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 同步練習(含解析)_第1頁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 同步練習(含解析)_第2頁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 同步練習(含解析)_第3頁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 同步練習(含解析)_第4頁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 同步練習(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一、選擇題1.“在15世紀早期這段異乎尋常的歷史中,……航海業(yè)以其杰出的技術和驚人的范圍,明確證明了中國在世界航海業(yè)中的領先地位?!蹦茏C明以上觀點的是A.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 B.鄭和下西洋 C.市舶司的設立 D.鄭成功收復臺灣2.明朝立國之后,以恢復華夏正統(tǒng)為己任,一改元朝威服天下的政策,奉行“以德睦鄰和諧周邊”的外交政策,致力修復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A.畢昇探索用膠泥刻字,發(fā)明活字印刷術B.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的空前壯舉C.戚繼光發(fā)明“鴛鴦陣”平定了倭寇之患D.葡萄牙人來到中國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3.明清時期,美洲作物的傳入引發(fā)了中國人舌尖上的革命。下列農作物是印第安人帶給中國的禮物是()A.葡萄 B.胡桃 C.占城稻 D.甘薯4.某學習小組以“古代跨越海洋的中外交流”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下面是他們搜集到的資料,其中符合主題的有(

)①論文:《論張騫鑿空西域對人類的貢獻》

②地圖:《鄭和下西洋》③圖片:《高僧鑒真東渡日本》

④視頻:《文成公主》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5.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燦爛的中華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友好鄰邦,使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淵源。下列事項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玄奘西行天竺

③鑒真東渡日本

④鄭和下西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1405-1433年,他率船隊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由此判斷該歷史人物是A.玄奘 B.鄭和 C.鄭成功 D.戚繼光7.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加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下列史實反映這一主題的是①文成公主入藏,②玄奘西行學佛法

③鑒真東渡日本傳佛④鄭和下西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8.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地名和廟宇,至今還保留著“三寶城”“三寶鎮(zhèn)”“三寶塔寺”等名稱,下面與這些名稱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張騫通西域 B.鑒真東渡 C.玄奘西游 D.鄭和下西洋9.請你為下列圖片確定一個合適的主題(

)A.民族英雄 B.中外交往的領路人C.科技創(chuàng)新的開拓者 D.走在時代前列的楷模10.明朝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實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斷,于是與倭寇勾結為亂。政府遣戚繼光等人平倭,同時逐漸放松對民間海外貿易限制,沿海形勢逐漸穩(wěn)定。材料表明,當時(

)A.東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倭患隔斷了中外商品貿易C.政府失去對民間貿易的控制 D.政策轉變促成倭患的解決11.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也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題材,下列詩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排序正確的是①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②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③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②④①12.搜集和整理資料、制作知識卡片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以下是某同學整理的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作用 B.起止時間 C.遠航次數 D.所到地區(qū)二、綜合題13.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合理吸收了世界先進文化,也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思想文明】材料一:子曰:“仁者愛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墩撜Z》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摘自習近平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1)從孔子的思想主張中你能汲取哪些智慧?用歷史事實證明馬克思的思想智慧“對人類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政治文明】材料二: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tǒng)一的大國……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時代來,顯然是進入了新的時代,他和他的統(tǒng)治機構,顯然比前一時代的封建國家起著較多的作用。因此,他創(chuàng)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的。后來延續(xù)二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變。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朝代?!段臑憽吨袊ㄊ贰?2)材料二中的“他”是誰?“延續(xù)二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指的是什么體制?材料三: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孫中山(3)材料中英國從中國學過去的“制度”是我國古代的哪一制度?該制度正式誕生的標志是什么?【經濟文明】材料四:如圖是古代的水利工程圖(4)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上述水利工程的興修有何共同意義?【文明交流】材料五:下圖是中國古代文明交流的使者。(5)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人的共同歷史作用是什么?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成祖)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鄭)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列傳?宦官一》材料二

三大航海家航?;顒颖容^表鄭和下西洋哥倫布到達美洲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時間1405-14331492-1504年1497-1498次數7次4次1次人數(每次)約27800人1000-1500人約160人船數大號寶船63艘(大小寶船共百余艘)17艘4艘(一說3艘)船只大小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折合公制長約151.8米,寬約61.6米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艦只四五十噸分別有120噸、100噸和50噸(1)由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鄭和遠洋航行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表中的數據說明了什么?(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15.封建時代的中國對外交流極為頻繁,國家政策、科學技術、經濟重心的變遷深刻影響著古代中國的對外交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材料二

兩宋時期,對外貿易活躍,著名的對外貿易海港多在南方,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政府在這里設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材料三

元朝統(tǒng)治區(qū)域遼闊,為加強同各地的聯系,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海上交通范圍也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與中國有貿易的國家達到140多個,許多西方人慕名而來。材料四

從對外關系上說,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動地位,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顯然轉變了……倭寇沿海騷擾,為南方各地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明清之際,西方資本主義已在興起,而中國的……專制者對于世界形勢一無所知。(1)根據材料,用史實說明唐朝時期中外的友好交往(陸路、水路各一例)。(2)請從經濟重心的角度分析宋代對外貿易海港為何“多在南方”?當時設立的“專門機構”是什么?(3)你知道哪位元朝時期慕名而來的西方人?試從科技的角度分析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的原因。(4)根據材料四,從隋唐到明清,中國的對外關系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基本解除了東南倭患的民族英雄是誰?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參考答案:1.B【詳解】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B項正確;麥哲倫不是中國的航海家,排除A項;市舶司是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排除C項;鄭成功收復臺灣捍衛(wèi)了國家領土的完整,不屬于航海的壯舉,排除D項。故選B項。2.B【詳解】根據題干可知,“奉行‘以德睦鄰和諧周邊’的外交政策,致力修復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指的是明朝時期發(fā)展對外友好關系的鄭和下西洋,B項正確;“畢昇探索用膠泥刻字,發(fā)明活字印刷術”屬于北宋科技成就,排除A項;戚繼光平定了倭寇之患是明朝中期反侵戰(zhàn)爭,不屬于友好交往,排除C項;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發(fā)生在1553年,且也不屬于明朝主動開展的對外友好交往活動,排除D項。故選B項。3.D【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甘薯是明朝時期從美洲引進的,選項D符合題意;葡萄、胡桃是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引入中國的,排除AB;占城稻是宋朝時期從越南引進的,排除C。故選D。4.D【詳解】為了宣揚明朝的國威和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經歷亞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故②正確;鑒真是唐朝著名僧人,為弘揚佛法,他六次東渡,終于到達日本。在日本除講授佛經外,還把唐朝的詩歌、書法、繪畫、雕塑、建筑等技術知識介紹到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③正確;張騫鑿空西域不是跨越海洋的中外交流;文成公主入藏屬于民族間的交往,排除①④。故選②③組合,排除ABC,D項正確。故選D項。5.D【詳解】①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與吐蕃之間的交流,不屬于中外文化交流,不符合題意;②玄奘西行天竺促進了中印之間的交往,符合題意;③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了中日之間的交往,符合題意;④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交流,符合題意。所以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6.B【詳解】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明朝前期,明成祖為了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派遣鄭和下西洋,鄭和于1405—1433年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B項正確;玄奘是唐代時期的高僧,他西行天竺取經,加強了中印文化交流,排除A項;鄭成功是明末清初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排除C項;戚繼光是明朝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沒有率船隊下西洋,排除D項。故選B項。7.B【詳解】依據題干“加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玄奘西行學佛法、鑒真東渡日本傳佛屬于唐朝時期的對外友好往來,②③符合題意;鄭和下西洋屬于明朝時期的對外友好交往的事例,④符合題意,②③④正確,B項正確;①文成公主入藏屬于內部交往,不符合題意,排除含有①的ACD三項。故選B項。8.D【詳解】鄭和原名馬三寶,明成祖賜姓鄭。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也促進了華僑移居東南亞國家,因此至今仍受到東南亞各國的紀念。D項正確;張騫通西域是漢朝,鑒真和玄奘都是唐朝的,排除ABC項。故選D項。9.A【詳解】圖片中人物分別是岳飛、鄭和、畢昇、戚繼光。岳飛抗金、戚繼光抗倭,維護國家利益,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發(fā)展與傳播做出貢獻,四人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A項正確;岳飛、畢昇與中外交往無關,排除B項;“科技創(chuàng)新的開拓者”不符合岳飛、鄭和、戚繼光,排除C項;岳飛抗金、戚繼光抗倭,無法體現走在時代前列的楷模,排除D項。故選A項。10.D【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分析可知,明朝時期實行“海禁”,導致了沿海居民生路被斷,從而和倭寇勾結,政府遣戚繼光等人平倭,逐漸放松對民間海外貿易的限制,使沿海形勢逐漸穩(wěn)定,當時政策的轉變促成了倭患問題的解決。D項正確;東南沿海的私商不是倭寇主力,排除A項;明朝時期還有官方的對外貿易,排除B項;“政府失去對民間貿易的控制”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11.C【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①反映的是唐朝的開元盛世,②反映的是明代的戚繼光抗倭,③反映的是秦統(tǒng)一六國,④反映的是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由此可知正確的時間排序應該是③①④②,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12.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沒有到達歐洲,D項正確;1405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海外的經濟文化交流,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13.(1)智慧:為政以德,關注民生;史實:馬克思主義誕生后國家無產階級運動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俄國十月革命后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2)人物:秦始皇;體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3)制度:科舉制;標志:隋煬帝設置進士科。(4)意義:方便交通運輸;有利于防洪灌溉;便利商品溝通。(5)作用: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驹斀狻浚?)智慧,根據孔子的思想主張“仁者愛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春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張德治、“仁”和“禮”等,因此孔子思想主張所體現的智慧有為政以德,關注民生。史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克思主義誕生后成為無產階級運動的指導思想,促進無產階級運動的蓬勃發(fā)展,俄國十月革命后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逐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對當時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2)人物和體制,據材料二“他創(chuàng)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變”“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朝代后來延續(xù)二千年之久的朝代”,結合所學可知,秦統(tǒng)一全國后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體制,適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需求和潮流,并且秦所建立的體制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因此材料中的“他”是秦始皇,“延續(xù)二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指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3)制度,根據材料“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所學可知,我國古代科舉制對英國考試制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材料中英國從中國學過去的考試“制度”是我國古代的科舉制。標志,根據所學可知,科舉制度是我國隋朝時期由隋文帝建立體系,隋煬帝發(fā)展推廣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標志是設置了進士科。(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三項水利工程體現了都江堰、隋唐大運河、靈渠,這些工程都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都促進了各地之間經濟發(fā)展和交流溝通,因此這些水利工程的共同作用是方便交通運輸,加強各地之間的聯系,有利于防洪灌溉,便利商品溝通,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不同地區(qū)之間的經濟交流。(5)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圖片內容體現了張騫、鑒真、鄭和三人,張騫是漢朝時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探險家,為中原地區(qū)和西域的溝通交流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鑒真東渡日本,促進中日經濟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促進我國與他國之間的聯系,因此材料所述三人的共同歷史作用是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14.(1)提高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和威望;顯示中國富強,加強與海外各國友好往來,發(fā)展海外貿易等。(2)明朝時期,我國的造船技術水平高超;航海技術高超;國家實力雄厚等。(3)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qū)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chuàng)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yè)作出了偉大貢獻?!驹斀狻浚?)根據材料“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可知鄭和遠航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顯示中國國力強大,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中外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