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蘇武傳》課堂實錄_第1頁
2023年《蘇武傳》課堂實錄_第2頁
2023年《蘇武傳》課堂實錄_第3頁
2023年《蘇武傳》課堂實錄_第4頁
2023年《蘇武傳》課堂實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蘇武傳》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

1.讀通,理解文言字詞和句子,積累有關文言知識。

2.讀懂,把握文章思路,領會蘇武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形象內涵。

3.會讀,學習人物傳記的閱讀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課前準備】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這篇文章學起來是很難的。一是因為它的篇幅長;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詞語太多,文言現(xiàn)象比較復雜。因此,讓學生先讀懂,是課前準備工作中最關鍵的一環(huán)。首先,讓學生用他們經(jīng)常采用的獨學的方式,結合課下注釋,把文中的字詞障礙掃清。其次,利用他們平時對學的方式,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細讀。我讓他們互相合作,對文章所寫的內容進行了充分的感知。最后,通過導學案上幾個問題的探究,引導他們在預習課后再去研讀文本,尋找答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讀史使人明智”,我們也可以說“讀書可以明志\'。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漢書》中的《蘇武傳》,去聆聽一曲精神的壯歌。(板書課題)

課前我們通過獨學與對學的方式對字詞進行了疏通,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將有針對性地作具體落實。

二、整體感知

師:貫穿全文的一對矛盾是什么矛盾?

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師:能不能說得細致一點?

生:是單于想讓蘇武投降,但是蘇武就是不投降。

(板書“降”與“不降”,中間拉開一定距離。)

師:現(xiàn)在,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為了讓蘇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燈片展示此問題)

生:我認為是采用了四種手段。首先是恐嚇他,然后是引誘他,還有折磨他,最后還讓李陵去勸降。

師:他說的比較準確,那匈奴拿什么來恐嚇蘇武呢?

生:殺蘇武。

師:好,以死恐嚇。(板書:以死恐嚇)那用什么來誘惑他呢?

生:用利益誘惑的。(板書:以利誘惑)

師:用什么來折磨他呢?

生:用痛苦。

師:是什么痛苦?

生:身體的痛苦,還有精神的痛苦。

師:我們可以概括為以苦折磨。(板書:以苦折磨)匈奴還讓李陵去勸降,李陵和蘇武是什么關系?

生:原先是同事。

師:文中說“陵與子卿素厚”,說明他倆還是好朋友。就概括為故友勸降。(板書:故友勸降)

三、人物品讀

師:剛才我們把匈奴用的手段一一作了概括。那么面對這些手段,蘇武是如何一一應對的呢?(幻燈片展示此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以死恐嚇”。同學們能不能說說,匈奴是怎樣以死恐嚇的?

生:衛(wèi)律拿劍要殺蘇武。

師:文中用了一個什么字?

生:擬。

師:“擬”如何理解?

生:比劃。

師:在這里衛(wèi)律只是比劃一下,那衛(wèi)律前面有沒有動真格的?

生:有,衛(wèi)律殺了與蘇武同來的使者虞常,然后要殺張勝的時候,張勝就投降了。

師:那我們可以看出張勝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齊):貪生怕死!

師:那么通過張勝的貪生怕死可以看出蘇武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視死如歸,寧死不屈。

師:從哪里能看出來?

生:“武不動”。

師:這說明蘇武面對匈奴以死相逼,他根本不怕死。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我們也可以說“武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前文中還有沒有哪些地方能證明蘇武不怕死?

生:他自殺的情節(jié)。

師:蘇武為何自殺呢?

生:“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師:能不能給大家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于節(jié)操有損,又辜負了自己的使命,雖然活著,還有什么臉面回到漢朝!

師:“雖”字能不能翻譯成“雖然”?

生:應該翻譯為“即使”。因為這里只是表示假設,不是事實。

師:他的回答告訴我們,在有損節(jié)操、有辱使命的時候,蘇武毅然選擇了死!更不用說別人用死來威脅他了。他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說的“威武不能屈”。(板書“威武不屈”,與前面的“以死恐嚇”對應)那匈奴又是用什么來引誘蘇武的呢?

生:“賜號稱王。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是用地位和富貴的生活!

師:蘇武是什么反應?

生:“武不應”,他不為利益所動。

師:如果說前面蘇武面對匈奴以死恐嚇是“威武不能屈”,那么這里就是——

生:富貴不能淫!

(板書“富貴不淫”,與前面“以利相誘”相對。)

師:蘇武除了“不動”“不應”之外,甚至還罵衛(wèi)律,是個“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的無恥叛徒!真正地體現(xiàn)出了“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氣節(jié)!現(xiàn)在,我們大家一起來齊讀第5段,再去感受一下蘇武的這種大丈夫的氣節(jié)。(生齊讀第5段)

師:這樣軟硬兼施,蘇武都不屈服。匈奴便采取了比以死恐嚇更殘忍的方式——以苦折磨。剛才大家已經(jīng)說到,匈奴是從肉體和精神上,對蘇武進行雙重的折磨。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為大家來朗讀第6段,請大家一邊聽一邊思考:哪些地方是肉體上的折磨,哪些又是精神上的折磨呢?

(選一生讀第6段)

師:他剛才讀的時候一些字的讀音出現(xiàn)了問題?!帮嬍场睉摱甲x四聲,解釋為“提供吃的和喝的”。還有“去”是個通假字,應該通“棄”,是“收藏”的意思。

師:請大家說一說哪些是對蘇武肉體上的折磨,哪些是精神上折磨。

生:肉體上的折磨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還有“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廩食不至”。

師:可以看出,匈奴主要是想用囚禁和饑餓來從肉體上折磨蘇武,讓他屈服。那么精神上的折磨呢?

生:把他關起來就是讓他失去自由,就是精神的折磨。還有,讓他去北海放羊,說“羝乳乃得歸”,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羔的,所以這是斷掉他回歸漢朝的念想,也是想摧殘他的意志吧。

師:說得很好,這個“乳”是什么用法?

生:名詞作動詞,解釋為“生

師:還有其他地方也能說明精神的折磨嗎?

生:“別其官屬?;莸雀髦盟??!毙倥€把蘇武的手下都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就讓他一個人在北海,讓他忍受孤獨和寂寞,來消磨他的意志。

師:大家從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看到了匈奴的陰險和殘忍,那么蘇武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p>

生:“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碧K武在這種極度貧苦的環(huán)境中,也沒有改變他的意志、他的忠誠,可以說是“貧賤不能移”。

師:我覺得他說的“貧賤不能移”可以直接作為我們的板書寫在黑板上,非常好!(板書“貧賤不移”,與“以苦折磨”相對)肉體的折磨容易承受,可是那種孤獨寂寞,那種心靈和精神的折磨才更難忍受。蘇武是怎樣熬過來的呢?

生:我看到“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這一句,他無論是躺著還是起來,都拿著漢節(jié),說明他把這個東西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對漢朝的忠心看得很重。

師:他抓住這一句當中的細節(jié),分析得很細致,表達得也很好。匈奴用了這么多的方式都沒有成功,最后他們使出了殺手銅,他們找了一個人去勸降。這次勸降一般人真的難以應對。那么他是如何來勸說蘇武,蘇武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生:李陵對蘇武可以說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因為李陵對蘇武說了蘇武家人的遭遇,是想說漢朝對他的家人很薄情,希望通過這一點來打動蘇武。他還說皇帝已經(jīng)老了,不值得效忠了,不如投降匈奴。

師:他分析得很有條理。對李陵的勸降,蘇武是義正詞嚴地拒絕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李陵的口中說出的只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都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說的,而蘇武是站在國家和民族的高度來看待自己的使命的。他的不屈維護的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氣節(jié)!(板書“私情不動”,與“故友勸說”對應)

四、課堂小結

這讓我想到鄭板橋有一首詩——《竹石》。(幻燈片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大家一起齊讀一遍。蘇武不正像這竹一樣嗎?任你匈奴使盡千般伎倆、萬般手段,我蘇武自一心向漢!蘇武所有的堅持,都可以歸結到一個字——節(jié)!(粗筆板書一個大大的“節(jié)”字)這“節(jié)”是對使命的銘記,是對國家的忠誠,更是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jié)!

五、課后作業(yè)

(幻燈片展示《李陵答蘇武書》中的一段文字。)

在“降”與“不降”這對尖銳的矛盾沖突中,蘇武守著這份民族氣節(jié),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