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針刺法-課件_第1頁
毫針刺法-課件_第2頁
毫針刺法-課件_第3頁
毫針刺法-課件_第4頁
毫針刺法-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毫針刺法毫針刺法1緒言一、概念

針灸學: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研究經絡、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討運用針灸防治疾病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繼承和發(fā)揚古代針灸學術思想和寶貴實踐經驗,運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來研究經絡、腧穴、操作技能、治療法則、作用機理及防治疾病并闡發(fā)其機理的一臨床門學科。

內容:經絡學、腧穴學、刺法灸法學、針灸治療學。緒言一、概念2二.針灸學特點

適應癥廣: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骨傷,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向世界各國推薦針灸治療43種疾病。國內用于臨床有300多種疾病,現(xiàn)已普遍為人們所接受,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醫(yī)療手段的組成部分。

療效明顯:特別對偏癱、痛證、面神經麻痹等各種功能性疾病。

操作方便:只須針具、艾絨和消毒藥品。

經濟安全:費用低,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如六總穴歌:面口合谷收,頭項尋列缺;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

心胸內關謀,少腹三陰交。二.針灸學特點3針刺的工具

針,是刺法治療的主要治病工具,古代即有九針,其形狀、名稱、用途各不相同。目前的針具材質有金、銀、合金、不銹鋼等不同,而且制針的工藝和形狀亦有區(qū)別,臨床常用的有毫針、三棱針、皮膚針、皮內針等多種.其使用方法亦有差別。針刺的工具針,是刺法治療的主要治病工具,古代即有九針,其形4一、毫針的構造、規(guī)格、檢查和保藏1)毫針的構造毫針的結構可分為5個部分即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

一、毫針的構造、規(guī)格、檢查和保藏5毫針刺法-課件6大家有疑問的,可以詢問和交流可以互相討論下,但要小聲點大家有疑問的,可以詢問和交流可以互相討論下,但要小聲點72)毫針的規(guī)格

毫針的規(guī)格主要以針身的長短和粗細來區(qū)分。毫針刺法-課件8

毫針的規(guī)格(一)毫針的粗細規(guī)格直徑:mm(二)毫針的長短規(guī)格號數(shù)26272829303132直徑0.450.420.380.340.320.300.28舊規(guī)格inch0.511.52345新規(guī)格mm13254050751001259毫針的規(guī)格號數(shù)26272829303132直徑0.43)毫針的檢查和保藏毫針的檢查:針尖、針身、針柄、針根。毫針的保藏:3)毫針的檢查和保藏10毫針的檢查(一)檢查針尖(二)檢查針身(三)檢查針根(四)檢查針柄11毫針的檢查11二、針刺的練習1).指力練習2).手法練習

速刺練習

捻轉練習

提插練習練到一定程度,可將3種方法綜合起來練習,使之渾為一體。3).自身試針二、針刺的練習12三、針刺前的準備

1).針具的選擇

毫針刺法選擇針具的質量:優(yōu)質的針具不僅防銹蝕、耐熱,而且具有一定的硬度,彈性和韌性,價格合理,不銹鋼針具有上述優(yōu)點,故現(xiàn)臨床多選用此類針具。2、選擇針具的規(guī)格:根據(jù)病人的性別,年齡的長幼,形體的肥瘦,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虛實,病變部位的表里淺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體部位,選擇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如刺環(huán)跳選用3_4寸長針,刺百會選用1寸短針;成年人多用長針,嬰幼兒多用短針;體弱者宜用細針,體壯者可選用粗針。臨床上選針時應注意:選擇針具的長度應大于應刺腧穴深度0.5--1.0寸,如針刺曲池,應刺深度1.0寸,可選用1.5--2.0寸的針。三、針刺前的準備毫針刺法選擇針具的質量:132).體位的選擇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仰靠坐位側伏坐位俯伏坐位2).體位的選擇141、仰臥位:適用于頭、面、頸、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腧穴,如印堂、百會、膻中、中脘、足三里等穴。1、仰臥位:適用于頭、面、頸、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腧穴,15

2、側臥位:適用于頭、側胸、側腹、上肢和下肢外側等部位的腧穴,如環(huán)跳、肩髃、外關、風市、陽陵泉等穴。2、側臥位:適用于頭、側胸、側腹、上肢和下肢163、俯臥位:適用于頭、頸、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外側等部位的腧穴,如百會、風府、風池、大椎、背俞穴、承扶、委中、懸鐘等穴。

3、俯臥位:適用于頭、頸、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外側174、仰靠坐位:適用于頭面、頸、胸、上部和上肢的部位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髃、曲池等穴。4、仰靠坐位:適用于頭面、頸、胸、上部和上肢的部位185、側伏坐位:適用于側頭、頸、側部的腧穴,如頭維、太陽、風池、頰車、聽宮等穴。

5、側伏坐位:適用于側頭、頸、側部的腧穴,如頭維、196、俯伏坐位:適用于頭頸、后頭、頸肩、背部的腧穴,如風池、風府、肩井、天宗、背俞等穴。6、俯伏坐位:適用于頭頸、后頭、頸肩、背部的腧穴,203).消毒1、針具器械的消毒a.高壓消毒b.煮沸消毒c.藥物消毒2、醫(yī)者手指消毒3、施術部位消毒3).消毒21四、針刺方法

1).進針法

臨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稱之為“刺手”。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故稱之為“押手”。四、針刺方法22臨床上常用的進針方法有以下幾種1、單手進針法:只用單手將針刺入穴位的方法。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將針刺入。指切進針法;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3、管針進針法臨床上常用的進針方法有以下幾種231、單手進針法:只用刺手將針刺入穴位的方法。其以右手拇食指夾持針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針尖和針身下端,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時,中指隨之屈曲,針尖迅速刺透皮膚。1、單手進針法:只用刺手將針刺入穴位的方法。其以右手24毫針刺法-課件25毫針刺法-課件26

2、雙手進針法:左右手互相配合將針刺入,常用的方法有:(1)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針,緊靠指甲,將針刺入皮膚,適用短針的進針。2、雙手進針法:左右手互相配合將針刺入,常用的方法有:27(2)夾持進針法:以左手拇、食指夾持消毒干棉球,夾持住針身下端,露出針尖,將針尖固定于針刺穴位的皮膚表面,右手持針柄,使針身垂直,在指力下壓時,左手拇食指同時用力,兩手協(xié)同將針刺入皮膚,適用于長針的進針。(2)夾持進針法:以左手拇、食指夾持消毒干棉球,夾持住針身下28(3)提捏進針法:以左手拇食指將針刺入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適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進針。(3)提捏進針法:以左手拇食指將針刺入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29

(4)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繃緊,使針從左手拇食指的中間刺入,適用于皮膚松弛部位腧穴的進針。(4)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303、管針進針法:利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針管代替押手進行的方法。所需器具:針管、毫針針管:比針短5毫米,直徑為針柄的2-3倍毫針:平柄毫針操作方法:將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之中,將針尖所在的一端置于穴位上,左手夾持針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快速叩打針管上段露出的針柄尾端,使針尖刺入穴位,再退出針管,施行各種手法。3、管針進針法:利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針管代替押312).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針刺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針刺方向、角度和深淺度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意外事故發(fā)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針刺同一腧穴,如果方向、角度和深淺度不同,則刺達的組織得到的感應和療效就會有顯著的差異。臨床上對所取腧穴的針刺方向、角度、深淺度,主要根據(jù)施術部位、病情需要、患者體質強弱和形體胖瘦等具體情況而定。2).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32

1、針刺的方向:指進針時針尖對準的某一方向和部位,一般依經脈循行的方向、腧穴的部位特點和治療的需要而定。(1)依循行定方向:根據(jù)針刺補瀉的需要,為達到“迎隨補瀉”的目的,在針刺時結合經脈循行的方向,或順經而刺、或逆經而刺。一般的說,當補時針尖須與經脈循行的方向一致;而當瀉時,針尖須與經脈循行的方向相反。(并非全部,如印堂)1、針刺的方向:33(1)依腧穴定方向:根據(jù)針刺腧穴所在部位的特點,為保證針刺的安全,某些穴位必須朝向某一特定的方向緩慢刺入;針刺廉泉穴時,針尖應朝向舌根方向緩慢刺入;針刺背部某些腧穴針尖要朝向脊柱等。(2)依病情定方向:根據(jù)病情的治療需要,為使針刺的感應達到病變所在的部位,針刺時針尖應朝向病所,也就是說要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采用行氣手法時須依病情決定針刺的方向。(1)依腧穴定方向:根據(jù)針刺腧穴所在部位的特點,為保證針刺的342、針刺的角度:指進針時針身與所刺部位皮膚表面形成的夾角,主要依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點和治療要求而定。一般分為直刺、斜刺、橫刺三種。(1)直刺:針身與皮膚呈90度角,垂直刺入,適用于人體大部分腧穴,深刺或淺刺均可適用,尤其肌肉豐厚部位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2、針刺的角度:35(2)斜刺:針身與皮膚呈45度角,傾斜刺入,使用于骨骼邊緣的腧穴,或內有重要臟器不宜深刺的部位,或為避開血管及癍痕部位而采用此法,如胸、背部的穴位,如至陽等。(2)斜刺:針身與皮膚呈45度角,傾斜刺入,使用于骨骼邊緣的36(3)橫刺;又稱平刺,或稱沿皮刺,針身與皮膚呈15度角,橫向刺入,適用于皮膚淺薄處的腧穴,如頭部的穴位,如百會、列缺等。(3)橫刺;又稱平刺,或稱沿皮刺,針身與皮膚呈15度角,橫向373、針刺的深度指針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淺而言。每個腧穴的常規(guī)針刺深度,見腧穴各論。察形氣定深淺:針刺首先要觀察患者的形態(tài)。一般的說,體強形胖者宜深刺,體弱形瘦者應淺刺。觀年齡定深淺:年老體弱和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宜深刺。辯病情定深淺:凡表證、陽證、虛證、新病宜淺刺;里證、陰證、實證、久病宜深刺。識部位定深淺:頭面和背胸等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臀、腹等肌肉豐滿的腧穴宜深刺。3、針刺的深度38五、行針手法行針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為了使之得氣、調節(jié)針感和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臼址ǎ禾岵宸ā⒛磙D法輔助手法:循法、刮柄法、彈柄法、搓柄法、搖柄法、震顫法得氣、候氣、催氣和守氣

五、行針手法39(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先將針刺入腧穴一定部位,根據(jù)淺部、較深部、深部、為天、人、地三部?!疤帷笔菍⑨槒奶觳看倘肴瞬俊⒌夭?,或從人部刺到地部的向上操作過程?!安濉笔菍⑨槒奶觳看倘肴瞬俊⒌夭?,或從人部刺到地部的向下操作過程。提插法就是提針與插針的結合應用。(一)基本手法402、捻轉法: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與食、中指夾持針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轉捻動的動作。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和時間的長短,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腧穴的特征以及醫(y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靈活運用。2、捻轉法:41(二)輔助手法:1循法:用手指沿針刺穴位所屬經脈循行路線的上下左右輕輕的揉按或叩打的方法,稱為循法。(二)輔助手法:422、刮柄法:指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動針柄的方法.用拇食指或中指指甲從下向上刮動針柄.以拇指,中指夾持針根部,食指由上向下的刮動針柄2、刮柄法:指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動針柄的方法.用拇433、彈柄法;指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輕彈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的方法。操作時應注意用力不可過猛,彈的頻率也不可過快,避免引起彎針。3、彈柄法;指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輕彈針柄,使針444、搓柄法:將針刺達一定深度后,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單向捻轉的方法。此方類同于捻轉法,但搓法向一個方向捻轉,幅度略大,故皮下組織往往有輕度纏繞針身現(xiàn)象。4、搓柄法:將針刺達一定深度后,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單向捻455、搖柄法: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進行搖動,如搖櫓或搖轆轤之狀。直立針身而搖,多自深而淺的隨搖隨提,用意出針瀉邪。斜刺或平刺而搖,一左一右,不進不退,如青龍擺尾。5、搖柄法: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進行搖動,如搖櫓466、震顫法: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做。6、震顫法: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47(三)得氣、候氣、催氣和守氣1、得氣亦稱為“針感”,得氣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所產生的經氣感應。得氣與否與針刺療效關系甚密。當這種經氣感應產生時,醫(y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同時,患者也會在針下出現(xiàn)相應的酸、麻、脹、重等感覺,這種感覺可沿著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三)得氣、候氣、催氣和守氣482、候氣候氣是將針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內,安靜地較長時間地留針;亦可間歇地運針,施以提插、捻轉等催氣手法,直待氣至。3、催氣針刺后若不得氣,可以均勻地進行提插、捻轉,或輕輕搖動針柄,亦可用彈、循、刮等方法,以激發(fā)經氣,促其氣至,這就是催氣。4、守氣一旦得氣就必須謹慎地守護其氣,防止其散失,這就是守氣。2、候氣候氣是將針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內49六、針刺補瀉

針刺補瀉基本原則《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補法,是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瀉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

六、針刺補瀉50基本補瀉手法:捻轉補瀉:針下得氣后,捻轉角度小,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提插補瀉: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基本補瀉手法:51其它補瀉方法:疾徐補瀉:進針時徐徐刺入,疾速出針者為補法,反之,進針時疾速刺入,徐徐出針者為瀉法。迎隨補瀉: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其它補瀉方法:52呼吸補瀉: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反之,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開闔補瀉:出針后迅速揉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立即揉按為瀉法。平補平瀉:“平”即“均”的意見也就是說對于慮實不太顯著或虛實兼有的病證,得氣后可施用均勻地提插捻轉手法即為平補平瀉。呼吸補瀉: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反之,吸氣時進針,53七、留針與出針

1).留針

當針刺入穴位之后,要安靜地多留一些時間,這種靜留以待氣至的方法,稱“靜留針”。如果在留針過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還應繼續(xù)施用手法,或為加強針感,或為達到補瀉目的的方法,稱為“動留針”。在臨床上留針與否或留針時間的長短,應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七、留針與出針1).留針

當針刺入穴位之后,要安靜地542).出針出針法是指行針完畢后,將針拔出的操作方法。若拔針后,針孔偶有出血,是由于刺破血管所致,可用消毒干棉球在針孔處輕輕按壓片刻即可。2).出針55八、異常情況的處理與預防1).暈針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患者發(fā)生的暈厥現(xiàn)象。

處理立即停止針刺,將已刺之針迅速起出,讓患者平臥,頭部放低,松開衣帶,注意保暖。輕者靜臥片到,給予熱茶或溫開水飲之,糖水亦可,一般可漸漸恢復。重者在行上述處理后,可選取水溝、素髎、內關、合谷、太沖、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壓或針刺之。亦可灸百會、氣海、關元等穴,即可恢復。八、異常情況的處理與預防1).暈針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患者562).滯針滯針是指在行針時或留針后醫(yī)者感覺針下澀滯,捻轉、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而患者則感覺疼痛的現(xiàn)象。

處理:若因患者精神緊張,或肌肉痙攣而引起的滯針,可囑其不要緊張,醫(yī)者用手指在鄰近部位作循按動作,或彈動針柄,或在附近再刺1針,以宣散氣血、緩解痙攣。若因單向捻轉而致者,須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2).滯針滯針是指在行針時或留針后醫(yī)者感覺針下澀滯,捻轉、573).彎針彎針是指進針時或將針刺入腧穴后,針身在體內形成彎曲的現(xiàn)象。處理出現(xiàn)彎針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轉等手法。如系輕度彎曲,可按一般拔針法,將針慢慢地退出。若針身彎曲較大,應注意彎曲的方向,順著彎曲方向將針退出。如彎曲不止一處、須視針柄扭轉傾斜的方向,逐漸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斷針。如患者體位改變,則應囑患者恢復原來體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針。

3).彎針彎針是指進針時或將針刺入腧穴后,針身在體內形成彎584).斷針斷針又稱折針,是指針體折斷在人體內。若能術前做好針具的檢修和施術時加以應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處理醫(yī)者態(tài)度必須鎮(zhèn)靜,并囑患者不要驚慌,保持原有體位,以防殘端向深層陷入。若折斷處針體尚有部分露于皮膚之外,可用鑷子鉗出。若折斷針身殘端與皮膚相平或稍低,而尚可見到殘端者,可用左手拇、食兩指在針旁按壓皮膚,使殘端露出皮膚之外,隨即用右手持鑷子將針拔出。若折斷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須在x線下定位,施行外科手術取出。

4).斷針斷針又稱折針,是指針體折斷在人體內。若能術前做好595).血腫血腫是指針刺部位出現(xiàn)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腫痛的現(xiàn)象。處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現(xiàn)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且影響到活動功能時,可先作冷敷止血后,次日再做熱敷,緊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5).血腫血腫是指針刺部位出現(xiàn)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腫痛的現(xiàn)象。60九、針刺注意事項

患者在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婦女懷孕3個月以內者,不宜針刺其小腹部的腧穴。若懷孕3個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針刺。至于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一些通經活血的腧穴,在懷孕期應予禁刺。九、針刺注意事項患者在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61小兒囪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常有自發(fā)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針刺。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心臟擴大、肺氣腫等患者更應注意。小兒囪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62毫針刺法毫針刺法63緒言一、概念

針灸學: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研究經絡、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討運用針灸防治疾病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繼承和發(fā)揚古代針灸學術思想和寶貴實踐經驗,運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來研究經絡、腧穴、操作技能、治療法則、作用機理及防治疾病并闡發(fā)其機理的一臨床門學科。

內容:經絡學、腧穴學、刺法灸法學、針灸治療學。緒言一、概念64二.針灸學特點

適應癥廣: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骨傷,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向世界各國推薦針灸治療43種疾病。國內用于臨床有300多種疾病,現(xiàn)已普遍為人們所接受,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醫(yī)療手段的組成部分。

療效明顯:特別對偏癱、痛證、面神經麻痹等各種功能性疾病。

操作方便:只須針具、艾絨和消毒藥品。

經濟安全:費用低,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如六總穴歌:面口合谷收,頭項尋列缺;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

心胸內關謀,少腹三陰交。二.針灸學特點65針刺的工具

針,是刺法治療的主要治病工具,古代即有九針,其形狀、名稱、用途各不相同。目前的針具材質有金、銀、合金、不銹鋼等不同,而且制針的工藝和形狀亦有區(qū)別,臨床常用的有毫針、三棱針、皮膚針、皮內針等多種.其使用方法亦有差別。針刺的工具針,是刺法治療的主要治病工具,古代即有九針,其形66一、毫針的構造、規(guī)格、檢查和保藏1)毫針的構造毫針的結構可分為5個部分即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

一、毫針的構造、規(guī)格、檢查和保藏67毫針刺法-課件68大家有疑問的,可以詢問和交流可以互相討論下,但要小聲點大家有疑問的,可以詢問和交流可以互相討論下,但要小聲點692)毫針的規(guī)格

毫針的規(guī)格主要以針身的長短和粗細來區(qū)分。毫針刺法-課件70

毫針的規(guī)格(一)毫針的粗細規(guī)格直徑:mm(二)毫針的長短規(guī)格號數(shù)26272829303132直徑0.450.420.380.340.320.300.28舊規(guī)格inch0.511.52345新規(guī)格mm132540507510012571毫針的規(guī)格號數(shù)26272829303132直徑0.43)毫針的檢查和保藏毫針的檢查:針尖、針身、針柄、針根。毫針的保藏:3)毫針的檢查和保藏72毫針的檢查(一)檢查針尖(二)檢查針身(三)檢查針根(四)檢查針柄73毫針的檢查11二、針刺的練習1).指力練習2).手法練習

速刺練習

捻轉練習

提插練習練到一定程度,可將3種方法綜合起來練習,使之渾為一體。3).自身試針二、針刺的練習74三、針刺前的準備

1).針具的選擇

毫針刺法選擇針具的質量:優(yōu)質的針具不僅防銹蝕、耐熱,而且具有一定的硬度,彈性和韌性,價格合理,不銹鋼針具有上述優(yōu)點,故現(xiàn)臨床多選用此類針具。2、選擇針具的規(guī)格:根據(jù)病人的性別,年齡的長幼,形體的肥瘦,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虛實,病變部位的表里淺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體部位,選擇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如刺環(huán)跳選用3_4寸長針,刺百會選用1寸短針;成年人多用長針,嬰幼兒多用短針;體弱者宜用細針,體壯者可選用粗針。臨床上選針時應注意:選擇針具的長度應大于應刺腧穴深度0.5--1.0寸,如針刺曲池,應刺深度1.0寸,可選用1.5--2.0寸的針。三、針刺前的準備毫針刺法選擇針具的質量:752).體位的選擇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仰靠坐位側伏坐位俯伏坐位2).體位的選擇761、仰臥位:適用于頭、面、頸、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腧穴,如印堂、百會、膻中、中脘、足三里等穴。1、仰臥位:適用于頭、面、頸、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腧穴,77

2、側臥位:適用于頭、側胸、側腹、上肢和下肢外側等部位的腧穴,如環(huán)跳、肩髃、外關、風市、陽陵泉等穴。2、側臥位:適用于頭、側胸、側腹、上肢和下肢783、俯臥位:適用于頭、頸、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外側等部位的腧穴,如百會、風府、風池、大椎、背俞穴、承扶、委中、懸鐘等穴。

3、俯臥位:適用于頭、頸、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外側794、仰靠坐位:適用于頭面、頸、胸、上部和上肢的部位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髃、曲池等穴。4、仰靠坐位:適用于頭面、頸、胸、上部和上肢的部位805、側伏坐位:適用于側頭、頸、側部的腧穴,如頭維、太陽、風池、頰車、聽宮等穴。

5、側伏坐位:適用于側頭、頸、側部的腧穴,如頭維、816、俯伏坐位:適用于頭頸、后頭、頸肩、背部的腧穴,如風池、風府、肩井、天宗、背俞等穴。6、俯伏坐位:適用于頭頸、后頭、頸肩、背部的腧穴,823).消毒1、針具器械的消毒a.高壓消毒b.煮沸消毒c.藥物消毒2、醫(yī)者手指消毒3、施術部位消毒3).消毒83四、針刺方法

1).進針法

臨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稱之為“刺手”。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故稱之為“押手”。四、針刺方法84臨床上常用的進針方法有以下幾種1、單手進針法:只用單手將針刺入穴位的方法。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將針刺入。指切進針法;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3、管針進針法臨床上常用的進針方法有以下幾種851、單手進針法:只用刺手將針刺入穴位的方法。其以右手拇食指夾持針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針尖和針身下端,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時,中指隨之屈曲,針尖迅速刺透皮膚。1、單手進針法:只用刺手將針刺入穴位的方法。其以右手86毫針刺法-課件87毫針刺法-課件88

2、雙手進針法:左右手互相配合將針刺入,常用的方法有:(1)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針,緊靠指甲,將針刺入皮膚,適用短針的進針。2、雙手進針法:左右手互相配合將針刺入,常用的方法有:89(2)夾持進針法:以左手拇、食指夾持消毒干棉球,夾持住針身下端,露出針尖,將針尖固定于針刺穴位的皮膚表面,右手持針柄,使針身垂直,在指力下壓時,左手拇食指同時用力,兩手協(xié)同將針刺入皮膚,適用于長針的進針。(2)夾持進針法:以左手拇、食指夾持消毒干棉球,夾持住針身下90(3)提捏進針法:以左手拇食指將針刺入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適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進針。(3)提捏進針法:以左手拇食指將針刺入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91

(4)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繃緊,使針從左手拇食指的中間刺入,適用于皮膚松弛部位腧穴的進針。(4)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923、管針進針法:利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針管代替押手進行的方法。所需器具:針管、毫針針管:比針短5毫米,直徑為針柄的2-3倍毫針:平柄毫針操作方法:將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之中,將針尖所在的一端置于穴位上,左手夾持針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快速叩打針管上段露出的針柄尾端,使針尖刺入穴位,再退出針管,施行各種手法。3、管針進針法:利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針管代替押932).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針刺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針刺方向、角度和深淺度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意外事故發(fā)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針刺同一腧穴,如果方向、角度和深淺度不同,則刺達的組織得到的感應和療效就會有顯著的差異。臨床上對所取腧穴的針刺方向、角度、深淺度,主要根據(jù)施術部位、病情需要、患者體質強弱和形體胖瘦等具體情況而定。2).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94

1、針刺的方向:指進針時針尖對準的某一方向和部位,一般依經脈循行的方向、腧穴的部位特點和治療的需要而定。(1)依循行定方向:根據(jù)針刺補瀉的需要,為達到“迎隨補瀉”的目的,在針刺時結合經脈循行的方向,或順經而刺、或逆經而刺。一般的說,當補時針尖須與經脈循行的方向一致;而當瀉時,針尖須與經脈循行的方向相反。(并非全部,如印堂)1、針刺的方向:95(1)依腧穴定方向:根據(jù)針刺腧穴所在部位的特點,為保證針刺的安全,某些穴位必須朝向某一特定的方向緩慢刺入;針刺廉泉穴時,針尖應朝向舌根方向緩慢刺入;針刺背部某些腧穴針尖要朝向脊柱等。(2)依病情定方向:根據(jù)病情的治療需要,為使針刺的感應達到病變所在的部位,針刺時針尖應朝向病所,也就是說要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采用行氣手法時須依病情決定針刺的方向。(1)依腧穴定方向:根據(jù)針刺腧穴所在部位的特點,為保證針刺的962、針刺的角度:指進針時針身與所刺部位皮膚表面形成的夾角,主要依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點和治療要求而定。一般分為直刺、斜刺、橫刺三種。(1)直刺:針身與皮膚呈90度角,垂直刺入,適用于人體大部分腧穴,深刺或淺刺均可適用,尤其肌肉豐厚部位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2、針刺的角度:97(2)斜刺:針身與皮膚呈45度角,傾斜刺入,使用于骨骼邊緣的腧穴,或內有重要臟器不宜深刺的部位,或為避開血管及癍痕部位而采用此法,如胸、背部的穴位,如至陽等。(2)斜刺:針身與皮膚呈45度角,傾斜刺入,使用于骨骼邊緣的98(3)橫刺;又稱平刺,或稱沿皮刺,針身與皮膚呈15度角,橫向刺入,適用于皮膚淺薄處的腧穴,如頭部的穴位,如百會、列缺等。(3)橫刺;又稱平刺,或稱沿皮刺,針身與皮膚呈15度角,橫向993、針刺的深度指針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淺而言。每個腧穴的常規(guī)針刺深度,見腧穴各論。察形氣定深淺:針刺首先要觀察患者的形態(tài)。一般的說,體強形胖者宜深刺,體弱形瘦者應淺刺。觀年齡定深淺:年老體弱和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宜深刺。辯病情定深淺:凡表證、陽證、虛證、新病宜淺刺;里證、陰證、實證、久病宜深刺。識部位定深淺:頭面和背胸等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臀、腹等肌肉豐滿的腧穴宜深刺。3、針刺的深度100五、行針手法行針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為了使之得氣、調節(jié)針感和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轉法輔助手法:循法、刮柄法、彈柄法、搓柄法、搖柄法、震顫法得氣、候氣、催氣和守氣

五、行針手法101(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先將針刺入腧穴一定部位,根據(jù)淺部、較深部、深部、為天、人、地三部?!疤帷笔菍⑨槒奶觳看倘肴瞬?、地部,或從人部刺到地部的向上操作過程?!安濉笔菍⑨槒奶觳看倘肴瞬俊⒌夭?,或從人部刺到地部的向下操作過程。提插法就是提針與插針的結合應用。(一)基本手法1022、捻轉法: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與食、中指夾持針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轉捻動的動作。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和時間的長短,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腧穴的特征以及醫(y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靈活運用。2、捻轉法:103(二)輔助手法:1循法:用手指沿針刺穴位所屬經脈循行路線的上下左右輕輕的揉按或叩打的方法,稱為循法。(二)輔助手法:1042、刮柄法:指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動針柄的方法.用拇食指或中指指甲從下向上刮動針柄.以拇指,中指夾持針根部,食指由上向下的刮動針柄2、刮柄法:指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動針柄的方法.用拇1053、彈柄法;指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輕彈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的方法。操作時應注意用力不可過猛,彈的頻率也不可過快,避免引起彎針。3、彈柄法;指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輕彈針柄,使針1064、搓柄法:將針刺達一定深度后,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單向捻轉的方法。此方類同于捻轉法,但搓法向一個方向捻轉,幅度略大,故皮下組織往往有輕度纏繞針身現(xiàn)象。4、搓柄法:將針刺達一定深度后,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單向捻1075、搖柄法: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進行搖動,如搖櫓或搖轆轤之狀。直立針身而搖,多自深而淺的隨搖隨提,用意出針瀉邪。斜刺或平刺而搖,一左一右,不進不退,如青龍擺尾。5、搖柄法: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進行搖動,如搖櫓1086、震顫法: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做。6、震顫法: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109(三)得氣、候氣、催氣和守氣1、得氣亦稱為“針感”,得氣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所產生的經氣感應。得氣與否與針刺療效關系甚密。當這種經氣感應產生時,醫(y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同時,患者也會在針下出現(xiàn)相應的酸、麻、脹、重等感覺,這種感覺可沿著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三)得氣、候氣、催氣和守氣1102、候氣候氣是將針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內,安靜地較長時間地留針;亦可間歇地運針,施以提插、捻轉等催氣手法,直待氣至。3、催氣針刺后若不得氣,可以均勻地進行提插、捻轉,或輕輕搖動針柄,亦可用彈、循、刮等方法,以激發(fā)經氣,促其氣至,這就是催氣。4、守氣一旦得氣就必須謹慎地守護其氣,防止其散失,這就是守氣。2、候氣候氣是將針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內111六、針刺補瀉

針刺補瀉基本原則《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補法,是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瀉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

六、針刺補瀉112基本補瀉手法:捻轉補瀉:針下得氣后,捻轉角度小,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提插補瀉: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基本補瀉手法:113其它補瀉方法:疾徐補瀉:進針時徐徐刺入,疾速出針者為補法,反之,進針時疾速刺入,徐徐出針者為瀉法。迎隨補瀉: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其它補瀉方法:114呼吸補瀉: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反之,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開闔補瀉:出針后迅速揉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立即揉按為瀉法。平補平瀉:“平”即“均”的意見也就是說對于慮實不太顯著或虛實兼有的病證,得氣后可施用均勻地提插捻轉手法即為平補平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