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儒林外史》結構新探【摘要】本文在前人《儒林外史》結構研究的基礎上,從作品主旨與結構的關系入手,通過對作品“史”的動態(tài)考量,指出了作品敘事方法背后的歷史邏輯,揭示了作品結構的內(nèi)部主線和外部組織形態(tài),并闡釋了這種結構方式對表現(xiàn)小說思想內(nèi)容的重要作用?!娟P鍵詞】《儒林外史》結構研究《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特殊的作品。無論是它的主旨還是藝術結構,都在文學史上引發(fā)了諸多爭鳴。而關于這部作品獨樹一幟的松散狀結構方式,二百年來更如一個迷團,至今尚未完全解開。作品為什么要采用這種特殊的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與作品主旨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是我們進一步了解這部作品時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一、《儒林名史》結構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對該作品結構評價最早的是清嘉慶八年“臥閑草堂本”的閑齋老人“儒林外史序”。這也是被后世研究者廣為參照的觀點。“序”中說到: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是一上中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注釋:《儒林外史》會評會校本,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頁763。注釋:《儒林外史》會評會校本,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頁763。這段話說明了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思想,同時也初步揭示了它的結構特點,那就是書中看似不相關聯(lián)、獨立成傳的人物,是圍繞著對功名富貴的態(tài)度組合在一起的。但僅指出了各部分內(nèi)容之間的總體關聯(lián),至于書中上百個人物及其相關的故事情節(jié)之間有無具體聯(lián)系,則未予說明。其后的研究者對這部作品結構的認識,乃是它松散的外部組織形態(tài)。如蔣瑞藻在《小說考證?拾遺》中說:《儒林外史》之布局,不免松懈,蓋作者初未決定寫至幾何人幾何事而止也,故其書處處可住,亦處處不可住。處處可住者,事因人起,人隨事滅故也;處處不可住者,滅之不盡,起之無端也。此其弊在有枝而無干?!缎≌f考證》,蔣瑞藻編,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7,頁561?!缎≌f考證》,蔣瑞藻編,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7,頁561。略》中說:惟全書無主干,僅驅(qū)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制;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吨袊≌f史略》,魯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頁156。魯迅雖從積極角度闡釋了《儒林外史》的結構特點,但于作品結構形態(tài)的認識,則基本上與蔣瑞藻相同。當今眾多研究者對《儒林外史》的結構有各種新的闡述,雖提出不少觀點,但對作品結構基本形態(tài)的認識尚未有超越魯迅者。在這些闡釋中,有突破性意義的,當屬陳美林先生在《吳敬梓評傳》(以下簡稱《評傳》)中的觀點。他說:《儒林外史》的藝術結構的特色,頗為近似列夫?托爾斯泰所說的“內(nèi)部的聯(lián)系”,也與巴爾扎克所說“它的統(tǒng)一性就是世界本身”頗有類似之處。傳主吳敬梓是根據(jù)他自己對于他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認識和評價而選擇這種結構樣式的……通過對當時各種類型知識分子思想言行的描寫,從而揭露和抨擊了封建末世的黑暗和弊端,并提出改良主張;同時還反映出自己的社會理想在現(xiàn)實生活的沖突下,不斷幻滅、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它的結構就是為這樣的藝術思維服務的。《吳敬梓評傳》,陳美林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12,頁509??梢钥闯?,陳美林先生把作品結構研究的切入點放在了創(chuàng)作主旨與作品結構形態(tài)的結合上,指出其外部松散結構的背后,有著源于主旨表達需要的內(nèi)部“統(tǒng)一性”。實際上是在閑齋老人“功名貴為一篇之骨”和程晉芳“窮極文人士態(tài)”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了書中各部分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并據(jù)此疏理出了作品結構,大體如下:除楔子和尾聲外,分為三大部分。楔子提示全書情節(jié),第一部分從第二回到第三十回,主要描寫為科舉所牢籠、理學所毒害的一群士人,如周進、二王、二嚴、湯奉等。接著寫了名士、選家,集中嘲諷了科場以外一批熱中功名、攀附權貴、故作高雅的士子的丑惡靈魂。指出這兩類士人的種種表現(xiàn),實際上是相同的,都在追求功名富貴,只不過手段不同。在這一部分中,還寫了受迫害的一些士人,如王惠。第二部分從第三十一到四十六回,重點寫了不受八股制藝牢籠、堅持理想的士人,塑造了“真儒”形象,以及他們社會理想的實踐和破滅。第三部分從第四十七回到五十五回。在這一部分中,重點描繪了第二部分中出現(xiàn)的肯定人物,雖成為過去,但他們的影響還在;第一部分出現(xiàn)的否定人物依然四處活動,而且更為不堪。在這一回中,作者既對既往的理想進行了檢討,也對未來的希望進行了探索。最后不得不在市井小民中探尋理想。在“述往”的基礎上“思來”,從而完成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以“儒林”為中心的社會畫卷。至于“幽榜”則與“楔子”相映照,點出科舉限制人才的問題,使得整部小說的結構首尾一致,成為一體。筆者以為,陳先生提出的切入點,無疑為這部作品的結構研究指出了正確的方向。但是他對全書結構的分析,仍使人感到不盡如人意。因為它雖然描述出了作品各部分之間一定的聯(lián)系(共同構成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以“儒林”為中心的社會畫卷),但只回答了不同部分內(nèi)容對主旨表達的不同作用,而未能進一步揭示各部分之間的深層聯(lián)系,如它們先后順序安排依據(jù)是什么?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用意?另外,這部作品的結構的特殊之處,決定了對它的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更多,除了指出作品的總體框架之外,各成獨立單元人物與故事情節(jié)之間,是互不相干,還是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這些細部問題,都需要回答。二、打開《儒林外史》結構鑰匙-“史”的動態(tài)考量即然陳先生為這部作品結構的研究提供了正確的切入點,那么為什么沒能進一步深入具體地揭示出小說的結構呢?其原因出在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觀察角度上。陳先生在《評傳》中說:“從這部小說的主要思想內(nèi)容來看,作者反映的乃是十八世紀上半葉在八股科舉制度下的知識分子的生活情景”,是作者為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所作一幅“畫卷”。這種平面角度的描述,只揭示了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外延,內(nèi)涵方面則有所缺失。筆者以為,《儒林外史》這部書寫的是許多表面上不相關的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但以“史”名之而不是“傳”,就是要我們從它的敘述中,進行“史”的動態(tài)考量。只有這樣,才能深入揭示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和結構安排。陳先生在《評傳》中,也指出了個別人物或情節(ji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但由于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觀察基本上是平面臨的,所以未能從“史”的角度對作品結構進行縱向的動態(tài)考察。從內(nèi)容的動態(tài)性上看,整部作品揭示的是一個社會衰敗過程,這其中包括文教、吏治、世風、人心、最后到人的自然本能。這一綜合性衰敗的根源,就是作品在“楔子”中開宗明義所說的“這個法定的不好”,即八股取士及其相應的文化政策。這部被魯迅冠以“偉大”的小說,其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它于不動聲色之中,不僅揭示了這一社會進程,也揭示了它的必然性,讓我們知道了所以然,實際上是馬純上身上固有的悖論(篤學而不得其實,名實分離)在同類人物身上繼續(xù)演繹的必然結果,這個有天賦的年輕人從馬純上那里得到的正面引導,恰恰是他在思想方法上走上歪路的開端。這種“名”與“實”、目的與結果之間的悖論所導致的不合目的性的事態(tài)發(fā)展邏輯,是作品諷刺藝術基本原理,也是作品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更替的內(nèi)在推力。而這個悖論,源于書中諸色人物的核心價值取向-“功名富貴”所包含的內(nèi)在矛盾。本來,在封建社會,博取功名要靠文武實績,但八股時代開始以后便不再如此,科場成功便是功名,即有“榮身之路”。這種功名需要的只是文字技巧甚至“揣摩”的功夫,而不再是實際才能和對社會的實質(zhì)貢獻,于是“名”與“實”之間、目的與結果之間就產(chǎn)生了悖論。整部書都在揭示這種悖論,所以在結構上,它就構成了貫穿故事發(fā)展和人物更替的一條內(nèi)在主線。二是結構的外部形態(tài)。人物“等而下之”的排列規(guī)律構成了作品結構的外部形態(tài)。在“名”與“實”的悖論之下,人物的品行能力依次比上一個人物層次更低,如周進六十多歲還不曾進學,通過對其做學道之后閱卷過程的描寫,對文才能已有諷刺,而他錄取的范進則“等而下之”,同樣做了學道,尚不知蘇軾為誰;不僅“文”又低一等,“行”也出了瑕眥:“丁憂”期間去打秋風,不使象牙筷子,卻吃大蝦元子,偽態(tài)已露而不自知。這之后的另一個由科舉而出仕的王惠,貪且沽名,臨難不能守節(jié),較之周范更“等而下之”;匡超人之后寫牛浦郎,二者經(jīng)歷相似:起初都以好學始,繼而棄實而趨虛;而牛浦郎較之匡超人,品行更趨低劣:匡超人想做詩人,尚看一夜的《詩法入門》,而牛浦郎則直接竊他人之作為已有,匡超人停妻再娶,牛浦郎則撞騙再婚。從故事情節(jié)上看二人沒有任何關聯(lián),然作者之意圖,在于“說牛浦以繼匡迥而窮其變”(《小說裁論》)。書中寫“真儒”的凋零過程,也是按這個原理進行的,他們“等而下之”的原因,則是社會環(huán)境使然:虞育德、莊紹光等一班“真儒”之后,又有余家二兄弟、虞華軒、王玉輝等人,雖真儒人品仍在,然其風范已不如前。“二余者,虞、莊之流而加拙。后虞者,少卿之流而加露,王者,衡山之流而加迂……”(《小說裁論》)。至于原因,天目山樵評曰:“虞杜莊三人之后,又出色寫一虞華軒,以見天下人才未嘗斷絕,雖黃茅白葦中,亦自有軼群絕品,窮而在下,又嫉于薄俗,故為矯激之行,不及諸君之渾厚。蓋世運愈衰而賢者亦不免與化推夠也”(會評會校本第四十七回)。這種“等而下之”的順序原則,再輔以某些故事情節(jié)之間本身的聯(lián)系(不同人物之間的交集、一些次要人物的串連、過渡作用),從而構成人物、情節(jié)之間的嚴密結構。按這個結構規(guī)律,人物“等而下之”的最終結局,是儒林無人,希望只留于市井。最后一回“幽榜”無疑是“有厄”文人的一曲挽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住宅認購定金合同范本
- 倉儲保管填寫合同范本
- 2025年四川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的技巧
- 一房三賣買賣合同范本
- 停息掛賬律師委托合同范本
- 個人外匯貸款合同范本
- 助資合同范本
- 個人買房購房合同范本
- 公司稅貸合同范本
- 個人店面整體裝修合同范本
- 2025年湖南城建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及答案一套
- 教科版科學三下開學第一課《科學家這樣做-童第周》
- 2025年廣州市黃埔區(qū)文沖街招聘“村改居”社區(qū)治安聯(lián)防隊員36人歷年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國家電網(wǎng)新聞宣傳與企業(yè)文化管理專責考試題及答案
- 土建類專職安全生產(chǎn)管理人員練習題+參考答案
- 中國新能源汽車:2024年總結與2025年趨勢報告-電動汽車觀察家
- 2024年江蘇省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所屬事業(yè)單位招聘筆試真題
- 廉潔知識培訓課件
- 分布式光伏發(fā)電開發(fā)建設管理辦法2025
- 《科幻小說賞析與寫作》 課件 -第六章 “外星文明”的善意與惡行-《安德的游戲》
- 《我國的文化安全》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