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1頁
洪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2頁
洪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洪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洪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 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四十六萬兩千余, 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15%左右。下面是 為大家整理的洪姓姓氏源流 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洪姓人口雖然不多,但是來源相當復雜,源于黃帝的有兩支,具 體情況如下:一、出自翁姓。周昭王姬瑕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子孫后代 便以翁為氏,世代沿襲。下傳至宋朝翁乾度,生有六個兒子,人人都 有出息,先后進士及第,他便讓六個兒子一個人姓一個姓,除老三繼 續(xù)姓翁之外,其他五個兒子都改了姓,從老大到老六依次姓洪、江、翁、方、龔、汪,老大處厚易姓為洪,并繁衍至今。這六個

2、姓的血緣 關(guān)系,被姓氏學者稱為“六桂聯(lián)堂”。很顯然,出自翁乾度長子之后 的這一支洪姓,理所當然是黃帝后裔。二、 山東省汶上縣、河南省偃師市姬氏志都介紹:“洪姓, 系出安樂郡,姬姓,衛(wèi)大夫弘演之后。到唐始避高宗子李弘之諱,改 為洪姓。”此支洪姓顯然也是黃帝后裔。三、其他來源:1、出自共氏,為炎帝之后。2、古代共工氏部 落后裔,由祁連山一帶逐步往東遷徙至河南靈寶以至朝鮮、日本,有 的姓共,后來又有的加一個三點水,姓了洪。譬如:漢武帝時,共工 氏后裔共勛之子共普,為躲避朝廷內(nèi)亂,去敦煌后改為洪姓,叫洪普, 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封為始祖。3、唐朝豫章宏姓,為避諱唐太子宏 而改為洪姓。4、宋朝宋太祖的祖父

3、叫趙弘,江西、江蘇的弘姓人、 劉姓人因避諱,改為洪姓。洪姓鼎盛于閩、粵、臺。唐朝長安人洪扈遷居福建仙游;宋朝慶歷年間又有洪忠去福建;傳至洪浩之孫遷居廣東。太平天國革命領(lǐng)袖 洪秀全以及妹妹洪宣嬌、兄長洪仁達、洪仁發(fā),親屬洪仁政、洪全福、 洪和元,兒子洪天貴福,都是廣東花縣人。起義失敗后,紛紛逃至南 洋、美國。洪姓遷徙分布歷史上洪姓的分布與遷徙洪姓形成后,主要活動地區(qū)在江西、湖北、湖南、江蘇和浙江等 地,人口發(fā)展迅速,這與東南地區(qū)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漢化有關(guān)。宋朝時期,洪姓大約有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4%;排在第 七十五位。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洪姓總?cè)丝诘?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

4、中于江西、浙江、江蘇、福建,這四省洪姓大約占 全國洪姓總?cè)丝诘?2%,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河南、廣東。全 國形成了以贛、浙、蘇、閩為中心的洪姓聚集區(qū)。明朝時期,洪姓大約有1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8%,排在 第九十六位。明朝時期,浙江為洪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洪姓總?cè)?口的3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福建,這三省大 約占洪姓總?cè)丝诘?4%,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蘇、湖北,這三省的 洪姓又集中了 20%。宋、元、明期間600余年,洪姓的分布總格局 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沿海地區(qū)遷移。全國的洪姓中心仍在浙、 蘇、閩地區(qū)。當代洪姓人口分布與圖譜當代洪姓的人口 200余萬,為全國第

5、九十九位姓氏,大約占全 國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萬增到200 余萬,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態(tài)勢。 廣東為洪姓第 一大省,約占洪姓總?cè)藶?4%。全國形成了沿長江口、南抵海南的 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區(qū)域。在 600年間,洪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 向與宋、元、明期間區(qū)別不大,由東南部繼續(xù)向西、向南移民。洪姓 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99)表明:在浙滬贛、蘇皖大部、鄂湘 東段、閩臺瓊、廣東大部、廣西南段、云南東部、重慶中部、黑龍江北部、吉林 中部、內(nèi)蒙古東北,洪姓一般占洪當?shù)厝丝诘谋壤?0.2

6、2%以上,中 心地區(qū)可達1.5%以上,這一區(qū)域覆蓋面積大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 16%,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 73%的洪姓人群。在蘇皖北部、魯部、廣 東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陜西南部、遼吉黑大部、內(nèi)蒙古東 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11%-0.22%之間,覆蓋面積占了國土總面 積的23.6%。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21%的洪姓人群。洪姓郡望堂號郡望平山郡:就是中山郡,請時期稱巨鹿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 有四,洪氏的中山郡指戰(zhàn)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 (今河北定縣),一度 為魏國所滅,復國后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因此稱平山郡,為中山國 所占,又稱中山郡。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中山國為 趙國所

7、滅,平山郡歸屬趙國。秦始皇滅趙國后,平山郡被并歸于巨鹿 郡。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 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 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為敦煌設(shè)治 之始。敦煌郡據(jù)有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并稱河 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jié)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為商旅必經(jīng)的絲路重鎮(zhèn)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晉朝,西晉朝太康二年 (辛丑,公元281 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一縣。轄 境包括今繁

8、昌、南陵、青陽、池州、石臺、太平、涇縣、寧國、廣德 等地。隋、唐兩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時或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或廢 郡存州則為宣州。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zhàn)國 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 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 西省北部地區(qū)。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為豫章郡洪州, 后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后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堂號平山堂:以望立堂。敦煌堂:以望立堂。宣城堂:以望立堂。豫章堂:以望立堂。燉成堂:敦煌堂的分支堂號。雙忠堂: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陽人(今江西樂平)。著名宋朝大 臣、詞人。宋政和年間進士。他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 留了他,他堅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經(jīng)常暗自派人向宋朝 廷匯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 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他堅決拒絕,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們父子都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