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蛋白的合成微課教學設計_第1頁
分泌蛋白的合成微課教學設計_第2頁
分泌蛋白的合成微課教學設計_第3頁
分泌蛋白的合成微課教學設計_第4頁
分泌蛋白的合成微課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細胞器——系統(tǒng)內的分工合作》第2課時r教學設計河南商丘市永城實驗高級中學王磊《細胞器——系統(tǒng)內的分工合作》第二課時教學設計r永城實驗高級中學王磊一、設計思路本節(jié)教材的編寫不僅僅是介紹有關細胞器的基本結構以及功能的知識,而是把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引導學生用系統(tǒng)的觀點來認識細胞,探討組成生物體的各個細胞是怎樣相對獨立,又緊密聯(lián)系的,細胞的生命活動是怎樣通過各組成成分的協(xié)調配合完成的。本節(jié)課用二個課時來完成。第一課學習細胞器的結構、形態(tài)和功能,學生已完成以上的學習任務。本節(jié)課是第二課時,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為例,通過設計的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分析分泌蛋白合成并分泌到細胞外的過程,體會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和協(xié)調配合,明確各種生物膜在結構上的聯(lián)系和功能上的分工協(xié)作,深入理解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二、教學分析(一)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用二個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通過引導學生識圖,感知科學過程和方法,了解細胞器的結構、形態(tài)和功能,達到從理性上認識細胞器,為下一步學習其功能打下伏筆。本節(jié)課是第二課時,通過本課學習,將為后面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絲分裂等知識奠定細胞學基礎。(二)學情分析關于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等微觀水平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學生在學習了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之后,腦子里還是一個個獨立的細胞器的印象,還沒有把這些細胞器作為一個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聯(lián)系起來,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習本課內容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zhàn)性。因此教學過程既要突出學生的主動參與,又要強調教師的主導。教學內容要增加直觀性,促進學生的理解。(三)教學重點.各種生物膜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聯(lián)系。.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的重要作用。(四)教學難點.細胞器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2.各種生物膜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聯(lián)系。3.對隱含知識的引導與挖掘三、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簡述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熟練記憶與分泌蛋白質有關的細胞器。2.簡述生物膜系統(tǒng)的概念、結構和功能。3.理解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是一個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是緊密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4.了解生物膜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意義。(二)能力目標1.通過資料的閱讀和實際的問題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2.通過畫過程圖描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過程,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分析、歸納的能力。(三)情感目標1.通過學習建立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相統(tǒng)一的觀點,并滲透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2.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激勵他們對生命科學知識要有不斷探索的精神;3.體驗團隊合作的快樂。四、教學策略與手段由于該節(jié)知識微觀、抽象,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進行類比,認識細胞內各個細胞器及其分工,然后采用:識圖——感知科學過程和方法——實驗觀察——解決問題的流程進行教學。五、課前準備將豚鼠胰腺腺泡細胞中分泌物的形成過程,制作成課件,動態(tài)演示分泌物的運輸過程,適當補充一些資料并配以一定的問題,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使文手內容形象地保留在記憶中,從而降低了本知識點的難度。課前給學生布置作業(yè):通過網絡、報紙、雜志等渠道收集科學界對生物膜和生物膜工程研究的相關資料,經篩選后,課上交流。

六、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教學意圖提出問題,導入新課提出問題:“核糖體、內質網和高爾基體都與蛋白質的合成有關,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兩種類型的核糖體所合成的蛋白質有何不同?”;“科學家是怎樣研究這個問題的呢?”學生思考、傾聽和體會科學家的研究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習分泌蛋白、同位素標記法的概念.提出問題:細胞內有許多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都需要若十細胞器的相互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就是一個例子。什么叫分泌蛋白?與組織蛋白有什么不同?.指導學生閱讀學案中的資料一和資料二學生思考、討論完成學案資料一、資料二的有關內容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泌蛋白合成和運輸的過程.觀察豚鼠胰腺腺泡細胞分泌蛋白形成過程圖解。引導學生帶著問題“3H-亮氨酸出現的時間和地點”,來描述亮氨酸轉移的途徑,思考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的過程。.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發(fā)言。.理解、體會科學家的實驗方法和思路。.小組合作完成學案中的討論一,總結出分泌蛋白合成的場所、運輸的過程及能量的供給。引導學生主動感知知識形成,使學生認同科學研究成功的要素——探索精神、理性思維及技術手段的支持。細胞器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提出問題:(1)在核糖體上合成的分泌蛋白為什么要經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而不是直接運輸到細胞膜外呢?(2)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過程中具體有什么作用呢?.歸納總結:分泌蛋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后,進入內質網,通過折疊、組裝,加工成較成熟蛋白質,由囊泡轉移至高爾基體,在高爾基體中通過精密加工、分類和包裝后,形成成熟蛋白質(分泌蛋白),再由囊泡送至細胞膜,由細胞膜分泌到細胞外。完成分泌蛋白合成運輸的流程圖,并在小組內部進行交流。請一位學生展示并描述分泌蛋白合成和運輸過程。.通過看圖完成流程圖,使學生將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通過堂上練習,訓練學生圖與圖的轉換能力。.強調膜結構的重要性,為建構生物膜系統(tǒng)的概念奠定基礎。

生物膜系統(tǒng)的概念和功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為生物膜系統(tǒng)下定義。生物膜系統(tǒng)具有什么重要的作用?指導學生閱讀。自主學習生物膜系統(tǒng)的相關知識。.在理解的過程中體會到結構與功能的統(tǒng)一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解,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歸納獲得知識。加工信息,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提問,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課堂小結細胞作為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通過細胞器等各種結構之間的分工合作、協(xié)調配合成為一個整體,使生命活動能夠在變化的環(huán)境中自我調控,高度有序的進行!.舉例說出在細胞內細胞器的分工合作。.明確生物膜系統(tǒng)在細胞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堂上練習,鞏固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師生共同討論,進一步掌握知識要點。通過練習反饋,了解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七、板書設計3-2細胞潴一一系統(tǒng)內的分工首作一、分砧蛋白的?黃成和運麻套泡 衰泡核糖體一?內質族一?高爾基蟀一?細胞膜、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八、教學反思這節(jié)課教學過程基本流暢,這次課堂教學好的方面,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具體知識的講解,充分利用動畫及結構圖的形式給予展示,變抽象為具體,突破了難點。.給學生思考的機會。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體驗、感悟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處處體現問題意識,引入科學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突出學生為本的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足之處:.由于本節(jié)課新課標要求的容量較大,學生思維要求較高,少數同學由于基礎問題顯得有的思維脫節(jié)。.部分內容在呈現時偏快,一些同學未能及時加以鞏固。加之部分知識是建立在初中知識基礎上,一部分同學初中沒學好生物,顯得聽課有些吃力,在該部分知識進行補充時,課堂速度顯得稍快。.討論的習慣尚未形成氣候。學生合作學習體現得不十分到位,一些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意識強度不夠,有待今后改進。.板書的應用稍顯單薄,沒有充分起到提綱挈領作用。.雖然在課前布置讓每一個同學都要做自學、資料的分析討論等工作,但是依然有個別同學沒有做。這說明他們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亟待提高。這就提醒我們:教師應在課堂教學時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并適當將問題的設計更貼近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拉近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