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的自然資源第二節(jié):土地資源初二地理組 第12周中國的自然資源第二節(jié):土地資源初二地理組1 掌握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及其分布。2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現(xiàn)狀)是什么?3 我國的土地國策是什么?學習目標1 掌握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及其分布。學習目標自學指導 8-10分鐘認真、獨立、快速自學指導 8-10分鐘認真、獨立、快速 1、我國地域遼闊,由于_、_ 等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土地資源類型也多種多樣。(65頁)2、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由于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人們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也就不同。根據土地的利用的狀況,我們將土地資源分進行分類農業(yè)用地包括_、_、_,非農業(yè)用地包括_。(66頁)
2、3、我國國土遼闊,土地資源總量豐富,而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這樣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fā)展_、_、_、_、_生產提供了有力條件。但是,我國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小而且各類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合理,主要是:_、_、難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特別是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66頁第二段)地形氣候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漁業(yè)農林牧副林地少耕地 1、我國地域4、土地資源分布(68-69頁)季風區(qū)非季風區(qū)濕潤地區(qū) 半濕潤地區(qū)干旱地區(qū)平原丘陵山地干旱、半干旱地區(qū)4、土地資源分布(68-69頁)季風區(qū)非季風區(qū)濕潤地區(qū) 半5.國家制定并頒布了法令、法規(guī),并且把“_”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我國土地日是_月_日(72頁)十分
3、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6255.國家制定并頒布了法令、法規(guī),并且把“_一 土地資源的利用地形復雜多樣氣候復雜多樣土地資源多種多樣有利于農業(yè)生產 多種經營一 土地資源的利用地形復雜多樣氣候復雜多樣土地資源多種多樣有土地資源分類(66頁)耕地(13.5 )林地(16.6)草地(32.5)農業(yè)用地非農業(yè)用地建設用地土地資源分類(66頁)耕地(13.5 )林地(16.6)季風區(qū)非季風區(qū) 二 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68頁)耕地:東部季風區(qū)的平原及丘陵地區(qū)林地:東部季風區(qū)的山地草地:年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內陸地區(qū)400mm季風區(qū)非季風區(qū) 二 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68頁)耕地:東部目標檢測 一1
4、 我國林地主要分布在( )A濕潤地區(qū) B半濕潤地區(qū) C半干旱地區(qū) D干旱地區(qū)2 下列土地利用類型中,面積最大的是(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設用地3 我國土地資源的表述錯誤的是( )A土地類型多樣 B人均占有量小C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D水土流失不嚴重,沒有荒漠化問題4 下列地區(qū)中,土地利用類型以耕地為主的是( )A青藏高原 B內蒙古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四川盆地ACDD目標檢測 一ACDD1.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66頁下面): 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矛盾突出。 3.我國的土地國策是(72頁):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切實保護耕地。三
5、我國土地資源特點和國策2.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71、73頁)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占耕地1.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66頁下面):3.我國的土地國策3我國土地資源的構成有何特點?1可利用的土地有哪些?最少的是什么?2難以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多少?我國土地利用類型構成(67頁)1可利用的土地有哪些?最少的是什么?2難以利用的土地主要西北部:干旱、半干旱、高寒區(qū)水稻東南部:土壤肥沃季風顯著雨熱同期秦嶺淮河400mm畜牧業(yè)種植業(yè)水田旱地小麥 我國農業(yè)分布西北部:水稻東南部:秦嶺淮河400mm畜牧業(yè)種植業(yè)水田旱地2134西藏牧區(qū) 牦牛新疆牧區(qū)細毛羊青海牧區(qū) 牦牛 我
6、國四大牧區(qū)內蒙古牧區(qū)三河馬三河牛2134西藏牧區(qū)新疆牧區(qū)細毛羊青海牧區(qū) 我國四大 我國三大林區(qū)ABC東北林區(qū)西南林區(qū)南方林區(qū) 我國三大林區(qū)ABC東北林區(qū)西南林區(qū)南方林區(qū)目標檢測 二1 難以利用的土地是( ) A草地 B沙漠、石山和高寒荒漠 C宜林荒地 D宜墾荒地2 (2009湖北)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qū)和木材生產基地是: A南方林區(qū) B西南林區(qū) C東北林區(qū) D北方林區(qū)3 有關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敘述,錯誤的是( ) A草地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線以西的內陸地區(qū) B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和丘陵地區(qū) C林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的高山區(qū) D難利用的土地在西北內陸地區(qū)分布較廣4 下列關于我國土地資源分布
7、的說法,正確的是: A 草地華北平原 B 林地西雙版納 C 旱地大興安嶺 D 水田黃土高原BC目標檢測 二1 難以利用的土地是( )BC課堂小結1 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資源及我國 土地資源的現(xiàn)狀2 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及土地國策課堂小結1 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資源及我國當堂訓練 810分鐘積極動腦、動手完成作業(yè)核對答案:DCCDC BCBBAD當堂訓練 810分鐘積極動腦、動手完成作業(yè)核對答案:DC 1. (2010.十堰)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A 亞熱帶山地、丘陵和高原 B 年降水量400mm以下地區(qū) C 氣候干旱的西部內陸地區(qū) D 東部季風區(qū)的平原和盆地2、我國耕地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A.我國的城市化規(guī)模
8、大 B.農業(yè)用地數量大 C.山區(qū)多,平原少 D.人口數量大3下列地區(qū)中,主要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為主的是 A 內蒙古高原 B 長江中下游平原 C 橫斷山區(qū) D 珠江三角洲4.根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下列搭配合理的是A.我國西北地區(qū)-發(fā)展林業(yè)為主B.我國南方丘陵、山地-開辟梯田,發(fā)展種植業(yè)為主C.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圍湖造田、擴大商品糧基地D.內蒙古高原-退耕還牧 1. (20105、我國耕地與草地分布的界線大致是A 1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B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C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D 200毫米等降水量線6.(威海市中考)關于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現(xiàn)狀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耕地、林地比
9、重小 B.荒地多,后備資源充足C.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風區(qū) D.草地面積在曾加,草質優(yōu)良7.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主要的土地類型是A.旱地 B.水田 C.草地 D.林地8.有關我國耕地分布的敘述,其中組合正確的是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qū)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qū);主要分布在秦嶺一淮河一線以南;主要分布在濕潤的平原地區(qū);南方以水田為主;北方以旱地為主。A. B. C. D. 5、我國耕地與草地分布的界線大致是9、與秦嶺一淮河一線相吻合的界線有A.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分界線 B.一月0等溫線C半濕潤與半干旱地區(qū)的分界線 D.內流區(qū)和外流區(qū)的分界線10.下列關于我國土地資源利用表述不正確的是A.我國水土流失不嚴重 B.森林資源有日益減少的趨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行政總廚個人述職報告
- 糖尿病護理方案
- 3.3.1鹽類的水解酸堿性高二上學期化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
- 足跟痛的診斷與治療
- 保護牙齒小班安全教案反思
- 荷塘月色說課稿
- 安踏企業(yè)五年戰(zhàn)略規(guī)劃
- 生物物理學實驗室安全操作
- 機場租賃合同
- 健身中心土地租賃協(xié)議
- GB/T 42455.2-2024智慧城市建筑及居住區(qū)第2部分:智慧社區(qū)評價
- 2024年認證行業(yè)法律法規(guī)及認證基礎知識
- 2024廣西專業(yè)技術人員繼續(xù)教育公需科目參考答案(97分)
- YYT 0653-2017 血液分析儀行業(yè)標準
- 刑事受害人授權委托書范本
- 《文明上網健康成長》的主題班會
- 傳染病轉診單
- 手術室各級護士崗位任職資格及職責
- 小兒常見眼病的診治與預防PPT參考課件
- 班組建設實施細則
- 畢業(yè)設計(論文)汽車照明系統(tǒng)常見故障診斷與排除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