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情緒與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論_第1頁
動機、情緒與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論_第2頁
動機、情緒與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論_第3頁
動機、情緒與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論_第4頁
動機、情緒與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動機、情緒與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理論動機即那些驅動我們行為產生的內在力量。在人類許多理性的行為背后,或許隱藏著非理性的強大的動機,隱藏著強大的非理性的情感。ThomasEdisonsaid:Geniusis1%inspirationand99%perspiration。達爾文出版了119部科學著作或論文,愛因斯坦出版了248篇,弗洛伊德出版了330篇,女人類學家瑪格麗特出版了39部書,1397篇文章,并且獲得了28個榮譽學位。這些成就的取得,不僅僅是運用了人類的理性,更重要的,可能是理性后面所包含的熱情,passion。愛因斯坦回憶自己小時候爸爸送給他一個生日禮物,指南針,他當時看到這個指南針,不知道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夠讓指南針始終指向南北方,激動得莫名萬狀。這件事為他日后從事高度抽象的時空關系思考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這種激動的體驗,本身并不是認知的,而是情感的。我們都知道兒童時代的愛迪生鉆到雞窩里去孵小雞的故事,這種強烈的好奇心,既有認知的成分,更有情感的成分。人類的文明,是智慧創(chuàng)造的文明,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智慧的創(chuàng)造.然而,在智慧的底層,卻是人類的情感。無論文明的創(chuàng)造物是文學、藝術、音樂、科學、技術,都起源于對人類情感的抒發(fā)和升華.而情感本身,卻是非理性的.可惜,在這方面,心理學的研究還是比較膚淺的。一弗洛伊德其人1856-1939奧地利,猶太人,生于捷克,死于英國,在維也納生活了近80年。潛意識(也有翻譯成無意識)理論、泛性論的創(chuàng)始人.現代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幾乎與愛因斯坦齊名。他的理論中的許多具體的結論已經不再被認為是正確的,但是其潛意識和泛性論的基本思想,對理解人類的行為和本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早慧兒童,8個姊妹。希特勒、納粹對他的態(tài)度。1933年在柏林焚書.其中一個口號:“反對夸張性生活而毀滅靈魂,為了人類靈魂的純潔高尚,把弗洛伊德的著作化為灰燼。”弗洛伊德本人對焚書的評論:現在他們焚我的書就夠了,如果在中世紀,還要燒人。其實是他離開的早,否則也會與書同樣命運。后來有四個妹妹被納粹殺害.主張泛性論,但本人的私生活嚴肅,有大男子主義。文筆很好,曾獲哥德文學獎。標準著作24卷.弗洛伊德研究的出發(fā)點:究竟是什么東西主宰了人們的行為。常識認為,是人們的思想、意識主宰人們的行為。弗洛伊德認為常識不一定正確。研究的方法:臨床法,通過對大量有心理問題的人的治療和觀察。基本術語:人格,表示一個人的整體精神系統,而不是支離破碎的感覺、記憶、想象等等。羅丹說:大師,在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fā)現美.大科學家,在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fā)現不可理解的問題二、人格結構弗洛伊德堅信,要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就必須努力去尋找出決定人們行為的潛在因素.這些因素是內在的,并沒有被人們認識到.這與科學研究的一般假設是相同的??茖W研究是要通過表面的現象去探討未知的內部的原因。而心理學也是要通過表面的顯著的行為,去探討內部的決定因素,這種內部的決定因素并不象人們常識中所認為的那么簡單。早期弗洛伊德的思想。通過多年研究認為,人的精神,人的心理,如果簡單地區(qū)分,有兩個部分,意識與潛意識。意識部分──外顯的,表面的,常識認為意識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原因。弗洛伊德認為意識不是人的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意識在心理中僅僅是一個表面的部分,是精神系統中一個次要的部分。潛意識部分──是人的精神系統的最主要的部分,但通常是隱蔽的,含而不露,廣闊而深沉,是人的行為的真正的決定力量.但是人們往往認識不到.這就是說,作為一個行動者本人,指導決定他行動的真正力量,并不是他的意識,他的思想,而是他的潛意識,而對于他自己的潛意識,本人也認識不到。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還有一個過渡的前意識部分。一般人總是努力去忘記那些痛苦的觀念和記憶,因為這些痛苦的觀念和記憶,是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會時時威脅到人的正常思維和行為。例如,如果你的親人在一次災難中喪生,如果你天天為此悲痛,那么你肯定無法正常生活,所以在最初的悲痛之后,你會努力不使自己想起這慘痛的經歷。這種努力并不一定是有意識的,而是一種自動的機制,這樣一種機制,被稱作壓抑。當這些痛苦的記憶,受到壓抑,好象暫時被遺忘時,我們就說它進入了前意識的部分。而前意識部分的內容,如果受到的排斥、抵抗的力量不大,還會時?;謴瓦M入意識層面。而且,即使被壓抑,它依舊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簡單地說,就是表現出來的行為與真實的心理不一致.舉幾個例子。酸葡萄心理.吃不到葡萄,就是葡萄是酸的。行為上是不要吃這種酸葡萄。反映的真實心理是想吃葡萄。對應的表現是甜葡萄心理,也叫圍城心理。錢仲書的《圍城》。城里人想沖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例如初戀往往是如此,如果初戀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或者所謂青梅竹馬,那么后來是否甜蜜幸福,那很難說。但是如果兩人終于不得不分手,那么常常能夠保持既甜蜜的又痛苦的回憶。往往會認為初戀的情人最好。吃不到的葡萄最甜。得不到的東西最好。《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與岳靈珊的關系。一個是《笑傲江湖》中的儀琳與令狐沖。令狐沖為救儀琳而受重傷,儀琳以為令狐沖死了,抱著他的身體在野地里跑.第一,儀琳自己是一個小尼姑。被要盡量一個是《神雕俠侶》中的描寫的郭芙對楊過冷落、厭惡與恨.其實是愛的一種表現。潛意識中是愛,意識中是恨。壓抑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指把意識中的痛苦記憶,排斥到前意識的過程,似乎是要遺忘這些痛苦的記憶。另一種是指性壓抑,壓抑性的沖動。這種理論可以把人格類比于海中的冰山,它是一種靜態(tài)的結構,浮出水面的是意識部分,而水面下的主要是潛意識。中后期的弗洛伊德,進一步研究,指出人格包括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id人格中最基本的部分,人格的基礎a。本我是人所具有的動物性的原始本能、欲望和沖動,是人的生物性的稟賦,如饑餓本能,性本能。簡單地說,就是人的七情六欲。七情中醫(yī)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儒家的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佛家的七情:喜、怒、憂、懼、愛、憎、欲六欲《呂氏春秋.貴生》,高誘注釋:生、死、耳、目、口、鼻之欲佛家: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tài)欲、語言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b.本我是與生俱來的,或是隨著生理成熟而必定會出現的.弗洛伊德認為最重要的本能是一生都存在的,只不過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表現c.本我沒有結構,沒有價值觀,沒有道德感,它不分好壞,不講善惡,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使本能的欲望、沖動立刻得到滿足。弗洛伊德說:“我們把它叫做一團餛飩,一口充滿沸騰的激動的大鍋.”“本我不知道價值判斷,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邪惡的,不知道什么是道德。”d.本我在滿足自身沖動的活動中,不能考慮到現實情況是否允許它這樣做c。d。這兩條,被弗洛伊德稱做本我的工作原則:快樂原則,或唯樂原則,即它不考慮善惡,也不考慮現實e.本我是人格發(fā)展的基礎,是人格能量的來源,即心理能量的源泉。人的基本心理能量,被弗洛伊德稱做libido,它被圍困在本我之中,不斷地產生內在的緊張狀態(tài),尋求能夠減弱這種緊張狀態(tài)的宣泄.剛出生的嬰兒的心理系統中,只有本我,沒有其他部分.f。本我完全是潛意識的。例如,剛出生的嬰兒,餓了就要吃奶,吃不到奶就會大哭,或者有什么吃什么,不考慮父母的情況,不考慮食物的情況,什么可以消除饑餓,什么不能吃。到了青春期之后,人都會有滿足性沖動的欲望。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很含蓄地表示賈寶玉的第一個性伴侶是秦可卿。2.自我egoa。自我是在本我的挫折和失敗中發(fā)展起來的.單純的本我,僅僅依靠快樂原則工作,并不能總是成功,并不能很好地適應環(huán)境,而且它經常遭受失敗和挫折。嬰兒餓了,要吃奶,這是本能沖動,按照快樂原則,他立刻尋找母親的乳房或奶瓶,但不一定成功,于是他碰到什么都吸吮,吸手,吸毛巾,但是這樣做并不能消除饑餓.由于單純的本我不能保證人適應環(huán)境,人格中的第二個系統,自我,發(fā)展出來了.b.自我是為本我服務的,從環(huán)境中尋找滿足本我的途徑,即尋找滿足沖動欲望的途徑,它的目的是保護本我,滿足本我。c。自我的主要功能,是考慮現實,它代表著人的理智系統,包括:感知覺,判斷,推理,思維,在心理健康、順應良好的人身上,它是人格的執(zhí)行者。換句話說,一個心理健康的兒童或成人,它的人格中自我這一部分應當發(fā)展的比較較好。d.自我的工作原則是:現實原則e.自我的發(fā)展,要耗費本我提供的心理能量。自我把本我中的心理能量吸引出來,從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發(fā)展自我的理性系統,一是用于暫時壓抑本我的沖動.為了在現實情況中滿足本我的沖動,常常要延遲滿足,因此自我有壓抑的功能。f。自我屬于意識部分3。超我superegoa。超我是人格系統中最后發(fā)展起來的部分b。超我包括兩個相互關聯的部分自我理想:什么是好的,善的,理想的道德規(guī)范,應當受鼓勵和獎賞的良知:什么是壞的,惡的,不道德的行為,應當受到譴責和懲罰c.超過是與本我對立,也與自我對立本我───→(唯樂原則)立刻滿足沖動自我───→(現實原則)延遲滿足沖動超我───→××追求道德完美d。超我代表了被社會認同的良好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在兒童生活中,權威人物通過實施獎賞和懲罰等方面,來引導控制兒童的行為,這些權威人物所施加的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逐步被兒童吸收,內化,形成發(fā)展成兒童內部的權威系統,即兒童能夠自己按照這些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兒童自己人格中的權威系統,就是超我.超過在人格中起著與外部權威人物相似的作用:監(jiān)督和控制本我和自我。e。超我也要吸引本我中的心理能量,它充當人格內部的道德審判官,需要去防御、壓制本我和自我中任何不道德的沖動。在人格系統中,如果超我越強大,它耗費的心理能量越多,反而會使人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發(fā)展有用的自我,這樣的人會變得行為拘謹,生活呆板,思想僵化,個性被禁錮壓抑,生活象是戴著沉重的桎栲。超我控制自我的方法也是獎賞與懲罰。怎樣獎賞與懲罰。舉例。譬如你長時間學習很努力,考進了大學,你的行為滿足了自我理想。這時超我就會對你說,既然你長時間表現很好,你可以滿足一下自己,去享受一番了。于是你會去享受美味佳肴,可以游山玩水,去約會你內心愛慕、可是過去又不敢去約會的異性等等,這是,你好象事事如意,運氣特別好,其實這不是運氣,而是超我在獎勵你.反之,如果你做了錯事,成為道德上的罪人,這是超我會說:“近來你很壞,你將受到懲罰”。隨之而來,你會遭受一連串的不幸,事事不順,例如經常丟東西,無緣無故心情就不好,甚至不斷生病。人為什么要生病,從醫(yī)學講是各種生理方面的原因,從弗洛伊德的理論講,往往是心理上的原因,人之所以要生病,是人需要生病,生病是自我傷害的一種方式。自我傷害就是自我懲罰。甚至,你可能會遭遇重大的變故.超我的獎賞與懲罰,都是潛意識的活動,你自己一般覺察不到。例如,在瓊瑤的小說《在水一方》中,朱詩堯原來的女友是左巧柔,后來另一個女孩杜小雙闖進了他的心靈。本我──左巧柔+,杜小雙++自我──考慮現實,不能兩個都要,只有選一個,選杜小雙超我──你不道德,你傷害了左巧柔,你將受到懲罰朱詩堯幾乎沒有勇氣啟齒向左巧柔講清自己的感情,但是被左巧柔猜中。緊接著,朱詩堯駕駛摩托車與小青年彪車,發(fā)生車禍。從表面上看,這是朱詩堯彪車造成的,實際上,這是他的自我懲罰。朱詩堯是一個三十歲的男性,事業(yè)有成,一向穩(wěn)重。如果不是他潛意識有自我懲罰的沖動,他是不會去與小青年彪車的。在這部小說中,左巧柔的言行也表現了潛意識。當杜小雙進入他們的生活圈子之后,左巧柔對她特別關心照顧,為什么呢。如果僅僅從常識講,我們可能認為是左巧柔和杜小雙都是很善良的人,她們自然成為好朋友.如果從弗洛伊德的理論分析,就不是那么回事。實際的情況是,左巧柔一開始潛意識里就意識到這個杜小雙會是她最大的情敵.朱詩堯要向左巧柔攤牌時,又總是說不出口時,左巧柔自己說了這樣一番話,流露了她的潛意識,她對朱詩堯說:你愛上任何一個女孩都不要緊,但是如果你愛上的是杜小雙,我就沒有救了。這意思是,如果你愛上了其他人,我都有辦法讓你回心轉意,但是如果愛上了杜小雙,那么我肯定不是她的對手,我就徹底失敗了。因此,在潛意識里,左巧柔非常清楚杜小雙是她的頭號情敵,但是在意識上,她好象從來沒有這么想過,在行為中間,左巧柔對杜小雙表現的不是恨,而是愛,而且是特別細心的愛,杜小雙不是她的情敵,而是她最好的朋友。這個例子,說明意識與潛意識是不同的。f.超我常常不考慮現實。它并不是在人做出了不道德的行為之后,才懲罰.超我既有意識部分,又有潛意識部分,超我與本我一樣,都沒有理性的。超我與本我是人格結構中兩個不同的部分,但是這兩個部分有相似之處,就是它們都不能區(qū)分現實與幻想,不能區(qū)分什么是主觀的,什么是客觀的。超我并不因為自己真正做了錯事才懲罰自己,而是你有了不道德的想法、念頭、欲望,超我就會懲罰你。這就是良心和羞恥感。于是這就產生一個現象。一個超我很不發(fā)展的人,不管做多少錯事,也很少有羞恥感,不會自責,所謂厚顏無恥。而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即使什么壞事都沒做,也常常會有良心上的痛苦,甚至是極端的痛苦。因為人總是人,人有七情六欲,而這些欲望,在一般的文化里,都被認為是誨淫誨盜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道德比較高尚的人,他們的生活往往不幸福的,很沉重的。如剛才講的小說的例子里,杜小雙就是一例,她始終認為自己是罪人,最后選擇自殺的道路.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比較健康發(fā)展的人,超我概括:本我──動物性的、非理性的情欲,人格心理能量的來源自我──理性與理智,現實的、通情達理的,人格的執(zhí)行者超我──價值權威與道德禁律,人格的監(jiān)督者和審判官自我,人格的執(zhí)行者,同時服伺三個主人的仆人自我-本我難以馴服的獸性與情欲自我-現實錯綜復雜風波險惡的江湖自我-超我嚴厲苛刻冷酷無情的法官一仆不能伺候二主。自我要同時伺候三位主人.所以人常常會嘆息,為什么生活這樣難,這么累.對于中年人,這種感覺已經比較淡漠,他們都屬于過來人。對于青年,這種感受可能比較強烈,他們剛剛走上社會,面臨現實生活的種種壓力,需要奮斗,也面臨情感是的種種需要和困惑,如果自我發(fā)展的不夠強大,不能較好的去應付本我、現實和超我,各種心理問題行為問題就會由此而生,嚴重的就會產生心理障礙。二、人格發(fā)展的階段比較荒唐的部分,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我們來討論。人格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是本能,特別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學說中的性本能有較廣的含義.弗洛伊德認為,各種導致或伴隨著緊張、興奮、煩躁或快感的活力,都可以歸結為與性本能有關.人的身體的許多部位會產生緊張、興奮的快感,被稱做性感區(qū).每一主要的性感區(qū)都與某一主要的生理需要、生理滿足相關連??诖剑嬍?肛門-排泄,生殖區(qū)—繁殖。但是從性感區(qū)獲得的快感,也可以與生理需要的滿足不直接相關。弗洛伊德認為,性感區(qū)對于人格發(fā)展的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既是刺激、緊張、煩躁的重要來源,也是滿足、快樂的重要來源。兒童、青少年、成人,都不得不與之做斗爭。涉及到性感區(qū)的行為,能使人產生焦慮和挫折,使兒童與父母、青年與他人產生矛盾和沖突。挫折、焦慮、或者滿足,都會促進認同、移位、升華、防御機制的某種發(fā)展。人格發(fā)展有五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上,兒童都會形成某種與對應性感區(qū)有各種聯系的性格原型,這種性格原型在人生后來的發(fā)展中持久不變,所以,兒童早期的經驗,對個性的形成起著決定的作用.1、口唇期0—18個月此時嬰兒快感的中心區(qū)是口唇。他通過口唇的接觸刺激和各種口唇的活動,如吸吮、咀嚼等,獲得快感。為了滿足口唇的快感需要,兒童會在特定的撫養(yǎng)方式下形成特定的適應性行為,這種行為會發(fā)展成為兒童未來個性的原型。在未來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類似的情況,兒童將會用類似的行為模式來應付。例如,如饑似渴這個成語,是一個形容詞,它最初無疑產生于對滿足口唇需要的描寫。但是它所反映的行為模式和心理活動,遠遠不止是口唇的需要。在嬰兒期人是如饑似渴地滿足口唇的需要,這種行為的原型,長大后可以演變擴展成其他方面的表現:可以是如饑似渴地追求食物,變成美食家,也可以是如饑似渴地追求權力,成為政治家乃至野心家,可以如饑似渴地追求金錢,成為守財奴和億萬富翁,可以如饑似渴地追求愛情,為情而生為愛而死,也可以是如饑似渴地追問性,縱欲無度.即使在純粹的口唇欲望上,到成年我們也擺脫不了嬰幼兒時形成的行為習慣。成人除了不僅僅喜歡kiss,而且也喜歡一切與口唇有關的活動。老大的人,成天抱著個奶瓶太不象話,但是可以經常叼一支煙,可以經常抹口紅,喝水的時候,只拿著個大碗或大茶杯大口喝水不樂意,我們喜歡用一個吸管慢慢地吸,也可以通過各種茶道慢慢地品,吸煙、品茶、飲酒、抹口紅,這些活動中都包含著對口唇欲的滿足,都包含有我們嬰幼兒時期的行為原型。語言是我們人類行為和心理的反映。在語言中,也可以看到口唇欲望的表現。我們可以把它稱做口腔化的傾向.考試得零分,叫吃鴨蛋,產生情感上的嫉妒,叫吃醋,受損失叫吃虧,受歡迎叫吃香,吃苦,吃不消,吃不了兜著走,吃里爬外等等。教師,是吃粉筆灰的。2、肛門期1歲-3.4歲排泄活動也產生緊張感和快感,排泄器官成為幼兒快感中心.這一時期也正是父母開始訓練幼兒大小便的時候,排泄活動與父母的訓練管束產生各種矛盾。訓練大小便是兒童第一次經歷紀律、外部權威約束的嚴格管理,經受本能欲望與外部障礙的沖突,沖突的結果必然會在人格發(fā)展中打上烙印。產生所謂肛門期的各種性格原型。產生的肛門期的各種性格原型,有不同的緯度。一個是對清潔的關注程度,它形成一個人行為習慣的整潔與條理.如果父母對幼兒大小便的訓練特別嚴格,就會促使他們特別關心清潔,甚至形成潔癖,有一則報道說美國的一個女老板要求她的下屬每天洗十次澡.這種潔癖,是幼年期訓練大小便時期引起的一種性格。反過來,有些人過于邋蹋。另一個是對自身排泄物的關注程度。它形成一個人與財富有關的性格。有些人特別吝嗇,任何東西都不愿意放棄,弗洛伊德說這是因為幼兒期在大小便訓練時,父母親的焦慮形成兒童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喪失了什么重要的東西。再一個緯度是對權威服從或抗拒態(tài)度的初步養(yǎng)成。毛澤東的例子(權赤延著,走下神壇的毛澤東,毛澤東最快樂最輕松思維最敏捷的時候).末代皇帝溥儀的例子.3、早期生殖器期4—5歲雖然此時兒童還沒有達到成人的成熟階段,他們已經開始對生殖器、對男孩與女孩之間在生理結構上的差異,表現出日益增長的興趣,快感中心已經向生殖器轉移.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人格發(fā)展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形成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另一個是開始發(fā)展出超我。以戀母情結為例。古希臘神話,伊底浦斯情結。一個國王的兒子,從小被別人收養(yǎng),他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長大后,殺了一個國王,又與這個被殺國王的往后結婚,后來才知道被殺的國王是自己的父親,自己的妻子是自己的母親。弗洛伊德用這個悲慘的英雄的名字來命名戀母情結,用這個神話來表示這樣一種普遍的人格情感沖突:即男孩子的第一個情愛對象,是他自己的母親.既然男孩子第一個情愛對象是自己的母親,他的第一個情敵就是自己的父親。也就是說,在兒童的潛意識里,他不僅愛戀自己的母親,而且仇恨自己的父親。父親不僅是他的情敵,而且比他強大的多,是兒童生活中的權威人物。這個階段的人格發(fā)展,又可以分成兩個子階段a.產生戀母情結,愛戀母親而與父親競爭、敵對b。畏懼、承認父親的強大而放棄與父親的競爭,壓抑對母親的情愛,并認同父親的人格特征,以父親自居而產生超我。認識到自己之所以無法與父親競爭是因為父親太強大,這個時候潛意識里對父親的仇恨會轉化為意識層面對父親的崇拜和認同。父親的強大,是因為父親有這樣那樣的人格特征,包括價值觀、行為模式等等,孩子認為如果自己具有了父親的這些品質,自己也會很強大。把父親的價值觀內化,認同父親的行為模式,就形成了超我,超我會進一步壓抑自己對母親的情愛。但是母子戀仍舊會持續(xù)。4、潛伏期從五六歲開始,兒童的人格發(fā)展進入了潛伏期.這個時候他已經壓抑了對異性父母的情愛,并且初步形成了內部的超我,雖然這個超我很刻板,但是已經可以初步指導自己的行為活動。他們基本解決了戀母情結的心理沖突,把比較多的精力投入與同伴交往,投入社會文化技能的掌握學習,而情愛的活動則相對比較平靜和溫和.5、生殖期青少年時代,兒童開始進入成熟的性愛時期,他們的情愛對象已經轉移到家庭以外的異性身上.對于許多青少年,他們一般首先是會有同性別的親密朋友,處在一種準同性戀階段,然后會進一步發(fā)展出親密的異性交往,直至成家立業(yè).第三節(jié)人格動力一、本能與本能的種類弗洛伊德接受了物理學的觀點,把一切都看做是能量系統,人的心理系統即人格,也是一種能量系統。這種能量系統為心理活動提供能量,所有心理活動的能量來自于本能.本能有來源、目標、對象和強度等四個特征。來源-身體器官組織的需要和沖動,一種激動過程目標—解決身體需要、舒緩生理心理緊張激動過程對象-幫助達到本能目標的手段、活動或方法。如饑餓,吃飯。性本能,性生活。侵犯本能,攻擊行為。強度-本能的目標又有另外三個特征*保守*回歸上兩者從激動到平靜,從緊張到松馳*重復本能的種類生本能──生存與繁殖的生理需要的總和。弗洛伊德取的名稱是力比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本能,所謂性本能有較廣泛的含義,弗洛伊德認為,一切快感,一切美感都是與性愛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都源于性愛.死本能──人怎么會有死本能,這似乎不好理解。弗洛伊德認為,死本能與生本能同樣是最基本的本能。中國有句成語叫視死如歸。歸,不是簡單地回家,而是一切生命都存在著回歸到無生命的無機狀態(tài)的基本生理傾向。換句話說,一切生命都有兩種基本的傾向,一種是生存與再生的傾向,這是生的本能,一種是回歸到無機狀態(tài)的傾向,這是死的本能。如果說死與生一樣是基本的本能,那么它就應當與生本能一樣要有普遍的行為表現.那么,它的行為表現在哪里呢?死的本能的基本表現就是暴力。暴力又有兩種基本的方向,一種是內向的,一種是外向的。外向表現是是攻擊、侵犯、迫害和虐待行為,心理上是仇恨。內向表現是就自我傷害,自我虐待,甚至自殺。攻擊和破壞行為是很普遍的。不少男性,特別是男孩子,也有一部分女性,好象一生的精力無從發(fā)泄,常常處于一種一觸即發(fā)的狀態(tài),充滿著攻擊欲和破壞欲,表現的輕一點的是喜歡惡作劇,表現的重一些的老想跟別人打架,為一點小事就能大打出手,如深圳大學的大學生打架。古代貴族喜愛看角斗士互相殘殺。現代人,比較看重自己的生命,但是潛意識里同樣喜歡暴力.例如西方婦女特別喜歡看各種具有強烈刺激的競爭運動,例如拳擊等等。因此,講得好聽是愛情與武俠,講得難聽色情與暴力,永遠文學藝術是兩大主題。在此,也可以看出人的兩大本能。自我攻擊、自我傷害、自虐行為也是很普遍的。希特勒自虐的表現。慢性自殺的表現,都是死亡本能的表現美感來自于人的本能,即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在文學藝術的表現中,美的極致,美的最高峰,來自于死。這種死亡的美也就是死的本能的一種表現。優(yōu)美的文學藝術作品,都與死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象文學作品中少年維特的煩惱的死,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梁山伯與祝應臺的死,林黛玉的死,泰坦尼克沉船時的死,牛虻(亞瑟、列瓦雷士)的死,安娜·卡列妮娜的死二、心力的分布1、心理能量的源泉是本我.心理能量是活躍的,流動的,在心理內部可以從一個部分流向另一個部分,在外部可以從一個對象流向另一個對象.選擇對象的轉換叫做移位。2、本我在滿足欲望的沖動、在消除生理需求的緊張狀態(tài)方面常常失敗,使得一部分心理能量流向自我,去發(fā)展自我。能量的總體是守恒的,但能量的分布是在改變的,人格的發(fā)展,也是心理能量分布的變化過程。轉移到自我部分的心理能量,用于發(fā)展人的感知覺、注意、記憶、學習、辨別、判斷、推理和想象等等理性的心理過程.由于自我的理性心理功能在為本我獲得滿足方面發(fā)揮得比較成功,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心理能量,從本我這口沸騰的大鍋中被吸引出來,源源不斷地流入自我。當自我對能量的控制和掌握增加時,各種理性的心理過程會更進一步發(fā)展,變得更強大,自我對本我的疏導和控制,以及自我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和控制,也都進一步發(fā)展。所以,無論從個人來看,還是從人類整體來看,人對自然的控制、改造和協調都是不斷增長的,這種增長的最基本條件,就是把人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從動物性的非理性的本我中吸引出來,轉移出來,去發(fā)展各種理性過程.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所以,弗洛伊德認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必定是要以壓抑犧牲人的動物性的本能為代價的。換句話說,文明越進步,人類的動物性的本能就越要受到壓抑。但是自我并不總能成功的工作,一旦自我不能較好地滿足本我的需要,那么心理能量又會倒流到本我這口大鍋中去,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出現各種過分幼稚的行為,或者產生犯罪行為。自我是服務于本我的,但是服務的特征是延遲滿足,因為自我按照現實原則工作,本我中的大量沖動不能立刻得到滿足。于是自我必須投入一定的心理能量去阻止、推遲本我中能量的宣泄,這就是壓抑、反宣泄.發(fā)展良好的自我,還可以投入一部分能量用于組成新的對象選擇,發(fā)展自我興趣。自我的能量還要用于使人格中的三個部分綜合起來,使它們成為完整的人格,協調的人格。因此,心理能量在自我中的分布表現在:*各種理性的心理過程*壓抑、反宣泄*組成新的對象選擇,發(fā)展自我興趣,如攝影繪畫等藝術愛好與文學創(chuàng)作*綜合人格的各項活動自我在發(fā)展中將越來越多的能量用于上述過程3、超我超我是與本我與自我對立的,所以進入超我中的心理能量的第一個作用是壓抑和反宣泄。所以一個傳統道德觀很強的人,把很多心理能量用于防御本我,監(jiān)督自我,老是警惕著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存在著任何不道德的沖動。這樣他可能反而不能使自己將較多的能量用于發(fā)展有效用的自我,不能從事令人滿意的工作和生活,不能比較自然坦率地對待情愛性愛,也沒有多余的心理能量發(fā)展自我興趣,結果,她會變得比較僵化、禁錮,象過著帶著沉重桎栲的囚犯式的生活。如瓊瑤小說《幾度夕陽紅》中的絮白,《在水一方》中的杜小雙。另一方面,超我中的能量也用于發(fā)展自我理想,追求盡善盡美。如現代護士的創(chuàng)始人南丁格爾,象德蘭修女,圣雄甘地,雷鋒等等.雖然超我是與本我對立的,但是超我本身也有很多潛意識的成分,并且在某些方面與本我有相同的特點。本我的特點之一是不能區(qū)分現實與想象,超我也有這種特征。強大的本我會通過各種方法影響超我,甚至有可能以超我的面貌實現本我的功能。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本我已經控制了超我,超我不再與本我對立,反而成為本我的代理人.我們講過,死亡本能的表現之一是攻擊和侵略性行為。在家庭中,父母親對孩子的懲罰,哥哥姐姐對弟弟妹妹的懲罰,也是一種攻擊性的行為。這種懲罰,一般都出于道德方面的理由。在學校中,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懲罰,往往也都出于各種道德性或法律性的理由。雨果的《悲慘世界》,與主人公冉阿讓對立的人物是沙威,沙威就是社會發(fā)揮的象征,也就是社會超我的象征。注意,法律就是社會的超我。然而我們看到,沙威是一個死亡本能的代表,一個攻擊性侵略性的代表.更廣闊地講,人類歷史上的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和殺戮,通常都有它道德上的借口。最殘忍的人往往都是宗教狂和道德狂。歷史上由宗教狂、道德狂引起的戰(zhàn)爭和殺戮,舉不勝舉。例如中國本世紀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它是對人類文明的破壞,是對民族文化的毀滅,也是人性的大墮落。然而,它有著十分動聽的口號,有著十分美妙的理想,有著十分崇高的目標。我們中國人為它取了一個空前絕后的好名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宣稱這是整個人類邁入新世界的曙光,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chuàng)舉,當時沒有現在的流行歌曲,流行的歌曲只有兩類:為毛主席×××歌功頌德的歌曲和毛主席語錄歌曲。如,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河深海深不如階級友愛深。毛澤東思想是革命的寶,誰要是反對它,誰就是我們的敵人.一些口號:毛澤東說:要斗私批修。(斗私,與個人的私心雜念做斗爭,批修,批判修正主義)林彪說:共產主義就是講一個公字,反對一個私字,要破私立公,要在靈魂深處爆發(fā)革命。(靈魂深處,按弗洛伊德的講法,就是本我).要狠斗私字一閃念。(私字一閃念,按弗洛伊德的說法,就是本我中個人欲望的沖動,在共產主義的學說里,個人欲望,哪怕是一閃念,也要給予迎頭痛擊)除了理論上大力證明共產主義是真理以外,還要在實際生活中為老百姓樹立榜樣。象張思德、雷鋒等等,他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上級,為革命犧牲一切,在這些大公無私的英雄面前,你能夠不自慚形穢嗎,你能夠不徹底悔過嗎,你能夠不為所謂共產主義貢獻一生嗎?當你在這種宣傳教育和高壓政策下,就是最有思想的人,最后也完全信服共產主義。如顧準,就在日記里說自己“最大的收獲是要夾著尾巴做人,要把念念不忘自己是敵人和罪人”。當這個時候,按弗洛伊德的說法,就是外在的社會的道德,內化成了你自己內在的超我。按照這種道德真理,僅僅是斗你自己私還不夠,必須為黨的事業(yè),為革命利益,為所謂早日實現共產主義,去斗別人的私,要念念不忘階級斗爭,即使是對自己的妻子丈夫、爸爸媽媽,兒子女兒,也要用階級觀念來分析.當時的話叫做:親不親,階級分。于是,斗別人的私,揭發(fā)別人的隱私,就被當作是一項美德。黨比母親還親。譜上動聽的歌曲中的歌詞說: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因此,每個人還必須對父母、妻子、丈夫、子女的私字進行斗爭,要大義滅親。丈夫揭發(fā)妻子,妻子揭發(fā)丈夫,兒子女兒揭發(fā)父母,這都是常見的事情,例如,沈從文的兒子就揭發(fā)過沈從文。嚴鳳英的丈夫就被逼著揭發(fā)嚴鳳英。不過,雖然丈夫妻子相互揭發(fā)的事例很多,子女揭發(fā)父母的事例也不少,卻可以看到很少有父母揭發(fā)子女的。這反過來說明,兩性的愛,子女的孝都是不可靠的,而只有父母的愛,往往最少有自私的成分.97年下半年深圳實驗中學發(fā)生一樁事,兩個女中學生晚自習后回家途中被人強暴,后來這兩個女孩一自殺,另一個精神錯亂.這里可以分析出至少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犯罪分子和社會治安的問題。第二,如果社會治安不夠好,為什么學校還要讓學生晚自習。第三,如果社會對所謂貞潔的問題沒有那么多假道德的壓力,如果一個女孩受到強暴就跟其他人受到打劫一樣,被看做是一個值得大家真正同情關心的受害者,而不是一個所謂不貞潔的人而被他人歧視,如果沒有這種強大的社會壓力,這些女孩會不會自殺或得精神病,換句話說,如果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美國,那么受害者會不會象這兩個女孩那樣。有一句話:自由,世界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更正確的說法是:道德,世界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又比如,在中國歷史上,道德的最大承擔者是婦女,而道德的最大受害者也是婦女,所謂節(jié)烈觀,是儒家學者最喜歡的,而儒家學者都是男人,男人們通過這種方法迫害婦女,然而還后冠冕堂皇的理論做后盾.在此也可以看出,第一,道德可以是高尚的,也可以是一種表面上是善而實際上是惡的東西。這也符合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道德狂通過對他所謂不道德的人進行懲罰,使他本我中的侵略本能得到宣泄。這個時候,對抗本我的超我,反而成了本我的直接代理人,當這種情況發(fā)生的時候,弗洛伊德說,超我墮落了。三、影響人格發(fā)展的因素1.生理成熟2.外部挫折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沖動和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痛苦叫挫折.外部挫折,可以由于環(huán)境中缺乏滿足欲望的條件,也可能環(huán)境剝奪了你滿足欲望的權利。例如三年自然災害,大部分人無法滿足自己基本的食品,據說死了兩千萬人。又如被關進監(jiān)獄的犯人,那么很多欲望都無法滿足,此時叫被剝奪。3.內部挫折,也叫內部沖突指超我和自我對本我的壓抑和反宣泄而產生的痛苦。4.個人不足個人經驗、技巧、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缺乏而導致無法滿足5.焦慮焦慮是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明顯意識到的緊張煩躁、不安憂慮,乃至恐懼等種種痛苦的心理狀態(tài).弗洛伊德區(qū)分了三大類焦慮。a?,F實焦慮──自我對現實的恐懼認識到外界現實存在著困難、障礙、危險或威脅而產生的焦慮恐懼.例如對黑暗的害怕,對考試的恐懼。例如上海復旦大學一個高才生,要送他出國讀書時,嚴重焦慮,發(fā)展成精神病患者,因為他從來都是在父母的照顧下生活的,一旦出國,失去了父母的照顧,他不知道該怎么辦。這就是對現實的焦慮。b.神經性焦慮─自我對本我的恐懼指自我對本我沖動過分強大而產生的恐懼,即自我害怕不能有效地壓抑本我的沖動。更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害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害怕理智被情感或欲望所征服。神經性焦慮的一個特點:在行為層面上,自我特別害怕的東西,很可能是潛意識里本我想要得到的東西。例如一個男孩在所有人,包括女孩子面前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可是一到某一個女孩面前,他是結結巴巴,笨頭笨腦,那么你可以判斷,他多半是特別喜歡這個女孩,他的反應是一種輕度的焦慮,既有神經性焦慮,也有現實焦慮。又如,小說里我們讀到某一個女性刻意去躲避某一個男性,那么實際上在潛意識里,這個男性正是她想得到的。c.道德焦慮──自我對超我的恐懼一個人產生了違背道德標準、違背社會規(guī)范,或違背自我理想而產生的內疚、羞愧和負罪感。這里所謂違背,可以是實際行動確實違背了道德標準,也可以僅僅是主觀上有這種想法、念頭,而實際上并沒有.(我們說過,超我是不能區(qū)分現實與想象的)焦慮的作用是向人的自我系統發(fā)出警戒信號,告訴自我,產生了某種危險的事物、處于某種危險的狀態(tài),需要加以注意,排除這種危險。而且,后兩種焦慮,即神經性焦慮和道德焦慮,不僅僅是危險信號,它們本身已經構成威脅.這兩種焦慮很難應付,過分嚴重時就會導致心理危機甚至精神失常。四、解決人格發(fā)展障礙的常用方法上述影響人格發(fā)展的五種因素中,后四種都是人格發(fā)展的阻力.人格怎樣發(fā)展,就取決于個人怎樣去解決這四個方面的障礙。一個人應付解決這些挫折、沖突和焦慮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認同或自居,移位,升華,防御機制,通過融合、折衷使本能轉化。下面略做介紹.1.認同或自居,簡單說,就是在心理活動中,把某種外在事物所具有的力量轉化為內在的心理力量或內在的心理滿足,這種力量可能是實際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中存在的。例如最常見的認同稱做目標認同,如英雄認同,崇拜認同自己總是挫折──→別人總是成功──→自己愿望象成功者那么也成功──→認同成功者的一切品格,把這些都當作優(yōu)點現代社會中的追星族現象,就是一種目標認同。兒子崇拜父親,女兒崇拜母親父親很高大,有男子漢的氣概,有力氣,喜歡體育,男孩子從小就崇拜,也喜歡參加那些需要耗費力氣的體力和體育活動父親酗酒、抽煙,有男子氣派,男孩子也跟著學自己戀愛總是不成功,而同宿舍的女友很成功,學習女友的行為方式,向她認同。缺失認同──害怕失去生活中別人的器重和愛,而按照別人的愿望和規(guī)范來表現自己。例如,許多孩子對父母的愛,據弗洛伊德分析,并不產生于真正對父母的愛,而是害怕失去父母對自己的支持、撫養(yǎng)、保護。學生對老師的認同,潛意識里是害怕失去老師的注意和保護,失去老師的愛。兩性之間也可以有這種認同,最典型的是《天龍八部》中的尤坦之對阿紫的愛。權威認同──與生活中的權威人物對抗失敗,轉而接受權威人物的價值觀和紀律要求,向權威人物制定的清規(guī)戒律認同,以免受到懲罰,以免遭受痛苦,以免承擔自己做主的責任(弗洛姆說現代人逃避自由),以獲得安全感,得到被保護的愛。權威認同,可以表現為愛戴,然而潛意識里不是出于愛戴,而是出于恐懼。權威包括:父母、老師、警察、官員、政府機構,傳統道德,也包括專家學者,一切在生活和工作中掌握權力的人。權威認同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過程。普遍的規(guī)律是:個人反抗社會,青少年反抗老年人,最后的結局,個人服從社會,青少年被老年同化,再去壓迫青少年。所謂多年的媳婦熬成婆。認同的種類還有很多,再介紹兩個自戀認同,一種自戀情結,常常發(fā)生于青少年期,在成年期的表現,就是過分的自我肯定的傾向。什么花代表男性少年,Narcissus,水仙花。圖騰認同,也叫巫術認同,比較原始,相信某種事物或某種儀式可以賦予人以超人的力量。吃熊膽可以長膽略,吃虎骨酒可以治療骨關節(jié)的疾病。門梁上窗戶上放一面鏡子,可以辟邪,照妖鏡。廬山腳下東林寺廟有一口聰明泉,喝了那泉水就可以變得聰明。新婚夫婦一個梨不能切開來吃,分梨與分離。這些中國文化中的語言崇拜,也是一種圖騰認同.2.移位與升華移位,把欲望原先的目標,轉換到一些新目標。如按弗洛伊德的說法,一個小男孩的情愛對象,隨著年齡增長,可以從自己的母親,轉移到年輕的女教師、女護士,轉移到父親的女秘書,轉移到自己的女同學或鄰居的大姐姐,轉移到比較穩(wěn)定的女友,最后成家立業(yè)。升華,把欲望原先的目標,提升轉換到一些比較高尚的文化目標.比如把情愛的沖動轉換為文學創(chuàng)作,升華為科學創(chuàng)造,升華為社會進步事業(yè)。例如一個男作家,如果不是心理變態(tài),他的作品中都會塑造美麗若天仙,善良如天仙的女主角,女作家亦然,如果她不是心理變態(tài),必定要塑造俠骨柔情、才華橫溢、溫存又善良,英俊又瀟灑的男主角。本我中的緊張狀態(tài)總是源源而生的,這就激勵作家為更新更高更好的創(chuàng)作目標奮斗,實際上就是去用高雅的方式去表達更多的白日夢.于是,一部部新小說問世了,一個個飽含作家本人理想和情感傾注對象的新的主人公出現在新的作品里。這些主人公一個比一個更美,一個比一個更好,他們的形象日趨完美、豐滿、動人,光彩奪目,艷光四射。此時,作家本人可能不再豆蔻年華,但是他在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再現了他的青春和情愛,他的語言運用、人物塑造、心理刻畫,情境描寫,情節(jié)起伏跌宕,結構的錯綜復雜而又流暢貫通,逐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3。防御機制自我有很多任務,承擔許多重要的功能,之中之一就是對付人的煩惱、焦慮、各種心理負擔、精神痛苦,我們統稱為焦慮。這些焦慮,輕則使人不能正常工作、生活,重則導致人精神失常。對付的方法有兩大類,一類是采取現實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類是采取逃避的方法,否認和歪曲現實。采取逃避的方法,否認和歪曲現實的方法,就稱做防御機制.防御機制舉例:合理化(文飾)國粹,阿Q精神.精神勝利法。它的功能,阿Q回到土地廟倒頭就睡,如果是林黛玉,恐怕得自殺。上海88年冬的一場肝炎爆發(fā)性流行。報紙上臨危而不慌。教師懲罰學生,家長懲罰兒童,經常是沒有多少道理,并且很殘忍,但是這種時候,教師或家長總會說,我這是為了他們好。他這樣一說,就自己為自己找到了很合理、很高尚的動機。許多基于道德的懲罰,都有這樣的傾向。世界上最殘忍的戰(zhàn)爭,往往是有很高尚的道德理由的.*各種投射心理。把失敗挫折的原因歸結于外部或別人。把自己潛意識里的欲望歸結到別人。酸葡萄心理。兄弟冰淇淋購買法.哥哥的做法。甲妒忌乙,乙各方面比甲強,但是甲不說她自己妒忌乙,而說乙忌妒她。*固著(害怕隨年齡增長和現實變化而前進的需要,生活止步不前的狀態(tài)中)隨著年齡長大,害怕新的現實困難和心理發(fā)展的需要,找各種原因使自己停留在原先的狀態(tài)中。例如,高中要畢業(yè),面臨人生的選擇,也面臨心理上的進一步成熟的需要,但是這會造成一定的擔憂和焦慮.比如對高考失敗的害怕。如果這種焦慮比較嚴重,本來完全有實力有潛力考入大學,他寧愿選擇不考,而且還可以有種種似乎言之成理的理由。又如,很多人考研究生,并不一定是為著自己熱愛所考的那個專業(yè),僅僅是一想到要自己走上社會,獨立工作生活,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事情,因恐懼和焦慮,最后覺得還是選擇自己從小就比較熟悉的讀書生活,去考研究生。例如毛澤東解放以后的種種表現,如果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就是包含著固著。面臨新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文化建設,與武裝斗爭大的不同了,然而,他只能用斗爭的老辦法來處理,始終不能前進,不能面對現實。*倒退倒退與固著類似,但是比固著更嚴重,(害怕隨年齡增長和現實變化而前進的需要,倒退到過去的幻想的狀態(tài)中生活)由于對個人前程的恐懼而在人格發(fā)展中倒退到更低級的階段上去。例:本來一貫表現良好的學生,學習刻苦勤奮,成績也不錯,遵紀守法,一切很正常,突然間退步了,表現出許多反常的甚至幼稚的行為。防御機制的一般特點:在兒童和成人中都很普遍。對于兒童來講,防御機制往往是正常的表現,因為兒童的心理發(fā)展還不成熟,尤其是自我的發(fā)展還不強大健全,他不得不依靠防御機制來保護自己。然而,過分地應用防御機制又會妨礙人格的正常發(fā)展,它使人逃避現實,用歪曲現實、否認現實的方法,而不是面對現實的方法來處理問題,防御機制本身也要耗費很多心理能量,使人難于發(fā)展正常的理性功能。成人使用防御機制,就是心理不夠成熟的一種表現。第二節(jié)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化理論一、一般特點1.弗洛伊德強調生物因素,強調本我與超我的作用,而自我只是本我與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強調自我的作用,強調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可以自我指導自己向更健康的方面發(fā)展。2。弗洛伊德重視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對兒童人格發(fā)展的影響埃里克森同樣3.埃里克森對兒童人格發(fā)展階段的劃分與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發(fā)展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需要經過若干階段.每一個發(fā)展階段上,都有一對主要矛盾,主要沖突,或者說是主要危機。解決這個沖突、危機,是這個階段上兒童的個性發(fā)展中的主要任務.如果兒童解決了主要沖突,完成了基本任務,就會形成較積極的個性,較健康的人格,反之就會形成較消極的人格,不夠健康的個性品質。個性品質具有不同的方面,每一方面的個性品質都有積極與消極兩個對立的極端,每個兒童的實際個性表現,總是處于兩個極端之間的某一點上.某一階段的基本任務解決得好,形成了個性某一方面的積極品質,將有助于下一階段個性健康的發(fā)展.二、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的發(fā)展階段1、基本的信賴感對不信賴感0-—1.5歲嬰兒一出生,什么都不懂,似乎還談不上什么個性發(fā)展。但是實際上,剛出生嬰兒的環(huán)境,對他個性發(fā)展已經在產生巨大的作用。嬰兒出生后,如果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懷,身體和生理的需要獲得滿足,吃得香,睡得熟,尿片換得勤,感覺舒適和安全,─→產生對母親的信賴和依戀,形成母子感情,人際感情的基礎─→進而發(fā)展對環(huán)境的信賴,這個世界很好,形成樂觀和幸福感的基礎─→進而發(fā)展對自己的信賴。自信自立的基礎,安寧穩(wěn)定的基礎母親把人間的安全、溫暖、慈愛、快樂,通過母愛傳遞給嬰兒,使嬰兒信賴并依戀母親,信賴他人,信賴外界環(huán)境,對環(huán)境的肯定也就擴展到對自己的肯定,信賴自己的力量,形成樂觀個性品質的基礎.反之,產生消極的情感與個性,缺乏信賴感,缺乏安全感,生活在惶惶不可終日之中,提心吊膽之中.2、基本的自主感對基本的懷疑、羞恥感1.5—3歲一歲半開始,兒童的體格與心理發(fā)展產生了質變和飛越,開始獨立行走了,第一次擺脫了對成人的完全依賴,活動的方式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有幾乎純粹被動發(fā)展到有了很多主動,接觸的世界突然變大了,開始學習使用語言交流了。運動能力和認知能力都有了最基本的發(fā)展。階段1建立起來的基本信賴感,在階段2受到考驗并進一步發(fā)展。兒童對母親的信賴─→對環(huán)境的信賴─→對自己的信賴對自己的信賴+運動能力的飛躍+認知能力的飛躍+被動的活動變成主動的活動─→處處表現自己,有了初步的選擇意志,有了初步的自主意識─→開始積極地去探索世界,并且常常扮演一個征服者的角色在這種探索世界的過程中,不斷成功━→發(fā)展建立自主感,不斷失敗━→懷疑感、羞恥感,憤恨自己(幼兒的能力很有限,他自己并不意識,如果完全由他自己行動,他肯定不斷失?。└改傅娜蝿?對兒童提供適當的恰如其分的保護、控制和幫助毫無幫助、保護和控制─→不斷失敗,自我懷疑憤恨過度幫助、保護和控制─→自己什么也干不成,自我懷疑憤恨3、主動性對內疚3-6歲特點智慧和運動能力迅速發(fā)展,精力充沛,野心勃勃.從父母監(jiān)督下的活動─→完全沒有父母在場的獨立活動一個人的活動─→與其他兒童的合作活動家庭活動家庭外的活動發(fā)展起初步的良心和道德感發(fā)展起性別角色男孩子向哥哥、父親認同女孩子向姐姐、母親認同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影響父母:支持幫助兒童走出家庭,與其他兒童交往,從事游戲,兒童就會發(fā)展較多較好的主動性.父母:批評控制太多,限制太多,兒童的良心過分刻板,苛刻、嚴厲。當兒童離開家庭、離開父母的時候,它的良心是起著替代父母控制、約束自己行為的作用,如果父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是十分嚴格的,此時兒童很容易產生內疚感,似乎不論自己做什么事,都是不對的,都會被父母批評。主導活動這時候兒童的主要精力耗費在做游戲上。從做游戲中獲得體能、智慧和情感的發(fā)展?!?、勤奮對自卑6.7歲—青春期前社會要求、環(huán)境和主導活動的轉變兒童社會化的又一次重大轉折*第一次走進學校*第一次面臨要完成社會交給他的任務學業(yè)*第一次生活在充滿競爭的環(huán)境中(如果是多子女家庭,原先也有競爭,但遠遠沒有那么激烈*第一次面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第一次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社會的承認和尊重*主要精力從游戲轉變?yōu)閷W習學習各種成人所具有的社會能力,包括知識文化性的,生產勞動性的,統稱為社會文化工具良好和不良發(fā)展的機制兒童傾全力學習掌握各種社會文化工具,又繼續(xù)與同齡兒童交往,并力爭獲得學業(yè)上的成功。如果兒童努力─→成功→再努力→更成功,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環(huán),便比較順利地發(fā)展起勤奮的行為習慣與自尊的品格如果兒童在以前的發(fā)展階段上順應不良,或者在本階段由于個人、家庭、學校等主觀或客觀的因素影響,使他們不能勝任學業(yè),不能適應這種新的生活,發(fā)展就受到阻礙,兒童形成失敗→自卑→更失敗的惡性循環(huán),最終可能發(fā)展起自卑或自暴自棄的個性品質5、自我統合對身份混亂青春期identityversusidentitydiffusion發(fā)展和社會要求新特點身體發(fā)育“突然”進入成熟狀態(tài),面臨困惑。智慧發(fā)展進入已經達到成熟的頂峰階段,面臨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新需要。即將告別在父母撫養(yǎng)下的生活方式,面臨自己獨立生存的社會需要,如職業(yè)方向選擇確定。認同危機從兒童期進入成年期的轉折階段,內在的智慧上的成熟與生理上的成熟,外在的面臨獨立生活的客觀需要,需要兒童全面重新審視自己,審視環(huán)境,重新界定自己,界定環(huán)境,根據這種新的認識,重新塑造自我,整合自我,建立起一個穩(wěn)定的與眾不同的自我的模式,在社會上立足,我們把這種心理活動,稱做為Identity的認同危機。Identity概念Identity,身份,也有譯為自我同一性,不是指一個人的客觀的外在的社會身份(比如在家庭里排行第幾,是什么職業(yè)等等),而是指對自我的感覺和認識,對自我的人格整合,把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組織成為一個穩(wěn)定的統一又與眾不同的“那一個人”。Identity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察,自我概念,自我尊重,和身份感。自我概念,側重于對自我的認識,自己的個性是什么樣的,有哪些特點特征,是個什么樣的人.自我尊重,側重于對自我的感覺,即這種感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積極或消極的程度如果.身份感,側重于對自我的各個方面進行整合的努力,使自我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成為something,而不是nothing,而進行整合的努力,其實是在回答一些生活和生命的最基本的問題:我是誰,我從那里來,我到那里去。對這些基本問題的追索,不僅使我們感覺到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也使我們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發(fā)展結果如果這個階段發(fā)展的好,可以建立起獨特又比較穩(wěn)定的個人風格,走向較成功的職業(yè);反之,則失去方向感,自己的個性也是模糊不明確的,自己的職業(yè)志向也是不明確的,自己究竟要怎樣生活也是胡涂的,在人格上就會產生一種混亂。Identity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斷的改變著的,然而,青少年期的Identity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后面我們會專門討論6、親密性對孤獨性intimacyversusisolation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后到成年期要解決的主要心理危機稱做親密性對孤獨性。親密關系的表現及要求埃里克森感到,在兩個人之間真正的親密關系,是這樣一種表現,其中每一個人的identity都沒有喪失,然而,在一起時,兩個人的相愛形成了一種成雙成對的生命,表現出它獨特的未來,通俗地說,就是同甘苦,共命運,同時并不是其中一個人犧牲自己的身份而為另一個人完全奉獻。因此,青少年必須首先形成自己的身份感,才能真正建立親密的關系。如果沒有自己獨特和穩(wěn)定的身份感。例如,如果一個女孩子正在努力地奮斗去建立自己的事業(yè),而沒有獲得一定成功的時候,如果她與一個男孩建立了過分親密的關系,甚至是依賴性的關系,顯然,這種親密關系有可能會妨礙這個女孩子自身身份感的確立。專題討論設計一個小問卷:①你對自己的長相和身材滿意不滿意②你對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滿意不滿意③你對自己的未來有信心沒把握④你是男性女性統計長相和身材智慧和能力看未來男性滿意滿意有信心不滿意不滿意無把握長相和身材智慧和能力看未來女性滿意滿意有信心不滿意不滿意無把握三、青少年的自我統合及其發(fā)展中的問題(一)青少年的自我統合Identity,身份,也譯為自我同一性,自我統合,主要不是指一個人的客觀的外在的社會分身(比如在家庭里排行第幾,是什么職業(yè)等等),而是指對自我的感覺和認識,對自我的人格整合,把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組織成為一個穩(wěn)定的統一又與眾不同的“那一個人”。自我統合是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中心主題.Identity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察,自我概念,自我尊重,和身份感。自我概念,側重于對自我的認識,自己的身體和個性是什么樣的,有那些心理特點特征,素質怎么樣,是個什么樣的人。自我尊重,側重于對自我的感覺,即這種感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積極或消極的程度如何。身份感,側重于對自我的各個方面進行整合的努力,使自我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成為something,而不是nothing,而進行自我整合的努力,其實是在回答一些生活和生命的最基本的問題:我是誰,通俗地說,這又分成三個部分?我從哪里來,我現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從哪里來?我的過去怎么樣?我來自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什么樣的家庭,什么樣的國家,什么樣的文化,我個人有那些經驗,我現在在哪里?身在何方?我面臨哪些緊迫的問題?我要到那里去?我的長遠目標在哪里?我將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對這些基本問題的追索,不僅使我們感覺到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也使我們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青少年期的Identity具有特殊的重要性Identity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斷的改變著的,然而,青少年期的Identity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為什么呢?首先,從認識上講,青少年是人智慧發(fā)展的飛躍和成熟階段(不是思想的成熟,而是智慧結構的成熟),根據皮亞杰理論,從這個時候,人的智慧結構從具體運算上升到成熟的形式運算,青少年的智慧成熟,意味著他們開始以一種與以前不同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式認識環(huán)境和自己了.其次,青少年是生理發(fā)育上急劇變化的階段,他們身材突然長高了很多,與成人一樣高大了,外觀上發(fā)生了很多改變,性成熟第二性癥明顯出現了,等等,這必定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與以前不一樣了,必定使他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關系.第三,青少年意味著從童年到成年的轉折期,童年時代,不論你有多么獨立自主,實際上你是依賴于家庭的,是靠父母養(yǎng)育的,而青少年期,你已經意識到自己很快就必須脫離父母的撫養(yǎng),在社會上自立了,你面臨許多從未有過的新選擇,你必須做出選擇,此時你必須重新認識自己和社會,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和發(fā)展方向。第四,青少年期意味著兩性間開始強烈吸引,男孩兒開始重視女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女孩子開始重視男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也因為他們開始重視異性對自己的看法,這同樣使他們更重視自己,重視自己和他人的關系。由于這樣一些因素,因此青少年期在心理發(fā)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危機、主要問題,就是形成和發(fā)展這種identity。Identity的發(fā)展1、第一個方面是自我概念的變化1).青少年期,個人在認識自己個性特征方面在發(fā)生著變化,既形成比較完整的自我概念.如果讓兒童描述自己,那么他們一般都是從具體的方面描述,比如我喜歡踢足球,我喜歡畫畫,我是一個爸爸媽媽喜歡的孩子,等等。然而,如果讓青少年描述自己,他們一般都從比較抽象、比較復雜和比較分化的方式去描述。抽象,比如我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復雜,總的來說,我是一個比較漂亮的女孩,個子中等,不算矮,體形適中,不算胖,五官也比較勻稱,人家都說我的眼睛最美。可是我的鼻子不夠高,我的小腿太粗了,穿裙子不好看.分化,當我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人家會認為我很內向,但是與熟悉的人在一起,其實我是很活潑的。爸爸媽媽認為我是個乖孩子,其實他們不知道我內心的痛苦等等。青少年期自我概念的另一個發(fā)展,是從這個時候起,個人開始能分辨出兩種不同的自我概念:理想的自我,和實際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即我希望成為一個什么樣人。實際的自我,我現在實際是怎么樣的人。2、自我尊重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一種理性的認識,而自我尊重則是個人的自我感覺,feela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