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河南省中考語文專項突破模擬試題專項匯編(5月)-文言文閱讀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c65637564773ceee9e103595e9ffca7/9c65637564773ceee9e103595e9ffca71.gif)
![2023屆河南省中考語文專項突破模擬試題專項匯編(5月)-文言文閱讀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c65637564773ceee9e103595e9ffca7/9c65637564773ceee9e103595e9ffca72.gif)
![2023屆河南省中考語文專項突破模擬試題專項匯編(5月)-文言文閱讀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c65637564773ceee9e103595e9ffca7/9c65637564773ceee9e103595e9ffca73.gif)
![2023屆河南省中考語文專項突破模擬試題專項匯編(5月)-文言文閱讀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c65637564773ceee9e103595e9ffca7/9c65637564773ceee9e103595e9ffca74.gif)
![2023屆河南省中考語文專項突破模擬試題專項匯編(5月)-文言文閱讀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c65637564773ceee9e103595e9ffca7/9c65637564773ceee9e103595e9ffca7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碼頁碼頁/總NUMPAGES總頁數(shù)總頁數(shù)頁2023屆河南省中考語文專項突破模擬試題專項匯編(5月)——文言文閱讀2023屆河南省洛陽市高三下學期5月綜合模擬(二)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鬃又^宓子賤曰:“子治單父①而眾說,語丘所以為之者?!痹唬骸安积R②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笨鬃釉唬骸吧?,小節(jié)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痹唬骸安积R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學矣。中節(jié)也,中民附矣,猶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賢于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皆教不齊所以治之術?!笨鬃釉唬骸坝浯笳?,乃于此在矣。昔者堯、舜清微其身,以聽觀天下,務來賢人。夫舉賢者,百福之宗也。不齊之所治者小也,不齊所治者大,其與堯、舜繼矣?!卞底淤v為單父宰,過于陽晝,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陽晝曰:“吾少也賤,不知治民之術。有釣道二焉,請以送子。”子賤曰:“釣道奈何?”陽晝曰:“夫投綸錯餌,迎而吸之者也,陽橋③也,其為魚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魴也,其為魚也,博而厚味?!卞底淤v曰:“善。”于是未至單父,冠蓋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賤曰:“車驅之,車驅之,夫陽晝之所謂陽橋者至矣。”于是至單父,請其耆老尊賢者,而與之共治單父。孔子兄子有孔蔑者,與宓子賤皆仕,孔子往過孔蔑,問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襲,學焉得習?以是學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祿少,粥不足及親戚,親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說,而復往見子賤,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子賤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誦之文,令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煮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謂子賤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也,斯焉取斯?”(節(jié)選自《說苑·政理》)【注】①單父:春秋時魯國邑名。②不齊:宓子賤以名自稱。③陽橋:一種白色的魚。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B.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C.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D.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子治單父而眾說”與“秦伯說”(《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說”字含義相同。B.“務來賢人”與“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兩句中的“務”字含義相同。C.“與宓子賤皆仕”與“仕宦于臺閣”(《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仕”字含義不同。D.“是以朋友益疏矣”與“有所廣益”(《出師表》)兩句中的“益”字含義不同。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宓子賤認為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百姓的父親,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百姓的子女,撫恤所有的孤兒并為百姓的喪事而哀痛。B.孔子認為推舉賢人是各種福祉的根本??上у底淤v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子賤所治理的地方很大,他在政績方面將會超過堯、舜。C.宓子賤去單父做縣令,把在大道上迎接他的官吏當作“陽橋魚”,驅車避開;到了單父,請出那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與他們共同治理單父。D.孔子哥哥的兒子孔蔑與宓子賤做官的心得體會截然不同,前者認為有失無得,后者認為有得無失??鬃诱J同宓子賤的觀點并稱贊了他。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此地民有賢于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皆教不齊所以治之術。(2)夫投綸錯餌,迎而吸之者也,陽橋也,其為魚也,薄而不美。2023屆河南省洛陽市高三下學期5月綜合模擬(三)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魯有父子訟者,康子曰:“殺之?!笨鬃釉唬何纯蓺⒁卜蛎癫恢痈冈A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令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誅之,是虐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誅也;獄訟不治,不可刑也;上陳之教,而先服之,則百姓從風矣;躬行不從,而后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墻,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遲故也。今是仁義之凌遲久矣,能謂民弗逾乎?《詩》曰:‘俾民不迷?!粽呔訉浒傩詹皇姑?,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也?!庇谑窃A者聞之,乃請無訟。魯哀公問政于孔子,對曰:“政在使民富且壽?!卑Ч唬骸昂沃^也?”孔子曰:“薄賦斂則民富,無事則遠罪,遠罪則民壽。”公曰:“若是,則寡人貧矣?!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異疸┚樱裰改?。’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蔽耐鯁栍趨瓮僭唬骸盀樘煜氯艉??”對曰:“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道之國富倉府,是謂上溢而下漏?!蔽耐踉唬骸吧啤!睂υ唬骸八奚撇幌椤!笔侨找玻l(fā)其倉府,以振鰥寡孤獨。武王問于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痹唬骸皭勖袢艉?”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國之道。使民之義也,愛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務,則害之也;農失其時,則敗之也;有罪者重其罰,則殺之也;重賦斂者,則奪之也;多徭役以罷民力,則苦之也;勞而擾之,則怒之也。故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節(jié)選自《說苑·政理》)【注】①呂望:與后文“太公”均指姜子牙。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未可殺也/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B.未可殺也/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C.未可殺也/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D.未可殺也/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躬行不從”與“躬耕于南陽”(《出師表》)兩句中的“躬”字含義相同。B.“宿善不祥”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兩句中的“善”字含義不同。C.我國古代稱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D.“與之勿奪”與“匹夫不可奪其志也”(《論語》)兩句中的“奪”字含義相同。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孔子強調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還認為執(zhí)政者要先做好表率,這樣以后還有人不服從,再用刑罰懲治他,這樣人們就知道什么是罪過了。B.針對魯哀公“薄賦斂”會讓國君貧窮的擔憂,孔子用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來類比君王與百姓的關系,告訴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會貧窮的道理。C.呂望認為行王道的國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國家使士大夫富足;還認為知道好卻不實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聽從了建議,當天就賑濟。D.孔子和呂望都認為,君主為政治國,要減稅,要富民,要愛民;孔子還認為要教化百姓,呂望則認為,役使百姓的原則,就是愛護他們。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昔者君子導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也。(2)故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河南省青桐鳴大聯(lián)考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5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諸侯之大夫盟于宋,楚令尹子木欲襲晉軍,曰:“若盡晉師而殺趙武①,則晉可弱也?!蔽淖勇勚^叔向曰:“若之何?”叔向曰:“子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為德也深矣,其為本也固矣。荊②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為此行也,荊敗我,諸侯必叛之,子何愛于死,死而可以固晉國之盟主,何懼焉?”是行也,楚人不敢謀,畏晉之信也。自是沒平公無楚患。宋之盟,楚人固請先歃。叔向謂趙文子曰:“夫霸王之勢,在德不在先歃,子若能以忠信贊君,而裨諸侯之闕,歃雖在后,諸侯將載之,何爭于先?若違于德而以賄成事,今雖先歃,諸侯將棄之,何欲于先?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故不與盟。今將與狎主諸侯之盟,唯有德也,子務德無爭先,務德,所以服楚也?!蹦讼瘸?。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于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于難。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其身尸于朝,其宗滅于絳。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宣子拜稽首焉。(節(jié)選自《國語·晉語》,有刪減)[注]①趙武,即后文的“趙文子”。②荊,即楚國。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荊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B.荊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C.荊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D.荊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子何患焉”與“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患”字含義相同。B.“其為本也固矣”與“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兩句中的“固”字含義相同。C.“諸侯將載之”與“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詩經·氓》)兩句中的“載”字含義不同。D.“宣子拜稽首焉”與“詔書特下,拜臣郎中”(《陳情表》)兩句中的“拜”字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面對楚國想偷襲晉軍的圖謀,叔向認為,堅守忠誠和信義,就不怕別人侵犯,就算楚國戰(zhàn)勝了晉國,諸侯們也一定會背叛他。B.在宋國的會盟中,楚國堅決請求先行歃血盟誓;叔向認為,現(xiàn)在楚國與過去不同,楚國也能主持諸侯的盟會,就是因為有德。C.叔向建議趙文子不要在意歃血盟誓的先后,而應用忠信來輔佐國君,補救諸侯的缺失,努力修德,這才是壓服楚國的方法。D.韓宣子為貧而憂,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先指出祝賀他的原因,再舉欒武子和郤昭子的事例來說明,正反對比,說服力強。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子何愛于死?死而可以固晉國之盟主,何懼焉?(2)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2023屆河南省創(chuàng)新發(fā)展聯(lián)盟高考仿真模擬預測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秋余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關市之租,府庫之征,粟十一,廝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夫以一民養(yǎng)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常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鬻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則田墾,奸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煮王粟也煮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煮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國。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zhàn)不必勝、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戰(zhàn)不必勝,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治國之道也。(選自《管子·治國》,有刪改)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B.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C.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D.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蚤生而晚殺”與“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中的“蚤”用法相同。B.五谷,五種谷物,具體指哪五種,說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糧食作物。C.“此王之道也”與“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兩句中的“道”的含義不同。D.“此務粟之功也”與“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兩句中的“務”的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官府向農民征稅完全不顧農業(yè)生產收入的實際特點,既急迫又不根據時節(jié),這就導致農民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貸來交稅。B.常山東麓,黃河、汝水之間是糧食生長的好地方,此地農作物生長期早而凋落時間晚,四季都可種植而五谷都可豐收。C.先代圣王讓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這樣農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農民就會開墾田野,奸巧之事就不會發(fā)生。D.舜第一次率民遷徙建成“邑”,第二次遷徙建成“都”,第三次遷徙建成“國”,人民愿意跟隨他是因為他能為百姓除害興利。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夫以一民養(yǎng)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5分)(2)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鬻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5分)2023屆河南省部分名校高考仿真模擬檢測(二)語文試題四、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恬淡無欲,無為無事者也,老聃得以壽矣?;驈陀诨腹?,公曰:“以告仲父。”左右曰:“一則仲父,二則仲父,為君乃易乎?”桓公曰:“吾未得仲父,故難;已得仲父,何為不易!”夫桓公得仲父,任之以事,委之以政,不復與知。曹參為漢相,縱酒歌樂,不聽政治,其子諫之,笞之二百。當時天下無擾亂之變。淮陽鑄偽錢,吏不能禁,汲黯為太守,不壞一爐,不刑一人,高枕安臥,而淮陽政清。夫曹參為相,若不為相;汲黯為太守,若郡無人。然而漢朝無事,淮陽刑錯者,參德優(yōu)而黯威重也。計天之威德,孰與曹參、汲黯?蘧伯玉治衛(wèi),子貢使人問之:“何以治衛(wèi)?”對曰:“以不治治之?!薄兑住吩唬骸包S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贝挂律颜?,垂拱無為也??鬃釉唬骸按笤眨瑘蛑疄榫?!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庇衷唬骸拔∥『?!虞舜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庇菟闯邪怖^治,任賢使能,恭己無為而天下治。虞舜承堯之安,堯則天而行,不作功邀名,無為之化自成。年五十者擊壤于涂,不能知堯之德,蓋自然之化也。《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秉S帝、堯、舜,大人也。其德與天地合,故知無為也。天道無為,故春不為生,而夏不為長,秋不為成,冬不為藏。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為也,氣和而雨自集。天道無為,聽恣其性,故放魚于川,縱獸于山,從其性命之欲也。夫百姓,魚獸之類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想憎怨也。(節(jié)選自王充《論衡·自然篇》)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B.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C.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D.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或復于桓公”和“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中的“復”意思不同。B.“縱酒歌樂,不聽政治”和“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中的“聽”意思不同。C.“年五十者擊壤于涂”和“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涂”意思相同。D.“縱獸于山”和“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中的“縱”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臣子質疑齊桓公把所有事情都交給仲父時,齊桓公認為得到仲父后做事情都很容易,所以他任用仲父管理國家,自己不再參與過問。B.淮陽地方鑄錢造假很嚴重,汲黯任淮陽太守時沒有毀壞一座鑄錢的爐子,沒有懲罰一個鑄造假錢的人,每天高枕安臥,但淮陽社會很安定。C.《周易》贊美黃帝、堯、舜不必作為就使天下大治,孔子也贊美虞舜雖然開始不愿任君主但是最終成為偉大的君主,這都是無為而治的結果。D.天道原本是無為的,像春天的出現(xiàn)并不是天有意要農作物開始生長,有些人也一樣,本來是不想追求功業(yè)、名聲的,反而能建立功業(yè)、贏得名聲。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然而漢朝無事,淮陽刑錯者,參德優(yōu)而黯威重也。(2)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為也,氣和而雨自集。文言文閱讀2023屆河南省洛陽市高三下學期5月綜合模擬(二)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鬃又^宓子賤曰:“子治單父①而眾說,語丘所以為之者?!痹唬骸安积R②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孔子曰:“善,小節(jié)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曰:“不齊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學矣。中節(jié)也,中民附矣,猶未足也?!痹唬骸按说孛裼匈t于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皆教不齊所以治之術?!笨鬃釉唬骸坝浯笳?,乃于此在矣。昔者堯、舜清微其身,以聽觀天下,務來賢人。夫舉賢者,百福之宗也。不齊之所治者小也,不齊所治者大,其與堯、舜繼矣?!卞底淤v為單父宰,過于陽晝,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陽晝曰:“吾少也賤,不知治民之術。有釣道二焉,請以送子?!弊淤v曰:“釣道奈何?”陽晝曰:“夫投綸錯餌,迎而吸之者也,陽橋③也,其為魚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魴也,其為魚也,博而厚味?!卞底淤v曰:“善?!庇谑俏粗羻胃?,冠蓋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賤曰:“車驅之,車驅之,夫陽晝之所謂陽橋者至矣。”于是至單父,請其耆老尊賢者,而與之共治單父。孔子兄子有孔蔑者,與宓子賤皆仕,孔子往過孔蔑,問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襲,學焉得習?以是學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祿少,粥不足及親戚,親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說,而復往見子賤,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子賤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誦之文,令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煮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謂子賤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也,斯焉取斯?”(節(jié)選自《說苑·政理》)【注】①單父:春秋時魯國邑名。②不齊:宓子賤以名自稱。③陽橋:一種白色的魚。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B.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C.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D.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子治單父而眾說”與“秦伯說”(《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說”字含義相同。B.“務來賢人”與“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兩句中的“務”字含義相同。C.“與宓子賤皆仕”與“仕宦于臺閣”(《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仕”字含義不同。D.“是以朋友益疏矣”與“有所廣益”(《出師表》)兩句中的“益”字含義不同。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宓子賤認為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百姓的父親,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百姓的子女,撫恤所有的孤兒并為百姓的喪事而哀痛。B.孔子認為推舉賢人是各種福祉的根本??上у底淤v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子賤所治理的地方很大,他在政績方面將會超過堯、舜。C.宓子賤去單父做縣令,把在大道上迎接他的官吏當作“陽橋魚”,驅車避開;到了單父,請出那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與他們共同治理單父。D.孔子哥哥的兒子孔蔑與宓子賤做官的心得體會截然不同,前者認為有失無得,后者認為有得無失??鬃诱J同宓子賤的觀點并稱贊了他。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此地民有賢于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皆教不齊所以治之術。(2)夫投綸錯餌,迎而吸之者也,陽橋也,其為魚也,薄而不美。(一)文言文閱讀(19分)10.B(原句正確停頓為: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11. C(兩句的“仕”意思相同,都是“做官”的意思)12. B(“政績超過堯、舜”錯誤,應為“將會是堯、舜的后繼者”)13. (1)此地百姓中比我賢明的有五個人,我向他們學習,他們都教給我怎樣從政治民的方法。(5分,關鍵詞有“賢于不齊”“事”“所以”?!安积R”是宓子賤的自稱,最好翻譯成“我”。)(2)拋下釣絲投放誘餌,迎上來吞食的魚,是陽橋魚,這種魚肉少且味道不美。(5分,關鍵詞有“投綸”“錯餌”“薄”,判斷句式)參考譯文:孔子對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得到眾人的好評,告訴我你是靠什么做到這一步的。”子賤說:“我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百姓的父親,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百姓的子女,撫恤所有的孤兒并為百姓的喪事而哀痛?!笨鬃诱f:“不錯,但這只是小的善行,能使平民親附,但還不夠。”子賤又說:“我當作父親一樣對待的有三人,當作兄長一樣對待的有五人,所結交的朋友有十一人。”孔子說:“當作父親一樣對待的有三人,能夠用來教育人民盡孝道了;當作兄長一樣對待的有五人,能夠用來教育人們敬愛兄長了;結交朋友十一人,能夠以此教育人們互相學習了。這些是中等的善行,中等階層的人會親附,但是還不夠?!弊淤v說:“此地百姓中比我賢明的有五個人,我向他們學習,他們都教給我怎樣從政治民的方法?!笨鬃诱f:“要想使自己成就大事業(yè),關鍵就在這里了。從前堯、舜清心寡欲放下架子,來觀察、了解天下,致力于招攬賢人。推舉賢人,這是各種福祉的根本??上О?!子賤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子賤所治理的地方很大,他在政績方面將會是堯、舜的后繼者了?!卞底淤v將要作單父縣令,去拜訪陽晝,并說:“你有什么話來贈送我嗎?”陽晝說:“我從小貧賤,不懂得治民的方法。只有釣魚的兩點體會,讓我拿它送給你吧?!弊淤v說:“釣魚的體會怎么樣?”陽晝說:“拋下釣絲投放誘餌,迎上來吞食的魚,是陽橋魚,這種魚肉少且味道不美;如果是若隱若現(xiàn),似食不食的魚,是魴魚,這種魚肉肥厚而味美?!卞底淤v說:“講得好?!痹谒€未到單父的時候,在大道上迎接他的官吏來往不斷。子賤說:“快趕車走,快趕車走,那陽晝所說的‘陽橋魚’來了?!钡人搅藛胃福埑瞿抢锏赂咄氐睦先?,并與他們共同治理單父??鬃拥母绺缬袀€兒子名叫孔蔑,與宓子賤同時在做官,孔子經過孔蔑處,問他說:“自從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孔蔑說:“自從我做官后,沒有得到什么,但失去的卻有三種,這就是:公事纏身,所學的知識怎能得到溫習?因此學習不能夠明白領會,這是一失;俸祿太少,稠粥還不足夠供給內外親戚,親戚日益疏遠了,這是第二失;公事繁忙緊張,不能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日益疏遠了,這是第三失。”孔子不高興,又前去見子賤,說:“自從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子賤說:“自從我做官后,沒有失去什么,卻得到了這三樣:當初記誦的文章,現(xiàn)在實踐并推行它,于是學習的東西一天比一天明白,這是所得之一;俸祿雖少,可稠粥還能供給內外親戚,因此親戚一天比一天親近,這是所得之二;公事雖然緊張,夜里常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一天比一天親密了,這是所得之三?!笨鬃釉u價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君子啊!這個人真是君子?。◆攪绻麤]有君子,這個人是從哪里學到的這種品德呢?”2023屆河南省洛陽市高三下學期5月綜合模擬(三)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魯有父子訟者,康子曰:“殺之?!笨鬃釉唬何纯蓺⒁卜蛎癫恢痈冈A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令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誅之,是虐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誅也;獄訟不治,不可刑也;上陳之教,而先服之,則百姓從風矣;躬行不從,而后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墻,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遲故也。今是仁義之凌遲久矣,能謂民弗逾乎?《詩》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導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也?!庇谑窃A者聞之,乃請無訟。魯哀公問政于孔子,對曰:“政在使民富且壽。”哀公曰:“何謂也?”孔子曰:“薄賦斂則民富,無事則遠罪,遠罪則民壽?!惫唬骸叭羰?,則寡人貧矣?!笨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異疸┚?,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蔽耐鯁栍趨瓮僭唬骸盀樘煜氯艉??”對曰:“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道之國富倉府,是謂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睂υ唬骸八奚撇幌椤!笔侨找?,發(fā)其倉府,以振鰥寡孤獨。武王問于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痹唬骸皭勖袢艉?”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國之道。使民之義也,愛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務,則害之也;農失其時,則敗之也;有罪者重其罰,則殺之也;重賦斂者,則奪之也;多徭役以罷民力,則苦之也;勞而擾之,則怒之也。故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節(jié)選自《說苑·政理》)【注】①呂望:與后文“太公”均指姜子牙。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未可殺也/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B.未可殺也/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C.未可殺也/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D.未可殺也/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躬行不從”與“躬耕于南陽”(《出師表》)兩句中的“躬”字含義相同。B.“宿善不祥”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兩句中的“善”字含義不同。C.我國古代稱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D.“與之勿奪”與“匹夫不可奪其志也”(《論語》)兩句中的“奪”字含義相同。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孔子強調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還認為執(zhí)政者要先做好表率,這樣以后還有人不服從,再用刑罰懲治他,這樣人們就知道什么是罪過了。B.針對魯哀公“薄賦斂”會讓國君貧窮的擔憂,孔子用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來類比君王與百姓的關系,告訴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會貧窮的道理。C.呂望認為行王道的國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國家使士大夫富足;還認為知道好卻不實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聽從了建議,當天就賑濟。D.孔子和呂望都認為,君主為政治國,要減稅,要富民,要愛民;孔子還認為要教化百姓,呂望則認為,役使百姓的原則,就是愛護他們。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昔者君子導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也。(2)故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一)文言文閱讀(19分)10.C(要從整體把握語段,抓住人物對象,分析句子結構,注意斷句常見的切入點。原文應為:“未可殺也。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笨底釉唬骸胺蛑蚊褚孕楸?,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11.D(D項兩個“奪”字含義不同,第一個是掠奪,第二個是改變。12.C(C項“使士大夫富足”說法錯誤,對文中“士”的理解錯誤?!鞍試皇俊敝械摹笆俊辈皇侵浮笆看蠓颉?,應該是“武士”。)13.(1)從前君主引導他的百姓而不讓他們迷失方向,因此非常威嚴卻不輕易發(fā)威,有刑罰卻放置不用。(2)所以善于治國的君主,對待百姓像父母愛護孩子、兄長愛護弟弟一樣。聽說他們饑寒就為他們悲傷,看到他們勞苦就為他們悲痛。(第(1)題譯出大意給3分;關鍵詞“導”、“試”,各1分,共5分。第(2)題譯出大意給3分;關鍵詞“為國”、“遇”,各1分,共5分。)注意:1.強調直譯,字字落實。2.“關鍵詞”與“大意”不重復扣分;“大意”符合通順即可,“關鍵詞”譯成近義詞也可。參考譯文:魯國有父子互相告狀的,季康子說:“殺掉他們?!笨鬃诱f:“不能殺死他們。百姓不懂得父子互相告狀不對已經很久了,這是上面執(zhí)政者的過錯。(如果)執(zhí)政者遵循正道,這樣的人就沒有了?!奔究底诱f:“治理百姓要把孝道作為根本,如今殺掉一人來羞辱那些不孝之人,不也可以嗎?”孔子說:“不教導就殺人,這是濫殺無辜。三軍大敗,不能行殺伐;刑獄沒有整頓好,就不能用刑罰;上面執(zhí)政者宣示的教化,應該自己首先實行它,那么百姓就會像順從風向一樣地服從;自己親身實行了還有人不服從,隨后再用刑罰懲治他,這樣人們就知道什么是罪過了。那七尺高的墻,人們不能跨越,(可是)七百尺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因為那是緩延的斜坡?,F(xiàn)在仁義衰落已經很久了,能說人們不會超越界限嗎?《詩經》上說:‘要使人們不迷失方向?!瘡那熬饕龑陌傩斩蛔屗麄兠允Х较颍虼朔浅M绤s不輕易發(fā)威,有刑罰卻放置不用?!备鏍畹娜寺牭竭@些話后,就請求不再上告了。魯哀公向孔子詢問為政治國的事,孔子回答說:“為政的目的在于讓百姓富裕而且長壽?!濒敯Ч珕枺骸霸趺凑f呢(說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減輕賦稅,百姓就會富足;沒有爭斗的事,百姓就遠離了犯罪;遠離了犯罪就會長壽?!濒敯Чf:“像這樣,那我就會貧窮了?!笨鬃诱f:“《詩經》上說:‘和樂平易的君主,是百姓的父母?!瘺]有見過孩子富足了而父母卻貧窮的?!敝芪耐鯁枀瓮f:“如何治理天下?”呂望回答說:“行王道的國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國家使武士富足,僅能保存自己的國家使大夫富足,即將滅亡的國家使倉庫富足,這就叫上邊富有而下邊貧窮?!敝芪耐趼牶笳f:“講得好。”呂望又回答說:“好事隔夜(卻不實行)是不吉利的?!本驮谶@天,周文王就打開糧倉和錢庫,用來賑濟年老喪偶、沒有兒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兒。周武王向太公詢問:“治國的根本方法是怎樣的?”太公回答說:“治國的根本方法,不過是愛護百姓罷了?!敝芪渫跤謫枺骸霸鯓訍圩o百姓呢?”太公回答說:“使他們得利而不受損害,使他們農事成功而不遭敗壞,使他們能夠生存而不被殺戮,給他們衣食而不掠奪他們,使他們歡樂而不受痛苦,使他們高興而不生怨怒。這就是治國的根本方法。役使百姓的原則,不過是愛護他們罷了。百姓失去了他們的職業(yè),就是損害了他們;農作物不能按時耕種收獲,就是毀壞他們的生活;對有罪的人加重懲罰,就是殺害他們;加重賦稅,就是掠奪他們;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憊,就是使他們痛苦;使他們勞苦又侵擾他們,就是使他們憤怒。所以善于治國的君主,對待百姓像父母愛護孩子一樣。聽說他們饑寒就為他們悲傷,看到他們勞苦就為他們悲痛?!焙幽鲜∏嗤Q大聯(lián)考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5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諸侯之大夫盟于宋,楚令尹子木欲襲晉軍,曰:“若盡晉師而殺趙武①,則晉可弱也?!蔽淖勇勚?,謂叔向曰:“若之何?”叔向曰:“子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為德也深矣,其為本也固矣。荊②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為此行也,荊敗我,諸侯必叛之,子何愛于死,死而可以固晉國之盟主,何懼焉?”是行也,楚人不敢謀,畏晉之信也。自是沒平公無楚患。宋之盟,楚人固請先歃。叔向謂趙文子曰:“夫霸王之勢,在德不在先歃,子若能以忠信贊君,而裨諸侯之闕,歃雖在后,諸侯將載之,何爭于先?若違于德而以賄成事,今雖先歃,諸侯將棄之,何欲于先?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故不與盟。今將與狎主諸侯之盟,唯有德也,子務德無爭先,務德,所以服楚也。”乃先楚人。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于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于難。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其身尸于朝,其宗滅于絳。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宣子拜稽首焉。(節(jié)選自《國語·晉語》,有刪減)[注]①趙武,即后文的“趙文子”。②荊,即楚國。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荊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B.荊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C.荊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D.荊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子何患焉”與“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患”字含義相同。B.“其為本也固矣”與“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兩句中的“固”字含義相同。C.“諸侯將載之”與“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詩經·氓》)兩句中的“載”字含義不同。D.“宣子拜稽首焉”與“詔書特下,拜臣郎中”(《陳情表》)兩句中的“拜”字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面對楚國想偷襲晉軍的圖謀,叔向認為,堅守忠誠和信義,就不怕別人侵犯,就算楚國戰(zhàn)勝了晉國,諸侯們也一定會背叛他。B.在宋國的會盟中,楚國堅決請求先行歃血盟誓;叔向認為,現(xiàn)在楚國與過去不同,楚國也能主持諸侯的盟會,就是因為有德。C.叔向建議趙文子不要在意歃血盟誓的先后,而應用忠信來輔佐國君,補救諸侯的缺失,努力修德,這才是壓服楚國的方法。D.韓宣子為貧而憂,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先指出祝賀他的原因,再舉欒武子和郤昭子的事例來說明,正反對比,說服力強。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子何愛于死?死而可以固晉國之盟主,何懼焉?(2)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10.B[解析]要從整體把握語段,抓住人物對象,分析句子結構,注意斷句常見的切入點,根據選項不同之處比較分析。根據前面內容可知,應該是楚國襲擊晉國,“我”應該緊跟在“襲”后面,據此排除C、D兩項;文中講諸侯會盟時楚國襲擊晉國,是楚國不講信義,諸侯對其沒有指望,因此“諸侯”應和“信”分開,做“何望”的主語,據此排除A、C兩項。故選B項。正確標點:荊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11.B[解析]A項,兩個“患”都是“擔心、憂慮”的意思。B項,第一個“固”是“堅固、牢固”的意思,第二個“固”是“頑固”的意思。C項,第一個“載”是“承載、擁戴”的意思,第二個“載”是動詞詞頭,無義。D項,第一個“拜”是“叩拜”的意思,第二個“拜”是“授官”的意思。故選B項。12.D[解析]D項中“先指出祝賀他的原因,再舉欒武子和卻昭子的事例來說明”理解錯誤,應該是“舉欒武子和卻昭子的事例來說明祝賀他的原因”。13.(1)你何必如此吝惜生命呢?如果死了可以鞏固晉國的盟主地位,有什么害怕的呢?[關鍵詞“愛”(吝惜)、“固”(鞏固)各1分,大意通順3分](2)如果不憂慮自己的德行沒有建立,卻憂慮財富不足,我表示哀悼還來不及,有什么可祝賀的呢?[關鍵詞“吊”(哀悼,憂慮)和賓語前置句“何賀之有”各1分,大意通順3分][參考譯文]各諸侯國的大夫在宋國會盟,楚國的令尹子木想偷襲晉軍,說:“如果消滅晉軍并殺了趙文子,那么晉國就可以削弱了?!壁w文子聽說后,對叔向說:“怎么辦?”叔向回答說:“你擔心什么呢?忠誠就不會被凌暴,信義就不怕別人侵犯。忠誠出自內心,信義出于自身,它們作為道德來說夠深厚的了,作為根基來說夠堅固的了。楚國迎接諸侯時也是這么說的,因此在這里結盟。如果楚國偷襲我們,那楚國就自己違背了信義而自絕于忠誠。背棄信義必然垮臺,自絕忠誠諸侯就不能為其所用,怎么能危害我們呢?況且會合諸侯做事不講信義,諸侯們還指望他什么呢?這一次前去,即使楚國打敗了我們,諸侯們也一定會背叛他們。你何必如此吝惜生命呢,如果死了可以鞏固晉國的盟主地位,有什么害怕的呢?”在這次行動中,楚國不敢圖謀晉軍,是因為害怕晉軍的信義。從這之后直到晉平公去世,始終沒有楚國挑起的戰(zhàn)患。在宋國那次會盟中,楚國代表堅決要求先行歃血盟誓。叔向對趙文子說:“霸主的威勢,關鍵在于德行,而不在于誰先歃血,如果你能用忠信來輔佐國君,補救諸侯的缺失,即使歃血在后,各國的諸侯也都會擁戴你,何必一定要爭先呢?如果違背德行而靠財貨來成就事情,今天即使先歃血,最后各國的諸侯也都會拋棄你,何必一定想要領先呢?以前周成王在岐山的南面與諸侯會盟,楚國被認為是荊地蠻夷,所以不能參與盟會。而現(xiàn)在他們能夠和我們晉國輪流著主持諸侯的盟會,那只是因為楚國積德啊。你要努力修德,不必去爭誰先歃血,只有努力修德,才是用來壓服楚國的方法。”于是就讓楚國先歃血。叔向去拜見韓宣子,韓宣子正為貧困發(fā)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宣子說:“我有卿大夫的名稱,卻沒有卿大夫的財富,沒有什么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們交往,我正為此發(fā)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么緣故呢?”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沒有一百頃田,家里窮得連祭祀的器具都備不齊全,可他卻發(fā)揚德行,遵循法制,使自己的名聲遠播諸侯各國。各諸侯國都親近他,一些少數(shù)民族都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zhí)行法度,沒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災難。那個郤昭子,他的財富抵得上晉國公室財富的一半,他家占了三軍將帥中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財富和權勢,在晉國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體在朝堂上示眾,他的宗族在絳這個地方被滅絕。如果不是這樣,那八個姓卻的中有五個做大夫,三個做卿,他們的權勢夠大的了,可一旦被誅滅,沒有誰同情他們,就是因為沒有德行!現(xiàn)在您有欒武子的清貧境況,我認為您能夠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如果不憂慮自己的德行沒有建立,卻憂慮財富不足,我表示哀悼還來不及,有什么可祝賀的呢?”宣子于是下拜并叩頭。2023屆河南省創(chuàng)新發(fā)展聯(lián)盟高考仿真模擬預測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秋余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關市之租,府庫之征,粟十一,廝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夫以一民養(yǎng)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常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鬻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則田墾,奸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煮王粟也煮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煮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國。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zhàn)不必勝、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戰(zhàn)不必勝,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治國之道也。(選自《管子·治國》,有刪改)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B.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C.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D.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蚤生而晚殺”與“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中的“蚤”用法相同。B.五谷,五種谷物,具體指哪五種,說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糧食作物。C.“此王之道也”與“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兩句中的“道”的含義不同。D.“此務粟之功也”與“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兩句中的“務”的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官府向農民征稅完全不顧農業(yè)生產收入的實際特點,既急迫又不根據時節(jié),這就導致農民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貸來交稅。B.常山東麓,黃河、汝水之間是糧食生長的好地方,此地農作物生長期早而凋落時間晚,四季都可種植而五谷都可豐收。C.先代圣王讓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這樣農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農民就會開墾田野,奸巧之事就不會發(fā)生。D.舜第一次率民遷徙建成“邑”,第二次遷徙建成“都”,第三次遷徙建成“國”,人民愿意跟隨他是因為他能為百姓除害興利。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夫以一民養(yǎng)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5分)(2)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鬻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5分)10.A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原文標點)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11.D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和文言實詞、虛詞的能力。兩句中的·務)的含義不同”表述錯誤,兩句中的,務”都是,致力于”的意思,含義相同。12.C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這樣農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分析不當。根據,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等信息可知,交能易作是為了互相獲益,這樣一年的收入誰也無法超越,因此收入均衡。13.(1)以一個農民養(yǎng)四個債主,所以即使對外逃者處刑,國君也不能制止農民外流,是糧少而農民沒有積蓄的緣故。(得分點:"養(yǎng)"刑"……者……也"各1分,句意2分) (2)如今糧倉空虛而百姓沒有積存,農民賣兒賣女,是因為君主沒有辦法來均衡人們的收入。 (得分點:"鬻"術"均之"各1分,句意2分)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時,要特別注意重點字詞的翻譯。如第(1)句中的"養(yǎng)"刑"……者……也",第(2)句中的"鬻"術"均之"?!緟⒖甲g文】凡是從事農業(yè)的人,按月算往往收入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上面征稅卻急迫,又不根據時節(jié),農民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貸來滿足國家稅收。耕田鋤草都有季節(jié)性,而雨水不一定夠用,農民又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貸來雇人澆地。秋天(從農民手中)買糧的糧價是"五",春天賣糧 (給農民)的糧價是"十",這又是一項加倍的高利貸。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進來,成倍索取農民的地方就達到四項,關市的租稅、府庫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糧、負擔的勞役,一年四季加起來,也等于一項加倍的高利貸了。以一個農民養(yǎng)四個債主,所以即使對外逃者處刑,國君也不能制止農民外流,是糧少而農民沒有積蓄的緣故。常山東麓,黃河、汝水之間,作物生長期早而凋落期遲,是糧食生長成熟的好地方,四季都可以種植而五谷都可豐收。中等年成畝產兩石糧食,一個勞力可生產糧食兩百石。如今糧倉空虛而百姓沒有積存,農民賣兒賣女,是因為君主沒有辦法來均衡人們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讓農、士、商、工四民交換各業(yè)的勞動成果(而互相獲益),這樣一年的收入誰也無法超越。因此交換各業(yè)的勞動成果而收入均衡。交換各業(yè)的勞動成果田野就得到開墾,奸巧之事不會發(fā)生。田野開墾則糧食增多,糧食多則國家富裕。奸巧之事不發(fā)生人民就會安定。富裕而安定,這正是成就王業(yè)的道路。不生產糧食的國家要滅亡,糧食生產吃光用盡的國家僅能稱霸,糧食生產而又能食用不盡的國家才可以成就王業(yè)。糧食,是民生之本;糧食,是財用之本;糧食,是疆土之本。糧食一多,則天下的物產都來了。舜第一次率民遷徙發(fā)展農耕而建成邑,第二次遷徙建成大都,第三次遷徙建成國家。舜沒有采用嚴厲的刑罰和禁令,而人民都跟隨他。離開他必然受害,跟著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善于為百姓除害興利,所以天下人民都歸附他。所謂興利,就是有利于農業(yè);所謂除害,就是禁害農業(yè)。農業(yè)發(fā)展則糧食收入增多,糧食收入增多則國富,國富則人民安于鄉(xiāng)居且愛惜家園,安鄉(xiāng)愛家則雖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對他們驅使和調遣,甚至有所殺戮,人民都是不憎惡的。這都是致力于糧食生產的功效。人君不發(fā)展農業(yè)則糧食必少,糧少則人民貧困,貧困則輕視家園,輕家則容易外逃,人民輕易外逃則君令不能堅決執(zhí)行,君令不能行則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做到必止則戰(zhàn)爭不能做到必勝,防守就不一定能做到穩(wěn)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戰(zhàn)不能必勝,防守不能必固,這叫作寄生的君主。這都是不發(fā)展農業(yè)缺少糧食的危害。所以生產糧食是成就王業(yè)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務,是招引民眾的途徑,是治國的道路。2023屆河南省部分名校高考仿真模擬檢測(二)語文試題四、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恬淡無欲,無為無事者也,老聃得以壽矣?;驈陀诨腹?,公曰:“以告仲父?!弊笥以唬骸耙粍t仲父,二則仲父,為君乃易乎?”桓公曰:“吾未得仲父,故難;已得仲父,何為不易!”夫桓公得仲父,任之以事,委之以政,不復與知。曹參為漢相,縱酒歌樂,不聽政治,其子諫之,笞之二百。當時天下無擾亂之變。淮陽鑄偽錢,吏不能禁,汲黯為太守,不壞一爐,不刑一人,高枕安臥,而淮陽政清。夫曹參為相,若不為相;汲黯為太守,若郡無人。然而漢朝無事,淮陽刑錯者,參德優(yōu)而黯威重也。計天之威德,孰與曹參、汲黯?蘧伯玉治衛(wèi),子貢使人問之:“何以治衛(wèi)?”對曰:“以不治治之?!薄兑住吩唬骸包S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贝挂律颜撸构盁o為也??鬃釉唬骸按笤眨瑘蛑疄榫?!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庇衷唬骸拔∥『?!虞舜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庇菟闯邪怖^治,任賢使能,恭己無為而天下治。虞舜承堯之安,堯則天而行,不作功邀名,無為之化自成。年五十者擊壤于涂,不能知堯之德,蓋自然之化也。《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秉S帝、堯、舜,大人也。其德與天地合,故知無為也。天道無為,故春不為生,而夏不為長,秋不為成,冬不為藏。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為也,氣和而雨自集。天道無為,聽恣其性,故放魚于川,縱獸于山,從其性命之欲也。夫百姓,魚獸之類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想憎怨也。(節(jié)選自王充《論衡·自然篇》)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B.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C.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D.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商鞅變秦法/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以取車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或復于桓公”和“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中的“復”意思不同。B.“縱酒歌樂,不聽政治”和“誠宜開張圣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企業(yè)納稅籌劃》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北正定師范高等??茖W?!盾浖椖吭O計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鄭州科技學院《過程分子生物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江藝術工程職業(yè)學院《國際貿易原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現(xiàn)場總線控制系統(tǒng)合作協(xié)議書
- 智慧農業(yè)創(chuàng)新趨勢及投資前景展望
- 2025至2030年中國玻璃鋼安全帽數(shù)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異噻唑膦酮數(shù)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四正丁基碘化銨數(shù)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貨檢中級工理論題庫專項測試題附答案
- 2024年臨床醫(yī)師定期考核試題中醫(yī)知識題庫及答案(共330題) (二)
- 2025-2030年中國反滲透膜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展望與投資策略分析報告
- 湖北省十堰市城區(qū)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質量檢測道德與法治試題 (含答案)
- 山東省濰坊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 英語試題
- 春節(jié)節(jié)后收心會
- 《榜樣9》觀后感心得體會四
- 七年級下冊英語單詞表(人教版)-418個
- 2025年山東省濟寧高新區(qū)管委會“優(yōu)才”招聘20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第一批專業(yè)技術人員招聘2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交警安全進校園課件
- (2024年高考真題)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數(shù)學試卷-新課標Ⅰ卷(含部分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