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的核心觀點及其對我國改革的影響_第1頁
新自由主義的核心觀點及其對我國改革的影響_第2頁
新自由主義的核心觀點及其對我國改革的影響_第3頁
新自由主義的核心觀點及其對我國改革的影響_第4頁
新自由主義的核心觀點及其對我國改革的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自由主義的核心觀點及其對我國改革的影響

一、我國的改革受到新自由主義的嚴重干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這是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國的改革進程確實受到各種錯誤思潮尤其是新自由主義的干擾,這一點也是不可否認的。新自由主義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流派,改革開放以后開始進入中國。有的人深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力圖把它當做改革的指導思想。在理論界,新自由主義一度頗為流行,甚至在某些地方成為輿論的主流,以致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在這種錯誤思潮的影響下,改革的實踐中也出現(xiàn)一些偏差,例如大量地低價出售國有企業(yè),盲目實行市場化,否定宏觀調控等,引起了群眾的不滿。新自由主義是反映國際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的國際性思潮,它體現(xiàn)在政策上就是“華盛頓共識”。新自由主義的核心觀點是徹底私有化、完全市場化、非調控化。美國竭力把新自由主義推銷到中國來,希望中國的改革能夠按照“華盛頓共識”進行,其目的是想把中國的改革引上資本主義的道路。新自由主義,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美國推行“和平演變”的有力工具,這一點,我們從蘇聯(lián)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以及后來俄羅斯的改革中看得很清楚。但是,我國有一些學者盲目崇拜西方經濟學,照搬新自由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經濟學的話語權,一度造成洋迷信盛行,影響了一部分人。因此,旗幟鮮明地批判新自由主義,揭示它的實質,分清理論是非,教育廣大群眾,是當前經濟學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我國批判新自由主義的斗爭中,劉國光的《對經濟學教學和研究中一些問題的看法》一文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他對西方經濟學尤其是新自由主義進行了科學的分析,指出: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也有科學的成分,有反映現(xiàn)代市場經濟一般規(guī)律的成分,也有反映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成分,如私有制永恒、“經濟人”假設等。其科學成分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但基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前提與我國根本不同,所以整體上它不適合于社會主義中國,不能成為中國經濟學的主流、主導。在西方經濟學中曾經居于主流地位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其研究市場經濟一般問題的分析方法有不少也可以借鑒、學習,我們不能否定它,但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1]。我們所不能接受的、必須批判的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前提和核心觀點是什么呢?劉國光概括為四條,即“經濟人”假設、私有制永恒、市場經濟萬能,政府職能最小化。第一點和第二點是西方經濟學所有流派共同的理論前提和核心觀點,第三點和第四點是新自由主義特有的基本觀點,而這兩點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可以合在一起。下面我們就這三個基本理論觀點做一些分析。二、“經濟人”假設是歷史唯心主義的、反科學的西方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有一個前提,即認為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追逐個人私利的理性的利己主義者,換句話說,都是“經濟人”,這是人的不可更改的、永恒的本性。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尤其是新自由主義者,都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一論斷作為研究一切經濟問題的出發(fā)點。這就是所謂的“經濟人”假設。不能不指出,“經濟人”假設,即“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一論斷,在我國經濟學教科書、專著中,也相當普遍地被接受了,似乎也成了研究我國經濟問題的毋庸置疑的前提。所以,有必要對“經濟人”假設做一點分析。應該指出,從哲學上講,“經濟人”假設是歷史唯心主義的命題,因而是反科學的。與其他動物不同,人的基本特性是社會性。人是在社會中從事生產活動和進行其他活動的,每個人必然要同其他人發(fā)生一定的關系,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孤立的、不與其他人發(fā)生關系的人,只存在于虛構的小說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人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地位決定了人的本質。所以,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在實際生活中,沒有什么抽象的、永恒的、全人類共同的“人的本性”,存在的只是具體的、由現(xiàn)實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人性,在階級社會里,也就是階級性。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人性,工人階級有工人階級的人性,不同階級的人性是不同的。資產階級學者經常把資產階級的人性冒充為全人類共同的人性,由此推論出仿佛適用于一切社會、一切階級的結論,這種做法對資產階級是有利的。應該看到,“自私”是一種觀念形態(tài)、一種思想意識,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自私、利己主義不是天生的,不是人一生下來就自然而然具有的本性。不是任何社會的人都是自私的,在同一個社會里也不是人人都是自私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作為一種觀念形態(tài)、一種思想意識的“自私”,是由社會存在、經濟基礎決定的。在原始社會中,極其落后的生產力以及原始公社的生產關系決定了人們毫無自私自利的思想,一切勞動成果,人們都會自覺地在整個部落中平均分配。這一點早已為許多原始部落的調查報告所證實。原始社會瓦解后,私有制的出現(xiàn)使得剝削階級有可能利用所掌握的生產資料無償?shù)卣加袆趧诱叩氖S鄤趧赢a品,也就是說產生了剝削。在此基礎上,才形成了自私自利、利己主義的思想。大家知道,在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它的思想也必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占統(tǒng)治地位。幾千年來私有制的存在和發(fā)展,使得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剝削階級的自私自利思想逐步影響到勞動人民。自私自利、利己主義思想的普遍化是私有制長期統(tǒng)治的結果,而不是人的不可改變的“本性”。隨著私有制的消滅、公有制的建立和發(fā)展,人們必然會逐步擺脫自私自利這種剝削階級思想的束縛,樹立起與公有制相適應的大公無私的觀念??梢姡瞬⒉皇翘焐褪亲运降?,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自私觀念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它是私有制的產物,將隨著私有制的消滅而消失。自私的人即“理性經濟人”是歷史的結果,而不是歷史的起點。資產階級學者把自私當做人的天然的本性,并以此作為不可更改的假設(公理)來推斷一切經濟問題,從哲學上講顯然是一種歷史唯心主義,是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相悖的。從政治上說,“經濟人”假設是資產階級學者反對社會主義的重要工具?!敖洕恕奔僭O并不僅僅是一種理論觀點,它具有很強的政治功能。資產階級學者從來都是利用“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一“經濟人”假設來反對社會主義。在世界上出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以后,資產階級思想家更是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一命題作為反對現(xiàn)實社會主義的重要工具,他們用這種抽象的人性論(實際上是資產階級人性論)來論證社會主義是一種違反自然的空想,因而必然是要垮臺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曾在某些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改革之際,向這些國家推銷各種各樣的改革方案,這些改革方案無一不是以“經濟人”假設作為前提的。這些方案的最終目的,都是要把社會主義制度改造成為資本主義制度。最典型的就是西方向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推銷的、以“華盛頓共識”為基礎的“休克療法”。這清楚地說明,“經濟人”假設或“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種理論,反映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代的現(xiàn)實生活中恰好是壟斷資產階級和平演變社會主義的工具。從思想上說,“經濟人”假設是宣傳沒落腐朽的剝削階級思想的一種形式。我國一些經濟學家根據(jù)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一“經濟人”假設,宣傳人人都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潤,謀求利潤的最大化,進而提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別看這只是一句俗話,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對自身經濟行為的總結,揭示的是一個淺白而又深刻的經濟學原理。”他們公開宣稱“人為財死”是人們正常而又合理的追求,把剝削階級最腐朽的思想推崇為人人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其實,“人為財死”,這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思想意識;利潤最大化,這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產物,是資本的本質表現(xiàn)。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只有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才有可能去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潤,也才會有追逐最大利潤的動力;而喪失生產資料的工人是沒有條件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的,他們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維持生活?!叭藶樨斔馈焙屠麧欁畲蠡菍兿麟A級尤其是對資產階級經濟行為的總結,反映的是資本的本質,而不是對一切社會制度下的人們經濟行為的總結,因而并非普遍地適用于所有的社會和所有的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這些特點,我國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3]。這種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形成的,是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而絕不是追逐利潤最大化,絕不是“人為財死”。毫無疑問,在社會主義國家里,人們有自己的個人利益,因為在按勞分配的條件下,勞動仍然是謀生的手段,還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但是,在公有制基礎上,除了勞動者的個人利益外,還存在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三者必須兼顧,不能只顧一頭。必須分清無產階級利益觀與資產階級利益觀的界限。鄧小平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4]。鄧小平緊接著進一步指出:“我們提倡并實行這些原則,絕不是說可以不注意個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暫時利益,而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歸根結底,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統(tǒng)一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是統(tǒng)一的,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統(tǒng)一的。我們必須按照統(tǒng)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jié)各種利益的相互關系。如果相反,違反集體利益而追求個人利益,違反整體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違反長遠利益而追求暫時利益,那末,結果勢必兩頭都受損失。”[5]一些經濟學家從“人的自私本性”出發(fā)提出個人利益最大化,甚至公開鼓吹“人為財死”,完全忽視和否定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存在,這是違反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的資產階級利益觀。正是在這種資產階級利益觀的影響下,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泛濫,不僅損害了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而且導致某些人腐化墮落甚至鋃鐺入獄,毀了一生。三、私有制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不是永恒的與“經濟人”假設相適應,西方經濟學主張私有制是永恒的。把私有制永恒化的觀點是錯誤的,是違反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事實的。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私有制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在原始社會中,存在的是原始公社的公有制,而沒有私有制。私有制的出現(xiàn),是由生產力發(fā)展的狀況所決定的。只有當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才產生了剩余產品,有人可以憑借其所掌握的生產資料無償?shù)卣加兴耸S鄤趧拥漠a品,這時,私有制就出現(xiàn)了。將來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展,可以充分滿足生產和生活需要,可以實行按需分配,到那時,將徹底地消滅私有制。可見,私有制有一個產生、發(fā)展和消亡的過程,它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而不是由“人的自私本性”所決定的永恒的現(xiàn)象。對于歷史上存在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必須進行具體分析。私人占有生產資料,是要利用這些生產資料來進行生產的。而要進行生產,就要把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結合起來,形成一定的生產關系。生產資料所有者憑借所掌握的生產資料同勞動者發(fā)生的經濟關系,就是所有制關系。我們一定要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來看待私有制的問題。人類社會歷史上存在過不同的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的方式,即不同的私有制形式。有奴隸主私有制、地主私有制、資產階級私有制,也有勞動者個體私有制。對這些不同形式的私有制,我們應該將其放到具體歷史條件下去考察,看它是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還是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據(jù)此來確定我們的態(tài)度。對于人類社會最后一種私有制形式——資產階級私有制,我們也應該采取這種歷史的態(tài)度。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之后,資產階級私有制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剝削的殘酷性的同時,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他們在《共產黨宣言》里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6]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資本的積累,生產社會性與私人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資產階級私有制逐漸變成生產力的桎梏。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唯一辦法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這時,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敲響了。正是依據(jù)社會發(fā)展的這一規(guī)律性,馬克思恩格斯代表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在《共產黨宣言》中莊嚴地宣布:“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7]全世界共產黨人為實現(xiàn)消滅私有制這一理想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當然,這一理想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隨著條件的成熟逐步實現(xiàn)。譬如,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由于生產力落后,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成分和個體經濟對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還有著積極作用,因而在政策上還需要予以鼓勵、支持和引導。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必須長期堅持;但是對于共產黨人來說,在為現(xiàn)階段目標奮斗的同時,時刻都不能忘記我們的長遠目標,最終實現(xiàn)徹底消滅私有制、徹底消滅階級和剝削的共產主義理想。我們現(xiàn)在的努力是朝著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這一目標前進的。不為實現(xiàn)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努力奮斗,就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忘記最終目標,同樣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對于共產黨員來說,消滅私有制這一最終目標是不能動搖的。應該看到,我們是根據(jù)生產力落后這一具體國情,允許資本主義性質的私有制和個體經濟存在,支持并鼓勵它們在一定范圍內發(fā)展的,而不是從“經濟人”假設出發(fā),抽象地、無條件地鼓勵發(fā)展私有制。我們絕不是主張私有制永遠存在下去,絕不是主張私有制萬歲,而是利用非公有制經濟來發(fā)展生產力,為最終徹底消滅私有制創(chuàng)造條件。忘記了這一點,就忘記了根本。西方經濟學主張私有制永恒論,所講的具體理由是,只有私有制才有效率。這個理由是從“經濟人”假設推理出來的:既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追求個人利益便是經濟發(fā)展的唯一動力,因而只有符合人的本性的私有制才有發(fā)展的動力,才是有效率的。如果消滅了私有制,人就沒有積極性了,沒有動力了,當然也就沒有效率了。其實,這是一種美化私有制、為私有制辯護的資產階級理論。所有資產階級學者都竭力鼓吹個人產權制度是唯一有效率的制度,并把這一條作為研究經濟問題的不言而喻的信條,似乎無需加以論證。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專門批判了這個信條。早在19世紀中葉有人就說:私有制一消滅,一切活動就會停止,懶惰之風就會興起,并據(jù)此反對公有制、反對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反駁道:“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你們的利己觀念使你們把自己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從歷史的、在生產過程中是暫時的關系變成永恒的自然規(guī)律和理性規(guī)律,這種利己觀念是你們和一切滅亡了的統(tǒng)治階級所共有的。”[8]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用在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利己觀念來觀察問題,當然只能得出私有制即個人擁有生產資料的產權才有效率的結論,而永遠不會理解也不愿理解公有制即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這種所有制的發(fā)展動力。對于一個普通工人來說,在公有制基礎上當家做主,相互之間建立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實行按勞分配,與私有制條件下的被雇傭、被剝削的地位相比,其積極性、主動性顯然要高得多。如果我們不健忘的話,不妨回顧一下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那個時候廣大職工出于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出于對社會主義的由衷熱愛和執(zhí)著追求,出于對國家美好前景的憧憬,煥發(fā)出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令市儈庸人為之咋舌??上?,這種積極性在“大躍進”中被嚴重地浪費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極大地破壞了。但是,這至少說明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調動勞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上,確實具有不同于以往人剝削人的社會的獨特優(yōu)勢。這一點也是囿于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人所無法理解的。有人認為,只有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個人才會關心生產資料的保值和增值,個人才會有積極性,生產才會有效率,因而主張把公有財產量化到個人。其實,在人類歷史上,只有在個體小私有制的情況下,生產資料才真正歸個人所有和使用。按照這些人的邏輯,個體經濟應該是效率最高的。然而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的歷史證明,個體小私有制的效率并不高,也正因如此,它不可避免地被資本主義所摧毀。在今天的資本主義企業(yè)里,從事生產經營的企業(yè)領導人往往不是企業(yè)的所有者,而是由董事會聘任的經理人員,他們并不是因為企業(yè)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才去關心生產資料的正確使用和資產的保值增值的,而是有其他的經濟的和非經濟的動機。這些企業(yè)的工人就更不是因為企業(yè)屬于自己所有才去勞動的。按照這些人的邏輯,廣大勞動者不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經濟,其經濟效率應該低于個體經濟,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只有少數(shù)人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企業(yè)的效率比個體經濟不知要高多少倍!顯然,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相互關系的原理來說明哪一種所有制形式具有經濟效率的問題:一種生產關系,當它適合生產力的性質的時候,它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就是有效率的;當它不適合生產力的性質的時候,它就會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就是沒有效率的。事情并不像沉迷于私有化的人想象的那么簡單,仿佛只要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就能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就能提高經濟效率,而無需分析它是否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在我國,在生產力已經具有社會性質的地方,與生產力的這種性質相適應的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在這種條件下實行私有化,把生產資料分散歸私人所有,是一種倒退行為,是不可能提高經濟效率的。四、必須對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理論進行科學的分析市場經濟問題是新自由主義的重要內容。批判新自由主義,必須科學地分析新自由主義有關市場經濟的理論。在市場經濟的性質問題上,西方經濟學各個流派大體上是共同的,即大都主張只有在私有制基礎上才能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大都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否認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少數(shù)學者除外);但在市場經濟作用的范圍問題上,不同派別也有不同特點,其中新自由主義區(qū)別于凱恩斯主義的最大特點是,它鼓吹市場經濟萬能論,反對國家調控。新自由主義繼承了亞當·斯密的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自發(fā)地調節(jié)經濟活動的思想,以及薩伊的供給會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通過價格機制的調節(jié)作用整個經濟會自動導致平衡的思想,認為自由市場經濟能夠順利地解決一切經濟問題,使得經濟資源獲得最佳配置,為個人謀得最多的福利,并防止嚴重的全面的經濟危機的發(fā)生。在政策上,新自由主義要求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讓市場自發(fā)地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反對政府對國民經濟的任何調節(jié),主張政府職能最小化,同時反對社會福利制度,反對工會維護工人利益的活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學界一度新自由主義甚囂塵上,在一些人的頭腦里,否認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時反對國家宏觀調控,宣揚市場經濟萬能論。在一些人看來,所有這些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無可爭辯的,因而也無需論證。在對三十年來改革進程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時,有人反對批判新自由主義。他們的理由是,新自由主義是主張市場經濟的,批判新自由主義,實際上就是反對市場取向的改革。他們聲稱,反思改革就是反對市場取向的改革,主張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但頗能迷惑人。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此做一點分析。毫無疑問,新自由主義主張實行市場經濟,我國改革也要求把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yōu)槭袌鼋洕w制,兩者有若干共同之處。在改革中,我們也注意吸收西方經濟學(包括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中有益的東西,借鑒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的一些具體政策和做法。但是,就指導思想來說,即就改革的方向、原則和目標來說,我國的改革同新自由主義有著根本的區(qū)別。要搞市場經濟是一回事,搞什么性質的市場經濟、怎么搞市場經濟則是另一回事。我們同新自由主義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搞市場經濟,不是要不要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而在于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搞什么性質的市場經濟,是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即市場經濟這種運行機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還是同資本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二是實行什么樣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建立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體制,把計劃與市場結合起來,還是建立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推行“市場原教旨主義”,完全否定計劃,主張市場經濟萬能論。這兩條恰恰是我國進行市場取向改革時,兩種改革觀對立的地方。絕不能認為凡是進行市場取向的改革就必然是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導,也絕不能認為批判新自由主義就是反對市場取向的改革。要警惕某些人故意制造理論混亂,在市場經濟與新自由主義之間畫等號,利用人們對改革的認同感,在“不要否定改革”的旗號下,或者在“反對改革”這根棍子的嚇唬下,抵制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下面筆者就這兩個問題做一點分析。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新自由主義則主張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從性質上說,兩者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市場經濟有沒有不同的性質,這個問題一直是有爭論的。有人提出,市場經濟沒有姓“社”姓“資”的區(qū)別,不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他們說,如果一定要在市場經濟前面加個形容詞,那就加上“現(xiàn)代”兩個字,叫“現(xiàn)代市場經濟”好了。在我國改革中,只講市場經濟,不講社會主義,仿佛市場經濟可以離開社會基本制度而獨立存在的觀點,一度頗為流行。這是值得商榷的。市場經濟是發(fā)達商品經濟的運行機制,它是適應社會化生產和商品經濟需要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是發(fā)展生產的一種方法、調節(jié)經濟的一種手段。但是,市場經濟既然是發(fā)展生產力的一種方法、調節(jié)經濟的一種手段,就必然有一個由誰來使用、為什么目的和為誰的利益來使用的問題,也就是說,必然有一個它同哪種社會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問題。這是不能回避的。任何運行機制都是在一定社會制度下存在和運轉的,而不可能脫離社會基本制度獨立地存在、孤立地運轉。市場經濟這種運行機制具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共性,我們在理論上可把它抽象出來加以研究,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總是同一定的社會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從哲學上講,一般寓于特殊之中,共性寓于個性之中,不可能有脫離特殊而獨立存在的一般、脫離個性而獨立存在的共性?,F(xiàn)實中存在的市場經濟,當它同資本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時,便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當它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時,便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它同哪一種社會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問題。恰恰在這個問題上,顯示出馬克思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根本區(qū)別:我們主張把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而新自由主義則主張把市場經濟同資本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建立在以下基礎上的:在所有制結構方面,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為補充;在分配關系方面,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在宏觀調控方面,加強國家的調控職能,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完整的概念。簡要地說,就是要把公有制的優(yōu)越性與市場經濟對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有效地結合起來,二者不能割裂,也不能偏廢。在十四大前后,持新自由主義觀點的人不贊成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不贊成在“市場經濟”前面加上“社會主義”四個字。針對這一情況,江澤民特地指出:“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并非多余,并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的市場經濟的性質。西方市場經濟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符合市場一般規(guī)律的東西,毫無疑義,我們要積極學習和借鑒,這是共同點;但西方市場經濟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搞的,我們的市場經濟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搞的,這是不同點,而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特色也就體現(xiàn)在這里。”[9]胡錦濤在談到黨的十七大總結的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時重申,我國經濟領域的改革“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fā)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強調我們在深刻而廣泛的變革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時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市場經濟,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0]。新自由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論點是,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是不相容的。其實,關于公有制能不能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也就是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的問題,鄧小平早就從根本上做了回答。他曾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沒有根本的矛盾。這就說明了公有制是可以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在公有制基礎上是可以搞市場經濟的,從而為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鼓吹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的新自由主義學者,實際上是公開地或隱蔽地反對鄧小平這一論斷。不可否認,在公有制能不能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問題上,有的人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疑問。對此,筆者做一點說明。市場經濟的運行有一個起碼的前提,即進入市場交換的主體是獨立的,擁有自主的經營決策權,并具有自己的經濟利益,能夠根據(jù)本身的利益對市場信號自主地作出經營決策。從理論上講,回答公有制能不能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問題,實際上是說在公有制條件下能不能建立起這樣的前提。毫無疑問,私有制是符合這一條件的,而且歷史發(fā)展的事實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出現(xiàn)以前,市場經濟一直是與私有制結合在一起,以私有制為基礎的。人們很容易因此就認為,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場經濟。但是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因為市場經濟只是要求企業(yè)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能夠作為主體進入市場,而不一定要求是私有。社會主義革命在一些國家取得勝利以后,在相當長時期內,由于受國際國內形勢的制約和人們思想認識上的局限,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一直采取國家所有、國家直接經營、統(tǒng)負盈虧這種實現(xiàn)形式,企業(yè)是國家機關的附屬物,沒有經營自主權,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完全由國家計劃規(guī)定,企業(yè)也沒有獨立的經濟利益,盈利上繳國家,虧損由國家補貼。在這種情況下,企業(yè)只是一個單純的生產機構而不是獨立的經營單位。公有制這種實現(xiàn)形式是與市場經濟相排斥的。有人正是根據(jù)這一點否認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可能性。但是,公有制在經濟上可以有不同的實現(xiàn)形式。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所有權同經營權是可以適當分開的。按照這一思想,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全民所有制企業(yè)里是沿著國家所有、企業(y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思路開展的,要求企業(yè)真正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獨立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自我改造、自我發(fā)展能力,成為具有一定權利和義務的法人。公有制的這種實現(xiàn)形式,就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梢?,回答公有制能不能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問題,必須把公有制本身與公有制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區(qū)分開來。與市場經濟相排斥的,并不是公有制本身,而是公有制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特定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對原有的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進行改革,在堅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賦予企業(yè)自主經營權,使企業(yè)能夠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出現(xiàn)在市場上,成為市場的主體,是完全可以實行市場經濟的。認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水火不相容,只有實行私有化才能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觀點,如果僅僅從理論認識的角度看,其錯誤就在于,把公有制的某一種實現(xiàn)形式絕對化了,仿佛公有制只能是國家所有,國家統(tǒng)一經營、統(tǒng)負盈虧,把這種實現(xiàn)形式等同于公有制本身,否認公有制可以有多種實現(xiàn)形式。公有制的某一種實現(xiàn)形式不能同市場經濟相容,不等于公有制本身不能搞市場經濟。按照市場經濟的需要,改變公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恰恰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公有制能不能同市場經濟相結合,并不僅僅是個學術問題,而且關系改革的政治方向,關系堅持公有制為主體,還是實行私有化這樣的重大原則問題。在市場經濟問題上,除了市場經濟的性質問題外,我們與新自由主義的另一個原則分歧是,我們要建立的是在國家調控下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經濟體制,把計劃同市場結合起來,而新自由主義反對國家調控,完全否定計劃,主張市場經濟萬能。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主張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基礎性作用,這是由市場這種資源配置方式的優(yōu)點決定的。這方面的論述很多,不再贅述。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市場經濟也有它的弱點和不足之處,這就是市場調節(jié)具有短期性、滯后性、不確定性,而且在某些領域市場調節(jié)是無效的。江澤民在強調市場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明確指出:“市場也有其自身的明顯弱點和局限性。例如,市場不可能自動地實現(xiàn)宏觀經濟總量的穩(wěn)定和平衡;市場難以對相當一部分公共設施和消費進行調節(jié);在某些社會效益重于經濟效益的環(huán)節(jié),市場調節(jié)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社會目標;在一些壟斷行業(yè)和規(guī)模經濟顯著的行業(yè),市場調節(jié)也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盵11]因此,他說:“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發(fā)揮計劃調節(jié)的優(yōu)勢,來彌補和抑制市場調節(jié)的這些不足和消極作用,把宏觀經濟的平衡搞好,以保證整個經濟全面發(fā)展。”[12]他還指出:“在那些市場調節(jié)力所不及的若干環(huán)節(jié)中,也必須利用計劃手段來配置資源。同時,還必須利用計劃手段來加強社會保障和社會收入再分配的調節(jié),防止兩極分化?!盵13]一般來講,在宏觀領域,為了保持總量平衡和調整產業(yè)結構,可以多用一些計劃手段;在微觀領域,為了發(fā)揮企業(yè)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使企業(yè)充滿活力,應該充分利用市場手段。既然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都要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