.10BewickA,KunimatsuK,PonsBS,etal.J.JElectroanalChem,1984,160:47-61.11CorriganDS,LeungLWH,WeaverMJ.J.AnalChem,1987,59:2252-2256.12PonsS,DavidsonT,BewickA.J.JElectroanalChem,1984,160:63-71.13LinWF,SunSG.J.ElectrochimActa,1996,41:803-809.14RussellJW,OverendJ,BewickA,etal.J.JPhysChemB,1982,86:

42、3066-3070.15LinWF,SunSG,TianZW.J.JElectroanalChem,1994,364:1-7.16LinWF,SunSG.J.Electrochemistry,1996,2:20-23.17YanigerSI,VidrineDW.J.ApplSpectrosc,1986,40:174-180.18BudevskaBO,GriffithsPR.J.AnalChem,1993,65:2963-2971.19MatsudaS,KitamuraF,TakahashiM,etal.J.JElectroanalChem,1989,274:.305-31220SunSG,Li

43、nY.J.JElectroanalChem,1994,375:401-404.21SunSG,LinY.J.ElectrochimActa,1998,44:1153-1162.22AtakaK,HaraY,OsawaM.J.JElectroanalChem,1999,473:34-42.23孫世剛,洪雙進,陳聲培,等.J.中國科學,1999,29:348-354.第10期孫世剛等:固體催化劑的研究方法第十一章電化學催化中的原位紅外反射光譜法81324孫世剛,洪雙進,陳聲培,等.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1998,18:23-24.25SunSG,HongSJ,ChenSP,etal.Abstrac

44、tsof1997JointMeetingofISEandECSC.Paris,1997.963-964.26BedenB,LamyC.Chaper5,inSpectroelectrochemistryTheoryandPracticeM.EditedbyGaleRJ.NewYork:PlenumPress,1988.189-261.27SunSG.Chapter6,inElectrocatalysisM.EditedbyLipkowskiJ,RossPN.NewYork:Wiley-VCH.Inc,1998.243-290.28JiangXD,VillegasI,WeaverMJ.J.Elec

45、trochimActa,1995,40:91-98.29FriedrichKA,GeyzersKP,LinkeU,etal.J.JElectroanalChem,1996,402:123-128.30SeversonMW,WeaverMJ.J.Langmuir,1998,14:5603-5611.31RodesA,GmezR,FeliuJM.J.Langmuir,2000,16:811-816.32ZouS,GmezR,WeaverMJ.J.Langmuir,1999,15:2931-2939.33OrozcoG,PrezMC,RincnA,etal.J.Langmuir,1998,14:62

46、97-6306.34HoriY,KogaO,WatanabeY,etal.J.ElectrochimActa,1998,44:1389-1395.35GmezR,FeliuJM,WeaverMJ,etal.J.SurfSci,1998,410:48-61.36SunSG,WanLJ,OsawaM,etal.J.JPhysChemB,1999,103:2460-2466.37RodesA,FeliuJM,AldazA,etal.J.ElectrochimActa,1996,41:729-745.38TangC,ZouS,WeaverMJ.J.SurfSci,1998,412:344-357.39

47、TangC,ZouS,WeaverMJ.J.JElectroanalChem,1999,467:92-104.40YangH,LuTH,SunSG,etal.J.JMolCatal,1999,144:315-321.41OliviP,BedenB,LamyC,etal.J.ElectrochimActa,1996,41:927-932.42SunSG,ChenSP,LiNH,etal.J.ColloidsSurf,1998,134:207-220.43SouzaJPI,RabeloFIB,NartFC.J.JElectroanalChem,1997,420:17-20.44XiaXH,Lies

48、sHD,IwasitaT.J.JElectroanalChem,1997,437:233-240.45WielandB,LancasterJP,HoaglundCS,etal.J.Langmuir,1996,12:2594.46DaileyA,ShinJ,KorzeniewskiC.J.ElectrochimActa,1998,44:1147-1152.47LoveJG,BrooksbyPA,McquillanAJ.J.JElectroanalChem,1999,464:93-100.48IwasitaT,HosterH,LinWF,etal.J.Langmuir,2000,16:522-52

49、9.49KabbabiA,FaureR,DurandR,etal.J.JElectroanalChem,1998,444:41-53.50XiaXH,IwasitaT,VielstichW.J.ElectrochimActa,1996,41:711-718.51MunkJ,ChristensenPA,SkouE,etal.J.JElectroanalChem,1996,401:215-222.52MorallnE,RodesA,PrezJM,etal.J.JElectroanalChem,1995,391:149-157.53LiNH,SunSG.J.JElectroanalChem,1998

50、,448:5-15.54LiNH,SunSG.J.JElectroanalChem,1997,436:65-72.55PastorE,GonzlezS,ArviaAJ.J.JElectroanalChem,1995,395:233-242.56ProencaL,LopesMIS,AldazA,etal.J.ElectrochimActa,1998,44:735-743.57ProencaL,LopesMIS,LamyC,etal.J.ElectrochimActa,1998,44:1423-1430.58ProencaL,LopesMIS,LamyC,etal.J.JElectroanalCh

51、em,1997,432:237-242.59ProencaL,LopesMIS,LamyC,etal.J.JElectroanalChem,1997,432:193-198.60DruliolleH,LamyC,BedenB,etal.J.JElectroanalChem,1997,426:103-115.61HuertaF,MorallnE,AldazA,etal.J.JElectroanalChem,1999,475:38-45.62OguraK,KobayashiM,NakayamaM,etal.J.JElectroanalChem,1999,463:218-223.63Bezerra&

52、CS,S EL,NartFC.J.JPhysChemB,1997,101:6443-6449.64ClimentV,RodesA,AldazA,etal.J.JElectroanalChem,1999,467:20-29.65ClimentV,RodesA,AldazA,etal.J.JElectroanalChem,1997,436:245-255.66HuertaF,OuijadaC,AldazA,etal.J.JElectroanalChem,1999,467:105-111.67HuertaF,MorallnE,AldazA,etal.J.JElectroanalChem,1999,4

53、69:159-169.68MarinkovicN,HechtM,FawcettWR,etal.J.ElectrochimActa,1996,41:641-651.69FawcettWR,KlossAA,MarinkovicN,etal.J.ElectrochimActa,1998,44:881-887.70AtakaKI,YotsuyanagiT,OsawaM.J.JPhysChemB,1996,100:10664-10672.71MoraesIR,NartFC.J.JElectroanalChem,1999,461:110-120.72AtakaK,OsawaM.J.Langmuir,199

54、8,14:951-959.73ShingayaY,ItoM.J.JElectroanalChem,1999,467:299-306.74WeberM,NartFC.J.ElectrochimActa,1996,41:653-659.75HuertaF,MorallnE,V zquezJL.J.JElectroanalChem,2000,480:101-105.76ChenAC,YangDF,LipkowskiJ.J.JElectroanalChem,1999,475:130-138.77NanbuN,KitamuraF,OhsakaT,etal.J.JElectroanalChem,1999,470:136-143.78FawcettWR,ChenAC,LipkowskiJ,etal.J.ElectrochimActa,1999,45:611-621.79LiHQ,RoscoeSG,LipkowskiJ.J.JElectroanalChem,1999,478:67-75.80IkezawaY,SekiguchiR,KitazumeT.J.ElectrochimActa,1999,45:1089-1093.石油化工814PETROCHEMICALTECHNOLOGY2001年第30卷81NodaH,MinohaT,OsawaMetal.J.JElec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