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接受聲音的歷時考察_第1頁
用耳接受聲音的歷時考察_第2頁
用耳接受聲音的歷時考察_第3頁
用耳接受聲音的歷時考察_第4頁
用耳接受聲音的歷時考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用耳接受聲音的歷時考察

在漢語中,“耳”和“聽”是指“聽”、“聽”和“聽”的詞??疾焖鼈儚墓诺浇竦陌l(fā)展脈絡(luò)和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分布,比較異同,可更清楚地認(rèn)識它們之間的淵源關(guān)系。首先考察“聽”、“聞”、“聆”在上古時期的使用情況?!奥牎?《說文·耳部》:“聼,聆也?!倍巫?“凡目所及者云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遍而耳所及者云聼。如聼天下、聼事是也?!奔坠俏膹亩鷱目?表示一用口說,一用耳聽。小篆作從耳從?!罢?得也。耳得聲為聽?!狈灿枚涓惺苈曇艚栽宦?聽的對象為自然界中的一切聲音。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但我們考察先秦西漢的五種代表性典籍《論語》、《左傳》、《孟子》、《韓非子》、《史記》中的用例,發(fā)現(xiàn)“聽”的對象絕大多數(shù)局限于言語、訓(xùn)誡、議論、觀點(diǎn)、意見等。如:《論語·公冶長》:“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薄睹献印とf章上》:“三年,以聽伊尹之訓(xùn)己也,復(fù)歸于亳?!薄俄n非子·八奸》:“何謂流行?曰:人主者,固壅其言談,希于聽論議,易移以辯說?!薄妒酚洝垉x列傳》:“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聽”在上古本義與引申義“聽從”之間的界限難以決然劃清,必須結(jié)合具體的上下文語境加以判斷?!奥牎痹凇蹲髠鳌分泄渤霈F(xiàn)148次,明確斷定為“用耳朵感受聲音”意義的僅為15次,約占10%。其余90%的用例既可理解為本義,也可理解為“聽從”義,根據(jù)上下文來判斷其意義。當(dāng)然一些固定格式也可以幫助我們判定其本義和引申義的區(qū)別。如,在《左傳》中多次出現(xiàn)“唯命是聽”、“唯命是從”的固定表達(dá),“聽”與“從”相互映襯,表達(dá)的是同一概念。從而可斷定其為“聽從”義。從語法功能來說,“聽”可以單獨(dú)作謂語,也可以帶表示各種聲音的受事賓語,但一般不帶表人的賓語。“聽”的本義可分析為“+[用耳朵]”“+[接觸]”“+[聲音]”三個區(qū)別性特征(即義素),從而決定了與之搭配的受事賓語主要是音響,而不是人這個本體。“聞”也是常用的“聽類詞”,出現(xiàn)頻率很高。《說文·耳部》:“聞,知聲也?!倍巫?“往曰聽,來曰聞。《大學(xué)》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曛?為令聞廣譽(yù)?!倍巫⒌慕忉屖菑穆犜捜说慕嵌榷?。用耳朵去感受聲音為“往”,是一種主觀行為;而接受到聲音為“來”,即“知聲”,是客觀刺激所引起的反應(yīng)或結(jié)果。“聞”的本義指“聽見”。它包括了“聽”的動作和結(jié)果,語義重心更偏于結(jié)果?!抖Y記·中庸》:“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聞”指結(jié)果?!奥劇焙罂蓭Ц鞣N受事賓語,或具體,或抽象,酌舉數(shù)例。如:《左傳》哀公七年:“及范門,猶聞鐘聲。大夫諫。不聽。”《韓非子·難三》:“鄭子產(chǎn)晨出,過東匠之閭,聞婦人之哭,撫其御之手而聽之?!薄墩撜Z·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薄睹献印ち夯萃跸隆?“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史記·高祖本紀(jì)》:“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dāng)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薄奥劇笔莻€多義詞,本義是“用耳朵感知聲音”,并由此引申出其他意義。值得一提的是由感知聲音而引申出“鼻子接受外來的氣味”一義。如:《尚書·酒誥》:“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罔愛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王強(qiáng)問之,對曰:‘頃嘗言惡聞王臭?!庇帧妒^》“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國語·周語上》“芳馨不上聞于神?!毕鄬τ谄渌饬x,其使用頻率不是很高?!奥狀愒~”中另一個成員“聆”在先秦典籍中未見用例?!赌印肪硪?“農(nóng)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息于聆缶之樂。”《墨子間詁》卷一:“畢云‘聆’當(dāng)為‘瓴’。……王云:“今本墨子作‘聆缶’者,‘聆’乃‘’字之訛,‘’即‘瓴’字也,但移瓦于左,移令于右耳?!w墨子書‘瓴’字本作‘’,故今本訛作‘聆’,諸類書訛作‘吟’,而缶字則皆不訛也?!睋?jù)此,我們可知此處的“聆”是“瓴”(一種樂器)的訛寫。“聆”指“聽”義僅見于西漢揚(yáng)雄著《法言·五百》:“聆聽前世,清視在下,鑒莫近于斯矣?!鼻摇榜觥薄奥牎边B用?!榜觥痹诳谡Z中的使用情況,由于沒有文字記載,只能存疑。東漢至隋,“聽類詞”的分布及用法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變化之一,“聆”的用例開始增多,但帶有濃郁的書面語色彩;之二,“聽”的用法進(jìn)一步發(fā)展?!奥牎痹诔欣^上古用法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發(fā)展完善。如《論衡》卷第八:“而以刺虎稱,謂之勇,不可聽也?!庇志矶?“從門應(yīng)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庇志矶?“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試聽之?!薄端焉裼洝肪硎?“此鳥,白日見其形,是鳥也;夜聽其鳴,亦鳥也;”又卷十六:“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顏氏家訓(xùn)》卷二:“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又卷六:“狐之為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后敢渡?!薄妒勒f新語》卷上之上:“管弦繁奏,鐘、夔先聽其音?!庇志砩现?“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薄洱R民要術(shù)》卷七:“神之聽之,福應(yīng)自冥?!薄奥牎弊髦^語時,可受副詞“極”、“輒”的修飾。如《論衡》卷三十:“其論說始若詭于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以筆著文,亦如此焉?!薄秴菚と弥鱾鳌放崴芍⒁断尻栍洝?“李衡……漢末入?yún)??!髧L為諸葛恪司馬?!”徽D,求為丹陽太守?!饷坑渭?妻輒不聽?!笨梢姟奥牎钡恼Z法功能在逐漸加強(qiáng)。伴隨著漢語詞匯復(fù)音化進(jìn)程的加快,這一時期頻繁出現(xiàn)“聽”與別的單音詞的固定組合,如“竊聽”、“駭聽”、“諦聽”等。如:《晉書·良吏傳》:“時武陵太守戴昌亦善談?wù)?與京共談,京假借之,昌以為不如己,笑而遣之,令過其子若思,京方極其言論。昌竊聽之,乃嘆服曰:‘才不可假?!薄赌鲜贰肪硎?“每夜,使湛之自執(zhí)燭,繞壁檢行,慮有竊聽者?!薄妒勒f新語》卷上之下:“每當(dāng)至講時,輒竊聽?wèi)舯陂g。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諸生敘其短長?!庇?“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薄段簳肪砹?“十一月,疾甚,敕子侄等曰:‘諦聽吾言。聞曾子有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同一時期的漢譯佛經(jīng)中,也大量出現(xiàn)這種固定組合。如:《大正藏》02冊《阿含部》下:“長者。彼七子緣是功德。諸善功德皆悉具足。諦聽彼七子所因功德諸善所獲果報?!庇帧栋⒑俊飞?“愿聞七法。蓋何施行。佛言諦聽?!薄洞笳亍?4冊《本緣部》下:“王者如佛,寶藏如法。愚癡羌者猶如外道,竊聽佛法,著己法中,以為自有……”“聞”表示“聽見”、“聽說”義時,仍舊保持著上古時期的用法及適用范圍。如:《論衡》卷第八:“聞用精者,察物不見,存道以亡身?!庇?“夫鶴鳴云中,人聞聲仰而視之,目見其形。耳目同力,耳聞其聲,則目見其形矣?!庇志矶?“及岸賈聞之,索于宮。母置兒于褲中,祝曰:‘趙氏宗滅乎?若當(dāng)啼?!薄端焉裼洝肪矶?“其同郡人婦死已數(shù)年,聞而往見之,曰:‘愿令我一見亡婦,死不恨矣?!庇志矶?“此后每夜輒聞若雷若風(fēng),四十許日,百姓相見,”《顏氏家訓(xùn)》卷第二:“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又卷六:“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薄妒勒f新語》卷上之下:“未至發(fā)所,道聞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回車往治之。”又卷下之上:“裴方向壁臥,聞王使至,強(qiáng)回視之?!薄洱R民要術(shù)》卷第六:“量雛欲出之時,四五日內(nèi),不用聞打鼓、紡車、大叫、豬、犬及舂聲?!薄奥勔姟钡慕M合漸漸多起來,表示聽說和看見、聽說和看見的事情之義,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為并列結(jié)構(gòu),還沒有凝固成一個詞。如《論衡》卷第十三:“況庸人無篇章之業(yè),不知是非,其為閉暗,甚矣。此則土木之人,耳目俱足,無聞見也?!薄端焉裼浶颉?“若此比類,往往有焉。從此觀之,聞見之難,由來尚矣?!薄奥勔姟北硎尽奥犝f和看見”義?!墩摵狻肪淼诎?“然則耳目所聞見,不過十里,”《顏氏家訓(xùn)》卷二:“吾生于亂世,長于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薄奥勔姟北硎尽奥犝f和看見的事情”,均是并列結(jié)構(gòu)的短語?!榜觥?《說文·耳部》:“聽也。從耳令聲?!薄稄V雅》:“聆,以耳取聲?!薄墩f文》“聆”、“聽”互訓(xùn)。東漢以后,“聆”的用例逐漸多起來。如:《風(fēng)俗通義·正失》:“明公既為鄉(xiāng)里,超然遠(yuǎn)覽,何為過聆晉語,簡在心事乎?”《漢書》卷一百上:“妣聆呱而刻石兮,許相理而鞠條?!?可以對比應(yīng)劭的注釋:應(yīng)劭曰:“妣,叔向之母也。石,叔向之子也。聽其啼聲刻,知其后必滅羊舌氏?!?《晉書》卷五十一:“聆鳴蜩之號節(jié)兮,恐隕葉于凝露?!薄端螘肪砹?“丙寅,詔曰:‘賞慶刑威,奄國彝軌,黜幽升明,辟宇恒憲。故采言聆風(fēng),式觀侈質(zhì),貶爵加地,于是乎在?!薄蛾悤肪砣?“既聽春鳥,又聆秋雁,未嘗不促膝舉觴,連情發(fā)藻,且代琢磨,間以嘲謔,俱怡耳目,并留情致?!辈贿^,“聆”與“聽”在使用語境和意義、適用對象上還是有區(qū)別的。從意義上來說,“聆”特指仔細(xì)地聽。段玉裁注《說文》:“聆者,聽之知微者也。”要知微,非仔細(xì)聽不可。因此,在聽的過程中帶有品味、辨別的意味。這是“聆”這一義位的隱性義素,只有在與別的詞語組合以后才顯現(xiàn)出來。如《太平經(jīng)合?!肪硭氖?“真人傳書,付有德之君,審而聆吾文言,立平立樂,災(zāi)異除,不失銖分也。”又卷四十三:“諾。子詳聆吾言而深思念之,臣有忠善誠信而諫正其上也,君不聽用,反欲害之……”又卷五十:“聆聲音以知微言,占吉兇……”而“聽”的義域沒有限制,更具有廣義性。例子從略。從使用語境來看,“聽”具有更大的自由度,運(yùn)用于各種文體的語料,是“聽類詞”中的最基本詞。而“聆”多局限于正史、駢賦文體。我們考察了這一時期的九十多部典籍,其中《北齊書》、《北史》、《陳書》、《風(fēng)俗通義》、《漢書》、《后漢書》、《淮南子》、《晉書》、《梁書》、《南齊書》、《南史》、《千字文》、《宋書》、《太平經(jīng)》、《魏書》、《文心雕龍》、《文選》、《周書》等有“聆”的用例。而那些口語體或語言文白夾雜的典籍中很少用“聆”。從范圍來看,“聽”適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聲音,沒有什么限制;而“聆”帶有品味、辨別的意味,其適用對象一般都是美的、好的聲音,尤其是對音樂,必須通過細(xì)聽來感受其中之美,故此種場合多用“聆”。如《北齊書·文苑傳》:“每結(jié)思于江湖,將取弊于羅網(wǎng),聆代竹之哀怨,聽出塞之嘹朗,對皓月以增愁,臨芳樽而無賞?!薄逗鬂h書》卷八十九《張衡列傳》:“聆廣樂之九奏兮,展泄泄以肜肜。”《晉書》卷二十二《樂》上:“魏文侯聆古樂而恐臥,晉平公聽新聲而忘食,先王之道,漸以陵夷?!薄段倪x》卷第五十五:“于時紳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聲而響和者,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碧埔院蟮慕鷿h語時期“聽類詞”伴隨著漢語語法系統(tǒng)的變化而變化,其語法功能逐步完善。我們把近代漢語分為兩個時期:唐五代為第一階段,宋元明清為第二階段。唐五代時期“聽類詞”的格局基本上未變?!奥牎迸c“聞”使用頻率仍很高,“聆”主要局限于詩賦文體、正史典籍中。酌舉數(shù)例:《全唐詩》卷二百二十八:“亂離還奏樂,飄泊且聽歌?!?杜甫《泛江》)又卷二百二十二:“勿云聽者疲,愚智心盡死?!?杜甫《聽楊氏歌》)《祖堂集》卷六:“‘如何是非關(guān)舌?’師曰:‘無耳聽音聲?!庇志硎?“因舉六祖為行者時,到劉志略家,夜聽尼轉(zhuǎn)《涅盤經(jīng)》?!薄度圃姟肪矶俣?“聞道三年未曾語,小心恐懼閉其口?!?杜甫《可嘆》)又卷二百二十七:“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祖堂集》卷十二:“師有時云:‘滿眼覷不見眼根昧,滿耳聽不聞耳根背?!庇志矶?“不是其人,對面不識,似巴人聞白雪之歌,鍰子入凈名之會?!薄度圃姟肪砹傥迨?“緬想遠(yuǎn)書聆鵲喜,窺尋嘉果覺猿偷?!?方千《山中言事八韻寄李支使》)又卷七百二十三:“洞深頭上聆仙語,船靜鼻中聞海腥?!?李洞《賦得送軒轅先生歸羅浮山》)《祖堂集》卷九:“若也未逢匠伯,低首側(cè)聆,意下尋思,卒搔不著?!庇志硎?“若有人舉得,出來舉看;若無人舉得,大眾側(cè)聆,待某甲為眾舉當(dāng)時事?!边@一時期出現(xiàn)了“聽眾”、“探聽”、“傾聽”、“靜聽”、“聽講”、“聽取”等詞語,“聽”的構(gòu)詞能力進(jìn)一步增強(qiáng)。如:《敦煌變文集》卷六:“遠(yuǎn)公入寺安居,約經(jīng)數(shù)月,便有四遠(yuǎn)聽眾,來奔此寺?!薄度圃姟肪砣偎氖?“廣張罪福資誘脅,聽眾狎恰排浮萍?!?韓愈《華山女》)《敦煌變文集》卷五:“王陵脫著體汗衫,掇一標(biāo)記:‘斫營,先到先待,后到后待,大夫大須審記,莫落他楚家奸?!汩刈想x門探聽更號?!薄缎l(wèi)公兵法輯本》卷中《部伍營陣》:“至夜,每陣前百步外,各著聽子二人,一更一替,以聽不虞,仍令探聽子勿合眼睡?!薄逗?xùn)|記·獨(dú)孤遐叔》:“遂舉金爵,收泣而歌曰:‘今夕何夕,存耶沒耶?良人去兮天之涯,園樹傷心兮三見花?!瘽M座傾聽,諸女郎轉(zhuǎn)面揮涕?!薄杜f唐書》卷五十:“于時朝廷徨徨,莫能自固,海內(nèi)傾聽,以相驚恐?!薄杜f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春秋將及于八旬,不諱之談,爾當(dāng)靜聽?!薄度圃姟肪戆税倬攀?“倚橈靜聽曲中意,好似云山韶濩音?!薄抖鼗妥兾募肪砹?“當(dāng)時有敕:‘要聽道安講者,每人納錢一百貫文,方得聽講一日?!薄度圃姟肪砹倨呤?“山花不語如聽講,溪水無情自薦哀?!薄抖鼗妥兾募肪矶?“問我新從何處來,聽取老夫細(xì)祗對?!彼我院鬂h語語法系統(tǒng)發(fā)生了質(zhì)變,一些重要語法現(xiàn)象如動詞重疊、動補(bǔ)結(jié)構(gòu)、體標(biāo)記等,制約著動詞的語法功能的演變?!奥牎钡恼Z法功能日趨成熟,具有了現(xiàn)代漢語中的所有功能。如可重疊,后可帶動態(tài)助詞“著、了、過”、結(jié)構(gòu)助詞;可帶名詞、動詞、小句作賓語等?!奥牎钡闹丿B用法出現(xiàn)的較晚,宋元時期未見,直到明以后才有用例。如《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十:“仔細(xì)聽聽,聲在一箱中出,伸手取卷,每拾起一卷?!薄都t樓夢》第二十八回:“黛玉便拉王夫人道:“舅母聽聽,寶姐姐不替他圓謊,他支吾著我?!庇值诙?賈母亦笑道:“你們聽聽這嘴!我也算會說的,怎么說不過這猴兒?!薄爸?、了、過”在宋以后已經(jīng)完成虛化過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體標(biāo)記。因此“聽著(著)”、“聽過”、“聽了”分別表示動作的持續(xù)、完畢、完成的語法意義。如《朱子語類》第一百一十四卷:“且如程門中如游定夫,后來說底話,大段落空無理會處,未必不是在扶溝時只恁地聽了?!庇值谒氖?“仁義忠信之言,須是將耳常常聽著?!庇值谌?“曰:‘顏?zhàn)勇牭梅蜃诱f話,自然住不得。若他人聽過了,半疑半信,若存若亡,安得不惰!’”《全元雜劇·白樸·董秀英花月東墻記》:“(旦上云)自從昨日聽了那生彈琴,不想我病癥轉(zhuǎn)加,身子好生不快”,又《高文秀·黑旋風(fēng)雙獻(xiàn)功》:“(正末云)這廝趕將我出來,我則在這窗兒外聽著,看他說甚么?!薄冻蹩膛陌阁@奇》卷二:“滴珠聽了,便道:‘我是好人家兒女,便做道有些不是,直得如此作賤說我!’”又卷二十:“口里說道:‘我委實(shí)不曾有甚歹心負(fù)了你,你聽著一面之詞,離異了我?!崩顫O《十二樓》第六回:“小姐聽過之后,就與能紅兩個悄悄歸房,并不使一人知道?!薄都t樓夢》第五十四回:“眾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沒聽過!便沒聽過,也猜著了?!庇值诎嘶?“薛姨媽聽了,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來與他嘗?!庇值诰呕?“瑞大爺反倒派我們的不是,聽著人家罵我們,還調(diào)唆他們打我們茗煙?!薄奥劇北怼奥犚?、聽到”義在宋元仍是主流,其用法承繼了前代。語法功能主要有:可單獨(dú)作謂語、后可帶直接或間接受事賓語,但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其他用法如可重疊、可帶“著、了、過”等動態(tài)助詞,“聞”卻一直未具備。到了明清時期,“聞”表示“聽見”、“聽到”義的用例漸少,且多用于轉(zhuǎn)述古語、敘事語言,口語中多講“聽見、聽到”?!奥犚姟币辉~,最早用例是宋代《全宋詞·夜行船(呂倩)·楊無咎》:“我也尋常聽見慣。渾不似、這翻撩亂。調(diào)少情多,語嬌聲咽,曲與寸腸俱斷?!碑?dāng)是宋代口語的真實(shí)反映。元代的用例稍多,統(tǒng)計(jì)元代典籍24種,“聽見”共出現(xiàn)44次,集中在《全元雜劇》、《全元南戲》兩部典籍中,且用于人物對白,唱詞中很少出現(xiàn)。如《全元雜劇·宮天庭·死生交范張雞黍》:“(云)遠(yuǎn)遠(yuǎn)的聽見許多人鬧,莫非是元伯的靈柩?”又關(guān)漢卿《包戴制智斬魯齋郎》:“(正末云)你輕說些,倘或被他聽見,不斷送了我也?”《全元南戲·殺狗記》:“(旦)我方才聽見你在此自言自語,怎么說不曾?”說明宋元時期,書面文體仍以“聞”為主,但“聽見”在口語中正逐漸代替“聞”。二者的分工比較明確。明清以后,“聽見”在口語完全取代“聞”,并逐漸進(jìn)入書面語,與“聞”并駕齊驅(qū)?!奥犚姟迸c“聞”出現(xiàn)次數(shù)的比例《初刻拍案驚奇》中為1:4.7,到了《紅樓夢》則為3.3:1?!都t樓夢》第八回:“先聞得說字問包子等事,也還可不必起來,后來摔了茶鐘……彼時李嬤嬤等已進(jìn)來了,聽見醉了,不敢前來再加觸犯,只悄悄的打聽睡了……”《初刻拍案驚奇》卷九:“只聞得墻內(nèi)笑聲,在馬上欠身一望,正見墻內(nèi)秋千競就……那管門的老園公聽見墻外有馬鈴響,走出來看,只見有一個騎馬郎君呆呆地對墻里覷著?!背槿×肆棵髑灏自捫≌f,對每部書的前十回“聞”表“聽見、聽到”義和“聽見”出現(xiàn)次數(shù)作了統(tǒng)計(jì)。其中,前兩部為明代作品,第三部為明末清初作品,后三部為清代作品。從以上數(shù)字的變化也可看出“聽見”與“聞”在相互競爭中的發(fā)展趨勢?!榜觥钡挠美匀徊欢?義域愈窄,受事賓語多為音樂訓(xùn)誨之詞等,帶有莊重、文言意味。如《碧雞滿志》卷三:“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