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評在中國的命運(一)_第1頁
新批評在中國的命運(一)_第2頁
新批評在中國的命運(一)_第3頁
新批評在中國的命運(一)_第4頁
新批評在中國的命運(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批評在中國的命運(一)

論文提要:新批評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批評流派之一。它早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就被引介到中國文學中來,八十年代更有系統(tǒng)的翻譯和評論。但迄今為止,新批評仍然沒有在中國大陸文學批評界產(chǎn)生過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在世紀末的今天,當大陸文學研究界受到"失語癥"的困擾,研究者有必要重新審視和梳理被引進的各種西方話語,尤其是重新發(fā)掘和闡釋本應在文學批評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新批評。本文即是簡略地回顧新批評的理論和方法論,及其在大陸文壇的接受情況,討論新批評可能對當下的文學研究帶來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新批評形式主義文論文學性批評標準失語癥

一、引言

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接受和化用歐美新學,百年來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學浪潮,給世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chǎn)。梳理新學傳入的途徑,辨析其在文學工作者理論視野中的落點,糾正前人的誤讀誤判,對于我們在未來的世紀中化用外來資源,建設當代文學理論,推動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都將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從我們文學的現(xiàn)狀來看,類似"作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讀不懂現(xiàn)在的文學"這樣的抱怨經(jīng)常可以聽見。我想,在眾多原因中,其中特別重要的原因有二:一是對外來文學、思想資源的盲目嫁接,缺乏對它們精神實質的深刻把握,導致精神產(chǎn)品與本土問題的隔離;二是批評家們的失職,即無論在促進創(chuàng)作,或是普及文學知識,提高閱讀品位方面都缺乏建樹。對于后一種現(xiàn)象,我認為其癥結在于,今天眾多的批評家有意無意地回避了文學作品"文學性"的問題,即缺乏對具體作品的"文學價值"的判斷。對這個問題的進一步思考,可以追溯到"新批評"在中國的命運的話題。"新批評"堅持文學標準和批評標準,但它的理論和實踐在中國大陸卻境遇不佳??疾?新批評"中國文壇的接受情況,梳理其混亂又模糊的面目,或許能夠給我們遭逢困境的文學事業(yè)提供突圍的興奮點?

"新批評"這個詞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中出現(xiàn)過三次:第一次是美國文論家喬·艾·斯賓崗于1911年出版的《新批評》一書中提出的。斯賓崗的"新批評"指的是克羅齊美學。第三次是五十年代法國出現(xiàn)的"新批評"。它是指當時法國文學理論領域內紛紛涌現(xiàn)的各種學派的總稱。由于這些學派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體,因此當它們不再"新"時,"新批評"這個術語也就不必存在了。第二次就是本文討論的"新批評"。它是一個獨特的"形式主義"文論派別。這個派別一、二十年代在英國發(fā)端,三十年代在美國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國文學批評界取得主導地位。新批評的詩歌理論對英美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其批評的方法論也為后來多種批評理論所吸收。進入六十年代,隨著從歐洲大陸進口的各種新潮學說的風行,以及歐美各種社會運動的勃興,新批評逐漸失去了往日受人矚目的光彩。"如今新批評不僅僅被看作是失勢了、過時了和壽終正寢了,而且似乎還是偏頗和錯誤的東西"。但對于那些反對新批評的人來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批評形式主義在公立學院和大學中仍然是一個主導的教學模式",而"當我們談論具體詩作時,我們聽起來仍象是新批評家"。不論新批評在美國的興衰榮辱為何,新批評在熱衷追逐西方話語的中國文壇的確沒有多少正面的影響。從筆者現(xiàn)今見到的國內有關新批評的一般的論述來看,新批評被認為是一種狹隘的形式主義文論,它專注于文本本身的細讀分析,把作品看成是一個自足、封閉的體系,割裂作品與作者、讀者乃至社會歷史的聯(lián)系,甚至不要作者研究、讀者研究和社會歷史研究。盡管只要認真讀一讀新批評的論著,這種誤解和歪曲就會不攻自破,但強加在新批評之上的錯誤印象卻始終擺脫不掉。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新批評在"新時期"的文壇中主要局限于理論探討的范圍,運用新批評的理論方法對當下的文學現(xiàn)實做出切實評判的文章寥寥無幾。八十年代中后期,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后,心理分析學派、女權主義、讀者-反應論、神話學派、以及各種"后現(xiàn)代"理論學說一時興盛,新批評被迅速拋棄。無可否認,新的理論展開了文學研究的新角度、新層面,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研究可以用"‘面的開拓‘與‘點的掘進‘相結合"來概括。但研究的發(fā)展一定要拋棄對文學作品"文學價值"的評判嗎?我們進行文學批評不需要標準,而要服從"相對主義"的理念嗎?難道"新批評"的理論方法在今日中國已經(jīng)真的失去了它現(xiàn)實需要的土壤?

我認為,重新審視新批評,不僅為文學理論建設所亟需,而且可以幫助矯正時弊。本文不是對新批評及其在中國的接受做全面的回顧、分析,而是專注于其理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