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峪地區(qū)綜合地質報告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7/cf0279a5-e7e9-4cd4-b6e8-6e3394e818bc/cf0279a5-e7e9-4cd4-b6e8-6e3394e818bc1.gif)
![景陵峪地區(qū)綜合地質報告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7/cf0279a5-e7e9-4cd4-b6e8-6e3394e818bc/cf0279a5-e7e9-4cd4-b6e8-6e3394e818bc2.gif)
![景陵峪地區(qū)綜合地質報告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7/cf0279a5-e7e9-4cd4-b6e8-6e3394e818bc/cf0279a5-e7e9-4cd4-b6e8-6e3394e818bc3.gif)
![景陵峪地區(qū)綜合地質報告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7/cf0279a5-e7e9-4cd4-b6e8-6e3394e818bc/cf0279a5-e7e9-4cd4-b6e8-6e3394e818bc4.gif)
![景陵峪地區(qū)綜合地質報告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5/7/cf0279a5-e7e9-4cd4-b6e8-6e3394e818bc/cf0279a5-e7e9-4cd4-b6e8-6e3394e818bc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景陵峪地區(qū)綜合地質報告學院: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班級:資源勘杳1503學號:0109150301姓名:覃月月目錄第一章引言1第二章地層1第三章巖漿巖及變質巖2第四章地質構造3第五章構造演化史5第六章結束語6第一章引言景陵峪地質剖面圖和綱要圖的繪制,是在前幾次構造實習的基礎上的綜合實習,它的目的是使我們能比較全面掌握構造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從而提高我們分析和解決地質構造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一次訓練。因此,這種類型作業(yè)是重要的。它對培養(yǎng)我們讀圖、作圖及提高我們運用理論知識分析構造問題的能力都具有較好的效果。本次實習要求在對選定的圖幅進行全面分析后,編出1幅構造綱要圖、1幅地質剖面圖對說明
2、地質構造和構造發(fā)展史的文字概述。本次要求分析景陵峪地區(qū)地質圖,其比例尺為:1:100000,總面積為(18.5*1000m)(14.0*1000m)=2590km2,地貌特征為:由圖上標高可以觀察到最高海拔為1180m(平望崗處),最低海拔為250m(平望崗北部邊緣),由地質圖亦可以觀察到景陵峪地區(qū)河流、山地、溝谷、丘陵等地貌均發(fā)育較好,河流依照地勢基本為南北走向。通過深入的了解,我們還是可以容易得解釋圖中出現的一系列構造現象,對我們的分析能力有較好的提升。第二章地層根據圖例判斷地層的連續(xù)性與否,再結合地質圖上地層的出露特征及產狀,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區(qū)最新出露地層為第四系(Qh),最老地層為下志
3、留統(tǒng)(S1),中間缺失上志留統(tǒng)(S3),下泥盆統(tǒng)(D1),上石炭統(tǒng)(03),三疊系(T),侏羅系(J),古近系的始新統(tǒng)(E2)和漸新統(tǒng)(E3),以及新近系(N)和第四系的更新統(tǒng)(Qp)地層,其它時代的地層發(fā)育較好,出露較全,各地層劃分標志明顯,易于識別。全區(qū)范圍內出露的地層有下志留統(tǒng)(S1)、中志留統(tǒng)(S2)、中泥盆統(tǒng)(D2)、上泥盆統(tǒng)(D3)、中下石炭統(tǒng)(01+2)、二疊系(P)、下白堊統(tǒng)(K1)、上白堊統(tǒng)(K2)、古新統(tǒng)(E1)和全新統(tǒng)(Qh)。2.1地層分布(1)下志留統(tǒng)(S1):出露于景陵峪地區(qū)的東部靠北地區(qū),代表性巖石為千枚巖,大理巖。(2)中志留統(tǒng)(S2):主要分布在景陵峪地區(qū)的東
4、部靠北地區(qū),在西部也有部分地層,代表性巖石板巖。(3)中泥盆統(tǒng)(D2):本地層主要分布于清風嶺一帶,在景陵峪西南西山地區(qū)也有分布,代表性巖石為砂巖,礫巖。(4)上泥盆統(tǒng)(D3):地層主要出露分布在青風嶺的北部,在景陵峪地區(qū)中部地區(qū)也有大面積分布,代表性巖石為砂巖頁巖。(5)下石炭統(tǒng)與中石炭統(tǒng)(C1+2):該地層主要分布于景陵峪、沙峪、黃村地區(qū)和區(qū)莊、下臺地區(qū),代表性巖石為灰?guī)r,白云巖。(6)下二疊統(tǒng)(pl):該地層主要分布于景陵峪西部小片地區(qū)和黃山周圍地區(qū),代表性巖石有砂巖,頁巖,粉砂巖。(7)中上二疊統(tǒng)(P2+3):該地層主要在黃山地區(qū)出露分布,該地層出露面積較小,近線狀排列。代表性巖石為砂
5、頁巖夾煤。(8)下白堊統(tǒng)(K1):該地層在地表出露面積較小,僅有一小片呈層狀分布于景陵峪南部地區(qū),代表性巖石為砂礫巖。(9)上白堊統(tǒng)(K2):該地層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及黃村以南地區(qū),代表性巖石為灰?guī)r,頁巖。(10)古新統(tǒng)(E1):該地層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區(qū)東部和南部,呈帶狀在景陵峪南部向東延伸,代表性巖石為頁巖,粉砂巖,砂巖。(11)全新統(tǒng)(Qh):本地層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區(qū)西南部,沿河谷分布,代表性巖石為砂、礫、粘土。2.2接觸關系根據各個地層之間的連續(xù)性(根據圖例的時代是否連續(xù))和各自的產狀及分布特征,則可以得出地層的接觸關系如下:2.2.1 整合接觸(1)下志留統(tǒng)(S1)與中志留統(tǒng)(S2)
6、(2)中泥盆統(tǒng)(D2)、上泥盆統(tǒng)(D3)、中下石炭統(tǒng)(C1+2)、下二疊統(tǒng)(P1)、中上二疊統(tǒng)(P2+3)(3)下白堊統(tǒng)(K1)、上白堊統(tǒng)(K2)與古新統(tǒng)(E1)2.2.2 平行不整合接觸(1)中志留統(tǒng)(S2)與中泥盆統(tǒng)(D2)(西南方向西山處)2.2.3 角度不整合接觸(1)下志留統(tǒng)(S1)、中志留統(tǒng)(S2)與中泥盆統(tǒng)(D2)(東北方向花崗巖侵入體處)(2)中泥盆統(tǒng)(D2)與全新統(tǒng)(Qh)(3)中下石炭統(tǒng)(01+2)與全新統(tǒng)(Qh)第三章巖漿巖及變質巖讀圖可以觀察出巖漿巖總共有兩種:玄武巖和花崗巖。根據巖漿巖的類型,玄武巖為噴出相,花崗巖為侵入相,則可以推斷出本區(qū)的巖漿活動方式有侵入作用和熔
7、漿溢流及火山爆發(fā)等。出露的巖體共有五處分布。2.3.1 青風嶺一羊山花崗巖侵入體(酸性巖漿侵入體)產出部位:主要分布于羊山地區(qū)和紅地地區(qū);出露的平面形態(tài)為片狀,根據地質圖的比例尺,用坐標紙鑲套計算出露面積總共約為10km2,面積較大;由花崗巖侵入體的分布和出露產狀推測出其侵入時代為:中泥盆統(tǒng)(D2)之后;與圍巖為不整合接觸。2.3.2 平望崗玄武巖侵入體(基性巖漿侵入)產出部位: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區(qū)的東南部和平望崗附近一帶地區(qū);出露的平面形態(tài)為層帶狀,局部小片狀,同上所用方法測得在地質圖上的出露面積總共約為2km2,面積較??;本區(qū)的基性熔巖為玄武巖,由于其存在分布于上白堊統(tǒng)(K2)和古新統(tǒng)(E
8、h)的接觸帶上,則可以推測巖漿巖的侵入時期為古新統(tǒng)(E1)沿兩地層的接觸帶擠壓圍巖最終冷凝成為侵入巖體。°第三章地質構造景陵峪地區(qū)自早古生代后期(Pz約為438Ma)以來發(fā)生了一系列復雜的構造地質作用,在內外地質作用力的作用下,包括內動力地質作用地層的下降或抬升,使較為韌性的水平巖層隆起形成褶皺,或較為脆性的巖層發(fā)育形成斷層等地質構造;而在外動力地質作用下,地層遭受風化剝蝕或侵蝕,最終讓地貌變得豐富且富有層次,在地質構造形態(tài)中也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復雜的褶皺構造和斷層構造。本區(qū)的褶皺有羊山一青風嶺大背斜位于該區(qū)的東北部,在中部地區(qū)也有一大背斜,兩翼基本對稱。中部地區(qū)順西北到東南走向有
9、一較大的斷層發(fā)育。同時,可根據地層間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判斷褶皺和斷層的形成時代:對于褶皺來說,形成時代應該在不整合面以下褶皺巖層最新地層時代之后,與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層時代之前;而斷層的形成時代為:一般在被其錯斷的最新地層之后,未被錯斷地層的上覆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層之前??傊Y合地質構造各個方面的規(guī)律標志等,綜合分析主要褶皺和斷層的特征如下。3.1 褶皺構造3.1.1 青風嶺大背斜該背斜位于青風嶺一帶,呈NWSE向延伸,核部由下志留統(tǒng)(S1)及花崗巖侵入體組成,長名115.2km,寬約6.4km,長寬比約為3:1,為穹隆構造。青風嶺背斜兩翼由中志留統(tǒng)(S2)、中泥盆統(tǒng)(D2)與上泥盆統(tǒng)(
10、D3)組成,兩翼傾角分別為:北翼35°40°,南翼45°50°,由此可以看出南翼相對較陡但兩翼傾角相差不大,軸面北傾,傾角在35°到50°之間。在組合類型上可以觀察出此大背斜為復背斜,由景陵峪地質構造綱要圖可以看出,北翼有兩個小褶皺發(fā)育,南翼由四個小褶皺組合而成,同時,沿其大背斜的核部和F5正斷層,核部較老地層下志留統(tǒng)(S1)和中志留統(tǒng)(S2)被花崗巖(丫4)侵入,在西北部(羊山西側)和東部(青風嶺南側)紅地地區(qū)地層被風化剝蝕均有基花崗巖體(丫4)出露,且出露面積較大約為10km2。形成時代為:由地層的不整合關系不容易直接判斷出褶皺的
11、形成時代,但可以根據斷層F5將其南翼錯斷,可以推測出先形成褶皺,而后發(fā)育斷層,則可以大概確定其形成時代為晚泥盆世(D3)之后。3.1.2 黃山一下臺向斜該向斜主要位于該區(qū)西部黃山南北兩側和下臺地區(qū),呈東西向延伸,核部為中上二疊系(P2+3)地層,出露區(qū)長約18km,寬約4.5km,平面呈條帶狀分布,長寬比約為4:1,為短軸褶皺,兩翼為地層為下二疊統(tǒng)(P1)、中下石炭統(tǒng)(01+2)和上泥盆統(tǒng)(D3)、兩翼傾角分別為:北翼42°46°,南翼40°55°,由此可以看出南翼相對較陡但兩翼傾角相差不大,基本呈對稱分布,根據軸面產狀可以看作是直立褶皺,翼間角約20。
12、,為緊閉褶皺。形成時代為:由地層不整合接觸關系,推測其形成時代為:中上二疊世(P2+3)之后,晚白堊世(K2)之前。3.1.3 黃村背斜該向斜主要位于黃村地區(qū),軸線呈東西方向延伸,核部為中泥盆統(tǒng)(D2)地層,在地質圖西側,尖山南西發(fā)向地質圖邊緣,僅出露一小片區(qū)域,不足1km2,圖上出露地層大部分為上泥盆統(tǒng)(D3),核部長約為17km,寬約為1.2km,長寬比10:1,為典型線性背斜褶皺,兩翼為上泥盆統(tǒng)(D3)和中下石炭統(tǒng)(01+2)地層,兩翼傾角分別為:北翼30°40°,南翼30°57。,兩翼傾角變化較大,但基本呈對稱分布,軸面近直立。該背斜沿其延伸方向有一大斷層
13、發(fā)育。3.1.4 景陵峪向斜該向斜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區(qū),軸線呈NWSE方向,核部為下二疊統(tǒng)(P1)長210km,寬約2km,長寬比約為5:1,兩翼由下中石炭統(tǒng)(01+2)和上泥盆統(tǒng)(D3)地層組成,兩翼傾角分別為:北翼50。55。,南翼42。47。,北翼相對較陡,南翼較緩,但兩翼傾角相差不大,軸面向南傾斜,傾角在42°到55°之間。形成時代為:根據地層不整合接觸關系,可以推測出其形成時代為:早二疊世(P1)之后,早白堊世(K1)之前。3.1.5 西山背斜該背斜位于西山一帶,軸面呈東西向延伸,核部為中志留統(tǒng)(S2)地層,長約6.5km,寬約為2.5km,長寬比約為:3:1,據
14、其的長寬比為穹隆構造,兩翼地層為中泥盆統(tǒng)(D2)、上泥盆統(tǒng)(D3)與中下石炭統(tǒng)(C1+2),兩翼傾角分別為:北翼40°50°,南翼33°42°,北翼相對較陡,南翼較緩,但兩翼傾角相差不大,軸面近直立。形成時代為:根據地層不整合接觸關系,可以推測出其形成時代為:早中石炭世(01+2)o3.2 斷層構造本區(qū)斷層發(fā)育良好,種類較多,主要有正斷層和逆斷層,還發(fā)育有逆掩斷層,且各斷層之間又組合形成不同的組合形態(tài),它們分布于景陵峪地區(qū)各處,有NWSE走向發(fā)育的,有南北向延伸的,亦有東西向延伸的斷層發(fā)育,但以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的斷層最為明顯。3.2.1 F1,F2,F3
15、逆掩斷層F1斷層走向近東西,長Z22km,傾向向北,上盤為下志留統(tǒng)(S1),下盤為中志留統(tǒng)(S2);F2斷層東西,長約4km,傾向向北,上盤為下志留統(tǒng)(S1)和中志留統(tǒng)(S2),下盤為中志留統(tǒng)(S2);F3斷層走向也是東西方向,長約3.6km,傾向向北,上盤為下志留統(tǒng)(S1),下盤為中志留統(tǒng)(S2)。三條斷層均形成于中志留世(S2)之后,中泥盆世(D2)之前,共同組合構成疊瓦式逆沖斷層。3.2.2 尖山-黃村正斷層(F4)該斷層主要分布于尖山一黃村地區(qū),斷層走向為NWSE全長名為14.3km,斷層傾角為75°85°,上盤由上泥盆統(tǒng)(D3),中下石炭統(tǒng)(C1+2)地層組成,下
16、盤亦由上泥盆統(tǒng)(D3),中下石炭統(tǒng)(01+2)地層組成。被該斷層錯斷的最新地層中下石炭統(tǒng)(C1+2)地層,未被其錯斷的最老地層為上白堊統(tǒng)(K2)地層,則可以推斷該斷層的形成時代為早中石炭世(01+2)之后,晚白堊世(K2)之前。此外,由斷層面的產狀可以看出斷層面傾角較大,延伸較遠。3.2.3 二渡河-上臺正斷層(F5)該斷層分布于二渡河一上臺地區(qū),斷層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延伸,全長約為14.5km,斷層傾角約為75°到85°,上盤主要由下志留統(tǒng)(S1)、中泥盆統(tǒng)(D2)和上泥盆統(tǒng)(D3)組成,下盤主要發(fā)育于志留系、石炭系和泥盆系。同時,該斷層橫切羊山一青風嶺大背斜的南翼,形成縱
17、斷層。由于該地質圖的覆蓋面積有限,通過斷層形成時代的判斷規(guī)則,只能判斷該斷層形成于早中石炭世(01+2)之后,延伸較遠。3.2.4 西山正斷層(F6、F7)本區(qū)主要分布于西山地區(qū),有F6,F7兩個斷層。F6斷層呈南北走向,傾向向東全長約為3.7km,斷層面傾角約為82。,上盤由泥盆系中泥盆統(tǒng)(D2)、上泥盆統(tǒng)(D3)地層和中下石炭統(tǒng)(01+2)地層組成,下盤由中志留統(tǒng)(S2)、中泥盆統(tǒng)(D2)和上泥盆統(tǒng)(D3)地層組成。F7斷層走向也是南北方向,全長約為2.2km,傾向向西,傾角為75°。上盤由泥盆系中泥盆統(tǒng)(D2)、上泥盆統(tǒng)(D3)地層和中下石炭統(tǒng)(01+2)地層組成,下盤亦由泥盆
18、系中泥盆統(tǒng)(D2)、上泥盆統(tǒng)(D3)地層和中下石炭統(tǒng)(01+2)地層組成。兩斷層的走向與西山背斜的軸向基本垂直,為橫斷層,根據其核部寬窄的變化情況,可以判斷為兩斷層均為正斷層,在斷層組合形態(tài)上,F6,F7走向基本一致且相向傾斜,共用一個上盤,且上盤相對向下運動則組成了地塹。第四章地質發(fā)展史從古生代地層開始,除缺失上志留統(tǒng)(S3),下泥盆統(tǒng)(D1),上石炭統(tǒng)(03),三疊系(T),侏羅系(J),古近系的始新統(tǒng)(E2)和漸新統(tǒng)(E3),以及新近系(N)和第四系的更新統(tǒng)(Qp)地層外,其他地層均出露完好。在構造方面,本區(qū)分布有五大褶皺,另外還有七個斷層,地質構造發(fā)育較好;在區(qū)域構造發(fā)展方面,本區(qū)經歷
19、了多次構造運動,形成了四個構造層;此外伴隨有巖漿的侵入作用和熔巖的溢流現象,從總體上看,本地區(qū)構造運動較強,依次形成景陵峪地形景陵峪地區(qū)地質演化史:本地區(qū)在漫長的地質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在大地地質構造作用的影響下,構造運動明顯,并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根據各種地質構造形成的機理模式和基本理論,結合中國大地構造在全球地質應力作用下所表現出來的的基本特征,或者說根據地層間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可以將景陵峪地區(qū)劃分為四個構造層,現將其地質演化史具體描述如下:第一階段:下志留統(tǒng)(S1)與中志留統(tǒng)(S2),此時為中國祁連期(早寒武世e1一早泥盆世D1)對應于加里東階段,該時期地殼緩慢下降,接受沉積,逐漸形成下
20、志留統(tǒng)S1和中志留統(tǒng)S2地層,他們之間是整合接觸關系。由于構造運動作用,受中國祁連期構造作用的影響,該地層形成一背斜構造,走向近東西,主應力方向為北西方向,與中國祁連期在秦皇島地區(qū)主應力方向跡線基本平行,隨著應力的逐漸作用,三條逆掩斷層開始發(fā)育,之后地殼開始抬升,早期沉積地層開始遭受風化剝蝕。第二階段:中泥盆統(tǒng)(D2)、上泥盆統(tǒng)(D3)、中下石炭統(tǒng)(C1+2)、下二疊統(tǒng)(P1)、中上二疊統(tǒng)(P2+3),此時為我國的天山期,在地質年代表上對應于海西一印支期(早泥盆世D1一中三疊世T2),該時期地層呈現下降趨勢,接受沉積,逐漸形成該階段的各個地層,在逐漸沉積到中下石炭統(tǒng)(C1+2)之后,地層受地質構造作用的影響,地層開始發(fā)生彎曲變形而表現出相對的抬升趨勢,證據為下二疊統(tǒng)(P1)地層厚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Perfluoropentane-Dodecafluoropentane-生命科學試劑-MCE-3888
- Ergocornine-生命科學試劑-MCE-6625
- 10-Norparvulenone-生命科學試劑-MCE-1894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制造股權融資協議
- 二零二五年度游戲軟件試用授權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企業(yè)退休人員再就業(yè)解除合同協議
- 2025年度貨運駕駛員綠色出行與節(jié)能減排合同
- 2025年度新能源項目電力施工簡易協議書
- 2025年度豪華公寓私人房屋轉租管理服務合同
- 科技在校園食品安全保障中的應用
- 第十五章《探究電路》復習課課件滬科版九年級物理
- 2024年中考物理科技創(chuàng)新題型(教師版)
- 唐山市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全國高考大聯考信息卷:數學試題試卷(3)含解析
- 未成年上班知情協議書
- 2024年山東藥品食品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含答案
- 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二7-1 立足職場有法寶 課件(34張)
- 2024年高考語文標點符號的基本用法大全(新標準)
- 恩施州巴東縣核桃樹煤礦有限公司核桃樹煤礦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與生態(tài)復綠方案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全冊大單元整體作業(yè)設計
- 中國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解讀
- 學生平板電腦使用規(guī)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