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識分類300判斷題答案版_第1頁
文化常識分類300判斷題答案版_第2頁
文化常識分類300判斷題答案版_第3頁
文化常識分類300判斷題答案版_第4頁
文化常識分類300判斷題答案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年級語文備課組肖超超月5日文化常識檢測一、判斷正誤,在題號前的括號里,正確劃“√”,錯誤劃“╳”。()1、“頓首”是古代的一種禮節(jié),即拜跪于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再舉起。(╳)2、稽首,是古代漢族的一種跪拜禮,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禮。()3、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4、“明年進都督僉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義不同。“進”在句中指“晉升”“提拔任用”。(╳)5、日中,表時間,中午12點,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陽正中時。(╳)6、古代“朔”指農(nóng)歷初一,“望”指農(nóng)歷十五,“晦”指農(nóng)歷三十。(╳)7、古代“辰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早上6點前后,“午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午12點前后。()8、古代十日為旬。(╳)9、“總角”指的是古時男子未成年時的發(fā)型,常用來指兒童時代。()10、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11、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脫帽。冠禮是古代成年男子滿18歲舉行的象征獨立和成熟的儀式,備受重視。笄禮是年滿16歲的少女所舉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儀式,在冠禮、笄禮之后男子就可以冠發(fā)、女子可以梳髻。()12、冠,指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也稱弱冠,表示成年。冠禮在宗廟進行,一般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13、書是對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稱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預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種秘密的奏議。()14、“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常含表志陳情、訴說心曲之意,如《出師表》《陳情表》。(╳)15、“敕”,中國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詔令文書的文種名稱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16、詔是天子下達臣屬的文體,分為即位詔、遺詔、表詔、密詔、手詔、口詔等,屬于命令文體。()17、檄,古代最初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于曉諭、征召、聲討,也可特指聲討的文告,著名的如駱賓王的《討武瞾檄》。()18、疏,又稱“奏議”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進言使用文書的統(tǒng)稱。疏的本意為“疏通”。()19、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后,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20、優(yōu)詔,由皇帝頒發(fā)的褒美嘉獎的詔書。二、判斷正誤,在題號前的括號里,正確劃“√”,錯誤劃“╳”。()1、丁母喪是指遭逢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謂之“丁憂”。()2、父憂,為“丁父憂”的省寫。“丁憂”,古代官員父母親去世后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人不準為官。()3、“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xiāng)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guī)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4、“奪哀”猶“奪服”,也叫“奪情”,指古代官員喪服未滿而被朝廷強令出仕。()5、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須離職()6、“奪情”是中國古代丁憂制度的延伸,中國古代規(guī)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親父母的喪事,“自聞喪日起,不計閏,守制二十七月,期滿起復”;但是為了應對各種局勢,“奪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禮制居喪,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守喪期間從軍作戰(zhàn)稱為“墨绖從戎”。()7、薨:古人對身故有多種方式的描述,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8、薨是古人對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一般人死則稱之為“卒”。()9、卒,“死”的‘種說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稱崩、百歲、千秋、山陵崩等;對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諱地通稱“死”。()10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從“薄父死山陰”的可以看出,薄姬的父親不是官宦,也不是讀書人,只是個普通的百姓而已。(╳)11、古人對人身故有多種描述方式,最常見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殤”,而“薨”則專指帝王之死。(╳)12、弒:封建時代稱子殺父、臣殺君、侄殺叔、甥殺舅等為“弒”。()13、考,在文言里指已經(jīng)死去的的父親?;士?,就是在位的皇帝對先皇的稱呼。普通人稱自己已故的父親為“先考”;已故的母親稱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稱“考妣”。(╳)14、崩,也稱做駕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種委婉說法。()15、“卒”:專用于指大夫或相當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級官員的死。唐代以后則用作“死”的通稱。其它意為“死”的詞還有:崩、薨等。三、判斷正誤,在題號前的括號里,正確劃“√”,錯誤劃“╳”。()1、“伯”是古代爵位稱呼,舊時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種。(╳)2、爵,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稱和爵位制度雖然因時而異,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襲。()3、“襲爵”指封建時代子孫承襲先代的爵位。“侯”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4、世券,又稱鐵券。明代賜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權的憑證。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為九等,外刻其功,中鐫其過。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內(nèi)府。若子孫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過予以赦減。()5、“世蔭”是指在封建時代,子子孫孫因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勛而世襲官職。()6、受禪,也叫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以來推舉首領的一種方式,即群體中個人表決,以多數(shù)決定。(╳)7、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長子繼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8、嗣在古文里常作動詞,意為繼承、繼位等。如嗣王,意為繼位之王;嗣君,意為繼位的君主。()9、“嗣位”指的是繼承君主之位,“嗣”本義是傳位或傳業(yè)給嫡長子。(╳)10、踐祚:特指皇帝登臨皇位,類似用語現(xiàn)象很多,例如:踐阼、踐極、踐統(tǒng)、踐位、踐國、踐帝、踐政、踐襲、踐蒞、踐事、登極、登庸、御極等等。()11、即位指開始做帝王或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繼承位子。()12、“臨幸”,專有名詞,特指古代帝王親自到達某處。()13、幸東都,舊時封建帝王到達某地稱“幸”;歷史上有多地被定為東都,隋唐時指洛陽。(╳)14、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對人寵愛,也可以指帝王的親臨垂顧,無論是哪種意義,都不能用在除帝王個體之外的任何人身上。()15、“幸大王自改”,“幸”,希望。與《孔雀東南飛》中“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敝械摹靶摇焙x相同。()16、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對嬪妃的召見。近幸則多指帝王對臣下而言。()17、行在,也稱行在所。第一釋義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釋義專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18、陛,是宮殿。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上,就告訴在陛下的人,請他們轉達,所以用陛下代稱皇上。殿下,也是對皇上的尊稱。()19、“陛下”原來指站在宮廷臺階下的侍者,后來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時對帝王的敬稱。()20、“至尊”是對皇帝的敬稱,古代用來敬稱皇帝的還有“陛下”“萬歲”“主上”“圣上”等。()21、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沒有特殊的含義,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稱朕。從秦始皇開始,成為皇帝專用的自稱,“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權獨尊。(╳)22、贈,這里是皇帝為已死的官員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員往往非正常死亡。()23、“贈”又叫“追贈”,指古代皇帝為已經(jīng)去世的官員及其親屬給予的加封。()24、“贈衛(wèi)大將軍”中“贈”是古代朝廷為表彰大臣的功績,在大臣死后,追授給大臣一個較高的官職或稱號。()25、“勤王”,多指君主的統(tǒng)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王朝。()26、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稱為“勤王”是因為夏商周時只天子稱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諸侯。()27、詔獄,指九卿、郡守一級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詔書能系獄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監(jiān)獄。()28、禁中,即宮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宮中禁衛(wèi)森嚴,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稱宮禁。()29、“闕”是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也常用來借指“朝廷”?!霸勱I”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30、“宮車晏駕”,“晏”:遲。宮車遲出,舊為帝王死亡的隱諱說法。四、判斷正誤,在題號前的括號里,正確劃“√”,錯誤劃“╳”。()1、在中國漢代、南北朝時南海稱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漸習稱南海。()2、鄉(xiāng)、閭在古代各指一種行政區(qū)域名,合在一起還可以泛指家鄉(xiāng)故里、父老鄉(xiāng)親。()3、“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黃河以北,這是一個古今異義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行政區(qū)劃是不同的。()4、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獵的地方。()5、古時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儷”喻夫婦。()6、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7、項羽滅秦后將秦國本土關中地區(qū)分封給秦軍三位降將,封章邯為雍王,轄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qū);封司馬欣為塞王,轄咸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轄陜北。合稱“三秦”。咸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8、戰(zhàn)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山東,有時也泛指戰(zhàn)國時秦國以外的六國領土。今天的山東省指的是太行山以東。()23、“初舉明經(jīng)”的意思是起初通過明經(jīng)科考試。明經(jīng),漢朝出現(xiàn)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jīng)學,故以“明經(jīng)”為名。七、判斷正誤,在題號前的括號里,正確劃“√”,錯誤劃“╳”。(╳)1、中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上元”“廣德”都屬于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2、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是皇帝當政的時代標志,如河清、天和等。()3、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號。(╳)4、“貞觀元年”一詞中“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個年號,故可用年號稱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5、弘治,是中國明朝第九個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號。年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始于漢武帝。()6、歷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間改換年號,新年號開始的一年稱改元。(╳)7、“建興”、“成帝”、“咸康”都是帝王年號?!澳晏枴笔侵腹糯实奂o年的名號。(╳)8、“至正”屬于年號;年號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的一種稱號,用以褒貶善惡,如“崇禎”“康熙”皆是。()9、“元朔二年”,“元朔”是漢武帝時期的第三個年號。以紀念前129年衛(wèi)青打擊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龍城。同時“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個朔日,即正月初一。(╳)10、肅宗:皇帝的謚號,肅,恭敬、肅穆之意。()11、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12、“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英宗”也是年號。()13、“謚武勇”的“謚”是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一般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進行一種褒揚的評價,也有表貶抑的評價。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14、謚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15、謚,謚號,是古代君主、諸侯死去之后,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給予的一個寓含善意評價或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16、謚號是人死之后給予的稱號,有官謚、私謚之分,有褒有貶。()17、謚,古代皇帝、貴族、大臣、杰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18、“謚”即謚號,是古代對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稱號,用以表彰其功績或品德,謚號只能由朝廷授予。()19、“壬子”是干支紀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環(huán)地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20、天干和地支循環(huán)相配得60組,古代既可用來紀年,也可用來紀日。八、判斷正誤,在題號前的括號里,正確劃“√”,錯誤劃“╳”。()1、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學校,后也泛稱學?;蚪逃聵I(yè)?!睹献印分杏校骸爸斺孕蛑?,申之以孝悌之義?!保èw)2、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學校,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太學博士是學校里學位最高、學問最淵博的人。()3、太學是中國古代的的一種大學,始設予漢代,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隋代以后改為國子監(jiān),而國子監(jiān)內(nèi)同時也設太學。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國于監(jiān)。()4、國子監(jiān),我國封建時代最高教育管理機關,國子監(jiān)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進國子監(jiān)讀書的統(tǒng)稱為監(jiān)生。(╳)5、國子監(jiān)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學,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而非教育行政機構。()6、中國古代的學校有“庠”“序”之稱。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太學之名始于西周。()7、大理寺為掌管刑獄的官署,長官名為大理寺卿。北齊始設,后歷代相沿。明清時與刑部、都察院為三法司,會同處理重大司法案件。()8、大理寺,中央司法機構。北齊定制,歷代沿置,掌司獄定刑,長官為大理寺卿。()9、“詔班樂府”中“樂府”是音樂行政機關,其任務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chuàng)作音樂等。()10、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確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11、“尚書省”是官僚機構。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臺”。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fā)展而來,是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12、禮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國學校事務、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等事宜。()13、“禮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國家典章制度、祭祀、學校、科舉等,并負責接待四方賓客等事務。(╳)14、禮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禮、科舉、學校等,禮部侍郎是禮部的最高長官。(╳)15、禮部,中國古代官署,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貢舉、戶籍等事項。()16、吏部是“六部”之一,長官為吏部尚書,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選、調(diào)動等事務。(╳)17、“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舉取士。()18、“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19、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jīng)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20、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獄訟等事務的官署。()21、三省六部是西漢以來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機構。三?。褐袝 ㈤T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22、九品中正制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23、漢代的國家中樞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稱“三公”。其中御史大夫總管行政。()24、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具體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司馬、司徒、司空。()25、比部,魏晉時設,為尚書列曹之一,尚書、門下、內(nèi)史三省是隋唐時的中樞權力機構。九、判斷正誤,在題號前的括號里,正確劃“√”,錯誤劃“╳”。()1、持節(jié):古代官名。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員往往有使持節(jié)、持節(jié)、假節(jié)、假使節(jié)等稱號。使持節(jié)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jié)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jié)得殺犯軍令者。()2、節(jié)是符節(jié),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如蘇武“持節(jié)送匈奴使”。()3、“仗節(jié)”是手執(zhí)符節(jié)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將出師的時候,皇帝授予他們符節(jié),以此作為憑證和權力的象征。(╳)4、御史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官職名稱,職責一直是掌管朝廷禮儀及檔案文件等事宜。()5、“御史”是古代一種官名,其職責多有變化。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怍為監(jiān)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jiān)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xù)到清朝。()6、官秩,官吏的職位或依品級而定的俸祿,也可以指授予官職。京秩就是京官。(╳)7、冠族指的是當?shù)刈钣袆萘?,人口最多的豪門世族。()8、大夫是古代官職名稱,各朝代大夫的職能和級別多有不同。()9、“彈劾”是指君主時代擔任監(jiān)察職務的官員檢舉官吏的罪狀。()10、“經(jīng)略”是指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jīng)略,掌管一路或數(shù)路軍、政事務,職位高于總督。()12、節(jié)度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jié),節(jié)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diào)度,故稱節(jié)度使。()11、太守,又稱郡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職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qū)的地方行政官。()13、刺史是古代官職名,其職權在不同的時期不完全相同,“刺”是檢核問事之意,即監(jiān)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14、刺史,原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肅宗時期州郡長官為刺史。()15、中官:中官在古代含義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來還可指宮內(nèi)、朝內(nèi)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稱奄人,內(nèi)官,內(nèi)臣等。(╳)16、宦官,也指太監(jiān),是中國古代京城既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為一品二品官員服務的官員。()17、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臺。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18、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19、巡按,巡按御史的簡稱.是監(jiān)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視者,負責考核吏治、審理大案等()20、郎,古代為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員的統(tǒng)稱。()21、郎中令,是皇帝的侍從護衛(wèi)官,主要掌管宮殿門戶等,屬于九卿之一。雖然級別不算很高,但是多為皇帝的親信之人擔任。()22、提督為武職官名,負責統(tǒng)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23、廉訪使:宋、元時期的職官名。宋代全稱廉訪使者,元代全稱肅政廉訪使。主管監(jiān)察事務。()24、御史中丞:官名,漢朝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復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職。()25、儀同三司:非三司而儀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稱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26、校尉,官名。校,軍事編制單位。尉,軍官。校尉為部隊長之意。西漢,漢武帝為了加強對長安城的防護而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八校尉之秩皆為比二千石,屬官有丞及司馬。()27、游徼,鄉(xiāng)官之一。原為泛稱,意為有秩祿的官吏中最低級人員。秦末始為官名。漢沿設。掌巡察緝捕之事。魏、晉、南北朝多沿設。()28、教授,學官名。始于宋代,為講解經(jīng)義、掌管課試的一種文職官員。(╳)29、“博士”,是對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的稱呼。()30、“博士”,古為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31、大學士,又稱內(nèi)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32、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學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后來逐漸變成官名和文人學者的泛稱。(╳)33、太學,古代設于京城的最高學府。博士,古代設置的國家最高學位。()34、知貢舉,主試者稱為“知貢舉”,就是“特命主掌貢舉考試”的意思。()35、經(jīng)筵,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jīng)論史而特沒的御前講席。()36、循吏,正史中記述的那些重農(nóng)宣教、奉公守法、愛民富民的地方官。(╳)37、釋褐,脫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職。七品,古代官員分七品十八級。十、判斷正誤,在題號前的括號里,正確劃“√”,錯誤劃“╳”。()1、拜,按一定禮節(jié)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2、拜,本是一種禮儀,后來引申為接受官職或封賜,受職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賜。()3、“拜”指授予官職。古時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有“遷”“謫”“轉”“徙”“改”“移”“補”等,其中“遷”“謫”都指貶官。()4、古代任命或調(diào)任官職的詞語很多,“拜中書舍人”指“授予中書舍人一職”,“徙明、亳、滄三州”指“調(diào)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5、授為加授官職之意,表示這種意思的詞語還有拜、拔、除、擢,以及左遷等。(╳)6、“言臺除正”一句中的“臺”指“尚書臺”,有官吏任免的權利?!笆谟?,言臺除正”是說王猛對官吏有罷免權力,某官任職后,王猛只要上報尚書臺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7、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與“察茂才”“舉孝廉”一樣,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8、“遷謫”謂官吏因罪降職并流放,其中“遷”指官員的調(diào)動,有升有降,但“左遷”必是升職。()9、“遷”在古代稱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指貶官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10、“授”“遷”“補”“擢”是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語,常見的還有“拜”“轉”“徙”“升”等?!笆凇薄鞍荨薄稗D”“補”是關于任職授官的,“擢”“升”是關于提升職務的,“徙”“遷”是關于調(diào)動職務的(╳)11、辟:由地方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12、竄:放逐,貶官。如:暫為銜使,遂竄南夷。(韓俞《進學解》)(╳)13、“授”“遷”“起”“擢”“進”“改”“兼”均指升官。()14、遷,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diào)三種情況。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迂授:降級叫遷削、遷謫、右遷;平級轉調(diào)叫轉遷、遷官、遷調(diào),離職后調(diào)復原職叫遷復。()15、降級授予官職,貶謫官員,不限降低幾級,稱責授。其它降級授官的詞語還有左遷、遷謫等。(╳)16、視事,視察、巡視政事。舊時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視政事,考核官員。()17、“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致政”、“致仕”則指辭官。()18、“解褐”,謂脫去布衣,擔任官職。()19、《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焙蠓Q初即位或到任為下車”。“猛下車,明法峻刑”中“下車”指王猛剛到任。(╳)20、“署”表示授予官職,“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權”則表示暫代官職。(╳)21、補,指官員由候補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職或免去官職。()22、“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調(diào)。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保ǎ?3、“出”字含意豐富,常指京官離開京城去地方上任職。同時它還有“超出”的意思,如韓愈《師說》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中的“出”。(╳)24、“歲余,徙為衛(wèi)尉”,“徙”,此處意為貶謫。如《后漢書·張衡傳》中“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薄搬恪奔礊榇艘狻#ǎ?5、擢,一般表示升官,“左遷”是降職的委婉說法,“徙”則表示一般的調(diào)職。()26、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zhèn)安武勝軍節(jié)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27、黜:指罷免官職,古代表示罷免官職的詞還有:奪、除、免、去、廢等。()28、“黜陟”,“黜”是貶斥、廢除的意思,“陟”指官員的晉升。“黜陟”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29、攝,古有“代理”之意,“攝政”指代國君處理國政。()30、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鄉(xiāng)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萎婉說法。()31、移?。荷蠒Q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32、古代官吏退休需要達到一定的年齡條件,《禮記.曲禮》說:“大夫七十而致事。”后來的漢、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實行七十而致仕的規(guī)定,但到了明清兩朝則規(guī)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33、致仕,舊指交還官職,即辭官。致仕制度,即官員的退休制度,是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典籍中習見的“致事”“下車”“告歸”“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還祿位于君”。()34、請老:告老,指古代官吏請求退休?!蹲髠鳌は骞辍罚骸?/p>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p>

杜預

注:“老,致仕?!薄缎绿茣だ钜暮唫鳌罚骸熬弥?,請老,朝廷謂夷簡齒力可任,不聽,以右仆射召,辭不拜?!保èw)35、“解職”一詞,這與“致仕”詞義恰好相反。(╳)36、“致仕”中“致”意思是“獲得”,“致仕”意思是獲得官職。()37、“致政”,官吏將執(zhí)政的權柄歸還給君主,指古代官員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員一般在70歲時退休,有疾患則可提前退休。(╳)38、“乞歸養(yǎng)”,請求辭職回家來調(diào)養(yǎng)自己的身體。()39、緣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觀念為基點,正犯本人和相關親屬連帶受罰的原則。十一、判斷正誤,在題號前的括號里,正確劃“√”,錯誤劃“╳”。()1、潤例:過去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稱之為潤筆,而將所定的標準就稱為潤例或潤格。(╳)2、陽文:指采用刀刻等傳統(tǒng)技術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圖案。()3、金石:中國古代以前朝的銅器和碑石為研究對象,涉及文字、歷史、書法、文學等。()4、閑章:中國傳統(tǒng)文人常自擬詞句或擷取格言警句來鐫刻成章,內(nèi)容廣泛,意趣盎然。()5、牙門與牙旗一樣,源起都有古人借猛獸利牙的圖案彰顯榮耀和威武之意。()6、床:古代的坐具。()7、觴為古代酒器。()8、表是古代測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計時的儀器。()9、百雉指的是城墻,在此指城墻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10、左駿指古代駕車三馬中左邊的馬。后用四馬,亦指四馬中左邊的馬。()11、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時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記在上面?zhèn)渫?。(?2、輜重是指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13、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喻為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14、卜筮是古代民間占問吉兇的兩種方法,是古代巫術的一種表現(xiàn)。指用龜甲、筮草等工具預測某些事項。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合稱卜筮。古代也稱以占卦為業(yè)的人。()15、沙門,是出家的佛教徒的總稱,也指佛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16、“遺民”有亡國之民、淪陷區(qū)的百姓、改朝換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意。()17、“振恤”,即賑濟與撫恤,即面對災荒來襲時,各級政府和民間做的相應的反應和對策。()18、“外姻”,由婚姻關系而結成的親戚。(╳)19、戍漕,是指陸路運輸軍需物資。古代軍需物資運輸以水路運輸為主,水路不通處輔以陸路運輸。()20、曲筆,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顧忌或殉情避諱,而不直書其事的記載方式。()21、封百戶,指皇帝賜予某人有百戶人家的封地,這百戶人家的租稅供其世祿。()22、“傳”字在文中位于“乘”字后,應該為名詞,《說文》中提到:“傳,遽也,驛遞曰傳?!币虼藗饔畜A傳車馬之義,古者以車駕馬,乘詣京師,謂之傳車。()23、符是中國古代傳達命令、征調(diào)兵將以及用于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用金、銅、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時雙方各執(zhí)一半,合之以驗真假。(╳)24、五行,即儒家所說的“五?!保喝?、義、禮、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莊、忠、敬、篤、勇。()25、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稱,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眾多”的意思。()26、鹽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繳納鹽價和稅款后,發(fā)給商人用以支領和運銷食鹽的憑證。(╳)27、流民,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普遍存農(nóng)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指到處流浪、無所事事的人。()28、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賢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種,被認為是我國農(nóng)耕業(yè)的始祖;周公則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佳話。()29、兄弟為參、商,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