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部地理位置的年代及相關問題_第1頁
中國東北部地理位置的年代及相關問題_第2頁
中國東北部地理位置的年代及相關問題_第3頁
中國東北部地理位置的年代及相關問題_第4頁
中國東北部地理位置的年代及相關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東北部地理位置的年代及相關問題

從塞拉西亞盆地到黑龍江省盆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東北邊疆,也是自古以來的居住地。中國古代文獻關于東北的記載,可以追溯到非常古遠的年代,并且這些記載,是隨著東北各民族的發(fā)展以及他們與中原內(nèi)地的交往日益密切,隨著中原王朝對東北的管轄日趨完善而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具體。中國東北部這個地理方位概念,并非起于近代?!吨芏Y·職方氏》載:“東北曰幽州,其山鎮(zhèn)曰醫(yī)無閭”。這大概是關于東北方位的最早記錄。漢鄭玄注:“醫(yī)無閭在遼東”。唐賈公彥疏:“醫(yī)無閭在遼東,目驗知之。漢光武十三年以遼東屬青州,二十四年還屬幽州”。是漢唐以來都肯定先秦已形成的地理方位概念,中國東北部是包括遼東在內(nèi)的。關于東北民族與內(nèi)地的交往,最早見于記錄的是肅慎。肅慎,先秦文獻中又作息慎,稷慎,同名異書。今本《竹書紀年·五帝紀》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朝、貢弓矢”,此書固為偽作,而《史記·五帝本紀》也曾采用上古傳說,謂帝舜時“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北山戎、發(fā)、息慎”。劉宋裴骃《集解》稱:“鄭玄曰:息慎,或謂之肅慎,東北夷?!编嵭@一注解卻較上述傳說的史料價值還高,它有力的證明漢代人是把肅慎看作東北夷,并且證明《后漢書》、《三國志》稱漢晉間挹婁是肅慎的后裔,在當時必有可靠的文獻依據(jù)?!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也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晉郭璞注:“今肅慎國去遼東三千余里”。盡管《山海經(jīng)》的成書年代①以及它關于肅慎的記載,在學術界不無爭議,然而不咸山今名長白山,而肅慎的后裔如挹婁、勿言、靺鞨、女真等的分布,始終以長白山為一個重要中心,這些是無可置疑的,證明《山海經(jīng)》雖頗多神話色彩,但反映了兩千多年前人們的地理知識,仍有一定史料價值。中國東北部地理位置概念起于如此古遠的年代不是偶然的。上已引述,東北古族肅慎的名稱,據(jù)《史記》可追溯到虞舜時代,而西周初肅慎列于“王會”以及在此以后肅慎與中原的交往,都見于儒家經(jīng)籍與先秦古史的記載,歷來為學者所征信?!蹲髠鳌氛压拍暧涊d周景王曾聲明:“乃武王克商……肅慎、燕、毫,吾北土也”。說明西周肅慎對中原天子的臣服與中原的交往是信而有征的。到戰(zhàn)國時,中國經(jīng)歷了一個由諸侯割據(jù)混戰(zhàn)走向統(tǒng)一的長期過程。與這個大一統(tǒng)過程相適應,當時地理學著作如《禹貢》、《職方氏》等篇即已將全國劃分為九州。托古“圣人”來闡述當時全國統(tǒng)一行政劃分的理想,而《職方氏》更以八方(即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配九州,使區(qū)域與方位更加明確。東北古族如山戎、東胡等也在這一時期的歷史活動中出場,燕卻東胡,筑長城,自造陽(今河北懷來)至襄平(今遼寧遼陽市)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行政管轄及于遼河兩岸。所以,醫(yī)無閭在當時全國五大山鎮(zhèn)中居東北山鎮(zhèn),遼水在《呂氏春秋》中也居于當時所知全國六大水系之一,而遼東地區(qū)在形成中國統(tǒng)一地理概念的最初階段即已包括在東北部范圍以內(nèi)。先秦經(jīng)史及百家言論關于當時東北地區(qū)的記載雖然比較零散,但為研究者所珍重。另一方面由于當時關于東北的知識尚在朦朧簡略階段。文字書寫也很困難,在司馬遷《史記》中反映出來僅有燕設五郡的史實及肅慎、扶余、東胡、烏桓、山戎諸族名稱,這些記述大體上反映了先秦時代關于東北史地民族的知識水平。文獻不足,使得今日研究東北上古歷史感到困難,有的甚至否認東北有過肅慎族的存在,更不承認挹婁、勿吉等是肅慎的后裔。幸好考古學為我們提供了東北先民的物質遺存,物質文化往往補充了文獻的不足或為文獻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證明,肅慎在東北的存在經(jīng)考古材料與文獻互相印證,多數(shù)學者認為可以肯定,而《后漢書》,《三國志》敘述挹婁人為肅慎后裔也是可靠的。這些都說明,我們研究東北史,尤其是研究先秦東北史,必須重視文獻材料與考古材料的比較研究,取其互相補充。目前在這一方面雖已取得不少成績,還有待進一步努力。西漢在東北除繼燕秦設置了遼東、遼西郡之外,玄菟郡前漢大部分在今遼吉境內(nèi),后漢則基本上在今蘇子河及其西北。另一方面,鮮卑、烏桓、夫余、挹婁等古代民族與漢朝的交往頻繁,漢朝對這些民族地區(qū)的政策與管轄也逐漸形成了一定之規(guī)。其中尤其在東漢曾設立了遼東屬國以管轄定居在遼東、遼西兩郡之內(nèi)的烏桓與鮮卑人,使之與漢人雜處。都尉既“主蠻夷降者”,又“治民比郡”,是后漢對于安置在郡縣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管轄制度較前漢有所發(fā)展,而這個制度同樣在東北實施了。由于漢朝對東北的行政管轄較燕秦更加鞏固而東北各族與中原的關系也有發(fā)展,因而漢對東北的了解較先秦有一個很大的增長。比如《漢書·地理志》對遼東、遼西、玄菟等郡縣的名稱、治所、設官、山川以及戶口、物產(chǎn)、鹽鐵、風俗習慣等記載都比較具體,兩漢書對東北各族如烏桓、鮮卑、夫余、挹婁等民族的族源、社會組織、風俗習慣、語言以及這些民族與漢朝的關系,他們相互間的關系都作了輪廓鮮明的記載。還值得重視的是,成書于兩漢時期的古辭典、古字典《爾雅》、《說文解字》對許多事物和語詞的解釋,都有涉及東北的內(nèi)容。楊雄《方言》更有不少關于漢代東北漢語方言的記載。另外《水經(jīng)》和《漢書·地理志》雖可能有繼承關系,究竟是兩種不同的著作,《水經(jīng)》關于大小遼水及遼西各水道的記述,也反映了漢代人們對東北地理知識的提高??傊?如果我們認為先秦對東北史地的了解與記載過于簡略,則兩漢已形成比較的系統(tǒng)、比較具體的知識,這是后世對東北史地知識不斷增長的一個堅實基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結局是形成三國鼎立。西晉短暫統(tǒng)一,“八王之亂”卻又使全國陷入大分裂,尤其是中國北部,經(jīng)歷百多年混戰(zhàn),才由北魏統(tǒng)一,從而形成南北朝對峙。紛亂如此頻仍,前后經(jīng)歷約四個世紀。然而,這一時期并非只有民族仇殺,百業(yè)凋敝;另一方面,也是民族間大交往進而自然同化與文化上有重大成就的時期。全國如此,東北也是如此。此期間,文獻關于東北的記載,較之兩漢大有發(fā)展。究其原因:第一,在全國戰(zhàn)亂頻繁之際,東北卻相對安定,成為內(nèi)地流民避難安身的場所,因而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和知識分子,經(jīng)濟文化都得到了顯著發(fā)展。其中書傳所稱,先有公孫度、公孫康雄據(jù)遼東時的管寧、陋原、王烈,是流民中享有全國名望的知識分子;后有鮮卑慕容氏積極招納流民,設置僑郡進行安輯。不僅如此,慕容氏還尊禮流民中的望族,重用其中許多人。自晉到南北朝,遼東土著望族公孫氏、李氏、晉代居官玄菟而定居遼西的昌黎韓氏,流民望族裴氏、封氏、高氏等在當時門閥政治中都有顯赫地位。直到隋唐,如李密以大貴族投身瓦崗起義,為一般人所共知,此人祖貫即遼東李氏;大文學家韓愈,因其祖貫為昌黎韓氏,故有韓昌黎的稱號。東北地區(qū)文化水平的提高,自然有利于關于東北的知識的增進。第二,自公孫氏自置平州,稱州牧,東北實際上脫離幽州自成一大區(qū)域。西晉統(tǒng)一全國,仍在東北置平州,以刺史兼東夷校尉治襄平。兩晉之際,慕容廆、慕容皝父子打起“勤王仗義”旗號,奉晉朔,受晉官爵仍保持晉平州牧官號,而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后來慕容皝稱帝,號前燕,慕容垂建后燕,馮跋以漢人繼燕國號稱北燕,都是以龍城(今朝陽市)為政治中心,文獻不僅有起居注,后燕、北燕都曾修史。而慕容廆,本人“著家令數(shù)千言”。慕容皝“親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制《典誡》十五篇”。慕容雋“凡著述四十余篇”。這些著作雖是以為政治國之道告誡子孫或童子入學課本,卻也證明慕容貴族文化程度較高,并且都是注重文獻的。這些文獻材料雖早已亡佚,我們從唐朝修《晉書》中仍可窺測它們的面貌。第三,東北各族的交往與民族間斗爭自兩晉以來即頻繁又復雜。至北魏,在東北置營、平兩州,營州治龍城(又名柳城②、和龍),成為東北各族交往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此時勿吉、室韋(失韋)、契丹、庫莫奚等都已走上中國歷史舞臺。而夫余、烏桓則逐漸消失,或則漢化,或則淹沒在其它民族之中。交往與斗爭的頻繁復雜,而見于文獻記錄的事跡越來越多。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地理學著作,于東北史地民族的記述,視野較以往大為開闊。自東漢滅亡,撰修東漢一代史書的著作家輩出,而劉宋范曄總其成修《后漢書》,其中《東夷傳》大致是東北民族史的專章;范曄沒有來得及完成《后漢書》即被殺,梁劉昭為范曄作注時取晉司馬彪所作《續(xù)漢書》志補入,其中《郡國志》于遼東、遼西、玄菟郡的記述是我們研究東漢時東北三郡的主要依據(jù)。晉陳壽《三國志》及劉宋裴松之《注》,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其中于公孫氏始末及東北各族的記載為我們研究漢末及三國時期東北史提供了第一手記載。其他兩晉以來,修晉書的不止一家,唐朝官修《晉書》,僅唐太宗詔書中提到前人所撰晉代史書即有十八種之多,這些著作為唐修《晉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雖在唐朝修史之后全部散佚,其中有涉東北的內(nèi)容也還偶而見于古人征引。至于北朝歷史如魏收《魏書》是今日所見中國古代文獻第一個記述室(失)韋、勿吉等民族和難河、捺水(均指今嫩江)及太彌河(今洮兒河)、完水(今黑龍江)等黑龍江流域各河道的。此外,沈約《宋書》也頗涉及東北史事。兩晉南北朝地理學空前發(fā)達。當時所修全國總志,如晉《太康地志》,酈道元注《水經(jīng)》引作《太康地記》,張守節(jié)、司馬貞注《史記》作《地理志》,大概是指同一種書?!缎绿茣に囄闹尽分洝稌x太康土地記》十卷,即指《太康地志》。另外還有《太康州縣名》五卷??傊局?王隱《晉書》被《晉書·王隱傳》貶為“文辭鄙拙,蕪舛不倫”,大概質量欠佳,但其中《地道記》沈約撰《宋書》,劉昭注《續(xù)漢書》,魏收修《魏書》,酈道元注《水經(jīng)》都引為依據(jù),其史料價值與《太康地志》相匹。以上幾種晉代全國總志,無疑是包括平州郡縣在內(nèi)的,原書早已散佚,而今日我們能看到的史書涉及晉代東北地理的原始材料都是出于這些著作。其它如郭璞注《山海經(jīng)》,于夫余、肅慎等東北古族的地理位置注解都很準確,而闞骃《十三州志》和《魏土地記》關于東北的內(nèi)容,都為酈道元《水經(jīng)注》所征引。其它如陸澄、任昉等都是地理學名家,他們的著作號集大成,當有涉東北,現(xiàn)在無從詳考。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幾部內(nèi)容大體上可以稱作東北史專著的史書。金毓黻先生在《東北通史》卷一《東北史之范圍與分期》一節(jié)中敘述了“屬于東北之專史有成史可考者”共二十種,其中有六種肯定作于東晉南北朝時期,《肅慎國記》成書時代難斷,暫可視為這一時期作品③,現(xiàn)將金先生原文加以標點符號轉引如下:1.《肅慎國記》,不詳卷數(shù)及撰人。按,此書已佚,惟唐雍公叡《翰苑注》、《史記正義》、《太平御覽》(卷七八四)皆引之。2.《燕記》,燕杜輔撰。3.《燕書》,二十卷,后燕范亨等撰。4.《后燕書》,三十卷,后燕董統(tǒng)撰?!端鍟そ?jīng)籍志》:“《燕書》二十卷,記慕容雋事,偽燕尚書范亨撰?!薄妒吠āふ贰菲?“前燕有《起居注》,杜輔全錄以為《燕紀》。后燕建興元年,董統(tǒng)受詔草創(chuàng)后書,著本紀并佐命功臣王公列傳,合三十卷,……其后申秀、范亨各取前后二燕,合成一史?!?.《燕書》,后燕封懿撰?!段簳し廛矀鳌?“仕慕容寶敗,歸魏,魏以為給事黃門侍郎。太祖問以燕氏舊事,懿應對疏慢,坐廢于家。懿撰《燕書》,頗行于世。”6.《燕志》,十卷,后魏韓顯宗撰?!端鍟そ?jīng)籍志》:“《燕志》十卷,記馮跋事,魏侍中高閭撰?!薄段簳ろn麒麟傳》:“子顯宗,撰馮氏《燕志》十卷。高祖謂顯宗曰:“見卿所撰《燕志》,大勝比來之文”。《史通·正史》篇:“韓顯宗記馮氏”。按:茲據(jù)《魏書》及《史通》,定是書為韓顯宗撰,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謂高閭以侍中監(jiān)修史事,故以名歸之。其說是也。又按:以上四書皆佚,惟尚有佚文可考。7.《十六國春秋·前燕錄、后燕錄、北燕錄》,魏崔鴻撰。按:此書已佚,《太平御覽》、《通鑒考異》皆引其佚文。又,清湯球輯補本《十六國春秋》一百卷,頗有依據(jù);至通行一百卷本,則為明人偽作,非原書也。以上七種史書都已散佚,而唐修《晉書》前燕、后燕、北燕各《載記》,都是以此為依據(jù)的。隋朝統(tǒng)一全國,即把修史當作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種手段,隋文帝曾下令禁私家修史。然而它的國祚短促,制度草創(chuàng)而已。到唐朝,國史館置于宰相監(jiān)督之下,史官各有所司,各種記載都比較完備,這是它的長處。另一方面,魏晉南北朝時期私人修史成風,至唐代幾乎被禁絕,這也是中國古代史學的一大損失。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下詔設局修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貞觀二十年(646年)又下詔重修《晉書》,總計貞觀時官修諸史如下:《晉書》,一百三十卷房玄齡等撰。以上除《晉書》有志,余五史均缺。貞觀十五年(641年)又詔令于志寧等人撰修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志,先后由令孤德棻,長孫無忌監(jiān)修,歷十五年至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才成書上奏,編入《隋書》成為《隋書》諸志,實際上在當時又以《五代史志》為書名單獨刊行。除以上奉詔撰修諸史之外,李延壽取南北朝各史加以刪削,撰成《南史》、《北史》?!赌鲜贰窞樗巍R、梁、陳四朝通史,《北史》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六朝通史。由此可見,唐初于前朝史書的撰修是非常重視的,其中有些不涉東北史事,而《晉書》、《北齊書》、《北史》、《隋書》關于東北歷史、地理和民族的記載,頗有可征?!端鍟?、《北史》對東北民族的記述,較之《魏書》又進了一步,比如勿吉在《魏書》中有傳,而勿吉分七部以及七部名稱、方位始見于《北史》,勿吉至隋代稱為靺鞨,《隋書·靺鞨傳》記靺鞨七部名稱、方位與《北史》大體相同。室韋在《魏書》中作失韋,有傳,而《北史》改作室韋,有五部之分,且名稱方位都與隋書相同?!侗笔贰飞w取材于《隋書》,或與《隋書》依據(jù)相同材料。這些事例都說明隋唐之際對東北民族的了解較北魏大有增進。其它如張守節(jié)、司馬貞注《史記》,顏師古注《漢書》,李賢注《后漢書》,都卓然成為一家,與原書同垂后世,其中對東北史地的注釋,都有助于對原書的理解。這些注家,都是私人著述。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唐初對以往幾朝所積累有關東北史地民族的資料的整理與記載,有足可稱述的成績。而唐朝當代歷史文獻,涉及東北的部分,內(nèi)容更加豐富。這是和唐朝在東北行政管轄制度的發(fā)展以及東北各民族自身的發(fā)展分不開的。唐朝在民族地區(qū)廣泛設立了“羈縻州”,《新唐書·地理志》七下載其制度是:“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此即后世土司制度的雛型。其中東北地區(qū),于契丹八部地區(qū)設松漠都督府,奚五部地區(qū)設饒樂都督府,靺鞨地區(qū)設渤海都督府與黑水都督府。唐初設營州都督府駐柳城,此即東北“邊州都督”,由朝廷命官控制整個東北。開元五年(717年)在營州設平盧軍節(jié)度使,七年升節(jié)度使,除主持東北軍事,東北各民族兼受節(jié)度;開元二十八年平盧節(jié)度使“兼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jīng)略使④”。遼東地區(qū)則設置安東都護府,都護由朝廷任命。其余,在室韋地區(qū)有室韋都督府,但管轄范圍不明確。東北各民族社會在唐朝發(fā)展較為顯著的渤海,此為肅慎系統(tǒng)各族中最早建立的政權。歷代渤海王都受唐朝封號,仍為唐渤海都督、忽汗州刺史,是唐朝東北蕃籬。安史之亂以后,渤海發(fā)展到極盛,擁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在各方面都仿唐朝制度,有文字,有冑子學,有出色的知識分子,號為“海東盛國”。按說渤海應有自身的歷史文獻,但古時不見著錄與流傳,至今地下也沒有發(fā)現(xiàn),這是令人不解的。黑龍江中下游和東流松花江地區(qū)是黑水都督府所轄黑水十六部,一方面有唐朝所派長史到黑水都督府進行監(jiān)督,另一方面黑水十六部中拂涅、鐵利、虞婁、越喜等都直接向唐朝朝貢。分布在嫩江和興安嶺地區(qū)的室韋各部也直接派人到唐朝朝貢。至于契丹、奚與唐朝許多重大事件都有密切關系,唐末契丹的興起,以及五代時契丹成為統(tǒng)治東北和華北的王朝,更是中國史與東北民族史上的大事。唐代東北各民族的發(fā)展以及它們與唐朝關系的發(fā)展,也是唐朝對東北更加關心,文獻對東北的記載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還有,自隋煬帝遼東之役,到唐太宗、唐高宗遼東之役,都是隋唐兩代有全國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唐代安史之亂的罪魁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在東北起家的大軍閥。東北各民族都深深被卷入這些歷史事件當中,而有些東北民族中的貴族成為全國性政治人物,如靺鞨人李謹行、李多祚、契丹人李光弼等。上述諸役、安史叛亂以及其后的蕃鎮(zhèn)割據(jù),自然在唐代歷史文獻中都有顯著地位。唐朝的當代文獻記載比較以往任何朝代都要完備。記皇帝活動的《起居注》自古有之,政府活動由宰相撰《時政記》起源于唐朝,每一代皇帝死后由繼位者指定宰相修《實錄》的制度也是唐朝定型。此外,政府各部門還有專職記事,全國史地資料也注意隨時搜集。比方全國各郡每三年(后改五年)要向兵部職方郎呈送地圖,鴻臚寺要向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使者訪問其政治組織,社會狀況,風俗習慣,山川物產(chǎn),道里遠近等。所以,唐朝歷代帝王實錄和姚思廉、長孫無忌、吳兢、韋述等所修國史,編年、紀傳兩種體裁都很完備,見于《新唐書藝文志》著錄。這些實錄與國史,我們已無法看到,可是五代與宋朝人修《唐會要》,兩《唐書》,《通鑒.唐紀》及其《考異》,以及《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類書,都從其中取材,我們今日從唐人及五代、宋人著作中看到關于唐代東北的豐富資料,有些就是間接看到了唐朝國史與唐實錄。唐官修書發(fā)達,并不是沒有私人著述。當代史事的私人著述保存至今和見于古人征引有涉東北史事的頗值得注意,而唐人詩文,有清代總輯《全唐文》、《全唐詩》,還有一些唐人文集得以保存至今。這些唐人著作中的東北史料,雖不斷有人引述,系統(tǒng)地進行發(fā)掘整理則還不夠。唐人專以東北歷史為對象的著述,見于《新唐書·藝文志》的僅有“張建章《渤海國記》三卷”一種,此書宋人著作尚有征引,大概在宋代即已亡佚。其它如張楚金《翰苑》有雍公叡注,作者和注者都是唐代人。金毓黻《遼海叢書》收入第八集,提要說:“楚金名見兩唐書忠義傳,歷仕高宗、武后,所著《翰苑》三十卷,著錄《新唐書·藝文志》。日本流傳殘本一卷,為《蕃夷部》,記烏桓、鮮卑、夫余、高麗、肅慎諸蕃,皆屬遼東故實。其文如《事類賦》,而雍公叡為之注,內(nèi)藤湖南博士考之詳矣。此書經(jīng)傳寫,訛奪滿紙,茲檢原書為之是正,其書無可檢者則闕之”唐代的地理書也很發(fā)達,全國總志在唐代曾幾經(jīng)修撰,其中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圖在宋代即已亡佚,其志書則是現(xiàn)在基本完好地保存的一部最古的全國總志。可惜原缺六卷,即包括河北道營平等州,清代嚴觀自《太平寰宇記》等書輯文撰《元和郡縣補志》有營平等州,即非原作又缺安東都護府?,F(xiàn)在所能見到唐人地理著作有涉東北地理的,以賈耽《皇華四達記》為最重要。此書記道里的部分收錄于《新唐書·地理志》七下,所以現(xiàn)在一般稱作賈耽《道里記》。過去,《滿洲歷史地理》以為這是從《四夷述》中摘錄,出于誤解?!缎绿茣に囄闹尽份d賈耽地理學著作共六種:“賈耽:《地圖》十卷,又《皇華四達記》十卷,《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六卷,《貞元十道錄》四卷,《吐蕃黃河錄》?!薄杜f唐書·賈耽傳》:“耽好地理學,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還者,必與之從容訊其山川土地之終始。是以九州之險夷,百蠻之土俗,區(qū)分指畫,備究源流?!?貞元)十七年,又撰成《海內(nèi)華夷圖》及《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表獻之曰:‘…謹令工人畫《海內(nèi)華夷圖》一軸,廣三丈,縱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百里,別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縮四極于纖縞,分百郡于作績,宇宙雖廣,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覽之咸在目。兼撰《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國以《禹貢》為首,外夷以《班史》發(fā)源,郡縣紀其增減,蕃落敘其盛衰。……其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古今殊文,執(zhí)習簡易。’”可見此兩者為一圖一書互相配合,在中國地理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豆沤窨h道四夷述》宋王應麟《玉海》或引作《古今四夷述,或作《四夷述》。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或引作《古今四夷述》,或作《古今郡國志》,都是簡稱。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說:“《郡國縣道四夷述》,宋初猶多見稱引,今共鈔出《御覽》七條,《寰宇記》四十七條,皆《郡國縣道記》,惟黑衣大食一條乃《四夷述》云?!蹦眠@些輯文對照《道里記》文字,毫無共同之處。其中關于東北的幾條,有的頗富有史料價值,然而與《道里記》純記里程,體裁迥然兩類。宋曾公亮《武經(jīng)總要》中所引《皇華四達記》,與《新唐書》所錄《道里記》文字相同,從而證明《道里記》是從《皇華四達記》中錄出。其中記入“四夷”的道里共七道,第一道記營州經(jīng)遼東城(即漢囊平,今遼陽市)到渤海王城(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和南黑水靺鞸的陸上交通路線,第二道記從登州東北海行經(jīng)鴨綠江至渤海王城的海上交通交路線?,F(xiàn)在拿賈耽所記與實地核對,可以說既簡明又準確。賈耽從貞元九年以后作宰相前后十三年,《新唐書·賈耽傳》說他“嗜觀書,老益,尤悉地理”,他那種認真研究文獻,又以宰相之尊親自進行調(diào)查的治學精神是值得稱道的。還有杜佑《通典》,是流傳至今的一部最古的政書,此書詳于典章制度的因革,其中州郡,邊防兩典頗保存了一些東北地理與民族的資料。唐人類書如《北唐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中的有關材料,也是研究者所重視的?!稌分?始于唐代。據(jù)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