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知識點_第1頁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知識點_第2頁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知識點_第3頁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知識點_第4頁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2121 莊子二則預 習 重 點一、作者簡介和背誦提示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北冥有魚需背誦。二、全文展示北 冥 有 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

2、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比?、主題概述北冥有魚:文章描寫了一個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的大鵬形象,表達了莊子追求精神世界絕對自由的思想。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過寫莊子與惠子圍繞人能否知“魚之樂”展開的一場辯論,表現(xiàn)了他們思維的機敏以及莊子“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四、文言知識積累(一)通假字北冥有魚(“冥”同“溟”,海。)(二)古今異義1.怒而飛古義: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

3、翅膀;今義:憤怒。2.是鳥也古義:這;今義:表示判斷的詞。3.去以六月息者也古義:氣息,這里指風;今義:休息,消息。4.野馬也古義:山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今義:未經(jīng)馴服的馬。5.其正色邪古義:真正的顏色;今義:態(tài)度嚴肅,神色嚴厲。6.鰷魚出游從容古義:悠閑自得;今義:鎮(zhèn)靜沉著。7.安知魚之樂古義:疑問代詞,怎么;今義:平安,安全。(三)一詞多義1.固不知子矣(固然,自然)子固非魚也(本來)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玩)鰷魚出游從容(游水)(四)詞類活用1.志怪者也(名詞作動詞,記載)2.其視下也(名詞作狀語,往下)(五)重要虛詞1.之鵬之背(助詞,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詞,的)諧之言曰(

4、助詞,的)鵬之徙于南冥也(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天之蒼蒼(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詞,的)魚之樂(助詞,的)子之不知魚之樂(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代詞,代指魚的快樂)2.而化而為鳥(連詞,表承接)怒而飛(連詞,表修飾)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連詞,表轉(zhuǎn)折)3.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六)特殊句式1.判斷句南冥者,天池也。(“者”“也”連用表示判斷)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連用表示判斷)

5、是魚之樂也。(“也”表示判斷)2.倒裝句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賓短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莊子與惠子于濠梁之上游”)(七)成語積累扶搖直上:形容地位、名聲、價值等迅速往上升,比喻仕途得意。五、鑒賞品讀1.北冥有魚中假借齊諧之言,有什么目的?作者假借齊諧之言,讓人們相信鯤鵬的真實性。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fā)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2.“野馬”“塵?!钡倪\動依靠什么,寫它們有什么作用?“野馬”“塵埃”的運動也必須依靠氣息,即“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里和鵬相比,說明萬物均“有所待”,即世上的萬物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

6、制,處在不同的束縛之中。因此,大鵬也好,“野馬”“塵?!币埠茫瑺钏棋羞b,其實并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3.鯤鵬的形象是怎樣的,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怒而飛時氣勢壯美。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四個方面描寫出鯤鵬形象的磅礴壯觀。用夸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4.莊子與惠子的論辯十分巧妙,試說說巧妙在哪里。一妙在換角度理解問題。從邏輯上說,惠子本來不肯定莊子是否知魚之樂,且有不知魚的快樂的意思,而莊子卻

7、說惠子已經(jīng)說過,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說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二妙在轉(zhuǎn)換問題的角度。莊子回答“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的問題變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魚的快樂”,在邏輯上可以說是偷換概念的詭辯,是答非所問。這正展示了莊子善用語辭上的巧妙,在邏輯上回避了矛盾的機敏。5.莊子為什么說他知道“魚之樂”?談談你的理解。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和萬物平等共生,與外界契合無間,認為“魚”快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全 文 翻 譯北 冥 有 魚北海里有一種魚,它的名字叫鯤。鯤的體積,不知道它有幾千里;變化成鳥,它的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道它有幾千

8、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云。這只鵬鳥,海水涌動的時候?qū)w徙到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齊諧,是一部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齊諧上的記載說:“鵬鳥要往南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然后在旋風中盤旋而上一直飛到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大風離開(北海)?!毕褚榜R奔騰一樣的霧氣,空氣中游蕩的塵埃,都是活動著的生物用氣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的深青色,是它本來的顏色嗎,還是它高遠而沒有盡頭的結(jié)果呢?鵬鳥(從天空)向下看的時候,(所看到的)也是像這個樣子罷了。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游來游去悠閑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啊?!被葑诱f:“你

9、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內(nèi)心);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也是可以確定的!”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話題的開始。你說你哪里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快樂卻還問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2222 禮記二則預 習 重 點一、文學常識及背誦提示課文選自禮記正義。二則都需背誦。禮記,戰(zhàn)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jīng)學家戴圣編纂的。全書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nèi)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二、全文展示雖 有 佳

10、肴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大 道 之 行 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三、主題概述雖有佳肴:本文通過論述“佳肴”與“食”、“至道”與“學”的辯證關(guān)系,引出了“教學相長”的觀點,并告訴我們:學習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

11、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對待,不能摻雜虛假或者驕傲浮躁。大道之行也:本文通過對理想社會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向往之情。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文言知識積累(一)通假字學學半(“學”同“敩(xio)”,教導)選賢與能(“與”同“舉”,推舉)矜、寡、孤、獨(“矜”同“鰥(gun)”,老而無妻)(二)古今異義1.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2.雖有至道古義:好到極點;今義:到。3.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4.教學相長也古義:推動,促進;今義:增長。5.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大

12、路。6.講信修睦古義:培養(yǎng);今義:修理。(三)詞類活用1.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名詞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2.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形容詞作名次,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四)重要虛詞1.之其此之謂乎(代詞,復指前置的賓語“此”)大道之行也(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2.其不知其旨也(代詞,它的)其此之謂乎(副詞,表推測,大概)故人不獨親其親(代詞,自己的)貨惡其棄于地也(代詞,財貨)(五)特殊句式1.判斷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也”表示判斷)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也”表示判斷)2.固定句式其此之謂乎?。ā捌浜酢保硎?/p>

13、推測語氣的句式)(六)成語積累教學相長: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天下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后成為一種正確的社會政治理想。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yǎng)、無依無靠的人。五、鑒賞品讀1.雖有佳肴開頭寫嘉肴有什么作用?以“嘉肴”喻“至道”,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說明“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通俗易懂。2.試分析雖有嘉肴一文的論證思路。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論證,最后得出“教學相長”這個結(jié)論。3.談談你對“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

14、睦”的理解。“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三個分句是對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道”的分述?!疤煜聻楣笔钦f政權(quán)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選賢與能”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擔任,“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之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4.談談你對“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理解?!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子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對各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 特別要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類人實行生活保障。這句話點出了大同社會一個方面的特

15、征:人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guān)愛。在形式上運用了排比的修辭,形成整齊劃一的句式,增強了表達效果。5.“大同”社會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世外桃源”是根據(jù)“大同”社會的體制構(gòu)想出來的,是“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的藝術(shù)再現(xiàn),二者都描繪了理想的社會藍圖。“大同”社會中人人都能受到關(guān)愛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體的體現(xiàn),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體現(xiàn)。全 文 翻 譯雖 有 佳 肴盡管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盡管有最好的學問

16、,不學,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學習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別人之后才知道困惑。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兌命上說“教是學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大 道 之 行 也最好的制度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才能突出的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氛圍。因此人們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當作父母,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孩子,讓老年人能安享晚年,讓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讓小孩子能茁壯成長,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有職守,女子有歸宿。人們憎惡把財物扔在地上的行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人們憎恨

17、自己在公共事務中,不出力的行為,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劫掠、偷竊、作亂害人的事不會發(fā)生,所以大門不用關(guān)閉。這就叫作大同。2323 馬說預 習 重 點一、作者簡介及背誦提示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此篇需背誦。二、全文展示馬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18、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三、寫作背景及主題概述韓愈年輕時,曾幾次上書給當朝權(quán)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本文可以說是他的一篇“不平則鳴”之作。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為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四、文言知識積累(一)通假字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飼”,喂)才美不外見(“見”同“現(xiàn)”,表現(xiàn))(二)古今異義1.故雖有名馬古義:即使;今義:雖然。2.一食或盡

19、粟一石古義:有時;今義:或者。3.是馬也古義:指示代詞,這,這樣的;今義:對,正確。4.安求其能千里也古義:疑問代詞,怎么,哪里;今義:安定,使安定,安全。5.策之不以其道古義:方法;今義:道路。(三)一詞多義1.一食或盡粟一石(吃)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飼”,喂)食不飽(吃)食之不能盡其材(同“飼”,喂)2.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完)食之不能盡其材(竭盡)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夠)雖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4.策之不以其道(馬鞭,這里作動詞,用馬鞭驅(qū)趕)執(zhí)策而臨之(馬鞭)(四)詞類活用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數(shù)量詞作動詞,日行千里)2.策之不以其道(名詞作

20、動詞,用馬鞭驅(qū)趕)(五)特殊句式1.倒裝句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千里之馬者”)2.反問句安求其能千里也?(“安也”相當于“怎么呢”)其真無馬邪?(“其邪”相當于“難道嗎”)(六)成語積累伯樂相馬:比喻善于識別人才,愛惜人才。五、鑒賞品讀1.“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什么深層含義?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論點,表明作者的見解,強調(diào)了伯樂能識馬,千里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就會被埋沒,從而說明了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同時這句話也交代了世上眾多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2.描繪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什么?從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感情?“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描繪了千里馬的悲慘

21、遭遇,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不滿,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3.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么?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或答: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4.作者認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是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5.文章第2段結(jié)尾句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運用了反問句式,揭示了“食馬者”的愚妄淺薄,傳達出作者的委屈和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不滿。6.文章最后兩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2、“其真無馬邪”承接上文的“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zhí)策者的反詰,同時為下句蓄勢;“其真不知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憤慨之情。7.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有什么深層含義,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扒Ю锺R”比喻人才;“伯樂”比喻慧眼識人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tǒng)治者。作者以千里馬為喻,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的行為做了深刻揭露,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這種托物寓意的寫法,使文章不僅生動活潑,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全 文 翻 譯世間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會有,但伯樂卻并不常

23、常出現(xiàn)。所以即使有了名貴的馬,也只是在奴仆手中受辱,在馬槽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去,不以千里馬而著稱。千里馬,吃一次飯有時能吃掉一石的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用普通馬的食量)喂養(yǎng)它。這樣的良馬,即使擁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量不充足,它的才能與美質(zhì)就不能表現(xiàn)在外,想要和普通馬一樣尚且都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喂馬的人)不按照正確的方法用鞭子驅(qū)趕它,不用讓它竭盡才能的方法喂它,它發(fā)聲鳴叫卻又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馬鞭面對著良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真的是不認識千里馬吧!2424 唐詩三首預 習 重 點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

24、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一、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人被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別”,其詩對后世影響深遠,有杜工部集傳世。二、背景與主題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為平定安史之亂,唐軍圍攻叛軍所占的鄴(y)郡(

25、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次年春,形勢發(fā)生逆轉(zhuǎn),唐軍全線崩潰,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詩人此時從洛陽回華洲(今屬陜西渭南),途徑新安、石壕、潼關(guān)等地,根據(jù)目睹的現(xiàn)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是其中一首。此詩通過詩人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事,深刻反映了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達了他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黑暗無能的批判。三、詩歌賞析1.參考譯文(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來強征兵。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兇狠啊!老婦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憐啊!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鄴城服役。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了?;钪娜斯们一钜惶焖阋惶欤廊サ娜司陀肋h

26、不會復生了!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讓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服役,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消失了,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xù)的哭聲。天亮臨走的時候,只同那個老翁告別。2.怎樣理解“有吏夜捉人”這一行徑?表現(xiàn)了官府“捉人”之事經(jīng)常發(fā)生,百姓白天躲藏起來,狠毒的官府只好趁百姓入睡的黑夜來突然襲擊。表明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無度。3.“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一句表現(xiàn)了老嫗什么心理?表明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保護家人,老嫗甘愿犧牲自己。既然差役緊

27、急,就快點走,免得節(jié)外生枝,苦心落空。從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善良、凄苦、機智、有膽略的人,強忍悲痛,保護家人。廣告四大名著青少版 紅樓夢 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游記 快樂讀書吧五年級下冊閱讀 小學生課外閱讀 同步課外閱讀無障礙 彩圖(共4冊)作者:吳承恩,等京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

28、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作者簡介見石壕吏的“作者簡介”。二、背景與主題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詩人暫時在成都近郊搭蓋一座草堂以安身,哪知秋天的一陣狂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加上一夜苦雨,濕透了室內(nèi)衣被,茫茫黑夜,詩人百感交集。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心生宏愿,于是寫下這首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詩篇。這首詩敘寫了秋風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詩人長夜難眠的情景,表露出詩人寧愿“吾廬獨破”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理想,表現(xiàn)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情

29、感。三、詩歌賞析1.參考譯文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來拄著拐杖,獨自嘆息。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nèi)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房頂?shù)挠晁衤榫€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后,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

30、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而且房屋)在風雨中巋然不動,安穩(wěn)得像是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xiàn)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2.“飛”“渡”“灑”“掛罥”“飄轉(zhuǎn)”等動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運用這些動詞細致傳神地寫出風吹茅草的情狀,再現(xiàn)了秋風破屋的過程,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茅草的動態(tài)緊緊地牽著詩人的視線,表現(xiàn)了詩人無可奈何的心情。3.杜甫稱呼抱茅的群童為“盜賊”,你怎么看?像杜甫這樣一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是不會真的咒罵幾個頑童的。但為什么詩人就在詩中這么稱呼了呢?這與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guān)。第

31、一,掛在高樹梢與飄落在低洼積水的地方的茅草已無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這令詩人焦慮萬分;第二,這茅草對群童來說可能無關(guān)痛癢,對詩人來說卻事關(guān)生計,群童無知的惡作劇,令詩人痛心;第三,群童僅僅因為詩人“老無力”就“公然抱茅入竹去”,這一情況引起詩人的憤慨或感傷。綜合上述情況,詩人僅僅在表述上有些過激之辭,其實詩人在敘述群童的行為時,也只說“抱茅”而不說“搶茅”,這也從側(cè)面表明詩人并不是真的認為他們就是“盜賊”。4.全詩的前三節(jié)與第四節(jié)之間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敘抒結(jié)合,蓄勢陡轉(zhuǎn)。前三節(jié)以敘事為主,層層深入地描寫了秋風破屋的情況,字里行間透露出詩人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之情。第四節(jié)在前三節(jié)的敘

32、事基礎(chǔ)上直接抒情,情不自禁地說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現(xiàn)了對天下寒士的無限關(guān)懷,畫龍點睛,水到渠成。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詩人先以鋪陳敘述的筆法逐層推進,寫個人的不幸,蓄勢既足,陡然轉(zhuǎn)筆,以抒情議論的方式表達內(nèi)心的愿望。賣炭翁唐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一、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現(xiàn)實主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