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高考歷史模擬試卷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jiān)考員收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團(或群體)因應不斷變化的歷史環(huán)境,利用憲法衍生的憲政機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聯邦的‘公共’利益的定義和定位,相互進行一種連續(xù)不停的談判和妥協;從而使舊的憲法原則和實踐得以修正,使新的憲法原則和實踐得以產生?!边@段話的核心觀點是A.因時代發(fā)展而變是美國憲法的重要特征B.陳述了美國憲法兩百年來的完善歷程C.談判和妥協使美國憲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D.國家政治制度建設需要隨經濟發(fā)展而調整2.古羅馬人認為,宇宙萬物服從于一個最高的理念——正義,這種正義是不以任何人為轉移的,人的任何行為都無法改變這種最高的法的理念。在古羅馬人看來A.法高于一切 B.法是最高理性 C.法彰顯正義 D.法是自然準則3.下表為清末民初福建新設立的工廠數,對此表理解最準確的是A.統計途徑與數據不同導致了趨勢相悖B.“清末新政"”客觀上推進福建近代化C.民國的成立推動了地方工業(yè)快速發(fā)展D.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推動民族企業(yè)發(fā)展4.下表為1940—1950年部分年份蘇聯加盟共和國預算支出情況表。據此可知,蘇聯的財政管理體制(摘自柯契托夫《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經濟文化建設及其預算》)A.調動了加盟共和國經濟建設積極性 B.有利于加盟共和國的全面綜合發(fā)展C.使得加盟共和國經濟建設基礎薄弱 D.增強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凝聚力5.在元朝的某疆域示意圖中,有一片區(qū)域標示為“宣政院轄地”,這片區(qū)域涉及今天的A.西藏、四川、新疆 B.西藏、四川、青海C.新疆、青海、甘肅 D.西藏、甘肅、蒙古6.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期間,新興工業(yè)異軍突起。下列關于這一時期新興工業(yè)發(fā)展狀況的敘述,正確的是①包括電力、石化、汽車工業(yè)等②在歐美列國中得到普遍重視③是自然科學新發(fā)展的必然結果④最先產生托拉斯等壟斷組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一幅圖畫上描繪人類求知過程的“知識山”,一路逐級而上,分別是語法、數學、邏輯、音樂、天文、幾何、修辭,在頂峰則是神學。這種概念最可能出現在A.公元前2世紀的麥加 B.公元3世紀的印度C.公元13世紀的巴黎 D.公元19世紀的英國8.1868年進口棉布在通商口岸的未稅口岸價和內地市場價格對比(單位:兩)如表反映出當時中國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貿易中心發(fā)生轉移C.近代民族工業(yè)的興起 D.國內統一市場形成9.1917年12月,北洋政府稅務處宣布:“以后凡屬手工所織之布,除仍照案由海關征收每百斤出口正稅銀l兩外,其應納50里內常關稅項應予一體豁免。”這一規(guī)定旨在A.推進民族工業(yè)近代化B.保護國貨市場競爭力C.改善對外貿易環(huán)境D.促進自然經濟瓦解10.圖為“中國近代產業(yè)工人人數變化統計資料”。從該資料中得出的正確結論是A.經濟領域近代化不斷發(fā)展 B.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深化C.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到頂峰 D.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11.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攜南渡,不知其幾千萬人”,南方地區(qū)小麥價格暴漲,“農獲其利,倍于種稻”,小麥在南方大規(guī)模種植,南稻北麥的糧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促成這一格局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A.曲轅犁開始從北方引入 B.南遷北民對面食需求的推動C.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D.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致12.煙標和火花反映著時代的變遷。根據圖片信息判斷,下列煙標或火花出現的先后順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13.卡爾曾提醒自己的學生:在研究歷史之前,應該先研究歷史學家。這是因為A.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B.一切歷史都是主觀史C.一切歷史都是客觀的D.一切歷史都是虛構的14.以1930年1月為例,中國絹織物的銷售額與去年同比下降2.9%,庫存量增加5.2%:襪子的銷售額下降9.5%,庫存量增加32.0%,1929—1934年間,生絲消費量從62萬袋降到45萬袋,減少了27%。這反映了A.傳統經濟具有抵抗性 B.民族工業(yè)衰退明顯C.國內繅絲技術的進步 D.國際市場需求萎縮15.至1969年初尼克松上任前,新中國與美國共舉行了134次大使級會談,但唯一的成果是1955年達成的關于遣返平民的協議,以至于有學者認為中美大使級會談是“聾子的對話”。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國對新中國的敵視B.“一邊倒”的外交政策C.外交談判策略不成熟D.朝鮮戰(zhàn)爭對雙方的影響16.“新時期中國外交進行了重大調整。按照是否有利于共同發(fā)展和繁榮來決定中國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單純從社會制度出發(fā),不再簡單以意識形態(tài)畫線,不再繼續(xù)劃分敵、我、友”。決定新時期中國外交選擇的根本因素是A.不結盟外交方針B.單純的意識形態(tài)畫線C.和平外交的思想D.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17.中國古代農民的實際負擔,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賦稅征課額,歷史上賦役歷來就有“明稅輕、暗稅重,橫征雜派無底洞”的弊病。這一弊病根源于A.農業(yè)社會以農為本的經濟理念B.農耕經濟時代小農經濟的脆弱C.專制王權之下法治精神的匱乏D.傳統文化重義輕利的價值追求18.總理衙門成立之初,署內官員分大臣、章京兩級。其中大臣主要從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及各部尚書、侍郎中選派,沒有定額;由一名親王擔任總署大臣,共同辦理衙門事務。這反映出當時的總理衙門A.具有臨時性機構的性質 B.全權處理涉外事務C.與軍機處處于同等級別 D.受內閣大學士牽制19.陳曉律先生指出:古典哲學家費希特和黑格爾,就極力宣揚強權主義和國家至上的思想。……這些思想對德國人養(yǎng)成守紀律、重責任和服從權威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統一后的德意志帝國是一個君主政體的聯邦。材料中“強權主義和國家至上”表現為A.憲法賦予首相國家最高權力B.各級官吏均由帝國皇帝任命C.帝國首相只對聯邦會議負責D.帝國議會擁有最高的立法權20.柏拉圖在談及雅典民主制度時說:“所有這一切總起來使得這里的公民靈魂變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誰建議要稍加約束,他們就會覺得受不了,就要大發(fā)雷霆。到最后像所知道的,他們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連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边@表明柏拉圖A.批判公民因信仰出賣靈魂 B.主張精英分子管理國家C.認為雅典民主是暴民政治 D.抨擊雅典法律形同虛設21.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軍駐浙江舟山部隊發(fā)生瘟疫。林則徐說英軍因“定海陰濕,病死甚多”,主張乘勢攻擊;而另一官員琦善則奏說:“病死者多系兵丁舵手,頭目較少,現已安然無恙”。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天朝上國觀念決定政治決策 B.林則徐的報道較為客觀C.政治立場不同影響事實判斷 D.英軍刻意掩蓋瘟疫真相22.為確保公民自由,羅馬通過民眾大會、元老院、保民官之間的權力分立和相互牽制的安排形成權力制衡格局。其中,保民官的憲政意義非常獨特:保民官既無立法權又無行政權,但擁有的否決權,不僅可以否定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也可以取消元老院決議的法律效力,為保護人民而對抗政府。據此分析,保民官的設置A.推動了羅馬法的進步和完善 B.緩解了羅馬帝國的社會矛盾C.有助于羅馬公民的政治平等 D.加快了羅馬憲政實施的步伐23.“又是庚申元旦節(jié),過年過得直貫沖。見面齊聲道恭喜,脫帽都行一鞠躬……祝罷再把新年賀,兩手深深打一恭?!边@些習俗在中國最早可能出現于:A.唐宋時期B.明朝后期C.民國初年D.新中國時期24.觀察下圖,其“勝負”決斷于A.等級君主制確立 B.君主專制建立C.斯圖亞特王朝建立 D.英國革命結束25.伯羅奔尼撤戰(zhàn)爭期間當伯里克利的政策給雅典人帶來沉重災難的時候他們判處伯里克利一筆罰金;當雅典軍隊遠征西西里失敗之后,雅典民眾開始轉而攻擊那些贊成遠征的演說家。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民眾決策具有強烈的情緒化特征B.實現民眾對執(zhí)政者的完全監(jiān)督C.直接民主導致權利被濫用和誤用D.體現了一定的“主權在民”觀念26.1947年美國提出的“歐洲復興計劃”為西歐14個國家所接受。雙方約定,美國提供的美元必須用來購買美國的援歐物資,所有受援國應對美國在關稅、貿易限制和國內市場方面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從材料看,美國這樣規(guī)定的出發(fā)點是A.恢復西歐經濟B.穩(wěn)固資本主義C.打開西歐市場D.遏制共產主義27.明代《天工開物》一書記載了我國某一時期的活塞式鼓風技術,活塞的反復運動可產生連續(xù)的風力,從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爐溫。該技術有助于A.打破西方科技壟斷B.大大提高冶金業(yè)的規(guī)模C.中國農業(yè)技術革命D.金屬工具的進一步推廣28.唐宋至明清,受對外貿易的推動,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明后期更是達到空前水平。據估計,17世紀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約達25—26.5萬公斤。導致17世紀白銀大幅流入國內的原因是A.海禁政策已經廢除 B.農產品商品化刺激C.世界市場已現雛形 D.重農抑商政策松弛29.1927年初,毛澤東充分估計了農民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偉大作用,明確指出了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和農民武裝的必要性,著重宣傳了放手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革命思想。這一思想A.發(fā)展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B.探索出符合國情的中國革命道路C.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走向高潮 D.豐富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論30.美國于1930年通過法令,對890種商品進口稅率平均提高40%。到1931年底,有25個國家采取報復措施,進口稅率比1929年提高60—100%。這一現象導致了A.經濟危機的緩解 B.關貿總協定成立C.世界經濟的惡化 D.羅斯福實施新政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儒家論述的“天下”,其實往往關鍵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內,所共尊者一人耳”。……隨著核心區(qū)域逐漸擴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漸漸融入中國,而漸漸膨脹的中國擁有了更遙遠的四夷,人們口中的“天下”,有時候指的是“中國”,有時候則包括了“中國”和“四夷”。漢代之后特別是到了隋唐,“天下”越來越兼帶“中國”與“四夷”。此后,在“天下”觀念里始終有“內”“外”的區(qū)別,有“華”“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異。——據黃興濤《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材料二鴉片戰(zhàn)爭后,對殖民侵略的反抗過程,也是從“華夷之辯”到中華民族的建構過程,正是同仇敵愾的反抗侵略斗爭,成就了中華民族;對滿族王權的反抗過程,同時也是“新民”的建構過程,將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為中華民國的國民。因此;正如“民族國家”這個合成詞所表達的那樣,“民”標示著這個新國家的政治屬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國家,而是人民之國家;“族”標示著這個新國家的文化屬性,她是中華民族之國家。——據翟志勇《中華民族與中國認同——論憲法愛國主義》材料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fā)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天下觀”的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前期推動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歷史背景。(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意義。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20世紀初,關于西方思想的最大權威是嚴復。他早年被清政府派到英國學習,在那里也讀了一些當時流行的人文學科的書。回國以后。他譯出了以下著作:赫胥黎《天演論》,亞當·斯密《原富》(即《國富論》),斯賓塞《群學肆言》,穆勒《群己權界論》、《名學》(前半部),甄克思《社會通詮》,孟德斯鳩《法意》(即《論法的精神》),以及耶方斯《名學淺說》(編譯)。嚴復是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開始翻譯這些著作的。此后他就非常出名,他的譯本廣泛流傳?!毒幾择T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材料二歐洲刊印孔子的著作是在1687年。比利時耶穌會士柏應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國哲學家孔子》。作為首次向歐洲介紹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獻,該譯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強烈反響?!袊浀浯蠖嘞缺环g成拉丁文,但很快就被轉譯成法文、德文和英文。由于法國傳教士在翻譯、介紹、研究中國典籍方面不遺余力,法國成為后來歐洲漢學研究的中心。他們除了翻譯中國經書。還撰寫有關中國的文章。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鋒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等都接觸過中國文化并對之有或貶或褒的評價,換句話說,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對他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鬃拥乃枷氤蔀楫敃r歐洲思想界反對宗教文化的一個武器,從而使中國的儒家學說成為18世紀歐洲思想所吸收的外來成分之一?!幾粤赫婊荨吨袊寮覍W說的譯介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嚴復翻譯西方著作的原因,并分析其譯本廣泛流傳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歐洲譯介中國經典的特點。并說明其意義。33.科技在文明進程中起著獨一無二的推動作用,也幾乎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獲得疊加性進步的力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亞里士多德對他那個時代的主要哲學問題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構建了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哲學體系……后來,歐洲的基督教社會從阿拉伯人手中重新得到了他的著作,并將其譯成拉丁文,他的學說中那種嚴密的邏輯、那種壓倒一切的解釋力,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從此,他的觀點具有了權威性,并逐漸被推崇到了神圣的地位,成了教條。到后來,甚至他的最不正確的說法,人們也很樂意接受?!幾越瓡栽骶帯犊茖W史十五講》(1)根據材料一,概括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逐漸被推崇到了神圣的地位”的原因。亞里士多德的很多觀點已被時代證明是錯誤的,但有一門工具科學至今仍被學術界尊為權威。請寫出該工具科學的名稱及其主要理論。材料二從牛頓開始的200多年間,最先進、最重要的思維方式就是機械方法論了。今天我們談起機械論的時候,可能會覺得那是過時的、僵化的思想,但是在啟蒙時代,這種思維方式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牛頓等科學家告訴世人:世界萬物是運動的,那些運動遵循著特定的規(guī)律,而那些規(guī)律又xkw是可以被發(fā)現的。只要利用那些定律和定理,就能制造出想要的機械,合成想得到的光,并且了解未來。在牛頓之前,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充斥著迷信和恐懼,蘋果為什么會落地,日月星辰為什么會升起,天上為什么會出現彩虹,這些在今天看似無須解釋的現象,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都是謎。人類只能把一切現象的根源歸結為上帝。直到牛頓等人出現,人類才開始擺脫這種在大自然面前的被動狀態(tài)。從此,人類開始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一切的已知和未知?!幾詤擒娭度蚩萍纪ㄊ贰罚?)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機械論在啟蒙時代“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原因。在工業(yè)革命期間,英國的發(fā)明家們在利用機械論解決動力裝置和交通運輸方面的難題時,取得了怎樣的成功范例?材料三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發(fā)表了《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一文,提出“狹義相對論”,否定了絕對的時空觀,把牛頓力學中的物體運動作為物質低速運動的特例,提出了更為廣闊的物質運動的規(guī)律,從而不僅使物理學,而且使整個科學界、思想界發(fā)生了一場意義深遠的革命?!远A編著《世界現代化進程十五講》(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簡述狹義相對論創(chuàng)立的意義。同一年,愛因斯坦還提出了哪一假說解決了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光電效應問題?
參考答案(含詳細解析)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答案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美國憲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修訂,故A正確;材料沒有陳述美國憲法的完善歷程,而只是不斷修訂,B錯誤;談判和妥協是美國憲法的修訂方式,故C說法錯誤;D與材料無關。2、A【答案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正義”理念符合羅馬自然法精神中公平正義、法律至上的本質內涵,故A項符合題意;題干并未強調法的最高理性地位,排除B項;題干未論及法與正義的關系,排除C項;題干并未闡述法的定義,排除D項。3、B【答案解析】
1904年期,福建新設立的工廠數在不斷增加,結合所學可知,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清末新政”客觀上推進了福建的近代化,故選B;表中不同的統計途徑表現出的數據趨勢大致相當,并不相悖,排除A;民國成立于1912年,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都不是對表格內容的準確理解,排除CD。故選B。4、C【答案解析】
表格顯示,蘇聯加盟共和國預算支出中,國民經濟建設支出小于社會文化建設,這種狀況不利于加盟國的經濟建設,故選C;國民經濟建設支出小于社會文化建設不利于調動加盟共和國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和全面綜合發(fā)展,排除AB;表格內容無法體現是否增強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凝聚力,排除D。故選C。5、B【答案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宣政院是管轄全國佛教事務的主要機構,同時他負責管理藏傳佛教所在的西藏,和四川,青海的部分地區(qū),故B選項正確;宣政院轄地不包括新疆、蒙古,故A、C、D選項錯誤。6、C【答案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期間,美國和德國重視科技的發(fā)明,但是英國和法國對此次工業(yè)革命沒有充分重視,②表述錯誤,排除A、B、D三項;根據所學知識,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是自然科學新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產生了電力、石化、汽車工業(yè)等一些新興工業(yè),同時也產生托拉斯等壟斷組織,故①③④表述符合史實,C項符合題意。故選C。7、C【答案解析】
中世紀,基督教統治西歐,神學盛行,中世紀指的是476年到1453年,故C正確;A項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時間為公元622年,因此前2世紀的麥加不存在伊斯蘭教神學,故排除;B項印度神學的論述在課本的知識點中未涉及,故排除。D項19世界的英國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神學失去獨霸地位,故排除。8、A【答案解析】
進口棉布在通商口岸價格和內地市場價格差距不大,說明當時對進口棉布征收的內地稅較低,這不利于本國棉布銷售,即關稅并未保護起到保護民族經濟的作用,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的加深,A正確;題干與貿易中心無關,排除B;題干描述對象是進口棉布,未涉及民族工業(yè),排除C;國內統一市場在古代大一統王朝時期就已經形成,排除D。9、B【答案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北洋政府減輕手工棉布的出口關稅,有利于保護和提高其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故答案為B項。A項,“民族工業(yè)”是近代企業(yè),采用機器生產,而材料信息是手工業(yè)棉布,不符,排除;C項,改善外貿環(huán)境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材料無法體現“耕”“織”分離、手工業(yè)者和農民破產等自然經濟解體相關的信息,排除。10、A【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別,并準確解讀歷史圖表的能力。從題干信息“中國近代產業(yè)工人人數變化統計資料”,結合圖表,可知,此題涉及的是工人的數量,而且呈上升趨勢。B明顯錯誤;C中的頂峰從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C;僅從工人人數的增加不能說明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排除D。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華民國成立,政府獎勵發(fā)展實業(yè),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工人人數激增,說明經濟領域近代化不斷發(fā)展。故,正確答案選A??键c: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yè)的興起·民族工業(yè)的興起;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五四運動11、B【答案解析】
“中原士民,扶攜南渡,不知其幾千萬人”“南方地區(qū)小麥價格暴漲”反映出了北民南遷,導致小麥價格上漲,因為北方人主要是吃面食,所以帶動南方的小麥種植,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曲轅犁,排除A項;南宋初年,經濟重心并沒有完成南移,排除C項;“趨于一致”的表述錯誤,排除D項。12、B【答案解析】
據所學可知,圖片①應是反映1950年10月---1953年10月抗美援朝時期;圖片②應是反映1953---1956年三大改造時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圖片③應是反映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圖片④是文革時期;故B正確;A、C、D錯誤。13、B【答案解析】
材料“在研究歷史之前,應該先研究歷史學家”,這是因為不同的歷史學家對歷史有不同的主觀解構,故為避免盲目研究,可以先了解下其他歷史學家的意見,故排除C,B符合題意;“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強調的是歷史學科研究需要當下情懷,故A不符合題意;D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觀點,故D不符合題意。14、D【答案解析】
材料信息是,1930年1月,中國絹織物、襪子以及生絲的銷售額均有下降,但庫存量卻增加了。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和世界性經濟危機導致中國紡織品國際市場需求萎縮有關,故D正確;材料和傳統經濟的抵抗性無關,故A錯誤;此時民族工業(yè)有了快速發(fā)展,故B錯誤;材料不涉及國內繅絲技術,故C錯誤。15、A【答案解析】
根據“新中國與美國共舉行了134次大使級會談,但唯一的成果是1955年達成的關于遣返平民的協議”,說明新中國與美國的大使級會談成效不大,結合所學,當時世界正處于兩極格局下,美國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政策,A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一邊倒”,排除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朝鮮戰(zhàn)爭的時間是1950-1953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16、D【答案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我國外交政策調整后更加注重政策“有利于共同發(fā)展和繁榮”,結合所學可知,這一外交政策的出臺原因在于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選項D正確;不結盟外交方針是材料中外交政策的具體表現,而非原因,排除A;選項B與材料意思相反,排除;和平外交是我國一貫堅持的外交思想,并未發(fā)生轉變,其并不構成影響外交政策轉變的決定性因素,排除C。17、C【答案解析】
“明稅輕、暗稅重,橫征雜派無底洞”說明“征發(fā)無度,稅無定準”,體現了法治精神的匱乏,故選C;材料沒有體現農業(yè)社會以農為本的經濟理念,排除A;材料沒有反映農耕經濟時代小農經濟脆弱性的信息,排除B;選項D與材料無關,排除。【答案點睛】解題關鍵是通過材料中“明稅輕、暗稅重,橫征雜派無底洞”得出政府法治精神的匱乏。18、A【答案解析】
總理衙門的大臣主要從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中選派,沒有定額,說明總理衙門的人員沒有固定編制,隨意的調配,具有臨時機構的性質,故選A;全權處理說法絕對化,B排除;從材料表述不能判斷出與軍機處同等級別,C錯誤;總理衙門的大臣從內閣大學士中選派部分,不能說受內閣大學士牽制,D錯誤。19、B【答案解析】
根據所學德意志帝國1871年憲法可知,憲法賦予德意志帝國皇帝最高權力,擁有最高的行政權、立法權、軍權等,帝國首相及各級官吏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故ACD三項錯誤,B項正確。20、C【答案解析】
題干中柏拉圖描述了雅典民主制的弊端“他們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連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認為這是一種暴民政治,C正確;柏拉圖未提到信仰問題,排除A;題干中柏拉圖只是批判了雅典民主制,并未提出自己新的主張,排除B;柏拉圖抨擊的是雅典民主制,排除D。21、C【答案解析】
林則徐主張攻擊,琦善的主張保守,二人的不同主張是由于政治立場不同,從而影響了對事實的判斷,故選C;林則徐和琦善二人主張不同,因此不能說是天朝上國觀念影響政治決策,排除A;林則徐的報道并不一定客觀,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英軍刻意掩蓋瘟疫真相,排除D。故選C。22、C【答案解析】
材料信息是,保民官的設置實現了對行政機關和元老院的制衡,其目的是保護人民而對抗政府。由此可知,保民官的設置有助于羅馬公民的政治平等,故C正確;題干中并沒有提到羅馬法,排除A項;保民官的設置有利于保護人民對抗政府,社會矛盾緩和的結論并不準確,B項錯誤;羅馬沒有成為憲政意義上的國家,D項錯誤。23、C【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基礎知識再認再現能力,比較簡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政府頒布法令增添了國慶、元旦等節(jié)日。所以答案選C??键c: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近代中國社會習俗和風氣的演變24、D【答案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后,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國王權力受到約束,故D項正確;英國等級君主制始于12世紀,議會產生于13世紀,排除A項;君主專制及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國王與議會一直處于斗爭之中,排除BC兩項。故選D。25、D【答案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雅典民眾對伯里克利及演說家的攻擊及懲罰反映了公民對決策者決策失誤的監(jiān)督與追責意識,體現了主權在民的政治特點,故D項正確。A項,題干反映雅典公民參與城邦管理的合理權利,并非情緒化,排除。B項,“完全”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題干未體現直接民主下公民權力的濫用和誤用,排除。26、C【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的是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據“購買美國的援歐物資”“對美國在關稅、貿易限制和國內市場方面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可知馬歇爾計劃強調的是美國在西歐的商業(yè)利益,材料沒有涉及恢復西歐經濟的信息,故A項錯誤;材料未體現美國從穩(wěn)固資本主義出發(fā),故B項錯誤;根據“對美國在關稅、貿易限制和國內市場方面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看出美國是為了打開西歐市場,故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美國遏制共產主義的意圖,故D項錯誤。所以答案選C??键c: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歐洲復興計劃【易錯警示】所謂“極”,指的是綜合國力強、對國際事務影響大的國家或國家集團。所謂“化”,是指一種發(fā)展趨勢,并非指現實,表明在多極格局形成之前有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期(或叫轉換期)。多極化是一個漸進的、曲折的過程,多極世界的最終建立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27、D【答案解析】題干中所敘述的是中國在冶鐵技術上的提高,沒有對西方科技進行闡釋,更得不出來打破西方科技壟斷,故A項排除;依據“從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爐溫”可得出會提高冶煉的質量,與規(guī)模無關,故B項排除;材料中闡釋的冶煉技術,無法看出農業(yè)技術革命,故C項排除;“活塞式鼓風技術”的運用可以提高金屬的質量,似的金屬工具進一步得到推廣,故D項正確。點晴:解題時緊扣“大大提高冶金的爐溫”,結合冶煉技術的提高,冶煉的質量不斷提高,得出金屬工具的進一步推廣。28、C【答案解析】
依據材料“17世紀”“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明后期更是達到空前水平”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世界各國的聯系逐漸加強,而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導致中國處于入超地位。C正確;17世紀前期海禁政策未被廢除,A排除;材料指的是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入超地位,與農產品商品化無關,B排除;材料指的是對外貿易,明清時期進行對外貿易的主要是政府領導的,與重農抑商無關,D排除。故選C。29、D【答案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這反映的是毛澤東認識到農民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主張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和農民武裝的必要性,著重宣傳了放手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革命思想,這一思想對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豐富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論,因此D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中的思想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不是發(fā)展;B選項錯誤,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建立是在1927年10月,與材料時間不符;C選項錯誤,1927年初國民大革命的高潮已經到來。30、C【答案解析】
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fā)后,為轉嫁危機后果,各國紛紛通過提高關稅的方式,保護本國產業(yè),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導致世界經濟的惡化,故答案為C項;這一現象加劇了危機,排除A項;關貿總協定成立于1947年,排除B項;羅斯福實施新政是從1933年開始,排除D項。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點:以中華文明為核心;強調等級秩序;范圍不斷擴大;未形成明確的民族觀念。原因:高度發(fā)達的中華文明;傳統儒學思想;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民族融合的不斷發(fā)展;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與經濟形態(tài)。(2)背景:列強侵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封建統治腐朽。各階級、階層積極進行反侵略斗爭;資本主義發(fā)展,資產階級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運動。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觀念傳人。(3)意義: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實現了民族平等與團結;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繁榮發(fā)展。【答案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天下’越來越兼帶‘中國’與‘四夷’”、“始終有“內”“外”的區(qū)別”、““尊”“卑”的差異”可以提煉出古代中國天下觀的特點。原因: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國因較為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與之匹配的天下觀;從政治角度看,由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從思想方面看,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響。(2)背景:根據材料“正是同仇敵愾的反抗侵略斗爭”、“對滿族王權的反抗過程”,可以從政治角度得出當時的清政府的腐朽;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角度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大力推動民族民主運動;可以提煉出此題的歷史背景。(3)意義:根據所學,可從民族認同感、凝聚力,民族的團結,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角度概括意義。32、(1)原因:早年留學讀書的啟發(fā);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的震動;洋務運動失敗的思考;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影響:傳播了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論證、宣傳了維新變法道理;思想啟蒙,促進人民覺醒;進步激發(fā)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熱情。(2)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Xelafaslatide-ONL-1204-生命科學試劑-MCE
- BMS-214662-mesylate-生命科學試劑-MCE
- 工地貼磚合同范本
- 科技產品開發(fā)中的知識產權管理
- 科技引領的綠色材料在智能酒店設計中的應用
- 知識產權保護與信息檢索策略
- 知識付費課堂市場細分及差異化定價方案
- 混凝土沙石合同范本
- 眼病預防知識的普及與醫(yī)院品牌推廣
- 水庫沙坑轉讓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國國投高新產業(yè)投資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天然氣門站操作規(guī)程
- 東莞虎門架空線路拆除施工方案
- 尿液結晶教學課件
- 繪本《你很特別》
- 茶葉揉捻機總體設計方案的擬定
- 律師事務所主任在司法行政工作會議上的發(fā)言稿
- 初中三角函數計算題100道
-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財務管理
- 2022年新目標英語七年級期末考試質量分析
-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導學案全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