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試行稿-10-10_第1頁
武漢市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試行稿-10-10_第2頁
武漢市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試行稿-10-10_第3頁
武漢市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試行稿-10-10_第4頁
武漢市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試行稿-10-1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JG204-2021武漢市城市道路立體交叉規(guī)劃、設計、管理技術規(guī)定Planning,designandmanagementmechanicalregulationsforinterchangesonUrbanStreetsinWuhan〔試行〕2021-9-19發(fā)布2021-10-1實施武漢市建設委員會武漢市城市規(guī)劃管理局聯(lián)合發(fā)布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前言根據武漢市建設委員會武建[2006]141號文件下達的研究和編制任務要求,?武漢市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口規(guī)劃、設計、管理技術規(guī)定?編制組在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工程實踐,參考國內外先進成果,并廣泛征求意見的根底上,經屢次討論、修改和完善,通過了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評審。本規(guī)定的內容有13章,包括:總那么、術語、一般規(guī)定、立交規(guī)劃、主線設計、匝道線型設計、匝道出入口設計、非機動車立交、道路與鐵路立交、交通監(jiān)控與標志標線、照明及其它平安設施、綠化景觀及其它附屬設施、方案評價與交通仿真。本規(guī)定由武漢市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由華中科技大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本規(guī)定在執(zhí)行過程中,如發(fā)現需要修改或補充之處,請將意見傳至武漢市建設委員會科技處〔郵箱:kjc@〕,以供修訂時參考。主編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參編單位:武漢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武漢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武漢市城市綜合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科研所武漢工程大學武漢工業(yè)學院主要起草人:趙憲堯李杰王進葉青蔣樂何繼斌干衛(wèi)東吳瑞麟黃又清胡開全代義軍周俊鄒志云張曉峰劉有軍何曉鳴目錄1總那么..................................................................................................32術語....................................................................................................33一般規(guī)定...........................................................................................64城市道路立體交叉規(guī)劃..............................................................225.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設計......................................................276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匝道線型設計...........................................387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匝道出入口設計.......................................498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669城市道路與鐵路立體交叉...........................................................7410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交通監(jiān)控與標志標線..............................7811城市道路立體交叉防撞、防眩、照明及其它平安設施...8812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排水、綠化景觀及其它附屬設施.......9513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方案評價與仿真.......................................98附錄A城市道路燈控平面交叉飽和通行能力計算方法...102附錄B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平安防撞欄結構形式圖............105附錄C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平安防眩板結構形式圖............108附錄D城市道路立體交叉聲屏障結構形式圖......................110附錄E城市道路與鐵路平面交叉技術規(guī)定...........................111附錄F城市道路立體交叉通行能力計算方法.......................116條文說明..............................................................................................1261總那么1為科學地規(guī)劃、設計、管理和監(jiān)控武漢市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使其平安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特制定本標準。2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位于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與其他城市道路相交的部位,是城市中大量機動車、非機動車以及行人交通流別離、交匯的轉換點,是城市市政工程管線的集散處,是城市街道景觀的節(jié)點。3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利用上跨橋梁、下穿地道以及各種匝道,組織相互沖突、交織的車流、人流,使其在空間上別離開來。在充分滿足其交通功能要求的同時,要為城市各類市政管線的鋪設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要為保護環(huán)境和創(chuàng)造街道景觀效勞,也要注意節(jié)省建設、維護和管理費用,堅持社會效益、環(huán)境效益〔包括環(huán)境保護和環(huán)境藝術〕、經濟效益相結合原那么。4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的規(guī)劃設計、工程設計、管理監(jiān)控設計是互為關聯(lián)的三個設計階段,應統(tǒng)籌安排,互為照顧,做到規(guī)劃、設計、管理監(jiān)控三結合。5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在解決好機動車交通組織的同時,要解決好非機動車交通的組織和行人交通的組織,且要創(chuàng)造盲人、聾人過街的良好條件。6要為“公交優(yōu)先〞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范圍內的實施創(chuàng)造條件,合理布設公交停靠站,方便公交換乘,必要時設計公交專用車道。7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依據相交城市道路的性質、等級、型式以及現狀和規(guī)劃用地要求進行合理規(guī)劃、設計和管理監(jiān)控,要充分滿足近期和遠期交通流向流量的要求,還要注意選擇適宜環(huán)境需要與經濟能力的效勞水平。8武漢市新建道路立體交叉必須按照本標準規(guī)劃、設計和管理監(jiān)控,治理、改建立體交叉時也應按照本標準執(zhí)行,在條件困難時,經過經濟技術論證,可適當降低本標準中的非強制性條文標準。9本標準鼓勵城市道路立體交叉規(guī)劃、設計和管理監(jiān)控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和創(chuàng)立,并將在本技術規(guī)定下一版本中對其成熟的內容加以補充和修改。對于本規(guī)定之外的新型立體交叉設計方案那么需經市建設行政管理部門、交通管理部門組織論證并批準。22術語1城市道路立體交叉:通過設置橋梁、隧道等工程構筑物將通過城市道路交叉的全部或局部相互沖突、交織的機動車流〔非機動車流、行人交通〕在空間上別離開來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統(tǒng)建筑,簡稱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城市立交、立交等。2車行立交橋: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專供機動車上跨通過的橋梁工程構造物。3車行地下通道: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專供機動車下穿通過的隧道工程構筑物。4人行天橋:在城市道路中專供行人和自行車上跨通過的橋梁工程構造物。5人行地道:在城市道路中專供行人和自行車下穿通過的隧道工程構造物。6立交主線:通往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的相交道路,簡稱主線。7立交匝道: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專供轉彎車輛從一條道路上行駛到另一條相交道路上去的連接通道,簡稱匝道。8減速車道: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專供轉彎機動車輛駛出主線、進入匝道的減速連接段,一般由過渡段和減速段組成。2.9加速車道: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專供轉彎機動車輛駛出匝道、進入主線的加速連接段,一般由加速段和過渡段組成。減速車道和加速車道可統(tǒng)稱為變速車道。2.10匝道出口: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專供轉彎機動車輛駛出主線、進入匝道的部位,簡稱出口,一般指減速車道所在的位置。2.11匝道入口: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專供轉彎機動車輛駛出匝道、進入主線的部位,簡稱入口,一般指加速車道所在的位置。2.12分流、分流段:車輛從主線〔有時也可從多車道匝道〕的行進車流中駛離稱為分流,供車輛分流的路段稱為分流段或分流點,也可稱為分岔或分岔點。2.13合流、合流段:車輛匯入主線〔有時也可匯入多車道匝道〕車流稱為合流,供車輛合流的路段稱為合流段或合流點,也可稱為交匯或交匯點。2.14交織、交織段:在相鄰車道上行駛的車輛穿插行駛到在本車道上行駛的車輛的另一側的交換行進車道位置的車輛行駛全過程稱為交織,完成車輛行駛交織全過程的路段稱為交織段。2.15沖突、沖突點:在相交道路的交接部位,從不同方向駛來的車輛相互交叉后駛去另一不同道路方向稱為交通沖突,發(fā)生交通沖突的交叉部位稱為交通沖突點。16輔助車道: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為保持主線根本車道數并滿足分〔合〕流點車道平衡原那么,以減少行駛車輛變速、合流、分流和交織對主線車流的干擾,將分流點之前〔或合流點之后〕主線的車行道進行拓寬所形成的附加車道。17集散車道: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當相鄰出入口間距不大而交通量較大時,為減少車流進出交織對主線車流的影響,將匝道出入口的車流與主線車流別離開來而設置的與主線車行道平行且與主線別離的附加車道。18立交最大通行能力: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各主線車道、各匝道以及立交中的平面交叉的設計通行能力的總和。19立交設計通行能力:當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的某一部位〔某流向主線、某交織段、某匝道或某匝道出入口等〕或立交中的平面交叉中的交通量到達了它的設計通行能力時,該立體交叉所能通過的交通量。3一般規(guī)定1相交于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的城市道路按其特點劃分等級、類別和型式。1.1城市道路按其自身及沿線建筑物的功能特點可劃分為交通性、生活性、景觀性和綜合性等四種性質。1.2城市道路按其在城市路網中的地位及交通特點分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個等級。1.3城市道路按其橫斷面型式劃分為一幅路型式、二幅路型式、三幅路型式、四幅路型式和非對稱型式等五種型式。2在每一條相交于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的城市道路上,進入交叉的機動車都可能分為直行、左轉和右轉三種流向,有時也可限制某條相交道路上進入交叉的某流向的機動車通行。3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依據其交通效勞水平特性按表3.1劃分為高級、一級、二級、三級共四個等級。4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按其機動車交通組織、管理特點劃分為如下四種類別:I類——完全互通式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簡稱完全互通式立交〕。在完全互通式立交中,相交道路的左轉與右轉車流全部被允許通過立交匝道通行;表3.3.1各等級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機動車效勞水平特征表立交等級立交等級主線直行車流轉彎〔主要指左轉車流〕行人、自行車干擾高級快速連續(xù)行駛快速或按設計車速連續(xù)行駛無干擾一級快速或按設計車速連續(xù)行駛減速連續(xù)行駛無干擾二級主要主線快速或按設計車速連續(xù)行駛,次要主線有車流交織有車流交織次要道路有干擾三級主要主線快速或按設計車速連續(xù)行駛,次要主線有車流沖突有車流沖突有干擾II類——局部互通式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簡稱局部互通式立交〕。在局部互通式立交中,相交道路的局部左轉與右轉車流被允許通過立交匝道通行,而另外一局部那么不被允許通行;III類——別離式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簡稱別離式立交〕。在別離式立交中,相交道路的左轉與右轉車流全部不被允許通行;IV類——平面交叉上〔或下〕上跨〔或下穿〕式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簡稱帶平面交叉式立交〕。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上〔或下〕設上跨高架橋〔或下穿地道〕7供局部主線、局部轉向車流通行。注:專供自行車和行人通過交叉的上跨式橋梁或下穿式隧道稱為人行天橋或人行地道。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可以同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建造在一起,也可單獨建造。3.5組織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各相交道路的左轉機動車交通,可以選用以下五種方式〔見圖3.5.1〕:第一種:左轉機動車先上跨〔或下穿〕跨過〔或穿過〕相交道路直行車流,然后按順時針方向右轉,再匯入相交道路實現左轉〔如圖3.5.1中之a線〕;第二種:左轉機動車先右轉駛離車流并與相交道路直行車流并行,然后按逆時針方向左轉上跨〔或下穿〕跨過〔或穿過〕相交道路的直行車流再匯入相交道路實現左轉;或左轉機動車先跨過〔或穿過〕相交道路駛離車流,然后按逆時針方向左轉上跨〔或下穿〕跨過〔或穿過〕相交道路的直行車流并與相交道路的直行車流并行,再右轉匯入相交道路實現左轉〔如圖3.5.1中之b線〕;第三種:左轉機動車右轉駛離車流后即按逆時針方向左轉上跨〔或下穿〕跨過〔或穿過〕相交道路和本條道路的直行車流,再從右側匯入相交道路實現左轉〔如圖3.5.1中之c線〕;第四種:左轉機動車成銳角直接駛離車流并成銳角直接駛進相交道路實現左轉〔如圖3.5.1中之d線〕;8第五種:左轉機動車遵照平面交叉的管理控制規(guī)那么分為以下六種:候駛或行駛。3.7.1葉式道路立體交叉〔簡稱葉式立交〕:立交中的所有左轉匝道均為葉式左轉匝道,〔如圖3.7.1〕;圖3.5.1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左轉交通組織形式3.6組織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各相交道路上左轉機動車交通的左轉匝道可分為以下四種形式:葉式左轉匝道:按3.5條之第一種方式組織左轉機動車交通的匝道;蝶式左轉匝道:按3.5條之第二種方式組織左轉機動車交通的匝道;環(huán)形左轉匝道:按3.5條之第三種方式組織左轉機動車交通的匝道;菱形左轉匝道:按3.5條之第四種方式組織左轉機動車交通的匝道。3.7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的型式可按其左轉匝道的形式圖3.7.1葉式立交3.7.2蝶式道路立體交叉〔簡稱蝶式立交〕:立交中的所有左轉匝道均為蝶式左轉匝道,〔如圖3.7.2〕;圖3.7.2蝶式立交3.7.3環(huán)行道路立體交叉〔簡稱環(huán)行立交〕:立交中的所有左轉匝道均為環(huán)行左轉匝道,〔如圖3.7.3〕;圖3.7.3環(huán)形立交3.7.4菱形道路立體交叉〔簡稱菱形立交〕:立交中的所有左轉匝道均為菱形左轉匝道,〔如圖3.7.4〕;圖3.7.4菱形立交7.5混合式道路立體交叉〔簡稱混合立交〕:立交中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左轉匝道形式。混合立交還可以根據立交中各左轉匝道的構成再細分為葉蝶式混合道路立體交叉〔簡稱葉蝶混合立交〕〔如圖〕、葉環(huán)式混合道路立體交叉〔簡稱葉環(huán)混合立交〕〔如圖7.5.2〕、葉菱式混合道路立體交叉〔簡稱葉菱混合立交〕〔如圖〕、蝶環(huán)式混合道路立體交叉〔簡稱蝶環(huán)混合立交〕〔如圖〕、蝶菱式混合道路立體交叉〔簡稱蝶菱混合立交〕〔如圖〕、環(huán)菱式混合道路立體交叉〔簡稱環(huán)菱混合立交〕〔如圖〕等各種型式。圖葉蝶混合立交圖葉環(huán)混合立交圖蝶環(huán)混合立交圖葉菱混合立交圖蝶菱混合立交圖環(huán)菱混合立交3.7.6組合式道路立體交叉〔簡稱組合立交〕:二座或二座以上的道路立體交叉相距很近而共同組合而成的復雜的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如圖3.7.6〕。圖3.7.7變形立交注2:相交道路中線根本上相交于一點的五路相交的立體交叉有時可以將其改變?yōu)橄嘟坏缆分芯€相交于兩點的一個十字相交和一個Y字相交的立交構成的組合式立交,或將其改變?yōu)橄嘟坏缆分芯€相交于三點的兩個X字相交和一個Y字相交的立交構成的組合式立交〔如圖3.7.8〕。圖3.7.6組合式立交注1:由于立交周邊用地、環(huán)境或交通的原因,有時需要將標準形式的左轉匝道進行壓縮、彎曲變形而形成某種型式的變形立交〔如圖3.7.7〕。圖3.7.8組合式立交3.8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和匝道的計算行車速度可取相交道路路段計算行車速度的0.50~1.00倍,主線車速取高值,匝道車速取低值,在用地條件受到限制時,經過充分地論證,立交匝道的計算行車速度允許降低到15km/h。各類城市道路路段計算行車速度列于表3.8.1。表3.8.1城市道路路段計算行車速度(km/h)3.9機動車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上行駛的加速度可取為1.5米/秒2,其減速度可取為3.0米/秒2。3.10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上行駛的設計車輛外廓尺寸道路等級類別道路等級類別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I級支路II級支路計算行車速度60-8040-6030-403020見表3.10.1。表3.10.1設計車輛外廓外尺寸〔m〕車輛類型車輛類型工程總長總寬總高機動車小型汽車51.81.6普通汽車122.54.0鉸接車182.54.0大型貨車182.54.5自行車1.930.602.25年限為15年~20年,立體交叉的遠期最大交通量等于相交于該交叉的各路段進入設計通行能力的總和,按公式3.11計算。iQmax=?Ni〔3.11〕式中:Ni—i路段進入設計通行能力3.11.1路段進入設計通行能力為該路段各進入車道設計通行能力之和,按式3.11.1計算。Ni=?jnj〔3.11.1〕式中:nj—i進入路段的j進入車道的設計通行能力3.11.2不受道路路線上平面交叉影響的路段車道設計通行能力按式3.11.2計算。nj=acbcnp〔3.11.2〕式中:ac—機動車道設計通行能力道路分類等級折減系數,按表取值3.11計算城市道路立體交叉設計交通量時選用的設計表機動車道設計通行能力道路等級折減系數道路分類等級道路分類等級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ca0.750.800.850.90bc—機動車道設計通行能力車道位置折減系數,按自中線向外依次取值1.0、0.8、0.65、0.5pn—一條機動車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按表取值3.11.3當進入交叉的路段沿途受到平面交叉影響時,其設計通行能力要按受上游沿途平面交叉的影響程度加以折減,按式3.11.3計算。Ni'=Nigc〔3.11.3〕式中:表一條機動車道的可能通行能力計算行車速度〔計算行車速度〔km/h〕20304050607080可能通行能力〔pcu/h〕1400155016501700160015501500gc—進入路段的通行能力受上游沿途平面交叉影響的折減系數,取值0.40~0.60,進入路段為主要道路時取高值,為次要道路時取低值;沿途上游路段上的平面交叉間距大時取高值,小時取低值。3.11.4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流量流向分析預測可采取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法,要充分考慮城市規(guī)劃、交通開展、管理措施對于預測模型的影響,充分考慮立交建成后對立交周邊路網交通量分配的影響,充分考慮與立交鄰近道路通行能力相協(xié)調,充分考慮現狀交叉中交通流量、流向的觀測結果。3.12在第Ⅰ類、第Ⅱ類和第Ⅲ類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必須設置天橋或地道組織行人和自行車跨越或穿越相交道路;在第Ⅳ類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那么應按城市道路平面交叉的管理規(guī)那么與方法組織行人和自行車通過交叉。3.13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排水設計重現期應取相交道路中最高類別等級道路排水設計重現期。各類別等級城市道路排水設計重現期列于表3.13.1。表3.13.1城市道路排水設計重現期3.14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照明標準應不低于相交道路中最高類別等級道路照明標準。各類別等級城市道路照明標準列于表3.14.1。城市道路類別等級城市道路類別等級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排水設計重現期〔年〕532表3.14.1城市道路照明標準城市道路類別等級城市道路類別等級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平均照度Ea(lx)20158照明均勻度Emin/Ea0.400.350.35眩光限制嚴禁采用非截光型燈具同左不得采用非截光型燈具3.15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各橋梁和地道的最小凈空高度應按照允許vb通行的行人、非機動車和機動車的類型按表3.15.1選用。表3.15.1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最小凈高車行道種類車行道種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行人〕道鐵道允許通行車輛種類小型汽車一般客、貨車集裝箱車無軌電車有軌電車自行車〔行人〕載貨非機動車普通機車電力機車客運專線機車集裝箱機車最小凈空高度〔m〕3.04.55.05.07.96注:有軌電車及普通機車、電力機車的最小凈空高度自軌道面高起計算,其橋下凈空應符合現行鐵路凈空限界標準的規(guī)定。4城市道路立體交叉規(guī)劃4.1在城市總體規(guī)劃和分區(qū)規(guī)劃階段,應根據相交道路的類別等級依照第3.3條和表4.1.1進行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等級規(guī)劃。表4.1.1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等級規(guī)劃4.2在城市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階段以及在城市交通管理規(guī)劃中,應按照相交道路的類別等級,考慮到交叉交通流向流量的需要,依照第3.4條和表4.2.1進行城市道路立體交叉類別規(guī)劃。表4.2.1城市道路立體交叉類別規(guī)劃4.3在城市修建性詳細規(guī)劃階段以及在城市道路專項規(guī)劃中,應按照相交道路的類別等級,考慮相交道路紅線寬度、橫斷面形式以及交叉交通流向流量的需要和交叉用地、周邊環(huán)境,按照第3.5、3.6、3.7條進行立交相交路主要道路相交路主要道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快速路高一、二二、三三主干道一、二二、三三/相交道路主要道路相交道路主要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ⅠⅠ、IIⅡ、IIIIII主干路Ⅰ、ⅡⅠ、Ⅱ、IIIIV/交通組織管理規(guī)劃設計,并規(guī)劃選擇適宜的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型式。4.4在城市道路系統(tǒng)交叉規(guī)劃設計時,符合以下四種條件之一時才允許選用立體交叉:一、對于相交道路上快速、連續(xù)的機動車交通需求無法采用平面交叉方式解決;二、對于交叉設計交通流向流量需求無法采用平面交叉的方式解決時,亦不能采取街區(qū)繞行、路網分流的方法解決時;三、地形地勢已形成了建造立交的條件時;四、自行車、行人過街交通流量已嚴重影響道路上機動車交通而無法采用平面方法組織交通時。注:按照本條原那么,當城市快速路與城市其他等級道路相交時,必須采用立體交叉;城市干道相交,當交通流向流量大,采用平面交叉方式不能滿足交通要求時,可以采用立體交叉;當城市干道跨越河流或鐵道時,可利用已形成的橋下凈空規(guī)劃建設立體交叉。4.5在城市道路系統(tǒng)內規(guī)劃設計立體交叉必須進行充分的論證,在中心城區(qū)規(guī)劃建造立體交叉尤應慎重,且應盡量防止采用層數多、占地面積大、引道長的大型立交。在規(guī)劃立交等級時要優(yōu)先選建等級較低的立體交叉;在規(guī)劃立交類別時,應按照第Ⅳ類〔別離式立交〕、第Ⅲ類〔帶平面交叉式立交〕、第Ⅱ類〔局部互通式立交〕、第Ⅰ類〔完全互通式立交〕的順序依次比擬,只有當比擬簡單的立交類別確實不能滿足機動車交通需求時,才可以考慮選取較復雜的立交類別。4.6規(guī)劃設計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型式要以設計交叉機動車流向流量為依據,尤其要考慮滿足不同流向左轉車流交通的不同要求,擬定不同的效勞標準、規(guī)劃適宜的立交型式。在交叉機動車交通流向流量非對稱時,采用混合式立交可能比選用中心對稱的標準型立交更為適宜;在交叉用地條件或周邊環(huán)境受到限制時,宜于采用各種型式的變形立交。4.7一條道路上兩座互通式立體交叉中心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1.5km。兩相鄰立交匝道變速車道過渡段端部之間的凈距離亦不宜小于900m。當相鄰的距離較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城市道路交叉都需要規(guī)劃設置立交時,宜統(tǒng)一規(guī)劃采用組合式道路立體交叉。4.8在城市道路系統(tǒng)中,屬于同一條道路上的立體交叉的交通組織方式與立交等級、類別與型式應統(tǒng)一規(guī)劃布設,力求協(xié)調一致;整個干道路網上的道路立體交叉也應統(tǒng)一規(guī)劃布設,力求立交等級、類別、型式和諧、路網交通流暢,防止脫離路線、脫離路網規(guī)劃設計立體交叉可能帶來的交通及環(huán)境的不協(xié)調現象發(fā)生。4.9城市道路立體交叉規(guī)劃設計用地范圍為主線起坡點〔或匝道出入口起點、立交橋涵結構外緣線〕5米以外的道路規(guī)劃紅線與匝道或匝道構筑物外緣5米以外界線所圍成的平面圖形〔見圖4.10.1〕。速路標準規(guī)劃、設計和控制管理時,必須保障主路直行車輛快速、連續(xù)行駛并不受車輛行駛的交織影響,對于二級公路那么允許主線車流有交織現象。4.10.3考慮到當前高速公路等汽車專用公路的收費制度,在它們通過城區(qū)增設出入口時應設置停駛收費或不停駛收費系統(tǒng)。圖4.10.1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用地范圍4.10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二級公路通過城市建成區(qū)的長度超過4.0km時,應按城市快速路標準進行規(guī)劃、設計與控制管理,超過8.0km時,必須按城市快速路標準進行規(guī)劃、設計與控制管理。4.10.1當通過城區(qū)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按城市快速路標準規(guī)劃、設計與控制管理時,可將主線橫斷面中的緊急停車帶加寬為外側車道、可縮短立體交叉之間的間距、可加設主線進出口匝道、可增加車道數、可增設附加車道和輔道。4.10.2當通過城區(qū)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按城市快5.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設計5.1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橫斷面機動車行道布置應與道路路段機動車行道相一致,但可不包括輔助車行道。設置集散車道時,集散車道應布置在主線機動車道右側,其間宜設分車帶。5.2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橫斷面可采取單幅路、雙幅路、三幅路及四幅路型式,分別見圖5.2.1-1、圖5.2.1-2、圖5.2.1-3及圖5.2.1-4。圖中:Wr—紅線寬度〔m〕;Wc—機動車車行道寬度或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合行駛的車行道寬度〔m〕;Wb—輔道機動車車行道寬度或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合行駛的車行道寬度或非機動車道寬度〔m〕;Wpc—機動車道路面寬度或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合行駛的路面寬度〔m〕;Wpb—輔道機動車道路路面寬度或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合行駛的路面寬度或者非機動車道路面寬度〔m〕;Wmc—機動車道路緣帶寬度〔m〕;W1—側向凈寬;Wdm—中間分隔帶寬度〔m〕;Wsw—中間分車帶寬度〔m〕;Wdb—兩側分車帶寬度〔m〕;2728圖單幅路橫斷面圖圖雙幅路橫斷面圖圖三幅路橫斷面圖圖四幅路橫斷面圖Wa—路側帶寬度〔m〕;Wp—人行道寬度〔m〕;Wq—綠化帶寬度〔m〕;Ws—設置帶寬度〔m〕;5.2.1城市道路機動車道寬度可按表選用。5.2.2城市道路機動車道應該采取劃線的方式分別設置大車和小車專用車道。大車道主要供公交車、大客車和貨車行駛,小車道主要供小轎車和輕型車行駛。針對不同單向車道數的城市道路,可按表的比例組合大、小車道數。表機動車道寬度選用表〔m〕車道位置車道位置外側車道中間車道內側車道道路等級與計算大型車道小型車道大型車道小型車道大型車道小型車道車速〔km/h〕快速路60≤V≤803.753.503.503.253.503.25主干道50≤V<603.5003.503.25次干道40≤V<503.5003.253.00支路V<403.253.003.00/3.00/表機動車車道數與車道類型組合車道數車道數4321車道類型組合大型車車道1-21-211小型車車道2-31-210路緣帶,路緣帶的寬度宜為0.25-0.50m,計算行車速度小于60km/h時取0.25m,計算行車速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時取0.50m。2.4單幅路形式橫斷面的城市道路車行道兩側可沿緣石設自行車道,其寬度最小為1.50m,當設置寬度大于1.50m時,其左側的車道可按“中間車道〞擬訂寬度。所有車道寬度及路緣帶寬度均應以0.25m為模數設定。2.5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橫斷面中的自行車道和人行道寬度不應縮減,且自行車和行人交通應與機動車交通別離而能自成系統(tǒng)。3同一條城市道路上互通式立體交叉中心點的距離應滿足車輛交織行駛方便公交站點設置和平安設置交通標志的距離要求。一般情況下不得小于表5.3.1所列數值,但從一個立交的隧道出口到相鄰立交中心點的距離那么不應小于2000m,同一條城市道路上的互通式立體交叉中心點的平均距離不應小于2500m。5.2.3在城市快速路內、外車道的內、外側應設置表5.3.1互通式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的最小距離(m)主線計算行車速度〔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80605040立交最小間距〔m〕150010008007005.4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上相鄰匝道端部之間的距離應滿足車輛交織行駛和平安設置交通標志的距離要求。當出口匝道后接著進口匝道時〔圖5.4.1-a〕,該距離的最小值可按表5.4.1所給數值選用;當出口匝道后接著出口匝道時〔圖5.4.1-b〕,以及當進口匝道后接著進口匝道時〔圖5.4.1-c〕,該距離的最小值可按表5.4.1所給數值的1.5倍選用;當進口匝道后接著出口匝道時〔圖5.4.1-d〕,該距離的最小值可按表5.4.1所給數值的3.0倍選用。圖5.4.1匝道進出口組合與相鄰匝道端部距離圖表5.4.1城市道路立交主線相鄰匝道端部最小距離〔m〕主線計算行車速度〔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80605040匝道端部最小距離〔m〕110807060圖5.5.1葉式立交進出口間的輔助車道5當立交主線上的進口匝道后接著出口匝道時,假設該相鄰匝道端部之間的距離小于表5.4.1所列數值的四倍時,應將它們的變速車道直接連接作為輔助車道,以改善主線上交通流的運行條件〔圖5.5.1〕。6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上車行道分流或合流時,車道數的增加或減少一次不得多于一條并要保持主線的根本車道數,即要符合主線車道數的連續(xù)性原那么,同時還應符合主線車道數的平衡原那么,應按式5.6.1和圖6.1驗算分、合流車道數。NC≥NF+NE-1〔5.6.1〕式中:NC—分流前或合流后的主線車道數;NF—分流后或合流前的主線車道數;NE—分流或合流的匝道車道數。7當城市道路立交主線分流、合流的匝道為雙車道表5.8.1立交主線圓曲線半徑主線計算行車速度〔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80605040不設超高最小半徑〔m〕1000600400300設超高推薦半徑〔m〕400300200150設超高最小半徑〔m〕25015010070圖5.6.1車道平衡原那么驗算圖時,宜沿主線增設一條輔助車道,或主線分流后〔合流前〕車道數相應減少,以滿足立交主線車道數的平衡原那么和連續(xù)原那么〔如圖5.7.1〕。輔助車道的長度〔包括寬度漸變段200m〕不宜小于600m。NcNc+1NcNc+1NcL>600m輔助車道N=2圖5.7.1主線分流前與合流后的輔助車道5.8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圓曲線半徑應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8.1規(guī)定的不設超高的最小半徑值。只有在受地形、地物、經濟或技術上的特殊原因限制時,經過論證才允許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8.1規(guī)定的設超高推薦半徑值或設超高最小半徑值。5.9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圓曲線半徑大于表5.9.1所列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半徑時,主線圓曲線可與直線徑向連接。表5.9.1立交主線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圓曲線半徑5.10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圓曲線半徑小于表5.9.1所列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圓曲線半徑時,主線圓曲線與直線之間應設緩和曲線,緩和曲線采用盤旋線。圓曲線和兩端的盤旋線組成立交主線的平曲線。立交主線的平曲線長度、圓曲線長度、緩和曲線長度均應滿足表5.10.1所列最小長度的要求。主線計算行車速度〔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80605040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圓曲線半徑〔m〕20001000700500表5.10.1立交主線平曲線、圓曲線、緩和曲線的最小長度主線計算行車速度〔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80605040平曲線最小長度〔m〕210150130105圓曲線最小長度〔m〕70504535緩和曲線最小長度〔m〕705045355.11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圓曲線半徑小于表5.8.1所列不設超高的最小圓曲線半徑時,在圓曲線范圍內應設置超高,最大超高橫坡度應符合表5.11.1的規(guī)定,但當曲線外側設有進出口匝道時,主線曲線的最大超高橫坡度應不大于3%,以利于主線與匝道超高橫坡的過渡和交通平安。表5.11.1立交主線最大超高橫坡度5.12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的最大縱坡、最大縱坡坡段長度與最小縱坡坡段長度應符合表5.12.1的規(guī)定。條件特別困難時,主線的最大縱坡值才允許采用最大縱坡限制值。主線計算行車速度〔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80605040最大超高橫坡度〔%〕5432表5.12.1主線最大縱坡及坡段長度限制主線計算行車速度〔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80605040最大縱坡度推薦值〔%〕455.56最大縱坡度限制值〔%〕6778最大縱坡長限制值〔m〕縱坡度〔%〕56676778限制坡長〔m〕600400400300350250250200最小縱坡長限制值〔m〕2901701401105.13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主線縱坡變更處應設置豎曲線,豎曲線采用圓曲線。豎曲線最小半徑及豎曲線最小長度應符合表5.13.1的規(guī)定。條件特別困難時,主線的豎曲線最小半徑才允許采用最小半徑限制值。表5.13.1立交主線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5.14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設置超高的平曲線上,超高橫坡度與道路縱坡度的合成坡度不應大于表5.14.1規(guī)定數值。主線計算行車速度〔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80605040凸形豎曲線最小半徑推薦值〔m〕45001800135060最小半徑限制值〔m〕30001200900400凹形豎曲線最小半徑推薦值〔m〕270015001000700最小半徑限制值〔m〕18001000700450豎曲線最小長度〔m〕70504035表5.14.1立交平曲線上合成縱坡最大值平曲線計算行車速度〔平曲線計算行車速度〔km/h〕806050403020合成縱坡最大值(%)6.07.08.05.15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的平曲線和縱曲線組合要滿足行車平安、舒適以及視覺協(xié)調的要求,防止在陡下坡及豎曲線的頂部設置小半經的平曲線或反向曲線。6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匝道線型設計6.1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匝道是指從立交出口減速車道到立交入口加速車道之間的車流轉向連接段,它的平面線型為一組由直線、盤旋線、圓曲線組成的復曲線。立交匝道復曲線平面線型要平順、均衡、連續(xù)、簡捷,并與地形、地物相適應,與周邊建筑物、環(huán)境相協(xié)調。6.1.1立交匝道按其轉向功能分為右轉匝道和左轉匝道兩類。立交右轉匝道前的出口減速段應設置在駛出立交主線右側車道,立交右轉匝道后的入口加速車道亦應設置在駛入立交主線右側車道的右側;按3.5條分類的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左轉匝道中,第一種葉式左轉匝道、第二種蝶式左轉匝道以及第三種環(huán)形左轉匝道的出口減速車道和入口加速車道均應設置在立交主線右側車道的右側,而第四種菱形左轉匝道的出口或出口減速車道以及入口或入口加速車道那么宜設置在立交主線左側車道或左側車道的左側。當情況特殊,不能按照上述規(guī)定的位置設置時要進行技術經濟論證比擬。6.1.2立交匝道圓曲線半徑值應根據匝道的計算行車速度按表6.1.2選用。6.1.3立交匝道圓曲線和直線之間應設置緩和曲線,緩和曲線宜采用盤旋曲線,盤旋曲線參數可按公式6.1.3確定。R·L=A2〔6.1.3〕式中:A-盤旋曲線的參數〔m〕;R-盤旋曲線終端曲線半徑〔m〕;L-盤旋曲線曲線長〔m〕。表6.1.2匝道圓曲線半徑匝道計算行車速度匝道計算行車速度(km/h)80706050403020不設超高最小半徑〔m〕420300180125804530設超高推薦半徑imax=0.02315230145100654020imax=0.0428020513090603520imax=0.06255185120805030盤旋曲線曲線長應大于表6-1-4所列緩和曲線最小長度數值。盤旋曲線參數A宜小于或等于1.5R,并不小于表所列數值。反向曲線間的兩個盤旋線,其參數宜相等,不相等時其比值應小于1.5。表匝道盤旋曲線參數當需要設置超高和加寬時,盤旋線的長度還應滿足超高、加寬過渡的要求。超高、加寬緩和段長度匝道計算行速度匝道計算行速度(km/h)80706050403020盤旋曲線參數A(m)1351109070503520應分別按車道超高、加寬的有關規(guī)定計算,并取兩者相比擬長者,但最短應符合漸變率為1:15的要求。6.1.4匝道平曲線可由一條或一條以上的圓曲線與兩條盤旋線組成,也可由兩條盤旋曲線直接銜接。兩條相鄰圓曲線的半徑宜盡量接近,其大小圓半徑之比應在1:1.5以內。當兩條盤旋曲線直接銜接時,兩條盤旋曲線的參數及其連接點的曲率半徑,應分別符合匝道盤旋曲線參數最小值和匝道圓曲線半徑值規(guī)定的要求。匝道平曲線、圓曲線與緩和曲線的長度應大于表6.1.4所列數值。表6.1.4匝道平曲線、圓曲線、緩和曲線最小長度匝道計算行車速度匝道計算行車速度(km/h)80706050403020平曲線最小長度(m)2101801501201057560圓曲線最小長度(m)70605040352520緩和曲線最小長度(m)706050403525206.2立交匝道必須在全長范圍內,保證表6.2.1所列停車視距得到滿足,當有橋墩、橋臺、擋土墻、護坡、防護欄等建筑物、設施成為視距的障礙物時,為了表6.2.1所列平安視距得到保障,其障礙物必須后移或做成臺階形,使得匝道平曲線的視距界限必須在停車視距包絡線之外得到保障。表6.2.1匝道停車視距匝道計算行車速度匝道計算行車速度(km/h)80706050403020停車視距(m)1109070604030203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匝道橫斷面由車行道、路緣帶、緊急停車帶、防撞欄桿和隔離帶組成。立交匝道按機動車行使方向可分為單向匝道和雙向匝道兩種:單向匝道只允許機動車單向行使,雙向匝道允許機動車雙向行駛。立交匝道按機動車車道數可分為單車道匝道和雙車道匝道兩種:單車道匝道只允許一列機動車行駛,或當緊急停車帶上停著普通汽車時,牽引式拖車能緩慢行駛通過;雙車道匝道允許兩輛機動車以規(guī)定行駛速度并行〔對于單向雙車道匝道〕或會車〔對于雙向雙車道匝道〕。雙向雙車道匝道應在對向車道之間設置防撞護欄或設置隔離帶作成別離式雙向匝道。立交匝道按結構形式還可以分為路堤〔塹〕式匝道和橋梁式匝道兩種:路堤〔塹〕式匝道設置在路堤〔或路塹〕上,橋梁式匝道設置在橋梁上。路堤〔塹〕式各種立交匝道的橫斷面布置見圖6.3.1;橋梁式各種立交匝道的橫斷面布置見圖3.2。當匝道計算行車速度小于40km/h,或條件困難時允許采用圖中括號內的數值,圖中尺寸單位以m計。圖中:Wc-車行道寬度,按5.2.1條及5.2.2條規(guī)定確定;WL-匝道路面寬度,6.25~8.50m;Wt-緊急停車帶,2.00~2.50m;Wmc1、Wmc2-路緣帶,0.25~0.50m;Wms-平安帶,0.25~0.50m;Wsp1、Wsp2-保護性路肩,0.50~0.75m;Wdm-隔離帶,≥1.00m;b-彎道車行道加寬值,按6.4條取值。a單向單車道匝道b單向雙車道匝道c雙向雙車道匝道圖6.3.1路堤〔塹、橋梁〕式匝道橫斷面布置圖6.4立交匝道平曲線半徑小于250m時,在彎道處應根據曲線半徑、車道數和車道上行駛的車輛類型在車道內側加寬車行道。每條車道的加寬值可按表6.4.1取用。表6.4匝道曲線每條車道的加寬值〔m〕圓曲線半徑〔圓曲線半徑〔m〕車型200<R≤250150<R≤200100<R≤15060<R≤10050<R≤6040<R≤5030R≤4020<R≤3015<R≤20小型汽車0.280.300.320.350.390.400.450.600.70普通汽車0.400.450.600.700.901.001.301.802.40鉸接車0.450.550.750.951.251.501.902.803.506.5當立交匝道按6-1-3條規(guī)定設有緩和曲線時,加寬緩和段長度應采用盤旋曲線全長,曲線加寬值在緩和曲線全長上按公式6.5.1作線性分配?!矃⒖磮D6.5.1〕圖圖6.5.1匝道加寬過渡方式bx=kb〔6.5.1-1〕k=Lx/L〔6.5.1-2〕式中:bx——加寬緩和段上任一點A的加寬值。Lx——加寬緩和段A點處到加寬緩和段起點距離〔m〕.L——加寬緩和段全長〔m〕b——匝道圓曲線局部路面加寬值。6.6立交匝道最大縱坡不應大于表6.6.1的規(guī)定值。表6.6.1匝道最大縱坡6.7立交匝道的最小凸、凹豎曲線半徑及豎曲線最小長度應符合表6.7.1的規(guī)定值。匝道計算行車速度匝道計算行車速度(km/h)80706050≤40匝道最大縱坡規(guī)定值〔%〕456788匝道端部縱斷面應采取較大的豎曲線半徑,以保證足夠的平安視距。在分流點〔合流點〕附近的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宜按立交主線的計算行車速度采用表6.7.1所列數值。9立交匝道路拱橫坡宜為1.5~2.0%,可設計為雙向坡或單向坡路拱。當在計算行車速度條件下,車輛在彎道上行駛所產生的離心力不能由正常路拱橫坡時的摩阻力平衡時,應采取單向路拱和設置超高,超高橫坡度宜為2%,且不應大于6.0%,可按公式6.9.1計算選用。V2i=-m127R〔6.9.1〕表6.7.1匝道豎曲線最小半徑與最小長度匝道計算行車速度匝道計算行車速度(km/h)80706050403020豎曲線最小半徑(m)凸形一般值4500300018001300600400150極限值300020001200900400250100凹形一般值2700203015001050700400150極限值180013501000700450250100豎曲線最小長度(m)一般值105907560554030極限值70605040352520R-平曲線半徑〔m〕;V-計算行車速度〔km/h〕。μ-橫向力系數;為保證行車舒適與平安,橫向力系數μ宜取值小于0.10,在條件困難時,最大橫向力系數應符合表6.9.1所列規(guī)定值。表6.9.1立交匝道最大容許橫向力系數6.10立交匝道橫坡超高的設置可采取繞匝道中心線縱斷面旋轉的方式〔圖〕或繞匝道內側邊緣縱斷面旋轉的方式〔圖〕,在超高緩和段起、終點處路面邊緣出現豎向轉折時應采取圓滑平順過渡。匝道計算行車速度〔匝道計算行車速度〔km/h〕80706050≤40最大容許橫向力系數μmax60.170.18圖繞匝道中心線縱斷面旋轉方式式中i-設計超高率;圖繞匝道內側邊緣線縱斷面旋轉方式6.11匝道從正常路拱到全超高路拱之間的路段應設置超高緩和段。超高緩和段長度按式6.11.1計算。b·DiLe=e〔5.6.5-2〕式中:Le-超高緩和段長度(m);b-超高旋轉軸至路面邊緣的寬度(m);△i-超高橫坡度與正常路拱坡度的代數差〔%〕;ε-超高漸變率,超高旋轉軸與路面邊緣之間相對升降的比率,可按表6.11.1取值。表6.11.1匝道超高漸變率12立交匝道平曲線緩和曲線計算長度與曲線超高緩和段計算長度以及曲線加寬緩和段計算長度三者相比應取大值作為共同的緩和曲線〔段〕長度,且該長度不應小于車輛按計算車速行駛2秒所行駛的距離。13位于坡道上的立交匝道平曲線設置超高時,其合成坡度應按式6.13.1計算。該合成坡度不應大于8%。i22ZHHii+=〔6.13.1〕式中:iH——合成坡度%,ih——超高橫坡%,iz——縱坡%。匝道計算行車速度匝道計算行車速度(km/h)80706050403020超高漸變率ε中1/2001/1851/1751/1601/1501/1251/100超高漸變率ε邊1/1501/1351/1251/1151/1001/751/50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匝道出入口設計7.1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車輛由匝道駛出進入主線的部位稱為立交匝道入口〔簡稱立交入口〕,車輛由主線駛出進入匝道的部位稱為立交匝道出口〔簡稱立交出口〕。立交匝道出入口由匝道端部、變速車道、漸變段三局部組成,變速車道分為出口減速車道和入口加速車道兩種。按變速車道車道數,可將立交出入口劃分為單車道立交出入口和雙車道立交出入口。在車道位置上,立交匝道出入口一般應設置在主線車行道右側。當需要設置在主線車行道左側時,應參照5.6條和5.7條按主線車道分流〔或合流〕規(guī)定設置。在平面位置上,立交匝道出入口宜設置在下穿隧道之前或之后。在縱斷面位置上,立交匝道出入口那么宜設置在凸形豎曲線上。7.2立交匝道入口端部必須按圖7.2.1所示保證足夠的通視區(qū)域,在通視區(qū)域內不允許有阻礙司機視線的障礙物。7.3在立交匝道出口端部,應以減速車道終點為始端,以及在立交匝道入口端部,以加速車道起點為終端,設置盤旋線型緩和曲線,如圖和圖所示。圖7.2.1匝道入口端部通視區(qū)圖匝道出口緩和曲線圖匝道入口緩和曲線4在高級立交主線與駛出匝道的出口分流點處,當需給誤行車輛提供返回條件時,車行道邊緣宜按一定的偏量值加寬,并用弧線連接主線和匝道路面的邊緣〔如圖4.1所示〕。偏量值和楔形端部鼻端半徑規(guī)定如表7.4.1所列數值。楔形端端部后的過渡長度Z1、Z2值那么可按表7.4.2所列漸變率計算。圖7.4.1立交分流點處車行道偏移圖表7.4.1分流點處車道偏移值與端部半徑表主線偏置分流方匝道偏置值鼻端半徑r值向C2〔m〕〔m〕C1〔m〕駛離主線≥3.00.6~1.00.6~1.0主線相互1.800.6~1.0分岔表7.4.2分流點處楔形端的漸變率表計算行車速度〔km/h〕8060≤40漸變率1/101/81/77.5城市立交匝道出入口的變速車道〔包括出口減速車道和入口加速車道〕按其與主線的平面位置關系分為直接式變速車道〔圖7.5.1〕和平行式變速車道〔圖7.5.2〕兩種。直接式變速車道以1:30~1:15的斜率經過具有同樣斜率的過渡段直接與主線連接;平行式變速車道平行于主線,經過一定長度的過渡段與主線連接。在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中,減速車道宜采用直接式變速車道,加速車道宜采用平行式變速車道,但當加減速車道為雙〔多〕車道時,均宜采用直接式變速車道。圖7.5.1直接式變速車道圖7.5.2平行式變速車道7.5.1立交匝道變速車道應設置在主線路緣帶的外側,宜為一條車道。在變速車道外側需另加設路緣帶,主線為城市快速路時應將路緣帶加寬為緊急停車帶寬。〔見圖〕7.5.2立交匝道變速車道長度按公式計算。圖變速車道寬度圖L=Va22-aVb2〔〕式中:L-變速車道長度〔m〕Va-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Vb-匝道計算行車速度〔km/h〕a-車輛加減速度〔m/s2〕計算加速車道長時,加速度a取值0.8~1.2m/s2,表變速車道長度縱坡修正系數變速車道平均縱坡度〔變速車道平均縱坡度〔%〕0<i≤22<i≤33<i≤44<i≤6下坡減速車道長度修正系數1.000上坡加速車道長度修正系數1.001.201.301.40計算減速車道長時,減速度a取值2~3m/s2。7.5.3立交匝道變速車道的最小長度應滿足表和表的要求,并根據變速車道縱坡大小按表所列系數進行修正。表加速車道長度〔m〕匝道計算行車度〔匝道計算行車度〔km/h〕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605045403530252080-180200210220230--60--15018019020021022050----8010011012040------5060表減速車道長度〔m〕匝道計算行車速度〔匝道計算行車速度〔km/h〕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605045403530252080-7080859095--60--50606570758050----4550556040------35407.5.4在立交匝道變速車道與主線之間必須按7.5條的規(guī)定設置足夠長度的過渡段。直接式變速車道過渡段長度按其外邊緣斜率控制:直接式加速車道及其前的過渡段外邊緣斜率為1/40~1/20〔駛入角度約為2.0°~3.0°〕;直接式減速車道及其后的過渡段外邊緣斜率為1/20~1/15〔駛入角度約為3°~4°〕。平行式變速車道過渡段長度不應小于表表平行式變速車道過渡段長度主線計算行車速度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80605040過渡段長度〔m〕6050453所列數值。7.6城市立交單車道出入口按其中變速車道的形式分為單車道直接式出入口和單車道平行式出入口二種:單車道直接式出入口采用直接式變速車道,單車道平行式出入口采用平行式變速車道。7.6.1單車道直接式出口線型應符合車輛從主線駛出進入匝道的行車軌跡,按與主線成3°~4°的夾角,即圖單車道直接式出口551/20~1/15的均勻漸變率連接主線與匝道。。〔圖〕車流分流點設置在主線直行車道右側邊緣處,分流點前方為過渡段,分流點前方為直接式減速車道。7.6.2單車道平行式出口線型特征應明顯,能提供應駕駛員醒目的出口區(qū)域,防止應在主線行駛的車輛誤駛出主線而進入出口。車流分流點設置在主線直行車道右側邊緣3.5m〔一條車道寬〕處,分流點前方為平行式減速車道和過渡段,分流點前方為匝道?!矆D〕圖單車道平行式出口7.6.3單車道直接式入口線型應符合車輛從匝道駛出進入主線的行車軌跡,按與主線成2.0°~3.0°的夾角,即1/30~1/20的均勻漸變率連接匝道與主線〔圖〕。車流匯流點設置在主線直行車道右側邊緣處,分流點前方為直接式加速車道,分流點前方為過渡段。圖單車道直接式入口7.6.4單車道平行式入口是從車流匯流點起,設置一條與主線平行的輔助加速車道。車流匯流點設置在主線直行車道右側邊緣處,匯流點前方為平行于主線的加速車道局部與過渡段,匯流點前方為連接匝道的曲線加速車道局部與匝道。圖單車道平行式入口7.7城市立交雙車道出入口與單車道出入口一樣可以按其幾何形式分為雙車道直接式出入口和雙車道平行式出入口兩種,它們都具有右側車道和左側車道兩條車道連接主線和同樣具有兩條車道的立交匝道。城市道路立體交叉一般不宜采用具有兩條車道以上的立交出入口形式,在特殊情況下采用時可參考本條規(guī)定設計。7.7.1雙車道直接式出口的左側車道按照7.6.1條規(guī)定設置,而右側車道那么按圖所示設置在左側車道的右側。圖雙車道直接式出口7.7.2雙車道平行式出口的左側車道按照7.6.2條的規(guī)定設置,而右側車道那么按圖所示設置在左側車道的右側。圖雙車道平行式出口7.7.3雙車道直接式入口的左側車道按照7.6.3條規(guī)定設置,而右側車道按圖所示設置在左側車道的右側。圖雙車道直接式入口7.7.4雙車道平行式入口的左側車道按照7.6.4條規(guī)定設置,而右側車道按圖所示設置在左側車道的右側。圖雙車道平行式入口7.8當城市道路立體交叉雙車道的定向匝道設計交通量很大,設計雙車道出口時,依據車道數平衡和根本車道數連續(xù)原那么,宜在出口的前方按照圖7.8.1和圖7.8.2所示,增設一條輔助車道。圖7.8.1增設輔助車道的雙車道直接式出口圖7.8.2增設輔助車道的雙車道平行式出口7.9當城市道路立體交叉雙車道定向匝道的設計交通量很大,設計雙車道入口時,應在入口的前方按照圖7.9.1和圖7.9.2所示,依據車道數平衡原那么和根本車道連續(xù)原那么,增設一條輔助車道。圖7.9.1增設輔助車道的雙車道直接式入口圖7.9.2增設輔助車道的雙車道平行式入口7.10具有單向雙車道的立交主線或匝道設計交通量很武漢市城市道路立體交叉規(guī)劃、設計、管理技術規(guī)定大時,為了保障車流能在車速根本相同的條件下實現車輛的分流和合流,可按圖7.10.1及圖7.10.2所示,設計雙車道分流岔口及合流岔口,必要時依據車道數平衡和根本車道數連續(xù)原那么,增設一條輔助車道。一般情況下,相對次要的分岔流向應布置在右側車道出入。圖7.10.1增設輔助車道的雙車道分流岔口圖7.10.2增設輔助車道的雙車道合流岔口7.11大型立體交叉中,具有單向多車道的立交主線或匝道設計交通量很大時,為了保障車流能在車速根本相同的行駛條件下實現車輛的分流和合流,應依據車道數平衡原那么,按照圖7.11.1所示設計多車道分流岔口及合流岔口。武漢市城市道路立體交叉規(guī)劃、設計、管理技術規(guī)定圖7.11.1多車道分流及合流岔口12具有單向多車道的特大型立體交叉的樹枝狀分岔,應依據車道平衡和根本車道數連續(xù)原那么,針對每一個分岔分別按7.10條與7.11條的規(guī)定進行設計?!矆D12.1〕圖7.12.1多車道樹枝狀分岔7.13主線為曲線時的平行式變速車道線型應與主線曲線相平行。曲線型平行式變速車道與曲線型主線〔有時也可能是匝道〕的連接分為同向曲線連接和反向曲線連接兩種:當為同向曲線時,可用盤旋線或復曲線連接,當為反向曲線時,可用S形盤旋線連接。當主線曲線半徑大于1500m時采取同向曲線連接時或當主線曲線半徑大于2000m時采取反向曲線連接時,均可視主線為直線,,而直接設置盤旋線的起點。〔圖7.13.1〕〔a〕〔b〕〔c〕〔d〕圖7.13.1曲線上的平行式變速車道a反向曲線加速車道b同向曲線加速車道c反向曲線減速車道d同向曲線減速車道7.14主線為曲線時的直接式變速車道線型可采取與主線為直線時相同的寬度漸變率順主線線性變寬接出或接入,也可按圖7.14.1所示內切圓法接出或接入主線。當主線位于盤旋線范圍內時,變速車道亦可采用同一參數的盤旋線,但寬度漸變率應符合表7.14.1要求?!瞐〕〔b〕〔c〕〔d〕圖7.14.1曲線上的直接式變速車道a反向曲線加速車道b同向曲線加速車道c反向曲線減速車道d同向曲線減速車道表7.14.1出入口漸變率表主線計算行車速度〔主線計算行車速度〔km/h〕8040~60出口漸變率1:201:15入口漸變率1:301:20曲線型直接式變速車道與曲線型主線〔有時也可能是匝道〕的連接也可分為同向曲線連接和反向曲線連接兩種。曲線連接的原那么和方法參照7.13條的規(guī)定執(zhí)行。7.15在立交主線、匝道或環(huán)道上,當允許駛出駛入車輛交換車道位置交織行駛時,交織段長度應大于依據交織車道計算行車速度按式7.15.1計算的數值。bLm?3.6V(m)〔7.15.1〕式中:Lm—車輛交織所需交織長度〔m〕b—交織車道寬度〔m〕V—交織車道計算行車速度〔km/h〕一般情況下,Lm值可參考表7.15.1取值。表7.15.1車輛交織所需最小交織長度交織道計算行車速度〔交織道計算行車速度〔km/h〕807060504035302520最小交織長度〔m〕8070605045403530258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1在城市道路中組織行人、自行車與相互沖突的機動車交通在空間上別離穿越的道路交通設施稱為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應按城市行人、自行車交通體系統(tǒng)一規(guī)劃布設并應根據所處位置、交通量大小合理選擇不同的類型、等級和形式。2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可按其功能特點劃分為行人立體交叉、行人和輪椅混合立體交叉、行人自行車混合立體交叉及行人、輪椅和自行車混合立體交叉等四類;按其在城市道路平面中的位置分為路段類、平交路口類和立交路口類等三類;按其在城市道路相對高程上的位置分為地上類〔俗稱天橋〕、地下類〔俗稱地道〕和地面類〔俗稱通道〕等三類。2.1城市道路行人立體交叉只允許行人踏步上下,必要時可為騎自行車者踏步上下、推行自行車提供條件,適用于城市道路中過街人流量不大,過街自行車很少的一般路段和路口;城市道路行人和輪椅混合立體交叉要同時滿足行人和坐輪椅者上下和通行的要求,布置在商業(yè)繁華、游憩娛樂及老年、婦幼過街流量較大的地段;城市道路行人和自行車混合立交要同時滿足行人踏步式坡道上下以及騎自行車者坡道推行上下的要求,宜布置在過街行人和自行車均較大的城市交通性干道上;城市道路行人、輪椅和自行車混合立體交叉要同時滿足行人、坐輪椅者和推行自行車者上下和通過的要求,宜布置在過街行人和自行車交通量均較大,且有必要為坐輪椅者或推嬰兒車者提供上下和過街通行條件的重要路段上。2.2城市道路路段類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設置在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中商業(yè)、學校等公共建筑穿越街道的行人、自行車流量較大的城市道路路段上;城市道路平交路口類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設置在機動車流量和行人、自行車流量均較大的平交路口處;城市道路立交路口類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應與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統(tǒng)一規(guī)劃、綜合布置、同時設計。2.3城市道路地上類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稱“人行天橋〞一般設置在水文地質條件較差、地下管線較復雜、景觀要求較低的路段和路口;城市道路地下類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稱“人行地道〞,一般設置在水文地質條件較好、地下管線較簡單、景觀要求較高的路段和路口;當與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統(tǒng)一規(guī)劃、綜合布局、同時設計時,一般宜采取地面類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稱“人行通道〞,將行人和自行車通道布置在地面層,以方便行人和自行車通行。在經過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技術比擬合理時,才可以采取地上類或地下類形式。3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按其功能要求、設備和裝修標準可參考表8.3.1劃分為高級、一級和二級三個等級。表8.3.1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等級劃分表等級等級設備標準裝修標準防護標準高級有自動扶梯、垂直升降機高級裝修遮陽、擋雨、防風一級設輪椅道中級裝修遮陽、擋雨二級設踏步道簡單裝修簡單防護8.3.1設于中心城區(qū)商業(yè)繁華路段、游憩人流較多的地段以及有特殊要求的重要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宜采取高級標準規(guī)劃設計。8.3.2設于城市生活性干道和綜合性干道上的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應采取一級標準規(guī)劃設計。8.3.3設于市區(qū)交通性干道和市區(qū)邊緣地段的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宜采取二級標準規(guī)劃設計。8.4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可按其平面圖形劃分為一字形、閉合形、開敞形等三種形式。單條垂直于相交道路布設的平面屬于一字形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呈口形、O形布設的平面屬于閉合形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呈Y形、X形、T形、I形、L形、C形、П形布設的平面屬于開敞形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選擇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的形式應根據相交道路和交叉的形式、根據過街行人和自行車的流量流向特點認真比擬、精心設計。8.4.1布設在城市道路路段上和在交叉但僅需滿足1-2條進出路段行人、自行車過街需求的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應采取一字形式。8.4.2布設在城市道路十字交叉處的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當垂直于四條進入路段上的過街行人流量大時宜采取口字形式,當對角過街行人流量大時宜采取X字形式,而當垂直和對角過街行人流量均較大時那么宜采取O字形式。8.4.3布設在城市道路十字交叉處的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當其各個方向的過街行人流量很不均衡時,宜采取I字、П字、C字或L字形式。8.4.4布設在城市道路T字交叉處的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當垂直過街行人流量大時宜采取T字形式,當垂直和斜向過街行人流量均大時那么宜采取Y字形式。8.4.5當與城市道路立體交叉統(tǒng)一規(guī)劃、綜合布設、同時設計時,應根據立交中主線和匝道的布設特點充分考慮行人和自行車交通的方便,不拘一格、靈活布置行人、自行車通道、天橋或地道。8.5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的設置應按照道路網的布局,穿越道路的等級、類型和形式。道路上機動車流量、過街行人、自行車流量和特點綜合考慮,合理規(guī)劃設計,同時應充分考慮公交站點、軌道交通車站、商業(yè)大樓、學校、文化體育、游樂場所的需求,在條件許可時,應考慮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與周邊的商業(yè)大樓、地鐵車站、文化體育游樂場所直接連接,形成系統(tǒng),充分發(fā)揮疏導人流的功能。8.6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的設置必須廣泛征求當地社區(qū)居民、企事業(yè)單位員工和交通管理部門的意見,參考本條規(guī)定擬定的條件合理確定,以求方便群眾,標準合理,爭取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景觀效果。8.6.1在城市快速路中每隔300-500米應設置一道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在中心城區(qū)間距要近一些,在城市邊緣地段間距要遠一些。城市快速路通過城市未建成區(qū)域時,其間距可以更大些,也可考慮采取統(tǒng)一規(guī)劃分期建設的措施,預留過街設施的位置。8.6.2在設有縱向隔離設施的城市交通性主干道中,當兩個設有行人、自行車過街設施的交叉之間的間距大于600-1000米時,應在這兩個交叉之間增設一處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在中心城區(qū)間距取小值,在城市邊緣地段間距可取大值。8.6.3城市干道路段〔包括平面交叉中的一條相交路段〕頂峰小時機動車雙向交通量超過2000pcu/h,而且過街行人交通量超過5000人次/h時可考慮設置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而當過街行人交通量超過10000人次/h時那么應設置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當有自行車過街時,可按每輛次自行車相當于2人次行人折算。8.6.4當城市道路與鐵路相交時,應考慮設置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而當一次阻隔行人到達500人或道口關閉時間超過10分鐘時,那么必須設置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8.7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中的橋梁、地道和通道的最小凈空高度應按表3.15.1取值為2.50米,在條件困難時,經過論證,可取值2.30米。8.8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中的橋梁、地道和通道的最小凈空寬度應按設計小時人流量、步道通行能力和步道寬確定,亦可參照表8.8.1選用。一般情況下,凈空寬度不宜小于3.0米,地道凈空寬度不宜小于3.75米。表8.8.1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最小凈寬表8.8.1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中一條步道的寬度與行人通過方式是空手、提包、肩扛、手拖、推車有關。一般情況下,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中的步道寬度取值0.75米,但在大型商場處,應取值設計小時人流量〔人次設計小時人流量〔人次/h〕凈空寬度〔m〕<1503.00150-2003.75200-2504.500.80-0.85米,在火車站、客運站處,那么可取值0.90-1.00米。8.8.2城市道路行人、自行車立體交叉中一條步道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