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地質圖說明書資料_第1頁
山東省地質圖說明書資料_第2頁
山東省地質圖說明書資料_第3頁
山東省地質圖說明書資料_第4頁
山東省地質圖說明書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東省地質圖說明書1:500000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二00七年三月緒言 1一、位置及自然經(jīng)濟地理概況 1二、目的任務及研究程度 1(一)目的任務 1(二)研究程度 2區(qū)域地層 2一、太古宙地層 2(一)中太古代地層 2(二)新太古代地層 3二、古元古代地層 3三、新元古代地層 4(一)青白口震旦紀地層 5(二)震旦紀地層 5(三)新元古代云臺群花果山組 5四、古生代地層 5(一)早古生代寒武奧陶紀地層 5(二)晚古生代石炭二疊紀地層 6五、中生代地層 7(一)早中三疊世地層 7(二)侏羅紀地層 7(三)白堊紀地層 8六、新生代地層 9(一)古近紀地層 10(二)新近紀地層 10(三)第四紀地層 1

2、1區(qū)域侵入巖 11一、中太古代遷西期侵入巖 12二、新太古代侵入巖 13(一)新太古代阜平期侵入巖 13(二)新太古代五臺期侵入巖 15(三)新太古代阜平五臺期侵入巖 16三、古元古代呂梁期侵入巖 17四、中元古代四堡期長城紀侵入巖 20五、新元古代侵入巖 21(一)青白口紀侵入巖 21(二)南華紀侵入巖 22(三)震旦紀侵入巖 23六、早古生代奧陶紀侵入巖 25七、中生代印支期侵入巖 25(一)早三疊世侵入巖 25(二)晚三疊世侵入巖 26八、中生代燕山早期侏羅紀侵入巖 28九、中生代燕山晚期 白堊紀侵入巖 30(一)早白堊世侵入巖 31(二)早晚白堊世侵入巖 35十、新生代喜馬拉雅期侵入巖

3、 36十一、區(qū)域脈巖 36火山巖與火山構造 37一、火山巖概述 38(一)火山巖巖石 38(二)火山巖巖石化學 39二、火山巖巖相 40(一)爆發(fā)相 40(二)噴溢相 41(三)噴發(fā)沉積相 41(四)火山通道相 41(五)潛火巖相 41三、火山構造 41(一)臨朐昌樂蓬萊新生代火山噴發(fā)帶 42(二)魯西中生代火山噴發(fā)帶 42(三)濰坊沂水郯城中生代火山噴發(fā)帶 42(四)魯東中生代火山噴發(fā)帶 43四、火山噴發(fā)旋回 44(一)萊陽旋回 44(二)青山超旋回 44(三)史家屯旋回 46(四)臨朐超旋回 46(五)史家溝旋回 46五、火山作用及演化 47六、火山作用與礦產(chǎn) 49區(qū)域構造 49一、構造單

4、元及其基本特征 49(一)華北坳陷(I) 49( 二 ) 魯西隆起(II) 50(三)膠遼隆起(出) 52(四)蘇魯隆起(IV ) 53二、構造層及其構造特征 54( 一) 太古宙古元古代構造層 54( 二) 中新元古代構造層 58( 三) 古生代構造層 62( 四) 中新生代構造層 62三、地質構造發(fā)展史 67( 一 ) 陸核形成階段( 中太古代) 67( 二 ) 大陸殼形成階段(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68( 三 ) 華北與揚子克拉通陸陸碰撞造山階段(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69( 四 ) 陸緣海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 古生代 ) 70( 五 ) 大陸邊緣活化階段( 中生代) 71( 六 ) 斷塊構造

5、發(fā)展階段( 新生代) 73編后語 73一、新進展 74二、應說明的事宜 753緒言一、位置及自然經(jīng)濟地理概況山東省位于中國東部,黃河下游。處東經(jīng) 114° 36' 122° 43'北緯34° 25' 38°28。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半島突出于渤、黃二海之間,海岸線全長3024km,居國內第二;內陸自北而南與冀、豫、皖、蘇四省接壤,東西最長700km,南北最寬420km.2陸地面積約15.78 萬 km。山東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坦蕩,東部低山丘陵連綿,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環(huán)列其內的地勢特點。泰山雄踞中部,海拔

6、1532m,居全省高山之冠。按地形特征大致可分三部分。魯東沿海低山丘陵區(qū):半島主體組成部分,呈廣谷低丘之勢,海拔多在300m以內。由花崗巖組成的五蓮山、嶗山、牙山、昆翳山、艾山、大澤山挺拔其間,峰回路轉,景色秀麗,最高者嶗山(1133矗立于黃海之濱。中西部為坦蕩無際的平原盆地,邊緣波狀起伏,殘丘散布,海拔多在50m以下;魯中南中低山一低山區(qū):中部山地突起,泰山、魯山、沂山、蒙山等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山岳構成主脊,兩側為海拔500600m巍峨群山所組成的低山地帶,泰萊、蒙陰、泗水等盆地被夾持其間。山脈突出者五岳之首泰山,主峰氣勢磅礴,異峰矗立,絕壁千仞,雄偉壯觀;魯西南西北平原區(qū):華北平原組成部分,

7、海拔在 50m以下,為黃河泛濫的沖、淤積而成。 境內河湖交錯,水網(wǎng)密布,黃河斜穿魯西北,京航運河縱貫魯西平原,較大水系還有馬頰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濰河、膠萊河、五龍河等。湖泊多分布于魯西南山前與平原交接地段,有南四湖和東平湖等淡水湖泊。山東省地處中緯度北溫帶,屬大陸季風型半濕潤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東部半島近海環(huán)境造就了春風多霧,夏雨濕熱,秋季溫涼,冬無嚴寒的海洋氣候。西部受大陸性氣候影響,夏令偏熱,冬日冷寒。年平均氣溫11 °14,年降雨量550 950mm。山東省陸、海、空交通網(wǎng)絡頗為發(fā)達,交通十分方便。經(jīng)濟基礎雄厚,工業(yè)體系門類齊全,機構布局合理。礦產(chǎn)資源甚豐

8、,礦種頗多,其中黃金、金剛石、石油、菱鎂礦、石墨、滑石等礦產(chǎn)譽滿國內。農(nóng)業(yè)發(fā)達,糧食及經(jīng)濟作物產(chǎn)量處全國領先省分。二、目的任務及研究程度(一)目的任務當前山東諸多地勘系統(tǒng)及相關單位所懸掛的1 : 50萬山東地質圖,多系1980年前、后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產(chǎn)品。該圖在圖面結構,內容展示和資料的時限性上,已不適應當前之需。上世紀末應用新成果編制的數(shù)字化山東省地質圖(1 : 50萬電子版)亦末普及于各相關單位,相鄰省分亦鮮為人知。因此利用最新成果資料編制出版1 : 50萬山東省地質圖(掛圖) 及說明書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原委,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于2005 年 5 月提出 “山東省1 : 50萬第三代地質圖

9、編圖出版”項目立項申請書,同年12月下旬批覆下達了 “關于山東省1 : 50萬第三代地質圖編圖出版委托任務書”,責承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組織人員具體實施,于2006 年底交付審查驗收。1 : 50萬山東省地質圖(掛圖)屬基礎地質專題圖件。目的旨在突出和展示山東省應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開展的區(qū)域地質調查所獲取的基礎地質新成果,統(tǒng)一省內地層、侵入巖、構造單元的稱謂,提供國土資源大調查、礦產(chǎn)普查、地質科研、水文、工程、環(huán)境、農(nóng)業(yè)等各地質領域的基礎信息。 主要工作任務是:在1999年編制完成的1 : 50萬數(shù)字 化地質圖基礎上,搜集近年來已完成或即將完成的1 : 25萬、1 : 20萬、1 :

10、 5萬區(qū)調及個別專題研究的成果資料,編制并出版第三代紙載體1 : 50萬山東省地質圖(掛圖)及說明書,相應建立山東省 1 : 50萬地質圖數(shù)據(jù)庫。(二)研究程度因篇幅所限,對建國前后至現(xiàn)今的一些路線地質調查、礦產(chǎn)普查、勘探及諸部門、學者們的地質科研及其它的工作概況恕不贅述,僅就與編圖息息相關的區(qū)域地質調查作簡要概述。眾所周知,山東省的區(qū)調工作幾經(jīng)周折,其始于 1958年由地質院校開展的1 : 20萬區(qū)調, 1968 年由山東地礦局805 隊在此基礎上進行修編,出版了地質圖供內部使用,其所形成的資料年代久遠,陳舊粗糙,研究程度低。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區(qū)域地質調查復蘇,相繼開展了第二輪 1: 20

11、萬區(qū)調修測(重測)和1: 5萬區(qū)調工作,特別是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推廣應用于區(qū)調工作以來,所形成的資料確切新穎,全面系統(tǒng),研究程度高。山東省自上世紀70 年代后期至世紀末期間,由山東地勘局所轄地調院、地勘單位和地質院、校共完成第二代 1 : 20萬區(qū)調22幅,面積達11.23萬km2, 1 : 5萬區(qū)調173幅,面 積6.31萬kmio近年來由廳所屬地調院完成 1 : 20萬區(qū)調兩幅,1 : 25萬修編六幅,1 : 5 萬區(qū)調四幅。至此,1 : 20萬區(qū)域覆蓋了全部基巖區(qū),1 : 5萬區(qū)調占65%其中80幽幅是 在全面推廣新方法的“八五”及其之后的期間完成的,其余為“七五”期間試點新方法過程

12、中完成的。近四十年的區(qū)域地質調查,對山東的地層、巖漿巖、構造等各方面作了系統(tǒng)而詳細的工作,取得了豐富而翔實的地質資料,成果頗豐。上世紀末省地勘局地礦處信息中心應用豐碩的成果資料,以全省地層清理成果“山東省巖石地層”( 1996) ,山東省侵入巖巖石譜系初稿(1998)和山東省區(qū)域地質圖計算機技術標準(試用1999)和“國標”( GB95889)區(qū)域地質圖圖例為依據(jù),通過統(tǒng)一轉換,綜合取舍,編制完成了1 : 50萬山東省數(shù)字化地質圖及說明書初稿。山東省地質圖(掛圖)是在“山東省數(shù)字化地質圖”的基礎上,補充近幾年來新完成的1 : 5萬、1 : 20萬和1 : 25萬區(qū)調成果和科研資料,進一步綜合編

13、制完成的。區(qū)域地層省域地層隸屬華北地層大區(qū),晉冀魯豫地層區(qū),以安丘莒縣斷裂和齊廣、聊蘭斷裂為界,前者以西為魯西地層分區(qū),以東為魯東地層分區(qū);后二者之西和以北為華北平原分區(qū)。魯西地層分區(qū)地層發(fā)育較全,出露有太古宇、古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寒武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等年代地層。魯東地層分區(qū)則相形失色,僅有太古宇、古元古界、震旦系、白堊系和少量的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等年代地層。華北平原地層分區(qū)第四系覆蓋甚厚,鉆孔揭示主要是古近系、新近系地層,基底有新太古界、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層。詳見山東省地層劃分簡表(表1 ) 。一、太古宙地層太古宙地層零散地分布

14、于魯西和魯東地層分區(qū)內,呈大小不等的包體殘留于花崗質片麻巖等變質變形的深成侵入體內。系一套層理已被置換的有層無序的構造巖石地層單位。原巖為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及陸源碎屑巖等火山沉積建造,經(jīng)歷了麻粒巖相或高角閃巖相的區(qū)域變質作用和韌性變形作用改造所殘存的 “表殼巖類”。 巖石地層單位有中太古代的沂水和唐家莊巖群,新太古代的泰山和膠東巖群。(一)中太古代地層1 沂水巖群(Ar 2Y)魯西地層分區(qū)最古老的變質基底,前人曾劃為泰山群。局限散布于沂水縣城以東及北部 一帶,呈長條、透鏡和不規(guī)則狀包體賦存于太古宙和古元古代花崗質片麻巖等變質深成侵入 巖內,末見與泰山巖群接觸。系一套出露分散、連續(xù)

15、性差的麻粒巖相的表殼巖類。自下而上 分為石山官莊巖組(Ar2Y )和林家官莊巖組(Ar2Y )兩個巖石地層單位。兩組未見接觸, 亦未見底,厚1781ml下部巖性:二輝麻粒巖、紫蘇黑云變粒巖、紫蘇磁鐵石英巖、斜長角 閃巖等;上部紫蘇斜長角閃巖、黑云變粒巖等。原巖為超鎂鐵質一鎂鐵質火山巖和島弧拉斑 玄武巖和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積巖所組成的一套多旋回火山一沉積建造。變質程度達麻粒巖 相。同位素年齡值多在 2800Mak下,推測原巖形成于 3000M前后。2 .唐家莊巖群(ArzT)魯東地層分區(qū)最古者,最早劃為膠東群和膠東巖群唐家莊組,零星的散布于萊西唐家 莊和萊陽譚格莊一帶,呈不規(guī)則的包體殘存于新太古代

16、TTG花崗質片麻巖中。規(guī)模小,連續(xù)性差,未見底,亦未見與膠東巖群關系。巖性為:磁鐵或石榴二輝麻粒巖,磁鐵紫蘇麻 粒巖夾磁鐵石英巖及斜長角閃巖,厚度24ml原巖為一套基一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積巖的硅鐵建造,變質程度達麻粒巖相,同位素年齡值集中于 27002800Ma區(qū)間,推測原巖形成于3000Ma 左右。(二)新太古代地層1 .泰山巖群(Ar3T)魯西地層分區(qū)主要變質地層,分布于沂水、沂源、新泰、長清、蒙陰、棗莊等地區(qū), 北西或近東西向的長條或不規(guī)則狀包體分散地殘留于新太古代或古元古代花崗質片麻巖 內,未見與下伏沂水巖群關系。巖石組合以斜長角閃巖、黑云變粒巖分主,間夾角閃變粒 巖、透閃陽起片巖、磁鐵

17、石英巖等,底部以石榴石英巖為主,各地巖性及厚度變化較大, 總厚14668677mi自下而上分為孟家屯巖組 (ATm)、雁翎關組(ATy)、山草峪組(Ar3T ) 和柳杭組(Ar3Tl )。除孟家屯巖組與上、下地層關系未見外,其它三組為整合關系。原巖: 底部為成熟度低的碎屑巖建造;下部為超基性一基性火山一火山碎屑沉積一局部硅鐵建造; 中部碎屑沉積含鐵建造;上部中基性火山一火山碎屑沉積建造。變質程度達角閃巖相,各 組同位素年齡值均在 26002800Ma之間,形成于新太古代。2 .膠東巖群(AnJ)分散的出露于魯東地層分區(qū)的棲霞市苗家、大方山一郭格莊一帶,其它地區(qū)亦有零星 出露。呈規(guī)模甚小的不規(guī)則

18、狀包體殘留于新太古代TTG花崗質片麻巖和震旦紀二長花崗巖中,未見與下伏和上覆地層關系。系一套成層性好,韻律明顯的黑云變粒巖、斜長角閃巖、 角閃黑云變粒巖夾磁鐵石英巖等巖石組合的構造巖石地層單位。自下而上劃分苗家?guī)r組(AdJm)和郭格莊巖組(A%Jg),厚度 274m。原巖為中基一中酸性火山巖一火山碎屑巖、 陸源碎屑沉積一硅鐵沉積建造,變質程度達角閃巖相。同位素年齡值24772497Ma,侵入其內的巖體同位素年齡值均大于2500Ma,推測原巖形成于 2500Ma之前。二、古元古代地層古元古代地層廣泛發(fā)育于魯東地層分區(qū)內,而魯西地層分區(qū)僅在濟寧地區(qū)鉆孔中見及,稱濟寧(巖)群(Pt1Jn)。魯東地層

19、分區(qū)的古元古代地層共劃分出荊山群(Pt1J)、粉子山群(Pt1F)和芝緊群(Pt1 )三個群級巖石地層單位。分布于半島北部,其巖性穩(wěn)定,連 續(xù)性好,群間關系雖不明,然各自的組間為清晰的整合接觸。出露于膠萊盆地以南者則零 散分布,連續(xù)性差,呈包體殘存于青白口紀花崗質片麻巖內。是山東石墨礦、菱鎂礦、滑 石礦、大理石板材等非金屬礦產(chǎn)的賦存層位。關于荊山群與粉子山群關系為韌性剪切構造 接觸,二者是疊置的異時同相,抑或平行的同時同相異地關系,現(xiàn)尚有爭議,目前多傾向 后者。1 .荊山群(PtJ)荊山群主要展布于膠北地層小區(qū)南邊緣的萊陽荊山、旌旗山、萊西南墅、平度仙山、 明村、牟平光山、祥山、海陽晶山、乳山

20、午極等地,此外在諸城、膠南、榮成、文登、莒 南亦有零星出露。近東西向孤島狀或斷塊環(huán)繞新太古代TTG花崗質片麻巖展布,呈韌性剪切構造接觸蓋于新太古代花崗質片麻巖之上。與粉子山群為韌性剪切構造接觸。被古元古 代花崗質片麻巖、震旦紀花崗巖穿切,被早白堊世萊陽群不整合覆蓋。由一套高鋁片巖、 變粒巖、透輝巖、大理巖和石墨巖系等巖石組合構成的孔茲巖系。自下而上劃分為祿格莊 組(PtiJl)、野頭組(PtiJy)和陡崖組(PtiJd),各組二分兩段,組、段間整合關系,總 厚3349mo是魯東地層分區(qū)變質結晶基地之一,是省內石墨礦、滑石礦及大理石飾材的賦 存層位。其巖性延伸穩(wěn)定,變化小,可比性強。各組二分性明

21、顯,其代表了荊山群由三個 海侵旋回組成。原巖為一套高鋁、富碳的粘土質、砂質等碎屑沉積和碳酸鹽巖沉積,屬類 復理式-碳酸鹽巖建造。變質程度達高角閃巖相,局部角閃麻粒巖相,多由相似同斜和倒 轉褶皺組成開闊的縱彎疊加褶皺,同位素年齡值集中于 18472487Ma區(qū)間,為古元古代裂陷槽沉積產(chǎn)物。2 .粉子山群(PtiF)該群主要分布于膠北地層小區(qū)北部沿海地區(qū)的棲霞廟后、福山門樓、煙臺市南部、蓬 萊金果山、萊州粉子山等地,另外在萊州大黃山、平度灰埠、昌邑飲馬、五蓮坤山及諸城 等地亦有零星出露。是由含鐵巖系、變粒巖、片巖、長石石英巖、大理巖、透閃巖、含石 墨巖系夾菱鎂礦、滑石礦等一套復雜的巖石組合構成的又

22、一套孔茲巖系。與下茯的新太古 代TTG花崗質片麻巖及荊山群為韌性剪切構造接觸,與芝緊群因第四系所蓋而關系不明, 被震旦紀蓬萊群不整合所蓋。自下而上劃分為小宋組(PtiFx)、祝家喬組(PtiF )、張格莊組(PtiF g)、巨屯組(PtiFj)崗翳組(PtiFg),各組為整合接觸。該群不同地區(qū)發(fā)育 程度具差異性:福山、蓬萊一帶后四組發(fā)育,萊州以南小宋組發(fā)育,五蓮坤山僅出露前三 組。厚度:福山 2281 3393m,粉子山2000m,坤山831nl各組巖性組合與荊山群各組相 近,對比性強。原巖系一套高鋁砂、泥質碎屑巖、富鎂碳酸鹽巖、鈣鎂硅酸鹽巖、含碳質、 泥質碎屑巖類。屬碎屑沉積一碳酸巖鹽沉積局

23、部硅鐵建造。區(qū)域上多形成近東西向的開闊 的縱彎疊加褶皺。經(jīng)角閃巖相變質,是省內菱鎂礦、滑石礦主要層位。同位素年齡值多介 于18482478Ma,推測原巖形成于古元古代,亦屬裂陷槽沉積。3 .芝緊群(Pt1 )局限出露與煙臺市芝緊島、嶺洞島及其附近島嶼。呈北西西向延伸,并向南陡傾的單 斜產(chǎn)出,因第四系覆蓋和海水淹沒,未見頂、底及上、下壓茯關系。是一套含鏡鐵礦的石 英巖為主,間夾片巖、大理巖的巖石組合。自下而上劃分為老爺山組(Pt1 l )、兵營組(Pt1 b)和東口組(Pt1 d)。原巖為一套分選性好的陸源碎屑巖,為陸源碎屑巖夾碳酸 鹽巖沉積建造,變質程度達角IXJ巖相,同位素年齡值2171Ma

24、系古元古代形成。4 .濟寧(巖)群(PtJn)該群是被第四系覆蓋的隱伏地層,局限于濟寧城東,兗州市崎陽山一帶分布,被寒武 紀長清群不整合所蓋。未見與泰山巖群的關系。是由板巖、千枚巖、變英安粉巖及赤(磁) 鐵礦組成的巖石地層單位,含球形藻類,厚122nl變質程度低綠片巖相。同位素年齡值在1700Ma,判斷其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三、新元古代地層新元古代地層不甚發(fā)育,僅見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分布局限,魯西地層分布者為青白口一震旦紀土門群(Qb-ZT);魯東地層分區(qū)出露者稱震旦紀蓬萊群(ZP)和朋河石巖組(Zp)以及未分的云臺群花果山組( Pt3Yh)3(一)青白口一震旦紀地層青白口一震旦紀地層僅出露了

25、土門群,局限分布與安丘一莒縣斷裂以西及其附近的昌 樂縣黑山官、蒼山縣石門、二青山、莒縣浮萊山、峰城、沂水五山、佟家莊等地區(qū)一帶。 出露廣而零散,是一套未變質的砂巖、灰?guī)r、頁巖等旋回性沉積為特征的巖石地層單位。 不整合蓋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變質基地巖系之上,被寒武紀長清群不整合覆蓋。巖性為 砂巖、粉砂巖、頁巖、灰?guī)r、白云巖及過渡型的巖石。除上、下部各地略有變化外,基本 穩(wěn)定,然厚度變化大,自幾十米一數(shù)百米不等。自南東向北西逐漸變薄,顯示自南東向北 西漸次超覆的沉積格局。自下而上劃分為黑山官組(Qblh)、二青山組(QbTj)、佟家莊組(ZiTt)、浮萊山組(ZiTf)和石旺莊組(Z2T ),前二

26、者屬青白口紀,后三者為震旦紀,其間為平行不整合關系,組間整合關系,青白口系多出露與南、 北兩端,震旦系散布其間,該群出露分散,多發(fā)育不全,為濱海向淺海至潮下帶之淺海環(huán)境下的碎屑巖一碳酸巖沉積。 生物地層劃分出一個大型疑源類,二個微古植物和一個疊層石組合,據(jù)生物組合和同位素 年齡值,下部二個組為青白口紀,上三者歸震旦紀。(二)震旦紀地層1 .蓬萊群(ZP)分布于魯東地層分區(qū)北部的棲霞、福山地區(qū),另外在龍口、蓬萊和廟島群島亦有所見。近東西向延伸,不整合蓋于新太古代TTG花崗質片麻巖系和粉子山群及古元古代花崗質片麻巖之上,被早白堊世萊陽群不整合所蓋。系一套由千枚巖、板巖、石英巖、大理巖及灰 巖等淺變

27、質巖系組成的巖石地層單位。巖性穩(wěn)定,變化甚小,自下而上劃分為豹山口組(ZiPb)、輔子喬(ZiPf)、南莊組(ZiPn)和香喬組(Z2Px),組間整合關系,厚31000ml為潮下帶(潮間帶)淺海環(huán)境下的碎屑巖一碳酸巖沉積。劃分出三個微古植物組合,下部 三個組遭受低綠片巖相的區(qū)域變質和動力變質作用,歸屬震旦紀。值得提及的是在蓬萊群香喬組和土門群石旺莊組出現(xiàn)地震震動液化碳酸鹽泥晶脈層, 反映在震旦紀后期有強烈地震事件發(fā)生。2 .朋河石巖期(Zp)局限出露于魯東地層分區(qū)南部的莒南縣王家道村峪一朋河石一帶,鄰省江蘇省稱石橋 群。呈北東向不規(guī)則長條狀展布,韌性剪切構造接觸蓋于青白口紀二長花崗質片麻巖之上

28、,未見頂。巖性為變砂巖、板巖、石英片巖,厚10m,原巖為砂巖、泥巖,屬濱海一淺海環(huán)境沉積,低綠片巖相變質,同位素年齡值620M2原巖形成于震旦紀。(三)新元古代云臺群花果山組主要見于山東與江蘇接壤海域內的平島、達山島和車牛山島上,其巖性與江蘇所劃云 臺群花果山組可對比,系一套淺變質酸性火山巖系,歸屬新元古代。四、古生代地層古生代地層廣布于安丘一莒縣斷裂以西的魯西地層分區(qū)內,出露不全,僅發(fā)育了早古 生界寒武一奧陶系和晚古生界晚石炭統(tǒng)和二疊系。缺失志留系至早石炭統(tǒng)的沉積。魯東地 層分區(qū)未見及,僅在早白堊世萊陽群地層中見含古生代生物化石的灰?guī)r礫石,華北平原區(qū) 鉆孔揭示有灰?guī)r、白云巖沉積。以寒武一奧陶

29、系最發(fā)育,石炭、二疊系相形見拙,分布局 限。(一)早古生代寒武一奧陶紀地層廣泛出露于魯西地層分區(qū),基巖裸露,地層連續(xù),研究程度高。底界不整合或平行不 整合蓋于震旦紀及其之前的地層和變質基底巖系之上,上界被石炭-二疊紀月門溝群平行 不整合覆蓋。系一套海相碳酸鹽巖一細碎屑巖沉積,富含三葉蟲和頭足類生物化石。寒武紀巖石地層(含懷遠間斷面之下早奧陶世三山子組 a-b段及冶里、亮甲組)分長清群、九 龍群,奧陶紀地層在懷遠間斷面之上者謂馬家溝組,與九龍群三山子組 ab段為平行不整合關系。1 .早一中寒武世長清群(C 12 )該群廣布,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蓋于震旦紀土門群之上,或直接超覆不整合蓋于泰山 巖群及

30、新太古、古元古代變質巖系之上,其上被九龍群整合所蓋。是一套以磚紅色、紫色 頁巖、泥巖為主,灰?guī)r、白云巖為輔,底部常有礫巖、含礫砂巖、頂部砂巖、粉砂巖等海 相沉積的巖石組合,產(chǎn)豐富三葉蟲化石。該群自南東向北西逐漸上超沉積;臨沂地區(qū)三個 組均見,向北西張夏地區(qū)僅見朱砂洞組上部丁家莊白云巖段和饅頭組,厚度亦漸變薄。該 群區(qū)域延伸穩(wěn)定,總厚度190450m)自下而上劃分為李官組 (Ci l)朱砂洞組(Ci ) 和饅頭組(C -2 m,其中后二組依據(jù)巖石組合又各分四個段,組、段間均為整合關系。共建立了 Megapalaeolenus延限帶一Bailiella 延限帶等九個三葉蟲生物帶,地質時限為 早寒武

31、世一中寒武世,自下而上為滄浪輔期、龍王廟期、毛莊期和徐莊期。從早到晚由高 水位體系域一海侵體系域一高水位體系域變化,屬潮間、潮上帶碳酸巖潮坪相、藻灘相動 蕩環(huán)境下的沉積2 .中寒武一早奧陶世九龍群(C2QJ)該群廣布,其下與長清群為整合關系,被中一上奧陶世馬家溝組平行不整合覆蓋。其 巖石組合是:下部厚層鮑粒泥晶灰?guī)r夾頁巖,中上部竹葉狀礫屑灰?guī)r,上部白云巖等。巖 性穩(wěn)定,厚度變化小,總厚度 517 658m。產(chǎn)豐富三葉蟲化石。自下而上劃分出張夏組(C 2J )、南山組(C 3Jg)、炒米店組(C 3J )、三山子組(C 3OJS)其中張夏組和三 山子組各分三段。除盤車溝段外,其余均為非正式地層單

32、位,各組段間為整合關系。應提 及的是三山子組是一穿時的以白云巖為主的巖石地層單位。自下而上劃分c、b、a三個段,C段屬晚寒武世,b、a兩段為早奧陶世。C段東起沂南,向西尖滅于淄博市博山區(qū)三角灣 村北,西部始于平陰縣刁山坡鎮(zhèn),向北東尖滅于長清縣孝里鎮(zhèn)南頭村西。另外在青州堯王 山地區(qū),三山子組b、a兩段被早奧陶世冶里組 (QJy)和亮甲組(OJl)替代。共建立Lioparia 延限帶一Mictosaukia延限帶等12個三葉蟲生物帶,三個筆石生物層及四個牙形石帶和二 個頭足類生物帶。自早到晚歸張夏期、南山期、長山期、鳳山期、新廠及道保灣期,地質 時代為中寒武一早奧陶世。早期為高水位體系域,淺潮下帶

33、灘相沉積一低水位體系域,深 潮下帶陸棚盆地相低能沉積(凝縮段)一高水位體系域,深潮下帶至淺潮下帶到潮間帶變 化的灘相一藻礁相沉積;晚期為高水位體系域,瀉湖相一淺潮下帶一瀉湖相沉積的變化, 其顯示了整個由海侵一海退環(huán)境下的沉積。3 .中一晚奧陶世馬家溝組(q3m該組廣布于魯西地層分區(qū),平行不整合蓋于九龍群三山子組之上,被石灰紀月門溝群 本溪組平行不整合所蓋。是一套由灰?guī)r與白云巖相間出現(xiàn),富含頭足類化石為特征的巖石 地層單位。自下而上分為東黃山段 (Qmd)、北庵莊段(Qmb)、土峪段(Qmti)、五陽山段(Qmw)、 閣莊段(Qm)和八徒段(Qmbd)。段間整合接觸。該組各段在各地區(qū)發(fā)育程度差異

34、較大, 淄博一新泰地層小區(qū)發(fā)育齊全,厚達903m;沂沐斷裂帶內發(fā)育了東黃山一五陽山四個段,偶見閣莊段,厚 550m;西部肥城一帶則缺上部三個段,厚100ml共建立了 Polydesmia、Zuezshanensis延限帶一Conioceras、badouense延限帶等5個頭足類生物帶和 6個牙形石 生物帶。自下而上歸大灣、達瑞威爾、艾家山等期。東黃山一閣莊段為中奧陶世,八陡段 為晚奧陶世。自早到晚為高水位體系域,潮間帶潮坪瀉湖相一潮間、淺潮下潮坪碳酸鹽相 交替出現(xiàn)的沉積環(huán)境。(二)晚古生代石炭一二疊紀地層局限分布于魯西地層分區(qū)的斷陷盆地和山前盆地內,此外在安丘一莒縣斷裂南段西側偶見之,其巖性

35、穩(wěn)定,連續(xù)性好,然出露窄且零散。僅發(fā)育了上石炭統(tǒng)和二疊系,平行不 整合蓋于奧陶紀馬家溝組之上,被三疊紀石千峰群不整合所蓋。自下而上出露有晚石炭世 一早二疊世月門溝群和中一晚二疊世石盒子組二個巖石地層單位。1 .晚石炭世一早二疊世地層一月門溝群(C2PiY)該群主要出露于淄博、章丘、萊蕪、棗莊、蒙陰、臨沂等地區(qū)的山間、山前盆地內, 此外在莒南、沂南亦見及,濟寧地區(qū)為隱伏地層,是我省主要含煤地層。平行不整合蓋于 奧陶紀馬家溝組之上,與上覆中一晚二疊世石盒子組整合關系。為一套海陸交互相一陸相 含煤巖系,底部鐵質泥巖、鋁土質泥巖、鋁土巖,下部長石石英砂巖、砂質頁巖、鈣質泥 巖;中部泥巖、頁巖、粉砂巖夾

36、砂巖、灰?guī)r及煤層,產(chǎn)豐富的、腕足、珊瑚、頭足、復足及植物化石;上部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夾煤層。自下而上分為本溪組(CYb)、太原組(QPiYt)、山西組(P2Y )、組間整合關系。厚度各處不一,一般在94456mi其中太原組為海陸交互相含煤層位,是萊蕪、淄博探煤層位,山西組乃陸相含煤地層,是棗莊、濟寧一帶的含煤巖系。 本溪組屬晚石炭世達拉期, 太原組歸晚石炭世一早二疊世包括逍遙、 紫松、隆林三個期,山西組為早二疊世棲霞期。2 .中一晚二疊世地層一石盒子組(P2 3 )分布于淄博、章丘地區(qū)者發(fā)育良好,其他地區(qū)出露不全且零散。與下茯月門溝群山西 組為整合接觸,其上被三疊紀石千峰群平行或微角度不整

37、合所蓋。由綠、黃、紫等雜色長 石石英砂巖、粉砂質泥巖、頁巖夾黑色頁巖、煤線等巖性組成的巖石地層單位,厚度變化 大,40-540mi含豐富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分為黑山(P2)、萬山(P2w)、奎山(P3k)、孝婦河(P3 x)四個段,各段整合接觸,形成二個由粗一細的韻律沉積,前二段為中二疊 世茅口期,后二段為晚二疊世吳家坪期。五、中生代地層中生代地層廣布于各古老隆起之間的中生代盆地之中,系一套陸相碎屑巖和陸相火山 巖沉積,發(fā)育有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其中以白堊系出露廣,連續(xù)性好,而三疊系、 侏羅系局限分布于魯西地層分區(qū),發(fā)育不全,少而零散,另外在華北平原分區(qū)的第四系覆 蓋區(qū)鉆孔揭示亦有之。(一)

38、早一中三疊世地層局限分布于魯西地層分區(qū)的淄博、章丘中生代盆地邊緣,稱石千峰群,其平行不整合 (局部角度不整合)蓋于中一晚二疊世石盒子組之上,其上被侏羅紀淄博群平行不整合所 蓋。下部紫紅色長石石英砂巖、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細砂巖,底部厚層砂礫巖偶夾 玄武巖、長石石英砂巖(或細砂巖、粉砂巖),頂部礫巖、砂礫巖等。系一套陸相濱湖、淺湖一河流、濱湖相沉積,厚 245568m不含化石,自下而上劃分為孫家溝組(Ti 2 s)、劉家溝組(T2 l )。缺失晚三疊世沉積。(二)侏羅紀地層散布于安丘一莒縣斷裂以西的坊子、淄博、章丘等地,另外在新泰、蒙陰盆地內亦見 之,稱淄博群。出露局限,發(fā)育程度不一,淄博一

39、帶出露好,卻不含煤,坊子一帶僅出露 下部坊子組,卻含可采煤,蒙陰僅存上部三臺組。其多平行不整合蓋于三疊系石千峰群之 上,個別不整合蓋于古元古代變質基底之上,蒙陰一帶則超覆不整合于月門溝群太原組之 上,其上被早白堊世萊陽群或青山群平行(角度)不整合覆蓋,出露厚度267-407mi巖石組合具明顯二分性:下部坊子組(Ji-2Zf)灰色砂巖、頁巖含煤巖系,含植物、葉肢介化石,陸相濱湖一沼澤相沉積,為早一中侏羅世形成,上部三臺組(J23ZS):淺紫、紫紅色砂礫巖、長石砂巖、石英砂巖等,為中一晚侏羅世河流相沉積。(三)白堊紀地層廣布于魯東地層分區(qū)的諸城膠州、萊陽海陽、景芝大店地層小區(qū)和魯西地層分區(qū)的維坊郯

40、城地層小區(qū)之中,另外在鄒平、蒙陰、平邑、臧家莊、城山后等斷陷盆地中亦有出露。以魯東地層分區(qū)出露最全,沿膠萊盆地周緣及內部展布。是一套發(fā)育齊全,連續(xù)性好,沉積類型復雜,含豐富動、植物、魚類,哺乳類等化石的內陸盆地河、湖相碎屑巖夾陸相火山巖系的碎屑巖火山巖巖系。廣泛超覆不整合蓋于古老變質基底、古生代及侏羅紀等地層之上。其上被古近紀五圖群、官莊群不整合覆蓋。自下而上劃為萊陽群、青山群、大盛群和王氏群等四個群級巖石地層單位。前三者屬早白堊世,王氏群底部為早晚白堊世,頂部為晚白堊世古近紀的穿時性地層單位,大盛群分布局限。萊陽群、青山群、王氏群之間為角度不整合,青山群與大盛群之間關系較雜。1 早白堊世地層

41、萊陽群(K1L)廣布于膠萊盆地周緣及內部,其發(fā)育最全,關系清晰,連續(xù)性好,另外在鄒平、蒙陰、平邑、棲霞等地雖有出露,然發(fā)育程度欠佳。該群下茯地層各地不盡相同,膠萊盆地北緣不整合蓋于新太古代 TTG花崗質片麻巖和古元古代荊山群地層之,棲霞臧家莊地區(qū)則不整合于震旦紀蓬萊群之上,魯西地區(qū)平行不整合于淄博群三臺組之上,其上被早白堊世青山群不整合所蓋,被白堊世侵入巖和青山群潛火山巖侵入。是一套橫向相變大,各地成巖環(huán)境具差異性的陸相盆地之河、湖相碎屑巖夾火山巖沉積。自下而上劃分為林寺山組( K1Ll ) 、瓦屋喬組(KiLw)、法家瑩組(KiLf)等11個巖石地層單位。內中林寺山組與止鳳莊組、止鳳莊組與水

42、南組、水南組與龍旺莊組、揚家莊組與水南和龍旺莊二組、杜村組與龍旺莊組、曲格莊與法家瑩組等,宏觀均為同時異相或同時異地異相的產(chǎn)物(詳見表1) 。厚度各處不同,膠萊盆地北緣1600m,內部40006000m,南緣1700m,魯西地層分區(qū)各地均小于300m。成巖環(huán)境與組級巖地層單位(自下而上)對應依次是:流速快、高能密度流辮狀河洪積扇極粗碎屑沉積,山間湖盆低能淺湖相細碎屑沉積,高密度流山前辮狀河偶夾火山巖粗碎屑沉積,低能淺湖深湖相微細碎屑夾碳酸鹽沉積,近湖相曲流河相中細碎屑沉積,曲流河、局部濱湖相雜基碎屑夾火山巖沉積,高密度流,水動力強快速堆積沖積扇巨粗碎屑沉積,火山噴發(fā)洪積的火山洼地火山碎屑堆積,

43、辮狀河曲流河碎屑沉積,曲流河含火山物質碎屑沉積,殘留牛軛湖細碎屑夾火山碎屑沉積。萊陽群展布格局和不同相沉積,明顯反映陸相沉積的變化特點,所含化石頗豐,有魚、葉肢介、雙殼、介形蟲、昆蟲、植物等,屬早白堊世生物組合,酸性凝灰?guī)r夾層K Ar 全巖同位素年齡值108Ma其應為早白堊世早期產(chǎn)物。2早白堊世地層青山群(K1Q)廣布于膠萊盆地周緣、沂沭斷裂帶內和其西的鄒平、臨朐、萊蕪、蒙陰及平邑等盆地中,另外在榮成俚島、棲霞臧家莊和臨沭等地亦有散布。魯東地層分區(qū)多不整合蓋于萊陽群之上,亦見不整合于古元古代荊山群、青白口紀二長花崗質片麻巖之上,其上被王氏群不整合所蓋;沂沭斷裂帶內不整合于奧陶紀馬家溝組或震旦紀

44、土門群及古元古代花崗巖之上,多未見頂,部分被王氏群不整合所蓋。時見大盛群整合蓋于青山群八畝店組之上,而頂部方戈莊組卻噴發(fā)不整合于大盛群田家樓組之上;沂沭斷裂帶以西各盆地多不整合于萊陽群城山后組或馬連坡組之上,其上被古近紀官莊群不整合。該群是一套陸相火山巖火山碎屑巖的火山盆地沉積,由于火山活動的先后和強度的差異,導致各地區(qū)發(fā)育程度相距甚遠。沂沭斷裂帶和其西各地僅發(fā)育了八畝地組基中性火山巖,偶見大盛群的酸性火山碎屑巖夾層及上部方戈莊組。魯東地區(qū)分區(qū)發(fā)育全,旋回清楚。自早到晚由英安質火山碎屑巖玄武安山質、安山質熔巖、火山碎屑巖流紋質火山碎屑巖夾熔巖粗安質(粗面質)熔巖夾火山碎屑巖等四類巖石組合,其相

45、應的劃分為后喬組(KCh)、八畝地組(KQb)、石前莊組(KQ )和方戈莊(KGf)等四個巖石地層 單位。其中八畝地組分布廣、層位穩(wěn)定,方戈莊組少而局限,各組間整合接觸,局部噴發(fā) 不協(xié)調。青山群系一套由酸性一中基、中性一酸性一中偏堿性的火山巖,火山碎屑巖的陸相火 山盆地沉積,其分布受斷裂構造和火山盆地制約。其K Ar同位素年齡值多在 90125Ma屬早白堊世中期形成。3 .早白堊世地層一大盛群(KD)該群僅發(fā)育于沂沐斷裂帶內,出露于邸部一馬站和濰坊一鄭城地層小區(qū)和魯東地層分 區(qū)的景芝一大店地層小區(qū)內。是夾持于青山群八畝地組于王氏群之間的一套陸相碎屑沉積 巖,前人曾將其劃分為晚白堊世王氏群。其整

46、合于青山群八畝地組之上,被早一晚白堊世 王氏群不整合覆蓋,但常見青山群方戈莊組噴發(fā)不整合蓋于該群的田家樓組之上,是一套 陸相碎屑巖夾火山碎屑巖沉積,自下而上劃為小店組 (KiDx)等六個巖石地層單位(見表1)。大盛群發(fā)育三個沉積旋回,下旋回小店組、大土嶺組,中旋回為馬朗溝組、田家樓組 和上旋回寺前村組、孟暄組,均是由粗一細碎屑沉積的巖石組合,中旋回最完整且標準, 常夾有酸性火山碎屑巖。上旋回常缺失孟暄組,厚1927-3657mi成巖環(huán)境:高密度流辮狀河粗碎屑一曲流河中一細碎屑一濱湖、淺湖相細碎屑沉積。大盛群主要出露于沂沐斷裂帶內,而該帶內的青山群發(fā)育不全,缺失石前莊組酸性火 山巖的沉積。而大盛

47、群卻恰恰置于青山群八畝地組之上,反映斷裂帶內在石前莊組火山活 動期間是以碎屑沉積為主的火山間歇期,而田家樓組常夾有蒙脫石化流紋質凝灰?guī)r亦證其 與石前莊組為同時異地產(chǎn)物,從而顯示大盛群與青山群石前莊組火山碎屑沉積為準同時的 異地沉積一即魯東是火山噴發(fā),而沂沐斷裂帶正是噴發(fā)間歇期,直到方戈莊旋回始才統(tǒng)一,屬早白堊世中晚期。4 .早、晚白堊世一古近紀地層一王氏群(K1-E1W廣泛發(fā)育于魯東地區(qū)分區(qū)的萊陽、萊西、諸城、膠州、高密及棲霞地區(qū)和沂沐斷裂帶 東部二斷裂附近的安丘、五蓮、莒縣、莒南及臨沐等地區(qū)一帶。不整合蓋于青山群或大盛 群之上,未見頂,與古近紀五圖群關系不明。各地區(qū)發(fā)育情況不盡相同,以萊陽、

48、諸城、 膠州地區(qū)發(fā)育最全,完整而連續(xù);斷裂帶內者往往缺底少頂,發(fā)育欠佳。是一套紅色陸相 碎屑沉積,局部夾基性火山巖的類磨垃石沉積建造。自下而上劃為林家莊組(KiVf)、辛格莊組(Ki 2WX).紅土崖組(K2VW)、金崗口組(K/j/)和膠州組(K-EVj/),組間整合接觸,其中 辛格莊組和膠州組為跨時巖石地層單位。紅土崖組所夾玄武巖稱史家屯玄武巖段(Kwh )。各地各組出露厚度差異甚大,如林家莊組:膠州 59m萊陽624ml辛格莊組:膠州1000m 萊陽247m;萊陽地區(qū)總厚 1424m;膠州地區(qū)總厚 3931m。多發(fā)育不全,如萊陽、萊西地區(qū) 缺膠州組。而膠州地區(qū)則缺金崗口組。該群是一套紅色

49、陸相盆地碎屑巖沉積,從各組巖石組合及展布格局反映:由盆地邊緣 一中心,碎屑物由粗變細,基本由兩大旋回構成:早期為辮狀河一曲流河一濱湖一淺湖相 沉積;晚期是曲流河邊灘加積為主一盆地消亡的殘留湖泊相沉積。王氏群化石頗豐,除恐 龍及蛋化石化外,還有女星介一玻璃介化石組合,除下部為早白堊世晚期和頂部跨古近紀 外,主體歸屬晚白堊世。六、新生代地層新生代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均有出露,其中第四紀分布最廣。古近紀地層主要見 于沂沐斷裂帶和其西部魯西地層分區(qū),魯東地層分區(qū)甚少且局限,多被第四系覆蓋;新近 紀分布于魯西地層分區(qū)北部,魯東地層分區(qū)亦有分布,華北平原區(qū)第四系覆蓋之下分布最 廣。第四紀廣布于華北平原分

50、區(qū)和山地,丘陵邊緣及各大水系兩側地區(qū)。(一)古近紀地層主要出露于魯西地層分區(qū)各中生代盆地內,另外在棗莊、寧陽地區(qū)第四系覆蓋下亦有 隱伏者;魯東地層分區(qū)出露少,僅在平度見及,多系第四系覆蓋下的隱伏地層;華北平原 分區(qū)被第四系和新近系所蓋。不整合蓋于白堊紀或更老地層之上,個別地區(qū)與晚白堊世為 過渡關系,其上與新近紀地層關系不明。共劃分官莊群、五圖群和濟陽群三個群級巖石地 層單位,群間未見相關性,為同時異地沉積。1 .官莊群出露于泰安一萊蕪、新泰一蒙陰、泗水一平邑中新生代盆地內。此外在棗莊、寧陽、 肥城地區(qū)第四系覆蓋之下亦有之。不整合蓋于白堊紀或更老的地層之上,其上被第四系覆 蓋。系一套含膏鹽的山麓

51、洪積一河湖相碎屑巖沉積。各盆地沉積相對獨立,互不溝通,具 邊緣粗,向內漸細的展布特點,從早到晚,沉降中心無論是單獨盆地,亦或從南到北各盆 地,均從南東向北西遷移。巖性:礫巖夾砂巖、含膏泥巖及石膏,產(chǎn)介形蟲、復足、雙殼、 哺乳類化石及抱子花粉等。自下而上劃分:南城組(EiGg)、等五個組級巖石地層單位,組間整合關系,總厚 36253789m,卞橋組為石膏礦主要層位。(見表1)官莊群各組巖石組合,反映非同時,不同環(huán)境沉積特點:早期局部山間盆地殘留濱湖 相一辮狀河沉積(前二組),此后則經(jīng)歷了三次由粗到細沉積旋回(后三組)即由辮狀河(曲流河)沉積一淺(深)湖相沉積。其生物組合面貌應為古近紀古新世一漸新

52、世早期產(chǎn)物。2 .五圖群局限而零散的分布于魯西地層分區(qū)的臨胸一昌樂中新生代盆地內,魯東地層分區(qū)僅在 平度見及,龍口一蓬萊、萊州北及平度以南均為第四系覆蓋之下的隱伏地層。不整合蓋于 晚白堊世王氏群地層之上,被新近紀臨胸群不整合所蓋。是一套含煤、油頁巖的山間盆地 沉積,各地巖性和厚度不盡相同:下部礫巖、砂礫巖夾砂巖、泥巖、泥質砂巖;中部細砂 巖、泥巖、油頁巖、碳質頁巖、泥灰?guī)r及煤層;上部粉砂巖、砂質頁巖、泥巖、泥灰?guī)r、 偶見礫巖。含豐富的復足、介形蟲、脊椎動物、哺乳動物化石的含煤層位,自下而上劃為 朱壁店組(EW )李家崖組(EW)、和小樓組(E>VX),組間整合關系。各地厚度差異大: 臨的

53、348m昌樂1127G龍口 571mo巖性組合特征反映:早期辮狀河一曲流河沉積,中期 淺湖相沉積,晚期濱湖相沉積。生物組合面貌為始新世產(chǎn)物。3 .濟陽群該群系隱伏于華北平原分區(qū)第四系和新近紀黃驊群之下的一套富含石油和天然氣的碎 屑巖系。處齊廣斷裂以北的廣大地區(qū),不整合于中生代或古生代地層之上,被新近紀黃驊 群所不整合。主要巖性:泥巖、砂質泥巖、細砂巖、粉砂巖、灰?guī)r、白云巖、油頁巖等。 是華北平原區(qū)主要含石油、天然氣層位,產(chǎn)介形蟲、腹足、輪藻及抱粉化石。自下而上劃 分為孔店組(EJk)、沙河街組(E2 3J )和東營組(E3Jd)三個巖石地層單位,前二者為 平行不整合,后二者為整合接觸,厚335

54、0m為始新世晚期一漸新世深湖一濱湖相沉積。(二)新近紀地層新近紀地層集中出露于沂沐斷裂帶北部及斷裂帶以東的龍口一蓬萊和棲霞地區(qū)。此外 在華北地層分區(qū)第四系之下有隱伏者存在。地表所見為兩套被狀玄武巖夾碎屑巖。不整合 蓋于古近紀及其之前的地層或變質基底之上,其上被第四系所蓋。共包括臨胸群和巴漏河、白彥兩個組及隱伏地層黃驊群,巴漏河和白彥組分布局限而少。未見其之間的相互關系。4 .臨胸群廣布于沂沐斷裂帶中北部的沂水、臨胸、昌樂、安丘、濰坊等地區(qū),另外在魯東地層 分區(qū)的蓬萊、棲霞、福山等地亦有分布。不整合或超覆不整合蓋于古近紀及其更老的地層 或變質基底巖系之上,未見頂。巖性為上下兩套玄武巖和中部的砂礫

55、巖、砂巖、硅藻土頁巖、粘土頁巖的巖石組合。自下而上劃分為牛山組 (NLn)、山旺組(NiL )和堯山組(N2Ly), 多數(shù)地區(qū)缺失山旺組,堯山組呈殘留者平行不整合蓋于牛山組之上,或二者均單獨出現(xiàn), 單獨者其底有砂礫巖。 該群是一套陸相裂隙式火山多次溢流的產(chǎn)物。牛山組各地厚度不一,沂水地區(qū)最厚241290m,其K Ar等時代年齡值集中于 16.05 19.73Ma,山旺組分布雖 少,然含豐富的哺乳類、鳥類、爬行類、魚、昆蟲及植物化石,其玄武巖夾層K-Ar同位素年齡值1318Ma,二者屬中新世早期,堯山組平行不整合蓋于牛山組之上,昌樂蘭寶石 礦源于該組,其玄武巖 K-Ar同位素年齡4.39 11.

56、4Ma,應屬中新世晚期一上新世產(chǎn)物5 .黃驊群分布于華北平原分區(qū)第四系之下,古近紀濟陽群之上的一套隱伏地層,不整合蓋于濟 陽群之上,被第四系所蓋。系一套砂巖、細砂巖、泥巖互層夾砂礫巖的陸相碎屑沉積巖, 自下而上劃為館陶組(NHg)和明化鎮(zhèn)組(NbHm)二個巖石地層單位,二者整合接觸,厚 700-15000屬中一上新世河湖相一濱湖相沉積。6 .巴漏河組(N2b)僅出露于章丘巴漏河一帶,面積很小,不整合于月門溝群山西組之上,被第四紀大站 組所蓋。底部礫巖,向上為泥灰?guī)r、灰?guī)r、結晶灰?guī)r。產(chǎn)哺乳、爬行、腹足類、介形蟲及 輪藻等化石,厚13m上新世山麓邊緣淺湖相沉積。7 .白彥組(N2by)出露于早古生代灰?guī)r溶溝、溶洞中,見于沂沐斷裂帶以西的泗河一楊河以南,蘇魯邊 界之北,零散點狀呈群帶產(chǎn)于80540m標高的灰?guī)r面上,規(guī)模甚小,長幾米一 10余米,寬幾厘米一幾米不等。為褐紅色礫巖、砂礫巖、含礫砂巖及粘土物,系松散堆積,不顯層 理,含金剛石砂礦,厚 6s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