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SolidWorks進行單作用葉片泵設計及其有限元分析_第1頁
利用SolidWorks進行單作用葉片泵設計及其有限元分析_第2頁
利用SolidWorks進行單作用葉片泵設計及其有限元分析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無摘要摘要液壓泵是隨著液壓傳動技術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隨著我國工業(yè)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機、電、液一體化在整個機械行業(yè)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液壓傳動技術在諸多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因此,液壓泵作為動力元件成為液壓傳動元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單作用葉片泵作為液壓泵的一種,在液壓傳動系統(tǒng)中有較為廣泛的應用?;趩巫饔萌~片泵的應用范圍和優(yōu)缺點, 本文主要對單作用葉片泵做了從結(jié)構(gòu)設計到部分結(jié)構(gòu)性能分析的工作。其主要過程是通過現(xiàn)有工況確定單作用葉片泵主要的零件尺寸,然后通過 SolidWorks 軟件對單作用葉片泵進行三維實體建模和虛擬裝配。再對裝配體中葉片的

2、運動進行運動學分析和裝配體進行動力學分析, 最后對轉(zhuǎn)子的靜態(tài)應力進行有限元分析。整篇論文對于單作用葉片泵的設計具有參考和實用意義,同時也對單作用葉片泵的優(yōu)化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關鍵字關鍵字:單作用葉片泵,有限元,優(yōu)化設計無AbstractHydraulic pump is produced with hydraulic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With the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machine,andelectric, iquid i

3、ntegration in throughout machinery industry by accounted for of shareincreasingly big.Hydraulic drive technology get has increasingly widely of application inmany area.So hydraulic pump as power components became hydraulic drive components inthe not missing of part, up to very important of role, whi

4、le increasingly by people of concern.Single-acting vane pump as a hydraulic pump.There are used in hydraulic transmissionsystem more and more.Based on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single-acting vane pump and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ingle-acting vane pump part made

5、from structural design to structural analysis. Its main processes are determined by existingconditions of single-acting vane pump parts dimensio. Through SolidWorks software forsingle-acting vane pump for three-dimension solid modeling, and virtual Assembly.Assemblyblade motion in kinematics analysi

6、s and Assembly dynamics analysis, static finite elementanalysis of the stress of the last rotor. Papers for the design of single-acting vane pump with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optimization of single-acting vane pumpcapable of guiding.Keywords: single-acting vane pump; finite;

7、 optimal design無目錄目錄摘要. IAbstract. II目錄.III1緒論.11.1 課題研究背景.11.1.1 CAD 技術的發(fā)展.11.1.2 SolidWorks 軟件簡介.11.1.3 單作用葉片泵簡介.31.2 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41.3 課題研究的內(nèi)容.52單作用葉片泵結(jié)構(gòu)的設計及尺寸參數(shù)的初定.62.1 單作用葉片泵結(jié)構(gòu)的設計.62.1.1 單作用葉片泵的計算中用到的主要技術參數(shù).62.1.2 確定單作用葉片泵的工況.62.1.3 被設計的單作用葉片泵的結(jié)構(gòu)分析.72.1.4 確定單作用葉片泵的結(jié)構(gòu).72.1.5 確定單作用葉片泵的參數(shù).72.2 單作用葉片

8、泵的零件尺寸的初定.82.2.1 配油裝置尺寸的確定.82.2.2 軸尺寸的初步確定.92.2.3 軸承的選取.102.2.4 軸的受力分析及校核.102.2.5 軸承壽命的校核.122.2.6 壓力調(diào)節(jié)端零件尺寸的確定.133單作用葉片泵零件的三維實體建模.153.1 箱體類零件建模.153.2 調(diào)流量端零件的建模.173.3 定子環(huán)定位端零件的建模.183.4 配油零件的建模.204單作用葉片泵的虛擬裝配.224.1 配油裝置的裝配.224.2 調(diào)壓裝置零件之間的配合.234.3 箱體配合零件的裝配.244.4 總裝配.255單作用葉片泵運動學及動力學分析.285.1 對于葉片頂端的運動學

9、分析.285.2 轉(zhuǎn)子動力學分析.306 有限元分析.336.1 轉(zhuǎn)子的靜態(tài)應力有限元分析.336.2 葉片瞬間靜態(tài)應變的有限元分析.38論文總結(jié).44無致謝.45參考文獻.46附錄.47無1緒論緒論1.1 課題研究背景課題研究背景1.1.1 CAD 技術的發(fā)展技術的發(fā)展制造的全球化、信息化和需求的個性化,都需要企業(yè)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推出用戶滿意的產(chǎn)品,并且能夠開速占領市場。為了適應這種瞬息萬變的市場,設計方必須要縮短設計周期,提高產(chǎn)品質(zhì)量,必須要有先進的實際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即利用計算機及其圖形設備幫助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工作,簡稱 CAD。

10、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誕生第一臺計算機繪圖系統(tǒng),開始出現(xiàn)具有簡單繪圖輸出功能的被動式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 60 年代初期出現(xiàn)了 CAD的曲面片技術, 中期推出商品化的計算機繪圖設備。 70 年代, 完整的 CAD 系統(tǒng)開始形成,后期出現(xiàn)了能產(chǎn)生逼真圖形的光柵掃描顯示器,推出了手動游標、圖形輸入板等多種形式的圖形輸入設備,促進了 CAD 技術的發(fā)展。80 年代,隨著強有力的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制成的微處理器和存儲器件的出現(xiàn),工程工作站問世, CAD 技術在中小型企業(yè)逐步普及。 80 年代中期以來, CAD 技術向標準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發(fā)展。一些標準的圖形接口軟件和圖形功能相繼推出,為 CA

11、D 技術的推廣、軟件的移植和數(shù)據(jù)共享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系統(tǒng)構(gòu)造由過去的單一功能變成綜合功能,出現(xiàn)了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輔助制造聯(lián)成一體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固化技術、網(wǎng)絡技術、多處理機和并行處理技術在 CAD 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 CAD 系統(tǒng)的性能;人工智能和專家系統(tǒng)技術引入 CAD,出現(xiàn)了智能 CAD 技術,使 CAD 系統(tǒng)的問題求解能力大為增強,設計過程更趨自動化。SolidWorks就是在此歷史條件下發(fā)展成的一款基于Windows開發(fā)的三維CAD系統(tǒng),SolidWorks 自 1995 年問世以來,以其優(yōu)異的性能、易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極大地提高了機械設計工程師的設計效率。 SolidWor

12、ks 作為三維設計軟件具有全面的零件及裝配建模功能, 利用該軟件還可以快速的生成工程圖, SolidWorks 軟件還包含零件建模、 裝配設計、工程圖與鈑金等模塊, 還與高級圖像渲染軟件Photo Works高級有限元分析軟件Cosmos,結(jié)構(gòu)運動學分析軟件 Motionworks,產(chǎn)品數(shù)據(jù)管理軟件 SmarTeam,以及數(shù)控加工軟件無縫集成,具有強大的輔助設計功能。1.1.2 SolidWorks 軟件簡介軟件簡介(1)三維實體建模的形成無SolidWorks 可以建立全相關的三維實體模型,在設計過程中,實體之間可以存在或不存在約束關系,同時,可以利用自動的或用戶自定義的約束關系來體現(xiàn)設計意

13、圖。實體建模就是在計算機中利用一些基本元素來構(gòu)造機械零件的完整幾何模型, 它包含了完整描述模型的邊和表面所必須的所有線框和表面幾何信息。除了幾何信息外,它還包括了把這些幾何體關聯(lián)到一起的拓撲信息。將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幾何形狀定義為特征,并將其所有尺寸村委可調(diào)參數(shù),進而形成實體,以此為基礎來進行更為復雜的幾何形體的構(gòu)造。特征造型就是依次性成各種特征并將其組成所需零件的方法。在進行零件或裝配體,SoildWorks 軟件使用智能化的,易于理解的幾何體(如凸臺、切除、孔筋、圓角、倒角、拔模等)建立特征,特征建立后可以直接應用于零件中。用于創(chuàng)建的尺寸與關系可以被記錄并存于設計模型中。 通過編輯尺寸數(shù)值來

14、驅(qū)動幾何形狀的改變,尺寸標注就不再是“注釋”,而是驅(qū)動用的“參數(shù)”了,這不僅可以使模具體現(xiàn)設計人員的設計意圖,而且還能夠快速容易的修改模型。(2)虛擬裝配的形成全約束是指將形狀和尺寸聯(lián)合起來考慮, 通過尺寸約束來實現(xiàn)對幾何形狀的控制。SolidWorks 支持約束,如平行、垂直、水平、豎直、同軸心和重合這樣的幾何關系。此外,還可以使用方程式來建立參數(shù)之間的數(shù)學關系。通過使用約束關系和方程式,設計者可以保證設計過程中實現(xiàn)和維持諸如“通空”或“等半徑”之類的設計意圖。SolidWorks 模型與它的工程圖及參考他的裝配體的全相關的。對模型的修改會自動反應到與之相關的工程圖和裝配體中,同樣,對工程圖

15、和裝配體的修改也會反映在當中。(3)SolidWorks 運動學及動力學分析在 SolidWorks 中進行運動學或動力學仿真,使用的是 Motion(2007 及以下版本稱 Cosmosmotion)模塊,屬于 SolidWorks 里面的設計驗證工具, SoildWorks Motion使用現(xiàn)有的 SolidWorks 裝配體信息來構(gòu)建運動模擬算例 。還可以將載荷無縫傳入Simulation 已進行應力分析, 可以直接顯示零部件在某個時間點或整個模擬周期內(nèi)的應力和位移。在分析單作用葉片泵的時候,會用到 COSMOSFlo Works 高端計算流體力學程序是進行流體分析和傳熱分析。在單作用用

16、葉片泵的動力分析時用到的是 SolidWorks 自帶的 COSMOSFlo Works,用來給高端計算流體力學程序中提供的強大功能來重新定義流體分析和傳熱分析。(4)SolidWoks 的有限元分析無對于大多數(shù)的工程技術問題, 由于物體的幾何形狀比較復雜或者問題具有某些非線性特征,很少能得到解析解。目前這類問題的的解決途徑是利用有限元法。借助計算機來滿足工程要求的數(shù)值解,這就是數(shù)值模擬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普及,有限元分析發(fā)迅速從結(jié)構(gòu)工程強度分析計算擴展到幾乎所有的科學領域, 成為一種豐富多彩、應用廣泛并且使用高效的數(shù)值分析法。主要分析功能:a)系統(tǒng)及部件級分析以 FEA 為例,為

17、了實現(xiàn)有價值的分析,設計的幾何部件會需要不同的單元類型,實體、殼、梁、桿進行離散。而且需要充分考慮裝配體間的連接關系和接觸關系。其中連接關系的處理尤其重要,涉及到螺栓連接、銷釘連接、彈簧、點焊、軸承等非常復雜的連接關系。b)多領域的全面分析任何一個產(chǎn)品決計不能僅考慮靜強度,必須考慮多領域的問題,比如靜強度、動強度、模態(tài)、疲勞、參數(shù)優(yōu)化等。圖 5 展示了在統(tǒng)一界面下產(chǎn)品的多領域分析。c)面向設計者的多場耦合熱-結(jié)構(gòu)、流體-結(jié)構(gòu)、多體動力學-結(jié)構(gòu)等多場分析是目前分析中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他可以解決非常復雜的工程問題。d)特殊行業(yè)及領域的需求面對很多行業(yè)有很多特殊需求,因此需要特殊的 CAE 模塊。

18、例如面對壓力容器,需要符合 ASME 標準的壓力容器校核工具;面對電子和消費品領域,需要解決跌落分析的能力。e)高級分析需求面對日益復雜的使用環(huán)境,必須考慮復合材料、材料非線性、高級機械振動、非線性動力學等高級分析的需求。SolidWorks Simulation 節(jié)省了搜索最佳設計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最大限度的縮短設計周期,降低測試成本,提高產(chǎn)品質(zhì)量,大大縮短了產(chǎn)品上市時間,加大利潤空間。1.1.3 單作用葉片泵簡介單作用葉片泵簡介(1)單作用葉片泵工作原理及特點單作用葉片泵也是由轉(zhuǎn)子、定子、 葉片和配油盤等零件組成。與雙作用葉片泵明顯不同之處是,定子的內(nèi)表面是圓形的, 轉(zhuǎn)子與定子之間有

19、一偏心量 e,配油盤只開一個吸油窗口和一個壓油窗口。單作用葉片泵的轉(zhuǎn)子回轉(zhuǎn)時,由于離心力的作用,使葉片無緊靠在定子內(nèi)壁,這樣在定子、轉(zhuǎn)子、葉片和兩側(cè)配油盤間就形成若干個密封的工作區(qū)間,當轉(zhuǎn)子按圖示的方向回轉(zhuǎn)時,葉片逐漸伸出,葉片間的工作空間逐漸增大,從吸油口吸油,這就是吸油腔。葉片被定子內(nèi)壁逐漸壓進槽內(nèi),工作空間逐漸減小,將油液從壓油口壓出, 這就是壓油腔。 葉片泵轉(zhuǎn)子每轉(zhuǎn)一周, 每個工作空間完成一次吸油和壓油,稱單作用葉片泵。(2)單作用葉片泵的特點優(yōu)點:結(jié)構(gòu)工藝簡單,可以實現(xiàn)各種形式的變量,流量大、壓力大、壓力穩(wěn)定、噪音小。缺點:作用在轉(zhuǎn)子上的液壓力不平衡,從而使軸和軸承上承受很大的負載,

20、是軸承磨損大,泵的壽命較短。所以單作用葉片泵也稱之為非卸荷式葉片泵,一般在中低壓場合使用。(3)未來對于單作用葉片的優(yōu)化a )存在困油現(xiàn)象,通過有限元分析軟件對配有盤結(jié)構(gòu)優(yōu)化,消除困油現(xiàn)象。b)通過對葉片槽傾角的有限元分析, 保證葉片更容易從葉片槽滑出, 提高泵的效率。c)轉(zhuǎn)子的徑向液壓力不平衡,通過對定子轉(zhuǎn)子的有限元分析,減小徑向不平衡力提高泵的工作壓力和排量。d)單作用葉片泵的高壓化。e)軸向間隙大,容積效率低。f)液壓泵與原動機合一。g)液壓油純度對單作用葉片泵性能的影響較大。1.2 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油泵作為機電產(chǎn)品中的關鍵部件, 它的性能和壽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

21、整個液壓系統(tǒng)的工作能力,因此對油泵的合理設計和正確使用顯得格外重要。其結(jié)構(gòu)設計的目的就要使其具有承受更高熱負荷和機械負荷的能力,以達到所需的可靠性要求,從而提高機電產(chǎn)品的效率。在 SolidWorks 的標準菜單中包含了各種用于創(chuàng)建零件特征和基準特征的命令, 通過應用這些特征造型技術可以很方便地設計出需要的三維實體,然后對實體特征進行運動學和動力學的分析,達到改善單作用葉片泵性能的目的。機構(gòu)的運動分析,就是根據(jù)給定的原動件的運動規(guī)律,求出機構(gòu)中其他構(gòu)件的運動規(guī)律,根據(jù)各構(gòu)件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運動參數(shù)。其目的在于:通過對機構(gòu)的位移或軌跡分析,確定各構(gòu)件在運動過程中所占據(jù)的空間大小,判斷各構(gòu)件

22、之間會不會發(fā)生無干涉,考察其從動件及其上某些點能否實現(xiàn)預定的位置或軌跡要求?;跇?gòu)件的速度分析可以了解從動件的速度變化規(guī)律是否滿足工作要求,其次,由于功率是速度和力的乘積,所以在功率一直的條件下,通過速度分析可以了解結(jié)構(gòu)的受力情況。此外,機構(gòu)的速度分析還是加速度分析的必要前提。由于機構(gòu)加速度分析,可以確定各構(gòu)件及其上某些點的加速度變化規(guī)律,這是計算構(gòu)件慣性力和研究機械動力性能的必要前提。在機構(gòu)運動過程中,其各個構(gòu)件都受到力的作用,構(gòu)建運動的過程也是構(gòu)件傳力過程和做功過程。作用在機械上的力,不僅是影響機械的運動和動力性能的重要參數(shù),而且也是決定相應構(gòu)件尺寸及結(jié)構(gòu)形狀的重要依據(jù),所以不論是設計新的

23、機械,還是為了合理的使用現(xiàn)有的機械,都必須對現(xiàn)有的機構(gòu)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研究機構(gòu)動力分析的目的有二:確定運動副中的反力, 利用 SolidWorks 設計流程圖。SolidWorks Simulation 是一個與 SolidWorks 完全集成的設計分析系統(tǒng)。它提供了單一屏幕解決方案來進行應力分析、頻率分析、扭曲分析、熱力分析和優(yōu)化分析、憑借著強大的功能支持,使用戶可以憑借計算機快速解決大型問題。1.3 課題研究的內(nèi)容課題研究的內(nèi)容本文利用機械設計中的理論原理和設計思路,包括材料的選取,尺寸的確定,尺寸的校核,零件的潤滑,同時也結(jié)合了 SolidWorks 三維建模技術和有限元分析技術的基

24、本理論和方法, 利用 SolidWorks 三維建模軟件和自帶的 SolidWorks Simulation 有限元分析軟件, 進行單作用葉片泵的整個設計和分析過程。 SolidWorks 作為專用的機械設計軟件,在本文的單作用葉片泵的設計和分析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本課題主要研究的內(nèi)容是通過了解單作用葉片泵的工作原理及結(jié)構(gòu)特點,選取適當?shù)膯巫饔萌~片泵的工況及相關參數(shù), 在相應的工況下設計出單作用葉片泵的結(jié)構(gòu)及基本尺寸和關鍵尺寸,以及相關零件的校核;根據(jù)確定的尺寸利用 SolidWorks 進行單作用葉片泵零件的三維實體建模零件的虛擬裝配以及對裝配體進行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最后用 Sol

25、idWorks 進行有限元的分析。無2單作用葉片泵結(jié)構(gòu)的設計及尺寸參數(shù)的初定單作用葉片泵結(jié)構(gòu)的設計及尺寸參數(shù)的初定2.1 單作用葉片泵結(jié)構(gòu)的設計單作用葉片泵結(jié)構(gòu)的設計2.1.1 單作用葉片泵的計算中用到的主要技術參數(shù)單作用葉片泵的計算中用到的主要技術參數(shù)(1) 泵的排量(mL/r) 。泵旋轉(zhuǎn)一周所能排出的液體體積。(2) 泵的理論流量(L/min) 。在額定轉(zhuǎn)速時,用計算方法得到單位時間內(nèi)泵能排出的最大流量。(3) 泵的額定壓力(L/min) 。在正常工作條件下,能保證泵長時間運轉(zhuǎn)所能輸出的最大流量。(4) 泵的額定壓力(MPa) 。在正常工作條件下,保證泵長時間運轉(zhuǎn)的最高壓力。(5) 泵的最

26、高壓力(MPa) 。允許泵在短時間超過額定壓力運轉(zhuǎn)時的最高壓力。(6) 泵的額定轉(zhuǎn)數(shù)(r/min) 。在額定壓力下,保證長時間運轉(zhuǎn)的最高轉(zhuǎn)速。(7) 泵的最高轉(zhuǎn)速(r/min) 。在額定壓力下,允許泵在短時間內(nèi)超過額定轉(zhuǎn)速運轉(zhuǎn)時的最高轉(zhuǎn)速。(8) 泵的容積率(%) 。泵的實際輸出流量與理論流量的比值。(9) 泵的總效率(%) 。泵輸出的液壓功率與輸入的機械功率的比值。(10)泵的驅(qū)動功率(kW) 。在正常工作條件下,泵能驅(qū)動液壓泵的機械功率。2.1.2 確定單作用葉片泵的工況確定單作用葉片泵的工況根據(jù)液壓技術使用手冊得出單作用葉片泵的技術性能范圍和應用范圍如下:表 2.1單作用葉片泵的技術性能

27、范圍和應用范圍壓力范圍排量范圍轉(zhuǎn)速范圍最大功率容積效率功率重量比16MPa1320mL/r5002000r/min30KW8592小最高自吸能力流量脈動噪聲油污染敏感度變量能力總功率33.5kPa1中中能6481應用范圍: 機床、注塑機、液壓機、起重運輸機械、工程機械、飛機。單作用葉片泵的的應用范圍及現(xiàn)有的單作用葉片泵的工作場合,確定其工況為注塑機,其主要參數(shù)如下;無流量 Qmax=1L/s 壓力 P1=6.4MPa轉(zhuǎn)速 n=1000r/min容積效率 90%2.1.3 被設計的單作用葉片泵的結(jié)構(gòu)分析被設計的單作用葉片泵的結(jié)構(gòu)分析設計的單作用葉片泵主要由配油裝置、 壓力調(diào)節(jié)裝置、 流量調(diào)節(jié)裝置

28、、 內(nèi)反饋裝置、箱體幾部分組成,由軸傳動電機動力,帶動轉(zhuǎn)子轉(zhuǎn)動,通過葉片、定子、前后配油盤等完成一系列的配油工作;由流量調(diào)節(jié)螺釘、活塞及輔助裝置完成流量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以調(diào)節(jié)彈簧為主要的裝置完成單作用葉片泵的反饋工作;箱體起到固定零件、連接電動機等其他輔助工作。2.1.4 確定單作用葉片泵的結(jié)構(gòu)確定單作用葉片泵的結(jié)構(gòu)根據(jù)市場現(xiàn)有的單作用葉片泵的結(jié)構(gòu)以及設定工況下對于單作用葉片泵的具體要求,結(jié)合相關機械設計中所學的知識,同時相比較現(xiàn)有有單作用葉片泵的相關結(jié)構(gòu),設計單作用葉片泵的結(jié)構(gòu)。 (見圖 2.1)圖圖 2.1 泵體結(jié)構(gòu)圖泵體結(jié)構(gòu)圖2.1.5 確定單作用葉片泵的參數(shù)確定單作用葉片泵的參數(shù)(1)單作

29、用葉片泵的參數(shù)選取原則泵的基本參數(shù)是壓力,流量,轉(zhuǎn)速,效率。一般根據(jù)系統(tǒng)的實際工況來選擇,為了延長泵的使用壽命, 一般在固定設備中液壓系統(tǒng)的正常工作壓力可選擇泵的額定壓力的70%80%選擇泵的第二個泵的重要的因素是泵的流量或排量,泵的流量與工況無關,選擇泵的流量一般要大于液壓系統(tǒng)工作時的最大流量。泵的效率值是泵質(zhì)量好壞的體無現(xiàn),一般來說應使主機的的正常工作參數(shù)處在泵效率曲線的最高區(qū)域,泵轉(zhuǎn)速的選擇要大于所需工況下的轉(zhuǎn)速。(2)確定單作用葉片泵的參數(shù)單作用葉片泵壓力的確定Pp=P1+p=6.9MPa(p 為泵到執(zhí)行元件間的管路損失,取 0.5MPa)泵流量的確定QKQmax=1.21L/s=72

30、L/min(K 為泄露系數(shù))轉(zhuǎn)速的確定n=1460r/min電動機的選取取泵的總效率為p=0.8,泵的總驅(qū)動功率為 P=PpQ/p= 10.35kW根據(jù)電動機功率和電動機轉(zhuǎn)速查(機械設計簡明手冊)符合條件的電動機有:表 2.2 電動機的選取2.2 單作用葉片泵的零件尺寸的初定單作用葉片泵的零件尺寸的初定2.2.1 配油裝置尺寸的確定配油裝置尺寸的確定(1)確定葉片數(shù) z一般在 715 之間取奇數(shù) 選去 11 葉片采用 W6Mo5Cr4V2 合金鋼(2) 確定葉片的厚度=1.82.5mm取 2.30mm,葉片傾角初定=20(3)確定轉(zhuǎn)子的半徑 Rp 和轉(zhuǎn)子的寬度 B 轉(zhuǎn)子的半徑有轉(zhuǎn)子的強度, 葉

31、片的工作高度 (R-r)和花鍵軸孔的大小而定,通常設計時可以參考母性選用與其流量相似的現(xiàn)有流量泵的尺寸,取 Rp=43mm轉(zhuǎn)子的寬度等于葉片的寬度等于轉(zhuǎn)子的寬度,且取值范為 B=2060mm 之間,故選取 B=40mm(4)偏心距的選取初定為 e=8mm.(5)定子半徑 R 的計算由公式 Q=4RBnev 得 R=Q/4nBev=72/414600.40.90.008=0.545m=54.5mmR定子的半徑(m) ;e定子相對轉(zhuǎn)子的偏心距(m) ;B定子的厚度(m) ;v容積效率。型號功率/KW轉(zhuǎn)速(r/min)Y160M-4111460無(6) 定子的厚度取 D=12mm,定子采用耐磨合金鋼

32、(7) 配油盤尺寸 半徑 R1=D+R=72.5mm,厚度 B1=5mm(8) 彈簧擋圈的選取由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可知,mm40軸徑d,d=36.539. 090. 0mm,h=1.560. 015. 0mm,d1=2.5mm。圖圖 2.2 彈簧擋圈彈簧擋圈2.2.2 軸尺寸的初步確定軸尺寸的初步確定選擇軸的材料為 45 鋼,正火處理,由機械設計手冊得其強度值:許用應力由表 15-6 查得:MPab2001,計算軸的載荷由 T=Me=9549P/n=954911/1460=71.9N.m得D3/16T=0.0395m=39.5mm取泵軸的直徑為 40mm考慮到軸上零件從軸的兩端依次安裝,軸從

33、右側(cè)裝入(軸承軸承、卡環(huán),軸上零件依次從左側(cè)裝入(軸間套、右配油盤、轉(zhuǎn)子、定子、左配油盤、O 型圈)。軸承處直徑:d1=40mm軸承處長度:mml271(軸承寬度 B+2mm+卡環(huán)厚度 5mm+2mm=27mm)轉(zhuǎn)子處直徑:d2=40mm轉(zhuǎn)子處長度:mml502(轉(zhuǎn)子寬度 40mm+2 配油盤厚度 5mm=50mm)后蓋到左配油盤之間的長度mml353(插入后蓋的長度為 30mm) MPa40無右配油盤到軸承左端之間的長度mml404箱體內(nèi)部總長度mmllllL1523550402743211箱體外部軸徑 d3=36mm 長度l5=40mm選用普通鍵連接,按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軸徑mmdd40

34、42查相應鍵的尺寸Lhb為:mmmmmm40812,其中mmrmm40. 025. 0,軸上槽深mmt0 . 5轂上槽深mmt3 . 31按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軸徑 d3=36mm 查相應鍵的尺寸Lhb為mmmmmm28810其中mmrmm40. 025. 0,軸上槽深mmt0 . 5轂上槽深mmt3 . 312.2.3 軸承的選取軸承的選取考慮用到滑動軸承,mm40軸徑d,由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 ,若選用圓柱滾子軸承軸承, 型號為 NF208, 由參考書 3 查得有關數(shù)據(jù)為: 外徑 D=80mm, 孔徑mmd40,mmB18,1minsr,基本額定動載荷 Cr=51.5kN,基本額定靜載荷

35、Cor=53kN。軸承采用脂潤滑,根據(jù)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選用氈圈密封。2.2.4 軸的受力分析及校核軸的受力分析及校核先對葉片泵理論應力值進行粗略計算,由于忽略液體對轉(zhuǎn)子的作用。即可得輸入轉(zhuǎn)子的扭矩約為 T= PpQ =1.2L/s6.9MPa=8280 Nm對轉(zhuǎn)子進行受力分析及力的分解,排油壓力對轉(zhuǎn)子的力可以分解為軸向力 Ft和徑向力Fr(單位均為 N) ,分解示意圖如 2.3。圖圖 2.1 轉(zhuǎn)子受力分析圖轉(zhuǎn)子受力分析圖無(1)軸的受力分析圓周力 Ft=22dT=4082802=414KN徑向力 Fr= Fttan=414tan20=150.68KN(2)確定跨度L1=21305+4021

36、=40mmL2=40215+40+2127=78.5mm(3)求軸的支反力,做軸的受力圖121LLFLFtB=139.75KNFA=Ft-BF=414-139.75=274.25N(3)該截面軸徑mmd40,槽寬mmb12,槽深mmt0 . 5,則此截面的抗彎、抗扭截面模量 W、WT分別為:40254051240162162323dtdbtdWT=10728.8mm340254051240322322323dtdbtdW=5364.4mm查機械設計手冊得等效系數(shù):05. 0,0由表 1-7 尺寸系數(shù):91. 0,89. 0由表 1-8 表面質(zhì)量系數(shù):9 . 0由表 1-12 許用安全系數(shù): 5

37、 . 13 . 1s由表 1-4 應力集中系數(shù):鍵槽處:76. 1k,54. 1k;配合處:89. 1k,無46. 1k;按規(guī)定取中最大值,則76. 1k,54. 1k(4)扭矩作用下的安全系數(shù)005. 021.3191. 09 . 089. 12751makS=3.82轉(zhuǎn)矩作用下的安全系數(shù)069. 469. 489. 09 . 054. 11401makS=3.7綜合安全系數(shù)7 . 388.1582. 388.1582. 32222SSSSS SS 滿足疲勞強度要求2.2.5 軸承壽命的校核軸承壽命的校核軸向載荷為:FA=414-139.75=274.25N徑向載荷為:Fr= Fttan=2

38、74.25tan20=99.81N由機械設計可知,對于 NF208 型軸承,F(xiàn)d=YFt2=67. 0225.274=91.87N。故右側(cè)軸承有“壓緊“的趨勢,左側(cè)軸承有被”放松“的趨勢,于是NFFaa12.336 Fd2NFa87.91 Fd1由機械設計知軸承 NF208(25)的判別系數(shù)67. 0e,故無eFFa65. 068.15087.9111再由機械設計表 13-5,查得11X,01Y,41. 02X,67. 02Y,因而軸承的當量動載荷為NFYFXPa68.15087.91068.1501111118 . 12 . 1Pf,取中間值5 . 1Pf,1tf,又上文已經(jīng)確定 Cor=5

39、3kN,假設軸承一年大修一次,ht6300630013616168.1505 . 15300017 .38560106010PfCfnLPrtIIh=56331930h符合使用壽命要求。2.2.6 壓力調(diào)節(jié)端零件尺寸的確定壓力調(diào)節(jié)端零件尺寸的確定(1)大活塞確定材料 45 鋼彈簧所受力為 Fr= Fttan=414tan20=150.68KN最大壓力 P=6.9Mp有公式 PAx= Fr可知,Ax= 218mm受壓端直徑 d=x8A=23.56mm(2).彈簧的確定由 GB/T1239.6-92 可知,選取材料為 65Mn,外徑取 D=30mm,可得內(nèi)徑 d=15mm,自由長度 l=65mm,

40、壓縮量l=26mm。(3).調(diào)壓螺栓的選取選取 M12 的螺栓,公稱長度 l=30mm(4).墊圈的確定外徑mmD400,內(nèi)徑 d=27mm,厚度 H=5mm注:零件配合時,滿足的工藝要求(1)葉片和轉(zhuǎn)子槽內(nèi)的配合間隙機要室葉片和槽間的泄漏很小,又要使葉片在槽內(nèi)能自由滑動,當葉片厚度一定時,其配合間隙為 0.010.02mm。無(2) 葉片的寬度比轉(zhuǎn)子的寬度小0.01mm, 轉(zhuǎn)子的寬度比定子的寬度小0.020.04mm.。(3)定子兩端面的平行度允差 0.002mm。(4)定子兩段和空垂直度允差 0.008mm。(5)轉(zhuǎn)子兩端面平行度允許差 0.003mm。(6)葉片槽對轉(zhuǎn)子端面垂直度允許差

41、0.02mm。(7)葉片槽兩端面平行度允許差 0.01mm。(8)定子內(nèi)表面曲面粗糙度 0.00040.0001mm。(9)葉片滑動表面粗糙度 0.1。(10)配油盤表粗糙度 0.2。無3單作用葉片泵零件的三維實體建模單作用葉片泵零件的三維實體建模零件的結(jié)構(gòu)形狀是根據(jù)零件在裝配體中的功能進行設計的,盡管結(jié)構(gòu)形狀千變?nèi)f化,但卻都是有一些基本體組合而成。比如拉伸體、旋轉(zhuǎn)體、掃描體、放樣體。這些基本體在 SolidWorks 軟件中稱為特征,可以從無到有建立特征,也可以編輯特征。3.1 箱體類零件建模箱體類零件建模1 上端蓋的建模(1)單擊標準工具欄上的“新建”,彈出“新建 SolidWorks 文

42、件”的對話框。單擊“零件”按鈕,再單擊窗口中的“確定”按鈕,單擊工具欄中的“文件”命令及下拉菜單中的“保存”,輸入文件名“上端蓋”,再單擊“保存”完成文件命名。(以下各尺寸均默認單位 mm)(2)選擇工具欄中的“草圖繪制”按鈕,選擇繪圖界面中的“前視基準面”,確定繪圖基準面,單擊“直線”按鈕,在下拉菜單中選擇“中心線”,以原點為中心,繪制一條水平線和豎直線。再單擊“直線”按鈕,繪制以原點為中心的長方形。再單擊“直線”按鈕,在下拉菜單中選擇“中心線”,連接長方形的對角線,單擊圓按鈕,在對角線上的四個定點方向換四個圓,選擇“智能尺寸”按鈕,分別單擊長方形邊線的頂點,確定長度為 50*60,選中繪制

43、的四個圓,確定圓心的半徑為 3,圓心到中心的距離為 32,單擊“退出草圖”,選擇“特征”中的“凸臺拉伸”,拉伸長度設置為 15,完成拉伸如圖 3.1。圖圖 3.13.1 上端蓋螺紋孔拉伸上端蓋螺紋孔拉伸(3)選中凸臺拉伸 2 面,單擊繪制草圖,單擊圓按鈕,以中心為圓心,繪制半徑為 15 的圓,單擊“退出草圖”, 選擇“特征”中的“凸臺拉伸”,拉伸長度設置為 5,完成拉伸。選中凸臺拉伸 3 面,單擊繪制草圖,單擊“圓”按鈕,以直線頂無點為圓心,繪制半徑為 6 的圓,單擊“退出草圖”, 選擇“特征”中的“拉伸切除”,選擇“完全貫穿”,鑄造面倒圓角,完成如圖 3.2 的零件圖。3.23.2 上端蓋三

44、維建模生成圖上端蓋三維建模生成圖2 前端蓋的建模(1)單擊標準工具欄上的“新建”,彈出“新建 SolidWorks 文件”的對話框。單擊“零件”按鈕,再單擊窗口中的“確定”按鈕,單擊工具欄中的“文件”命令及下拉菜單中的“保存”,輸入文件名“前端蓋”,再單擊“保存”完成文件命名。(2) 選擇工具欄中的“草圖繪制”按鈕,選擇繪圖界面中的“前視基準面”, 單擊“直線”按鈕,在下拉菜單中選擇“中心線”,以原點為中心,繪制一條水平線和豎直線。再單擊“直線”按鈕,繪制以原點為中心的長方形。再單擊“直線”按鈕,在下拉菜單中選擇“中心線”, 擇“智能尺寸”按鈕,分別確定草圖長方形的長度,如圖 3.3,單擊“退

45、出草圖”,(3)選擇“特征”中的“凸臺拉伸”,拉伸長度設置為 40,選中凸臺拉伸面 1,選擇工具欄中的“草圖繪制”按鈕,單擊“圓”按鈕,以原點為圓心,繪制半徑為 20mm 的圓,單擊“退出草圖”, 選擇“特征”中的“拉伸切除”,深度為 55mm,選擇“特征”中的“凸臺拉伸”,拉伸長度設置為 40,選中凸臺拉伸面 1,選擇工具欄中的“草圖繪制”按鈕,單擊“圓”按鈕,以原點為圓心,繪制半徑為 80mm的圓,選擇“特征”中的“凸臺拉伸”,拉伸長度設置為 15mm。生成圖 3.4。無圖圖 3.33.3 前端蓋草圖前端蓋草圖圖圖 3.43.4 前端蓋三維建模生成圖前端蓋三維建模生成圖3.2 調(diào)流量端零件

46、的建模調(diào)流量端零件的建模(1)單擊標準工具欄上的“新建”,彈出“新建 SolidWorks 文件”的對話框。單擊“零件”按鈕,再單擊窗口中的“確定”按鈕,單擊工具欄中的“文件”命令及下拉菜單中的“保存”,輸入文件名“調(diào)壓彈簧”,再單擊“保存”完成文件命名。(2)選擇工具欄中的“草圖繪制”按鈕,選擇繪圖界面中的“前視基準面”,選中圓按鈕,將指針移動到草圖原點,單擊并移動指針,再次單擊,完成元的繪制。單擊工具欄中的“智能尺寸”按鈕,。選擇圓,在左側(cè)彈出的對話框中輸入圓的半徑為 22.5mm,單擊。單擊菜單欄“插入”“曲線”“螺旋線/渦旋線”,在彈出的螺旋線屬性對話框中,設“定義方式”為“螺距”為

47、4 和“圈數(shù)”為 10,單擊確定。(3)選擇右視基準面,單擊草圖工具欄中的“圓”按鈕,將指針移動到螺旋線起點捕捉到該點,并單擊移動指針完成圓的繪制。單擊智能尺寸按鈕設置圓的半徑為 3.5mm,單擊,然后單擊工具欄中的退出草圖按鈕。(4)在 command manager 特征中單擊“掃描”按鈕,將螺旋線設置為路徑,同時將簧條圓設置為輪廓,在“掃描”對話框中單擊確定。如圖 3.5,完成彈簧的三維造型,如圖 3.6。無圖圖 3.53.5 彈簧路徑生成彈簧路徑生成圖圖 3.63.6 調(diào)節(jié)彈簧三維圖調(diào)節(jié)彈簧三維圖3.3 定子環(huán)定位端零件的建模定子環(huán)定位端零件的建模定子環(huán)固定端選用的是一個緊定螺釘,而緊

48、定螺釘屬于標準件,所以直接可以從solidworks 工具庫中選取。(1)單擊標準工具欄上的“新建”,彈出“新建 SolidWorks 文件”的對話框。單擊“零件”按鈕,再單擊窗口中的“確定”按鈕,單擊工具欄中的“文件”命令及下拉菜單中的“保存”,輸入文件名“緊定螺釘”,再單擊“保存”完成文件命名。(2)單擊菜單欄“工具”“插件”,如圖 3.7 在插件對話框軟件產(chǎn)品中選擇Solidworks Toolbox 和 SolidWorks Toolbox Browser,選擇確定。圖圖 3.73.7 插件的選取插件的選取無(3)單擊繪圖界面右側(cè)的“設計庫”按鈕,然后依次在零件庫中選擇“Toolbox

49、”“GB”“screws”“ 緊定螺釘”,選擇“帶長爪開槽定位螺釘”,右擊選擇生成零件,在左側(c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類型為 M12,長度定為 60mm。,單擊確定。如圖 3.8。圖圖 3.83.8 緊定螺釘緊定螺釘對于與之對應的六角螺母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三維建模,選擇時選用“螺母”“六角螺母”“球面六角螺母”如圖 3.9,在這里就不做介紹。圖圖 3.93.9六角螺母的調(diào)用六角螺母的調(diào)用無3.4 配油零件的建模配油零件的建模(1) 轉(zhuǎn)子三維圖的建模圖圖 3.103.10 定子環(huán)定子環(huán)(2)葉片三維圖的模型圖圖 3.113.11 葉片葉片無(3)配油盤的三維建模圖圖 3.123.12 葉片葉片(4)

50、轉(zhuǎn)子的三維建模圖圖 3.133.13 轉(zhuǎn)子圖轉(zhuǎn)子圖無4單作用葉片泵的虛擬裝配單作用葉片泵的虛擬裝配4.1 配油裝置的裝配配油裝置的裝配(1)單擊標準工具欄上的“新建”,彈出“新建 SolidWorks 文件”的對話框。單擊“裝配體”按鈕,再單擊窗口中的“確定”按鈕,單擊工具欄中的“文件”命令及下拉菜單中的“保存”,輸入文件名“裝配體 1”,再單擊“保存”完成文件的命名。(2)單擊“插入零部件”,在左側(cè)“插入零部件”對話框中選擇打開文檔的“瀏覽”,在軸所在的文件夾中選取軸的零件圖,將光標移至界面中央,單擊鼠標插入軸零件,用同樣方法插入鍵零件和轉(zhuǎn)子零件圖。(3)單擊裝配體工具欄中的配合按鈕,界面的

51、左側(cè)出現(xiàn) Property Manager,如圖 4.1,在界面的圖形區(qū)域中選擇軸上的鍵槽側(cè)面和鍵的側(cè)面,單擊“重合”按鈕,然后單擊按鈕完成鍵與軸之間側(cè)面的配合。用相同的方法,選取鍵與鍵槽地面,配合關系選擇重合,鍵端面和鍵槽側(cè)面,配合關系選擇重合。(4)選中轉(zhuǎn)子軸配合的圓柱面,同時選中軸的圓柱面,單擊“軸同心”按鈕,再單擊完成軸與轉(zhuǎn)子同軸心的配合關系。選取轉(zhuǎn)子的上端面,在選擇軸大直徑端的端面,單擊“距離”選項,設定距離值為 55mm,再單擊后完成整個軸與轉(zhuǎn)子的配合。如圖 4.2。圖圖 4.14.1 配合關系的確定配合關系的確定圖圖 4.24.2 裝配體裝配體 1 1無4.2 調(diào)壓裝置零件之間的

52、配合調(diào)壓裝置零件之間的配合調(diào)壓裝置主要是用來調(diào)壓和單作用葉片泵的反饋工作的完成,在實體造型的過程中主要考慮到零件的密封性和彈簧的壓力調(diào)節(jié)大小,來決定彈簧的長度和其承載壓力的大小,所以調(diào)壓端零件的尺寸主要是根據(jù)上面通過壓力的計算而得到的尺寸完成圖形的三維造型。(1)單擊標準工具欄上的“新建”,彈出“新建 SolidWorks 文件”的對話框。單擊“裝配體”按鈕,再單擊窗口中的“確定”按鈕,單擊工具欄中的“文件”命令及下拉菜單中的“保存”,輸入文件名“裝配體 2”,再單擊“保存”完成文件的命名。(2)單擊“插入零部件”,在左側(cè)“插入零部件”對話框中選擇打開文檔的“瀏覽”,在調(diào)壓裝置所在的文件夾中選

53、取彈簧的零件圖,將光標移至界面中央,單擊鼠標插入彈簧零件,用同樣方法插入墊片墊圈和活塞的零件圖。(3)單擊裝配體工具欄中的配合按鈕,界面的左側(cè)出現(xiàn) Property Manager,在界面的圖形區(qū)域中選擇墊圈的圓柱面和墊片的圓柱面,單擊“軸同心”按鈕,然后單擊按鈕完成墊片 1 與墊圈的同心配合。用同樣的方法完成墊片 2 的同心配合。(4)選中墊片 1 和墊圈中的任意一個端面,在 Property Manager 中選中配合關系為“重合”,然后單擊按鈕完成墊片 1 和墊圈的重合關系的配合。用同樣的方法確定墊圈和墊片 2 的重合關系,在選取墊片 2 的重合面時,選擇沒有凸臺拉伸的一端即可。(5)選

54、中活塞的圓柱面,再選取墊片 1 的圓柱面,配合關系為同心,單擊按鈕。(6)選擇設計樹 Feature Manager 中的“前視基準面”,選中裝配體中的“參考幾何體”,分別設置向上和向下的距離為 32.5mm 生成新的基準面,基準面 4 和基準面 5。(7)單擊裝配體工具欄中的配合按鈕,選擇基準面 4 和墊片 2 的下端面,配合關系選為“重合”,單擊按鈕。用同樣的方法確定活塞和基準面 5 的重合關系,完成調(diào)壓裝置零件之間的配合。如圖 4.3。無圖圖 4.34.3 裝配體裝配體 2 24.3 箱體配合零件的裝配箱體配合零件的裝配(1)單擊標準工具欄上的“新建”,彈出“新建 SolidWorks

55、文件”的對話框。單擊“裝配體”按鈕,再單擊窗口中的“確定”按鈕,單擊工具欄中的“文件”命令及下拉菜單中的“保存”,輸入文件名“裝配體 3”,再單擊“保存”完成文件的命名。(2)單擊“插入零部件”,在左側(cè)“插入零部件”對話框中選擇打開文檔的“瀏覽”,在箱體裝置所在的文件夾中選取前端蓋、上端蓋、后箱體的零件圖,將光標移至界面中央,單擊鼠標插入后箱體零件,用同樣方法插入前端蓋和上端蓋的零件圖。(3)單擊裝配體工具欄中的配合按鈕,選中上端蓋的圓柱面和后箱體配油端的圓柱面,配合關系選為“軸同心”,單擊選項;再選中上端蓋的底面和后箱體配油端的上端面,配合關系選為“重合”,單擊選項;最后選中上端蓋的側(cè)面面和

56、后箱體配油端的側(cè)面,配合關系選為“平行”,單擊選項。(4)單擊裝配體工具欄中的只能裝配按鈕,單擊 Porterty Manager 中的“選擇”對話框,如圖 4.4。將光標移至圖形區(qū)域,并選中上端蓋的四個螺紋孔,單擊“添加”,選擇“自動更新長度”,單擊單擊選項,完成智能扣件。(5)重復上述操作,用同樣的方法,就可以完成前端蓋和后箱體的配合,最終生成裝配體 3。如圖 4.5。無圖圖 4.44.4 箱體智能扣件箱體智能扣件圖圖 4.54.5 裝配體裝配體 3 34.4 總裝配總裝配(1)單擊標準工具欄上的“新建”,彈出“新建 SolidWorks 文件”的對話框。單擊“裝配體”按鈕,再單擊窗口中的

57、“確定”按鈕,單擊工具欄中的“文件”命令及下拉菜單中的“保存”,輸入文件名“總裝圖”,再單擊“保存”完成文件的命名。(2)單擊“插入零部件”,在左側(cè)“插入零部件”對話框中選擇打開文檔的“瀏覽”,在三維零件裝置所在的文件夾中選取裝配體 1、裝配體 2、裝配體 3 的裝配圖、后配油盤、定位銷,將光標移至界面中央,單擊鼠標插入裝配體 1,用同樣方法插入裝配體 2 和裝配體 3 的裝配圖。(3)單擊裝配體工具欄中的配合按鈕,選取定位銷的圓柱面和后箱體上銷孔的圓柱面,配合關系選為“軸同心”,單擊選項確定,選中定位銷的端面和后箱體上銷孔的端面,配合關系選為“重合”,單擊選項確定。用同樣的方法確定另外一個定

58、位銷的配合關系。(4)進行裝配體 1 和裝配體 3 的裝配,為了便于裝配,需要將前端蓋隱藏,具體方法是先選擇設計樹 Feature Manager 中的前端蓋選中,后右擊選中“隱藏零部件”選項,顯示隱藏。單擊裝配體工具欄中的配合按鈕,選中軸的圓柱面,同時選中裝配體 3 中后箱體直徑為 40mm 的圓柱面,配合關系選為“軸同心”,單擊選項確定,選中轉(zhuǎn)子的右端面,同時選中后配油盤的左端面,配合關系選為“重合”,單擊選項確定。無(5)單擊“插入零部件”,在左側(cè)“插入零部件”對話框中選擇打開文檔的“瀏覽”,插入軸承和彈簧卡環(huán)的零件圖,如圖 4.6 和圖 4.7,軸承和彈簧卡環(huán)是從標準件中調(diào)入,單擊裝配

59、體工具欄中的配合按鈕,選擇軸承的內(nèi)圓柱面與軸的圓柱面,配合關系選為“軸同心”,單擊選項確定,選中軸承的內(nèi)圓柱面的端面與軸的直徑為 40mm 的端面,配合關系選為“重合”,單擊選項確定,完成軸承的配合關系。 在選擇彈簧卡環(huán)的內(nèi)圓柱面和軸承的外圓柱面, 配合關系選為 “軸同心”,單擊選項確定, 選中彈簧卡環(huán)的端面和軸承外圈的端面, 配合關系選為 “重合”,單擊選項確定,完成卡環(huán)與軸承的配合。圖圖 4.64.6 滾子軸承滾子軸承圖圖 4.74.7 彈簧擋圈彈簧擋圈(6)上端蓋和后箱體的配合屬于智能扣件,通過配合關系為“軸同心”確定同軸關系,選擇四個螺紋孔,用智能扣件即可完成其配合,在這里不多做介紹。

60、(7)單擊“插入零部件”,在左側(cè)“插入零部件”對話框中選擇打開文檔的“瀏覽”,插入調(diào)節(jié)螺桿和調(diào)節(jié)螺母的零件圖,同時插入裝配體 2,單擊裝配體工具欄中的配合按鈕,選擇調(diào)節(jié)螺桿的螺紋和螺母的螺紋,選擇“配合”“機械配合”“螺旋”,如圖 4.8,“圈數(shù)”為 18,“距離/圈數(shù)”為 2,單擊選項確定,單擊“插入零部件”,在左側(cè)“插入零部件”對話框中選擇打開文檔的“瀏覽”,選取裝配體 2 的裝配圖,單擊裝配體工具欄中的配合按鈕,選取墊片的端面,和螺桿的下端,配合關系選為“重合”如圖 4.9,單擊選項確定,完成整個流量調(diào)節(jié)端的配合。無圖圖 4.84.8 螺栓的配合選取螺栓的配合選取圖圖 4.94.9 螺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