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通識課——四大名著_第1頁
爾雅通識課——四大名著_第2頁
爾雅通識課——四大名著_第3頁
爾雅通識課——四大名著_第4頁
爾雅通識課——四大名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蔡義江解讀紅樓夢第一講紅樓夢的文學特殊性一、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儒林外史第五大?)二、紅樓夢的文學特殊性:(一)以切身感受作為小說題材紅樓夢是在作者親見親聞、親身經歷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這在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史上還是第一次。(跨進了近代小說的門檻)當代小說中常見,e.g.亮劍作者肯定有部隊生活的經驗紅樓夢之前,史記等史傳文學一筆記小說(世說新語)一民間傳說一傳奇話本等前人、古人、他人的故事,讀者很少關注小說的作者紅樓夢之前的小說多用古典主義寫法,小說的作者與小說創(chuàng)作本身并無太大聯系,與紅樓夢大不相同(二)再現生活的廣闊畫面紅樓夢之前的小說注重事件、

2、故事而不是生活(方方面面)紅樓夢具體、細致、生動、真實地展示了作者所處時代社會環(huán)境中廣闊的生活場景,禮儀、習俗、愛情、友誼、倫常關系,種種喜、怒、哀、樂,以至飲食穿著、生活起居等等瑣事細節(jié),無不一一畢現。這也是以前小說從未有過的。(三)突破傳統(tǒng)方法描寫人物(最初見于魯迅)傳統(tǒng)小說:好人都好,壞人都壞,人物個性單一紅樓夢:不掩飾,不隱晦,不諱飾,不諷刺,如實描繪(四)整部書是一個有機整體紅樓夢全書的結構,與我國其他古典長篇小說相比,可以說是有著根本性區(qū)別的(三國演義歷史框架,水滸傳板塊結構),具有一種成熟的藝術性精巧結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五)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作者以假存真,實錄世情,把飽含辛酸

3、淚水的真實感受,用“滿紙荒唐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其內涵和手法,自然都很值得研究。(六)中華文化的綜合體現在小說這一文學形式中,要多方面展現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tǒng),就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梢哉f,古往今來還沒有哪一位作家、哪一部小說能夠做到。紅樓夢卻能在極大程度上綜合體現了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第二講脂評、脂本與脂硯齋批書人一、紅樓夢版本兩大系統(tǒng):(一)脂評抄本系統(tǒng)(脂本)最多八十回,脂硯齋,庚辰本(1761年)(二)程高刻本系統(tǒng)(刊本)一百二十回,分為程甲本(1791年),程乙本(1792年)二、為什么依據脂本研究紅樓:后人依據后加的四十回把前八十回里有矛盾的地方做了改動:1、石頭(通靈寶玉

4、)與神瑛侍者(轉世為賈寶玉):后人把夾帶的人和夾帶的東西合二為一,實際并非同物,石頭并非賈寶玉;2、調包計(把薛寶釵代林黛玉嫁給賈寶玉):把薛寶釵寫得很有心計城府3、“二尤”根本面貌;4、晴雯之死;5、姽婳將軍詩需研究作者本來的意圖、思想三、紅樓夢批書人:脂評情況復雜,不可一概輪值,應用正確的態(tài)度,盡量分辨,了解不同人的角度、觀點不同。1、曹雪芹家人:畸笏叟(曹父),曹棠村(弟);2、曹雪芹親友:孔梅溪、松齋;3、合作者:脂硯齋(雖為重評,但評了4次);4、圈外人:鑒堂、綺園、玉蘭坡,立松軒。四、脂評本的價值:1、提供了作者寫作的情況:原稿的回數(并未在寫作中直接分好);初稿已基本寫成,末回是

5、“警幻情榜”很多地方未分回;被借閱者迷失了五、六稿;前書風月寶鑒曹雪芹未修補完全書就已逝世(1764年);脂硯齋于曹雪芹逝世半年后離世(1764年)。2、秦可卿情節(jié)初稿及回目;3、八十回以后后半部佚稿;4、人名、地名的寓意。第三講索引派與自傳說的謬誤一、索引派的謬誤:(一)索引派定義:索求曹雪芹隱去的事情索引派認為小說故事表面上講的是這一個故事,隱去的是另外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實際上是通過小說用荒唐言、假語把它說出來。方向有誤,與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牽強附會,錯誤地把文藝形象與現實的人相聯系。(二)索引派示例:1、順治皇帝與董小宛的愛情故事;2、明珠家事說;3、張侯家事說;4、傅恒家事說;5、和珅家

6、事說;6、吊明之失,揭清之亡說蔡元培石頭記索隱;7、宮闈秘事說。(三)索引派成因:紅樓夢創(chuàng)作具有較強先進性,超越當時的文藝理論。(四)新索引派:新索隱派(劉心武的秦學):編造歷史二、自傳說的謬誤:(一)自傳說定義:自傳說(自敘說):胡適紅樓實際上是作者的自敘傳。成功將小說作品和作者自己的家世、背景相聯系,但未深入了解小說的虛構本質,將小說與作者家世相對等,有失偏頗。(二)駁斥理由:1、小說本身并非始終以賈寶玉為主線;2、政治環(huán)境不允許3、倫理不通;4、作者并無完全相似的經歷。第四講石頭撰書與甄賈寶玉一、石頭是曹雪芹虛擬的原始作者:石頭U作者;補天=科考,經國濟世石頭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石頭記中更

7、多是作者家中長輩的經歷。石頭記:石頭寫的故事,石頭城的故事。書中多處文字以石頭口氣敘說,石頭自稱“蠢物”而不是“我”。二、石頭通靈:“通部情案,必皆從石兄掛號,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敝廄S三、虛擬石頭撰書的主要意圖:(一)強調“滿紙荒唐言”的小說中所蘊藏之“真”;(二)兼?zhèn)鋬煞N敘事方法之所長(第一與第三人稱)第一:給人親身經歷的感受,增強真實性;第三:敘述方式自由,范圍廣。四、設置甄賈二府的作用:(一)提醒“真與假”;(二)“明寫”同“暗點”。五、石頭的轉移:四大關鍵:賈家之敗;元妃之死;黛玉之死;甄寶玉送玉第五講眼淚還債與黛玉之死一、眼淚還債的特定含義:1、林黛玉報答前生“甘露之惠”;2、

8、切合故事情節(jié);3、“瀟湘妃子”雅號的寓意:(1)解釋林黛玉心理;(2)暗示林黛玉命運二、終身誤&枉凝眉:終身誤薛寶釵;枉凝眉林黛玉三、明義的題詩“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xù)紅絲”四、林黛玉的花名簽“莫怨東風當自嗟”五、賈府中人看法(對寶黛二人關系)府人皆知六、其他線索林黛玉不斷為寶玉犧牲,為寶玉痛苦。第六講褒貶紛爭的薛寶釵一、貶寶釵議論的出現及原因:貶寶釵的議論出現在120回本刊行之后,前八十回中寶釵不是寶黛之戀的障礙,后四十回眾人集體“謀殺”黛玉(調包計),眾人形象發(fā)生了變化。在一百二十回本中的寶釵,具有以下形象:1、封建衛(wèi)道者(但作者曹雪芹本身不可能具有明確的反封建意識);2、主張仕途經濟

9、(但主張仕途經濟并不一定就是封建衛(wèi)道者);3、恪守封建道德(但林黛玉的孤高自許、目無下塵、避尊者諱也是封建宗法等級思想的體現)。綜合以上三點及分析可看出,作者本身絕無適意貶寶釵之意。二、寶、黛、釵三人之間的關系:金玉良緣、木石前盟被后人誤解成為三角關系,實與作者本意貌合神離。黛玉對寶玉泛愛(因而難免會有妒忌)寶釵本身并未與黛玉爭過寶玉在第二十七回,寶釵“滴翠亭撲蝶”時,作者已經將寶釵的心理詳細描述,并未有所遺漏,寶釵絕非惡意嫁禍。在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薛寶釵)蘭言解疑癖”中,薛寶釵勸導林黛玉少讀如西廂之類的雜書;在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中,寶釵想私下煮好中藥給黛玉帶來,免得外人說道,兩

10、人始得相知。從以上諸多情節(jié)都可以看出,原作者并不想把三人寫成三角關系三、寶釵為人并不虛偽:金釧兒投井自殺,寶釵是安慰王夫人,以減輕其精神壓力并非虛偽。四、作者態(tài)度:寶釵“隨分從時”;梁鴻和孟光舉案齊眉作者寫人并不是從某一種觀念出發(fā)。從作者自身的角度看,他懷金悼玉,對薛寶釵一生的遭遇抱有同情。作者曹雪芹對現實不滿,客觀上對封建意識形態(tài)有很多沖擊、批判,應將作者主觀意圖通作品客觀意義相區(qū)分。作者本身絕無以貶寶釵來反封建之意。寶玉三大?。呵闃O之毒、惡權、重情不重禮。第七講對史湘云由來已久的誤解一、史湘云的身世、性格、為人:身世:從小父母雙亡,嬸母待她不好性格:心直口快,開朗豪爽(憨湘云醉臥芍藥裀),

11、愛淘氣(生烤鹿肉),不瞻前顧后(憨直點戲子),詩才敏捷(秋陰捧出何方雪,詠白海棠時壓倒群芳),。嬌憨可愛(醉臥芍藥裀(青石板上),襟懷坦蕩“(史)寒潭渡鶴影,(林)冷月葬花魂?!币痪湓娬咽緝扇巳蘸蠼Y局。二、史湘云和賈寶玉的關系:青梅竹馬,知己好友三、由來已久的誤解及原因:(一)誤解:認為最后寶釵早產而死,寶玉當更夫的時候遇到湘云,然后兩人同湘云的忠婢翠縷不知所蹤。(寶玉湘云結為夫婦)(二)誤解根源:書中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雙星”“雙星”實為“牛郎織女星”:意為到老都分離,不能在一起(三)結局:嫁給皇孫公子衛(wèi)若蘭,又因為金麒麟的誤會與衛(wèi)若蘭分離(四)脂硯齋評:“金玉姻緣已定,又寫一個金麒麟,

12、是間色(陪襯之意)法也。”第八講王熙鳳、巧姐與劉姥姥一、王熙鳳:王熙鳳是紅樓夢中寫得最成功的藝術形象之一,最精彩的角色。情節(jié)、文字精彩紛呈,對話諧趣橫生。(一)政治性很強的角色:賈府可以看做是封建宗法統(tǒng)治的縮影,作者更是有意識地以小喻大?!敖鹱先f千誰治國,裙釵一二可齊家?!钡谑刂校瑢巼k理秦可卿的喪事,王熙鳳協理寧國府時,鳳姐分析寧國府五大弊?。喝丝诨祀s、遺失東西;事無專執(zhí)、臨期推委;需用過費、濫支冒領;任無大小、苦樂不均;家人豪縱。解決方法:崗位責任制;規(guī)定制度、有令必行;領導以身作責?!叭光O一二可持家”王熙鳳管理寧國府,賈探春管理大觀園(生產承包制)(二)王熙鳳的是非褒貶:改革開放前

13、,王熙鳳是封建地主階級權欲、貪婪的階級本質代表。但將王熙鳳當作是“反面人物”卻不符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曹雪芹筆下金陵十二釵,無一人是反面人物。在書中,雖有興兒(仆人)對王熙鳳的評價是“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又有別人對她的“胭脂虎”、“女曹操”、“閻王老婆”等評價。但是王熙鳳其人相當復雜,更何況對于未曾侵犯其利益之人,王熙鳳從未有過害人之心。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雨鑒“毒”之一字并非完全是狠毒的意思,還有相思局設的絕妙的意思王熙鳳雖愛弄權攬事斂財(弄權鐵檻寺),但是她也有節(jié)制,講身份。賈母給寶釵過生日說賈母小氣,鴛鴦抗婚怪賈母,拿賈母頭上的疤開玩笑等等情節(jié)更是體現王熙鳳敢于和賈府高層開

14、玩笑,見縫插針。(三)王熙鳳的結局:結局:被拘禁于獄神廟與劉姥姥等人相逢,回家后被丈夫所休?!耙粡亩钊四?,哭向金陵事更哀?!倍?、劉姥姥和巧姐:(一)劉姥姥:劉姥姥三進榮國府“一進”借貸,為“二進”、“三進”埋下伏筆。“二進”答謝并游覽大觀園,透過劉姥姥的眼睛看出賈府的盛況?!叭M”看賈府之沒落。劉姥姥進大觀園實際上是作者自己的體驗,但更加生動,更具藝術夸張。(二)巧姐:判詞:“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情節(jié)更多應在八十回之后,被狠舅奸兄騙賣,流落煙花巷被劉姥姥救出,嫁給板兒第九講幸運的晴雯和不幸的襲人一、晴雯(金陵十二釵又副冊第一名):(一)幸與不幸:從出場到死亡完全出自曹雪芹筆下,未曾

15、受到后人的續(xù)寫改編,形象亦未發(fā)生改變,因而是幸運的。而襲人因為受到續(xù)寫改編,在一百二十回本中飽受后人譏諷。(二)晴雯為人及性格:出身低微,反抗性最強(藐視王夫人為了籠絡丫頭施給小恩小惠,諷刺襲人討好主子,給襲人取綽號“哈巴狗”),率直任性不收斂,嫉惡如仇。對趙姨娘虐待芳官被眾小孩弄得狼狽不堪感到大為稱心。抄檢大觀園時唯獨晴雯不滿。(三)幾處重要情節(jié):1、寶玉挨打之后支開襲人,讓晴雯送手帕給黛玉顯出晴雯純真無暇2、寶釵與寶玉說笑時,晴雯自己都要休息了嫌這些人天天往這跑,給黛玉吃了閉門羹率直任性3、墜兒偷了平兒的手鐲子,平兒只對麝月講,晴雯知道后用釵子戳墜兒的手嫉惡如仇4、書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

16、金一笑”中,表現出晴雯作為奴才、最少奴性,希望寶玉與她平等相處,尊重她的人格5、書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中,表現晴雯對寶玉真情切意,敢于犧牲自己。6、“壽夭多因誹謗生”,將晴雯之死借他人之口以真假兩種不同的口吻敘述出來,既不失真實(喊娘親),又不甚凄慘。7、寶玉以芙蓉女兒誄表現自己的憤慨,小說在最黑暗處顯露一絲光明。二、襲人的為人和貶襲的傾向:襲人出身貧苦,在環(huán)境影響下形成了與晴雯截然相反的思想性格。溫柔和順,隨分從時,似桂如蘭,讓人可親。合乎當時的婦道標準和禮法對于奴婢的要求。受后四十回續(xù)書以及評書者的影響,讀者多貶之(因參與調包計);更有強烈貞潔觀的評點家認為襲人本失身于寶玉就應該

17、始終相伴“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襲人或許奴性明顯,但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不能過多苛責。襲人進言只是其盡職盡責的表現,只是其對寶玉的關心、擔憂之意,并無告密之嫌。第十講小說中的詩詞曲賦一、曹雪芹是小說家還是詩人?在當時,寫小說之人的地位并不如今日,周圍親友更多地將曹雪芹視作詩人。友人敦敏在曹雪芹逝世后寫詩懷念“逝水不留詩客杳”(比作阮籍)、“詩才憶曹植”(比作曹植)、“狂于阮步兵”,敦稱的“鹿車荷插葬劉伶”(比作劉伶);友人張宜泉“謝家池塘曉路香”(將曹雪芹比作謝靈運);又有“直追昌谷破籬樊”比作李賀,敦誠“牛鬼遺文(最早被杜牧用來形容李賀)悲李賀”。又有“知君詩膽昔如鐵,堪與刀

18、穎交寒光”。紅樓夢全書中以作者的名義寫的詩只有開篇“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首,全書創(chuàng)作曾經五易其稿。脂硯齋評:“余謂雪芹撰此書,中亦有傳詩意”,曹雪芹寫曲:“語句潑辣,不負自創(chuàng)北曲”。書中寫“葬花”與唐代詩人韓偓“哭花”有異曲同工之妙。紅樓夢中人物越重要越虛,與西方小說大不相同,留給人最大的想象余地。以上種種可體現曹雪芹即是詩人又是小說家。二、小說里的詩詞曲好不好?對于這一問題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多數讀者(年輕人)認為詩詞寫得好,少數讀者(專家、學者)認為詩詞寫得不好。貶低書中詩詞者問題在于衡量詩詞優(yōu)劣的標準不對,曹雪芹寫紅樓夢一書時寫入詩詞更注重真實性,不曾突破小說本身設定的限制,更接近

19、“女兒筆墨”,“香奩體”、“初唐體”為主,更切合小說創(chuàng)作的本來目的。(春花秋月)小說中人物寫的詩詞要為形象服務,應切合每一個人物的性格、思想、修養(yǎng)。三、小說中作詩誰是第一高手?(“可嘆停機德(釵),堪憐詠絮才(黛)”。)小說中作詩誰是第一高手?林黛玉薛寶釵史湘云妙玉史湘云詠白海棠“秋陰捧出何方雪”林黛玉詠菊“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曹雪芹自題)薛寶釵螃蟹詠“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三、賈寶玉詩才如何?不愿與姐妹相爭,實則詩才不弱。芙蓉女兒誄;“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不求大士瓶中露,但乞嫦娥檻外梅”;。第十一講續(xù)作與原著的落差前提:前八十

20、回曹雪芹,后四十回后人續(xù)作。后四十回應該是由程偉元、高鶚收集后人續(xù)作增刪補改。依據:1、后四十回沒有曹雪芹一言一字;2、續(xù)書與脂評提示無一相合續(xù)書脂評賈府“沐皇恩,復世職?!疤m桂齊芳,家道復初?!耙黄酌C4蟮卣娓蓛簟辟Z寶玉其父賈政依舊強迫其參加科舉;出家前留戀紅塵賈政已經不強迫其參加科舉;“獄神廟”經歷;出家即“懸崖撒手”林黛玉為“調包計”誤會賈寶玉,氣憤而死為賈寶玉“獄神廟”受苦淚盡夭亡薛寶釵參與“調包計”沒有“調包計”;與賈寶玉“水到渠成”襲人寶玉出家時出嫁;參與“調包計”賈府事敗出嫁,之后供養(yǎng)原主兀春圣恩隆重,發(fā)病而死其死與政治斗爭有關(類似長生殿)迎春賈母臨終前身亡受孫家種種迫害身亡

21、探春嫁后仍能錦衣回家探親遠嫁不歸惜春櫳翠庵中出家;衣食不缺公府千金緇衣乞食;“獨臥青燈古佛旁”史湘云賈母死時,夫婿暴病未曾點明,漸漸淡出妙玉未曾點明,漸漸淡出流落瓜洲渡口,風塵骯臟(拼命掙扎)違心愿鳳姐趙姨娘死后相信因果報應;死后“衣錦還鄉(xiāng)”“獄神廟”經歷;“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巧姐險被賣于潘王;嫁于財主周豕流落煙花巷;后嫁于板兒為妻李紈賈蘭考中后無下文賈蘭有出息前已死香菱借因果報應,幸免存活于夏金桂毒害;后生育時死受夏金桂迫害致死鴛鴦追隨賈母而去獨處未死賈蕓賈蕓未曾點明,漸漸淡出有所成就,仗義探庵續(xù)書與原著落差:(一)變了主題,與書名旨義不符把家庭從榮華富貴到沒落這一主要話題寫成

22、男女婚姻戀愛故事,把紅樓夢寫成良緣夢。(二)過于穿鑿,求戲劇性而失真不符合作者美學理想(注重真實性)。作者本意是將自己生活中所見之悲歡離合按跡覓蹤、合乎情理寫出,“不敢稍加穿鑿,徒然供人之目”續(xù)書中,“調包計”即是“穿鑿”明顯之例,婚嫁之時即是黛玉香消玉殞之時,明顯失真。(三)扭曲形象,令前后判若二人續(xù)書中擅自更改人物形象:1、賈寶玉:厭惡仕途“道學先生”詩才風流倜儻詩才平平2、林黛玉:從未規(guī)勸過寶玉科考勸寶玉讀八股,取功名3、賈母勢利4、薛姨媽奸詐(四)語言干枯,全無風趣與幽默續(xù)本言語干枯,幽默風趣盡失前八十回無論燈謎、“解妒”藥方、“賈蕓認父”皆風趣幽默(五)缺乏創(chuàng)意,重提或模仿前事續(xù)書中

23、不斷重提或模仿前書中的情節(jié),缺乏自信,缺乏創(chuàng)意。諸如回憶海棠詩社,寶玉、鳳姐回憶病情,兩番入家塾時回憶秦鐘,釵黛二人回憶海棠詩社,薛蟠再殺人,寶玉再憶雀金裘,再提太虛幻境,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等等情節(jié)多是對前情的重提亦或是模仿,實在不高明。(六)裝神弄鬼,宣揚封建迷信前八十回唯有秦鐘死時,偶提鬼神之事,不過也是借此諷刺社會官吏的貪權畏勢。后四十回妄把通靈寶玉當作寶玉的靈魂,將其鬼神化;林黛玉死后大觀園中出幽魂,瀟湘館聽鬼哭;鴛鴦之死是由可卿引其上吊;趙姨娘惡有惡報鬼神之說紛繁復雜,毫無意義。(七)因襲前人,有時還難免出丑續(xù)書中“調包計”抄襲他人(聊齋);黛玉焚稿抄襲明代才女馮小青;夏金桂害人自害竇

24、娥冤;八十七回“失意人逢失意事”秦觀鷓鴣天;八十九回“綠窗明月在”崔顥;“瘦影正臨春水照”馮小青焚余草;“心病終須心藥治”指月錄;寶黛二人談禪時“禪心已作沾泥絮”宋代參寥寫給妓女的詩(“禪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風舞鷓鴣”)。第十二講紅樓夢還是良緣夢以及改編等問題一、續(xù)書評價:紅樓夢的續(xù)書雖然保留了悲劇的氣氛,不過悲劇減弱了,性質也改變了,悲劇范圍也縮小了。書中開篇即有作者本意:“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相持,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生悲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皆定”續(xù)書作者未能理解曹雪芹深意,將“紅樓夢”理解成為描述寶、黛、釵三人關系的“良緣夢”(金玉&

25、木石)續(xù)書中對于封建婚姻的悲劇描寫,在前書中已早有揭露(元春、迎春),且前書中蘊含的悲劇范圍要大得多,不僅限于寶、黛、釵三人的婚姻戀愛悲劇。二、其他改編版本:(一)1962年越劇版:1962年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越劇版電影紅樓夢(非常成功)出現“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等詞句;其實源于紅樓夢的另一種彈詞形式。其思路是拿“良緣夢”統(tǒng)一全劇,主要表現的就是寶、黛、釵三人的婚姻戀愛關系,與之無關的所有情節(jié)(可卿之死、元妃省親、“二尤”、劉姥姥進大觀園等等)全部刪掉,將寶釵在三人關系中的角色做必要的修正。但終究改變了原作者的思路,改變了原著的構思和主題。(二)1987年央視版:1987年由周雷(主要工作)

26、、劉耕錄、周嶺改編,王扶林導演的電視劇版本,共36集。迄今為止重播了700多次,難以超越。思路:尊重曹雪芹原著的思路,遵從榮衰、興衰、榮枯一條線。缺陷:未對書中語言、對話作適當修改,稍顯不自然;八十回之后無統(tǒng)一意見,電視劇采用了史湘云結局。前八十回拍了30集,后四十回拍攝了后6集,但值得議論的地方有很多,但編劇尊重作者。(三)1989年北影版:1989年謝鐵驪導演6部8集735分鐘(四)改編紅樓夢的問題:1、劇本問題;2、導演;3、演員。(五)現代續(xù)書者:現今已經不具備當時的環(huán)境、歷史條件,續(xù)寫紅樓夢難以完成。如今更應注重研究曹雪芹原作的思路,科學總結藝術的經驗。侯會解讀水滸傳第一講水滸傳的思

27、想主題水滸傳以全景式的宏闊場面藝術地再現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寫出了這場起義如何以星星之火發(fā)展到燎原之勢,繼而衰敗的過程魯迅曾評價紅樓夢為“時代精神之大宮闕”。那么水滸傳就是“時代精神的阿房宮”。一、歷來評價:大多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批評詆毀:1、封建士大夫站在維護皇權的立場上說這是晦盜之書,明代田汝成認為此書:“奸盜脫騙,機械甚詳”,“變詐百端,壞人心術”。(詛咒作者祖孫三代皆?。?、當代孫述宇認為:(1)水滸是強人說給強人的故事;(2)水滸諸人造反的目的是圖一時快活,劫富而不濟貧,仗義疏財不過是一個好漢對另一個好漢的個人資助,并非用以救助廣大的窮苦百姓;(3)好漢的心態(tài)是相當典型的法外強

28、徒的心態(tài),嗜殺成性,對婦女疑慮重重,只講小圈子的道德,不值得歌頌。以上評價并非全無道理,不過很不全面,未能把握小說精髓。一、八方面分析評價:(一)從小說命名,看小說作者的立場小說以“水滸”命名背后有儒家文化的深刻內涵?!八疂G”一詞源于詩經大雅的一首周族史詩緜,敘述本來生活在濱地的周人為躲避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由頭領古公亶父引領,遷徙到今陜西岐山一帶。由此可以看出小說作者羅貫中對梁山好漢的態(tài)度是充分肯定的。(二)開明文人對水滸的解讀1、明代后期思想家李贄(號卓吾)為水滸傳作序高度贊揚梁山好漢,他認為當時的社會是個顛倒的社會“小賢役大賢,小德役大德”,真正有本領有道義之人反而被逼落草為寇,梁山好漢

29、皆忠義之士,其中宋江是頂尖人物“身居水滸,心在朝堂”。2、清初文學批評家金圣嘆提出小說的主題是“官逼民反,亂自上作”:(1)在貫華堂本第一回的回評中提出寫反面人物高俅的原因是“亂自上作”,錯在統(tǒng)治階級;若先寫一百零八人則是“亂自下生”,錯在老百姓;(2)從讀者想不到的地方,挖掘作品深意,揭露社會黑暗:在小說第五十一回的回評中提出,把持朝堂、禍亂朝綱的贓官及其走狗層層延伸、上下勾連、漁獵百姓。以上兩位封建文人都能站在歷史的高度準確把握水滸傳的思想脈絡,了解小說家面對歷史現實所產生的滿腔的憤恨和強烈的不滿,了解他們同情、歌頌造反者的根本原因,能夠抓住小說的主題,肯定好漢造反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三)水

30、滸是農民起義的史詩還是“為市井細民寫心”?將宋江等人的起義定位是農民起義最早出現于上個世紀后半葉,由學者王利器在1953年寫文水滸傳與農民革命提出。其依據有:(1)水滸好漢的情感是農民式的(“智取生辰綱”時白勝所唱山歌);(2)小說第七回中形容起義者的聯語“農夫背上添心號,漁夫舟中插認旗”;這一提法在當時被廣泛接受,對文學史教科書大有影響。改革開放初期“農民起義”的提法大受挑戰(zhàn),有學者認為水滸傳更多地反應市民斗爭。依據:梁山好漢大多不是農民,而是城鎮(zhèn)市井的居民,其活動范圍大多處于城鎮(zhèn)市井的酒樓茶肆,沒有農民對于土地的需求。因而水滸傳的主題應該是“為市井細民寫心”(最早由魯迅提出以闡述三俠五義的

31、主題)這一說法并非毫無道理,在水滸傳眾多頭領中:地主:晁蓋盧俊義柴進李應史進穆春穆弘軍官:林沖魯智深楊志關勝花榮呼延灼秦明黃信凌振徐寧張清董平索超孫立孫新單廷圭魏定國官府吏役:宋江戴宗武松朱仝雷橫楊雄蔡福蔡慶李逵普通市民:鐵匠屠戶裁縫馬販子摔跤手放賭的閑漢魚牙店老板文化人:塾師郎中獸醫(yī)會計書法家金石篆刻家軟式三雄雖是漁民出身,但兼做走私生意,也不是最本分的勞動者。單純的農民只有“九尾魚”陶宗旺。一場農民運動由市井豪俠來領導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同時,水滸故事產生于市井說話,說話藝人的活動場所本就是城鎮(zhèn)市井、瓦舍勾欄,更了解自身周邊的生活環(huán)境,從而為好漢傳奇增添了市民色彩。但是,小說主題仍然反映的

32、是農民革命。(四)如何看待忠義問題水滸傳的創(chuàng)作時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因而書中所蘊含的思想也是復雜的、多層面的。早期版本題目一律是忠義水滸傳,各版本水滸傳始終以忠義為號召。1、如何理解忠義的內涵?小說為什么要標榜忠義?(1)小說高舉忠義旗幟是時代主導思想使然。把“忠義”二字分開來看,“忠”是對國家和對君主而言的,是把國家和君主置于絕對的權威地位,廣大臣民應無條件臣服、奉獻,梁山好漢始終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傲x”的內涵更為復雜,在民間指的就是下層百姓相互對待的倫理,就是“義氣”。宋江是小說中“忠義”思想的總代表,忠義仍然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宋江等人雖然造反,但仍舊打的是“替天行道”的旗號,這個“天”仍

33、舊指的是由封建皇帝所代表的那個天。(2)“忠義”主題是民族斗爭的背景內涵。晚明萬歷時期,江南文人吳從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一個已經失傳的水滸傳版本。吳從先在小窗自紀第三卷中有一文讀水滸傳,吳讀本與今版本差別:吳讀本中宋江起義推遲到了南宋初年,起義性質由反抗官府變?yōu)橐钥菇馂橹髦嫉拿褡宥窢帲纤螘r期主要社會矛盾是南方漢族政權與北方女真人政權的民族矛盾);地域位置由山東梁山轉移到了淮河流域(淮上梁山泊);吳讀本中好漢已經發(fā)展到了108個,早期忠義水滸傳中好漢只有36個。吳讀本的啟示:早期水滸故事中民族斗爭的主題是非常鮮明的甚至壓倒了階級斗爭的主題。歷史上,女真人入侵時,宋朝中央政府曾動員一切社會力量抗

34、金,其中帶有抗金色彩的民間武裝一律叫做“忠義民兵”(忠義人),其組織是“忠義巡社”,其駐地是“忠義山水寨”?!爸伊x民兵”的前身是北宋時的鄉(xiāng)社民兵。強人最早是民兵的稱呼,是當時在北部邊境經常跟契丹人作戰(zhàn)的民兵組織。在那個特殊時期,“忠義”成為聽從朝廷號令、抗擊金人的民間武裝的專門稱號。在南宋初年,官匪不分、兵民轉換的現象成為一種常態(tài)。歷史上,宋江等人的起義發(fā)生在北宋末年,而有關水滸等人的傳說主要流行在南宋時期,是“忠義民兵”的活動時期,水滸故事在創(chuàng)作和傳誦的過程中吸收了忠義民兵的素材。水滸創(chuàng)作大量取材于南宋初年洞庭湖鐘相楊幺起義,其本就是“忠義民兵”。在今本中還保留有早期抗金內容的痕跡。例如民間

35、好漢多次提到與異族侵略者斗爭;大聚義時,宋江提出“保境安民”目標,唱出“衷心愿平虜,保民安國”。小說具體描寫中也有相應的痕跡:曾頭市武裝應為金人武裝;段景住所偷照夜玉獅子馬是大金王子坐騎;“大破連環(huán)馬”參照南宋戰(zhàn)場劉奇大破金人拐子馬的戰(zhàn)役;宋江受招安后征遼也有抗金的影子。站在小說成書的角度看,宋江等人接受招安正說明農民武裝深明大義,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舍身為國、保境安民。此舉絕非無恥投降、茍且偷生。不過在小說逐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歷史背景不斷發(fā)生變化,階級壓迫越來越明顯,因而宋江等人的招安之舉不大容易被讀者所理解。(3)應對主流社會的輿論。儒家倫理體系的根本支柱之一是強調秩序,而水滸以

36、反抗為主題,竟然從封建社會內部產生出來,是文學史、思想史的奇跡。小說能被當時的社會主流所接受,主要就是因為其不斷高舉的忠義旗幟。(五)水滸是一部“憤書”更是一部“快書”“憤書”由李贄在其為忠義水滸傳所作的序中提出:水滸是一部表達憤恨、發(fā)泄憤怒之書。小說作者抱有民族之憤,對徽欽二帝“北狩”之憤,對南宋茍安杭州之憤。小說中好漢,各有憤恨。林沖的憤恨:受高俅父子迫害,目的竟然是搶奪自己的妻子;楊志的憤恨:空有本領,報國無門,反被奸臣迫害,潑皮欺凌;武松的憤恨:市井惡霸霸占嫂子害死哥哥,官府不肯為他伸冤做主;此外其他好漢各有各的憤懣。憤懣發(fā)展到極致,英雄豪杰以牙還牙、一些換血,便使得小說中出現大量報仇

37、雪恨的情節(jié),水滸因此變成一部喋血復仇的快意之書?!翱鞎敝翱臁?,是指快意、暢快,包含三個層次:個人報仇雪恨之快林沖(山神廟復仇)、武松(喋血鴛鴦樓);行俠仗義勇于助人之快魯智深(為他人丟掉自己的軍官祿位和大好前程);打破一切束縛、開創(chuàng)一篇新天地之快魯智深。小說中的梁山泊在封建統(tǒng)治者看來,是盜藪、賊窩,但在小說作者的營造之下,卻成了忠義之士以及一切受壓迫、冤屈者的樂土。在百回本第七十一回梁山英雄大聚義之后有一駢文粗線條地勾勒出了好漢們意氣相投的情景,但仍舊未擺脫封建倫理忠義的范疇。到了袁無涯一百二十回本水滸全書中,這一駢文內容大變,描述了來自梁山好漢來自五湖四海的場面,歌頌了“四海之內皆兄弟”

38、的理想,從公子王孫到升斗小民,大家都和諧相處、平等相待,即使是性格不同的人也能相互包容、“識性同居”。通過這一韻文的更換,水滸傳的主題思想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達到“快書”的至高境界。(六)百姓亂世求活的悲劇內蘊梁山好漢與祝家莊有本質區(qū)別嗎?(1)梁山好漢與祝家莊都是不受官府控制的民間武裝,他們的頭領都是地主豪強,基層成員都是貧苦的農民漁父之類,而這人員構成上并無本質不同;(2)二者政治訴求都是反貪官不反皇帝;(3)梁山好漢與官府聯系更為緊密;(4)二者從背景上講都屬于“忠義民兵”組織,從宋江的“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呼保義”等綽號明顯可以看出他民兵武裝領袖的身份;(5)梁山好漢和祝家

39、莊的文學素材都來源于洞庭湖農民大起義,洞庭湖農民大起義分前后兩個階段,祝家莊武裝取材于第一個階段即:天子崗山寨(鐘相和其子)階段,梁山好漢取材于第二個階段即:洞庭湖水寨(鐘相弟子楊幺)階段。洞庭湖起義發(fā)生的荊湖地區(qū),戰(zhàn)爭破壞農業(yè)生產,糧食短缺,繼而成為了重要物資。梁山與祝家莊征戰(zhàn)的原因根本上是經濟、糧食,是亂世民眾為爭奪生存機會而進行的殊死搏斗。(七)水滸的思想局限“中國確也盛行著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其原因就在于中國社會還有三國氣和水滸氣”魯迅魯迅先生所說的“三國氣”“水滸氣”是不良的習氣:無是無非、黨同伐異、麻木不仁、漠視公權、蔑視生命、男尊女卑、不講秩序等種種陳腐落后的習俗。1、漠視生命:

40、殺戮和死亡是貫穿水滸傳全書的不間斷的主題,有時小說作者是甚至是以欣賞的態(tài)度描寫殺戮。在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這一情節(jié)中,作者用三個巧妙的比喻掩飾對生命的漠視,青少年讀者容易接受不良暗示。古人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殺戮場面過多是水滸與現代理念(敬畏生命、悲憫、仁愛)的最大隔閡。水滸中對于生命的漠視根源在于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方式的殘暴、無道,百姓只能以麻木應對,或是以暴易暴。2、對婦女的蔑視:正面女性或粗魯無女人氣,或形象蒼白單??;反面女性水性楊花道德敗壞,皆成為英雄的刀下之鬼:宋江殺閻婆惜,武松殺潘金蓮,楊雄石秀合伙殺潘巧云。其原因可能是民間幫派對于女性的禁忌。3、其他:拔高“義”的道德地位,無視秩序

41、和法度等等。中國當代作家阿城有觀點:取其精華之時往往受其糟粕。(八)國外如何看待水滸的主題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明代四大奇書。1、日本、朝鮮、越南等國早就有了水滸傳的漢文版本和本國譯文版本;2、日本十八世紀摹仿水滸的小說:本朝水滸傳,說明日本人對水滸的認同與仰慕;3、在歐洲法德學者較早介紹和翻譯水滸傳。19世紀中葉(鴉片戰(zhàn)爭之后)法國最先有了水滸的節(jié)譯本中國的勇士們民俗傳奇小說內容僅限于魯智深、林沖。上世紀七十年代,法國葛利瑪七星出版社出版了水滸傳全譯本(最高規(guī)格),被推選為1987年年度之書,翻譯者榮獲當年法蘭西文學年度大獎。4、水滸傳在德國傳播比法國略晚,被翻譯成德文節(jié)譯本中國巨人歷險記強盜

42、與士兵,全譯本梁山泊的強盜(上世紀三十年代)。漢學家衛(wèi)禮賢認為水滸傳在本質上是一部道德反叛的古典作品。5、在英語世界,美國賽珍珠翻譯七十回本全譯本四海之內皆兄弟;七十回本的另一譯者杰克遜認為水滸傳反映的是人類靈魂不可征服的向上不朽的精神。水滸傳具有跨越時代、超越民族界限、可以被全人類所接受的價值觀念。水滸傳之于中國頗似希臘人的伊利亞特(荷馬史詩)、印度人的羅摩衍那、日本人的平家物語、西班牙人的堂吉訶德、俄國人的戰(zhàn)爭與和平。第二講水滸傳的作者一、關于水滸傳作者的四種表述:1、施耐庵、羅貫中合著;2、羅貫中著;3、施耐庵著;4、無名氏著。原因:古人對白話小說的著作權不關注,古代小說家的地位十分可憐

43、,無法和詩人、散文家甚至戲劇家相提并論小說使用下里巴人的語言;白話小說出身低微;小說作者作者地位不高。e.g.西游記最早版本的署名:華陽洞天主人;醒世姻緣傳作者署名西周生;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都是筆名。水滸傳最早的最可靠的版本,是明代萬歷三十八年的杭州容與堂百卷版本,全稱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其實此書并非李卓吾評點,實際作者也并沒有署名。明代學者朗瑛在其著作七修類稿中說水滸傳作者是羅貫中;同時代文人田汝成也認為水滸傳作者是羅貫中(道聽途說)。明末胡應麟、金圣嘆則認為水滸傳作者是施耐庵明代嘉靖年間學者高儒的百川書志指出水滸傳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編輯、加工),作者是兩個人。二、施耐庵與羅

44、貫中:施耐庵:浙江杭州人,小說家(其名字“耐庵”更像文號或是一名),寶敦樓傳奇匯考目中指出施耐庵可能是施惠(元末明初戲曲家,著有幽閨記),但是孤證,不可考。施耐庵本人年紀應大于羅貫中,有人認為施耐庵是羅貫中老師(明代文學家胡應麟在其著作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也有人認為二者只是隔代合作,還有人認為施耐庵并無其人,只是水滸傳最后整理者的托名。羅貫中: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大約生于公元1330年,主要文學活動在杭州進行。有記載其雄心勃勃,有志圖王;還有記載其曾在元末起義領袖張士誠手下做過參謀。羅貫中鐘情于歷史題材,相傳其曾作了十七史演義,不過保留僅三部:三國演義、隋唐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傳,此外還有

45、三遂平妖傳(北宋慶歷年間一次士兵起義)三、水滸在嘉靖朝聲名鵲起:今天的水滸傳最早只有萬歷時期刊印版本(羅貫中死后200多年),有關百回版本的水滸傳最早出現在嘉靖朝(公元15221566年,羅去世100多年后),嘉靖朝官僚郭勛曾出資刊印水滸傳(武定版,未曾流傳)有關水滸傳最早的評論也是出現在嘉靖朝,嘉靖上層文人李開先曾評水滸傳:“委曲詳盡,血脈貫通,史記之下,便是此書?!保òó敃r先進上層文人崔銑、熊過、唐順之、王慎中、陳束也都對水滸傳大加稱贊,“一事而二十冊”前無古人)百回水滸在嘉靖之前一百多年為何一直沒人提及?元末明初的兵荒馬亂又如何給施羅二人提供一個寫巨著的安定環(huán)境?四、一種可能性:百回本

46、水滸大概是是嘉靖朝最后完成的:施耐庵、羅貫中寫的水滸只是類似全相平話五本幼稚粗糙的短篇小說。水滸傳的最后創(chuàng)作完成不在元末明初,而在明代嘉靖初年(魯迅、胡適、鄭振鐸、聶紺弩、戴不凡等大家都如此認為)。戴不凡認為水滸的最后成書于郭勛有關,施耐庵是郭勛托名。依據有:1、銀子是明代中期貨幣特征(元朝、明初多用紙鈔、銅錢);2、明代特有武器腰刀;3、明代特有的兵役制度;4、明代特有的地名等等。以上證據皆可證明百回本水滸傳創(chuàng)作背景是明代中葉。但百回本水滸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不是郭勛的門客(郭勛注重政治投機)。胡適先生認為水滸的作者是才氣縱橫的下層文人,其創(chuàng)作時間應晚于元末明初,但早于嘉靖初年,大約是明代宣德初年或

47、稍前,約公元14201430年。其創(chuàng)作前四十回才華橫溢,之后可能是他人續(xù)作(或為郭勛門客)。第三講水滸傳的版本一、繁本系統(tǒng)(今日常見):百回本水滸傳可了解水滸的早期面貌;一百二十回水滸全傳內容最全的版本;七十回本金圣嘆刪削的水滸傳簡練精彩。所謂繁本,描寫細膩,文字繁復,具有很高文學價值的文本。時間順序: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一)百回本水滸傳一個有疏漏的版本:萬歷三十八年,杭州容與堂版本水滸傳最具代表性。雖名為李卓吾點評,實為葉晝代筆。百回本有一百回一百卷,以七十一回為界,之前演說好漢聚義,七十一回大聚義達到高潮,之后受招安、北征遼國、南平方臘。書中疏漏:1、書第二十回,宋江把通賊的證據保留

48、而不銷毀有違常理;2、第七十二回,柴進偷入皇宮禁苑,看到皇帝在御屏風上書寫的四大寇:山東宋江、淮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王慶與田虎的結局卻沒有交代;還有帶“天都外臣序”的版本、大滌余人序本、鐘伯敬批評本等一二十種。(二)一百二十回水滸全傳一個更加完整的繁本:明末蘇州刻書家袁無涯的一百二十回本,書名為出像評點水滸忠義全書(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附有李卓吾讀忠義水滸全傳序、忠義水滸全書小引、忠義水滸全書發(fā)凡以及插圖一百二十幅,插增王慶、田虎故事,并彌補其他漏洞,可能是萬歷時期通俗文學作者馮夢龍增補了征王慶、田虎(征遼后、平方臘前)的二十回,他著有三部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還增

49、補了三遂平妖傳,整理了大量小說、筆記、民歌等。此外還有郁郁堂本、寶翰樓本等崇禎時的刻本。(三)被金圣嘆“腰斬”的七十回繁本:金圣嘆所認為六才子書:離騷、莊子、史記、杜甫詩、水滸傳、西廂記。七十回繁本書名金圣嘆批評第五才子書水滸傳,此書初刻于崇禎十四年(1641年),全書七十五卷七十一回,包括其所撰寫三篇序文、宋史綱目、水滸傳讀法以及假托施耐庵名的貫華堂原序,截取百二十回本前七十一回,把第一回改成“楔子”,并進行潤色加工和逐回點評。原因可能是金圣嘆活在明末農民起義、遍地狼煙之時,作為封建文人不愿為強盜唱贊歌,讓好漢有被招安的結局,故刪削之。還有其他重刻本。二、簡本系統(tǒng)(今日難見)簡本:情節(jié)豐富、

50、描寫簡陋的本子?,F存簡本刊本:二十五卷本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三十卷本文杏堂批評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一十五回本水滸傳、二十五卷一百一十五回本全像水滸傳等等。其中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是萬歷二十二年建陽余氏雙峰堂所刻(比容與堂本還要早16年),前三十回有回目、回數,后文無回數,總數為一百零四回。此外還有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合刻本(出于商業(yè)推銷的目的),例如崇禎年間二十卷一百一十回本廣東雄飛館所刻的英雄譜,和清代的漢宋奇書等。三、繁簡關系:學術界稱呼:百回本文繁事簡本,簡本文簡事繁本,百二十回繁簡綜合本,七十回“腰斬”斷刻本。先后順序:魯迅等認為簡先繁后(中國小說史略),何心、柳存仁、聶紺弩也是如此認為

51、;胡應麟等認為繁先簡后(少室山房筆叢);周亮工從經濟原因出發(fā)認為簡本應當取代繁本,胡適贊同。四、失傳版本:清末學者繆荃孫曾收藏郭勛武定本水滸傳;每回前言為妖異之語的版本;明人吳從先小窗自紀提到的版本。第四講水滸傳的人物之一宋江宋江:農民起義的軍事統(tǒng)帥,一百丹巴將和十萬梁山好漢的精神領袖,穿起水滸故事的一條主線。從小說第十八回登場開始,就始終處于小說中心位置。一、其貌不揚,才疏德淺的押司小吏:梁山事業(yè)的起落興衰“成也宋江,敗也宋江”。面黑身矮,綽號“黑宋江、黑三郎”。武藝平平,軍事謀略一般,出身、職位低微。以德服人是宋江成為領袖的條件,作者意為樹立宋江仁愛寬和的儒者形象和領袖風度,卻引起讀者的反

52、感,“虛偽”成為讀者對其的印象。二、金圣嘆眼中丑陋的宋江形象(虛偽):舉例:1、身為英雄好漢,本應不近女色,卻在他人撮合下,娶了疑似青樓女子做外室;2、宋江當眾發(fā)志不除行枷之后又接連九次提到行枷,口是心非、為人虛偽。連在好朋友面前都不披露真心。(小說第三十六回)金圣嘆說宋江權詐不定,只會用銀子籠絡人心,對其大加貶低。三、宋江的價值所在:把握忠義的舵輪:“作者有意丑化宋江”這一看法并不準確,小說家不可能自相矛盾。宋江作為山寨一號人物,是起義軍這條航船的舵手,始終把握著起義軍的航向,使它不能脫離忠義的軌道。小說第三十二回中,宋江就曾規(guī)勸武松早受招安,保家衛(wèi)國。宋江在大聚義時曾宣誓:共存忠義于心,同

53、著功勛于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梁山諸人皆是被逼上山,林沖飽受欺凌、楊志家族夢想破滅等等不一而足,上山一途絕非輕松喜樂。人的思想受時代主流價值觀念的制約,其制約來自教育、輿論甚至是社會心理積淀。在當時擺在宋江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受官府鎮(zhèn)壓;二是跟官府妥協。義軍最后接受招安是因為舍此之外,別無出路。宋江最終實現了對社會的回歸,實現了做忠臣義士的理想。李贄等贊揚宋江是“忠義之烈”。結合水滸傳初期版本,宋江最終接受朝廷調遣,是符合民族利益和時代精神的。小說家不可能處心積慮的貶低宋江。四、金圣嘆為什么貶低宋江?1、宋江這個人物確實塑造得不夠完美;金圣嘆批判宋江有前人影響的因素,容與堂本序言有類似的評論

54、;2、金圣嘆批判宋江也有不得已之處。金圣嘆對梁山好漢不吝贊美之詞,武松“天神”,魯智深“上上人物”,李逵“一片天真爛漫到底”。金圣嘆身處明末風雨飄搖、盜賊蜂起之時,不能做歌頌強盜之事,因而認為水滸不應冠以忠義之名,借批判宋江來表達對流寇的否定。“水滸傳獨惡宋江,亦是殲厥渠魁之意,其余便饒恕了”。用以應付當時的正統(tǒng)輿論。五、從小說成書角度看宋江矛盾性格的成因:不同版本中的水滸傳中,宋江的形象有著不小的差異:1、宋末元初的話本大宋宣和遺事中,宋江有強梁氣概、不大注重名節(jié)操守;2、“吳讀本”水滸傳中宋江行為謹慎、性情忠厚、正人君子;3、今本在兩套版本的基礎上捏合而成,思想性格上接受“吳讀本”水滸傳中

55、的宋江形象,故事情節(jié)上吸收大宋宣和遺事的內容。今本如此捏合人物形象,難免使之產生分裂感:宋江作為忠義之士卻不顧朝廷法度,去給強盜送信;作為正人君子,卻收養(yǎng)外室、虐殺人命。水滸傳作為最早的章回體巨著,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缺乏榜樣的借鑒,因而在評價人物形象時,應多幾分寬容。六、戴宗傳假信:來自域外的故事情節(jié)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戴宗傳假信”的故事,來自南宋人洪邁的筆記小說夷堅志中的一篇桂林走卒。其實,在其他外國小說中,也有類似的情節(jié)。例如德國格林童話有三根金頭發(fā)的魔鬼、俄國民間故事富馬爾科和倒運的華西利的故事中都有類似情節(jié)。其中三根金頭發(fā)和“戴宗傳假信”二者的故事情節(jié)非常相似。中國“傳假信”故事的源頭,可能是

56、三國時期,一名名叫康僧會的和尚,所翻譯的西域佛經六度集經中的一篇故事四姓害子。七、棄子范型與江流兒模式:另一個來自域外的情節(jié)類型“屢經磨難、終有所成”的寫法也是一種民間故事類型的表述模式,在六度集經四姓害子中也有此情節(jié),學者稱為“棄子”神話類型。詩經中大雅生民的主人公,周族始祖棄(后稷)也有類似經歷。此種表述模式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于公元前兩千年,是關于兩河流域的薩爾貢國王的傳說。此后在巴比倫文明中,關于英雄吉爾伽美什的傳說里也有類似情節(jié)。希臘神話中也有不少棄子故事。孟子當中所敘述的大舜的成長經歷,類似是“棄子”故事的延伸類型。英雄人物長大成人后,依舊屢遭磨難。痛苦經歷也成為磨難、鍛煉乃至造就

57、英雄人物的條件。宋江漫長曲折的上山過程,又是其經受磨練、性格成長的過程。體現了“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傳統(tǒng)儒家公式。體現了“棄子”模式。宋江堪稱“盜之雄者”,他作為封建正統(tǒng)社會的“棄兒”,自第十八回露面到第四十二回落草,無一刻不處在危險當中,終于百煉成鋼、千琢成器。類似于后稷、大舜、徐偃王、唐僧、薩爾貢、摩西等等“棄子”圣雄。“江流兒故事”的深層含義意為“水中之新生”。宋江等一百零八將都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百零八將落草后又受招安,正類似于投水而又上岸,整部“水滸”也類似于一部“江流兒傳”。評價歷史人物、文

58、學人物,應當選擇當時的歷史視角,抱著理解的、體諒的態(tài)度去考察人物、評騭歷史。第五講水滸傳的人物之二林沖林沖,是和小說“逼上梁山”的主題相緊密聯系的,這一概念也是從其遭遇中提煉出來的。林沖作為中下級軍官(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即教官、教練),生活富足而安定,俸祿穩(wěn)定、家庭美滿、前途光明,本不具有上梁山落草的理由。一、高俅父子對林沖的五次逼迫:1、岳廟調戲林娘子;2、陸家欲玷污林娘子;3、白虎節(jié)堂施毒計加罪林沖;4、野豬林欲殺害林沖;5、草料場想燒死林沖二、林沖心理變化:1、第一次受逼迫時,林沖心理復雜。向魯智深解釋不打高衙內的理由:不知者不怪,給上司留面子,經濟命脈掌握在人家手里。與其說是給魯智深

59、聽,倒不說是自我安慰;2、第二次受逼迫時,林沖不再隱忍,滿腔憤怒。然而卻內心怯懦,不敢直面強大的對手,只能向陸謙撒火;3、第三次受逼迫時,林沖雖欲報仇,已是無能為力,卻仍心地善良;4、第四次受逼迫時,仍心存幻想,不愿與社會主流決裂;5、第五次受逼迫時,終于滿腔憤恨地與丑惡社會徹底決裂,完成了從順民到反抗者的徹底轉身。三、林沖人物分析:林沖對他人凌辱一忍再忍,遇事瞻前顧后,疑慮重重,性格怯懦,優(yōu)柔寡斷,卻心地善良。他不是超人,他更接近于普通人,過于平凡乃至于平庸。林沖更像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乃至于我們自己。當身心受傷,只能隱忍、妥協,用時間沖淡憤怒、平復創(chuàng)傷林沖安分守己,息事寧人,面對災禍,往往手

60、足無措,久而久之往往由悲憤而麻木,只有逆來順受、屈從命運。只有在無法忍受時,才會一次性爆發(fā)。一個最不可能造反的人,最終被逼上梁山,從側面反映了這個社會的窳敗已經無可救藥。林沖的故事生動地體現了水滸傳“官逼民反”的主旨。四、林沖綽號:“豹子頭”這一綽號暴露了林沖形象成長的秘密。清代學者程穆衡在其文章水滸傳注略中解釋“豹子頭”應是豹群首領,其實存在誤解。“豹子頭”應當是頭如豹子,強悍兇猛,是對張飛肖像描寫的借鑒。林沖和張飛的形象描寫相似、使用武器相同;在水滸傳第四十八回出場詩中:“滿山都喚小張飛,豹子頭林沖便是”;第七十八回,有一篇賦:“林沖燕頷虎須,滿寨皆稱翼德”;山寨五虎將中,林沖對應的便是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