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導(dǎo)引 附 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老子真相 南山空同_第1頁
道德經(jīng)導(dǎo)引 附 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老子真相 南山空同_第2頁
道德經(jīng)導(dǎo)引 附 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老子真相 南山空同_第3頁
道德經(jīng)導(dǎo)引 附 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老子真相 南山空同_第4頁
道德經(jīng)導(dǎo)引 附 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老子真相 南山空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南山空同道德經(jīng)導(dǎo)引眾人讀《道德經(jīng)》,多是掰開了、揉碎了,一個字一個字的來解。然而“執(zhí)微者,必失其著”。本圖將以總綱的形式,將《道德經(jīng)》上下兩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展現(xiàn)出來。人俗稱,《道德經(jīng)九九八十一章,卻不知,其上下篇各有九部分,每部分有各小節(jié),展現(xiàn)給大家,權(quán)當導(dǎo)引。部分篇節(jié)總綱原文概要全文導(dǎo)引一章名與實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也,兩者同出而異名。二章天然道德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三章社會道德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四章二者關(guān)系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五章應(yīng)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第一部分

萬物之理六章生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七章長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八章收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九章藏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功遂身退,天之道。第二部分認知障礙十章無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十一章有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十二章障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十三章礙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第三部分聰明十四章聰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十五章明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第四部分虛實十六章虛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十七章實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十八章表大道廢,有仁義,故令有所屬。十九章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xué)無憂。二十章分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二十一章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五部分修言行二十二章修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二十三章言希言自然。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二十四章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第六部分生化二十五章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二十六章一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輕則失根,躁則失君。二十七章二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二十八章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第七部分

天地人法二十九章天然道德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三十章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三十一章人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三十二章法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第八部分智慧三十三章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三十四章慧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第九部分易三十五章道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三十六章隱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七章無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下篇導(dǎo)引三十八章德與行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三十九章德之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四十章德之末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十一章德之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第一部分

得失損益四十二章?lián)p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四十三章益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四章余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四十五章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第二部分

認知障礙四十六章去外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七章明內(nèi)守不出戶,知天下;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四十八章消知障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四十九章得本性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五十章生生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五十一章生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養(yǎng)之覆之。第三部分

知道修德五十二章知本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見小曰明,守柔曰強。五十三章守道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是為盜夸。非道也哉﹗五十四章修德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五十五章知道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五十六章歸真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五十七章返樸“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钡谒牟糠?/p>

治國五十八章為政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九章治民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第六十章治國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六十一章外交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六十二章善為道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第五部分

道行德施六十三章行為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六十四章不棄微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五章民得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第六部分

用兵六十六章善下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六十七章慈儉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六十八章反戰(zhàn)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六十九章哀勝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第七部分

善知第七十章他知知我者稀,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pī)褐(hè)而懷玉。七十一章自知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二章自愛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七十三章善謀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坦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第八部分

善理七十四章以法理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七十五章以民為生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七十六章以弱處強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七十七章以損得補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七十八章以納為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受國之垢(gòu),是謂社(shè)稷(jì)主;第九部分

地脈從善七十九章執(zhí)而不取和大怨,必有余怨;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qì),而不責于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第八十章安而樂樸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八十一章為而不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兜赖陆?jīng)》概述(一)上篇:道經(jīng)1、導(dǎo)引(1)第一節(jié):名與實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暗揽傻溃浅#ê悖┑馈边@句話是說,規(guī)律是可以被認知的,但規(guī)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你想認識這些規(guī)律,就要以變化的心態(tài)去感受?!懊擅?,非常(恒)名”就是說,一個名詞,它的內(nèi)涵和外延也在不停的發(fā)生變化。比如說傳統(tǒng)文化,漢唐以后,我們會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儒家思想,是仁義禮智信,是中庸之道,但是如果你把目光往前推幾百年,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你會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皇帝內(nèi)經(jīng),是諸子百家,是陰陽五行,如果再往前推,推到周朝之前,你會發(fā)現(xiàn),是八卦,是《易經(jīng)》,再往前推,是咱們講的天人合一。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這個名詞的內(nèi)容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糾結(jié)于名詞本身,你永遠都無法掌握,內(nèi)在的實質(zhì)的東西,所以要拋開名詞,去看本質(zhì)。名詞是方便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規(guī)律而產(chǎn)生的,我們只有去掉那些表面的名,才能看到里面真正的東西。第一節(jié)其實就講了兩件事情,第一,所有規(guī)律都會發(fā)生變化,第二,正因為它發(fā)生變化,不能局于表面現(xiàn)象和名詞,去認識世界,而是要拋除名詞之后,看里面的真正的東西。(2)第二節(jié):天然道德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重點講天然道德,“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敝攸c在不言之教,什么叫不言之教。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人性,人性的本身是向上和高尚的。天然道德就是,你自然會順意這些規(guī)律去辦事,老子在這講的,天然道德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它跟人性是相匹配的,如果無限度的拔高社會道德,反而導(dǎo)致道德淪喪。所以,按規(guī)律辦事,不要違背人性,不要把覺得違背人性的事情,當成一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事情去推廣。行不言之教老子針對當時的社會情況而提出這個思想,所有的道德只對有道德訴求的人有效,因為道德訴求是內(nèi)在訴求,我們只能要求自己,而不能要求別人,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追求美好東西的天然訴求,其高度完全超出我們想象,很多見義勇為的人都是社會的底層人,沒有文化的老太太、保安、快遞,所以人的天然道德并不低,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善的需求,可是為什么很多人沒有去做這件事?因為如果整個社會的社會道德違背人性,這個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會越自私,因為天然道德被社會道德壓制,我們樹立了很高的道德典范,可是人們的道德水平不會因為這個典范而有所提升,一個人被架設(shè)在道德高位,更多的是逢場作秀,當很多人發(fā)現(xiàn)自已永遠達不到那個道德標尺,干脆便自我放棄,中國長期以來的社會道德,一是一幫人站在這里指揮別人應(yīng)該怎么做,二是無限度的拔高。所以,一個社會最正常的道德是天然道德,是不需要被教育的。符合天然道德的東西才能長久。天然道德就是如果大家都在排隊,我們走過去都不好意思不排隊。(3)第三節(jié):社會道德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樹立榜樣可以叫尚賢,過度推崇榜樣的只有兩類人,一種就是傻子,愚民的結(jié)果就是,我重點不讓你做什么,而是按我的規(guī)律去辦事,我這樣,社會更好統(tǒng)治,第二個就是騙子,這個人就是為了迎合這個東西,就為了得到他想要的名義或者東西,所以他會去做這件事情,他明知道這件事情違背人性的,或者明知道自己不行,也得做?!安毁F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然后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就是進入養(yǎng)豬模式,就是讓他們吃好,玩好,喝好就行了,不要給他們更多智慧,讓他們達到無知無欲狀態(tài)。老子說這句話,其實他是用了古代的一種表達方式,古代三個字不好表達的,他會用四個字,比如說無知無欲的意思,其實就是無知欲,無思無想,其實就是無思想,無依無靠,其實就是無依靠。所以他說的無知無欲,不是沒有知識,沒有欲望。什么叫知欲,就是為了得到滿足某個愿望,而去尋求實現(xiàn)這個愿望的各種的途徑,也就咱們說的心機和心計。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多國外的人,是很笨的,他跟你打交道,說話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抹角,然后你覺得這些人怎么這么笨呢,這種笨,其實咱們說的沒有心機的一種表現(xiàn),就是他只知道一件事情,最通常的一種辦法,他不會想到還有什么捷徑。中國人的心思,幾千年都放在知欲上了。所以老子倡導(dǎo)的是無知欲,就是回到一種,樸素的、正常的,按正常式來辦事情的階段,不要鼓勵,挑起大家更高的欲望,并為這個欲望費盡心機。所以說老子所倡導(dǎo)的東西,反而是今天歐洲人做的比較好的東西,中國人”舉孝廉“,平時不孝順,想得到推薦,他就怎么做呢,第一,假象,做假象,第二作弊,就跟當?shù)氐脑u孝廉的,各種心機全都用上了,他的重心已經(jīng)不放在怎么孝順父母上,而是怎么能舉上孝廉,這就是把大家的知欲給調(diào)動起來了,而他講的是要大家無知欲,就是正常做事情。老子思想,就是讓大家恢復(fù)到最初的無知無欲狀態(tài),無知欲之后,你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而不是別人告訴你你想要什么,如果考舉人,考進士,是因為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而不是你從剛出生的時候,你爸媽,你身邊的所有的人就告訴你,你的最佳路線,考舉人,考進士。在中國,我們一直推崇一個什么呢,推崇一個思想叫成功,要么名,要么滅。但在國外很多時候,推崇的一種思想叫幸福,他認為幸福比成功重要,因為一個幸福的人,往往在某個方面,或者某幾個方面,都是成功的,但一個成功的人,往往不一定幸福,因為你苦大仇深,獲得了名和利,你對所有的懷疑都是慘淡的。在中國我們很鄙視一類人,什么人,乞丐,特別是身體立壯的人,把腳一蜷,然后伸手乞討,我們覺得這個乞丐是不成功的,但是你沒想過,那個乞丐有可能是一種幸福模式呢,有個人特別懶,他什么都不想做,所以他乞討,很放松,很幸福的乞討。什么叫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讓那些想挑起民眾愿望的人,不敢再做這樣的事情。席勒特是如何挑起德國人的愿望和知欲的,他說:“我們雅利安人,是最優(yōu)秀的民族,我們要在全世界,把這種優(yōu)秀的民族,要在全世界擴展起來?!彼ぐl(fā)了的過人內(nèi)心的一種民族的自豪感和群體認同感,挑起了他們的欲望。(4)第四節(jié):自然道德和社會道德的關(guān)系: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什么是社會道德,什么是人性的道德,什么是自然道德,往往是分不清楚的,當社會道德和自然道德緊密結(jié)合,社會規(guī)則符合人性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性化,所有的規(guī)定都是人性化的,是為每一個人服務(wù)的,這個時候,人性、自然道德和社會道德,才能達到完美的結(jié)合。(5)第五節(jié):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人性是有善惡的,不是要完全的把人性激到一個無可附加的地步,而是人性、自然道德和社會道德,達到一個平衡,而這個平衡是可以無限度的接近的,而不是絕對的平衡。如果你要處處講公平、自由、正義,這個事情就沒有了,它只能是相對的,和無限度的靠近。一個事件,只涉及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怎么做都是對的,但是如果這個事情,有兩個人之后,你就要開始顧及第二個人的感受,顧及第二個人的規(guī)則,所以說,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兩個人的行為方式,叫社會規(guī)則,但是,這種顧及也好,都是有度的。在現(xiàn)代社會,認為政府的權(quán)利太大,因為它已經(jīng)大到一定程度,所以它才會做一個限制,這就說明什么,他在中間,但是政府權(quán)利太小的時候,他又適當?shù)慕o它放一放,他永遠就在一增一減中,去追求平衡,但是我們可以無限度追求平衡,永遠沒有到達絕對平衡那一天??偨Y(jié):第一,要認識規(guī)律。第二,按規(guī)律去辦事,但是我們就算怎么辦事,都只能無限度的接近規(guī)律,而無法到達。附錄: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老子真相

說一下孔子見老子時的事吧??鬃右娎献樱降渍劻耸裁??孔子見老子,提了兩個請求?孔所見的老子,并不是《道德經(jīng)》的原創(chuàng)者老耳,而是他侄子輩的一個人,后世稱老聃。

這時,老耳留下的《老子》內(nèi)容,已經(jīng)被存入到當時的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鬃觼硪娎像鯐r,有兩個請求。第一個請求最為高尚,說,我想恢復(fù)周禮。

孔子想恢復(fù)周禮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孔子有兩個偶像,分別是周公和老耳,而周禮是周公所倡導(dǎo)的思想,周公是中國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奠基人。

不過,最早的周公思想(周禮),和后世所說的“周禮“,特別是《周禮》這本書,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其余的相距甚遠。

周禮,即周公倡導(dǎo)的社會倫理制度,當時的核心是——敬德保民。

當時人們心中的“德”,與現(xiàn)在說的“道德”二字無關(guān),“德”的本義是順應(yīng)自然,保民的核心是“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敬德保民“的思想本質(zhì),是順應(yīng)自然,順應(yīng)規(guī)律,以民意為大,所以說是”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周六所倡導(dǎo)的,不只是一種思想,而且通過他的推行,變成了一種制度,他認為民意為大。因此,周公定的很多制度,最初都是要求王公貴族的。家天下的思想中指,天下之人,皆為一家,皆為天子,都是上天的子孫。而君王,只不過是上天的長子。所以他可以代表家長來管里家中的各種事務(wù)。

作為長子,首先要修德,首先要知言善行,一言而定,不妄言,在行為上要為其它人做表率,讓其它人能以身效法。同時,做為君王,必須像家中的長子一樣,保護和疼愛自己的弟弟妹妹,并且虛心順從他們的意愿,不要以長兄的威權(quán)處處壓制他們的意愿、不要與他們爭利。這樣才能體現(xiàn)父母的本意。

如果作為家中的長子,上不知道照顧家中的老人安康度日,下不體恤病弱與幼兒,中不聽手足意見,那么他在這個家中只會變得越來越孤立,作為父母的上天,也不會讓你來替他管理這個家,而是會換掉。

因此,最初的敬長明德保民,是要求君王和全體子民都要這樣做的,而且君是要首先做到,做給其它人效仿的。

孔子所處之時,恰逢亂世,周天子的話,基本沒有哪個諸候聽的,而這時候。孔子卻提出要恢復(fù)周禮,無異于1944年左右,溥儀的謀士建議溥儀登基,讓天下人都來朝拜一樣。

老聃笑著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意思是說,你所說的周禮,當時提出他的人和骨頭都已經(jīng)腐朽了.只有這些言論還在,.而且君子懂得什么時機運用它,如果沒有施行的環(huán)境,就把它藏起來也是辦法。意為,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你覺得還有可能實行真正的周禮么?周禮是好東西,但時機不成熟,要把它藏起來,等待時機。

孔子道:雖然周王室勢力微弱,但我們一旦倡導(dǎo)周禮,必將迎得各諸候的擁護。

老聃道:呂尚曾因為華士不來見自己,認為這會使得自己的權(quán)威受到了輕視,便殺死了華士,周公很為反對。他說打比方說,做哥哥的,怎么可以因為有個弟弟不理你,就殺掉他呢。但周朝剛剛建立,還要依靠呂尚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鞏固發(fā)展,周公的敬德保民也得讓位于權(quán)力,如今你再要倡導(dǎo)周禮,我認為你的目的不在倡導(dǎo)周禮本身。

孔子還要爭辯,老聃道:好的商人,走路時會把貴重的東西藏好,好像什么都沒有一樣,去除掉你過多的欲望和察顏觀色的本領(lǐng)吧,那對你是沒有好處的,我所能給你說的,就這些了。

孔子知道自己想推行周禮的想法無法得到老聃的支持,便提出了他的第二個要求:說我想寫本書,完成后能不能被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收藏?

在今天看來,這是個很小的要求,但在當時,這個要求,基本上和要把我寫的書當成中央黨校的選修課是同等情形的。

老聃自是不答應(yīng),孔子求得沒辦法了,老聃便說“圣人述而不作?!?/p>

意為,你看你的兩個偶像,一個周公一個老耳,這兩個人都只說不寫,從來自己不寫,你也不用寫了的。

孔子出來后,弟子問談得怎么樣,書什么時候?qū)??孔子答道:圣人述而不作,我不寫了,你們寫?/p>

大家問孔子對老聃的印象,孔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去時,《老子》(道德經(jīng))一書,已經(jīng)被周王室所收藏了,那么,老聃為什么還要說“圣人述而不作”這樣的話?

因為,《道德經(jīng)》思想出于老耳,但真正動筆的,卻另有其人,我們后面具體講《道德經(jīng)》的作者為誰,到底講了什么?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真假老子(一)

一、老子是否真的活了二百多歲?從《史記》中老子第一次出現(xiàn)老子的言行,到最后一次出現(xiàn)他的相關(guān)記錄,時隔兩百余年。這樣一來,要么老子真的活了二百多歲,要么是司馬遷寫錯了。其實,習(xí)馬遷沒有寫錯。老子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shù)之紀也。天之所棄,不過其紀?!笔菤q也,三川竭,岐山崩。老子,字伯陽,這里面預(yù)測西周必亡的人,便叫伯陽甫,甫在古代有兩層意義,一層是父老,另一層是對男子的尊稱。后世之所以斷定此人便是老子,是因此人與老子官職相同,字相同,至于那個“甫“,則是對他的尊稱。其實錯了的。此人為其人為老耳的曾祖父(祖父的父親)。如果我很有名,但我父親沒怎么有名,別人記不住我父親的名字,向別人介紹時會怎么介紹他?會說,黃保余父親說了什么。伯陽甫,其實說的人,不是伯陽(老子)本人,而是他的祖上,相當于說黃保余父親。到這里其實我們會發(fā)現(xiàn),老子之所以能有他活了二百多歲、一百六十多歲、七十多歲這三個不同的版本,是因統(tǒng)計口徑的不同,表面上都是“老子“其實是指三個不同的人,讓更多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什么三個人都叫老子。周代的官職是世襲制,比如說我爸是國家檔案局的局長,大家就管他叫黃局長,我爸退下來以后,緊跟著我當上局長,大家仍然是稱呼我是黃局長,但人其實已經(jīng)換了。后來我再退下來,我的兒子接替,他還是黃局長。其實,老子,本姓老,子是爵位,也是一種尊稱,相當于局長一類。這樣一來,其實在歷史上出現(xiàn)了三個叫老子的人,一個是預(yù)測周將亡的老子,一個是寫道德經(jīng)的老子,另一個是孔子去見時的老子。后世將這三個人混在了一起,我們分別看這三個人都做了什么。

二、老子不是一個人前面說過,因為官職的原因,歷史上有三個人,被世人統(tǒng)稱為老子,我們以老耳為界,來理清三人的關(guān)系。第一位:《史記》中望周氣衰言其不過一紀的老子,其人真名無人記得,但因后人因為老耳字伯陽,故世人將其尊稱為伯陽甫,其人為老耳的太祖父(祖父的父親)。第二位是我們常說的與《老子》(道德經(jīng))有關(guān)的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陽,出生于公元前約655——652年間,為周惠王時期,出生地為陳國苦縣厲鄉(xiāng)(后楚滅陳,為楚地,其后再恢復(fù)為陳,實為一地),二十歲左右時,因戰(zhàn)亂投奔其堂叔父(其叔父時任周太史,無子嗣),三四年后,周襄王31年,襲其叔父官職,任職于周室。周定王五年(公元前599年,離開周王室。任職約32年,時年57歲左右。后攜一家老少,與尹喜一起,先居于隴西仁和村,改姓李,天下李姓,皆源出于此。第三位,后來孔子問學(xué)于老子。但他見到的不是的老子(老耳),而是老聃。其人出生于楚國苦縣,為老耳的遠方侄子輩(是侄子輩份,而非親侄),其人姓老,俗名聃(因其耳際寬垂,故世人俗稱為聃)。于公元前546“弭兵會盟”后來到周室,襲任周太史,其時周靈王在位。第一位,伯陽甫,他對后世的影響是,他總結(jié)了國必亡的三大征兆:1、日全食;2、大地震;3、國都附近水源枯竭或水災(zāi)。在他的思想中,山川枯竭是因為水土生化出了問題,導(dǎo)至氣靈失序,因此說“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失而在陰,原必塞;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八傅搅撕诵囊c,看過《有關(guān)三本書的奇聞?wù)媸拢ǘ返娜酥?,文真在周初的那次水土生化是出了問題的,而伯陽甫意識到了這次出問題,是因為天地之間氣靈失序的問題。所以在后世歷朝歷代,只要出現(xiàn)上面的情況,皇帝們會認為這是上天對你進行告誡,表明人間有不平之事,違背天理之行,皇上要自己寫檢討書,并且要大赫天下。如果以上情況,出現(xiàn)二個的話,就表明這個朝代就沒有救了,肯定是滅亡,一般情況下不超過一季,得出這個總結(jié)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說的伯陽甫。第二個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陽?,F(xiàn)在的《史記》上說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是唐朝時皇上為了增加自己的權(quán)威度,讓人改的,將老耳改成了李耳。有關(guān)第二個老子的出生地,有人說是楚國,有人說是陳國,爭得厲害,其實都對的,只是因為有個背景大家并不清楚。陳國在周襄王的時候被楚國滅了,后來楚國覺得陳國國君好可憐,怎么說滅了就被滅了,把它扶起來吧,又把陳國立起來了。陳國國君當上以后又很開心,很猖狂。楚國一看,我把你立起來,你還這么猖狂又把它給滅了。就這樣,陳國被立被滅兩三次,生活在這兒的人,一會兒是楚國人,一會兒是陳國人。當時老耳21歲的時候,應(yīng)該是周襄王31年,發(fā)生了一個朝廷叛亂事件,老子的叔叔要從國家圖書館館長的位子上退下來,他叔叔是沒有兒子的,由他接任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一職。后來他發(fā)現(xiàn)整個國家開始衰退,便有意離開,離開的時候碰上一個人。關(guān)尹喜,關(guān)尹是官職名,他自己的稱呼就一個字——喜。他祖籍天水,西周時祖上一直在周至關(guān)任職,東周時,姬姓家族的實際控制范圍大減,西邊以函谷關(guān)為界,說是界,其實并非要森嚴守城,非當于一個閑差,由他來擔任。后來他在遇到老耳,聽老子說到觀星望氣之事,他非常興奮,跟老耳說我祖上曾在周至關(guān)終南山下,那兒有一處地方,特別適合觀星望氣,便邀請老耳與他一同前往,倆人便一起到了周至關(guān)。二人在終南山下呆了很久,而尹喜本人已無當官之意,便和老耳說,要不你跟我回我們老家,兩人便離開了周至關(guān),《史記》上在記錄這件事時,用了四個字“出周至關(guān)“,本義為離開周至關(guān),但后人斷句斷錯了,斷成”出周,至關(guān)““出周“大家都能理解,”至關(guān)“,大家推來推去,推函谷關(guān)了,于是便有了尹喜函谷關(guān)截老耳的說法。兩人往天水走時,渭河發(fā)大水,無法通行,便繞道清水,最終在天水住下,后來周王室在老家找到他,要他出去做官為止。這次尹喜必須得去不,人家都找找到老家了。來的官員看旁邊還坐著一個人,便問你是誰啊,老耳也不想做官,因為東周的皇上連自己都不能自保,去做官更是各種受氣,他回當圖書館的館長,一點意義都沒有。那人問時,老耳正在想自己姓什么好,當時看著院子里面一棵李子樹,便直言說我姓李。自此以后他讓他三個兒子都姓李,到今天,李姓家族的祖地還是在隴西,應(yīng)該說中國李姓的人都是老子的后代,因為他是第一個自稱姓李的人,相關(guān)的情況,我們在后面講《道德經(jīng)》時再細說。東周的官員沒找到老耳,但官職不能長時間空著,便找了了一個后世稱為老聃的人,老聃是他遠方的侄兒,說是侄兒輩,其實年齡比他小的多??鬃尤フ业模皇抢隙?,而是老聃,他去找他,有兩件極為重要的事。就是我們后面要講的,孔子見老子,到底談了什么?你所不知道的神仙世界——真假老子(二)三、孔子見老子,到底談了什么?孔所見的老子,并不是《道德經(jīng)》的原創(chuàng)者老耳,而是他侄子輩的一個人,后世稱老聃。

這時,老耳留下的《老子》內(nèi)容,已經(jīng)被存入到當時的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鬃觼硪娎像鯐r,有兩個請求。第一個請求最為高尚,說,我想恢復(fù)周禮??鬃酉牖謴?fù)周禮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孔子有兩個偶像,分別是周公和老耳,而周禮是周公所倡導(dǎo)的思想,周公是中國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奠基人。不過,最早的周公思想(周禮),和后世所說的“周禮“,特別是《周禮》這本書,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其余的相距甚遠。

周禮,即周公倡導(dǎo)的社會倫理制度,當時的核心是——敬德保民。

當時人們心中的“德”,與現(xiàn)在說的“道德”二字無關(guān),“德”的本義是順應(yīng)自然,保民的核心是“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熬吹卤C瘛暗乃枷氡举|(zhì),是順應(yīng)自然,順應(yīng)規(guī)律,以民意為大,所以說是”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周六所倡導(dǎo)的,不只是一種思想,而且通過他的推行,變成了一種制度,他認為民意為大。因此,周公定的很多制度,最初都是要求王公貴族的。家天下的思想中指,天下之人,皆為一家,皆為天子,都是上天的子孫。而君王,只不過是上天的長子。所以他可以代表家長來管里家中的各種事務(wù)。作為長子,首先要修德,首先要知言善行,一言而定,不妄言,在行為上要為其它人做表率,讓其它人能以身效法。同時,做為君王,必須像家中的長子一樣,保護和疼愛自己的弟弟妹妹,并且虛心順從他們的意愿,不要以長兄的威權(quán)處處壓制他們的意愿、不要與他們爭利。這樣才能體現(xiàn)父母的本意。如果作為家中的長子,上不知道照顧家中的老人安康度日,下不體恤病弱與幼兒,中不聽手足意見,那么他在這個家中只會變得越來越孤立,作為父母的上天,也不會讓你來替他管理這個家,而是會換掉。因此,最初的敬長明德保民,是要求君王和全體子民都要這樣做的,而且君是要首先做到,做給其它人效仿的??鬃铀幹畷r,恰逢亂世,周天子的話,基本沒有哪個諸候聽的,而這時候??鬃訁s提出要恢復(fù)周禮,無異于1944年左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