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檔供參考,可復制、編制,期待您的好評與關注! 高頻考點一勤于積累,善于推斷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012·廣東)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題目。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慶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給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濫,及外省吏治積弊。巡南漕,革陋規(guī),請浚京口運河。二十四年,出為川東道??偠绞Y攸铦薦其治行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撫。安徽庫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領。澍自為藩司時,鉤核檔案,分別應劾、應償、應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糾葛,豁然一清。瀕江水災,購米十萬石,勸捐數(shù)十萬金,賑務核實,災民賴之無失所。又懷遠新漲沙洲阻水,并開引河,導之入淮?;此?jīng),勸民修堤
2、束水,保障農(nóng)田。各縣設豐備倉于鄉(xiāng)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經(jīng)吏役,不減糶,不出易,不假貸。歲歉備賑,樂歲再捐,略如社倉法而去其弊。創(chuàng)輯安徽通志,旌表忠孝節(jié)烈以勵風俗。道光五年,調江蘇。先是洪澤湖決,漕運梗阻,協(xié)辦大學士英和陳海運策,而中外紛議撓之。澍毅然以身任,親赴上海,籌雇商船,體恤商艱,群情踴躍。事竣,優(yōu)詔褒美,賜花翎。江蘇頻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暢。疏言:“太湖尾閭在吳淞江及劉河、白茆河,而以吳淞江為最要。治吳淞以通??跒樽钜?。”于是以海運節(jié)省銀二十余萬興工,擇賢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時,條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陽河,將以次舉劉河、白茆、練湖、孟瀆諸工。后在總督任,與巡撫林則徐合力悉加疏浚
3、,吳中稱為數(shù)十年之利,語詳則徐傳。晚年將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風痹,未竟其施。后咸豐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遺疏上,優(yōu)詔軫惜,稱其“實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見義勇為,胸無城府。用人能盡其長。在江南治河、治漕、治鹽,并賴王鳳生、俞德源、姚瑩、黃冕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識之未遇,結為婚姻,后俱為名臣。(選自清史稿·陶澍傳,有刪節(jié))注漕:水道運糧。社倉法:用義倉來積谷備荒的方法。風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癥。軫:痛。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陶澍就擢巡撫擢:升遷 B.分別應劾、應償、應豁豁:免除C.將以次舉劉河、白茆、練湖、孟瀆諸工舉:推舉D.后咸豐中乃卒行之卒:最
4、終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實詞。C項舉:治理。(2011·廣東)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題目。東鄉(xiāng)羅提督戰(zhàn)功,見于圣武記者詳矣。其智能亦自可韜,非徒以武力雄一時也。公嘗率兵入南山,搜余賊,村人苦猴群盜食田糧,晨必發(fā)火器驚之。公問故,令獲一猴來,剃其毛,畫面為大眼諸丑怪狀。明晨俟群猴來,縱之去,皆驚走,后不復至。官夔州游擊,夔關臨峽,山水迅急,瞬息千里。鹽梟至則鳴金叫呼,越關以過,船皆設炮械,兩旁系大竹,彎如弓。他船追及,斷系發(fā)之,船必覆,人莫敢攖。公募善泅者,持利鋸匿上流水中,俟船過,附而鋸其舵。抵關適斷,船不能行,觸石破,盡獲之。羅少亡賴,數(shù)行竊,令捕之杖斃,棄諸野。中夜而蘇,匍
5、匐至一老嫗家,周之。乃改行,投身軍營,驍勇冠絕儕輩。當趙金龍之亂,羅受命,與總督盧公坤往平之。賊已困,將擒矣。時宣宗以尚書宗室禧恩來督軍,未至,諸公議待禧至,羅曰:“圍久師怠,賊必遁?!彼爝`眾一戰(zhàn),殲賊且盡。羅每對人言生平作賊事,不少諱,并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過門曰:“有方可救,但得錢三十千乃能配藥?!绷_自念貧窶,安得三十千錢,語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餓死耳。茍鬻汝,得錢買藥,則兩活矣?!逼奁鴱闹?,病果瘳。羅既官游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此事不足訓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qū)殆不可以道里計天生豪杰磊
6、磊落落安得以道學家之律繩之。 (選自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將略篇,有刪改)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村人苦猴群盜食田糧苦:痛苦B.明晨俟群猴來,縱之去縱:騰躍C.官夔州游擊,夔關臨峽官:做官D.抵關適斷,船不能行抵:碰到答案C解析A項“苦”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應為“苦于,以為苦”;B項“縱”應為“放開”;D項“抵”應為“到達”。(2010·廣東)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題目。丁丑,俞瑱在居庸關剽掠,居民竊走來告。上曰:“居庸關山路險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萬夫莫窺。今俞瑱得之,利為彼有,勢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戶,豈容棄與寇盜?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
7、未服,取之甚易;若縱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難取也。”乃命徐安往討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懷來,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賊知固結人心,謹守是關,雖欲取之,豈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吳玉守之。上語諸將曰:“宋忠擁兵懷來,居庸關有必爭之勢,因其未至,可先擊之。”諸將皆曰:“賊眾我寡,難與爭鋒,擊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鄙显唬骸胺枪人Y\眾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輕躁寡謀,狠愎自用,乘其未定,擊之必破。”癸未,上率馬步精銳八千,卷甲而進。甲申,至懷來。先是,獲賊間諜,言宋忠誑北平將士云:降家皆為上所殺,委尸填滿溝壑,宜為報仇。將士聞之,或信或否。上知之,乃以其家人為前鋒,用其舊日旗幟。眾遙
8、見旗幟,識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無恙。是宋都督誑我也,幾為所誤!”遂倒戈來歸。宋忠余眾,倉皇列陣。未成,上麾師渡河,鼓噪直沖其陣。宋忠大敗,奔入城。我?guī)煶酥耄沃夷溆趲?,搜獲之。并擒俞瑱,斬孫泰于陣,余眾悉降。諸將已得宋忠頗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給諂諛奸惡貨賂得官才掌兵柄便爾驕縱此輩熒惑小人視之如狐鼠耳區(qū)區(qū)勝之何足喜也諸將咸頓首稱善(選自明·謝后鑒錄卷下,有刪改)注上:皇上,指朱棣。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上語諸將曰語:談論B.委尸填滿溝壑委:放置C.識其父兄子弟咸在識:標志D.噫!我固無恙恙:禍患答案D 解析A項“語”意為“告訴”,B項
9、“委”意為“堆積”,C項“識”意為“知道、了解”。(2009·廣東)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題目。李迪字復古,其先趙郡人。曾祖避五代亂,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嘗攜其所為文見柳開,開奇之,曰:“公輔才也?!迸e進士第一,擢知制誥。真宗幸亳,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發(fā)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罷所發(fā)兵,陰聽察知賊區(qū)處,部勒驍銳士,擒賊,斬以徇。嘗歸沐,忽傳詔對內東門,出三司使馬元方所上歲出入材用數(shù)以示迪。時頻歲蝗旱,問何以濟,迪請發(fā)內藏庫以佐國用,則賦斂寬,民不勞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當出金帛數(shù)百萬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財無內外,愿下詔賜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
10、借?”帝悅。初,上將立章獻后,迪屢上疏諫,以章獻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獻深銜之。天禧中,拜給事中。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從容奏曰:“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上大寤,由是獨誅懷政。仁宗即位,章獻太后預政,貶寇準雷州,以迪朋黨傅會,貶衡州。丁謂使人迫之,謂敗,知河南府。來朝京師,時太后垂簾,語迪曰:“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今日吾保養(yǎng)天子至此,卿以為何如?”迪對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見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碧笠嘞?。知徐州,迪欲行縣因祠岳為上祈年,仁宗語輔臣曰:“祈禱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將或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邊,詔不許,
11、然甚壯其意。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于斯見之。 (選自宋史·李迪傳,有刪改)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開奇之,曰:“公輔才也?!逼妫浩婷頑.以章獻起于寒微起:出身C.上大寤,由是獨誅懷政誅:懲罰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弛:延緩答案B解析A項“奇”,意動用法,以為奇;C項“誅”,誅殺;D項“弛”,“廢弛,松懈”。1.廣東考試說明對這一考點的要求是什么?答案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如何理解考點中的“常見”和“在文中的含義”?答案(1)所謂“常見”,是指實詞在文章
12、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其范圍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試說明中所舉的120個實詞,還包括初、高中課本及學生尚未接觸到的傳世名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實詞。(2)在文中的含義,是指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文言實詞,有的因多音多義而難以確定,有的因古今異義而容易混淆,還有的因詞類活用而意義發(fā)生臨時改變,因而需要根據(jù)特定的語境準確指出實詞的含義。3.文言實詞包含哪些小考點?考試的重點是什么?答案它包含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同義復詞、偏義復詞等考點,其中前三個考點為考試重點。4.高考文言實詞在命題上有什么特點?答案(1)立足于常見常用,既包括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120個實詞,又包括教材文言
13、文中出現(xiàn)的實詞。(2)注重與教材的了解,所考的實詞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或詞義。(3)考查形式有明考和暗考兩種。明考題型為選擇題,即將四個句子中的加點詞語加以解釋,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暗考就是不單獨設題,而是結合語句理解、信息篩選、分析概括和句子翻譯等來考查考生對文中實詞的掌握情況。一、巧記本義,緊扣語境,正確理解一詞多義整合點撥文言實詞一詞多義是個普遍現(xiàn)象,有的詞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義項,這給掌握多義實詞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除靠平時積累外,還要:1.巧記本義引申解對常見常用的多義詞,要了解多義詞的意義衍變分化的規(guī)律和特點,它往往以其本義為基礎引申出其他義項,眾多義項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了解。識
14、記多義詞,一定要找出其本義(工具書中一般列為第一條)或基本義項,尋求眾多義項之間的關聯(lián)。例如,從:會意字,像兩人相隨行走在路上。本義:跟隨、隨從。如“吾從而師之”。 引申義:聽從、服從,如“從善如流”;次要的,如“從犯”;同一宗族次于至親者叫從(zòn),如“從弟”。即時小練試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并試著尋求義項間的了解。(1)趙王掃除自迎,執(zhí)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臺階(史記·魏公子列傳)(2)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指南錄后序)(3)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記)(4)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清除,廢除,除掉,去掉(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5、)(5)爆竹聲中除舊歲。過去,逝去(元日)“除”的義項間的了解: “除”本義是“臺階”,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臺階”下進行的嗎?“臺階”要經(jīng)常打掃,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2.緊扣語境推敲解每個詞語雖然都有它自己的含義,但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往往含義不同,或為本義或為引申義。只有緊扣語境,才能確切地解釋詞語。例如:解釋下文中“過”的意思。楚厲王有警,為鼓以與百姓為戍。飲酒醉,過而擊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與左右戲,過擊之也?!泵窠粤T?!斑^”有動詞義、形容詞義、名詞義等多個義項。首先確定這里的
16、“過”應是一個動詞?!斑^”作動詞有“經(jīng)過”“拜訪”“犯錯誤”等義項,結合語境,只有“經(jīng)過”和“犯錯誤”兩個義項比較合適。再看下一句楚厲王的解釋,顯然,“犯錯誤”更符合上下文語境。即時小練(1)下列加點的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B.C.D.答案C解析A項句為“竟”義。B項句為“頑固”義。D項句為“快”義。(2)試寫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促織)答案狡猾。(貶義詞)齊武成帝子瑯琊王,太子母帝也。生而聰慧,帝及后并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贝鸢嘎斆?。(褒義詞)二、了解詞義演變特點,重點掌握古今同形異義詞整合點撥“古今異義”是
17、指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書寫相同(同形)的詞語之間的意思不同的現(xiàn)象。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大致包括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詞義弱化、詞義強化、感情色彩變化等幾種。詞義擴大:古義的范圍小于今義。如“中國”,古義只指中原地區(qū),現(xiàn)指整個中國。詞義縮小:古義的范圍大于今義,今義一般包含在古義之中。如“谷不可勝食也”中的“谷”,是糧食作物的總稱,故有“五谷”“百谷”之說,今義在北方專指小米,在南方專指稻谷。詞義轉移:詞義由表示甲事物變?yōu)楸硎疽沂挛?。如“孫子臏腳”中的“腳”,古義指“小腿”,現(xiàn)在專指“足”。詞義弱化: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強,今天表示的語義
18、較弱。如“羞”,古義是“羞愧,感到恥辱”,今義是“害羞,不好意思”。詞義強化: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弱,今天表示的語義增強。如“宣言”,古義是“揚言”,今義是“宣告、聲明”。感情色彩變化:詞語在使用過程中,感情色彩逐步發(fā)生了變化。如“逢迎”,古義是“迎接”,中性義;今義是“迎合”,貶義。即時小練1.辨析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詞義,并說明其古今詞義的變化特點。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古義:父母兄弟等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詞義變化特點:詞義擴大沛公居山東時古義:崤山以東今義:山東省詞義變化特點:詞義縮小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詞義
19、變化特點:詞義縮小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古義:外交使者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詞義變化特點:詞義轉移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古義:重金收買今義:購買詞義變化特點:詞義弱化秦以虎狼之心,與中國抗衡古義:中原地區(qū) 今義:全中國詞義變化特點:詞義擴大秋天漠漠向昏黑古義:秋日的天空 今義:秋季詞義變化特點:詞義轉移顏色不少變古義:容顏,臉色 今義:色彩詞義變化特點:詞義轉移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古義:仇恨,懷恨 今義:埋怨,責備詞義變化特點:詞義弱化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古義:遺憾,不滿 今義:仇恨,懷恨詞義變化特點:詞義強化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古義:爪子和牙齒,這里是其本義,
20、古代表示得力的幫手,褒義詞今義:比喻壞人的黨羽,貶義詞詞義變化特點:感情色彩變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古義:表示地位低,見識短淺,中性詞今義:表示品德低下詞義變化特點:感情色彩變化2.另外,古今同形異義詞是文言實詞考查的重點,尤其碰到與現(xiàn)代同形的雙音節(jié)詞時,應格外留心。少數(shù)是與今天相同的,多數(shù)情況下是與今天不同的,即現(xiàn)代是一個詞,而古代是兩個詞,須拆開翻譯。(1)試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體會這一特點。 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那實際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個人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的行動是(吳漢)及得召見,遂見親信:親近信任吾弟,非猶夫人之弟,況為我死,我何生焉:平常人(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21、完成文后題目。仲長統(tǒng)字公理,山陽高平人也。少好學,博涉書記,贍于文辭。統(tǒng)過(并州刺史高,袁紹甥也),善待遇,訪以當時之事。每州郡命召,輒稱疾不就。常以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揚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滅,優(yōu)游偃仰,可以自娛,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2007年上海高考題,有刪改)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詞,不存在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一項是()A.博涉書記B. 善待遇C.訪以當時之事D.可以自娛答案C解析A項書記:同義復詞,意為“書籍”,不同于今義。B項待遇:同義復詞,意為“對待”,不同于今義。D項可以:兩個詞,意為“可以用來”。三、找規(guī)律、析特點,掌握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
22、新的語法功能。這種語法功能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時要參照現(xiàn)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名詞活用整合點撥1.名詞用作狀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狀語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卻經(jīng)常作狀語,在句中起修飾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來引申為“慢慢地、逐漸地”。2.名詞用作動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文言文中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名詞直接帶賓語的現(xiàn)象,這就是名詞用作動詞。活用以后,名詞變成相關的動詞的意思。如:“始見中原氣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3.
23、名詞的使動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4.名詞的意動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把賓語當做是什么。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的“師”,就是“以為老師”的意思。即時小練1.試找出下列句中名詞活用為狀語的詞,并試著找出名詞活用為狀語的規(guī)律和特點。(1)東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草、露、日(4)雄州霧列,俊采星馳:霧、星(5)而相如廷叱之:廷(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人皆得以隸使之:隸(8)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東、南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如果不構成主謂關系,那么,它一
24、定活用為狀語,或者說,只要是處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的名詞一定活用為狀語。2.試找出下列句中名詞活用為動詞的詞,并試著找出名詞活用為動詞的規(guī)律和特點。(1)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個“君”“臣”二月草已芽:芽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第二個“師”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君子不齒:齒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前有副詞(“不”“無”“相”等),該名詞活用為動詞;因為在漢語中,副詞不能修飾名詞,若修飾了,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左右欲刃相如:刃云青青兮欲雨:雨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飯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十步規(guī)律和特點:能愿動詞(指“能”“得”“欲”等動詞)后的名詞活用為動詞
25、。(3)沛公軍霸上:軍鷦鷯巢于林:巢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 國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質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前沒有動詞,后接介賓短語(后無動詞),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4)驢不勝其怒,蹄之:蹄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函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塞者鑿之,陡者級之:級填然鼓之:鼓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后帶“之”字,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 (5)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衣、懷道海安、如皋:道大楚興,陳勝王:王范增數(shù)目項王:目籍吏民,封府庫:籍規(guī)律和特點:兩個名詞連用(或者一個名詞和一個名詞短語連用),則必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至于哪個名詞活用,則視具體情況而定。(6)夫五人之死,去今
26、之墓而葬焉:墓緹騎按劍而前:前客逾庖而宴:宴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東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夢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而動詞或動詞短語(不構成主謂關系)活用動詞而動詞(動詞短語)?;蛘撸簞釉~(動詞短語)而名詞動詞(動詞短語)而活用動詞。(二)動詞活用整合點撥1.動詞用作名詞在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的修飾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亡”即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敗逃的人”。2.動詞的使動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其發(fā)出者是后面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這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如:“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就
27、是“使活命”的意思。3.動詞的為動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因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樣。如:“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中的“哀”,就是“為哀憐”的意思。即時小練試找出下列句中動詞活用為名詞的詞,并試著找出動詞活用為名詞的規(guī)律和特點。(1)雞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時:畜(2)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進退(3)鉤黨之捕遍于天下:捕(4)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讒、譏(5)而其見愈奇:見(6)不敢復有株治:株治(7)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亡、北(8)司馬子反渴而求飲:飲規(guī)律和特點:一是兩個動詞連用,如構不成連動式,則后一個動詞一般活用為名詞;二是動詞前若
28、有“其”“之”等代詞修飾,則該動詞活用為名詞。(三)形容詞活用整合點撥1.形容詞用作名詞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擔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中的“堅”“銳”,就是“堅固的鎧甲”“銳利的兵器”的意思。2.形容詞用作動詞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時,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fā)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中的“窮”,就是“走到盡頭”的意思。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賓語時,它表示附加某種特征于賓語所表示的事物上,這種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29、我還”中的“綠”,就是“使變綠”的意思。4.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賓語時,它表示主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認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認為小”的意思。即時小練試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詞,看看屬于哪一類型,并試著找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規(guī)律和特點。(1)窮山之高而止:窮,活用為一般動詞(2)不恥相師:恥,意動用法(3)始指異之:異,意動用法(4)闕秦以利晉:利,使動用法(5)何必勞神苦思:苦,使動用法(6)齊彭殤為妄作:齊,意動用法(7)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完,活用為一般動詞 規(guī)律和特點:形容詞如果帶了賓語,則活用為動詞。(四)
30、數(shù)詞用作動詞(或形容詞、名詞) 在文言文中,數(shù)詞往往用來擔當謂語,陳說事情的狀況,或表示某個具有數(shù)量的事物。如:“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統(tǒng)一”的意思。四、依據(jù)條件,判斷通假整合點撥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對于它,除靠平時積累外,還要依據(jù)通假條件,判斷該字是否通假。這兩個條件為:通假字自身特點,a.讀音相通(有些字因語音演變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語境條件,在具體句子中,當某個字用它的本義、引申義等義項都講不通時,就可以考慮通假。即時小練試分析下面句子中的“茲”是否通假。如是通假,試說明其通假理由。(1)總此十思,宏茲九德。(2)茍?zhí)澣擞啵洳蝗势澤?。答:_
31、答案(1)“茲”是“這”義。(2)“茲”通“滋”,更加;因為“茲”主要是“這”義,用“這”義無法解釋,而且“茲”與“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點。五、關注特殊實詞:同義復詞和偏義復詞整合點撥古代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一般是一個字一個詞;現(xiàn)代漢語以雙音節(jié)詞(合成詞)為主,兩個字一個詞。但古代漢語中也有特殊現(xiàn)象,仍存在少數(shù)雙音節(jié)詞(即復詞),同義復詞和偏義復詞就是較典型的兩類詞。同義復詞,是指構成合成詞的兩個語素的意義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長在土里的部分”,“謗譏”中“謗”“譏”都是“批評”的意思。偏義復詞,是指由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對的語素構成,而詞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
32、素只起陪襯作用。雖然它在古漢語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會成為閱讀的障礙。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兩個語素的構成方式意義上相近或相對,二要結合語境加以揣摩、判斷。如“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中的“車騎”,結合下句則可知偏在“車”義。偏義復詞具有臨時、動態(tài)、借用的性質,一定要借助語境判斷。須要注意的是:同義詞連用與偏義復詞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區(qū)分開來。同義詞連用時,其中的每一個實詞的意義都有所保留;而偏義復詞,是在某一語境下,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失去了。如“無毛羽以御寒暑”(漢書·刑法志)與“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兩個句子相比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義復詞,偏在“寒”
33、義;后一句中的“寒暑”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兼有“寒”“暑”的意思,是兩詞連用。即時小練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B.今有一人,入其園圃,竊其桃李C.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D.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C解析偏義復詞必須了解語境推斷。A項出入:本義指出去和進來,在語境中偏取“入”的意義,指劉邦入關后嚴加防守,不讓“他盜”進關。B項種果樹的地方叫“園”,種蔬菜的地方叫“圃”,這里偏指“園”。C項婚姻:古代,女方的父親為“婚”,男方的父親為“姻”,夫婦雙方的父母互稱作“婚姻”,統(tǒng)稱為親家。D項存亡:本來指生存與衰亡,在語境中與“危急”對
34、應,偏取“亡”的意義,用以強調蜀漢所處的艱難形勢。A、B、D三項中加點的詞都屬偏義復詞,C項加點的詞沒有這種用法。2.下列句中有無偏義復詞,如有,請指出并釋義。(1)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答:_(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答:_(3)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答:_(4)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答:_(5)奉使往來,無留北者。答:_答案(1)“巷陌”,偏在“巷”(2)無?!扳孕颉笔峭x復詞(3)“異同”,偏在“異”(4)無(5)“往來”,偏在“往”怎樣依據(jù)語境推斷疑難實詞的含義?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郭浩字充道,德順軍隴干人?;兆跁r,嘗率百騎抵靈州城下,夏人以千騎追之,浩手斬二騎,
35、以首還。從種師道進筑葺平砦,敵據(jù)塞水源,以渴我?guī)?,浩率精騎數(shù)百奪之。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流矢中左脅,怒不拔,奮力大呼,得賊乃已;諸軍從之,敵遁去,由是知名。累遷中州刺史。欽宗即位,以種師道薦,召對,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歸。乞給輕兵間道馳滑臺,時其半度,可擊也?!睍蛻?zhàn)異議,不能用。 (節(jié)選自宋史·郭浩傳)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冒:貿然B.奮力大呼,得賊乃已已:停止C.乞給輕兵間道馳滑臺乞:請求D.時其半度,可擊也時:等候現(xiàn)場答案D請修改為正確答案_A_矯正指導該題共有4個實詞,其中“已”“乞”較常見,課本中出現(xiàn)過,完全可以靠聯(lián)
36、想推斷或代入法鎖定?!皶r”解釋為“等候”,考生可能覺得未見過這個義項,就選擇了它。其實,“時”作“等候”講,雖然未在中學課本中出現(xiàn)過,但在古代漢語中這個義項是個常用義項,如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即便未見過,只要結合語境用代入法,就可判斷。而“冒”字,只要根據(jù)語法推斷(或鄰字推斷),再用代入法檢驗,完成對這個看似陌生的字的意思判斷還是沒有問題的。參考譯文郭浩字充道,德順軍隴干人?;兆诘臅r候,曾經(jīng)率領一百騎兵抵達靈州城下,夏人用一千騎兵追趕他,郭浩親手斬殺兩個騎兵,帶著他們的頭回來。郭浩跟隨種師道進軍,修筑葺平砦,敵軍占據(jù)并堵塞水源,使我軍受饑渴,郭浩率領幾百名精銳騎兵奪取
37、了水源。敵人攻打石尖山,郭浩不顧戰(zhàn)場的危險奮勇前進,流箭擊中了他的左肋,他發(fā)怒了,不往外拔箭,而是奮力向前,大聲呼喊,直到捉住敵人才停下來;各路軍隊都跟著他沖鋒,敵人逃離了,郭浩由此而聞名。他多次升遷,做了中州刺史。欽宗即位后,因為種師道的推薦,郭浩被召進宮中問詢,他進言說:“金人奔波在外,時間久了就會想回家。請給我一支輕便的軍隊,我率領他們抄小路奔馳到滑臺,等到金兵回返到一半路程的時候,就可以擊潰他們?!鼻》曛鲬?zhàn)和主和的意見不同,他的主張沒有被采納。高考不僅考查120個常見實詞,還考查許多陌生、疑難的實詞的含義,以及常見實詞的不常用含義。為此,既要靠平時的積累,又要靠臨場推斷,且兩者要緊密結
38、合。推斷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斷方法,并注意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是應對高考文言實詞考查的重要策略。1.對稱推斷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相反或相對,因此,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進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即時小練1(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來推斷加點字的意思。殫其地之出,其廬之入。_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_則思始而敬終。_忠不必兮,賢不必以。_答案竭盡佩戴慎任用(2)翻譯下面文段中的畫線的句子,體會一下對稱法的運用。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
39、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向東,自南向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答案譯文:依靠道德施行仁義的可以稱王,稱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國的條件。推斷方法:由該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意為“憑借武力假托仁義的可以稱霸,稱霸必須具備大國的條件”,可以推斷該句意。這叫對稱推斷。古人行文很講究對稱,處于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對的特點。2.語境推斷法它主要是利用語境(句內語境和句外語境)語句連貫、相承相接的特點,其意義也是上下連貫、相承相接的特點來推斷實詞含義。這是推斷最主要的方
40、法。即時小練2(1)利用語境推斷法推斷下面文段中加點詞的意思,并說出推斷過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曰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痹唬骸氨艘粫r,此一時也?!贝穑篲答案豫色:高興的臉色。推斷過程:下文說,我前些日子聽你說“君子應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說:“此一時,彼一時也,時代不同了。”說明孟子此時對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態(tài)度是有所保留的。由此可知,“豫色”應是“高興的臉色”。這叫語境推斷:文章中語句連貫、相承相接,意義也是上下連貫、相承相接的,因而可了解上下文語境來推斷詞句之意。崔杼與慶封謀殺齊莊公。莊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慶封又欲殺崔杼而代之相慶封相景公,景公苦之。慶
41、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躉誅封。封以其屬斗,不勝,走如魯。(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慎行)答:_答案誅:討伐。推斷過程:“誅”常作“殺死”義,但了解后文語境,慶封還“走如魯”,即“逃到魯國”,可見他們并沒有“殺死”慶封,而應是“討伐”慶封。這叫用語境推斷法確定多義詞的意思。(2)利用語境推斷法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并說出推斷過程。季布為河東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為御史大夫。復有言其勇,使酒難近,至留邸一月,見罷。季布因進曰:“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鄙夏粦M,良久
42、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辈嫁o之官。(節(jié)選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答:_答案譯文:又有人說季布魯莽,借酒使性難以接近。推斷過程:此句關鍵詞是“勇”。它常被譯為“勇敢”,褒義詞。但了解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對應了“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為御史大夫”;“一人之毀而去臣”對應了“復有言其勇,使酒難近,至留邸一月,見罷”,“毀”即“詆毀”,是“進讒言”。由此可推斷“勇”絕非褒義,而應作貶義,譯為“魯莽、空有勇力”。這也是語境推斷法。3.語法推斷法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
43、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shù)取?1)劃分句子成分法“信義著于四?!?“信義”作主語,可判斷“信”是名詞,作“信用”講)“煙波微茫信難求”(狀語,確實)“楚王貪而信張儀”(謂語,信任)(2)看搭配“輟耕之壟上”(“之”后接表地點的“壟上”,很明顯,“之”在這里只能譯成動詞“到”才能與之搭配)例如:“自放驢,取樵炊爨”,題目中給的詞義是:樵打柴?!伴浴弊智坝袆釉~“取”,后有動詞“炊爨”,上下文了解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于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動詞,明顯不當。即時小練3(1)運用語法推斷法,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險固的地方若亡鄭而有
44、益于君。使滅亡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認為少認為輕/輕視(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節(jié)選自荀子·天論)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大天而思之大:尊崇,形容詞用作動詞B.因物而多之 多:與“少”相對,指數(shù)量多C.孰與物畜而制之物:把當做物一樣,名詞用作狀語D.思物而物之物:把當做物,名詞的意動用法答案B解析這里的“
45、多”應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意為“增多”。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孰與騁能而化之騁:施展B.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有:掌握C.故錯人而思天錯:錯誤D.則失萬物之情情:本性答案C解析“錯”與“思”相對,也應是一個動詞,“錯”通“措”,放棄。參考譯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當做物一樣蓄養(yǎng)起來而控制著它呢?與其順從天而贊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而利用著它呢?與其盼望,等待天時,哪里比得上適應天時而役使它呢?與其依順萬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著人的需要有所變化呢?與其思慕萬物而使它成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萬物而不失掉它呢?與其希望
46、于萬物能自然生長出來,哪里比得上掌握萬物的生長規(guī)律呢?所以放棄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萬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4.聯(lián)想推斷法聯(lián)想推斷有課本聯(lián)想推斷和成語聯(lián)想推斷兩種。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于根據(jù)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不少成語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后,便可以根據(jù)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即時小練4(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諸將爭欲攻之,漢不聽聽:準許B.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迫:逼
47、迫C.大戰(zhàn)一日,兵敗,走入壁壁:營壘D.或多惶懼,失其常度度:考慮答案D解析度:氣度。(2)利用成語推斷下列加點字的意思。匪來貿絲,來即我謀。接近,到,聯(lián)想成語“若即若離”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掩飾,聯(lián)想成語“文過飾非”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聯(lián)想成語“日薄西山”每責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chǎn)。尋找、尋求,聯(lián)想成語“求全責備”推斷只是推斷,不是確定;推斷不是萬能的,它只是考場上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而且推斷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單一使用的,而要綜合運用。關鍵在于平時多積累,不斷提高文言文的綜合閱讀能力。并且,這些推斷方法技巧需要運用嫻熟,能內化為一種習慣,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場上“過關斬將”。(2012·湖南)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有行,至貧至賤可以進之;無行,至富至貴不可親之。何也?有行之人,綱紀森然,動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雖貧乏不以為不足,無故與之猶不受,況妄謀乎!忠孝仁義,睦于家,藹于鄉(xiāng),不以害遺于人,斷無后殃。無行之人,譎佞殘妒,塞于胸間,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貪涎滿吻,并包之心熾然,使得時則以勢劫之矣,雖死且有謀,馀孽猶毒于人,必難終以福。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凜凜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進于道,期為君子之歸,故書以自戒。(選自鄭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區(qū)兩間門面租賃合同
- 單位向私人借款合同書
- 國際空運運輸代理合同
- 風險管理與應對策略制定作業(yè)指導書
- 2025年泰安考從業(yè)資格證貨運試題
- 小學三年級,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口算題比賽試卷
-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萬以內口算題
- 2025年北京交通運輸從業(yè)資格證怎樣考試
- 2025年西藏貨運從業(yè)資格證模擬考試系統(tǒng)
- 2025年烏蘭察布下載貨運從業(yè)資格證模擬考試題
- 中專數(shù)學(基礎模塊)上冊課件
- 智慧農(nóng)業(yè)整體解決方案
- 總經(jīng)理權責授權書
- 高考作文復習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審題立意課件73張
- 家具廠規(guī)章制度
- 三查四定管理制度(參考模板)
- 火龍罐治療面癱患者針對性護理的有效性研究
- 《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的時代意義、內容特征和踐行路徑兼論新時代學校體育的走向
- 員工宿舍檢查表
- 品質部經(jīng)理KRA KPI考核表
- 一年級綜合實踐小小醫(yī)院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