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2021-2022學年八年級歷史課件_第1頁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2021-2022學年八年級歷史課件_第2頁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2021-2022學年八年級歷史課件_第3頁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2021-2022學年八年級歷史課件_第4頁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2021-2022學年八年級歷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本課重點壹重點內容“兩彈一星”、航天技術、雜交水稻、青蒿素貳課程標準了解“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了解鄧稼先的艱苦奮斗的精神,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兩彈一星”第4個自己研制氫彈的國家第5個獨立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國家為什么要發(fā)展“兩彈一星”?材料一:我們今天要比昨天更強大,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們要不受別人的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

2、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標志。鄧小平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材料三:中國發(fā)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國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fā)展核武器,正是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要消滅核武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1964年10月16日)保衛(wèi)國家安全,增強國防防御實力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打破核壟斷,維護世界和平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兩彈一星”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yè)。1947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

3、博士學位。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的第9天就啟程回國。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奠基者。 在我國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鄧稼先32次親歷現場,15次擔任現場總指揮。 奉獻到傾盡所有,奮斗到至死方休。為了祖國,犧牲值得!為了人民,奉獻值得!為了明天,奮斗值得!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兩彈一星”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fā)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0年錢學森回國受阻,并受美國方面監(jiān)禁,1955年在中國多方面的努力下回到中

4、國。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各國原子彈與氫彈成功研制的時間間隔法國美國英國蘇聯中國8年零6個月7年零3個月4年零7個月不到四年2年零8個月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兩彈一星”精神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兩彈一星” 星彈事業(yè)是新中國最引以為自豪的偉業(yè)之一,其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霸權主義橫行的國際環(huán)境中確保了我國的和平發(fā)展。中國有了必要的核自衛(wèi)力量,才使兩大霸權國家心存顧忌,對我國進行“核手術”的計劃才沒能付諸實施。苗東升“兩彈一星”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一夜之間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法國評價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

5、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漫步太空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漫步太空 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 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雜交水稻中國農民說: 吃飯靠兩平,一

6、是鄧小平,二是袁隆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世紀70年代,農業(yè)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人物簡介: 袁隆平培育出秈(xian)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20世紀70年(1973年)。 我國將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了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中國第一個特等發(fā)明獎獲得者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雜交水稻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fā)明之后的第五大發(fā)明,贊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為解決我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1

7、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青蒿素患瘧疾的兒童 瘧疾,俗稱“打擺子”,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這種疾病最明顯的癥狀就是周期性的全身發(fā)熱、發(fā)冷、多汗,若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則會引發(fā)貧血、脾腫大、腦水腫、臟器衰竭等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發(fā)病時,患者時而高燒不止,燥熱難忍;時而如墜冰窟,全身顫抖。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屠呦呦

8、發(fā)現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chuàng)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開創(chuàng)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 在困境中,屠呦呦再次請教中醫(yī)專家,并對以往研究過的幾個藥物的歷代文獻進行重新溫習,發(fā)現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可以截瘧的記載,悟及應以低沸點溶劑提取青蒿。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主辦. 中國科學技術獎勵年鑒 2017年 上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7:P431.1956年后(1)方針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2)成果2.改革開放后中共

9、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化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成果豐富。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fā)展,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越來越大三、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文化成果豐碩三、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前1978年后文學話劇/電視舞劇茶館劇照東方紅劇照絲路花雨劇照電影總體風格:各領域作品形式多樣,題材廣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與國際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三、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

10、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什么建國以來科技文化能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前提。 黨和政府對科技發(fā)展的重視和正確決策,為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保證。優(yōu)秀的科學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業(yè)中的開拓創(chuàng)新和無私奉獻。本課小結當堂測評(2021安徽)日本官員承認,進入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了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后,英國媒體評論說,如果“四大國”繼續(xù)

11、假裝中國弱。這是在發(fā)瘋,趕緊讓中國進安理會。據此可知( )A核試驗的成功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B安理會擔負著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C新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新中國得到了西方各國的普遍承認(2021江蘇鹽城)近來我國科技喜訊不斷:5月15日,天問一號攜帶的“祝融號”成功登陸水星;5月30日,天舟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交會對接。下列成就與此屬一個領域的是(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進行C“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 D屠呦呦團隊發(fā)現了青蒿素(2021貴州黔東南)“神農再世,幾十年育種育苗,揮汗弄泥,九旬猶是種糧漢。院士無雙,十多億遠饑遠餓。倉豐碗滿,百姓長思扛鼎人。”這副對聯紀念的人是( )A王大珩 B王淦昌 C袁隆平 D陳芳允ACC當堂測評(2021遼寧大連)2021年4月29日,我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fā)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華民族的問天長歌又奏響了新的樂章。下列選項與上述成就屬于同一領域的是( )A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C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 D2012年“遼寧艦”交接入列(2021福建)袁隆平發(fā)明的“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技術,使中國雜交水稻研究水平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91歲高齡的他,還堅持在三亞基地開展科研工作。據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