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漢語語音史_第1頁
第一部分漢語語音史_第2頁
第一部分漢語語音史_第3頁
第一部分漢語語音史_第4頁
第一部分漢語語音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部分漢語語音史第1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零.緒論0.1 漢族概說 華夏諸族 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黃河中游一帶的諸多民族或部落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歷經(jīng)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約在公元前3000年,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兼容周邊一些部落而形成一個較大的族體,后世看作“華夏族”祖先的。 前21世紀開始,夏、商、西周相繼出現(xiàn),華夏諸族從黃河流域發(fā)展到淮河、長江流域。西周已出現(xiàn)“華”、“夏”、“華夏”等族名,以別于蠻、夷、戎、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貴夷賤”觀念越來越強,華夏族內部的民族認同感不斷增強。 第2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

2、期六 秦漢時期,四百多年里社會相對穩(wěn)定和統(tǒng)一,人口、政治、經(jīng)濟等得到較大發(fā)展,民族認同感進一步增強,為了區(qū)別于其他族群,“漢人”這一稱呼出現(xiàn)。例: 單于使貴人故漢人衛(wèi)律說武,武不從,乃設以貴爵,重祿尊位,終不聽。(劉向新序) 唐朝文獻中出現(xiàn)“漢族”,例: 禪師法諱慧昭,俗姓崔氏,其先漢族 (清陸心源輯唐文拾遺) 此時期內,漢族人眾雖然大大增加,但還是集中在黃河、淮河流域,其他地方漢人稀少。 第3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 六朝時期,“五胡亂華”,漢族人口大量南遷,進入長江和珠江流域,民族融合廣泛發(fā)生。 唐代,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疆域大大擴展,漢族人向云南和中亞地

3、區(qū)發(fā)展。 明清時期,大量漢族人向周邊及境外遷徙,“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成為人口遷徙的代表性事件。第4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漢族 前身華夏諸族 構成諸多族群融合而成 發(fā)祥黃河中下游 形成時間漢朝 漢朝以來兩千多年里,由于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等優(yōu)勢,漢族先后融合了其他許多民族,或者說,其他許多少數(shù)民族全部或部分融入漢族之中,充實了漢族,使其越來越強大。民族融合遺跡: 北方漢人帶有較多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遺傳基因,身材相對高大,胡須較多;南方漢人帶有較多的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遺傳基因,身材較為瘦小,胡須較少;南北文化和語言也形成一定的差異。第5頁,共23頁,

4、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0.2 漢語史概說 夏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朝代,出土陶器上出現(xiàn)文字符號 商產生較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漢語的基本要素已基本 奠定。 周金文,跟甲骨文在結構和詞匯上都很接近; 諸侯兼并,形成少數(shù)較大的方言; 產生共同語:雅言 (雅-正;雅-夏,中國之人) 河南一帶語音成為標準音 第6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 春秋戰(zhàn)國諸侯之間方言差別顯著,交往和雜居 又使共同語得以傳播發(fā)展 秦移民、戍邊等措施促進共同語的傳播;“書 同文”政策促進書面語統(tǒng)一 漢方言向共同語集中,廣泛傳習儒家經(jīng)典促進 共同語發(fā)展;洛陽語音保持標準音地位 魏晉南

5、北朝北方多民族雜居,漢語推廣,洛陽 語音繼續(xù)充當標準音;南方方言受“北音” 影響,更為復雜;移民聚居,時代習用祖 先的語言(如客家話)第7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 隋唐古文運動繼承發(fā)揚共同書面語,出現(xiàn)許多 韻書和音義之書,促使?jié)h語規(guī)范化和傳播; 宋語言上與唐朝大體相同,洛陽、開封語音被 稱作“中原雅音” 元明共同語標準音仍為中原語音,謂之“正 音”,北京語音謂之“北音”,二者相對。 清北京音逐漸接替中原音而成為漢族共同語的 標準音 現(xiàn)代國語和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 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 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第8頁,共23頁,2022年,5月

6、20日,18點34分,星期六0.3 研究漢語史的目的和方法目的: 弄清不同歷史時期語音、詞匯、語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了解漢語的發(fā)展變化,探索發(fā)展原因,揭示發(fā)展規(guī)律。 研究方法: 1.歸納 從許多語言事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 2.比較 比較某些語言現(xiàn)象而得出一定的結論 3.統(tǒng)計 對研究對象的數(shù)據(jù)進行搜集、整理、計算和分析 4.實證 列舉大量實例以證明某種語言現(xiàn)象存在 5.探源 探明某種語言事實的起源及其演變,以了解其發(fā)展 線索和規(guī)律 6.轉換 通過句型的變換來解釋某一語言現(xiàn)象 7.推演 利用一般存在的語言事實,推論出某種語言現(xiàn)象可 能存在第9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

7、0.4 研究漢語史的依據(jù) 1.歷代保存下來的書面語言(經(jīng)、史、子、集) 2.前人的研究成果(字、詞、音韻) 3.外語借詞和親屬語言 4.現(xiàn)代漢語方言第10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0.5 漢語發(fā)展史的分期 呂叔湘(二分) 1. 古代(商唐五代); 2. 近代(宋以后) 王 力(四分) 1. 上古 公元三世紀以前(商周秦漢) 2. 中古 四十二世紀(魏晉宋) 3. 近代 十三十九世紀(元明清) 4. 現(xiàn)代 二十世紀(五四以后) 太田辰夫(五分) 1上古:(商漢) 2中古:(魏晉南北朝) 3近古:(唐宋元明) 4近代:(清) 5. 現(xiàn)代:(民國以降)第11頁,共23

8、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 高本漢(瑞典著名漢學家,1889-1978)(五分): 1太古: 詩經(jīng)以前 2上古: 詩經(jīng)到東漢 3中古: 六朝到唐 4近古: 宋代 5老官話 元明 向熹(四分): 1上古:商周秦漢(前183世紀) 2中古:六朝唐宋(412世紀) 3近代:元明清 (1320世紀) 4現(xiàn)代:“五四”以后第12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0.5 參考書推介王力 漢語史稿,(上、中、下),科學出版社, 1957、1958.向熹 簡明漢語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 北京大學出版社,

9、2003.第13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第一部分 漢語語音史第一章 上古漢語語音系統(tǒng)1.上古漢語聲母系統(tǒng) 1.1 研究上古聲母系統(tǒng)所依據(jù)的材料: a. 中古聲母 比照中古韻書、韻圖所歸納的聲母 b. 形聲字的聲旁 80%以上的漢字為形聲字,其聲旁可用來研究讀音,如:非匪 、菲、排、徘 c. 異文 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如“匍匐”、“扶服”、“扶伏”、“蒲伏”。 d. 讀若、讀如 如說文水部:“沖、涌搖也,讀若動?!?e. 聲訓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釋詞義,探求事物得名之由。如釋名:“邦,封也?!薄榜R,武也?!?f. 現(xiàn)代方言、古代外語借詞 如:贛、湘方言中“無”

10、讀mo.第14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 1.2 上古聲母系統(tǒng)(28) 中古聲母系統(tǒng)(36) 1.唇音: 1.唇音: 幫 滂 并 明 重唇 幫 滂 并 明 輕唇 非 敷 奉 微2.舌頭音: 2.舌音: 端 透 定 泥 余 來 舌頭 端 透 定 泥 舌上 知 徹 澄 娘3.舌面音: 3.齒音: 章 昌 船 書 禪 日 齒頭 精 清 從 心 邪4.齒音: 正齒 照 穿 床 審 禪 精 清 從 心 邪 4.牙音:見 溪 群 疑5.牙音: 5.喉音: 曉 匣 影 喻 見 溪 群 疑6.喉音: 6.半舌音:來 曉 匣 影 7.半齒音:日第15頁,共23頁,2022年,5月

11、20日,18點34分,星期六 1.3 上古聲母的特點 第一、古無輕唇音 錢大昕(清)首先提出,中古漢語有輕唇音(唇齒音)“非、敷、奉、微”,上古沒有。通過以下證明:a.異文 伏羲-庖羲、汾水-盆水、文水-門水b.聲訓 負,背也。房,旁也。望,茫也。c.讀若 娓,順也,讀若媚。紛,讀若豳。d.直音 負音佩。苻音蒲。繁音婆。e.反切 馮,皮并反。方,蒲郎反。便,方連切。f.形聲字 “浦、匍、鋪、捕”重唇,“輔、敷”輕唇。 “逼、楅、偪”重唇,“富、福、副”輕唇。g.方言 廈門話:方、飛、飯、婦、尾b 芳、藩、帆、浮、縫p 問、物、晚m 第16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

12、六 第二、古無舌上音 徐用錫(清)提出,錢大昕詳細論證,上古沒有“知、徹、澄”三母。例證:a.讀若 說文:沖讀若動。釋文:古讀直如特,沖子猶童子也。b.聲訓 古音陟如得。詩“陟其高山”,鄭玄箋:“陟,登也。”登、得聲相近。c.反切 沖,徒東反。d.形聲字 “都、豬”;“掇、輟”;“迪、抽”; “蹬、橙”;“他、池”e.方言 廈門話:知、遮、澄、召d 徹、抽、池、程t第17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2 上古漢語韻母系統(tǒng)(三十) 2.1 研究上古韻母所依據(jù)的材料: a.切韻系統(tǒng) b.先秦韻文,主要是詩經(jīng)、楚辭的用韻 c.形聲偏旁 同一形聲偏旁的字屬于同一韻部。如:“

13、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逼渲小肮?、壺、苴、樗、夫”押韻,應該屬于同一韻部。 呱、孤、狐、弧 詛、祖、阻、俎 第18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 2.2 韻母系統(tǒng)(三類三十部)陰聲入聲陽聲之職蒸幽覺冬宵藥侯屋東魚鐸陽支錫耕脂質真微物文歌月寒緝侵葉談第19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 3. 上古漢語聲調 3.1 明清學者 有的認為古無四聲(明陳第),有的認為四聲一貫,即一個字可以根據(jù)需要讀成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四聲可以通轉(清顧炎武),有的認為古有四聲(清江永、王念孫等),有的認為古無入聲(清孔廣森)或無去

14、聲(清段玉裁)等。 3.2 王 力:古有四聲,分為舒聲(平、上)和促聲(長入、短入) 3.3向 熹:贊同王力的看法,認為:上古聲調分舒、促兩類,舒聲以元音結尾,因元音的長短高低不同而分平聲和上聲,促聲以-p、-t、-k收尾,也因元音長短高低不同而分為長入和短入。第20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附:漢語研究簡史第一階段:漢初東晉末(前35世紀),語義研究階段1.小學:即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研究目的是為“讀經(jīng)”掃清語言文字障礙,為經(jīng)學服務。2.語文學: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另一稱呼,因為研究的是書面語言(文獻語言),所以稱語文學。3.漢代小學四大著作:爾雅,戰(zhàn)國秦漢時期成書方言,漢,楊雄釋名,漢,劉熙說文解字,漢,許慎第21頁,共23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4分,星期六第二階段:南北朝明末(517世紀),語音研究階段。 切韻,隋,陸法言。 廣韻,宋,陳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