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問題設計與教學_第1頁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問題設計與教學_第2頁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問題設計與教學_第3頁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問題設計與教學_第4頁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問題設計與教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問題設計與教學【關鍵詞】大蕭條,學生學習,問題設計,教學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打破口。要實現這種轉變除教科書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教學設計,而設置問題、解決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方式。筆者認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問題設計應主要著眼于兩方面,一是研讀課標和教材,二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提煉學生預習中的提問,同時還要重視教學過程中生成性的問題。茲以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二冊“自由放任的美國一課為例。一、問題的設計問題的創(chuàng)設首先要研讀課標。課程標準要求“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fā)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其次要鉆研教材。本課教材分三

2、個子目,“世界經濟大危機概述了經濟危機的發(fā)生、原因、特點及影響,教學重點應確定為危機成因及為何這次危機特別嚴重;“杯水車薪講述胡佛政府應對危機的措施及效果,應將胡佛政府為什么要采取這些措施確定為難點;“病人膏肓的經濟使學生理解危機打擊下美國從經濟、社會到精神狀態(tài)的全面危機。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歷和認知程度確定設問內容,這是問題設計的又一原那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提問,正是將教學設計建立在學生認知的根底上,有利于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但學生的課前提問會存在質量問題,需要老師選取與課標和教材要求比擬親密的問題引導教學,筆者確定了以下幾個問題。二、問題的解析與教學(一)解析30年代美國經濟大危機的

3、原因1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材料解析問題的才能關于美國大蕭條的原因,教材共有四段材料可供答題參考,即“課前提示的概括、有關柯立芝繁榮的“知識鏈接、第二子目正文對經濟危機成因的概述、習題的“材料閱讀與考慮。通過老師提示,學生分析提煉信息不難得出經濟危機的原因,這對掌握根底知識很有必要,然而這還不夠。2注重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多層次考慮問題的習慣布羅代爾說:“歷史本身的復雜多樣性,歷史記錄者主觀認知才能與價值旨趣的差異性,加上擁有話語主導權的統治者出于種種原因有意無意對歷史史實的掩蓋或歪曲,今天的歷史學者在承受相關信息時,本來已是殘缺不全或真?zhèn)位祀s的了。】缸對中學教學,任世江先生也指出:“歷史的興趣即在于它的

4、復雜性。不要小看如今的高中生,多展現一些歷史的層面,就多一層考慮。21恤0年代經濟危機的成因并非如教科書那樣言之鑿鑿。加爾布雷思認為:“大蕭條的原因很難確定。許多當代作品討論了蕭條的癥結所在和不可改變的原因。不過,這樣的解釋本身就可能是不確定的表達,人們越是沒把握,就越是顯得教條。31又比方關于胡佛的施政評價也有分歧。教科書說“由于胡佛政府的不干預、繼續(xù)奉行自由放任主義的政策使美國經濟病人膏肓,而美國歷史學家、經濟學家、自然法理論家默里羅斯巴德卻指出:“1929年假如我們這樣定義新政,它是通過拓展政府的經濟方案和干預包括抬高工資和物價,擴張信貸扶持瀕臨破產的企業(yè)和增加政府開支(比方,對失業(yè)人口

5、進展經濟補貼,為公共工程融資)而到達反蕭條的目的,那么赫伯特克拉克胡佛那么應該被認為是新政在美國的創(chuàng)立者。從蕭條一開場,胡佛就使自己的措施向反自由放任的方向開展。胡佛治愈蕭條的嘗試悲劇性地失敗了,但假如將它作為自由放任政策的典范加以嘲諷,這顯然誤解了歷史記錄。胡佛的失敗應該看做是政府方案的一場失敗,而不是自由市場的失敗。i41。因此,簡要介紹史學界的不同觀點對翻開學生眼界、形成批判性思維會有較大幫助。3注重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治史方法“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是研究歷史的根本原那么。美國農業(yè)危機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羅斯福新政中也有多項農業(yè)方面的立法和措施。筆者認為教學中有兩點需要注意,其一,假

6、如按教材表述,學生容易誤解為是經濟危機的打擊使美國農業(yè)遭受滅頂之災,這就顛倒了因果關系。實際上一戰(zhàn)后不久,“美國農業(yè)即出現不景氣現象,這是引起后來大蕭條的原因之一閣p(15)。朱立平博士認為,大蕭條之前的諸多問題導致危機總爆發(fā),如工業(yè)消費方面由于消費才能大增而民眾收入沒有增加導致購置力下降;社會心理方面,快速發(fā)財的投機心理促成了全民炒股的社會風氣,甚至有的是借貸炒股;樓市房地產過熱;分期付款刺激超前消費,很多是非理性消費;銀行制度不健全,抵押信貸資格審查不嚴等等61??梢哉f美國社會在大蕭條降臨之前已經出狀況了,理解危機前的征兆、防范危機發(fā)生正是本課教學的目的之一。其二,為什么美國農業(yè)危時機如此

7、嚴重呢?第一,一戰(zhàn)期間歐洲是美國農產品的最大買主,戰(zhàn)爭刺激了美國農業(yè)的超常開展,農民靠舉債購置土地及其他消費資料、擴大經營規(guī)模。當歐洲農業(yè)在戰(zhàn)后逐漸恢復,當阿根廷、澳大利亞農產品傾銷到歐洲,當歐洲復興需要外匯而壓縮農產品需求等等因素都使得美國農產品價格急劇下降,導致農民收入銳減而債務激增。第二,此時美國政府并不向農民提供國內外市場信息,更談不上價格補貼,這也是長期以來自由放任政策的結果。第三,30年代初,美國發(fā)生嚴重干旱,導致沙塵暴頻發(fā),農民流離失所、土地無法耕種。美國著名環(huán)境史學者唐納德沃斯特有專著反映這一狀況。需要指出的是,沃斯特認為30年代美國生態(tài)危機和經濟危機暴露的是資本主義經濟文化中

8、的根本弱點和價值觀念中的問題同,這切中了3年代美國社會的要害。此點也是對我國學生進展環(huán)境史和科學開展觀教育的重要契機。第四,當時科學技術的開展、社會生活與時尚的變化等等也對農業(yè)造成的影響。比方美國學者弗艾倫指出,這一時期,美國女性追求時尚而穿新合成纖維制品的人越來越多,穿棉制品服裝的越來越少,使棉花種植業(yè)受到影響。食物構造也發(fā)生變化,社會上對維他命的成效、牛奶的好處的宣傳,使人們對糧食消費需求下降。新技術革命使工業(yè)產品如汽車、電器的消費很少使用農業(yè)原料81。因此,王春良認為,“確切地說在大蕭條爆發(fā)前,農業(yè)就處于慢性危機之中。1929年,農業(yè)人口收人只有273美元,而全國人均收人為750美元,農

9、業(yè)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還需指出,教科書表達了一種觀點,即由于消費嚴重過剩,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維持產品價格,紛紛限制消費,銷毀產品。事實上,“銷毀產品的主要不是大農場主,更不是大資本家,應該是農民或者叫小農場主。1933年,棉花每磅售價0055美元,而1914年為124美元,玉米價格只有煤炭價格的三分之一,家庭和機關中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煤磚更合算。91而大農場主和大企業(yè)往往有更好的存儲設備,更通暢的銷售渠道,更強的變通才能。假如在教學中還在認為這種現象是資本主義腐朽性的表現,這種觀點那么值得商榷。當今中國也有果農、菜農在特定的情況下被迫讓蔬菜水果爛在

10、地里,這主要與市場法那么、商貿信息、技術因素等直接相關,與社會主義制度無關。所以在教學中應該用合符邏輯和事實的道理來解釋歷史現象。(二)這次經濟危機有何特點和影響?為什么會如此嚴重?對我們有何啟迪?前一問屬于封閉性問題,是課標要求掌握的根底知識。學生不難得出本次危機“涉及范圍廣“持續(xù)時間最長“破壞性強“農業(yè)工業(yè)、貨幣信貸危機互相交織,“引發(fā)社會全面危機等特點。后兩問那么要求拓展學生思維。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為何本次危機如此嚴重?楊寧一教授認為“究其根源,這是因為工業(yè)革命完成之后創(chuàng)造出前所未有的宏大的消費力,在20世紀20年代推動了經濟的繁榮,但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國家沒有適應這一重

11、大變化,采取措施,在其他領域進展相應的調整,解決消費缺乏的問題,而是延續(xù)無為而治的經濟政策【】卅。簡言之是消費力高度開展的變化與資本主義勞動關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變化或少變化方面的原因,與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沒有調整完善直接相關,如企業(yè)制度、市場信譽體系、稅收調節(jié)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等等。這些體制的建立與調整,必須是國家的行為,靠資本家、企業(yè)、工商界、勞工組織自愿是不可能的。胡佛后來感慨說,“資本主義的最大問題是資本家本身他們太貪心,他們總是犧牲市場整體利益來效勞于他們自己的利益。任何一個市場都需要警察和裁判11】。其實,這不僅是資本家,更是資本的本性、是價值規(guī)律所決定的,在所有市場經濟的社會里,

12、都需要有監(jiān)管,有仲裁,都需要有公平正義。與時俱進,適時改革才是歷史進步的辯證法。另一重要原因是危機爆發(fā)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以鄰為壑轉嫁危機的做法。如教材所言,1930年胡佛政府大規(guī)模進步關稅導致其他國家也紛紛高筑關稅壁壘,加劇了世界經濟危機。由于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之后世界市場已經形成,貿易壁壘、貨幣貶值、對外傾銷等只能導致世界市場分裂,苦果只能自咽。二戰(zhàn)后一系列國際經濟貿易協調機制的建立正是汲取了歷史的教訓,防止了戰(zhàn)爭。2022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國際社會廣泛合作協調,才化解或降低了危機的損失和危害。經濟學家茅于軾說,“經濟活動的目的不是戰(zhàn)勝敵人,而是尋找最優(yōu)組合,市場經濟是一個雙贏經濟,根本規(guī)

13、那么是利己不可損人。一語中的、非常精辟,這才是市場經濟的邏輯。(三)社會主義會發(fā)生經濟危機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經濟危機的原因?這是課堂上學生提出的生成性的問題,雖然不是課程標準的要求,然而卻是本課教學的又一認知取向,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重要素材。解決第一問題首先要求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本質,轉變消費資料所有制形式與經濟體制不是姓資姓社的判別標準的認知觀念。其次,要弄清經濟危機發(fā)生的機理。經濟學家梁小民認為:“經濟中上升與下降的周期性波動是市場經濟中固有的現象,“經濟周期產生于市場機制調節(jié)的不完善性。由于市場規(guī)律的作用,同樣受供求關系、價值規(guī)律、資源配置、勞資矛盾及國際經濟環(huán)境等方面影響的社會主義國家

14、也會發(fā)生經濟危機舊,特別是經濟全球化高度開展的情況下,經濟的任何波動都會影響世界市常因此今天我們理解經濟危機產生的機理,是為了防止蹈其覆轍。至于討論經濟危機的原因應該營造民主和開放的課堂氣氛。比方,我們創(chuàng)設一段師生之間關于經濟危機對話的情景,也許會翻開一些思路。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師:是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激化所致。生:搞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會不會有經濟危機?師:按前面的邏輯推論應該會發(fā)生危機。生:社會主義國家發(fā)生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會是消費資料私有制與社會化大消費的矛盾吧?師:應該不是。生:那是什么呢?師:是市場機制問題如供需矛盾等等。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國家都發(fā)生經

15、濟危機最重要的一樣點是什么?師:市場機制出問題。生:經濟危機是不是經濟開展生病了?師:是。生:人是否會生病?根本原因是什么?師:會!至于人生病的根本原因生:人假如生病了醫(yī)生首先是判斷病人是惡人還是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還是從病人的生理、病理找原因?師:應該從病人的生理病理找原因?生:都是市場經濟國家、經濟同樣生病了,我們是先i-j姓資姓社還是看市場機制運行是否正常?師:應該看市場運行機制。生:那我們如今談資本主義根本矛盾是發(fā)生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意義何在呢?師:生:假如要鏟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否要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師:按馬克思當時的觀點就是這樣。生: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去推翻它,還是社會主義去消

16、滅它?師:生:關于社會主義國家與其他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關系,新中國建立后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那么,近年又提出在求同存異中共同開展,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師筆者認為,在資本主義開展的特定時期,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的分析是正確的,符合事實的。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的出現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經濟危機不再是某一種社會制度所特有,因此教科書的一些提法確實值得商榷。(四)胡佛政府應對經濟危機有哪些措施?你覺得應該怎樣評價?第一問是讓學生理解胡佛政府做了什么,這是基于課標的要求,理解胡佛政府反危機的措施及失敗作為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可以說沒有胡佛的前車之鑒就沒有羅斯福新政。第二問是要理解胡佛政

17、府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是難點也是重點,是解讀本課核心概念“自由放任的需要,并且通過討論對胡佛的評價使學生可以辯證對待歷史人物。學生往往會認為:整個美國陷入全面危機的罪人就是胡佛及其政府。這是典型的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其實胡佛在柯立芝時代就是一位精明的閣僚,一戰(zhàn)后期,胡佛被召回任戰(zhàn)時糧食局長,1920年有人考慮提名他為總統候選人,“在1928年競選總統時,胡佛獲得了41個州的支持,而他的競爭者只獲得了7個。艾倫評述說:“在經濟危機席卷全美之初,他確實拿出了許多措施企圖力挽狂瀾,但這次經濟危機成因非常復雜,靠胡佛一己之力確實難以挽回,因此所有責任都讓胡佛一人來背負,顯然有失公允。網384)那么,胡佛

18、為什么一意孤行繼續(xù)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呢?第一,與胡佛的個人經歷和人生哲學有關。他年幼喪父母,但他一邊工作一邊上夜校,后來考進斯坦福大學,成為工程師、企業(yè)家、經營天才,人們評價“他是他那個時代的典范。著名美國史研究專家劉緒貽曾說:“這種靠個人奮斗而青云直上的生活經歷,使他深深的相信個人主義和自由企業(yè),相信國家職能主要是保證個人自由和公民時機均等,并因此堅決反對聯邦政府直接干預社會經濟生活。阿二,受時代的局限?!白杂煞湃沃髁x是3年代以前占支配地位的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管理經濟的傳統原那么,在那個時代,人們也并不認為政府有責任去干預危機,胡佛的舉措只不過是歷屆總統傳統做法的重復而已。第三,胡佛未能審時度勢、順應時代開展進展變革是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他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認識和判斷錯誤,認為資本主義的市場可以自我調節(jié),因此他墨守成規(guī)、不思變革最終導致失敗。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胡佛的失敗就沒有羅斯福新政的施行。歷史有驚人的相似,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鄧小平也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制度并不完善,他甚至認為什么是社會主義,我們搞了幾十年都沒有弄清楚,社會主義需要改革。羅斯福、鄧小平時代的美國與中國,社會政治制度沒變但社會的體制變了,變得更包容、更合理、更有張力和活力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進步了。所以厲以寧說1929年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分界限,十一屆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