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_演+化+史_課件_第1頁
地殼_演+化+史_課件_第2頁
地殼_演+化+史_課件_第3頁
地殼_演+化+史_課件_第4頁
地殼_演+化+史_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6地質歷史地史學基礎 前武紀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6.1 地史學基礎地層系統(tǒng)地層的劃分和對比 地層劃分:對同一地區(qū)地層進行時代劃分。建立標準剖面()。根據(jù)沉積旋回()與巖性變化來劃分地層。根據(jù)巖層接觸關系劃分地層并確定新老順序。根據(jù)生物層序律特別是標準化石 ()來確定地層的地質年代。地層對比:對不同地區(qū)同一時代地層進行對比近些年同位素地層學、磁性地層學、事件地層學、地震地層學等也逐漸用于地層的劃分和對比方面。 地層出露完全、順序正常、接觸關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巖性由粗到細又由細到粗的變化稱一個沉積旋回,即一套海侵層位海退層位。 指演化快(地層中垂直分布距離短)、分布廣的生物化

2、石 。 26.1 地史學基礎地層單位 巖性地層單位:根據(jù)巖性變化、巖性組合差異、沉積韻律(巖層節(jié)奏)、沉積間斷(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等進行劃分的地層單位,只適用于一定地區(qū),有群、組、段之分。年代地層單位:以時代為標準劃分的地層單位,適用于大區(qū)域甚至全球,有宇、界、系、統(tǒng)等之分。36.1 地史學基礎地時年代與地質年代表地質時代單位 從年代地層單位抽象而來的時間概念,指某一年代地層單位的所代表的時代。地層符號系的符號。一般用一個大寫字母表示,如S、D。統(tǒng)的符號。一般在系的符號右下角加阿拉伯數(shù)字1、2或1、2、3字樣,分別代表下統(tǒng)和上統(tǒng),或下統(tǒng)、中統(tǒng)和上統(tǒng),如D1。階、群、組、段的符號。按照漢

3、語拼音方案,采取名稱第一個字母或兩個字母,依次放在統(tǒng)的符號之后其中階為小寫正體,群和組是小寫斜體。如O1y 。 4地質年代表返回56.2 前寒武紀地球的早期演化 地球形成距今46億年。大約40億年前地殼冷卻固化。進入大氣中的水凝結成雨,形成廣闊的原始海洋。其時的大氣圈缺氧、呈酸性。自地殼固化后,地球發(fā)展進入了地質歷史時代。6地球的早期演化灼熱的地球開始固化冷卻出現(xiàn)原始生物76.2 前寒武紀時間范圍:泛指寒武紀以前的地質時代太古宙地史特征(距今3625億年)出現(xiàn)原核生物原始菌、藻類。大氣圈及水體缺氧。海洋廣闊,陸地小而不穩(wěn),沉積分異不充分。地殼薄弱,巖漿活動頻繁,構造運動、變質作用普遍而強烈。中

4、晚期原始陸核形成(阜平運動)。太古宙及以后的早元古代是世界重要鐵礦成礦期之一。 86.2 前寒武紀元古宙地史特征(距今255.4億年)藻類繁盛,并出現(xiàn)真核生物綠藻。疊層石普遍發(fā)育、中元古有紫紅色石英砂巖及赤鐵礦層發(fā)育。晚期出現(xiàn)第一次海生無脊椎動物大發(fā)展。陸核擴大,形成原地臺和古地臺(呂梁、五臺運動)早元古代與中晚元古代沉積環(huán)境有很大區(qū)別:后兩個時期水氣圈中含氧量增加(貧氧環(huán)境);地臺形成,因此形成分異較好的地臺沉積蓋層。早期為規(guī)模巨大的低價鐵礦床,中晚期形成沉積型赤鐵礦床。96.2 前寒武紀元古宙晚期(震旦紀)的世界古地理格局陸殼內已經(jīng)形成許多大規(guī)模的穩(wěn)定地區(qū):古地臺。中國地臺由華北、塔里木、

5、揚子地臺組成。古地臺之間及其周圍,是一些活動帶。 南半球各地臺組成一個穩(wěn)定的聯(lián)合古陸,叫岡瓦納古陸,大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上。北方各地臺則處于分裂狀態(tài),許多地區(qū)被海水淹沒。中國由于震旦之前的晉寧運動,形成了華北古陸、揚子古陸,周圍是地槽拗掐活動帶。發(fā)生了一次具有世界意義的已知最古老的大冰期 10116.2 前寒武紀元古宙晚期(震旦紀)的生物界植物界:前期出現(xiàn)的各種藻類非常繁盛,并出現(xiàn)最早的灌木叢狀原葉體大型藻類植物群。 動物界:晚震旦世時,門類多樣的后生動物大量出現(xiàn),反映生物界的一次飛躍。最具代表性的是1947年發(fā)現(xiàn)的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群,包含三個門,19個屬,24種低等無脊椎動物。 返回126

6、.3 早古生代劃分:寒武、奧陶、志留三個紀,距今5.44.1億年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其中以三葉蟲、筆石、頭足類、腕足類、珊瑚最重要。 寒武紀被稱為生物大爆炸時代,最具代表的是澄江動物群。寒武紀還被稱為三葉蟲時代。奧陶紀是無脊椎動物極盛時期。志留紀末,三葉蟲、筆石大量滅絕。出現(xiàn)原始脊椎動物淡水無頜類。植物界仍是海生藻類繁盛時期,出現(xiàn)陸生半陸生裸蕨類植物。136.3 早古生代早古生代的構造運動及古地理格局古生代初期,北方各古陸位于中、低緯度地區(qū),保持分裂狀態(tài):北美和俄羅斯古陸間是古大西洋、俄羅斯與西伯利亞古陸之間是古烏拉爾海、西伯利亞古陸與華北古陸、塔里木古陸

7、之間是古北亞海、華北古陸與華南古陸之間是秦嶺海、北美古陸、揚子古陸、澳洲古陸的外側為古太平洋。南方岡瓦納古陸處于南半球高緯度地區(qū)。北方各古陸和岡瓦納古陸之間是東西橫亙的古特提斯海。志留紀末期的加里東運動使古大西洋關閉,形成初步形成勞亞大陸;祁連海封閉使柴達木板塊和華北板塊拼合。其他古海洋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各大陸板塊邊緣的陸殼增生。 146.3 早古生代早古生代的氣候寒武紀至奧陶紀早、中期,大部地區(qū)較干暖;奧陶紀晚期,可能由于北非西北部在奧陶紀處于南極,所以岡瓦納西部地區(qū)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大陸冰蓋和冰海沉積,晚奧陶世末期被認為是震旦紀以后的又一次冰期氣候,但時間短暫,對北方各大陸未產生重大影響

8、,只是出現(xiàn)一次大范圍海退。志留紀初期,除高緯度的岡瓦納大陸外,其他各地多為溫暖干熱氣候條件。返回156.4 晚古生代劃分:含泥盆、石炭、二疊三個紀,距今4.12.5億年晚古生代的生物界植物界的第一次大發(fā)展蕨類繁盛。泥盆紀被稱為裸蕨時代,石炭二疊紀稱為蕨類時代,出現(xiàn)郁郁蔥蔥的森林景觀。并在晚二疊出現(xiàn)裸子植物。動物界的兩次大飛躍從原始脊椎到有脊椎,從水中到陸地。泥盆紀稱為魚類時代。石炭二疊紀又稱兩棲類時代。出現(xiàn)原始的爬行動物。晚古生代中曾出現(xiàn)多次全球性生物滅絕事件,最重要的兩次分別發(fā)生于晚泥盆世和二疊紀。166.4 晚古生代晚古生代的構造運動與世界古地理變化晚古生代特別是石炭二疊紀的地殼運動,稱為

9、海西運動。它遠比加里東運動顯著而廣泛,是造山作用和火山活動廣泛分布的時期。石炭到二疊紀,在加里東時期聯(lián)結在一起的北美古陸和歐洲古陸,因烏拉爾地槽褶皺又和西伯利亞板塊對接,形成更加廣大的勞亞大陸。勞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可能局部連結,但被古地中海所分隔,形成南北兩大古陸互相連結但又南北對峙的統(tǒng)一大陸,即聯(lián)合古大陸(泛大陸)。17186.4 晚古生代晚古生代的氣候泥盆紀開始已具明顯氣候分帶現(xiàn)象中、晚石炭世以至二疊紀地史上呈現(xiàn)第一次明顯的植物分區(qū)現(xiàn)象。形成勞亞古陸上的北方植物群(以熱帶、亞熱帶、溫帶氣候為特征)和岡瓦納古陸上的南方植物群(以溫涼氣候為特征)。石炭二疊紀出現(xiàn)一次持續(xù)5000萬年的大冰期,但

10、只發(fā)生在岡瓦納古陸內。礦產:石炭二疊紀是地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時代之一。 返回 浙江治療癲癇病最好醫(yī)院 浙江治療癲癇病最好??漆t(yī)院 江西治療癲癇病的醫(yī)院 江西治療癲癇病最好醫(yī)院 江西治療癲癇病最好專科醫(yī)院 小兒癲癇病治療方法 癲癇病可以治愈嗎 癲癇病的最新治療方法 羊癲瘋的治療方法 看羊角風哪家醫(yī)院好 哪里治療羊角風最好 治療羊角風的中藥 治療羊角風價錢低的藥196.5 中生代劃分:距今2.50.65億年,含三疊、侏羅、白堊三個紀中生代的生物界植物界: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在早白堊世晚期,出現(xiàn)被子植物,并在晚白堊世取代裸子植物的統(tǒng)治地位。因此植物界比動物界提前半個紀進入新生代脊椎動物界:被稱為爬行動

11、物時代;出現(xiàn)鳥類;晚三疊世還出現(xiàn)從爬行動物到哺乳動物的過渡類型。無脊椎動物:被稱為菊石時代。與其伴生的還有各種昆蟲、淡水輪藻等??铸垳缃^是中生代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206.5 中生代中生代構造運動和古地理演化中生代是構造運動劇烈而頻繁的時代。西方稱中生代的構造運動稱為老阿爾卑斯運動。中國將中生代構造運動分為兩個階段:印支運動(發(fā)生于三疊紀中、晚期)和燕山運動(侏羅紀和白堊紀)。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岡瓦納大陸逐步分裂。古印度洋開始出現(xiàn)。但古特提斯海于晚侏羅世擴張到最大規(guī)模,隨后收縮。到中生代末期形成如下大地構造格局:由分到合的勞亞古陸和由合到分的岡瓦納古陸南北對峙,古地中海東西橫亙于南北兩大古陸中

12、間不斷受到擠壓,環(huán)太平洋大陸不斷遭受俯沖而形成復雜的活動的大陸邊緣。 21226.5 中生代中生代構造運動對中國古地理格局的影響印支運動后,中國和亞洲大部分地區(qū)處于大陸環(huán)境,歐亞古大陸主體最終形成,新形成的古昆侖山、古秦嶺橫貫大陸東西,對于分隔南北古氣候產生一定影響。燕山運動則使中國東部地區(qū)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東西兩側顯示出明顯的差異現(xiàn)象,西部為大型穩(wěn)定內陸盆地,如北方的鄂爾多斯盆地(亦稱陜甘寧盆地)和川鄂盆地,東部則屬于環(huán)太平洋強烈的地殼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帶。236.5 中生代中生代的氣候三疊紀初氣候較干熱,以后向溫濕轉化;氣候分帶現(xiàn)象很明顯。進入侏羅紀,潮濕氣候分布更加廣泛,如在北

13、美、北歐、東亞、東北亞和南極洲都形成煤層,侏羅紀是僅次于石炭二疊紀的世界主要成煤期。白堊紀氣候也較溫暖,未見極地冰蓋跡象。地表許多地區(qū)植被濃密,形成許多白堊系大煤田。在中國,從西南向東北成煤期有變新的現(xiàn)象。如南方主要是上三疊統(tǒng);華北則以下、中侏羅統(tǒng)為主;東北和內蒙古以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為主。 返回246.6 新生代時代劃分:新生代是最近0.65億年的地質時代。256.6 新生代古近紀的地史特征向近代發(fā)展的生物界。出現(xiàn)于早白堊世晚期被子植物,到古近紀極度繁盛,且以喬木為主。脊椎動物中,爬行動物已經(jīng)衰退,中生代出現(xiàn)的哺乳動物得到迅速發(fā)展。其他脊椎動物如軟骨魚類、硬骨魚類、鱷類、龜鱉類、鳥類都有所發(fā)

14、展。無脊椎動物中,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等十分繁盛。特別在古地中海區(qū),屬于原生動物的貨幣蟲常作為海相地層劃分和對比的依據(jù),歐洲稱古近紀為貨幣蟲紀。 266.6 新生代古近紀地史特征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歐洲稱新阿爾卑斯運動)造成岡瓦納古陸進一步分裂:澳大利亞脫離南極,向北漂移;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分開,同亞洲相連,紅海出現(xiàn) ;南、北美洲時而在“巴拿馬地峽”相接;印度地塊在始新世和亞洲碰撞,形成南亞次大陸;非洲逐漸向歐洲大陸擠壓;在中國,臺灣脫離東部邊緣。因此在古近紀末,地球上出現(xiàn)了橫貫東西的山脈(包括喜馬拉雅山脈),古地中海逐漸消失。同時南北向的科迪勒拉山系、西太平洋島弧相繼隆起。27286.6 新生

15、代新近紀的地史特征接近現(xiàn)代的生物界植物界基本上由現(xiàn)生屬組成,并有大量現(xiàn)生種。和現(xiàn)代不同的是北半球喜暖植物分布范圍延伸到更靠北的地方。到上新世末,因氣候變冷,喜暖植物南退。無脊椎動物,有大量屬種是現(xiàn)生屬種。早第三紀繁盛的海生貨幣蟲類全部滅絕。適應能力較強的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繼續(xù)繁衍。海水中有孔蟲、放射蟲等繁盛。哺乳動物,大多古近紀的特有門類如有袋類、肉齒類,奇蹄目、偶蹄目均相繼絕滅。但另外一些門類的大量屬種則發(fā)展很快。雖然其中大部分屬種后來也都絕滅了。但從科的范疇講,都已和現(xiàn)代密切相關。296.6 新生代新近紀的地史特征新近紀全球海陸輪廓已經(jīng)和現(xiàn)代相似。但是:陸地比現(xiàn)在稍小。古地中海逐漸封閉

16、成內陸海,但周邊仍被殘余海水淹沒。另外,大西洋周邊仍有許多地區(qū)被海水覆蓋。此后,地中海其余部分經(jīng)多次變化,殘留下黑海、里海和咸海。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脈和環(huán)太平洋山脈都已形成,并繼續(xù)隆起,特別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對生物界的分布、遷徙和氣候變化影響甚大,是地史發(fā)展中的一件重要事件。 30316.6 新生代第四紀的地史特征第四紀是地史發(fā)展的最新階段,也是生物界發(fā)展的最新階段,現(xiàn)代海陸分布及地貌形勢已經(jīng)形成,但新構造運動仍很強烈,氣候變化和氣候波動仍很頻繁,周期性地出現(xiàn)過冰川活動,堆積了引人注目的大面積黃土。人類出現(xiàn)是地史上一個重要生物事件。 326.6 新生代第四紀的地史特征向現(xiàn)代繼續(xù)演化的生物界。第

17、四紀生物界總的面貌和今天相似。特別是現(xiàn)生植物中絕大部分在第四紀開始時就已經(jīng)存在了。但動物界特別是哺乳動物發(fā)展更新很快。在第三紀初期已出現(xiàn)靈長類。在第四紀初期,古代猿類的一支開始向人類的方向發(fā)展。真馬、真牛、真象的出現(xiàn)是劃分更新世底界的標志。 336.6 新生代第四紀的地史特征頻繁而普遍的新構造運動 。新構造運動時刻改變和塑造著全球構造和地理面貌。如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雖然在喜山運動期間已隆起,但是第四紀以來上升速度比晚第三紀快了10幾倍。中國目前西(南)高東低、百川東流的形勢是在第四紀中完成的。 許多第三紀形成的隆起與斷陷仍持續(xù)發(fā)展,如廬山、九華山泰山,在第四紀均繼續(xù)上升,而松遼平原、華北平

18、原等繼續(xù)下沉。 346.6 新生代第四紀的重要事件之一:第四紀大冰期冰期:指地質歷史上出現(xiàn)的氣候寒冷、有大規(guī)模冰川活動的時期。冰期間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目前公認的冰期在地質時期曾經(jīng)有過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大冰期。但只有第四紀才出現(xiàn)冰期與間冰期交替的現(xiàn)象。第四紀冰期來臨的時候,地球的年平均氣溫曾經(jīng)比現(xiàn)在低1015,全球有/以上的大陸為冰雪覆蓋,冰川面積達5200萬平方公里,冰厚平均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 天津治療癲癇病醫(yī)院 重慶治療癲癇病醫(yī)院 小兒癲癇病治療 女性癲癇病的治療方法 成年人癲癇病如何治療 老年人癲癇病有什么癥狀 浙江治療癲癇副作用最小 浙江癲癇病怎

19、么醫(yī)治? 浙江癲癇病醫(yī)院在那里 河南癲癇病在那治療? 河南癲癇病的癥狀都有哪些? 河南老人癲癇如何治療356.6 新生代第四紀的重要事件之一:第四紀大冰期地質時代中國的冰期歐洲的冰期全新世冰后期冰后期晚更新世大理冰期廬山冰期玉木冰期里期冰期中更新世大姑冰期民德冰期早更新世鄱陽冰期龍川冰期貢茲冰期多瑙冰期366.6 新生代第四紀的重要事件之一:第四紀大冰期第四紀冰川的影響第四紀海平面變化。如在更新世華北沿海地區(qū)有5次明顯海侵,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有6-7次。大約距今6000年時,海平面回升到現(xiàn)在位置。 生物遷移。如在距今1.8萬年為玉木冰期最盛時期,苔原由北緯60移到北緯45,中國多年凍土南界南移到北

20、緯40。植物則隨冰期和間冰期大陸冰蓋的進退,發(fā)生周期性南北遷徙現(xiàn)象。376.6 新生代第四紀的重要事件之二:黃土堆積黃士是特定環(huán)境下形成的一種粉砂性(間含亞砂、亞粘)、多孔隙、多垂直節(jié)理的松散土狀堆積。 在距今240多萬年以前黃土已經(jīng)開始堆積。一般認為這些黃土是冰磧物和冰水沉積物的粉砂顆粒,被風吹揚搬運到冰川作用區(qū)外圍地帶堆積而成,因此黃土是冰期的產物,古土壤層是間冰期的產物。 在連續(xù)黃土剖面中,共夾有30多層古土壤層,記錄了第四紀時期古氣候波動變化的歷史。386.6 新生代第四紀的重要事件之三:人類出現(xiàn)第四紀實際上是人類時代 。 人類的發(fā)展可以分為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

21、智人(新人)四個階段。全新世全新世是第四紀最后一個分期,它與更新世的分界是以最后一次冰期結束、氣候由寒轉暖為標志,因此也稱冰后期。自然環(huán)境與更接近現(xiàn)代,生物幾乎都是現(xiàn)代種。氣候總的趨勢是轉向溫暖,但波動非常明顯。沉積物很薄,但分布很廣。 3940今天的地球4150百萬年以后的地球! If we continue present-day plate motions the Atlantic will widen, Africa will collide with Europe closingthe Mediterranean, Australia will collide with S.E. A

22、sia, and California will slide northward up the coast to Alaska.42250百萬年以后的超級大陸The next Pangea, Pangea Ultima will form as a result of the subduction of the ocean floor of the North and South Atlantic beneath eastern North America and South America. This supercontinent will have a small ocean basin

23、trapped at its center.本章結束43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是一種無細胞核的單細胞生物,包括細菌和藍綠藻。其細胞除了細胞膜外,沒有其他由膜圍住的特殊構造,細胞內的遺傳物質也沒有核膜包圍。藍綠藻的細胞內主要含有藻藍素和藻紅素和葉綠素,多呈藍綠色,可進行光合作用。 BACK44真核生物綠藻 真核生物的出現(xiàn)標志著生命細胞結構的完善,現(xiàn)代生命都是從19億年前真核生物出現(xiàn)的原點上輻射進化而來的。 真核生物的出現(xiàn)意味著地球大氣圈含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這不僅因為真核生物需進行有氧代謝,而且因為真核細胞不能防御強烈紫外線的損傷。 BACK45后生動物的出現(xiàn)迄今,生命在地球上已經(jīng)延續(xù)了35億年,但

24、是這其中卻有近30億年是水生細菌和藻類的時代。盡管生命在不斷的自我完善,30億年中先后出現(xiàn)了真核生物并顯現(xiàn)出多細胞個體的趨勢,但這一時期的生命仍然是非常原始的。不過,這一局面在藻類時代行將結束時出現(xiàn)了變化:埃迪卡拉動物群的發(fā)現(xiàn),標志著原始的生命形態(tài)在經(jīng)過30億年的準備之后,其積累的生命能量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即將噴薄而出。 后生動物是指動物界除原生動物門以外的所有多細胞動物門類的總稱。其特征是體軀由大量形態(tài)有分化、機能有分工的細胞構成;與群體原生動物的兼有營養(yǎng)和生殖功能的細胞不同,其生殖細胞和營養(yǎng)細胞有明顯的分化。 BACK46腕足類、頭足類、腹足類腕足類:屬腕足動物門,海生底棲,身體不分節(jié)而兩側對

25、稱,體外披有兩瓣大小不等的殼,在殼體的后端伸出肉莖,以固著于海底或附著于其他物體上生活。 47腕足類、頭足類、腹足類頭足類:屬軟體動物門的頭足綱,是該門中發(fā)育最完善、最高級的一個綱,如地史上的鸚鵡螺、菊石、角石等和現(xiàn)代的烏賊、章魚等。均為海生肉食性,身體兩側對稱,具發(fā)達的頭和眼,頭和足部全都發(fā)育在身體的同一側。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感覺器官均較發(fā)達,雌雄異體。有體外殼或體內殼無殼。從寒武紀時出現(xiàn),迅速在奧陶紀成為海洋一霸。48腕足類、頭足類、腹足類腹足類:軟體動物門的腹足綱,現(xiàn)代分布最廣的軟體動物。足位于身體腹面。多具一枚呈螺旋形的外殼。如蝸牛、田螺及多種海生螺。 BACK49寒武紀生物大爆炸

26、1984年以前,有關“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的線索幾乎都來自于加拿大西北部的布爾吉斯山。1909年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5.15億年前的大量古生物化石。1984年,中國學者在昆明澄江縣撫仙湖發(fā)現(xiàn)的澄江化石動物群時代更早(5.3億年前),種類更加豐富,形態(tài)更為復雜。 長期以來,古生物學家一直都很困惑,為什么地球用了近30億年的時間才完善了細胞的結構,但在短短的上千萬年甚至幾百萬年就演化出了此復雜、多樣的多細胞生物?是什么原因使得寒武紀的世界能夠激發(fā)這樣的生命爆發(fā)呢? 或許是因為當時大氣中積累了足夠的有利于呼吸作用的氧,而且由于“超級大陸”的解體,陸地的分散造就了很多靠近大陸的淺海區(qū)域產生,從而有利于后生

27、動物生存。50寒武紀生物大爆炸BACK51原始脊椎動物淡水無頜類無頜類魚形動物和真正的魚類不同,它們沒有上下頜骨,口不能有效地張合,只能靠吮吸甚至僅靠水的自然流動將食物送進嘴里食用,因此,被稱做無頜類。此外,它們沒有真正的偶鰭,中軸骨骼由軟骨而不是真骨構成。典型的無頜類在頭部及身體前部覆蓋有彼此相連的骨板或鱗甲,如同古代武士的鎧甲一樣保護身體,因此也被稱為“甲胄魚類”。 BACK52裸蕨植物裸蕨類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陸生高等植物,植物體比較矮小,通常不到20cm,由于沒有真正的根和葉子,它們也被成為“無葉植物”。裸蕨類的莖二歧式分枝,內有簡單的維管束,木質部十分微弱,只有環(huán)紡加厚的管胞,體表有角

28、質層和非常簡單的氣孔, 枝頂有繁衍后代的孢囊。裸蕨類植物是陸地維管植物的祖先類型。 BACK53真蕨植物植物體具有真正的根、莖、葉。多為草本,莖大多不發(fā)育,葉一般為大型羽狀復葉,即葉片分裂為羽片,也有單葉者,由莖枝系統(tǒng)扁化,融合演化而來,多具葉柄。仍用孢子囊繁殖,發(fā)生于單個原始細胞。孢子囊壁僅由一層細胞組成,孢子囊大都有較發(fā)育的環(huán)帶,并聚集成子囊群。 BACK54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種子植物中的較低級的一大類群,是最早的種子植物。因其種子之外無果實包裹而呈裸露狀態(tài),故稱為裸子植物。孢子體即植物體,極為發(fā)達,多為喬木,少數(shù)為灌木或藤木。在地史中,裸子植物出現(xiàn)于古生代,中生代最為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

29、,后來由于地史的變化,逐漸衰退?,F(xiàn)在僅存800余種?,F(xiàn)生的裸子植物中一些類群已有很長的演化歷史,例如銀杏等,因而被稱為“活化石”。 裸子植物很多為重要林木,尤其在北半球,大的森林80以上是裸子植物。多種木材質輕、強度大、不彎、富彈性,是很好建筑、車船、造紙用材。部分葉子和種子、種仁、花粉、樹皮、樹干等也可作為藥材、食品、化工原料。 BACK55被子植物植物界中最高級,分布最廣,形態(tài)變化最多和構造最復雜的一類種子植物。它因種子包被在密封的果實之中而得名,又因為有顯著而美麗的花朵,所以又稱顯花植物。 被子植物確保了第二代孢子體的營養(yǎng),并獲有雙親的遺傳物質,從而提高了種子的變異性,使后代產生了更加復雜和完善的內部形態(tài)和器官,以至在長期的進化中獲得了比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大得多的可塑性與適應性。所以只有出現(xiàn)了被子植物的大發(fā)展,才能把大地裝扮得郁郁蔥蔥,才使得生物界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被子植物屬種多、數(shù)量大,自新生代以來一直居于植物界的優(yōu)勢地位。 BACK56地史上的生物滅絕事件(1)自寒武紀生物大爆發(fā)以來, 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并非一帆風順,其中出現(xiàn)了57次全球范圍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有二疊紀末期(距今2.5億年)和白堊紀末期(距今0.65億年)。它們分別確定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界線。57地史上的生物滅絕事件(2)在二疊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