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大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課件第9章 養(yǎng)生法_第1頁
北中大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課件第9章 養(yǎng)生法_第2頁
北中大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課件第9章 養(yǎng)生法_第3頁
北中大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課件第9章 養(yǎng)生法_第4頁
北中大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課件第9章 養(yǎng)生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章

養(yǎng)生法【教學要求】掌握養(yǎng)生、天年、衰老的概念;掌握養(yǎng)生及飲食調養(yǎng)的原則;熟悉調攝精神養(yǎng)生的常用方法,能應用調攝情緒法指導養(yǎng)生實踐;熟悉食物性能、作用和食物應用的知識;了解養(yǎng)生的重要意義;了解運動養(yǎng)生的常用方法及養(yǎng)生按摩常用的方法。第一節(jié)

養(yǎng)生的重要意義含義:養(yǎng)生是具有中醫(yī)特色的富有實效的保健活動,中醫(yī)養(yǎng)生學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guī)律、衰老機制,探索強身抗老、增進健康、卻病延年理論和方法的實用科學。天年,是指天賦之年壽,即人可以活到的自然壽命,通常以年齡來衡量。天年是古代對于人的壽命期限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人的生命是有一定壽限的,古代的養(yǎng)生家認為人的天年限度一般為100~120歲之間。西方學者海弗利克利用體外細胞培養(yǎng),對人類自然壽命最高限度110歲左右的推測與這一壽限基本符合100~120歲的天年壽限也得到了生活中長壽調查資料的佐證。當然,自古以來超出天年壽限的記載也是有的。一、增強體質體質是指人體在生命過程中,稟賦于先天,并受到后天多種因素的影響,所形成的形態(tài)上、心理及生理功能上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體質健壯者,氣血充足,正氣強盛抗病能力較強,不易患病;體質虛弱者,氣血不足,正氣虧虛抗病能力較差,容易患病,所以,增強體質是養(yǎng)生防病的重要措施。由于父母的遺傳是子女體質形成的先天因素,且在子女的一生中明顯地或潛在地發(fā)揮作用,因此,父母平時注意養(yǎng)生調攝,使腎中精氣陰陽比較充盛,在母親懷孕期間,重視心理、飲食、起居、勞逸等方面的調養(yǎng),則子女能獲得較強的先天體質,生命力較強;而生活環(huán)境、氣候條件、飲食起居、勞動鍛煉等是影響人的后天體質穩(wěn)定、鞏固或變化的主要因素,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體質形成以后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良的體質可以通過中醫(yī)養(yǎng)生的方法進行調攝,尤其是先天稟賦薄弱之人,攝養(yǎng)得當,則可促使體質由弱變強,彌補先天的不足而獲得長壽?!毒霸廊珪るs證謨·脾胃》:“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yǎng)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即人后天如注意飲食有節(jié),營養(yǎng)充足;起居有常,勞逸適度;經常體育鍛煉,心情舒暢等,便可積極主動地改善體質,使氣血順暢,體質不斷增強,減少疾病,這對促進人體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二、預防疾病疾病的發(fā)生是因為人體正氣相對虛弱,邪氣乘虛侵襲,破壞了人體陰陽相對平衡的結果。而疾病一旦發(fā)生,便可以耗散體內的精氣,削弱臟腑的機能,縮短人的壽命,這對健康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而養(yǎng)生發(fā)揮的作用就是在疾病未發(fā)生之前,注意保養(yǎng)人體的正氣,防止疾病的發(fā)生。即人要采取相應的養(yǎng)生措施適應社會和自然因素的變化,使正氣日漸強盛,提高抗病能力。正如《靈樞·本神》所說:“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蓖瑫r還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對六淫、疫癘等應避其毒氣,“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睉v究衛(wèi)生,防止環(huán)境、食物和水源污染,對外傷和蟲獸傷,則要在日常生活與勞動中,留心防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fā)生,維護健康,這也是養(yǎng)生的意義所在。三、延緩衰老衰老,是指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逐步衰退的動態(tài)過程。衰老可以分為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兩類,生理性衰老是因老而衰,即隨著年齡的增長到成熟期以后所逐漸出現的生理性退化;病理性衰老是指年齡雖然未老而出現的老象,這是由于各種原因使人體發(fā)生了病理性的變化,而出現了早衰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未老先衰”。各種生物的自然壽命是相對穩(wěn)定的,衰老是生命過程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衰老與人的壽命關系密切,衰老的遲早,壽命的長短,都是因人而異的,衰者未必都老,老年未必都衰,究其原因,多與養(yǎng)生有關。雖然天年可達百歲以上,但現實生活中壽命縮短、僅活六七十歲壽命的大有人在,這離天年的壽限相差甚遠。這種早衰現象,除了先天稟賦有差異外,還與社會因素、環(huán)境變遷、精神刺激等對人的不良影響有關。《三元參贊延壽書·飲食》中說:“我命在我不在天,全在人之調適。卿等亦當加意,毋自輕攝養(yǎng)也?!睆娬{了延長壽命應重視自身的攝養(yǎng)。養(yǎng)生是讓人類獲得健康長壽的有效途徑,欲要壽享遐齡,必懂養(yǎng)生之道,必究養(yǎng)生之術,此乃益壽抗衰的關鍵,故不能輕視養(yǎng)生的作用??v觀古今中外,百歲老人長壽的奧秘也無外乎是注意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加強體育鍛煉等。因此,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堅持自我養(yǎng)生保健,就可以延緩衰老,這對保持健康,頤享天年是十分有意義的。第二節(jié)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一、順應自然人類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中,是自然界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與自然界有著息息相通的關系。人既依賴于自然而生存,同時也被自然規(guī)律所制約和支配,無論是四時氣候的變化、晝夜晦明的交替、日月星辰的轉換,還是地域與環(huán)境的差異,各種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體,使人體產生相應的生理或病理反應,即所謂“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人體內外的陰陽即可達到協調一致,各種臟腑的生理活動就能規(guī)律有序,身體健康才得以保持;若不能順應自然,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人體內外的陰陽則會失調,各種臟腑的生理活動也會紊亂無序,人的身體健康便會受到威脅。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認為順應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保持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是養(yǎng)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養(yǎng)生的角度講,人的自身雖然具有適應自然的能力,但人對自然環(huán)境變化自我調適的主觀能動作用不能忽視,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边@里的從其根就是要遵循自然變化規(guī)律,即在陽氣生發(fā)的春夏季節(jié),要順應春生夏長的陽氣生發(fā)之勢,夜臥早起,舒暢情志,舒展形體,進行戶外活動,使人體的陽氣得到養(yǎng)護;而在陰氣收斂的秋冬季節(jié),又要順應秋收冬藏的陰精潛藏之勢,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早臥晚起,防寒保暖,以避肅殺寒涼之氣,在陰精潛藏的同時使陽氣不致妄泄。這種重視四時陰陽的變化,在起居作息等方面進行保健調攝的方法,就是天人相應,順應自然養(yǎng)生原則的體現。二、形神兼養(yǎng)形神兼養(yǎng)是在養(yǎng)生活動中,既要注意保養(yǎng)形體,也要注意攝養(yǎng)精神。因為形為生命之基,是神的物質基礎,只有形體具備完好,正常的精神活動才能產生。神為生命之主,是形的功能作用的體現,只有心神的指揮調節(jié),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才能呈現整體、協調的規(guī)律。所以,養(yǎng)生十分重視“形神合一”的生命觀,既要求注意形體的攝養(yǎng),又強調注意精神的調節(jié),以保證形體強健,精神充沛,使身體和精神得到協調發(fā)展,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形神兼養(yǎng)統而言之,不外“養(yǎng)神”與“養(yǎng)形”兩端,即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養(yǎng)神,又可稱為“調神”,是養(yǎng)生的第一要務。主要是指調攝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及調暢情志等。調神攝生的方法十分豐富,大致可歸納為:清靜養(yǎng)神;修性怡神;四氣調神;氣功練神;節(jié)欲養(yǎng)神等。其要義是:一要內心清靜,不貪欲妄想。二要盡可能地避免有害的精神刺激,情緒不可過度波動。三要積極地修身養(yǎng)性,如通過參加琴、棋、書、畫的高雅有益的活動,陶冶情操,愉悅心身。養(yǎng)形是指保養(yǎng)人體的臟腑、肢體、五官九竅及精氣血津液等。形與神是生命活動中相輔相存的兩個方面,形體是神的依附,有了形體,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產生精神活動。養(yǎng)形的具體方法有:調飲食,保脾胃;多運動,適勞逸;避寒暑,慎起居等。其中調飲食,保脾胃應做到飲食有節(jié)、葷素結合、謹和五味、重視胃氣;多運動,適勞逸應重視形體運動和勞動,舒筋活絡,調和氣血;避寒暑,慎起居應注意防御邪氣侵襲,遵循日常生活規(guī)律。三、動靜結合動與靜,是物質運動的兩種不同的形式,動靜互函,動中包含著靜,靜中潛伏著動。動靜有度,剛柔相濟,才能符合生命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有益于人體的健康和長壽。正如《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說:“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一,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由此可見,動與靜也是人的生命活動中的基本狀態(tài)。形為陰主靜,代表物質結構,營養(yǎng)的來源;氣為陽主動,代表生理功能,動力的源泉,其物質與功能之間的相互轉化,是在人體臟腑功能的動靜協調下完成的。只有動靜結合,陰陽協調,人體的臟腑氣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生命充滿活力,延緩衰老的進程。所以,中醫(yī)養(yǎng)生既提倡“養(yǎng)靜為攝生之首務”,同時也強調“養(yǎng)生莫善于動”。動能養(yǎng)形,“生命在于運動”,適當的勞動和運動,外可以鍛煉四肢肌肉等形體組織,使經絡疏通,九竅和利;內可以健運脾胃,促進消化,調暢氣機,使氣血和調??偟恼f是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機體抗御病邪的能力。動形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如打拳、舞蹈、散步、游泳、氣功、按摩及各種勞動等,可以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合于自己的運動項目或勞動工作。不過動形養(yǎng)生應避免過度疲勞和過量的運動,此即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yǎng)性》中曾告誡的“養(yǎng)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要避免因過勞對身體的損害,特別是中老年人更應注意。靜能養(yǎng)神,靜主要是指保持精神上,包括形體活動上的相對安靜。心靜才能神凝,而神凝才能主宰五臟六腑。心神有易動難靜的特點,因此,心神應以靜養(yǎng)為宜。《素問·痹論》說:“靜者神藏,燥者消亡?!比酥挥斜3中纳袂屐o,才能神藏而身強。若心神過于浮動,神耗精傷,則會影響臟腑的生理功能,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危害健康。心神之靜并不等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而是心無妄用,排除雜念之意。此外,形體活動也要動靜適度,勞逸結合。無論是勞動或運動,適當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通過靜養(yǎng)消除疲勞,恢復精力,就可以對機體起到調整、重建、修復的作用。四、調養(yǎng)脾腎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認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基是腎,生命活動的重要保障是脾。腎與脾,先天與后天,二者相輔相成,影響著臟腑精氣的盛衰,因此,善養(yǎng)生者應當重視調補脾腎,水谷充以御外,精髓足以強中,從而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腎為先天之本,主封藏,是陰精、元氣的生發(fā)之地。腎之精氣不僅是繁衍人類的生命之源,促進人的生長發(fā)育,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基本物質。腎之陰陽是一身陰陽的根本,腎陰腎陽的盛衰,直接影響著人的健康及衰老進程。腎的精氣充足,精足則神旺,身體健康,生命力強盛,壽命延長;腎的精氣衰少,精疲則神憊,體弱多病,生命力衰弱,壽命縮短。因此,保精護腎實為養(yǎng)生健體、防衰抗老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正如《醫(yī)學正傳·醫(yī)學或問》所說:“腎元盛則壽延,腎元衰則壽夭。”保養(yǎng)腎精的原則主要包括:節(jié)欲保精,導引固腎,食療補腎,按摩益腎,運動保健和藥物調治等。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中的精微物質必須依賴脾的吸收和轉輸,才能化生為氣血,營養(yǎng)周身,維持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等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動。故人體臟腑器官、形體官竅、營衛(wèi)經絡,無不仰仗于脾胃,而脾胃的強弱關系到人體正氣的盛衰、壽命的長短。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足,氣血充足,臟腑功能強盛,形健神旺;脾胃虛弱,水谷精微化源不足,氣血虧虛,臟腑功能失常,形弱神衰。此外,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協調,氣機調暢,能夠促進和調節(jié)機體的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所以,調養(yǎng)脾胃也是延年益壽的重要內容。其調養(yǎng)的原則是:益脾氣、養(yǎng)胃陰;適寒熱,防傷胃;節(jié)飲食,和脾胃;調精神,疏肝脾;常運動,健脾胃等。五、持之有恒養(yǎng)生是實踐性很強的延年益壽的保健活動,學習和掌握養(yǎng)生的知識與方法,并不代表就能獲得理想的養(yǎng)生效果,因為衰老是長期的臟腑精氣虛衰,陰陽失調的結果,可以設想打一次太極拳、吃一次滋補藥膳是不可能出現立竿見影的逆轉效果的。所以,養(yǎng)生是一個效能蓄積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去身體力行。無論是飲食養(yǎng)生、運動養(yǎng)生、心理養(yǎng)生,還是按摩、氣功等,只有長期堅持,日積月累,才能從量變到質變,改善機體的體質狀況,呈現出養(yǎng)生的效果。否則欲速而不達,特別是體質虛弱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應有堅持不懈的養(yǎng)生意識和決心,選擇適宜的養(yǎng)生保健方法,使經絡氣血和調,陰陽平衡,臟腑功能正常,以增強體質,卻病延年。第三節(jié)養(yǎng)生的常用方法一、運動養(yǎng)生法(一)氣功氣功,古代又稱導引、吐納、靜坐、調息、參禪等,是傳統的通過自身行氣,以達到增強體質,抗病防老,養(yǎng)生益壽目的的鍛煉方法。它是祖國醫(y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且為歷代養(yǎng)生家、醫(yī)家所倡導,以“氣功”為名,則是在近代才廣為應用。氣功的門派很多,從功法上大致可分為動、靜兩類。所謂靜功,指練功時要求形體不動,如臥功、坐功、站功等;所謂動功,指練功時,形體要做各種鍛煉的動作,即所謂“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無論是動功還是靜功,練功的要領大體是一致的。主要是通過調心、調息、調身等方法來調整機體。調心,即控制意識,松弛身心,以達到“入靜”狀態(tài);調息,即均勻、柔和、細緩、深長地呼吸;調身,即調整身體姿勢符合練功的要求,輕松自然地運動肢體,使內氣運行暢通,精、氣、神和諧統一,身心融為一體,百脈通暢,營衛(wèi)氣血周流,臟腑和調,精足、氣充、神旺。從現代醫(yī)學角度看,氣功鍛煉過程中,調心,意守入靜時可調節(jié)大腦皮層,使大腦皮層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能防御外感性的有害刺激;調息可通過調整呼吸按摩內臟,增進臟器功能;調身可使全身肌肉骨骼放松,有助于交感神經系統緊張性下降,誘使情緒得到改善。因此,堅持習練氣功可以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又能培補真氣,增強體質,健壯體魄延年益壽。(二)太極拳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拳術的一種。所謂“太極”是指萬物的原始“渾元之氣”,太極拳是在古代《易經》的哲學理論指導下,采用太極圖像渾圓一體,陰陽合抱之勢為運動原則,動作輕柔舒展,手、眼、身、步伐動作協調,以意領氣,以氣動行,行氣相隨;動中有靜,以靜預動,動靜結合;神意內守,身動圓活,內外合一,從而達到協調陰陽,流通氣血,疏通經絡,協調臟腑的目的,是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健身防病的養(yǎng)生之法。太極拳流派眾多,架式特點各異,主要有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及孫式五大流派。目前,比較簡便易學的是國家體委編制的“簡化太極拳”,又稱“太極二十四式”。練習太極拳要領主要有:一要以意導氣,神靜體松。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統一和諧的運動,要以意導氣,始終保持神靜,排除思想雜念,全神貫注,使意識內守。身體放松,上要沉肩墜肘,下宜松胯寬腰,讓經脈暢通,氣血周流。二要氣沉丹田,呼吸均勻。太極拳練習過程中,要含胸拔背,使氣沉于丹田。呼吸要求深長均勻,以腹式自然呼吸為主,一般吸氣時,動作為合,氣入丹田;呼氣時,動作為開,氣發(fā)丹田,使人體內氣周流全身。三要以腰為軸,全身協調。太極拳練習中,腰是運動的軸心,要求定根于腳,發(fā)力于腿,主宰于腰,神注于目,行動于指,氣動于內,手動于腕,神主于外,動作連綿,輕柔自然,達到意到、氣到、行到的協調效果。太極拳運動能防止或延緩關節(jié)不靈活、駝背等衰老現象,改善機體新陳代謝,增強免疫能力,提高消化功能;能調節(jié)血壓、血脂、血糖,防止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糖尿病及肥胖病等病癥。(三)五禽戲五禽戲是模仿虎、熊、猿、鹿、鳥五種禽獸動作的一套功法。是由醫(yī)學家華佗創(chuàng)編的世界上最早的醫(yī)療保健體操。隨著歷史發(fā)展,形成了各種五禽戲流派。五禽戲系古代導引術之一,因其模仿禽獸的動作不同,意守、調息和動形有所差異,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蚴悄7禄⑼蜕駳獾男蜗?,善用爪力和搖首擺尾,鼓蕩周身的動態(tài),意守命門,內壯真元,益腎強腰,壯骨生髓;鹿戲是模仿鹿的性靈壽高的形象,活動腰胯,心靜體松,善運尾閭,溝通任、督二脈氣血,促進盆腔血液循環(huán);熊戲是模仿熊身形沉穩(wěn)的形象,外靜而內動,意守中宮(臍內),以調和氣血,增強臟腑器官功能;猿戲是模仿猿機警靈活的形象,形動而神靜,外練肢體靈活,內練思想清靜,意守臍中,達到體輕身健的目的;鳥戲又稱鶴戲,是模仿鶴輕翔舒展的形象,意守氣海,昂首挺拔,悠然自得,達到疏通經絡,調暢氣血,活動筋骨關節(jié)的目的。五禽戲是一個整體,但每一個動作又各有側重。練習五禽戲的要領主要是:全身放松,精神專注,腹式呼吸,均勻和緩,把握其動作特點,動作自然舒展。經常練習五禽戲有寧心神、益臟腑、調氣血、通經絡、利關節(jié)、活筋骨、增體力等作用。神靜則氣足,氣足則生精,精足則化氣動形,最終達到精、氣、神合一,是中老年人防病抗衰,延年益壽理想的運動項目。(四)八段錦八段錦是由八節(jié)連貫進行的動作組成的一套保健體操。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因為八段錦的鍛煉易學易做,術式簡單易記,環(huán)境場地要求低,運動量適中,祛病除疾,強身益壽,效果顯著,故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八段錦是調形與調息相結合的健身法。練習八段錦的要領主要是:意守丹田,呼吸自然、平穩(wěn),柔剛結合,不用僵力。八段錦對人體的養(yǎng)生作用總體說來是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周流營衛(wèi),調養(yǎng)臟腑,是機體全面調養(yǎng)的健身功法。適用于肌肉不發(fā)達,或者身姿不正的青少年,以及中老年人的保健。(五)易筋經“易”指活動變化;“筋”泛指筋骨、肌肉;“經”指方法、規(guī)范。“易筋經”是活動筋骨、肌肉,使全身筋骨強健、肌肉結實、經絡氣血調暢,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種傳統的養(yǎng)生健體之法。在十二式易筋經中,所有動作都是從古代的各種勞動勢態(tài)演化而成的,后來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廣大群眾鍛煉筋骨、肌肉的健身術之一。易筋經功法以形體屈伸、俯仰、扭轉為特點,練習易筋經的要領主要是:保持意念、動作、呼吸緊密配合,精神清靜,排除雜念,松靜結合,用力時肌肉逐漸收縮緊張,然后緩緩放松,力求達到獨特的“抻筋拔骨”,即用意念調節(jié)筋骨、肌肉的緊張力(暗使勁)的鍛煉效果。經常練此功法,可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得到調和??梢约m正青少年身體的不良姿態(tài),促進骨骼、肌肉的生長發(fā)育,也可以防止年老體弱者肌肉萎縮,對慢性疾病的康復及延緩衰老都很有益處。二、針灸、按摩養(yǎng)生法(一)針刺養(yǎng)生用毫針刺激一定的穴位,運用迎、隨、補、瀉的手法以激發(fā)經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機能旺盛起來,達到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針刺養(yǎng)生。1.針刺養(yǎng)生的作用針刺之所以能養(yǎng)生,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夠疏通經絡。經絡暢通無阻,氣血流暢,則機體各部分得以密切聯系,共同完成新陳代謝活動,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二是能夠調節(jié)虛實。人的體質存在差異,在不同的時期均可能產生虛實偏差,針刺可糾正這種偏差。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使弱者變強,盛者平和,以確保健康。三是能夠調和陰陽。陰陽和諧是人體健康的關鍵,針刺則可以使機體內外通達,營衛(wèi)周流,陰陽調和,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目的。2.針刺的養(yǎng)生方法(1)配穴可選用單穴,也可選數穴為一組進行。單純增強機體某一種功能,可選單穴,以突出效果,欲調理整體功能,可選一組穴位,以增強效應。(2)施針施針和緩,刺激適中,留針不宜過久,得氣即可出針,進針不宜過深。老年人及小兒,施針時更應謹慎小心。(3)禁忌孕婦及身體虛弱者,不宜針刺;饑餓、酒醉、大怒、受驚、過度勞累時,不宜針刺。3.針刺養(yǎng)生的穴位現將一些常用的具有養(yǎng)生保健作用的適宜針刺的穴位介紹如下(表9-1)。因穴位的定位在針灸章節(jié)中已有闡述,故此處省略。表9-1針刺養(yǎng)生常用穴位簡表

穴位名稱針刺方法養(yǎng)生作用足三里毫針直刺1-1.5寸,單側或雙側取穴,得氣即可出針,年老體弱者可留針5-10分鐘,隔日一次健脾益胃,促進消化提高免疫機能,強身壯體要穴曲池毫針直刺0.5-1寸,得氣即可出針,體弱者可留針5-10分鐘,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調整血壓,防止視力衰退三陰交毫針直刺1-1.5寸,得氣后即可出針,體弱者可留針5-10分鐘,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增強腹部諸臟,促進生殖功能氣海毫針斜刺0.5寸,得氣后即可出針,每周1~2次強身壯體養(yǎng)生保健要穴關元毫針斜刺0.5寸,得氣后即可出針,每周1~2次強身壯體養(yǎng)生保健要穴(二)灸法養(yǎng)生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yǎng)臟腑、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灸法養(yǎng)生。灸法一般多用艾灸,艾味苦,微溫,無毒,點燃熱力持久深入,溫熱直透肌肉深層,發(fā)揮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1.灸法養(yǎng)生的作用灸法之所以能養(yǎng)生,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溫通經絡,行氣活血。氣血運行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灸法其性溫熱,溫經通絡;促進氣血運行。二是培補先天,預防疾病。腎為先天之本,腎中所藏元氣屬陽,培補元氣,祛病延年。三是健脾益胃,培補后天。脾為后天之本,灸法對脾胃有明顯的強壯作用。在穴位施灸,可溫運脾陽,補中益氣,促進消化,使氣血生化之源充足,達到強壯延年,抗衰防老的效果。四是升舉陽氣,密固肌表。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體陽氣若是虛陷,則百病由生。常施灸法,能升舉陽氣,固護肌表,防御外邪,健身防病,益壽延年。2.灸法養(yǎng)生的方法艾灸形式上可分為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三種;方法上可分直接灸、間接灸和懸灸三種。灸法養(yǎng)生則多以艾條灸,采用直接灸、間接灸或懸灸。艾灸時將點燃的艾條或艾炷對準穴位,以感覺溫熱舒適,并能耐受為度。施灸時間控制在3~5分鐘,或延長至10~15分鐘為宜;春夏時間宜短,秋冬時間宜長;四肢、胸部時間宜短,腹、背部時間宜長;老人、婦女、兒童時間宜短,青壯年時間宜長。3.灸法養(yǎng)生的穴位一般來說,針刺養(yǎng)生的常用穴位,大部分可用于灸法養(yǎng)生,如足三里、曲池、三陰交、關元、氣海等?,F將灸法常用穴位,包括一些不宜針刺的穴位介紹如下(表9–2)。因穴位的定位在針灸章節(jié)中已有闡述,故此處有省略。表9–2灸法養(yǎng)生常用穴位簡表穴位名施灸方法養(yǎng)生作用足三里艾條灸、艾炷灸均可,時間掌握5~10分鐘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強身壯體神闕艾炷灸,7~15壯,采用間接灸法補陽益氣溫胃健脾膏肓艾條灸,15~30分鐘,艾炷灸,7~15壯強身壯體中脘艾炷灸,7~15壯稱培補后天,健脾益胃涌泉艾炷灸,3~7壯補腎壯陽,養(yǎng)心安神(三)按摩養(yǎng)生運用手和手指的技巧,按摩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益壽延年目的的養(yǎng)生方法,稱為按摩養(yǎng)生法。按摩養(yǎng)生的作用按摩之所以能養(yǎng)生,主要是通過對人體局部的刺激,產生加快血液循行,放松肌肉,滑利關節(jié),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效果。而本質上按摩促進氣血運行,促進新陳代謝,使人體臟腑功能得以協調,使人體陰陽得以平衡,使人體抗病能力得以增強,從而達到舒筋活血、健身防病、益壽延年的效應。按摩養(yǎng)生的方法按摩養(yǎng)生可由專業(yè)按摩師來操作,更多以自我按摩的方式來進行。此方法簡便易行,行之有效,流傳甚廣,成為深受群眾喜愛的養(yǎng)生方法。按摩養(yǎng)生要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施術有度,即施術手法要達到頻率恒定、著實有力、手法連貫、剛柔相濟。二是施術有節(jié),即要求施術時間和用量安排妥當,應根據年齡、體質而定。一般每天兩次,每次半小時即可。施術手法強度宜先輕后重,先慢后快。三是施術有序,即每次施術應從上而下,自外而內,自前而后,有序地操作。此外按摩養(yǎng)生要熟識經絡穴位,取穴宜少而精,不可急于求成,不要半途而廢。按摩養(yǎng)生的穴位、部位按摩養(yǎng)生的常用穴位大多具有補氣養(yǎng)血、滋陰壯陽、調和臟腑作用的腧穴。此處只介紹穴位名稱,穴位的功能作用及如何定位,詳見于針灸章節(jié)。按摩養(yǎng)生的常用部位介紹如下。(1)按摩養(yǎng)生的常用穴位中府、列缺、合谷、曲池、迎香、地倉、頰車、頭維、天樞、足三里、豐隆、睛陰、三陰交、神門、攢竹、委中、涌泉、復溜、內關、陽池、耳門、聽會、肩井、環(huán)跳、陽陵泉、懸鐘、丘墟、足臨泣、關元、氣海、中脘、膻中、命門、大椎、風府、百會、人中。(2)按摩養(yǎng)生的常用部位(表9-3)摩面:兩掌心相互搓熱,中指從鼻翼兩側沿鼻梁上抹,經眉頭至前額;然后放平四指,分推至兩額角;再用兩掌心從上而下摩面頰,如浴面狀20~30次提神醒腦改善血行美容保健摩目:閉目運睛,轉動眼珠正反方向各10次;兩手搓熱,置于上眼瞼,由內向外、由上而下環(huán)形摩動30次;用手指分別揉睛明、四白、太陽等穴,每穴揉20~30次;再用兩手食指第二節(jié)的橈側面輕刮眼眶30次,使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髎、承泣等穴位都受到按摩手法的刺激,然后可用一手的拇指與食指捏住印堂穴的皮膚,向外揪10次怡神悅目預防目疾搓鼻:先將屈曲的拇指關節(jié)相互搓熱,然后從兩側鼻翼開始沿鼻梁搓至目內眥下,反復搓30次;再用屈曲的拇指關節(jié)分別按揉迎香穴30次;用一手拇指食指相對揉捏兩鼻翼至鼻根3~5遍,再用一手的食指中指面置兩鼻孔下緣作上下揉動30次;然后,用一手的拇指指甲掐鼻中膈和人中各5次宣肺通竅預防感冒和鼻炎等叩齒:晨起前靜心凝神,口輕閉,上下門齒相叩36次,兩側臼齒相叩36次生津固齒健脾和胃預防牙病和消化不良等鳴天鼓掩耳:用兩手掌根使耳殼前后對折,緊按耳孔,兩手食指、中指輪流輕擊風池穴處20~30次,用掌心掩按耳孔后驟然抬離,反復開閉10~20次;兩手食指插入耳孔內轉動3次,再驟然拔出3~5次;摩耳輪:兩手掌同時摩擦兩耳殼20~30次,兩手食指屈曲的第二節(jié)摩耳輪20~30次,兩手食指指面同時按揉兩側耳殼的耳甲艇、耳甲腔各10~20次;提耳廓:兩手拇食指同時向上提耳廓20~30次;捋耳垂:兩手拇食指同時向下牽捋耳垂20~30次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腎健腦預防頭痛、頭昏、眩暈、健忘、耳病、目疾等梳頭功:兩手五指屈曲,從前額沿頭頂至枕部推40~50次,如梳頭樣;用一手指端自前額向項后部按揉3~5遍;兩手指屈曲,指端均勻地輕輕叩擊頭頂部;兩手拇指在玉枕穴處,橫向按揉20~30次,再按揉風池穴3~5次;兩手十指交叉,抱枕骨部,掌心作一緊一松的相對用力10~20次暢通任督調和陰陽祛風止痛健腦護發(fā)預防頭痛、健忘、脫發(fā)等搓頸前:用一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別放在頸部兩側,掌心貼喉結從上向下抹搓20~30次;再用中指揉天突穴5~10次通氣祛痰預防咽炎、喉炎等推橋弓:用右手推左頸部,自乳突往下至肩內側;再用左手推右頸部,自乳突往下至肩內側,反復操作5~10次降逆瀉火預防高血壓、偏正頭痛等摩胸:用右手掌從右乳上方,手指并攏,用力向下推至左側腹股溝處;再用左手從左乳上方同樣用力推至右側腹股溝處,反復操作10~20次運氣開積消食化痰摩心前:區(qū)左手按于心前區(qū),右手按在左手上,順時針方向、逆時針方向各摩動40~50次益氣強心緩急止疼預防冠心病、高血壓等拍胸:一手成虛掌,用掌拍擊胸部,左右手交替,各拍10次宣肺利氣止咳化痰摩臍輪:用左手掌心貼臍部,右手按左手手背上,作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100~200次溫陽固脫益精壯元防治五更瀉、遺尿、遺精等擦少腹:兩手小魚際緊貼天樞穴作向腹股溝方向的上下擦動,30~40次,以發(fā)熱為度。疏肝理氣補腎益精防治婦科疾病、大便秘結等摩腹:右掌心貼住腹部順時針方向摩動30次,再用左掌心貼住腹部作逆時針方向摩動30次,反復交替操作5次固本培元延年益壽預防胃脘脹滿、腹瀉或便秘等腰功:用兩手搓熱后緊按腎俞穴,稍放片刻后用力向下搓至尾閭部,兩手一上一下往返搓50~100次;兩手叉腰,用拇指面緊按腰眼,旋轉按揉,以酸脹為宜;用右掌心按在命門穴,上下搓動20~30次補腎培元強身益壽防治腰痛、陽萎早泄等旋腰健腎法:端坐在方凳上,全身放松,兩腳分開,與肩同寬,以腰椎為軸心作前俯、后伸、左旋、右旋的旋轉運動5~10次補腎壯腰疏通經絡預防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等擦手:兩手搓熱,左手緊貼右手背,摩擦10~20次,以熱為度;再用右手緊貼左手背,摩擦10~20次調氣和血預防手指麻木、冷痛、凍瘡等擦臂:用右手掌從左腕沿上肢前臂內側向上擦至腋下,再用右手掌按在左肩外側從上向下擦至左上肢前臂,反復操作20~30次;換左手掌擦右上肢通經活絡預防肩臂麻木、酸痛等擦腿:兩手虎口相對抱一側大腿,從根部用力向下擦至踝部,然后再從踝部向上擦至大腿根部,反復操作10~20次,用同法擦另一側下肢祛風散寒通經活絡滑利關節(jié)按穴位:兩手拇指在兩下肢的伏兔、鶴頂、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依次先按后揉,每穴按3~5次,揉30~50次調和陰陽理氣活血健脾溫中。搖踝關節(jié):取正坐位,先將左腿擱右大腿上,左手抓踝上,右手抓腳,作向內、向外的旋轉20~30次;左右腳交替滑利關節(jié)強筋健骨擦涌泉:取盤坐位,先用右手擦左涌泉100次,再用左手擦右涌泉100次。亦可用拇指按揉涌泉穴20~30次引火歸元滋陰育陽安神寧志活血通絡三、調攝精神養(yǎng)生法調攝精神,又稱“攝神”“養(yǎng)神”“調神”等,是通過調節(jié)人的精神、思維和意識活動,保持心身健康的一種養(yǎng)生方法。(一)清靜養(yǎng)神清靜,是指思想清靜,即精神情志淡泊、寧靜。中醫(yī)養(yǎng)生家認為,養(yǎng)生的根本首先是養(yǎng)心,而養(yǎng)心之要是靜養(yǎng),情志安定、心靜神清,才能氣血和調,有益于健康。1.淡泊名利是指淡化對名譽地位的追求,不苛求物質享受,保持心境的純正和安寧。淡泊是清靜養(yǎng)神的前提,淡泊才能心靜。所謂淡泊名利,并不是指要脫離社會現實,而是要警惕過于奢求名利所導致的“心神浮躁”、“煩亂”,具體的說是要求思想清靜,排除雜念,使精神安定,保持心理平穩(wěn)。事實上,對名利的嗜欲,是可以無止境的,如果追逐過度,名利必然會成為最大的思想包袱,最沉重的精神枷鎖,使人常常處于精神緊張的狀態(tài),一旦愿望不能實現,便會產生失望、憂郁、苦悶、悲傷、幻想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心神,導致人體氣血失調而患病。相反,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淡泊名利,減少對名利的貪求,則可以使人心胸坦蕩,消除不必要的思想負擔,心情愉快,有利于延年益壽。要做到淡泊名利,首先要明白貪圖名利之害,《太上老君養(yǎng)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靜身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必潏D名利是六害之首,不淡泊名利且能神清心靜。其次要能正確對待個人的名利得失,對待名利及享受,要明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要培養(yǎng)知足常樂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心神的清靜,心理的平衡。2.樂觀開朗情緒樂觀,性格開朗,是養(yǎng)生的要素,益壽的法寶。性格開朗是胸襟寬闊,氣量闊達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性格雖然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但可以因后天環(huán)境、時間的影響而改變,樂觀的情緒是人的心理、日常生活的需要,情緒樂觀是調養(yǎng)精神、防衰抗老最好的精神食糧。醫(yī)學研究已經證明,人的性格及情緒與健康疾病密切相關,開朗活潑、積極樂觀的人,精神健康,不易患慢性病、重病、精神病,即使患病也容易康復、痊愈。古今長壽者的實踐也證實,長壽的人大多熱愛生活,性格開朗,樂觀豁達,國外曾有人對80歲以上老人的長壽秘訣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有96%的壽星開朗樂觀,富有人生樂趣。在人生的歷程中,人都有讓自己的性格、情緒適應于自然和社會,以保證自己身心健康的任務,培養(yǎng)開朗的性格和樂觀情緒就是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原則是:一要能夠認識不良性格和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要注意品格修養(yǎng)的鍛煉,心胸開闊,大度處事,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遇到不順心的事,不鉆牛角尖。三要培養(yǎng)幽默風趣感,在幽默中產生愉快的情緒,調節(jié)心理活動,促進生理功能。四要科學的處理好工作、學習與生活的關系,豐富業(yè)余生活的內容,陶冶性情。(二)養(yǎng)德調神道德修養(yǎng)是養(yǎng)生的一項重要內容,歷代的養(yǎng)生家把修性養(yǎng)德作為養(yǎng)生的首務。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就提出:“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一書中也提出“性即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yǎng)性之大經也”;他還強調“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泵鞔跷牡撛凇夺t(yī)仙》一書中也說:“養(yǎng)德、養(yǎng)生無二術”?,F代養(yǎng)生實踐證明,注意道德修身,誠實善良,襟懷坦白,助人為樂,生活坦然,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能保持最佳心理狀態(tài),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抵御各種疾病的侵入,這是保證身心健康的前提。只有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道德高尚,性格豁達,光明磊落,對生活充滿信心,才可以神志安寧,氣血平和,生理功能有規(guī)律的進行。如此養(yǎng)生則形體強壯,面貌安詳舒泰,健康長壽。正如孔子所說:“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壽”。(三)調攝情緒

1.節(jié)制法是指節(jié)制、調和情感,保持心理的協調平衡,防止因七情過極損害健康?!秴问洗呵铩氛f:“欲有情,情有節(jié),圣人修節(jié)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重視精神修養(yǎng),調攝精神情緒,首先要能夠節(jié)制自己的感情。(1)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怒不僅傷肝臟,還可以傷心、傷腦、傷胃等,導致各種疾病,危害人體健康?!独侠虾阊浴そ渑氛f:“人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養(yǎng)。所忌最是怒。怒氣一發(fā),則氣逆而不順,窒雨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故戒怒是養(yǎng)生一大課題,歷代養(yǎng)生家把戒怒放在情緒調攝、防病的首位,提出科學的制怒之法。一要以理制怒,努力克制情緒的沖動,以理性說服自己,考慮怒氣于事于身的不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怒之事難免,如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過極情緒,則會導致各種不良后果,使怒氣“發(fā)之于情”,“止之于理”。二可提醒制怒,在自己生活、工作環(huán)境的醒目之處寫上警言“息怒”、“制怒”、“遇事戒怒”等,以此作為自己的生活信條,常常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的防怒效果。三是怒后反省,吸取教訓,并盡可能地減少發(fā)怒次數,逐步養(yǎng)成遇事不怒的良好習慣。(2)寵辱不驚是指視榮辱若一,得失不動于心?!皩櫲璨惑@”是莊子提出的淡泊的處世態(tài)度。人世滄桑,無論是身處逆境或者順境,都應處之泰然,過分激動的情緒都是不可取的,要保持心理平衡,有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當受到外界的事物刺激時,雖然有所感受,但要明辨是非,保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從現代醫(yī)學角度看,情志與免疫功能息息相關,過激的情志刺激會削弱體內白細胞的戰(zhàn)斗力,降低人體的免疫能力,容易使人發(fā)生疾病。因此,只有善于保持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必要的自我情感調節(jié),才能健康長壽。2.疏泄法把積聚、壓抑在心中的不良情感,通過適當的方式疏導、發(fā)泄出去,以盡快恢復正常情志活動,稱之為疏泄法。具體做法有下面兩種:(1)直接發(fā)泄用直接的方法發(fā)泄心中的不良情緒,從而使精神和心理狀態(tài)恢復平衡。例如:可以傾訴衷腸,當遇到不公時,向上級機關及領導申訴不平,或向朋友、親人訴說煩惱,一吐為快;可以痛哭或喊叫,當遇到不幸悲痛萬分、心情壓抑時,不妨大哭一場或無拘無束的高聲喊叫,宣泄情緒;也可以賦詩、記日記,抒發(fā)情懷,將內心的郁積訴說出來等??傊⒁獍l(fā)泄的適度,不可采用不理智的過于沖動性的方式發(fā)泄,避免因圖一時之快,給他人帶來不便或傷害,給自己造成更加嚴重的情緒負擔。(2)疏導宣散出現不良情緒時,在別人的正確疏導下,宣散出壓抑在心中的郁悶,使不良的情緒得到排解。疏泄法雖然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并不排除他人的幫助,要擴大社會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前提下,廣交朋友,縮小“人際關系心里距”,是解憂消愁、克服不良情緒的良藥。3.轉移法轉移法又稱移情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轉移人的注意力,將情感從糾葛的事物中轉移解放出去,或改變周圍環(huán)境,使其避免接觸不良刺激的因素,其本質是調整患者的精神情感,以發(fā)揮氣機調整,精神內守的作用。(1)升華超脫所謂升華,就是用理智戰(zhàn)勝生活中出現的不幸,用堅強的意志戰(zhàn)勝不良情緒的干擾,并將精神狀態(tài)引導到崇高的方向,把挫折與痛苦轉化為投身于事業(yè)的動力,在工作和事業(yè)中寄托自己的情感,找到新的心理支點和快樂。這是種高水平的情緒調節(jié),是使消極因素變?yōu)榉e極因素的重要保健方法,對己、對人、對社會都十分有利。超脫,又可以理解為超然,即在思想上看淡一些事情,努力讓思想脫離引起不良情緒的環(huán)境??梢宰鞫唐诜潘陕糜?,還可以置身于視野開闊的海濱或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公園,把自己從不快的心情、不解的痛苦中拉出來,讓大自然的風光美化心靈,驅除生活中的煩惱,使精神愉快,產生明朗豁達的心境。(2)移情易性移情,是轉移內心情緒的指向;易性,是更易心志,指的是改變不良的情緒和習慣?!耙魄橐仔浴笔侵嗅t(yī)傳統的心理保健法?!杜R證指南醫(yī)案》說:“情志之郁,由于隱情曲意不伸,……郁癥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侗笔贰ご薰鈧鳌氛f:“取樂琴書,頤養(yǎng)神性”,《理瀹駢文》也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予服藥者矣?!笨梢姽湃藢θ绾无D移情志、陶冶性情早有認識。實踐證明,音樂欣賞,讀書賦詩,書法繪畫,奕棋垂釣,種花養(yǎng)鳥等活動均有移情易性的作用,特別是音樂欣賞及書法繪畫情趣高雅,對人最為有益。音樂對人的情志活動具有特殊的感染力,情緒不佳時,聽聽音樂,能振奮精神,排除苦悶;書法繪畫能訓練形靜心清,達到了一種有利于養(yǎng)生的“氣功態(tài)”,也能陶冶性情。當然也可根據不同的年齡、心理、文化教育背景及環(huán)境條件,靈活地選擇最適合于自己的其他形式的活動,達到調節(jié)情志目的。4.情志制約法又稱為以情勝情法。是指用一種情志來制約對機體有害的另一種情志,以達到協調情志,防病治病的目的。它是根據陰陽五行的理論,闡述情志相勝的道理,借以調攝情志的方法。中醫(yī)學認為,情志之間存在著互相制約的關系,運用情志之間五行屬性生克的理論歸納此種關系即是: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這說明前人認識到了情志之間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根據“以偏救偏”的治療原理,創(chuàng)立了“以情勝情”的獨特方法。根據五行情志相勝的道理,對容易動怒的人,應以悲愴苦楚之言感化之,讓其氣消而不氣逆;過分喜悅的人,要以事情不利方面的語言恐嚇之,以制約其過度的興奮;思慮太過的人,要用過激的語言促怒之,以暢達氣機;過于悲傷憂愁的人,要以高興的事情開導之,使其振作精神;過分恐懼的人,要勸其動腦思考,分析致恐原委,以戰(zhàn)勝恐懼心理。在運用此方法時,要注意體現“勝”字,即情志刺激的強度應超過致病的情志因素,才能夠起到制約的作用。情志五行相勝的理論盡管樸素,但在心理保健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運用情志之間陰陽屬性的對立制約關系,對情志進行調節(jié),也是為情志制約法的一種。人類的情志活動雖然復雜,但可用陰陽屬性來分類,這就是現代心理學所說的“情感的兩極性”。七情所致的氣機異常,具有兩極傾向的特點。對于性質彼此相反的情志,在人體氣血陰陽的影響也正好相反,因而可以相互調節(jié)控制,使情志的陰陽復歸于平衡。從這一理論講,喜可勝怒,怒也可勝喜;喜可勝恐、恐也可勝喜;怒可勝恐,恐也可勝怒等。由此可見,情志制約法,實際上是一種通過相反的情志變動,調節(jié)整體氣機的方法。人們切不可機械的按圖索驥,拘泥于五行相生相克或陰陽制約,濫用以情勝情,只有掌握其精神實質,方法運用得當,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四、飲食養(yǎng)生法飲食養(yǎng)生是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根據食物的性味、歸經及其功能作用,合理的調配及攝取食物,注意飲食宜忌,以能夠保健強身、延年益壽的養(yǎng)生方法。(一)飲食調養(yǎng)的原則飲食養(yǎng)生并不是隨意的、無限制的營養(yǎng)補充,而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1.合理調配飲食物種類繁多,各種飲食物所含營養(yǎng)成分是不一樣的,只有合理調配,才能給人體生長發(fā)育提供科學而全面的營養(yǎng),符合健康長壽的需要。一般來說,首先要重視食物種類全面,葷素結合。也就是說,飲食要以谷類為主食,肉類為副食品,再配以水果、蔬菜,可使人體所必須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yǎng)成分搭配合理,有益于人體健康。其次,應謹和五味。食物的酸、苦、甘、辛、咸滋味不同,對人體的營養(yǎng)作用也不一樣,五味對人體的五臟有特定的親和性,只有五味調和,才能對五臟起到全面的補益作用,使五臟之間的功能始終保持相對的平衡協調,五味調和,則五臟精氣生成有源,有助于人體的消化吸收,使人體的臟腑得到合理的補益,有利于健康;若五味不和,食物太偏,則有損于人體健康。2.飲食有節(jié)是指飲食要有節(jié)制,定量、定時。定量就是飲食饑飽適度,既要考慮到機體營養(yǎng)供應充足,以保證各種生理消耗的需要,又要顧及脾胃的承受力。過饑,營養(yǎng)來源不足;過飽,脾胃之氣受損,兩者都對人體健康不利。定時就是進食的時間應較為固定?!渡袝酚校骸笆吃瘴r”的記載。定時進食可以使消化功能有節(jié)奏的進行活動,不僅脾胃能有張有弛相互協調配合,也使全身的營養(yǎng)供應形成有序的規(guī)律性活動,而有規(guī)律的活動對臟腑的保健、身體的健康是十分必要的。我國傳統的進食時間,為早、中、晚各進一餐,若能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則脾胃消化功能健旺,這對于養(yǎng)生是大有好處的。3.飲食衛(wèi)生飲食衛(wèi)生,也是養(yǎng)生防病的重要內容。歸納而言,一是飲食宜新鮮。新鮮的食品,營養(yǎng)充足,其營養(yǎng)成分易于消化、吸收,有益于人體,反之則對人體有害無益,可見食品新鮮,能避免被細菌或毒素污染,防止病從口入。二是以熟食為主。大部分的食品在烹調加熱后食用,更利于機體的吸收,且加工的過程,本身就能清潔、消毒,去除一些致病因素。三是注意飲食禁忌。幾千年前,古代醫(yī)家就提出了飲食禁忌的問題,在長期的養(yǎng)生實踐中,人們也逐步對某些動、植物有害于人體的問題有了認識,如:發(fā)芽的土豆、海豚等有毒,誤食會影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這些經驗至今仍有現實意義。(二)食物的作用食物自身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特性決定了其作用,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預防作用食物具有維護人體正氣,抗御邪氣侵襲的作用。廣義地說,食物的滋養(yǎng)作用就是重要的預防保健措施,當人體缺乏某種食物營養(yǎng)成分時,就會發(fā)生疾病,而注意飲食的全面調配及有針對性的補充,就可以提高人體正氣,使五臟功能旺盛,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此外,某些具有特異性作用的食物,也可以直接用于預防某些疾病,科學家發(fā)現有很多食物可以預防各種疾病。如用谷皮、麥麩預防腳氣病;用綠豆湯預防中暑;用生山楂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苦瓜、馬齒莧能防癌抗癌等。2.滋養(yǎng)作用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營養(yǎng)源泉,飲食對人體的滋養(yǎng)作用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認為,不同的食品可以歸入某臟某經,從而滋養(yǎng)臟腑、經脈、骨骼、皮毛等。人體三寶“精、氣、神”離不開飲食的滋養(yǎng)作用。合理安排飲食,保證充足的營養(yǎng)供給,能使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旺盛。飲食的滋養(yǎng)作用多種多樣,從其性味和作用上歸納,大致可分為平補、清補、溫補、峻補幾種。平補一般是應用性質平和,不寒不熱的食物滋補身體,使用范圍較廣;清補是應用性偏寒涼或平和的食物,使用時無滋膩礙胃之弊;溫補是應用性偏溫熱的食物進行補益,也作為普通人冬令進補之用;峻補為用補益作用較強的食物,在急需補益的時候發(fā)揮顯效,此法運用應注意季節(jié)、病情和體質條件。3.延緩衰老作用飲食的延緩衰老作用,既體現在能夠因人、因時、因地、因病制宜,進行辨證用膳,調理人體的陰陽盛衰平衡,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還體現在對肺、脾、腎等臟器的調攝。由于在生命的過程中,人的壽命長短,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而臨床實際也表明,肺、脾、腎三臟虛損常導致未老先衰征象,因此,中醫(yī)養(yǎng)生抗衰防老多從補益肺、脾、腎入手。歷代以抗衰老為主要功效的食物,也基本以能調補肺、脾、腎三臟居多。4.治療作用藥食同源,食物與藥物一樣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古代醫(yī)者認為治療疾病應食療在先,藥療在后,食療未愈,再用藥療。并稱道善用食物治病的醫(yī)生為“上工”。飲食的治療作用可以分為:一補益臟腑,除主張用米面果菜等一般性食物滋補以外,主要是提倡用血肉有情之品對體質虛弱或慢性虛弱病證患者進行滋補。如雞湯用于虛勞;牛乳飲用于病后調理等。二瀉實祛邪,既要進行全面調理,又要針對病情去除病因。如大蒜治痢疾;薏米祛濕等。三調整陰陽,根據陰陽失調情況,采用不同的飲食性味進行調節(jié),可有育陰潛陽、扶陽抑陰、陰陽雙補等不同方法。(三)食物的性能1.四性是指食物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寒涼性質的食物具有清熱滋陰、涼血解毒、瀉火通便的作用,適用于炎熱氣候環(huán)境的用膳及素體陽熱亢盛、肝火偏旺者的保健。久服會損傷陽氣,故陽氣不足,脾氣虛者慎食。溫熱性質的食物,具有活血通絡、溫經散寒、助陽益氣的作用,適用于寒冷的氣候環(huán)境用膳及平素怕冷、虛寒體質者的保健。但容易助火傷津,凡熱證及陰虛火亢者忌服。食物與藥物相比,藥物偏性強,食物平性多,平性的食物具有健脾和胃,平補氣血的作用,可供各種體質的人四季食用,也是病人飲食調養(yǎng)的基本食物,適用于脾胃虛弱者的保健。由于性味平和,不致生寒或積熱,故寒證、熱證亦可使用。2.五味是指食物具有甘、酸、咸、辛、苦五種滋味。其作用與藥物的五味基本相同。甘味:有滋養(yǎng)作用,用于氣血不足、脾胃虛弱者。如栗子、南瓜酸味:有收澀作用,用于久瀉、多汗、遺精、滑精者。如梅子、檸檬咸味:有軟堅、補腎作用,用于癭瘤、痞塊、腎虛者。如海蜇、海帶辛味(包括芳香味):有發(fā)散、開胃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