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tǒng)定位診斷神經系統(tǒng)傳導通路及定位診斷演示文稿_第1頁
神經系統(tǒng)定位診斷神經系統(tǒng)傳導通路及定位診斷演示文稿_第2頁
神經系統(tǒng)定位診斷神經系統(tǒng)傳導通路及定位診斷演示文稿_第3頁
神經系統(tǒng)定位診斷神經系統(tǒng)傳導通路及定位診斷演示文稿_第4頁
神經系統(tǒng)定位診斷神經系統(tǒng)傳導通路及定位診斷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神經系統(tǒng)定位診斷神經系統(tǒng)傳導通路及定位診斷演示文稿當前1頁,總共49頁。(優(yōu)選)神經系統(tǒng)定位診斷神經系統(tǒng)傳導通路及定位診斷當前2頁,總共49頁。中樞神經系統(tǒng)

腦大腦間腦腦干小腦脊髓上、下行傳導束灰質Centralnervoussystem,CNS概述

當前3頁,總共49頁。感覺是作用于各個器官的各種形式刺激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應。包括

1.特殊感覺——視、聽、嗅、味

2.一般感覺——

淺感覺:來自皮膚和粘膜的痛覺、溫度覺、觸覺

深感覺:來自肌腱、肌肉、骨膜、關節(jié)的

運動覺、位置覺和振動覺

復合覺(頂葉皮質感覺):實體覺、圖形覺、

兩點辨別覺、定位覺、重量覺等一、感覺系統(tǒng)當前4頁,總共49頁。痛覺溫度覺觸覺運動覺位置覺振動覺實體覺圖形覺兩點辨別覺定位覺重量覺等淺感覺

深感覺

復合感覺(皮質感覺)

一般感覺一、感覺系統(tǒng)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當前5頁,總共49頁。

后角

側角(僅見于T1-L3節(jié)段)

前角

灰質連合中央管外側部中間帶(前后角之間)灰質(“H”形灰質柱)脊髓的內部結構二、脊髓的解剖結構及傳導束

當前6頁,總共49頁。白質位置圍繞灰質周圍長的上、下行纖維束組成短的脊髓固有束

前索

側索

后索分部當前7頁,總共49頁。脊髓白質上下行纖維束分布模式圖薄束楔束脊髓小腦后束脊髓小腦前束脊髓丘腦側束脊髓丘腦前束皮質脊髓側束紅核脊髓束網狀脊髓束(來自延髓)前庭脊髓束皮質脊髓前束頂蓋脊髓束內側縱束當前8頁,總共49頁。感覺傳導束

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

各種感覺傳導徑路簡易圖

當前9頁,總共49頁。1.深感覺傳導徑路深感覺傳導徑路周圍突

經脊神經

中樞突經后根入脊髓成后索內側丘系

交叉

丘腦皮質束經內囊后肢

脊神經節(jié)Ⅰ級神經元薄束核、楔束核Ⅱ級神經元丘腦腹后外側核Ⅲ級神經元肌肉、肌腱、骨膜、關節(jié)感受器中央后回中上部旁中央小葉后部中央前回當前10頁,總共49頁。2.痛覺、溫度覺傳導徑路淺感覺傳導徑路周圍突經脊神經

中樞突經后根入脊髓

丘腦皮質束

經內囊后肢

脊髓丘腦側束

前連合交叉

皮膚感受器脊神經節(jié)Ⅰ級神經元脊髓后角細胞Ⅱ級神經元丘腦腹后外側核Ⅲ級神經元中央后回當前11頁,總共49頁。3.觸覺傳導徑路周圍突

經脊神經

中樞突

經后根入脊髓后索

丘腦皮質束

經內囊后肢脊神經節(jié)Ⅰ級神經元脊髓后角細胞Ⅱ級神經元薄束核、楔束核Ⅱ級神經元丘腦腹后外側核Ⅲ級神經元內側丘系脊髓丘腦前束

皮膚感受器中央后回當前12頁,總共49頁。觸覺傳導徑路當前13頁,總共49頁。薄束和楔束脊髓丘腦束

脊髓丘腦側束脊髓丘腦前束脊髓小腦束

脊髓小腦后束脊髓小腦前束上行纖維束當前14頁,總共49頁。

一般軀體感覺傳導路的共同點1.三級神經元傳導第1級神經元位于后根神經節(jié)。第2級神經元位于脊髓后角或延髓背部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3級神經元位于丘腦腹后外側核。2.交叉上行

第2級神經元發(fā)出的纖維交叉上行。

3.經過內囊后肢傳導。當前15頁,總共49頁。指骨骼肌的活動,包括隨意運動,不隨意運動,共濟運動

三、運動系統(tǒng)

上運動神經元(錐體系統(tǒng))下運動神經元

肌肉錐體外系統(tǒng)小腦組成當前16頁,總共49頁。1.上運動神經元(錐體系統(tǒng))

包括額葉中央前回運動區(qū)的大錐體細胞及其軸突組成的皮質脊髓束和皮質腦干束。

三、運動系統(tǒng)及傳導束

當前17頁,總共49頁。當前18頁,總共49頁。皮質脊髓束:起自大腦皮質,下行至延髓下部錐體,大部分交叉到對側于脊髓側索后部下行,稱為皮質脊髓側束。少數不交叉纖維直接下行于脊髓前索的最內側稱為皮質脊髓前束。皮質脊髓側束皮質脊髓前束延髓當前19頁,總共49頁。皮質脊髓側束縱貫脊髓全長沿途發(fā)出纖維止于同側脊髓灰質,支配上、下肢骨骼肌的隨意運動當前20頁,總共49頁。皮質脊髓前束止于雙側的前角運動神經元,支配雙側軀干肌的隨意運動。上運動神經元的功能:1.發(fā)放和傳遞隨意運動至下運動神經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動。2.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后可產生中樞性(痙攣性)癱瘓。當前21頁,總共49頁??偨Y皮質脊髓束支配上、下肢骨骼肌隨意運動的脊髓前角運動細胞只接受對側大腦皮質運動中樞的纖維支配軀干隨意運動的前角運動神經元受雙側大腦皮質運動中樞控制一側皮質脊髓束損傷時,則傷側損傷平面以下肢體癱瘓,而軀干肌不癱瘓表現為硬癱,肢體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出現病理反射,且無明顯肌肉萎縮當前22頁,總共49頁。2.下運動神經元

下運動神經元包括脊髓前角細胞、腦神經運動核及其發(fā)出的神經軸突。它是接受錐體系統(tǒng)、錐體外系統(tǒng)和小腦系統(tǒng)各方面來的沖動的最后通路,是沖動到達骨骼肌的唯一通路,其功能是將這些沖動組合起來,通過周圍神經傳遞至運動終板,引起肌肉的收縮

三、運動系統(tǒng)及傳導束

當前23頁,總共49頁。錐體系統(tǒng)錐體外系統(tǒng)小腦系統(tǒng)脊髓前角細胞腦神經運動核及其發(fā)出的神經軸突

骨骼肌周圍神經傳遞至運動終板肌肉的收縮

神經沖動下運動神經元下運動神經元

三、運動系統(tǒng)及傳導束

當前24頁,總共49頁。下運動神經元損傷表現:支配肌肉癱瘓、萎縮,肌張力顯著減低或喪失,腱反射消失。

三、運動系統(tǒng)及傳導束

當前25頁,總共49頁。急性嚴重病變,由于斷聯(lián)休克作用,開始呈弛緩性癱瘓,休克期過后逐漸轉為痙攣性癱瘓,休克期的長短取決于損害嚴重程度及有無感染等并發(fā)癥的存在。上運動神經元偏癱,上肢屈肌比伸肌肌張力高,下肢伸肌比屈肌肌張力高,呈現折刀樣肌張力增高。

上、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的鑒別

體征上運動神經元癱瘓下運動神經元癱瘓

(中樞性癱、硬癱)(周圍性癱、軟癱)

癱瘓分布整個肢體(單癱/偏癱/截癱)肌群為主肌張力增高,痙攣性癱瘓降低,弛緩性癱瘓

腱反射增強、亢進減弱、消失

病理反射有無肌萎縮無或輕度(廢用性)有,明顯

肌束顫動無可有

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正常,神經傳導速度異常,

無失神經電位有失神經電位

當前26頁,總共49頁。當前27頁,總共49頁。(三)錐體外系統(tǒng)

廣義的錐體外系統(tǒng)(extrapyramidalsystem)是指錐體系統(tǒng)以外的所有軀體運動的神經系統(tǒng)結構,包括紋狀體系統(tǒng)和前庭小腦系統(tǒng)目前錐體外系統(tǒng)的解剖生理尚不完全明了,其結構復雜,纖維聯(lián)系廣泛,涉及腦內許多結構,包括大腦皮質、紋狀體、丘腦、丘腦底核、中腦頂蓋、紅核、黑質、腦橋、前庭核、小腦、腦干的某些網狀核以及它們的聯(lián)絡纖維等

三、運動系統(tǒng)及傳導束

當前28頁,總共49頁。狹義的錐體外系統(tǒng)主要指紋狀體系統(tǒng),包括紋狀體(尾狀核、殼核和蒼白球)、紅核、黑質及丘腦底核,總稱為基底節(jié)。

三、運動系統(tǒng)及傳導束

當前29頁,總共49頁。亦稱基底節(jié)(basalnucleus),位于大腦白質深部,其主要由尾狀核、豆狀核、屏狀核、杏仁核組成基底神經節(jié)(BasalGanglia)基底節(jié)組成圖當前30頁,總共49頁?;坠?jié)杏仁核

舊紋狀體紋狀體屏狀核尾狀核豆狀核蒼白球

殼核

新紋狀體古紋狀體

基底節(jié)的構成

基底神經節(jié)

當前31頁,總共49頁。錐體外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

1.調節(jié)肌張力,協(xié)調隨意運動。

2.維持和調整體態(tài)姿勢。

3.負擔半自動的刻板動作及反射性運動,如走路時兩臂搖擺等聯(lián)帶動作、表情運動、防御反應、飲食動作等。當前32頁,總共49頁。行經內囊的纖維束內囊(internalcapsule)位于尾狀核、豆狀核及丘腦之間當前33頁,總共49頁。1.完全性內囊損害病灶對側可出現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偏盲

2.部分性內囊損害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傳導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損害可出現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偏身共濟失調、一側中樞性面舌癱或運動性失語中的1~2個或更多癥狀內囊(internalcapsule)

內囊是感覺、運動、視覺傳導束集中地,損傷時出現“三偏”綜合征“三偏”綜合征

當前34頁,總共49頁。當前35頁,總共49頁。(四)小腦系統(tǒng)

主要功能

維持軀體平衡調節(jié)肌張力協(xié)調隨意運動

小腦受損

共濟失調平衡障礙

三、運動系統(tǒng)及傳導束

當前36頁,總共49頁。四、常見損傷的表現脊髓橫斷面感覺運動傳導束的排列當前37頁,總共49頁。不同部位脊髓疾病的好發(fā)部位及損害表現當前38頁,總共49頁。不同部位脊髓疾病的好發(fā)部位及損害表現當前39頁,總共49頁。脊髓半橫貫損害Brown-Sequard(布朗-塞卡爾綜合癥)綜合征:①病灶同側:損害水平以下深感覺缺失(后索受損),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錐體束受損)。②病灶對側:損害水平以下痛覺和溫覺消失(交叉至損傷側的脊髓丘腦側束受損)。觸覺保留(因不交叉的觸覺纖維在健側后索中上行)。脊髓橫貫性損害:該節(jié)段平面以下出現雙側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四肢癱或截癱(錐體束受損)。各種感覺喪失(雙側后索受損,雙側脊髓丘腦側束受損)。大小便障礙和脊髓反射的改變。當脊髓受到急性嚴重的橫貫性損害時,如急性脊髓炎、外傷等,早期首先出現脊髓休克現象:弛緩性癱瘓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無病理征,伴尿潴留。當前40頁,總共49頁。錐體束不同部位損傷的癱瘓表現當前41頁,總共49頁。謝謝!當前42頁,總共49頁。練習題1.脊髓后角損傷的表現?

同側節(jié)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即痛、溫覺缺失而觸覺及深感覺保留)。2.內囊的位置?內囊受損后臨床表現?3.盲人摸字的傳導通路正確的是(A楔束傳導上肢)A.經楔束傳導B.經皮質脊髓前束傳導C.經薄束傳導D.經脊髓丘系傳導位于尾狀核、豆狀核及丘腦之間的白質傳導束損傷后出現:病灶對側可出現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偏盲當前43頁,總共49頁。4.上、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的鑒別?

上、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的鑒別

體征

上運動神經元癱瘓下運動神經元癱瘓

(中樞性癱、硬癱)(周圍性癱、軟癱)

癱瘓分布整個肢體(單癱/偏癱/截癱)肌群為主肌張力增高,痙攣性癱瘓降低,弛緩性癱瘓

腱反射增強、亢進減弱、消失

病理反射有無肌萎縮無或輕度(廢用性)有,明顯

肌束顫動無可有

肌電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